鲁迅的遗嘱,文字依旧犀利,批判现实——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博主之声# 【百万年后的人能接受核废料纪念碑吗[思考]】为回答如何确保埋在地下的核废料在今后成千上万年里都不被人为打扰这个问题,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召集专家咨询会。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召开过两次咨询会,有29名美国专家(包括材料科学、传播学、未来学、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参加了咨询会。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教授Rosemary A.Joyce(罗斯玛丽·A.乔伊斯)仔细审读了这两次咨询活动产生的所有报告,梳理了专家的建议和政府批准的方案。这个方案是,设计一个现代的纪念碑,人工建设一个“废墟”,使之成为考古遗址,于是未来就不会有人在此勘探了。

当时讨论过的一个设计方案是这样论证的,既然一些考古遗址和遗物如英格兰的巨石阵、美国俄亥俄州的蛇丘、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爱尔兰的纽格兰奇墓、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的岩画遗址等,能够存留至今并被人们当作宝贝,那么当代工程师也可以在核废料处置场建设一些纪念碑,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比前述考古遗址传达的信息可以持续得更久,让后代子孙都知晓。

另一个设计方案(政府规划人员未予考虑)的思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原型可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唤起类似的情感反应。

这两种方案都注重常识,认为人对事物的反应和认知相对来说还是可以预测的。他们的方案虑及了所有相关方面,包括美学问题和环保问题。

乔伊斯采用“常识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了为什么参与咨询的专家们依赖于一些归纳概括,而明明考古遗址之保护与阐释的历史,以及对基于原型的设计(在“大地艺术运动”中产生的一些大尺度装置艺术作品)之密切类比,都不符合这些归纳概括的结论。

乔伊斯说,她试图弄懂不同群体的人对哪些事物是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她的分析表明,关于核废料处置场标志物的论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常识,而不是专业知识。比如,在讨论“我们怎样更好地理解人类给景观留下的长程痕迹”时,她的解决方案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作是相互构成的,但相互间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总是要预备面对一些突现的认识,这些认识改变了我们悦纳我们所在的物质世界的方式”。

乔伊斯的著作The Future of Nuclear Waste:What Art and Archaeology Can Tell Us about Securing the Worlds Most Hazardous Material揭示了咨询专家、政府规划人员和艺术家共享的一些想象,他们都把美国西部视为适合安排这类项目的辽阔空间。乔伊斯用反对在本地建设核废料处置场的原住民学者和原住民活动分子的异议声音粉碎了前述想象。

总之,本书表明,对遥远往事的深刻理解是如何有助于围绕当今事物的批判性辩论的。

瑞典隆德大学考古学和古代史研究所的助理教授Cornelius Holtorf在今年第3期《技术与文化》杂志发表了对本书的评论文章。

文章说,考古学这门学科一直关注两种关系,一是物与技术的关系,一是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乔伊斯教授这本书剖析了有关当代社会一个重大技术挑战的决策过程:考虑到100万年后子孙后代的需求,应如何处置核废料这种长寿命、高辐射的放射性废料?

Holtorf认为,乔伊斯这本专著的论述广度是罕见的。该书不是只讨论理论议题,也不只是按照材料、时间、空间等维度来罗列资料。乔伊斯既热衷于讨论当代艺术、土著政治和意义之原型,也对符号学和记忆问题有浓厚兴趣。她介绍的案例跨越多个大陆和多个考古时期,所涉内容不仅包括考古遗迹,还包括艺术、可携带遗物和文本。

乔伊斯考察的“土著政治”情形是,一些国家中的某些地点被提议为合适的核废料处置场,那么当地的原住民学者和原住民活动分子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提议的。尤其是,她提供了关于在美国内华达州尤卡山建核废料处置场动议的详细背景。此事已争议了几十年。笔者知道的最新进展是,今年6月美国能源部长访问内华达州时表示,不再考虑在尤卡山建设核废料处置场的方案了。

Holtorf说,乔伊斯的学术功夫做得很足。本书列出的参考文献有27页,脚注有1000多个,脚注所占篇幅加起来有50页。如此下功夫,对于本书似乎是杀鸡用牛刀了。但笔者认为,这是本书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武夷山)
https://t.cn/A6M7oCmg

【我说文艺】林森:“知青”原点与时间之书 ——论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上篇)

重返原点——韩少功的“知青”情结

韩少功是一个不那么会虚构的作家,即使像《爸爸爸》这样貌似荒诞、架空的作品,里头的主人公丙崽也仍是有着现实原型的。翻看韩少功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随笔,都会发现一个特点,韩少功几乎可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青春写作”,他的大多数作品,都绕不过一个词——知青。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知青生涯,犹如一个没法剔除的烙印,频繁在韩少功的作品当中出现。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太特殊、太刻骨铭心,以至于从下乡的地方返城,后来又到了海南生活,其间已经过去数十年,可后来的生活极难挤进韩少功的心灵,没法成为他的写作素材。知青生涯的重要,让他对后来的生活产生某种免疫和拒绝。无论是讨论到什么话题,韩少功都往往把疑惑置放回知青岁月,让那个当年被历史裹挟的年轻的自己,进行选择和思考。和韩少功同代的“五零后”作家里,几乎很少有人会持续性地不断书写自己的青春的经历,他们的目光往往向前追溯,很多人经常会书写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段历史;或者,不断把当下生活纳入视野。而韩少功几乎是恒定的,一个固定的点——上山下乡、知青——一直在他的作品当作倔强地存在。即使他有某些作品确实涉及了当下的生活,也总会在某个时刻,重返知青岁月,从那里生发出所有的思考。“韩少功在知青经验和知青视角的反复推进书写中,把一代人的生活和成长、衰老印刻进当代历史中去。”

——“知青”可以说是韩少功大部分写作的原点。无论是早期的《西望茅草地》,还是其发表于2018年的长篇《修改过程》,“知青”在韩少功这里,永动机一般,他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思考,都要从这里出发;绕了一大道弯之后,还得回到这里。也很奇怪,即使韩少功书写了那么多关于知青的文字,可他仍然没有被视为所谓的“知青写作”,更不会被看作“青春写作”,这是因为韩少功从来不是那种题材论的作家。孔见就认为韩少功的知青写作“关乎知青一代,也关乎八0后、九0后、00后。将其命名为知青文学,会局限对作品原意和作者初衷的深入理解”。知青背景,只是韩少功思考的生发点,他关注的问题,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马桥词典》当中,由下乡到马桥的“我”作为穿针引线,勾连起马桥的人物和历史;《暗示》中,那些若隐若现的人物,也都是从知青年代走来,走向当下、走出国门,在一种世界性的遭遇下,对被具象笼罩下的知识性危机展开思考。即使是在书写其每年从城市回到乡村“隐居”半年的生活经历的《山南水北》,“知青”的视角也一直都在——他在书写二十一世纪初期乡村现实的同时,下乡时的经历,一直作为回忆、作为参证的文本存在,让他的思考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可即便是有了那么多的回探,《日夜书》重返知青的经历,也不是重复,而是重新认识自己。

《日夜书》发表于《收获》2013年第2期,单行本也在2013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值得注意的是,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进入2013年,恰好六十岁,恰好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在人生刚满六十之际,捧出《日夜书》,对于他个人,显得尤其有意义。可以说,《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和他早期的中短篇以及一系列思想随笔,其实都是一种公共写作,他要思考的,是一些大的、艰深的、有广泛意义的话题,可一个人总是面对这样的“沉重”,是会有倦怠感的,于是,他决定放下这些,面对自己,我们便看到了《日夜书》。他就在《日夜书》的修改版中自言:“这种文字更像是写给自己的,差不多弃权于成功与卓越,只是作者本人必要的释放和解脱。”在自己身满六十的时候,想到了一代人也大多是这个年龄,正在逐渐走出历史的舞台——现实当中的退场,也正是历史记忆的返场——他重新回溯自己文学的原点,书写那代人在当年与当下的遭遇。“在这一刻,在南方山区的僻静一角,向他们表示一份敬意,算是了结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在此时,历史和现实到底是黑白分明的日与夜,还是没法割裂连成一体的日与夜?

关于知青题材的小说并不少见,可有独特思考的,又是那么少见。我们所能见到的,多是一些自哀自怜满纸怨气的“知青故事”——好像历史把本来与他们无关的事强加到了他们身上,他们是受害者,永远那张哭哭啼啼的脸,“知青虐待了历史,因为他们总以为他们被历史所虐待”。韩少功显然不愿讲那类故事,他说:“‘表功会’和‘诉苦会’不是毫无根据,但形成模式以后,会扭曲我们对社会和人的认知。”他讲了后来成为了官员、流亡者、先锋艺术家、民营企业家……的一代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韩少功随意出入十分自由,你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到他写下某句话时露出的微笑。沉重的题材,被处理得十分易读。

《日夜书》在正式发表前的题目叫《后来》,格非曾建议他这个小说可以叫做《幽明录》,韩少功觉得太“文”了,不如直白些,最后换成了《日夜书》。从题目来看,“时间”无疑是小说的主题,马尔克斯式的小说开场,更是强调了时间性:“多少年后,大甲在我家落下手机,却把我家的电视遥控器揣走……”韩少功的《日夜书》显然走的是另外的路子,作者更愿意让记忆盘根错节,更愿意让语言随意萌发——很多网络语言也进入了他的叙述——这种流畅甚至“搞笑”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历史当然是沉重的,可我们是不是非得要沉重地叙述历史?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貌似轻松”的语调,来述说一个时代的沉重和荒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或许韩少功在面对历史的沉重时,也有个人的柔软和脆弱,所以他需要用一种这么“轻松”的语言来带领自己进入一个不那么轻松的历史时间。

在《马桥词典》和《暗示》里,韩少功投入更多的,是理性、智性的思考,到了《日夜书》,感性开始强势介入,情感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强劲动力。他甚至也开始塑造人物了,比如说“马涛”,就是中国文学史中极为少见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复杂的信息,他既是对社会思潮有深刻洞察力的人,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无能无感者;他既是一个在思想方面有着极度骄傲的人,也是一个从未成功过一次的失败者;他既想引领全人类前进,又和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势同水火……评论家刘复生也注意到了马涛这个人物:“这个当初的启蒙主义的时代英雄在新的时代清晰地暴露出他的喜剧性和悲剧性。”韩少功在《日夜书》里,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展示了自己的柔弱,他的思考当然也还在——比如说思考这一代人的历史命运——可却已经不是通过思想的直接阐述,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起伏来呈现。《日夜书》是韩少功作品里,少见的“个人化写作”,用韩少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踪自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各种隐秘的焦虑、惊讶、喜悦、屈辱、感怀,虽也有假托和虚构混迹其中,亲历性的现场记忆却是主要叙事动力。”

何谓“日与夜”?

韩少功的其他作品,在发表之后也曾有过修订,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推出的“中国作家系列·韩少功系列”的文集一共九本,韩少功就曾在这套文集的自序中谈到他借着整理文集的机会,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三方面的修订,一是恢复性的;二是解释性的;三是修补性的。但这些都是在旧作发表了多年之后的修订。《日夜书》不同,《日夜书》在《收获》2013年的发表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一个版本,很快地,在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推出了一个繁体字版本,同时也将有韩文版推出。韩少功自言:“考虑到境外读者对中国当代史不是太熟悉,我将这部小说里的情节布局稍作调整,大体上以时间为序,减少一些跨度较大的跳跃和闪回。”这个新版本也曾在《长篇小说选刊》2013年第6期转载。文字上的增删不大,可由于不少段落的前后顺序出现了调整,阅读感受差别极大。201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韩少功作品典藏系列”作品里,精装版的《日夜书》又再次作出增删、调整。多个版本的存在,使得分析《日夜书》变得比较困难,本文分析的内容,以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第一个版本为准。怎么理解题目中的“日”与“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杨庆祥认为:“可以是一个时间性的理解,但也可以看成历史的隐喻。日代表什么,代表历史的清晰理智的层面;夜代表那种非常荒谬的埋在地底的非常深层的东西。”在笔者看来,《日夜书》中,有多组概念都对应着“日”与“夜”,得一一分析。

“日”与“夜”之一:历史与现实

《日夜书》在故事的安排上,被分割成界限分明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历史的,一部分是关于当下现实的。书中人物的生命历程,也被切分成两半,一半呈现着知青时期的经历,一部分则是当下的遭遇,从故事的发展来讲,中间有数十年空白期。虽然也会有零星的字句作为串联,但整体上来讲,历史和现实显得泾渭分明。在《日夜书》里,关于知青的这一段历史,当然是残酷的,十几岁的少年被时代大潮所裹挟,抛弃了一切,就再也没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作为主人公的“我”,不过是一个初中生,甚至都没能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的看法,就被时代天空上飘荡着的大词所鼓动,毅然奔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作出决定时,“我”是有着“激情”的,还在日记里写下“你应该”“你必须”“你一定”“你将要”等词。在激情的掩盖下,人变得盲目,对下乡想得太过美好,离开城市时的豪情万丈,很快就迎来痛击——一场最简单的农活“挑泥”就把所有幻想打回原型。下乡之后,韩少功开始了对知青们日常生活的书写,有生活的、情感的、思想的……细节丰盈,“幽默”的语言之中,暗藏着时代的酸楚和悲怆。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在时代大潮中,被“命运”一次次抛起又摔下。韩少功以自己书写中极为罕见的耐心,塑造人物和记下时代印痕,有着极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因为个人亲身经历,他没法对这段历史全然否定,犹豫不决的情绪尤其复杂。那一段历史是无情的,可青春、热血、眼泪都曾抛洒过;对比之下,眼下的生活显然更加平稳、更加应该让人珍惜,可更多的庸常和新的荒谬也出现了。正如杨庆祥在《<日夜书>的写作问题和历史观问题》中所言:“1960年代的政治狂热、知青狂热我们现在看很可笑,那我们看1990年代和当下的这种资本狂热不同样也很可笑吗?”走出当年那段历史时间的人,在数十年之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人生活往上走,更多人则不断被迎头痛击,在新的生活里面对“永恒不变”的磨难。貌似被韩少功忽略掉中间环节的书写,并没有因为泾渭分明而非此即彼互相抵制,在韩少功眼中,历史时间和现实时间是互相撞击、交融的,从来没有被割裂过,眼下的现实,是历史的呼应和回声。

“割掉”了中间的过渡期,是因为韩少功用这两个时间呈现出的巨大落差,在互相映照中显现出历史和现实这两个形象,就像“日”与“夜”那么分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附一张类似带节奏的言论,语气是不是很熟悉)后斗门是我的精神乌托邦,有幸和十个勤天一起成长,虽然聚散终有时,但我由衷希望我的十个网络朋友能越来越好,无论走哪条路
  • 既然决定不了命运的走向,那就踏实走过每一天;既然左右不了天空的变幻,那就悉心装扮自己的心空。既然决定不了命运的走向,那就踏实走过每一天;既然左右不了天空的变幻,
  • 妈妈们,是不是早就搓手期待啦~孩子们上了学,终于不用一天做8顿饭了,不过,这晚饭还是绕不过去啊,面对一进家“嗷嗷待哺”的幼崽们,可以参考文怡姐的偷懒法——拿【咖
  • 有个国外的朋友隔两天就关心一下我的眼睛好些没[心][心]而我,就不一样了,每天只关心,有没有人周末打麻将呀,周内我也可以[允悲][允悲][允悲]前天下午突然来了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才会有现在禹极,朱苏,航顺(+禹极加成)其实我说禹极差不多定了,但是对手真还说不准,极家没锁对手,而且张泽禹张极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跟数据组走的,并且根据我蹲zz
  • 还记得一个前男友说:你们回郑州,压力不是小很多。 仅仅几天时间,相宜老师摇身一变成了网红相宜,粉丝更是瞬间破千万,然而,她的网红梦却遇到了大问题。
  • 可是爱情太脆弱了,你怎么保护怎么呵护怎么维系,在有人插入有事出现的时候 都土崩瓦解了,可是人偏偏却为这样无法掌控的感情精疲力尽甚至面目全非,好的爱情只会让人变得
  • 再者,就是见到在苦因中受苦者,当你看到处在业力和烦恼中的众生时,你生起慈心,心想:「若他能免于痛苦和苦因,这有多好啊!如此,我们带着这样的观念:「伤害」本身是不
  • 啊这,这不就很棒棒~2.#泰剧爱的香气# 泰剧,未完结(又名我感觉你在空气里徘徊)西八,如果五颗星推荐的话,我十颗星推荐!3.#泰剧危险罗曼史# 泰剧,未完结(
  • 这难道就是仙女吗我没了我为姐姐的绝美容貌而落泪天使下凡不过如此吧您的脸就是神的恩赐吧呜呜呜我真情实感为姐姐的美貌落泪我的尖叫声让方圆百里声控灯坏掉姐姐姐姐太美了
  • 按:剑侠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宝匣,这个宝匣里面装有一座奇特的巨山,把此山放大,山高八千里,山阔六千里。扇药的童子一打盹,关着的宠物则私自下界了,这个哲理类似“八卦炉
  • 宇宙少女1st PHOTO BOOK 成员To EXYfrom.雪娥EXY,昭贞,队长不要担心,不安,苦恼..幸福而又乐观地生活吧希望我们都变成老太太以后也可以
  • 阿黄你一直是一个自由、热烈、感性的小朋友(虽然你比我大但是还是想这样称呼你一下,就当是一个妈粉的宠溺吧xixi),但我知道坚定、野心,也是你的内核。但今天,此时
  • 既然决定不了命运的走向,那就踏实走过每一天;既然左右不了天空的变幻,那就悉心装扮自己的心空。既然决定不了命运的走向,那就踏实走过每一天;既然左右不了天空的变幻,
  • 这些,如果我不能做点什么,比如我买的东西怎么也押不了给她用,我也强制不了她吃点好的下去保养身体,我也没空带她治疗膝盖,且没能劝解她放松身心,放开思想包袱:怕我没
  • 这些,如果我不能做点什么,比如我买的东西怎么也押不了给她用,我也强制不了她吃点好的下去保养身体,我也没空带她治疗膝盖,且没能劝解她放松身心,放开思想包袱:怕我没
  • 他说君子所求真善美,不为彰显,只为内修,他说我应该当再多读点书,往更深处想一步,就可以脱离当下的苦恨。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重要,但没有人生来就知道,只能不断尝试,在
  • 于是她开始精心打扮自己,而且她的风格与吴艳妮真的很像,都是精心梳理的麻花辫,都是比赛前化浓妆,都是喜欢纹身,不同的是蔡斯-伊利的纹身更多也更加夸张,还弄了个鼻环
  • #徐明浩那幕# xmh#徐明浩视觉潮流# 【200907】 JAPAN 2ND MINI ALBUM「24H」 HMV小卡 明浩相关 @徐明浩_Th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