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保市民“菜篮子” 鼓村民“钱袋子”】9月17日早上,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清镇市红枫湖镇骆家桥村充满凉意,但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大棚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丰收喽!”随着一声嘹亮的吆喝,村民将一筐筐刚从大棚里采摘的辣椒抬上小货车。经过分拣、配送,第二天一大早,这些辣椒便将出现在贵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上。

  从6月初开始,基地的1200亩螺丝椒、泡椒、彩椒、线椒等便进入丰收期。一串串绿油油、红灿灿的辣椒,不仅为村民带来丰收的喜悦,更带来红火的日子。

  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是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中的一个。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建设,不仅保障了市民的“菜篮子”,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更多动力。

  基地年产蔬菜8000吨

  驱车沿着沥青路进入骆家桥村,翻过一个不高的小坡,一个个银白色的蔬菜大棚便映入眼帘。拾级登上基地监测平台放眼望去,200多个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非常壮观。

  这里是近年来贵阳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目标,着力发展都市现代设施农业的一个代表。

  为破解农业长期处于“小散弱”的局面,贵阳选择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及品牌化推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农村资源进行整合,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升级,支持贵阳农投集团在全市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在探索发展都市现代设施农业的同时,解决贵阳蔬菜保供季节性缺口和供应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

  2019年4月1日,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开工仪式在骆家桥村举行,正式开启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之路。

  “大棚的棚型是‘圆拱形连栋大棚’,棚型高度5.8米,肩高4米,比传统连栋大棚高了1米,可以更好地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控,还配备了内遮阳、顶开窗、侧膜、滴灌系统、喷灌系统、智能化温控系统等。”贵阳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负责人贺彦鸿说,基地采用边建设边生产方式,去年底全面建成427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和200亩露天种植基地,按照“优质茄果类+特色生态叶菜”周年栽培模式,年可生产优质生态蔬菜8000吨,实现蔬菜周年生产、持续供应。

  今年3月,收获完最后一批西兰花、羊肚菌等蔬菜之后,基地大棚和露天种植区域都种上了辣椒,其中螺丝椒490亩、泡椒227亩、线椒150亩、彩椒38亩。现在正值丰收期,红的、绿的、黄的各色辣椒挂满枝头。

  “红辣椒已经十成熟了,没坏就都摘了。”基地的种植师傅姜献伟在大棚里跟着村民一边采摘一边教他们如何辨别辣椒成熟度,采收成熟度最佳的辣椒。

  姜献伟去年3月被贵阳农投集团旗下扶贫公司从安徽聘请来到基地,吃住都在基地,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打枝、管护、病虫害防治等种植管理技术。除了他,基地还有2名种植师傅、2名技术人员。

  “根据集团公司的指导意见和规程,种苗、采收、技术服务等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贺彦鸿说,基地实行分片区管理,每个种植师傅都有自己的负责区域,每个片区务工的村民也成立工作组,由组长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蔬菜产地优势,基地今年建成投用集分拣、冷藏、冷冻、尾菜处理等于一体的采后处理中心。当辣椒装满一车后,几分钟便能送到分拣中心,按照一级、二级、次级等三个标准进行分拣打包,然后再装车发送到贵阳及粤港澳大湾区等省内外市场。

  “分拣中心每天有30多位村民进行分拣,一天能分拣打包20吨至30吨辣椒。”贺彦鸿说,基地按照订单农业发展,种植品种和规模都根据集团产销对接会的订单来安排,销路不用愁。

  建设高标准大棚、实行标准化管理、有专门技术指导和市场销路,基地生产秩序井然、周年不断。今年以来,已生产2730吨辣椒等蔬菜,全年辣椒预计采收4100吨。

  村民一年收入10多万

  “今天到八片区8-2大棚采收螺丝椒,大家把背篼带起。”9月17日早上6点过,作为基地务工组长的顾尚祝便把当天的工作安排发在微信组工作群里。她和组员们本来负责采摘露天种植的线椒,但因为下雨便来到大棚帮忙采摘螺丝椒。7点多钟,十几位村民便已到位开始在大棚里忙活起来。

  “当时村里要建蔬菜基地,我们家是举双手赞成的。”顾尚祝一边摘辣椒一边说,“基地建起来后,真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

  基地还没建好之前,和不少工友一样,顾尚祝一直在家务农,家里9亩多土地种的玉米、水稻仅够糊口,生活全靠丈夫在外给矿山跑货车支撑,一家人过得紧巴巴的。村里建基地时,她家把9亩多土地全部流转到基地,每亩地有700元租金,仅土地租金每年就有6000多元收入,而且每三年还递增100元/亩。

  “我在基地帮忙种菜、管理、采收,有了稳定的工作,一天工作8小时有100元的工资,加班费另算,一个月下来有3000多元收入。”顾尚祝说,她丈夫也舍远就近,专门给基地开货车,一个月能拿6000元工资,一家两口靠着家门口的蔬菜基地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蔬菜基地建在家门口,越来越多像顾尚祝一样的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摇身一变成为“农业工人”。

  “我们村处于红枫湖水源保护区,不能发展工业,以前村里除了400余亩苗木基地没有其他产业,村民收入主要靠种玉米、水稻这些传统农作物,产量一般、收入也低,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愿意种地,好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土地也撂荒了。”骆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政伦说,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既能保护好“水缸”,又能让土地生“金”,给村民带来增收,也给村子增添了活力。

  贵阳强化利益联结,通过“龙头企业+县级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组织方式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骆家桥基地流转了3200余亩土地,按照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采取“三钱分红”模式发展,即土地租金为“土地钱”,入股土地收益分红为“分红钱”,村民务工收入为“务工钱”。

  “我们村成立了骆家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撂荒地以村集体经济的名义入股到基地,每年村集体经济能有50万元土地分红收入,还组织派遣村民特别是流转土地和贫困的村民到基地务工,劳务派遣费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李政伦说,如今,全村有一半的村民在基地上班,以前在外地外省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

  村民荷包“鼓起来”只是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给骆家桥村带来的新变化之一,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

  “以前的路又窄又烂,现在新修的路又宽又好。更重要的是,产业兴起来,经济发展了,村民收入有了保障,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主人翁意识更强了,干事更有积极性了。”李政伦说。

  科技助力种菜更“智慧”

  在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有8个试验大棚,里面种着新引进的辣椒、番茄、黄瓜、丝瓜等几大类蔬菜、300多个品种。

  走进3-12号试验大棚,螺丝椒、泡椒等辣椒类蔬菜长势良好,基地技术人员陈芬正在对辣椒的果长、果径、肉厚、结果数等数据进行测量记录。

  “这个螺丝椒品种叫‘炫美’,今年5月25日开始结果,现在果长26cm、果肩宽36.2mm、肉厚2.5mm、小区结果数86个,品种表现还可以。”陈芬说,“蔬菜品种决定着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适合种什么蔬菜’是重要课题,以前没有技术积累,通过试验种植,可以筛选出符合贵州当地气候和栽培环境、产量高、口感好、抗虫害能力强的蔬菜品种。”

  作为贵州最早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地区之一,骆家桥基地通过大棚试验种植筛选现代化品种,清镇市红枫湖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海拔1200至14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在1091-1414毫米,为贵州贵阳大部分地区蔬菜品种筛选提供了相近的地理气候参考。从去年开始,在与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下,骆家桥基地就开始大棚试验种植,今年已经是第二年了。

  “去年我们引种了茄子、丝瓜、苦瓜、黄瓜、南瓜、番茄、辣椒等几大类蔬菜一共700多个品种,通过筛选,我们淘汰了一些不合适的品种,今年继续对表现比较好、具有发展优势的辣椒、番茄、甘蓝等多个蔬菜品种进行试验种植。”陈芬说,“现在基地采收的螺丝椒、泡椒等品种,就是我们去年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博陇’、‘先红6号’。”

  在建设之初就以“打造生态友好型智慧农业样板”为目标的骆家桥高标准蔬菜基地,在着力为黔菜高质量发展提供良种支撑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农业与大数据的融合,让数据“说话”、技术“指导”,实现生产更精准、更智慧。

  “土壤温度24℃、湿度25%RH,空气温度30℃、空气湿度54%RH,二氧化氮浓度570.0ppm,光照强度1668.0Lux……”在基地指挥部,贺彦鸿点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不用去到现场便全面掌握了基地3-3号大棚情况。

  这是贵阳市农投集团专门开发建设的集物联网管控平台、智能水肥管理平台、安防监控平台、统一登录认证平台等于一体的信息化大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大棚精细化的管理和远程设备控制,今年初开始在骆家桥基地的8个试验大棚试运行。

  “通过系统,可以更精准地监控棚内空气、土壤温湿度等环境情况,指导我们开关顶窗、侧窗、遮阳网,及时调整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贺彦鸿说,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数字通信技术让蔬菜种植更加“智慧”。(编辑:九月)

#枣庄新闻# 【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环境更优美】
建市以来,我市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14.29%、13.88%、29.48%、33.89%,超额完成“十三五”总量减排任务。今年1—7月,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44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12位;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6%,居全省第8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66,居全省第7位。全市7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优良水体比率达到100%。全市森林面积187万亩,湿地面积23.8万亩,森林覆盖率27.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大格局,持续改善辖区环境质量,巩固生态枣庄建设成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十大提升工程”,着力推进环城绿道提升工程建设,积极倡导森林生态全民共建共享。3月,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实施了“山水林田大会战”,不断构建形成“山青、水秀、林茂、岸绿、田沃、湖美、城靓”的大生态格局。

三大保卫战捷报频传
蓝天保卫战方面,开展工业炉窑综合治理,2018年以来,全市范围内已淘汰一段式煤气发生炉,城市建成区已全部淘汰燃煤热风炉,全面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共计1345台,33台单机1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和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大对火电、水泥、焦化等企业的监管,123家重点涉气企业已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联网。对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与基础数据库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全年数据传输有效率为95.21%,达到90%的国家要求。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企业141家,组织企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道、储罐改造等无组织排放治理企业114家,实施高效治理设施改造企业43家,实施“一厂一策”精细化管控117家。
碧水保卫战方面,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全市100多家工业点源均实施了污水深度处理工程,重点保护区COD、氨氮排放全部达到省定标准。突出抓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2018—2020年,新建城市污水管网148.7公里,城市污水管网达1014.4公里;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吨,全市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全市11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和1座园区污水处理厂下游均配套建设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高了流域生态修复能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总投资约3.3亿元,共消除污水直排口241个,新建或改造污水管网32公里,清除河道淤泥58万方。2020年底,全市10条黑臭水体已经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净土保卫战方面,聚焦重点行业,按期完成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累计采样调查地块19个,发现超标地块5个。全市污染地块共计2个,均正在开展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活动,无再开发疑似污染和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实施耕地土壤环境类别划分,其中优先保护类耕地353.4万亩,安全利用类耕地535.78亩,无严格管控类耕地。加强涉危废企业规范化管理,实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严防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督促5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制度,对重点监管单位实施监督性监测。开展重点重金属减排,一类企业减排100%,二类企业减排18.15%,无新增三类企业,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重金属减排目标。

环城绿道
构筑中心城区共享森林生态圈
枣庄环城国家生态公园于2015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建设试点,成为山东省首个国家生态公园,公园总面积20094公顷,中心城区坐落其中。200多公里的环城绿道作为环城国家生态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市民休闲游憩和享受生态福祉的重要场所。
201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环城绿道提升工程,构筑中心城区共享森林生态圈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总投资3亿多元,对171.17公里道路进行提升完善,新建绿道58.4公里。以凤凰绿道、青龙绿道沿线为重点,组织开展大规模冬季彩叶树种造林行动,沿线山体栽植黄栌、红栌等彩叶树种数百万棵,不断塑造国家生态公园示范、中国环城绿道典范、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的形象。
200多公里的环城绿道串联起省级以上森林湿地公园13处、休闲驿站22处、乡村旅游镇村137个、采摘园农家乐324家、旅游景点景区55处,吸引一大批工商企业在绿道沿线开展森林康养、森林人家等生态观光经营,带动一大批森林旅游产品和业态蓬勃发展,实现了绿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保护恢复湿地
打造“湿地之乡”
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建设湿地公园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湿地之乡”。目前,全市现有湿地面积23.8万亩,建立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12个。据初步估算,每年全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5.8亿元。
加大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大力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塌陷湿地修复治理、湿地生态破坏治理等“六大”工程,通过退耕还湿、拦坝蓄水、采矿塌陷洼地引蓄水等措施,合理调节水资源,增加水面面积,完成湿地保护修复面积43845亩。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期间,发出了《保护湿地,从我做起》《关注鸟类、保护湿地、建设和谐生态家园》的倡议书,设置“湿地科普宣传栏”,累计发放湿地保护宣传材料75万余份,举办广播电视讲座89次,悬挂宣传标语8000余幅,不断提升市民湿地生态意识。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了《枣庄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市级8部门联合公布了《枣庄市重点保护湿地名录》。全市建设湿地监测站20个,及时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严禁在湿地范围内围垦、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依法处理违法占用、开垦、填埋和污染湿地行为,湿地保护率达到70%,促进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荒山绿化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我市启动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已集中整治60处破损山体,深入开展“绿满城乡·美丽枣庄”国土绿化行动,一年一个山头、一绿一座山脉,全市年均造林面积5万亩以上,成为造林绿化面积增幅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走出了适合枣庄实际的荒山绿化之路。
以国家长防林工程、省级林业生态修复项目为带动,科学编制重点荒山造林实施方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推行科学化、工程化、专业化造林,做好植树造林“生态加法”,累计完成山区造林30万亩,形成了“山下有果、山腰见彩,山上常绿”的立体森林生态景观。大力推进25度坡丘陵退耕还果还林,并与林业行业精准扶贫、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建设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经济林示范基地5万亩,昔日“荒山穷山”变为“金山银山”。对新造林,连续三年抓幼林抚育,做好割灌、除草和补植补造,促进苗木成林;对已经郁闭的森林,采取间伐、疏伐、卫生伐、割灌除草等措施,全市年均抚育森林面积20万亩次以上,不断提升森林质量。
以沿路、沿河渠、沿湖、沿边界和环城、环镇驻地、环村、环水库为重点,集生态、文化、民生等元素于一体,已建成的4600余公里绿色生态廊道,连通城市与乡村、串联山水与人文、融合生态与经济,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目前,枣庄、滕州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3个区(市)创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县”,台儿庄区、薛城区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2个、省级森林镇6个、省级森林村居55个、市级森林镇街8个、市级森林村居37个,处处呈现出“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新时代城乡面貌。

(来源:枣庄日报)
(查看详情:https://t.cn/A6IsgQB1)

【回望“十三五”(林业篇)丨雨城区:强基固本保生态 发展产业惠民生】“十三五”期间,雨城区林业工作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各项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雨城区获得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县、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四川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县等称号,雨城区林业局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全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集体、全省森林草原宣传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竞赛先进集体、全省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生态建设有序推进
持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14.89万亩国有林、7.08万亩集体国家级重点公益林、6.59万亩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商品林年度管护,累计兑现各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907.72万元。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前一轮和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21.62万亩, 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建设林业任务,完成9.8909万亩退耕地丰产管护,累计发放退耕还林政策补助9047.367万元。
加速绿美生态建设。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生态区位、资源现状和经济差异,围绕“一核、二环、三廊、四片、多点”绿化布局,以雨城湖为核心、南北旅游线及“318线”为廊道、近郊乡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设,进行补植补造或营造混交林或抚育管护,累计完成营造林24.27万亩,新增道路、水系、新村绿化美化面积42万平方米。
到“十三五”末期,全区已初步形成良好森林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74.96%、较2015年增长12个百分点,森林面积120万亩,较2015年增长18.2万亩,森林蓄积651万立方米,较2015年增长103.6万立方米。全区森林水源涵养、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质得到明显提升。
保护能力不断增强
切实做好林地管理。完善长期和临时占用林地台账制度,建立完善临时用地到期提醒机制、临时用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验收机制、临时用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交还机制、违法使林地线索移交机制。“十三五”期间,办理林地征占用审核批704宗,其中永久使用林地65宗,临时使用林地35宗,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使用林地604宗。
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严格执行限额管理和凭证采伐制度,森林采伐限额下达以各镇、经营单位“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确定的年森林采伐量为基础,实行“镇、村、组三级公示”,确保森林采伐限额使用公开公正、科学合理。“十三五”期间全区使用森林采伐限额458817.35万立方米,占下达总限额的62.3 %,森林采伐限额严格控制在国家下达的采伐计划以内。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启动羊子岭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碧峰峡风景名胜区、羊子岭自然保护区、周公河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监管。加强对珍稀野生植物资源的监管,加强非食用用途的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地及国有林区野外巡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确保伤病野生动物得到有效救护。完成镇、城区360株古树名木和4个古树群的挂牌保护工作。
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和检疫执法。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开展林业治理。“十三五”期间,共计检疫各类苗木3743.5万株,防治粗梢双条杉天牛、松材线虫病、林木鼠害、竹子枯萎(梢)病、水竹丛枝病、长足大象、云南松毛虫、柳杉长卷蛾、水杉红蜘蛛、刚竹毒蛾、竹丛枝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面积18.452万亩,连年实现测报准确率99%以上、无公害防治率98%以上、检疫率达100%、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森防“四率”全面达标。
切实加强森林火灾预防。不断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创新工作机制和健全目标管理,加强火源管理和隐患排查,区内森林防火总体态势平稳,实现连续3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林竹产业加快发展
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培养和延伸生态产业链,林竹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建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5.2万亩、竹林基地6.45万亩、珍稀珍贵树木用材林基地0.22万亩、林下中药材基地0.6万亩、油茶产业示范基地0.62万亩,低产竹林改造5.2万亩、培育笋用竹3.3万亩,森林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林产品供给能力有效增强。
林竹加工行业增速增效。通过外引内扶,支持竹木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和产能。扶持发展竹加工企业27家,竹材年加工能力20万吨,产值2.4亿元;木材加工企业34家,其中锦扬木业、实达木业、三槐木业等大中型木材加工企业9家,木材年加工能力7.8万立方米,产值1.2亿元。
森林旅游蓬勃发展。大力探索“以养代采”的森林发展模式,成立林业产业协会,设立森林康养分会,挖掘区内森林资源和森林文化旅游潜力,打造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交通设施便利的森林旅游经营实体。先后引入海子山国际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碧峰峡森林康养项目、乐福森林康养新城综合开发项目落地。“十三五”期间,共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小镇1个、省级竹林小镇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省级森林康养人家19家,星级森林人家30家,森林旅游综合产值近30亿元。
林业改革持续深化
全面完成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率先完成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和所有镇(街道)、国有林场及经营大户“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形成了以森林采伐限额“改革”为核心,以县级森林经营“规划”为指导,以镇、大户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高效、便民、可推广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体系。制定并推广林木联户采伐、大径材培育、用材林抚育管理、笋用竹栽培、混交林经营等多项技术措施。
全面完成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对非林地上规模发展15亩以上的重楼、雷竹、蓝莓、茶叶、核桃、板栗、猕猴桃、花卉苗木及林下中药材等颁发经济林木(果)权证和开展抵押贷款,累计确权面积9560亩,授信及贷款1567万元。
全面完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集体林权登记管理,对已经确权登记的集体林地核发林权证,对“错、漏、重”林权证依法纠正,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奠定基础。严把民主决策、资产评估、方案审批、信息发布、公开拍卖“五道关口”,完成并通过了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试点,建立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并接入“中国西部林权交易网”,规范林权流转及抵押秩序。“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林权证纠错1713本,办理林权抵押贷款金额 8575 万元。
全面完成国林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坚持国有林场公益性取向,强化其公益属性,整合优化全区国有森林管理方式,全区国有森林布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属性定位进一步明确,资源管理进一步清晰,森工企业活力进一步激发。
基层设施不断完善
加快林区“资源路”“产业路”“民生路”建设力度,通过进一步完善林区基础设施,有力带动了社会资本注入林业,加快林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修建林区公路800.03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5.1公里,碎石路面774.93公里),改扩建林区道路20公里,受益群众8万余人,近60万亩林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林区采伐可及度大幅提高,林农在竹木采伐、运输上所花的成本大幅降低,收益明显提升。
生态扶贫成效明显
以生态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对贫困村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预警监测力度,提升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造林补贴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通过兑现政策性补助的形式,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十三五”期间,累计向全区38个贫困村兑现各类政策补助资金2361.582万元,受益群众达1.1万人。https://t.cn/A6trcaYG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她一直都是仙女的外表汉子的内心,很有义务的罩着她身边的人,对身边的朋友家人都非常愿意付出。她一直都是仙女的外表汉子的内心,很有义务的罩着她身边的人,对身边的朋友
  • 同时,展览还吸引了故宫博物院等16家全国知名博物馆,苏绣、宜兴紫砂、漆器等10个全国知名非遗项目,以及保利文化、中青旅、携程、同城、美团、湖北文旅集团、湖北交投
  • 琴日中文作文有條題目係問話咩乜嘢乜嘢會令你快樂,老師舉咗個例子話咩讀書會令你快樂,你食屎啦,講咩垃圾,快樂條毛呀,你邊忽睇到我哋快樂啊?自己同班friend玩埋
  •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维东)#对湖北人民的情感援助同样重要#【#湖北女孩和丽江女孩的信#,这样温暖了武汉丽江大小两座城】曾经在武汉读书、生活多年,现为丽江广播
  • #野史趣闻##新星v计划# 【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什么会三次流泪?】#野史##v光新星#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概是中国男人受到的第一性别教育。可最近读《
  •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 卢伟新:提前做好了能力储备,已经提前采购 备好车辆,另外就是在投递部增加了一些派件的人员的储备,基本上增加了出班
  •   黄先生:因为经济原因,我网贷了不少钱,后来发现网贷的利率过高,其中一家网贷公司要收取42%的利率,另外一家公司收取了保证金。  尹静律师:网贷是当下市场非常
  • 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但我知道我不想做什么,为什么要上班太痛苦了我太痛苦了,去年冬天计划的海南旅行因为不批假没能去成,今年夏天的电音节因为破事儿周末加班没能去成,晚
  • 不算太美好的购物经历,但是他们的客服态度全程是还蛮好的,很友好,不难沟通,所以我也没有生气。”这道题我还真的挺想答的,但人家求助的对象不是我,所以也只能保持缄默
  • 原来是妇女和老公还有两个孩子一起来山林里打柴的,男人和孩子们打柴,妻子就坐在河边洗脚,谁知道这条河里有这么大的鱼,丈夫和孩子们赶了过来,但是两条鱼还是死死的咬住
  • 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能这样才流变成变异而多彩的巨川;而从另一方面,这里反
  • 所以啊 偷过的懒,迟早是要还回来的[二哈]​#悦会陕历博# 讲座时间:2021年11月29日(周一)下午3:00-5:00讲座题目:《华西系玉器背景下的陶寺文化
  • #移动改变生活#知识无界,你来分享,“新知推荐官”是新浪看点平台推出的泛知识内容专项榜单。无界书店颠覆传统,集科技感、生活美学为一体,依托“5G+AR”技术,为
  • 求道人,如何才能寻得真正之明师?#民俗文化# 一、明师难遇,贵在心眼。非明眼人遇亦如不遇。如何识得明师? 明师未必是名师,名师未必是明师。明师者,明道之师
  •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了干警们走过的足迹,见证了他们的坚守。人可以在过去的记录里获得感动和快乐,也是从拥有真正的共情和对照开始。
  • 评论支持![爱你][憧憬](置顶维权薄 期待您点赞!
  • 强调大伏吟的意思,就是元宇宙为“主”我们这些人类都是“客”。除了牵动人心的疫情,最霸屏的就是“元宇宙”了,火到什么程度呢,按照《21世纪商业评论》的话说:“万物
  • 回首当时我们公众号文章统计的机构一致预期大概在14倍PE左右,但是短短几个月最高达到30倍PE。 最开始看好风电这个板块,是因为在碳中和背景下,光伏涨幅太大了,
  • #ASTRO[超话]##찬바람 불 때면 (When The Wind Blows)[音乐]# 여전하게도 서늘해지는 마음 依旧冷淡的心 그때의 내가
  • 问:碳纤维,公司有什么布局答:过去国家在碳纤维发展不好,主要受制于产能和产量和质量,市场是供不应求的,受产能限制,几家碳纤维公司突破才进入发展阶段,但碳纤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