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道# 【道祖五千言,到底在讲什么呢?】

提起道教经典,以三洞四辅十二类作为分类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以入手。如果并非是教内人士,而又仅仅只是想对道教的思想做个兴趣了解,那么笔者在推荐人们阅读的时候,必然会告知其应该先去阅读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经》。

作为道教的首要圣典,《道德经》不论是在教内,还是在传统哲学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华文化的整体概念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破天荒地将“道”这个字赋予了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意味,并由此开创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学道、修道、悟道的先河。

然而,与之相对的一个事实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过于久远,以至于他的话语体系和用词方式和现代人所理解的内容大相径庭,因此很多人在读《道德经》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读不懂。尽管知道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但若问《道德经》究竟在讲什么,仿佛可以用成千上万的话语去阐述,却又总是很难简洁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从而又使道教之“玄”变得“玄之又玄”。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一方面有着古今言语思维不同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又因为道祖所言之“道”本身就是介于可说与不可说之间的状态。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明明人人都能理解和体悟到道的一些特性,但又都无法准确描述“道”的究极状态是什么。这就容易使人陷入对道的迷思中,从而错失了《道德经》整篇文章的一体性。

其实,《道德经》这篇经典在讲什么,这本身是一个不需要去回答的问题。既然整篇经文分为“道篇”和“德篇”,那么,其中心点必然落在“道”与“德”两个字上:

首先说“道”。什么是道?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甚至连道祖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道”究竟是什么。而其实,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道是什么,而是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道祖在经文中讲,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还无限地、广泛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长来衡量,道的存在几乎可以看做是无生无死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事物可以比天地还要长久呢?答案只有一个,未知,或者叫不可知。因为长于所有人对极限的认知,所以此事物便可近乎于无极限、无生死。

作为注解老子的另一部经典《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天天地地者”,意思是说,苍天与大地不可能自己成为天、地,而需要有一个使其为天地、命名其为天地的事物存在。这个命名者,毫无疑问便是人类自己。因后者的命名,天地才会从一个无知、无情的自然事物转变成和我们自身息息相关事物。而在人类出现之前,或者是人类尚未对自然万物产生探知的意识,亦即我们的社会文明没有诞生之前,天地早已经存在并一直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万物得以运行的背后的规律性,即是我们强命为名的“道”。

这便是《道德经》要讲述的第一个要素,“道”。道生化并运行着万事万物,其方式是主宰万物的生死和转化。这个“主宰”,只能作拟人化解。因为万物的生长和消亡,本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这份自然而然,正是道之效法的根本,即是万物的自然与本然。万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等于万物法自然。万物因为能保持自己的规律性,所以万物便有了道,道也永远在万物之中。祖师说,道不离物,并且道寓于物。离开了万物而谈道,那么道也将不复存在。

于是,也就引出了《道德经》论述的第二个要素,“德”。

与上面的问题一样,首先要追问的一点是,究竟什么是“德”。在道祖的语境中,德是道的表现形式。虽然道是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存在,但其表现出来的德性却是真实具体的、是可以触碰的真实。更加直接地说,德便是我们通过人体的多种感官途径可以接触到的物质世界(宗教中称之为“有”和“色”的世界)。借助于万物之有与形形色色,我们才得以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理性的思考。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说“道德”或者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道德的时候,通常要借助于这个人日常的言语行为和为人处事。我们所借助的这些作为价值判断的东西,其实应该称为“德”,这是我们用来衡量这个人是不是有“道”的工具。当某人言行合一、内外合真的时候,这就说明此人是有道德的。如果言行不一,嘴上仁义礼智,背后行为苟且,这就可以判断其是没有道德的。这是反之则反之的逻辑。外在的“德”,是内在的“道”的表现。

再如,当太阳光照射在石头上,我们发觉石头变热了,太阳光和石头的温度变化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事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而可以推断出通过照射阳光而可以加热物体,这就是通过事物外在的表现和变化(德)而参悟到了内在的规律性(道)。

道祖所说的道与德,是针对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而言的;我们所讲的道德是针对当今社会文明的适用范围而言的。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道祖讲道和德,其实根本上是在讲包括我们人类文明在内的世间一切万物的规律和表现。因此,读《道德经》,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我们要去研究道祖五千言中字词的用法、典故的来源等内容,更是要让我们通过对主旨大意的理解,进而升华自身看待他人与他物的方式。

道在你我之中,也在天地万物之中,先天地之名而存在的道,与天地之名之后的道,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所认知并体悟到的道,在形式上仿佛也产生了变化。而真正变化的不是道,乃是“我”。南华真人在注解“道”的时候,提出了“齐物”的概念,指出万事万物在根本上是一样的,又何必纠结于小小的区分与不同呢?只见了小我,而错失了大道,这才是修行中最不该出现的结果。

后人曾写过一首诗,曰:

“言者不如知者默,

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这仿佛很有道理的一个反问,却终究是没有理解了道祖著下五千文的原本意图。德是用来感知的,道是用来体悟的,《道德经》是用来参玄的。如果我们能从《道德经》中读明白了自己修行要走的“道”是什么,哪怕只是一个章句或者某个字词,也足以堪称一生之幸了。

本文作者:高璟

#《道德经》#:道祖洋洋洒洒五千言,到底在讲什么呢?

提起道教经典,以三洞四辅十二类作为分类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以入手。如果并非是教内人士,而又仅仅只是想对道教的思想做个兴趣了解,那么笔者在推荐人们阅读的时候,必然会告知其应该先去阅读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经》。
作为道教的首要圣典,《道德经》不论是在教内,还是在传统哲学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华文化的整体概念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破天荒地将“道”这个字赋予了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意味,并由此开创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学道、修道、悟道的先河。

然而,与之相对的一个事实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过于久远,以至于他的话语体系和用词方式和现代人所理解的内容大相径庭,因此很多人在读《道德经》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读不懂。尽管知道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但若问《道德经》究竟在讲什么,仿佛可以用成千上万的话语去阐述,却又总是很难简洁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从而又使道教之“玄”变得“玄之又玄”。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一方面有着古今言语思维不同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又因为道祖所言之“道”本身就是介于可说与不可说之间的状态。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明明人人都能理解和体悟到道的一些特性,但又都无法准确描述“道”的究极状态是什么。这就容易使人陷入对道的迷思中,从而错失了《道德经》整篇文章的一体性。

其实,《道德经》这篇经典在讲什么,这本身是一个不需要去回答的问题。既然整篇经文分为“道篇”和“德篇”,那么,其中心点必然落在“道”与“德”两个字上:
首先说“道”。什么是道?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甚至连道祖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道”究竟是什么。而其实,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道是什么,而是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道祖在经文中讲,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还无限地、广泛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长来衡量,道的存在几乎可以看做是无生无死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事物可以比天地还要长久呢?答案只有一个,未知,或者叫不可知。因为长于所有人对极限的认知,所以此事物便可近乎于无极限、无生死。
作为注解老子的另一部经典《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天天地地者”,意思是说,苍天与大地不可能自己成为天、地,而需要有一个使其为天地、命名其为天地的事物存在。这个命名者,毫无疑问便是人类自己。因后者的命名,天地才会从一个无知、无情的自然事物转变成和我们自身息息相关事物。而在人类出现之前,或者是人类尚未对自然万物产生探知的意识,亦即我们的社会文明没有诞生之前,天地早已经存在并一直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万物得以运行的背后的规律性,即是我们强命为名的“道”。


这便是《道德经》要讲述的第一个要素,“道”。道生化并运行着万事万物,其方式是主宰万物的生死和转化。这个“主宰”,只能作拟人化解。因为万物的生长和消亡,本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这份自然而然,正是道之效法的根本,即是万物的自然与本然。万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等于万物法自然。万物因为能保持自己的规律性,所以万物便有了道,道也永远在万物之中。祖师说,道不离物,并且道寓于物。离开了万物而谈道,那么道也将不复存在。

于是,也就引出了《道德经》论述的第二个要素,“德”。
与上面的问题一样,首先要追问的一点是,究竟什么是“德”。在道祖的语境中,德是道的表现形式。虽然道是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存在,但其表现出来的德性却是真实具体的、是可以触碰的真实。更加直接地说,德便是我们通过人体的多种感官途径可以接触到的物质世界(宗教中称之为“有”和“色”的世界)。借助于万物之有与形形色色,我们才得以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理性的思考。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说“道德”或者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道德的时候,通常要借助于这个人日常的言语行为和为人处事。我们所借助的这些作为价值判断的东西,其实应该称为“德”,这是我们用来衡量这个人是不是有“道”的工具。当某人言行合一、内外合真的时候,这就说明此人是有道德的。如果言行不一,嘴上仁义礼智,背后行为苟且,这就可以判断其是没有道德的。这是反之则反之的逻辑。外在的“德”,是内在的“道”的表现。
再如,当太阳光照射在石头上,我们发觉石头变热了,太阳光和石头的温度变化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事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而可以推断出通过照射阳光而可以加热物体,这就是通过事物外在的表现和变化(德)而参悟到了内在的规律性(道)。


道祖所说的道与德,是针对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而言的;我们所讲的道德是针对当今社会文明的适用范围而言的。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道祖讲道和德,其实根本上是在讲包括我们人类文明在内的世间一切万物的规律和表现。因此,读《道德经》,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我们要去研究道祖五千言中字词的用法、典故的来源等内容,更是要让我们通过对主旨大意的理解,进而升华自身看待他人与他物的方式。

道在你我之中,也在天地万物之中,先天地之名而存在的道,与天地之名之后的道,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所认知并体悟到的道,在形式上仿佛也产生了变化。而真正变化的不是道,乃是“我”。南华真人在注解“道”的时候,提出了“齐物”的概念,指出万事万物在根本上是一样的,又何必纠结于小小的区分与不同呢?只见了小我,而错失了大道,这才是修行中最不该出现的结果。

后人曾写过一首诗,曰:“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这仿佛很有道理的一个反问,却终究是没有理解了道祖著下五千文的原本意图。德是用来感知的,道是用来体悟的,《道德经》是用来参玄的。如果我们能从《道德经》中读明白了自己修行要走的“道”是什么,哪怕只是一个章句或者某个字词,也足以堪称一生之幸了。
作者:高璟 道教之音

【一起学《文子》】第二章《精诚》14

老子曰:振穷补急则名生利起,除害即功成,世无灾害,虽圣无所施其德,上下和睦,虽贤无所立其功。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诚施无穷之智,寝说而不言天下莫知贵其不言者,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皆其粗也。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末世之学者,不知道之所体一德之所摠要取成事之迹跪坐而言之,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译文】
老子说: 救济贫困补助急迫则名就, 兴利除害则功成。 世上无灾害发生, 即使是圣人也没有施行德行的机会了;君臣百姓间上下和睦, 即使是贤人也没有建立功名的机会了。 所以至人之治, 含德抱道, 推诚乐施, 无穷之智止息而不言, 天下人之中没有谁了 解以其不言为贵的, 故“道, 说得出来的, 它就不是水恒的道; 名, 叫得出来的, 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书写在竹帛上, 雕刻在金石上的东西, 可流传于人的, 都是其大概, 也即有为之功。 三皇五帝三王, 每个帝王生活的历史时代不同, 遭遇到的事情不同, 但他们治国理民的思路却是先后一致的, 治国理民的手段不同, 但目的、 结果却是相同的, 殊途而同归。 末世的学者们, 不知道体现道的精髓是“一”, 以及德的总要, 取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完整的做法和主张, 端坐而论道, 虽然是博学而多闻, 但由于是有为而治, 所以不免陷于混乱之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也有网友说,我是不会让女儿嫁给这家儿子的,见过太多能挑事的姑姐了,这家那么多闺女,连婆婆说话都底气特足!不过,不管生几个女儿,只要儿女平等一样看待,没抱出
  • 她不仅人考仅验气的质,还考验的人五底官子,而在后的台诗刘也诗是受接一了位“校花”小姐的采姐[鼓掌][挤眼] #校花# #每日一善# [挤眼] #阳光信用# 得草
  • 昨天出门了终于解决了烦死我的两家卡有点点被羞辱到55555 我说要提额,就让我当场出示俺所有资产的证明(就每一家的余额啥的)只能很丢人地把那个破额度浅提了2.5
  • 这段现场视频是在今年在神奈川KT Zepp Yokohama夜场公演中抽次演出新歌「2人の物語(ヨミ:フタリノストーリー)」这首歌曲是目前七海ひろき桑参演电视剧
  • 4小时来看:以太坊触及1510上方遭遇严重反弹,大饼也是如此,当下来看,大饼20000基本上是筑底成功,小周期处于震荡行情,大周期来看的话,还是持续有往上攻的机
  • EUREKA EFFECT 是首家中性风格的潮流原创女装品牌. 她的诞生重新定义了新中性风潮, 以独特的视角阐述时尚态度。CHLOE凭借对艺术灵感的捕捉,演绎独
  • 来自极速拍档哔哩哔哩动态: BV1Jd4y1G7sj 花了很长时间准备的视频终于上线啦~ 互动抽奖 庆祝达成200万粉丝的小目标,我们送车啦! 来自极速拍档哔哩
  • )动动,昨天爸爸写了两首诗,我写诗是为了放松心情,男人需要忍耐,只有能忍的男人才可能有成绩,所以我也要找倾诉的对象,那就是自己的内心。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觉得短
  • 江阴籍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主编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学生们以回忆录的形式来致敬自己的先生,文字间吐露的真情是朴实而真挚的,既描写了先生
  • 从十月开始,西安的天气就不大友好了,看老天爷的心情随时体验夏秋冬,乱穿衣三个字简直要发挥到极致[二哈][二哈][二哈]还好还好,九月还有一天说再见伊朗女子之死掀
  • ”“我晒黑了,好难看……”蔡丁说着说着,就有些委屈,“那边不能天天洗头,洗澡也是随便冲一把,我带去的护肤品根本没机会用,每天累得倒头就睡,腿上到处都是蚊子包,”
  • 未保价快递丢失、损毁等,快递公司按较低限额赔偿案例一:若您未选择保价,当您寄递非生鲜托寄物,在运输环节发生灭失、破损、短少的,本公司在7倍运费限额内向您赔偿托寄
  • 就是别在品牌方和杂志方面前丢脸了,小家子气的东西别影响对全团的印象咯[偷笑] 人家有自己的审美坚持在的ok【瑷珲馆藏】清骨镞兔叉箭长:112厘米重:65克兔叉箭
  • 我再也找不到那么爱你的自己我关于回忆也只是心疼当时的自己啊抱抱阿媛乖爱你哦懂懂阿媛爱你哦阿媛知道懂懂也爱阿媛阿媛开始相信未来也会真的很美好的[抱抱][抱抱][抱
  • #百面千相#虽然但是,有点好笑,刚刚在和男性朋友讨论这个游戏,人表示根本不知道这个游戏公司,在我表示公司之前做的是暖暖恋与系列还震惊了一下跨度挺大所以事情是这样
  • 因为考虑到孩子近视屈光度数比较特殊(右眼近视眼1350度联合散光500度;左眼近视眼1100度联合散光350度)所以该父亲朋友空闲时间就会多方查找和遍寻相应的特
  • 所以,为了要让更多的人看见听见,你就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话,这些话跟真实意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有的人都想用几句话,比如微博的一百四十个字,来判断事物,表达自我
  • 来到这个世界41个月了,这样算起来,感觉还好小[爱你]目前最大的回忆应该就是做核酸,这也是这代孩子独有的童年。妈妈在家里尽量都陪EO玩,但免不了的工作,EO就会
  • 这不就是中年的我们吗,我们可以回望我们的青春,可以幻想我们的老年,父母终归会离我们而去,我们也孩子也会迟早离开我们,人活一辈子,不就是活一家团圆吗。好的电影,总
  • 《条例》规定,当公民对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三、除困难群众这些人也可享受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受助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