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徐孙铭

一 、达摩禅之贡献

达摩禅对于早期中国禅宗建立的贡献,大体有三:

第一 ,以《楞伽经》和
“ 二人四行 ” 论为立宗之旨。 

《楞伽经》
以 “ 佛语心晶 ” 为篇名,
即以直指如来心地为宗旨。

苏轼《楞伽经后记》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晶。”

蒋之奇为苏拭书
《楞伽经》作序说: 
“ 昔达摩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 佛与禅并传,
玄与义俱付 ”,

正是以
《楞伽》传宗的达摩禅之宗旨。

第二 ,以 “ 壁观 ” 为独特的修持法门。 

《景德传灯录》说:
达摩 “ 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

只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这种
“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人莫之测,
谓之壁观 ”,

即是达摩禅法之一大特色。

第三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授方祛。 

“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只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 我已息诸缘。’

师曰: 
‘ 莫不成断灭去否 ?’

曰: 
‘ 不成断灭。’

师曰: 
‘ 何以验之,
云不断灭 ?’

可曰: 
‘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 此是诸佛所传心印,
更无疑也。’”
( 同上 )

这种师徒授受,
不依靠文字语言,
只凭自心 “ 了了常知 ” 的证悟,

就是达摩传宗的主要方法。

嵩山少林寺正以达摩祖师禅的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最早、
且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一页。

二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异

达摩禅究竟

《般舟三昧经》的禅法有无联系?

笔者认为,
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且多相近、
相通之处。

《般舟三昧经》
又称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异译为
《跋陂菩萨经》。

是阿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 
“ 净土三经 ” 的最早先驱。 

“ 般舟三昧 ”
作为禅定的一个法门,
主要讲在特定的时间内
( 七天七夜

九十天 )

经行不息,
除用食外,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念佛而见十方现在佛站立面前。

这种以
《般舟三昧经》
为主要经典,

以口念阿弥陀佛而修禅定的法门,
即叫般舟三昧,
也可以叫念佛禅。

此经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左右编纂,
流行中土者,

前后有七个译本,
以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 179 )
10月8日于洛阳译出的
《般舟三昧经》
最有价值。

般舟三昧法门

达摩禅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 ,般舟三昧强调念佛而修禅定,

达摩禅则主张 “ 壁观 ” 而修定 

《般舟三昧经》说:
“ 是菩萨用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如是为念佛。”

以念佛作为
“ 得空三昧 ” 的助缘,
达到 “ 生阿弥陀佛国 ” 之目的。

而达摩禅则以 “ 壁观 ” 而修定,

即《景德传灯录》所载
“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

达摩人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

时人不解其意,
称其禅法为面壁婆罗门。

他通过 “ 凝住壁观 ”,
而悟凡圣等一、

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
证悟此心即佛。

虽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见佛,

达摩禅以
‘‘ 壁观 ”
而悟自心是佛,

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悟人之途径则有区别。

第二 ,般舟三昧主张有相观想,

达摩禅主张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当作是念:
诸佛悉在前立,
当具足念诸佛端正,
悉欲逮见一一想

…… 复更作念:
佛亦不用心得,
亦不用身得,
亦不用心得佛,
亦不用色得佛。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不用是心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必须从有相观想人手,
通过念佛观想诸佛立在面前,

见到诸佛妙相庄严,
同时又不执着于有相;

还说:
“ 一者自观身、
观他人身。

自观身、
观他人身者,
本无身;

二者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

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者,
本无痛痒;

三者自观意、
观他人意。

自观意、
观他人意者,
本无意;

四者自观法、
观他人法。

自观法、
观他人法者,
本无法。”

这四种观法
( 观自身他人身、
自他痛痒、
自意他人意、
自法他人法 ),

即 “ 四念处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以慧观的力量,
使心安住于道法上,
使正而不邪。

而达摩禅则注重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尤其是通过会心、
悟心而求安心,

也就是 “ 觅心不可得 ”,

而悟无常、苦、无我、不净,
从而得到解脱。

第三 ,般舟三昧以见佛为最高境界,

达摩禅则以 “ 无所见 ” 为其精髓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

修此定而见佛是最高境界。

当然, 
《经》中也反复叮咛,
见佛也不应执着, 

“ 菩萨见佛不当着 ”。

而达摩禅更以
“ 无所见 ”
为见作为最高境界。 

《景德传灯录》载:
达摩 “ 欲西返天竺,

乃命门人曰: 
‘ 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

时门人道副对曰: 
‘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师曰:
‘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 汝得吾肉。’

道育曰: 
‘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师曰: 
‘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师曰: 
‘ 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这个关于修禅境界对话的传说,

实际上把修祖师禅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于文字不离不执;

第二层次,突破禅关而顿悟;

第三层次,无一法可得;

第四层次,会心微笑。

这显然是以
无所见、
无所得、
无所悟为顿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在修禅定的途径和方法、

观想是否有相、

修定以什么境界为高这三个方面,

般舟三昧与达摩禅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

传为达摩所作的
《少室六门集》

第二《破相论》

即排斥称名念佛说: 
“ 诵之与念,
义理悬殊,
在口曰诵,
在心曰念。

…… 诵在口中,
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
终无是处。”

达摩之时念佛禅尚处于胚胎之中,

这不可能是达摩的思想,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摩禅与般舟三昧的差异,

它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
从根本上讲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一致的。

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 ,达摩禅的 “ 理人 ”

念佛三昧的 “ 无所着 ” 之一致  “ 二人四行 ”,

被教内外公认为是达摩的正统思想。

其中二人的 “ 理人 ” 说:
“ 藉教悟宗,
深信众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

达摩禅虽然不主张有相观想,
但也不排斥经教。

它借助经教,
通过一心专注地观想的
“ 凝住壁观 ”,

达到
“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 的境界,

这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殊途同归的。

般舟三昧虽然作 “ 有相观想 ”,
但经中反复强调不着于相: 

“ 菩萨见佛、
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

何以故?

着者为烧身。

见佛但当念其功德,
当索摩诃衍。” 

“ 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着,
不着者疾得是三昧。”

之所以不应当执着于相,
是因为 “ 缘起性空 ” 之故:

“ 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

无有,反言有,亦着。”

《佛印品》
第十六还连续以19个 “ 无 ” 的 “ 佛印 ” 来否定对于有相、有求的执着。 

“ 何等为佛印?

所识不当行,
无所念、
无所求、
无所想、
无所着、
无所愿、
无所向生、
无所适、
无所生、
无所有、
无所取、
无所顾、
无所往、
无所得、
无所有、
无所结、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灭、
无所坏、
无所败,
道要道本是印中。”

可见,
达摩禅之
“ 寂然无为 ”

“ 理人 ”

与般舟三昧的
“ 无所着 ”
精神完全一致,

都是对观想的主体以及作为观想对象的客体之否定。

第二 ,达摩禅的“ 行人 ” 与般舟三昧 “ 修四事 ” 的一致性 

达摩 “ 二人四行 ” 论,
其中 “ 行人 ” 即 “ 四行 ”:

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报冤行,
又作报怨行,

即对于苦、穷、冤、害都能甘心忍受,无怨无悔。

随缘行,对于顺境、逆境、喜乐、得失,不喜不忧,随缘而行。

无所求行,
即舍弃一切,
无所执着,
包括舍弃自身,安心无为。

称法行,
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

这都是针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脱法门。

般舟三昧主张: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 

“ 持是行法故,
致三昧便得三昧,
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又主张持 “ 四事 ” 疾得三昧: 
“ 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何等为四?

一者不信余道;
二者断爱欲;
三者如法行;
四者无所贪生,
是为四。

菩萨疾得是三昧。”

这 “ 四事 ” 中, 
“ 如法行 ”
相当于达摩禅的 “ 称法行 ”;

“ 无所贪生 ”,
相当于
“ 无所求行 ”; 

“ 断爱欲 ”
相当于
“ 随缘行 ”; 

“ 不信余道 ” 以及 “
不自说身善,
亦不说他人恶,

若有骂者,
若有刑者,

亦不得恚,
亦不得恨,
亦不得懈 ”,

则与 “ 报怨行 ” 相近。

可见,
达摩
“ 四行 ”
与般舟三昧
“ 四事 ”
是大体一致,
非常相近的。

第三 ,达摩 “ 觅心了不可得 ”

般舟三昧
“ 是法无所有,本无 ” 相通 

【七月三十 || 恭迎地藏菩萨圣诞】

普贤启问 地藏宏开

三途六道绝尘埃 

普广问如来

授记十斋 接引上莲台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地藏!地藏!

汝之神力不可思议,

汝之慈悲不可思议,

汝之智慧不可思议,

汝之辩才不可思议。

正使十方诸佛赞叹,

宣说汝之不思议事,

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地藏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名号功德

梵语ksitigarbha,译为地藏。

地即土地,具有七义:

1.能生义。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萨能生一切善法。

2.能摄义。土地能摄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萨能摄取一切善法于大觉心中。

3.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交煎的此岸,运载到清凉的彼岸。

4.能藏义。土地能含藏一切矿、植等物,喻菩萨能含藏一切妙法。

5.能持义。土地能持一切万物,令其生长,喻菩萨能总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长。

6.能依义。土地为一切万物所依,喻菩萨能为一切众生所依。

7.坚牢不动义。土地坚实不动,喻菩萨的菩提妙心,坚如金刚,不可破坏。

地藏之“藏”,具有三义:

秘密、包容、含育,指地藏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世有秘密库藏,蕴藏金银财宝,则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比喻菩萨具有如来三德秘藏、无量妙法,则能救脱无数众生、咸登觉岸。

本愿功德

1.地狱未空不成佛:《占察善恶业报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无边劫以来修行,早已达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圆满具足,早就应该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众生。故《楞伽经》说,有大悲菩萨,永不成佛。并非因为程度不够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愿力度化众生。所以功德虽然与佛齐等,却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度脱罪苦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2.求诸所愿皆满足:地藏菩萨功德与佛平等,敬信菩萨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一百劫中至诚皈依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称其名号礼拜供养,所求如求康寿财富或断烦恼等。还不如有人在一顿饭这么短的时间至心皈依地藏菩萨,称念菩萨名号,虔诚敬礼地藏菩萨的大功德,若有所求皆能圆满达成。这是弘扬地藏菩萨法门,所以特地赞叹地藏菩萨功德的超胜。又《地藏十轮经》说,地藏菩萨如观世音菩萨一样,在十方世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令众生离种种困苦,所求皆得满足。

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唐代新罗王子金乔觉曾在此修行。金乔觉相貌奇特,顶骨耸高,力大敌十。心地慈善,颖悟异常。金乔觉出家名地藏比丘,航海来华。地藏比丘在各地游化数年后,于开元末年来到安徽省九华山结庐苦修,渴饮涧水,饥食白土。九华山主姓闵,家财甚富,布施山地,地藏显神通力,袈裟一披,盖尽九华,建化城寺。闵公为地藏护法,其子也随地藏出家,法名道明,为地藏的侍者。

地藏比丘精进苦行,誉为神僧。世寿九十九岁,圆寂“跏跌示寂”其时有“山鸣石损,寺钟坠地”之象。地藏比丘为地藏菩萨在中国的应化,九华山即成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信仰地藏菩萨功德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娑婆世界众生皆苦,所幸值遇悲智具足的佛陀。地藏菩萨受佛嘱托,于无佛时代,关照度化末法时代的众生。因为这样特殊的缘起,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修地藏法门,非常容易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历代祖师大德皆劝大众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经上说:每日念地藏菩萨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经又云:若有善男子男女人,见地藏菩萨形象,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一者天龙护念 ,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圣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

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

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

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

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

二十七者饶慈愍心, 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

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

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 佛嘱地藏菩萨

慈因积善,誓救众生。
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
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
智慧音里,吉祥云中。
为阎浮提苦众生,
作大证明功德主。

地藏菩萨像赞

地藏大士,誓愿宏深。

愍念众生,长劫沉沦。

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常处地狱,冀解倒悬。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未空,成佛无期。

由此因缘,诸佛赞叹。

况彼六道,能不悲恋。

虚空有尽,誓愿无穷。

欲报深恩,特印尊经。

愿见闻者,同生净信。

展转流通,利益无尽。 https://t.cn/R2WxBlI

吾等所行一切善,如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法王如意宝如何回向,吾等如何随喜回向,喇嘛钦
ཉི་འཛིན་དང་དུས་ཆེན། 日食+佛陀殊胜日

དེ་རིང་ནི་བོད་ཟླ་བཞི་པའམ་འབུམ་འགྱུར་ས་ག་ཟླ་བའི་ཚེས་སུམ་ཅུ་སྟེ་དགེ་སྡིག་དུང་དགུར་འགྱུར་བའི་དཔལ་རྒྱལ་བ་རྣམ་འདྲེན་བཞི་པ་ཤཱཀྱ་ཐུབ་པའི་དུས་ཆེན་ཡིན་པ་མ་ཟད་དགེ་སྡིག་འབུམ་འགྱུར་གྱི་ཉི་འཛིན་ཡང་ཡོད་པས་རང་ནུས་ཅི་ཡོད་ཀྱིས་དགེ་སྒྲུབ་སྡིག་སྤོང་ལ་འབད་པ་ཧ་ཅང་གལ་ཆེའོ།།
今天是 (6月10日)藏历四月三十(善恶变动十万倍萨嘎达瓦)善恶增长九亿倍数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殊胜吉日,也有善恶变动十万倍的日食。这样特殊日子里,大家共同发愿,断恶行善极为重要。
དེ་རིང་གི་ཉི་འཛིན་གྱི་སྐབས་སུ་ཀུན་བཟང་སྨོན་ལམ་བཏོན་ན། དེ་ཉིད་ལས། སྨོན་ལམ་སྟོབས་ཆེན་འདི་བཏབ་པས༔ འདི་ཐོས་སེམས་ཅན་ཐམས་ཅད་ཀུན༔ སྐྱེ་བ་གསུམ་དུ་མངོན་འཚང་རྒྱ༔ ཞེས་གསུངས་པས། འོག་གི་དེ་རིང་གི་ཆོས་སྐལ་དེ་ངེས་པར་ཚར་རེ་གསུང་རོགས།
若能在月食和日食时念诵《普贤王如来原文》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原文中也说:发起如是广大愿,闻此原文诸有情,于三世之内即成佛。所以请无论如何都要念一遍下面的如来原文。

࿑དེ་རིང་ནི་བོད་ཟླ་བཞི་པའམ་འབུམ་འགྱུར་ས་ག་ཟླ་བའི་ཚེས་སུམ་ཅུ་སྟེ་སངས་རྒྱས་ཤཱཀྱ་ཐུབ་པའི་དུས་ཆེན་ཡིན་པར་མ་ཟད་ཉི་འཛིན་ཡང་ཡོད་པས་ཕན་ཡོན་ཤིན་ཏུ་ཆེ་བས་དུས་ཚེས་ཁྱད་པར་ཅན་འདི་ལ་ཀུན་གྱིས་དགེ་སྒྲུབ་སྡིག་སྤོང་དང་ཕྱག་སྐོར་སྒྲིབ་སྦྱོང་སོགས་ཀྱི་དགེ་སྦྱོར་ལ་འབད་པར་གལ་ཆེའོ།།
   今天2021年6月10日,是萨嘎月最后一天,藏历三十释迦牟尼佛节日,恰逢日食。请大家一定断除一切不善业,尽力行持善法。

今天日食时间:
日偏食开始时间:16:12
日环食开始时间:17:49
日环食结束时间:19:33
日偏食结束时间:21:11
以上为北京时间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དེ་རིང་ནི་ས་ག་ཟླ་བའི་གནམ་གང་ཡིན་པ་མ་ཟད་འདི་ལོའི་ས་ག་ཟླ་བའི་ཉིན་རྗེས་མ་འདི་ཡིན།   དེར་བརྟེན་ང་ཚོས་ས་ག་ཟླ་བའི་རིང་དགེ་བ་ཆེ་ཆུང་ཅི་འདྲ་ཞིག་བསྒྲུབས་ཡོད་ཀྱང་ནམ་མཁའི་མཐའ་དང་མཉམ་པའི་སེམས་ཅན་ཐམས་ཅད་ལ་བསྔོ་རྒྱུ་ཤིན་ཏུ་གལ་ཆེ།    གོང་འོག་གི་སྨོན་ལམ་ཐམས་ཅད་ཀྱི་རྒྱལ་པོ་བཟང་སྤྱོད་སྨོན་ལམ་དང་མཉམ་དུ་དགེ་བ་ཐམས་ཅད་དུ་མཁའ་ཁྱབ་ཏུ་བསྔོ་བར་བྱོས།

今日萨嘎达瓦的三十号也就是萨嘎月最后一天,因此,萨嘎达瓦里我们所修持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最为重要,并念诵普贤行愿品以此善根回向虚空般所有众生。

    日食功德:在发生日食、月食的时候行持念咒、行善、顶礼、供养、为僧众供斋、持戒、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等任一善法,其功德都会呈十亿倍地增上。 也就是说,仅仅念诵一遍咒语,就能得到念诵十亿遍的功德,其它所有善法也可依此类推。因此,请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些大好时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月亮]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就笑晕了这是哪来的阿姨双标来了呢八百年前黑哥卡cp私生的时候说管理舞cp俺觉得这就是个迷惑发言转发辽 然后这位姐今
  • 然后不要熬夜和少吃辣哦,以后再和大家分享祛痘印的方法。[赞啊][赞啊]                 嘻嘻嘻,收到礼物啦MWM AC7祛痘精华来康康有痘痘再也
  • 《后浪》这片子无法打动我。因为当今的社会,根本没有太多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啊。 “热爱的就是生活”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不热爱的更是生活”,无法选择的生活,是
  • 疫情后第一次的六缺一聚会趴 个个饥肠辘辘的从六点钟等我等到八点多⏰ 又一次不负众望的赚够回头率 扛着导弹奶茶桶散步渔港公园 最后聚在M记进行艰巨的分赃 我们喝了
  • ●4.17 今天呢又是阿黄叫小黑起床的一天哟 小黑调了静音哈哈哈哈 把阿黄急得 打了好几个电话 小黑都没接 等到小黑的闹钟响了才听到哦才起来接阿黄的电话 上午上
  • 【1917】虽然是非典型战争题材影片,但死亡的气息,命运的无常,战争的残酷,世界的荒诞,人性的复杂,在废墟和荒野中弥漫,在时间和生命中铺陈,Blake 救敌方飞
  • #致我亲爱的薇薇# 五一特意抽一天叫上姑姑一起全陪薇宝,我笑说这是“巴结”丫头,以后丫头领工资了才会带我俩逛吃逛吃。最近转变策略不像以前那样严厉要求薇,也尊重薇
  • 地支有三合局或者半三合局应该怎么看?有人说能合,有人说不能合,搞得我更加晕头转向了。今天咱们就来具体的聊聊三合局或者半三合局的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金木
  • #五四精神传承有我# 北方游牧民族融合的历史足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从青春奋斗到老的史诗,对于中国早期北方民族的形成,都深深植根
  • 澳洲之游天堂农庄,去冲浪天堂时还下着雨,一个午餐时间天就放晴了,我们继续澳洲游的最后一个行程,游览天堂农庄。这个农庄可以说是动物园,最让人想亲近动物是可爱的袋鼠
  • #戒糖# 2D 中午去以前一个骑手大哥新开的麻辣烫店临时帮了会忙 [允悲] 随手就给我了一瓶酸梅汤 一看成分表 第二位的就是白砂糖[允悲]于是我就换了一瓶矿泉水
  • 最近喜欢上清纯可人的发型。想要捣鼓各种发型,它们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欣喜。每天不同的发型,为生活增添了些许活力和新鲜感。一直追求的energy在增强[哆啦A梦微笑]
  • 纯粹是出于天地之自然,因为天道是无为的,是无亲无疏的。 我们知道,天体运动对于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多的影响的。比如太阳之升降,会影响人一身之阳气的消长;月亮的圆缺
  • 走在路上 还是今年第一次感受到夏夜独有的味道 想起在杜甫时预备开学的晚上 伙伴们晚上提四瓶桶装水回去的快乐 同样是长长的黑黑的路 如今换成我一个人走 现在我手里
  • #毛利兰[超话]# 【30天推本命角色挑战】 ☞DAY26一首能让你想到她的歌 ☞太多了,写美好事物的歌想到,写喜欢的人的歌也会想到。但是以我自己本人的性格特点
  • [酸]【野史】 1921年4月21日,来自德国的露娜小姐在洛阳见到了吴佩孚,一见倾情,秋波频传,无奈吴就是不领情,回去之后,露娜小姐对吴大帅下了“最后通牒”[灭
  • 人是不知足的,你次次都白给。 只要一次拒绝, 就抱怨你不够意思, 忘掉了你所有的好心好意。 心是惯出来的,你回回都让步。 只要一回不谦让, 就说你没良心, 推翻
  • 好突然的难过啊 今天和爸爸聊起,我出生的时候只有一点点大,2公斤多一点,【现在有一百几 在我人生的各个时期都是没那么幸福的 但是我更愿意选择每天都开怀大笑,因为
  • #志愿者转发# #宝贝回家# 寻找1943年出生2017年失踪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 陈少芳383532 (出处: 宝贝回家论坛)穿浅蓝色的长袖,外面穿件
  • 八年磨一剑,微光医疗国产OCT系统顺利获准上市 4月29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了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光医疗)生产的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