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福建三明公布4名密接者轨迹# 】15日,据三明市三元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消息,三元区徐碧街道接到居民唐某、林某报告,称曾与新冠阳性病例柯某在明溪县同一个办公室相处喝茶,三明市三元区疾控中心立即对唐某、林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又排查出有共同相处的孔某、王某两人。

目前孔某、唐某、王某、林某四人已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核酸采样检测,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4名密接者活动轨迹如下:

三元区关于公布新冠阳性病例密接人员

孔某、唐某、王某、林某行动轨迹的通告

2021年9月15日11时,徐碧街道接到居民唐某、林某报告,称曾与新冠阳性病例柯某在明溪县同一个办公室相处喝茶,三明市三元区疾控中心立即对唐某、林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后,又排查出有共同相处的孔某、王某两人。目前孔某、唐某、王某、林某四人已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核酸采样检测,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现将该密接孔某、唐某、王某、林某四人公共场所活动轨迹公布如下:

一、孔某活动轨迹

9月10日14时左右在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新村某某粉体有限公司办公室恰谈业务;

14时30分左右离开办公室到厂区拍照;

16时左右到明溪某某金线莲店内拿合同;

16时29分左右到三老肉脯干购物后离开明溪,17时30分到达汇鑫大厦;

18时11分左右到徐碧站乘坐58路公交车回家,回家后无外出。

9月11日至12日无外出。

9月13日8时04分在家楼下乘坐滴滴打车于8时24分到达公司;

12时30分到汇鑫大厦楼下永安粿条店吃午餐;

13时左右回公司,20时30分左右乘坐电动车回家,回家后无外出。

9月14日8时04分左右从家中骑电动车到公司,期间无外出;

15时30分左右前往荆东某某生物有限公司谈业务,17时29分离开公司。

9月15日8时04分骑电动车从家中到公司;

8时27分到公司楼下美宜佳超市买早餐,8时30分到达公司;

13时到市第一医院发热门诊做核酸检测。

二、唐某活动轨迹

9月10日下午14时左右在明溪瀚仙镇某某粉体有限公司谈业务;

17时左右自驾从明溪县城上高速公路,17时30分左右从三明南下高速,到六路汇鑫大厦,在办公室与同事相处30分钟左右,18时左右回家,途中都未戴口罩。

9月11日14时,开车送小孩去上架子鼓课全程没下车。晚上20时到的碧桂园商业街博思琴行,20时50分回到碧桂园。

9月12日9时50分乘坐网约车到少年宫,中间在少年宫的一、五楼大厅等侯,11时40左右离开;

晚上18时50分到19时30分,带儿子去万达金街鱼乐贝贝游泳后回家。

9月13日上午9时到康养城售楼部前台取资料,后到沙县区不动产11号工作台办理面签手续;

11时45分从康养城回碧桂园,下午去汇鑫大厦办公室。

9月14日上午在办公室,下午14时左右和其他同事去荆东的某某生物公司谈业务。

9月15日8时45分左右到青少年宫的第一医院愿检尽检点排队做核酸检测有戴口罩。

三、王某活动轨迹

9月10日14时左右到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新村某某粉体有限公司恰谈业务,14时30分左右离开办公室到厂区拍照,下午16时左右离开某某粉体有限公司自驾车返回三明市区;

16时29分左右到三老肉脯干购物后开车离开明溪,约17时30分左右到三元区徐碧街道汇鑫大厦;

18时左右下班乘坐公交车从左海家居到市皮肤病院下车,后步行回到芙蓉新村。晚饭后乘坐王某车到沪明新村下车。

9月12日白天在家无外出,晚21时步行到交通监控中心乘坐公交车到市皮肤病院下车步行回家,后无外出。

9月13日上午7时40分左右步行至市皮肤病院站点乘坐公交车到左海家居,下车后步行到公司上班;

下午18时下班乘坐公交车从左海家居到市皮肤病院下车,后步行回家吃晚饭;

晚19时左右从家里外出到市皮肤病院站点乘坐公交车到交通监控中心下车;

21时左右乘坐公交车从交通监控中心到市皮肤病院下车。

9月14日上午7时40分左右步行至市皮肤病院站点乘坐公交车到左海家居,下车后步行到公司上班;

下午18时下班乘坐同事电动车到芙蓉新村江滨路口天桥处下车;

21时左右乘坐公交车从交通监控中心到市皮肤病院下车,后步行回家无外出。

9月15日上午7时40分左右步行至市皮肤病院站点乘坐公交车到左海家居,下车后步行到公司上班;

中午12时到市第一医院做核酸,后由专车接送至酒店集中隔离。

四、林某活动轨迹

9月10日14时左右在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新村某某粉体有限公司谈业务;

14时30分左右离开办公室到厂区拍照;

16时左右到明溪某某金线莲店内拿合同;

16时29分左右到三老肉脯干购物后开车离开明溪,5时30分左右到达汇鑫大厦;

晚饭后约18时50分出门自驾前往万达多米诺,期间到万达三楼代购店停留1分钟;

19时59分在茶百道喝奶茶,停留约30分;

20时40分到多米诺,后到万达车库取车自驾回家,后无外出。

9月11日上午8时左右自驾到大田建设香樟嘉园,期间到附近便利店购物;

约15时30分从大田自驾返回三明,17时左右返回碧桂园家中;

18时50分出门自驾至碧桂园金街二楼麦吉美术写字;

20时30分左右下课,约20时37分到楼下草本汤吃东西,吃完自驾回到家中,后无外出。

9月12日上午一直在家无外出,下午16时30分左右自驾前往万达多米诺,后返回家中,约18时出门自驾到万达,约18时10分回家。

9月13日上午8时15分左右从家里自驾前往公司上班,一直在公司,12时下班自驾回家;

约13时出门自驾前往公司上班,约18时下班自驾回家后无外出。

9月14日上午8时15分左右从家里自驾前往公司上班,未外出,12时下班自驾回家;

约13时出门自驾前往公司上班,14时左右自驾去荆东某某科技有限公司谈业务,约17时自驾回公司,约18时下班自驾回家,晚上19时左右出门带孩子到小区楼下散步,约19时46分回到家中,后无外出。

9月15日上午8时15分左右从家里自驾前往公司上班,未外出,14时左右由专车接送至集中隔离酒店。

与该密切接触者孔某、唐某、王某、林某行程轨迹有交集的人员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请在上述时段和地点与密切接触者孔某、唐某、王某、林某可能有接触或轨迹交集的居民朋友,立即主动向所在社区(村)或者疾控部门报告,做好自身和家人的防护,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医学观察、健康监测等相关防控措施。对隐瞒不报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目前仙游、泉港、厦门等地均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此提醒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密切关注官方媒体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同时坚持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多通风、勤洗手、少聚集,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疫苗接种是阻断传染病传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要积极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提高自身免疫力水平,共同构筑疫情防控免疫屏障。

联系电话:0598-8803026

三元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

2021年9月15日

【科技战“疫”背后的首善之力】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面对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形势越严峻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战疫之中,北京市发挥“政产学研”紧密联动机制,全力推动科研攻关,坚持以科学精神显必胜之决心

这一年多以来,科研人员广泛“揭榜挂帅”。检测试剂研发、诊断试剂科技攻关平台、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平台、病毒载体平台等迅速启动,10个诊断试剂和设备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覆盖核酸、抗体、抗原等技术方法

北京市疫苗和中和抗体从技术创新到研制速度均处于国际第一梯队,两项灭活疫苗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国内第一款附条件上市疫苗和紧急使用疫苗全部来自北京;全国获批临床的9个团队中和抗体项目,其中6个研发来自北京……

这一系列成绩是首都科研工作者的时代担当,也是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的重大使命

首都科技创新要素的一次集体迸发

今年4月,科兴中维第三条原液生产线在北京大兴建成并正式投产,让疫苗年产能提升到20亿剂。20亿剂,意味着10亿人将获得保护。从0剂到100万剂,再到1亿剂、3亿剂、10剂、20亿剂……在与新冠病毒鏖战中,这样的速度和质量是如何实现的?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0年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浙江疾控、科兴控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联合在《科学》杂志发表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并在杂志官网公布,分析来自中国、意大利、瑞士、英国、西班牙五个国家的11个毒株在灵长类动物中的免疫效果,一时间震惊中外。

“猪都不好运进城的时期,11个毒株怎么‘运进城’?”科兴控股董事长尹卫东半开玩笑地说,疫情初期社会运行按下“暂停键”,企业研发也遇到了难题。但令他欣慰的是,政府得知企业难处后,第一时间协调联防联控小组,从浙江杭州到北京,毒株运输一路“绿灯”。

“在科研成绩面前,各参与主体不会互相吃醋,而是齐心吃饺子。”作为北京市联防联控小组科技组组长,许强见证了疫苗研发全过程。

2020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时间确定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并向全球发布。而后,在京各科研力量快速行动,军事医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生物、科兴中维……所有科研人员舍小家为大家,不计成本、日夜鏖战。

“在这场战役里,一个科学家能够攻关一个点,千万个科学家就能攻关千万个点。”许强说。

在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场代号为“克冠行动”的疫苗研发计划快速启动,并联推进以灭活疫苗技术路线为主的疫苗研制工作。

疫苗研发经费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在科兴中维疫苗研制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启动应急机制,雪中送炭,一周内完成应急科研立项和经费下达,为企业开展疫苗研发提供了第一笔财政资助资金。

有了非典疫苗、甲型流感疫苗等临床研发的经验,尹卫东深知,对于新冠疫苗来讲,产业化与科研同等重要。为协助企业提前筹备生产保障,大兴区政府第一时间协调出7万平方米基地厂房,专门用于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并“特事特办”短时间内办理了各项开工手续。

回顾大兴基地建设历程,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经理宋世明表示,疫情期间科兴找不到施工队,政府暂停自己项目建设,让出施工队;疫情期间办不了手续,政府直接上门办公,2天办结迁址和营业执照变更,25天完成前期工程施工手续审批,100天建成疫苗生产基地……

“这是北京科技创新要素的一次集体迸发。”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强说,北京举全市之力,各部门精准调度,全链条精心为疫苗研制“突击队”提供服务。

质量就是生命,疫苗尤其如此。2020年3月份,刚分装出第一批新冠疫苗,高强便主动接种第一针。当天,同批疫苗接种实验用恒河猴体内。4月份,研发费用吃紧,尹卫东拍着高强肩膀说,将公司账面现金全部投往研发。5月份,公司在海外多地开展Ⅲ期临床审批,面对国际临床试验的巨大风险,企业能承受吗?尹卫东向记者说:“完全能承受!”

“在国家面前,我们都是‘园丁’,如果我们‘倒下了’,会有更多人冲上去。”这就是北京疫苗研发工作者的群像,大是大非面前,责任永远先行于利益。

疫情袭来,北京市出台了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的10条措施,组织动员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分批部署应急项目,布局了模式动物、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等一批关键技术平台,全力以赴为“阻击”疫情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支撑。

各参与主体的齐心协力,让北京疫苗接种跑出“加速度”:1月1日起,北京首批新冠病毒疫苗开始接种。截至2021年7月29日,北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667.18万剂次,累计接种1890.97万人,其中1787.29万人完成全程接种。全市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接种率为96.49%,全程接种率91.78%。

最难最紧迫的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抗击疫情离不开各部门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科技与科研工作的“硬核”支撑。在这场抗疫攻关战的另一条战线上,有这样一些科技企业、这样一群科学工作者依靠科技与智慧,从事临床救治探索、药物疫苗研发和产品开发等研究,争分夺秒、负重前行。

“人工智能节约出的时间,或许是生命的绿灯。”疫情期间患者人数剧增,影像科医生依靠传统方法肉眼读片不仅耗时,还很难保证病情筛查的准确性。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创新企业数坤科技紧贴临床需求,自主研发了一款能够以秒级完成精准定量分析的新冠肺炎AI+CT系统,辅助临床快速准确判断病情及疗效评估,有效节省了一线救援医生超负荷工作时间,也为患者抢夺了更宝贵的诊疗时间。

“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争分夺秒。”为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对重点人群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成为防控疫情的关键环节,检测试剂成为抗击疫情急需的应急物资之一。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组公布后,仅用约一周时间便研发出了检测试剂盒,最终获批上市。该试剂盒仅需90分钟左右便可出结果,可用于疑似病例的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发挥一技之长,站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岗。”体温筛查是防疫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为应对春节后的返程复工潮,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测温和视频监控技术结合,仅用8天时间便研发出“双光源疫情检测设备”;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00多个小时攻坚开发出采用“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技术方案的AI测温系统……“我们希望竭尽所能用技术改变这场原本只靠血肉之躯的人防之战。”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付英波表示,智能测温系统实现了大人流非接触式精准测温,辅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体温异常者,筑牢了北京抗疫的安全防线。

5月上旬,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正式通过紧急使用认证,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这是世卫组织批准的首个中国新冠疫苗紧急使用认证,也是第一个获得世卫组织批准的非西方国家的新冠疫苗,堪称“国货之光”。

“国货之光”的背后,有这样一支“六人小队”,专门从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疫苗研发。他们昼夜不停,大年初一拿出灭活疫苗研制方案,大年初二做课题汇报,随后前往实验室做研发,一待就是两个月。“一件事、一群人、一直干”是这支队伍的最佳写照,回顾疫苗研发的全过程,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小队”队长王辉这样说。

为保证疫苗研制的安全性,“六人小队”需在负压环境程度更强的P3实验室里做研发。负压环境下的高强度工作对身体的损耗很大,“从实验室出来就像脚踩一团棉花,因为缺氧脑子反应也慢了。”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六室副主任梁宏阳说。穿脱防护服要花不少时间,大家就尽量少吃少喝;为了不耽误实验进度,犯了痛风就吃大量止疼药……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平时总是笑眯眯的梁宏阳也好几次哽咽。

“我们是国民健康的守护者,我们在用自己的努力筑就一道道预防疾病的安全防线。”一场疫情攻坚战让梁宏阳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体会。

“最难的事、最紧迫的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抗疫精神最好的诠释。在疫情至暗中,他们坚毅又明亮。

新型举国体制为科技战“疫”加足马力

科技战疫不是一个“线段工程”,它的经验、启示将成为方方面面的宝贵财富。抗疫需要科技的力量赋能,而科技背后体现的恰恰是制度,打破传统思维,活用科技,要从科技要支持,通过科技促进改革,探索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

打科技抗疫攻坚战,不仅要吹响“冲锋号”,还要把急需的攻关项目张出榜,“揭榜挂帅”,调动优质资源组成科研攻关“特种部队”,为抗疫加足创新马力。

在近两年北京市举办的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中,科技抗疫“赛道”成为亮点,包括病毒检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定向服务疫情防控,调动了全社会科研力量的积极参与。

能够有效降低漏检率的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核酸检测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远程会诊和医疗机器人、对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快速分类与鉴别诊断的生物传感技术……英雄不论出处,最具活力的“民间队”创新主体也加入了抗疫“整体战”,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抗疫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和储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所面临技术问题的解决。

据统计,2020年北京市已立项支持10批42项抗疫攻关项目,并加快推进创新产品投入一线应用。

强化成果转化和基础科研同等重要,扁担两头“责任重”。北京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机制,积极推动北京大学谢晓亮团队研究的中和抗体药物后期转化落地: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北京丹序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负责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与百济神州公司共同推进药物的国际临床研究及规模化生产。

诊断试剂的研发,特别是产品研发后期“注册检验、临床试验与注册申报”三个环节,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为此,北京成立诊断试剂专班,迅速摸清研发掣肘环节,组织“新冠肺炎诊断试剂科技攻关技术平台”,将各主体串联,提高各方联动性和主动性,助推卓诚惠生的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有效缩短了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

动物模型是认识疾病的第一关,也是攻克疾病的试金石。没有这个工具,疫情的科技攻关成果就只能埋没于实验室,无法应用于临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扛起这份重担,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240余天,与科研仪器、病毒样本为伴,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个新冠病毒动物模型。动物模型的应用,揭示了病毒入侵受体、肺炎病理学以及免疫保护的规律,为药物和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这是对大家心理、意志、体力以及专业技能极大的考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刘江宁说,动物模型早成功一天,疫苗和药物就早成功一天。

一场疫情就是一本教科书。许强认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北京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也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思考。比如,发挥大数据、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作用;形成整体有效的科研攻关组织体系,让各主体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不打乱仗;强化基础科研实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等。

“新型举国体制不应该是应急性的,疫情一过就放弃了,而是需要持续推进,不断完善。”许强表示,要凝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力,进一步深化产政学研,集中协调配置资源。

针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接下来,北京将持续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培育布局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究,建立应对新冠病毒变异的快速分析评价技术体系,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更多技术储备。

大战“硝烟”仍在,北京仍在展现作为首都的城市精神与城市担当,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科技战“疫”背后的首善之力】“最终 #战胜疫情# ,关键要靠科技。”面对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形势越严峻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战疫之中,北京市发挥“政产学研”紧密联动机制,全力推动科研攻关,坚持以科学精神显必胜之决心

这一年多以来,科研人员广泛“揭榜挂帅”。检测试剂研发、诊断试剂科技攻关平台、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平台、病毒载体平台等迅速启动,10个诊断试剂和设备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覆盖核酸、抗体、抗原等技术方法

北京市疫苗和中和抗体从技术创新到研制速度均处于国际第一梯队,两项灭活疫苗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国内第一款附条件上市疫苗和紧急使用疫苗全部来自北京;全国获批临床的9个团队中和抗体项目,其中6个研发来自北京……

这一系列成绩是首都科研工作者的时代担当,也是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的重大使命

来源:9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涂铭、盖博铭、林苗苗、陈旭

首都科技创新要素的一次集体迸发

今年4月,科兴中维第三条原液生产线在北京大兴建成并正式投产,让疫苗年产能提升到20亿剂。20亿剂,意味着10亿人将获得保护。从0剂到100万剂,再到1亿剂、3亿剂、10剂、20亿剂……在与新冠病毒鏖战中,这样的速度和质量是如何实现的?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0年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浙江疾控、科兴控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联合在《科学》杂志发表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并在杂志官网公布,分析来自中国、意大利、瑞士、英国、西班牙五个国家的11个毒株在灵长类动物中的免疫效果,一时间震惊中外。

“猪都不好运进城的时期,11个毒株怎么‘运进城’?”科兴控股董事长尹卫东半开玩笑地说,疫情初期社会运行按下“暂停键”,企业研发也遇到了难题。但令他欣慰的是,政府得知企业难处后,第一时间协调联防联控小组,从浙江杭州到北京,毒株运输一路“绿灯”。

“在科研成绩面前,各参与主体不会互相吃醋,而是齐心吃饺子。”作为北京市联防联控小组科技组组长,许强见证了疫苗研发全过程。

2020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时间确定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并向全球发布。而后,在京各科研力量快速行动,军事医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生物、科兴中维……所有科研人员舍小家为大家,不计成本、日夜鏖战。

“在这场战役里,一个科学家能够攻关一个点,千万个科学家就能攻关千万个点。”许强说。

在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场代号为“克冠行动”的疫苗研发计划快速启动,并联推进以灭活疫苗技术路线为主的疫苗研制工作。

疫苗研发经费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在科兴中维疫苗研制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启动应急机制,雪中送炭,一周内完成应急科研立项和经费下达,为企业开展疫苗研发提供了第一笔财政资助资金。

有了非典疫苗、甲型流感疫苗等临床研发的经验,尹卫东深知,对于新冠疫苗来讲,产业化与科研同等重要。为协助企业提前筹备生产保障,大兴区政府第一时间协调出7万平方米基地厂房,专门用于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并“特事特办”短时间内办理了各项开工手续。

回顾大兴基地建设历程,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经理宋世明表示,疫情期间科兴找不到施工队,政府暂停自己项目建设,让出施工队;疫情期间办不了手续,政府直接上门办公,2天办结迁址和营业执照变更,25天完成前期工程施工手续审批,100天建成疫苗生产基地……

“这是北京科技创新要素的一次集体迸发。”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强说,北京举全市之力,各部门精准调度,全链条精心为疫苗研制“突击队”提供服务。

质量就是生命,疫苗尤其如此。2020年3月份,刚分装出第一批新冠疫苗,高强便主动接种第一针。当天,同批疫苗接种实验用恒河猴体内。4月份,研发费用吃紧,尹卫东拍着高强肩膀说,将公司账面现金全部投往研发。5月份,公司在海外多地开展Ⅲ期临床审批,面对国际临床试验的巨大风险,企业能承受吗?尹卫东向记者说:“完全能承受!”

“在国家面前,我们都是‘园丁’,如果我们‘倒下了’,会有更多人冲上去。”这就是北京疫苗研发工作者的群像,大是大非面前,责任永远先行于利益。

疫情袭来,北京市出台了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的10条措施,组织动员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分批部署应急项目,布局了模式动物、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等一批关键技术平台,全力以赴为“阻击”疫情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支撑。

各参与主体的齐心协力,让北京疫苗接种跑出“加速度”:1月1日起,北京首批新冠病毒疫苗开始接种。截至2021年7月29日,北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667.18万剂次,累计接种1890.97万人,其中1787.29万人完成全程接种。全市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接种率为96.49%,全程接种率91.78%。

最难最紧迫的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抗击疫情离不开各部门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科技与科研工作的“硬核”支撑。在这场抗疫攻关战的另一条战线上,有这样一些科技企业、这样一群科学工作者依靠科技与智慧,从事临床救治探索、药物疫苗研发和产品开发等研究,争分夺秒、负重前行。

“人工智能节约出的时间,或许是生命的绿灯。”疫情期间患者人数剧增,影像科医生依靠传统方法肉眼读片不仅耗时,还很难保证病情筛查的准确性。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创新企业数坤科技紧贴临床需求,自主研发了一款能够以秒级完成精准定量分析的新冠肺炎AI+CT系统,辅助临床快速准确判断病情及疗效评估,有效节省了一线救援医生超负荷工作时间,也为患者抢夺了更宝贵的诊疗时间。

“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争分夺秒。”为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对重点人群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成为防控疫情的关键环节,检测试剂成为抗击疫情急需的应急物资之一。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组公布后,仅用约一周时间便研发出了检测试剂盒,最终获批上市。该试剂盒仅需90分钟左右便可出结果,可用于疑似病例的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发挥一技之长,站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岗。”体温筛查是防疫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为应对春节后的返程复工潮,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测温和视频监控技术结合,仅用8天时间便研发出“双光源疫情检测设备”;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00多个小时攻坚开发出采用“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技术方案的AI测温系统……“我们希望竭尽所能用技术改变这场原本只靠血肉之躯的人防之战。”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付英波表示,智能测温系统实现了大人流非接触式精准测温,辅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体温异常者,筑牢了北京抗疫的安全防线。

5月上旬,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正式通过紧急使用认证,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这是世卫组织批准的首个中国新冠疫苗紧急使用认证,也是第一个获得世卫组织批准的非西方国家的新冠疫苗,堪称“国货之光”。

“国货之光”的背后,有这样一支“六人小队”,专门从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疫苗研发。他们昼夜不停,大年初一拿出灭活疫苗研制方案,大年初二做课题汇报,随后前往实验室做研发,一待就是两个月。“一件事、一群人、一直干”是这支队伍的最佳写照,回顾疫苗研发的全过程,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小队”队长王辉这样说。

为保证疫苗研制的安全性,“六人小队”需在负压环境程度更强的P3实验室里做研发。负压环境下的高强度工作对身体的损耗很大,“从实验室出来就像脚踩一团棉花,因为缺氧脑子反应也慢了。”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六室副主任梁宏阳说。穿脱防护服要花不少时间,大家就尽量少吃少喝;为了不耽误实验进度,犯了痛风就吃大量止疼药……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平时总是笑眯眯的梁宏阳也好几次哽咽。

“我们是国民健康的守护者,我们在用自己的努力筑就一道道预防疾病的安全防线。”一场疫情攻坚战让梁宏阳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体会。

“最难的事、最紧迫的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抗疫精神最好的诠释。在疫情至暗中,他们坚毅又明亮。

新型举国体制为科技战“疫”加足马力

科技战疫不是一个“线段工程”,它的经验、启示将成为方方面面的宝贵财富。抗疫需要科技的力量赋能,而科技背后体现的恰恰是制度,打破传统思维,活用科技,要从科技要支持,通过科技促进改革,探索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

打科技抗疫攻坚战,不仅要吹响“冲锋号”,还要把急需的攻关项目张出榜,“揭榜挂帅”,调动优质资源组成科研攻关“特种部队”,为抗疫加足创新马力。

在近两年北京市举办的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中,科技抗疫“赛道”成为亮点,包括病毒检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定向服务疫情防控,调动了全社会科研力量的积极参与。

能够有效降低漏检率的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核酸检测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远程会诊和医疗机器人、对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快速分类与鉴别诊断的生物传感技术……英雄不论出处,最具活力的“民间队”创新主体也加入了抗疫“整体战”,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抗疫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和储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所面临技术问题的解决。

据统计,2020年北京市已立项支持10批42项抗疫攻关项目,并加快推进创新产品投入一线应用。

强化成果转化和基础科研同等重要,扁担两头“责任重”。北京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机制,积极推动北京大学谢晓亮团队研究的中和抗体药物后期转化落地: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北京丹序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负责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与百济神州公司共同推进药物的国际临床研究及规模化生产。

诊断试剂的研发,特别是产品研发后期“注册检验、临床试验与注册申报”三个环节,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为此,北京成立诊断试剂专班,迅速摸清研发掣肘环节,组织“新冠肺炎诊断试剂科技攻关技术平台”,将各主体串联,提高各方联动性和主动性,助推卓诚惠生的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有效缩短了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

动物模型是认识疾病的第一关,也是攻克疾病的试金石。没有这个工具,疫情的科技攻关成果就只能埋没于实验室,无法应用于临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扛起这份重担,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240余天,与科研仪器、病毒样本为伴,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个新冠病毒动物模型。动物模型的应用,揭示了病毒入侵受体、肺炎病理学以及免疫保护的规律,为药物和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这是对大家心理、意志、体力以及专业技能极大的考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刘江宁说,动物模型早成功一天,疫苗和药物就早成功一天。

一场疫情就是一本教科书。许强认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北京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也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思考。比如,发挥大数据、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作用;形成整体有效的科研攻关组织体系,让各主体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不打乱仗;强化基础科研实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等。

“新型举国体制不应该是应急性的,疫情一过就放弃了,而是需要持续推进,不断完善。”许强表示,要凝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力,进一步深化产政学研,集中协调配置资源。

针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接下来,北京将持续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培育布局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究,建立应对新冠病毒变异的快速分析评价技术体系,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更多技术储备。

大战“硝烟”仍在,北京仍在展现作为首都的城市精神与城市担当,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新华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想拍照的小伙伴们注意了,这个可以为你制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照片,我们一行人里有6个小姐姐,于是我挑了一些场景来进行拍照,图1~4在忘忧湖附近,地图搜索忘忧湖就
  • 6. 口头禅是“我已经跟她分了,你还想怎么样? 5. 经常找理由晚归,你让他汇报行踪他就火,给他打电话也不接,问多了他就指责你,说你胡思乱想,不给他一点儿私人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株莲花,以超越红尘的姿态盛放人的一生,便是花的一生。心灵是一颗永不老去的树,生命,总是美丽的[可爱]不是苦恼太多[可怜]只是我们不懂生活[汗]
  • 配搭也特别的好看!两天都有新鲜的宁,还有你和我今年运势都特别的好,真的要转运了我的刘锦鲤。
  • 图片乳白弟弟有家啦~今年只有最后一只乳白弟弟咯~ 今年上半年的繁育计划暂时还很少 因为辛苦了好几年了,想给自己休个假~ 去旅行一趟 趁上半年 房子装修好 搬
  • 因为财是灾殃的源头,所以按照命理或易理的角度来推演,就可以推导出钱财与女人是倒霉之源。破财的不一定是富足之人,但也可以说是以“有余以奉天下”这是暗合天道的。
  • 食伤生财,对于从商或是做金融投资领域等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而财的分量重也是自己比较重视的体现 但是财星为用,且能相合为己所得,所以八字的财富层次是并不弱的
  • 1956年,劳力士推出全球首枚蚝式恒动星期日历型(Oyster Perpetual Day-Date),其拥有蚝式腕表的优秀特质,一问世就得到重要人物的青睐。课
  • #2021最想珍藏的照片#年终总结:2⃣0⃣2⃣1⃣爱旅行的心和身上的肉都有增无减。!
  • 这个目标,孔子提出的理论做得非常好,任何有效率的组织,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不平等的,不自由的,人与人之间要想干成点什么事,必须要有一个领导,这些人类组织的一个共性,
  • #2021年年度杂志封面总结# —— VOGUE Taiwan有钱有有钱的玩法 、没钱也有没钱的奔头 ,台版在孙怡手里倒真的是也闯出了一条路来 ,主打本土模
  • 2019年,文亮就在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实施黄茶复兴工程,助推霍山乡村振兴的建议》指出了茶叶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当前茶产品结构不合
  • 而有的人只是某些年、某些大运时间段有婚姻不顺,属于短期性的,这样的人往往八字里虽然有不利婚姻的信息,但是并不严重,只是在岁运加重或引发了这种信息,可以采取自我控
  • 双子座双子座的心思很细腻,尤其是在嗅觉和嗅觉方面,做事情的时候,绝不会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还会考虑周围的人会怎么想,或者自己的做法有没有影响到别人的利益。哪怕是很
  • 实锤了 咱就是说易烊千玺是少女的“梦中情人”刚有个室友说昨晚梦见和千玺谈恋爱 虽然她对千玺无感 但她还是笑着醒过来了这让我想到高中有一次梦见 千玺和我嘻嘻嘻 给
  • 吃完好吃第二名的咖喱鸡的我和小孙:2022年的第一束花是白玫瑰哦 [兔子]这周我还给小孙的车车换了雨刮器!小孙说 他看了一下我的其他微博,觉得这个女生的生活好丰
  • 你想吓的我魂飞魄散好继承我遗产哇?为啥我爸生气的时候也说我是南京狗呢?
  • 还有一段故事可以跟你们分享一下,我在海外的时候,经过商场的时候看到一块非常非常好看的手表,那个应该就是Big Bang MP-11,我非常喜欢那块手表,不管是它
  • 卻沒有人關注高通脹的影響,也因此,無論造地或者建屋上政府的效率是否能獲得提升,將決定香港的禍福!汪敦敬:2022年樓市忠告作者為祥益地產總裁(1)東升西降過去十
  • 以为考上研究生就好了,其实怎么会是这样呢,人生不用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焦虑和问题。虽然我的选择是考研,但即使我考上了研究生,其实我对自己的未来职业也是迷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