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为留守老人拍上千张照# 【90后小伙为留守老人拍照十余载:上千张照片记录最美笑容#为留守老人拍照小伙开抗癌厨房# 】“老人快要死,然后要钻地,不漂亮,不照相。”许凯第一次见到小名叫叶叶的85岁奶奶,她指着自己的嘴巴和下巴不愿意拍照,嫌自己难看。这是许凯为农村留守老人免费拍照十多年来经常遇到的场景。在农村老人看来,照相是时尚又奢侈的,他们“配不上”。

而在许凯眼里,每一位经历沧桑的老人都是一部活历史,记录老人的模样成为他坚持要做的事。

许凯粗略统计,十余年来,他已经为上千位老人拍过照片,年龄最大的有103岁,所有人加起来有几万岁。2020年重阳节,许凯的摄影作品以“你好呀,陌生人”为主题在西安地铁展出。

自由摄影师许凯,一度被认为是富二代。真有人见到他就会发现,一个穿着千层布鞋、戴着草帽、长相憨憨的男生,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

如今,许凯通过记录给老人拍照收获了180万粉丝。每条纪录短片下面,一众粉丝留言说看到泪流满面,“感谢你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灿烂的笑容”。

老人们简单、纯粹,像个孩子,许凯也从不避讳与老人谈论死亡,跟他们聊天比拍照更重要。每次告别,最有仪式感的画面是,许凯趴在听力不好的老人耳边大声说“好好活”。

“好好活”其实概念很大,开心、玩、做自己,都是许凯话里传达的祝福。

许凯的老朋友全国第一

整个关中道都流传着许凯的传说,实际上远不止关中道,甚至整个陕西省,乃至全国。

30岁的自由摄影师许凯,从高中开始给陌生的老人免费拍照,现今已经坚持十余年了。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同行的伙伴拍下片段上传到抖音,很快爆火。

许凯是陕西富平县人,给陌生留守老人拍照的片段大多发生在陕西农村,幽默和温情悄悄在对话中扩散。

“婆,你干啥呢?你能想起来我是谁不?”不远处,许凯在车里看到迎面一位奶奶佝偻着背慢悠悠地走,车子迎上去,还没完全停下来,许凯就大声用陕西方言跟老人打招呼。

面对这种熟人间的问候方式,老人想不起来对方是谁,许凯说出自己的名字,老一辈人认不出眼前的年轻人,问他爸的名字,许凯提示老人:“我是许凯,我爸是良,许新良。”

实际上,老人根本不认识许凯。但是抵不住陕西人的热情,被许凯喊“婆”的老人总是自然地应一句:“这是我娃呢!”

接下来的聊天完全没有陌生感地展开了,许凯问老人的年龄、身体状况还有年轻时候的往事。他也跟老人蹲在一处,说到高兴处,老人哈哈大笑,忍不住拍一下许凯“你个好小伙”,许凯也回礼一般地拍回去“你个好老婆”,两个人像个孩子一样张大嘴巴笑开了花。

临走时,许凯拿出来相机,要给老人拍照留个念想。老人眼里透出惊喜,却又怕给人添麻烦本能地拒绝,“婆没有牙了,穿得破破烂烂,不漂亮”。许凯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魔力,总能逗笑她们:“丑啥嘛,美得很。”老人站在镜头前,有些局促,许凯大喊:“婆,高兴些!”快门在老人咧嘴笑的同时连续按下。

很快,照片被随身携带的机器打印出来了。许凯把照片装进相框,揣在衣服里,说话间突然掏出来递在老人眼前。“哎呀,我的爷呀,你会变魔术啊!”老人看到照片中的自己,惊呼起来,难以置信地挪不开眼睛,一整天的欢乐在那一瞬间被放到最大。

过去十年,这样相似的场景,在许凯的生命里已经发生过数百遍。通常情况下,聊天进行一两个小时,临走的时候拍照。照片拍下来,陌生的几个人就成了朋友,“我是小朋友,他们是老朋友”。许凯粗略算过,他拍过照的老人已经有上千位了,“网友说的没错,许凯的老朋友全国第一,加起来有几万岁”。

即便是初相识,仅仅是一张照片和几个小时的相处,这些老朋友总愿意满怀感激地拽着许凯回家喝水,要给他做最好吃的面条,俨然一副款待贵宾的架势。“这些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但凡还有劳动能力,都不愿离开土地。”许凯感受到,他的老朋友毫无芥蒂、真心实意的淳朴和简单。

“春夏秋冬都想见你”

老人见了许凯一面,就有了牵挂,许凯也是。

许凯说,他跟陌生老人的缘分绝不止于一次闲聊拍照,“就像是你跟你的朋友,不见面也会彼此思念,有困难也会相互帮助,只不过我的朋友老了一些。”

2020年4月,许凯刚开始通过抖音记录与老人打招呼的日常,在蓝田县认识了爱听收音机的“婆”。

那一天,老太太穿着红色带花的上衣,拄着一根树枝当作拐杖走在路边,迎面走上来的时候,许凯摇下窗户喊了声“婆”。没说两句话,老太太就拉着许凯要回家喝水。许凯从后备箱里拿出一个菠萝送给老人,那次没能给“婆”拍上照片。

2020年6月份,许凯再次回到初次见面的村子,老人正在村口跟人聊天。许凯还没下车,老人就认出了他,“我把你记起来了,许凯”。老人心心念念:“我忘了要你的电话了,你给我礼物,我要把你感谢一下。”那次见面以后,老人回家把家里的亲戚回忆了好几遍,始终记不起有一个叫做许凯的娃。这件事一直放在老人心里,许凯也一样,遗憾没能帮“婆”拍张照片,这才有了两个人第二次在夏季相见。这次照片拍好以后,老人要到了许凯的电话。

2020年9月,许凯在听戏的场子里悄悄蹲在老人旁边,假装无意用肩膀碰了一下她。老太太一侧头,欣喜地抓住许凯的胳膊,搂住他的脖子,拽着他回家。老人拿出家里的茶叶、提子、橘子招待许凯,开心的不得了。这一次,许凯发现整日陪伴老人的收音机坏掉了。

临走之前,老人和许凯细数,两个人在今年的春天、夏天和秋天都见了一面,“冬天再见一回”。

2021年1月,许凯带着约定和思念再次去找老人,得知婆婆住院的消息。许凯揣着新买的收音机找到了医院,拿出来的一瞬间老人笑得嘴巴露出了仅剩的几颗牙:“我娃我拿什么补偿你呢,我娃好滴很。”

准备离开时,许凯突然听到病房里传来了秦腔的声音,折返身隔着门缝他看见,老人拿着新买的收音机摆弄出了声音,收音机放在耳边的桌子上,老人躺在病床上多了份闲适。

这次见面以后,许凯感慨:我们在春天相遇,一句“额娃可怜的”温暖了我的心,跟“婆”相约的一年四季都要见面,做到了。

老朋友越多,许凯的感受越强烈:现在的老人基本都不缺吃穿,缺少的更多是陪伴。

当然,也有一些老朋友除了陪伴,许凯给了他们更多。

2020年11月,许凯拍照途中在陕西农村遇到了一位捡枣的爷爷,儿子去世以后,爷爷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已经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十多年,卖枣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但由于交通不便,爷爷的枣一直没卖出去。许凯专门去爷爷家看了一眼,瘫痪的婆婆、破旧却异常整洁的窑洞,还有老人家许久吃不上肉的苦涩。

没过几天,许凯又来了。他把满院子的大枣都买了去,用五天的时间给老人的窑洞整修一番,装上新的水池,铺上新的地砖,买了沙发、电视和冰箱,许凯心里惦记着老人家常年吃不上肉,特意扛来了半扇猪肉。老人久违地开怀大笑,坐下来看着许凯又忍不住掉泪,“做梦也想不到遇到这么好的人”。

2021年1月,临近过年,许凯又专门回去依次看望了他的老朋友。再次回去,很多老人一下子就认出了许凯,像是许久未见的亲人,抱住他,拉着手,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他。

那一次,在纪录短片里,许凯说道:“有人说我60岁了,但我是个90后啊,我有一帮老朋友,也是你们的老朋友,希望他们、你们、我们一切都好。”

拍过的照片成了葬礼上的遗照

因为希望老朋友一切都好,每次告别时,“好好活”都是许凯对他们最有仪式感的嘱托。

活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似乎都看淡了生死,许凯曾见过一群爷爷聚在一起,讨论谁先去西天的问题,“我们都报了名,就看谁先去了”。说这话的老人毫不畏惧,眼神里的平静把生死当作玩笑一样。

每次提出拍照的时候,老人都是本能地推脱,他们除了身份证上的照片,一辈子没照过相。在老人眼里,拍照是时尚和漂亮的,“他们不配”。

今年2月,许凯见到一位牙齿掉光的爷爷,交谈中爷爷似乎在年老之后对清闲下来的生活百无聊赖,“没用了,成废品了”。89岁的爷爷着急想死,“活着没意思,赶紧死了”,说这话的爷爷像拉家常一样:“死的办法有很多种,在河里面搬个石头在腰上一缠,脚一蹬。但是对娃的名誉不好。”但许凯总能用幽默的方式劝慰老人:“这两天水冰的很,可不敢往河里跳,你要好好活呢,不要着急哈。”他知道老人当然不会轻生,送一张精神劲儿十足的照片顺便嘱咐他“好好活”。

经历过苦难和沧桑的老人,也会有一颗孤独封闭的心。2020年8月,许凯给一位86岁的“婆”拍了照片,送了米面油,被老人拒绝了。老人独自生活,儿子在多年前去世,大女儿也因出车祸离开,她一个人扛下了多少压力和痛苦,旁人不得而知。面对陌生人的好意,她一直重复“我害怕事”,许凯怕给老人带来压力,就放弃了。

那天跟老人聊完之后,许凯他们在树荫下冷静了很久。同年10月,许凯再次鼓足勇气找到了老人,帮她修整了院子,买了新的床和被子,送了成堆的生活用品。许凯再次拿出照片送给“婆”,老人终于打开心扉开怀大笑。许凯也越发相信,只要用心,他们孤独封闭的心,终会温暖如春。

许凯真心希望他的老朋友“好好活”,因为有的老朋友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许凯在农村老家遇到了一位百岁老人,他们在冬日的阳光下闲聊。老人给许凯讲自己在西安上班的经历,还经常趁周末骑着自行车从西安回到渭南农村老家。这些无法想象的经历触动着许凯,像是一部历史书。许凯为老人拍了照,来年暑假将洗好的照片送回去时,老人已经衰弱得听不到声音了。没过多久,老人去世了。许凯为老人拍的那张照片,成了葬礼上的遗照。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辛苦”,许凯明白,他特意拍下老人笑容最灿烂的那一刻,实际上每张面孔都经历过生活的惊涛骇浪。

让这个世界可爱、好玩起来

免费为留守老人拍照十年,收获了什么?许凯不止一次被问这样的问题,他想不出具体应该怎么说。

最初他也不是为了拍照,就单纯喜欢跟老人聊天,顺便借助特长为他们拍张照。陪着许凯做这一切的伙伴时磊深有感触:老人最缺的是精神上的关怀。你能陪他唠一唠,你理解他,不把他当累赘看,他觉得被人尊重了。借此慢慢地给老人提供一个观念,让他们活自己。

幽默又充满温情、可爱又好玩,是网友对许凯纪录短片的评价。

2020年7月,一位78岁的婆婆在路边遇到许凯,从兜里掏出瓜子塞进许凯几人的手里,许凯拿出一个粉色的泡泡机送给婆婆。78岁的老人,在泡泡飞扬的那一刻,像个小女孩一样咧嘴大笑:“呀,好得很,漂亮极了!”视频大火以后,这位婆婆被网友称为“小公主一样的老奶奶”。

许凯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拍完照总能变出老人眼里“神奇”的东西:菠萝、巧克力、芒果、擦脸油……收到礼物的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在老人面前,许凯用善意的谎言塑造着多重身份,送米面油的时候是开超市的,整修房子的时候是装修队的,他担心老人怕麻烦别人,将一份善意伪装成不值一提的小事。

看破一切的网友在评论区调侃他:“许凯,在西安开大超市,开纺织厂,会修下水道,爱给村里的婆爷照相,这段时间又开了抗癌厨房。”

调侃之间透露了新的信息,今年5月20日,许凯在陕西省肿瘤医院对面开始经营了一间抗癌厨房,免费提供米面油等调料,做饭的人只需要提供几块钱加工费即可。这是许凯见到江西老万夫妇以后,受到启发做的另外一件善事。

5月25日,一位56岁的大叔在厨房为患有肺癌的妻子做排骨,他笨拙地切土豆,又小心地问旁人倒的油够不够多,油热放排骨的时候拿着锅盖跑了老远。可排骨出锅的时候,他全身散发着骄傲,“我以前见我孩子做排骨是这个步骤,好赖娃他娘能吃上我做的饭了。”

30岁的许凯和几个朋友,做了两件他们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至于做这些收获了什么,许凯说只是想做点事情让这个世界可爱、好玩起来。

他印象最深的一条网友留言或许可以作为答案:我们离开土地太久了,忘了太多事情,谢谢你在找回这一切(最朴素的情感)。(正观记者 张香梅)#洞见计划#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来源:新华社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https://t.cn/A6VIm6oa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心中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晚年。 —孟浩然《自洛之越》 这首诗词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
  • 末法时期怎样才能考试合格?   师兄问:末学想知道末法时期这次考试,要怎样做好答案,才能考试合格过关?   老师:真正考核是防不胜防的,倒不如凭心做事,
  •  凡属猪之人本命地支与日支相害,今日易遭陷害出卖、合作破财、受害陷害、小人作祟、自己或亲朋好友有病灾意外血光等,因此,今日要谨慎与人交往,犯小人很严重,能避就
  • [困]无聊的我刷着手机也困了,搂着胖狗打盹[睡]6️⃣7️⃣夜宵:西梅青提奇异果曲奇奶黄包,嗝~8️⃣到了该睡觉的点,还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公在我催促几次之后换个地
  • (最近用手机拍照+排版的技术见长~开熏下次分享修图app给你们)1. 古源白钻松露面膜一款功能强大的面膜,主打成分就是顶级珍稀白松露,抗L维稳修护能力一绝!下载
  • [悲伤][失望]可能因为前段时间水产海鲜吃太多 本身就容易过敏的我 这来武汉又水土不服了一把直接痒到我急的直哭 晚间去医院挂急诊两家三甲都不看这[悲伤]第二家被
  • 原本三点多打算返程的,但总感觉逛的地方太少,心中有遗憾,于是又去欣赏了一下何园(晚清第一园)的风采,晚上顺道在何园附近的狮子楼搓了一顿,[挤眼]扬州人的扬州行结
  • “我专注目标”杰斯林指出自己执教江苏女足时有一批水平很高的球员,但那已是过去式:“此刻,我只专注广东女足。”杰斯林说有两种方式可以得到高水平的球员,一个是购买,
  • 如果家里人多要吃的分量大的话,用养生壶或者直接用锅煮也可以,只需15-20min就能做好一大锅了!午饭前,在单位取两勺放入小焖烧杯里,倒入开水焖40分钟,就可
  • 但是作为一个女孩子,这么晚了只身去赴酒局也有些危险,如果客户有非分之想,后果难以估量。我想说,首先对于张某必须要严惩,仅仅敬杯酒就暴躁如雷,大打出手的男人不嫁也
  • 我家小可爱有一天,晚上睡会突然说“啊,我的小宝贝,凯凯,是我的孩子”我妈问“凯凯爸爸是谁”她突然好认真说“啊,我不知道,是时候给他挑个爸爸了”就在刚刚,我突然想
  • keely说打折的时候一百多一个,可能官网或者HK的美妆店有吧[苦涩]盒装的粉凝霜是搜粉底霜的时候看到的,颜色看图片不太能分清,也没什么试色功课,随便买了个02
  • 人世间本就是这样朋友圈背景图好 它不值得你难过别贪心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有 别灰心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没有原文:在我心中,你是最美的#朋友圈背景图##微信朋友圈背景
  • 有人评价如果让谢娜主持的一些大型晚会,除了何炅、汪涵,恐怕无人能镇得住之外。特别是和央视的主持人一起同台,没文化彰显无遗,感觉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 本应该是肆意挥洒青春的日子是应该去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感受这个世界 完善世界观的日子是身体积累 灵魂漂泊的日子可是呢 被疫情偷走了 我们的青春 每一刻都不一样 错过
  • ”小那爷叹息一声,“让兄弟笑话了,自你走后,愚兄经常受人欺负,就连你当初送我的那头骡子,也被人巧取豪夺而去。”明涛拿起酒杯跟小那爷碰了一个,饮下之后又说道,“老
  • #每天一点佛法[超话]#蒼涼的人生聖嚴法師我人來此世間之時的最初之際,只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未帶半分財產,也沒有半個同來的朋友,即使有雙生的姊妺兄弟,可能也是出
  • 提起赵露思相信不少人已经不陌生了,是网剧出身的一个女孩,入圈的第一部古装剧让人记住了她,在《哦,我的皇帝陛下》中都能看到赵露思圆润润的非常可爱的一个女主形象,脸
  • #买房指导#【又一批万达广场提上建设日程!亮资扒账、银行冲量等, 您来协调关系 我提供各类一二级资质合作审批,审批下来后协议回购,可移动自由贸易款 无缝衔接,欢
  • 冲冲冲还是老规矩:❣️不要考古刷hin早之前的微博评论哟(我看得到滴)❣️不要刷楼中楼评论,比如A评论了我,我回复后,你在A的评论里回复我~如果是我自己单独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