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是大
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
不捨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
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礙。深明實際不住其中。善能分別而無所受。雖厭生死常護
世間。周遍十方有大名稱。於真妙藏寂然宴息。雖現受身永出三界。而行諸有勉濟眾
生。平等教誨志常賢善。平等憐愍心無染著。能令自他莫不清淨。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其名曰勝思惟菩薩。法震音菩薩。妙身菩薩。法輞菩薩。辯積菩薩。持地菩薩。持
世菩薩。大名稱菩薩。具諸辯菩薩。千容相菩薩。功德山菩薩。蓮華眼菩薩。蓮華面
菩薩。珠髻菩薩。妙音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如童子色相端嚴。於此眾中而為
上首
爾時觀自在菩薩。與恒河沙等紹尊位者諸菩薩俱。殊勝見菩薩與無央數天帝釋俱
。虛空藏菩薩與無量菩薩及無量四天王眾俱。大勢至菩薩與無量億梵天眾俱。遍吉祥
菩薩與無量婇女俱。普賢菩薩。不空見菩薩。星宿王菩薩。離疑菩薩。息諸蓋菩薩。
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各與無量菩薩眾俱。其中亦有無量諸佛。自變其身作菩薩像。
尊者舍利弗。摩訶目乾連。摩訶迦葉。如是等大阿羅漢。各與無量聲聞眾俱。那羅延
等無量天眾。乃至恒沙國土日月諸天。威光照耀悉來佛所。至佛所已。彼天威光不能
復現。猶如聚墨對閻浮金。婆樓那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美音乾闥婆
王。無擾濁迦樓羅王。各與無量諸眷屬俱。來入此會。十方世界如恒河沙所有菩薩。
咸於本土啟請如來。與諸四眾同時到此。各持種種出過世間殊好供養。奉上於佛諸菩
薩已。即於會中坐蓮華座
爾時勝思惟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
尊。我今欲請二字之義。惟願如來垂哀見許
佛告勝思惟菩薩言。善男子。欲有問者隨汝意問。如來不為一眾生故出現世間。
為欲利益無量眾生而出現耳。於是勝思惟菩薩。即白佛言。世尊。何者一法。是諸菩
薩所應永離。何者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何者一法。是諸如來現所覺了。佛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如來威神之力。乃能問我如是深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
汝說
P. 1

善男子。有一種法菩薩應離。所謂欲貪。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所應永離。
善男子。復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瞋怒。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所應永離。善男子。復有
一法菩薩應離。所謂愚癡。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所應永離。善男子。復有一法菩薩應離
。所謂我取。善男子。復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疑惑。善男子。復有一法菩薩應離。
所謂憍慢。善男子。復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懈怠。善男子。復有一法菩薩應離。所
謂惛眠。善男子。復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愛著。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所應
永離
善男子。汝復問我。何者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善男子。謂諸菩薩非己所安
不加於物。若諸菩薩守護此法。即是能持諸佛如來一切禁戒。何以故。自愛身命不應
殺生。自重資財不應偷盜。自護妻室不應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善男子。若有敬
順如來語者。於此一法常當憶念。何以故。無有眾生愛樂於苦凡有所作悉求安樂。乃
至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為自他皆得樂故。善男子。以如是義我說此言。非
己所安不加於物。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者一法是諸如來現所覺了。善男子。無有少法是如來覺。何
以故。如來覺者無所覺故。善男子。一切法無生是如來覺。一切法無滅是如來覺。一
切法離二邊是如來覺。一切法不實是如來覺。善男子。諸業自性是如來覺。一切法從
因緣生。是如來覺。因緣之法猶如電光。是如來覺。以因緣故而有諸業。是如來覺。
善男子。一切法性普光明藏。是如來覺。善男子。何故法性名普光明藏。善男子。世
出世智依之以生。如母懷子故名為藏。若智生時反照其本。如是法性為般若波羅蜜之
所攝藏。是故名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切法如幻如焰。是如來覺。善男子。諸法實
性一味解脫。是如來覺。一味解脫是即名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相法是如來覺。云
何一相。所謂諸法不來不去非因非緣不生不滅無取無捨不增不減。善男子。諸法自性
本無所有不可為喻。非是文詞之所辯說。如是一法。是諸如來現所覺了。當佛說此莊
嚴王離文字普光明藏法門之時。有十地菩薩所見微塵數眾生。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復有如是微塵數眾生。皆發聲聞辟支佛心。復有如是微塵數眾生。在地獄者皆
得離苦生人天中。無量菩薩得入初地。無量菩薩得百千三昧。無量眾生悉蒙利益無空
過者
爾時佛告羅睺羅言。善男子。我此法要汝當受持。說是語時。會中有九十億菩薩
摩訶薩。承佛威神即皆避座。白佛言。世尊。我等誓當受持如來所說法要。於此娑婆
國土最後時中。見有其人流通為說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若有能持此經典者我當擁護。令其志願皆得滿足。所
以者何。能持此經是法器故。爾時世尊。普觀眾會而作是言。諸仁者。我此所說甚深
方廣希有法門。非諸眾生有少善根而能聽受。能聽受者即為承事供養於我。亦為荷擔
無上菩提。是人當得辯才無礙。決定生於清淨佛土。是人臨終定得親見阿彌陀佛菩薩
大眾而現在前。我今在此耆闍崛山諸菩薩眾所共圍繞。彼臨終時亦如是見。當知是人
P. 2

即為已得無盡法藏。當知是人得宿命智。當知是人不墮惡道。善男子。我今說此一切
世間難信之法。設有眾生作五逆罪。聞是經已書持讀誦為人解說。所有業障咸得消除
。終不受於惡趣之苦。斯人即為諸佛菩薩之所護念。在在所生諸根具足。蒙佛灌頂五
眼清淨。善男子。取要言之。我見是人已成佛道
佛說此經已。勝思惟等一切菩薩。及諸聲聞天龍八部。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屈原列传

司马迁 〔两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宋明理学的源流
1、宋代理学为什么会起源
(1)、收拾人心
拨乱反正的需要。
唐末五代十国武人专政,风气败坏,道德沦亡,毫无廉耻,宋代读书人为扭转这不良风气,挽救人心社会,从教化入手而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存在基础。

(2)、与佛教争夺人心
抗击西方意识形态。
隋唐以来,佛教迅速发展,其精密思辨特点,对中国儒家这种缺乏逻辑思辩能力的格言式学说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几乎瓦解了儒家学说。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为最大。
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但是大多是结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无法解释疑惑,无法让人信服。
儒家学说是实用主义的,强调学以致用,其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技术,离不开功名利禄,没法进入形而上学境界,无法超越自己,例如儒家从不讨论:人是什么,我是谁,为什么活着,人可以知道的知识边界是什么这类古希腊时代热门的问题。

但是人类与动物不同,必然会问精神上的问题。由于我们精神是可以超越有限和无常的,但是精神的载体不论是生物身体或宇宙(六合八荒为宇。古往今来 为宙)都是有限和无常的,都有起点和边界。这就导致一个人生基本苦恼,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问题:在物质领域不存在无限永恒,而人的精神却在追求超越这种有限 和无常。这样超越的的结果必然是从自我进入忘我,从理性进入信仰,从清醒进入混沌,超越的必然结果是无长短大小,先后轻重这些基于时空尺度的比较概念(超 越的标志就是消灭了时空概念,所谓坐忘的特征就是不知何地,不知何时),这种纯粹的精神永恒和无限境界按照很多超越者的描述时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彼岸, 不过这个彼岸只有精神才能达到,载体是去不了的。这个境界给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打开了以上大门,远远超越了儒家政治技术学说的境界,导致儒家学说节节败退。

所以就算是唐代儒学得到政府大力倡导,但是由于儒学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的粗糙,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甚至日益衰微,气息奄奄,士大夫阶层均以修行超越标榜。

宋初学者为建立儒学能够对抗佛教的逻辑体系和形而上学体系,不得不吸收道教和佛教中关于宇宙本体的概念(因为自己没有,儒家学说本质是如何做官的官场学说),作为建构自己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这就是理学。

(3)、儒学需要改革
传统意识形态需要修补。

儒学自两汉以至隋,已由孔、孟、荀的儒学变为经学,已经僵化到奄奄一息,必须创新求生。

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而为“注”作“注”的疏,致力于文 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与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距离越来越远,而且笺注日趋繁琐,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错误亦 不会指出,反而代为解释维护,这种琐屑的讲疏,有违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已经走投无路。

其实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书》时,就已经提出要创新,
他们鄙弃汉儒琐碎的训诂、章句之学,要专究于修己、治平之道,而着力于做人的工夫。

(4)、宋朝中央政府需要
君主大力提倡。是巩固权力的需要。
宋初各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伦理道德崩溃,臣民的廉耻之心尽丧,社会风气因此而败坏不堪,使一般的士人只求荣利,不重气节。如五代的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而不以为耻,反而自称为“长乐老”洋洋自得。

更由于宋朝得位不正,担心武人效仿陈桥驿故事,所以坚定执行重文弃武国策,认为让国人多读书,就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从宋太祖立国开始,便执行文做官而分利的政策,极力提倡文教,奖励儒学,力崇实践,专事于修养的工夫。

于是社会风气为之转移,进而成为宋儒致力于身心修养的理学。

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宋代书院极盛,例如白鹿、岳麓、应天、嵩阳四大书院。书院多聘请名儒主讲,他们大多排斥功利,崇尚道义,教学宗旨在于发扬孔门义理之学及修己立人之道,开启了理学身体力行的风气。
这样也就彻底解除社会精英可能对宋家皇位的威胁。当然后遗症是让整个民族变成小白兔,精神被阉割,人人是太监,整个国家精神上不堪一击。

2、周敦颐
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二程再传朱熹,而奠定理学的基础。

周敦颐主要成就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太极图说》以图形说明宇宙发生的原理和次序,《通书》则重在阐述“诚”的意义。

周敦颐学说渊源于道家的太极、阴阳五行之说,参以佛家的心性,而以儒家仁义之道为宗。他核心名句是以“无欲故静”作为修养方法(实际是来自佛家“清静寂灭”之说,又与道家的“恬静无欲”有相近地方)。
周敦颐认为宇宙的起源乃由“无极而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后静,静极而后动,循环不息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由五行而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周敦颐认为阴阳五行配合得最恰当的就是人,所以万物中以人最灵秀,具有太极之理、五行之性,受太极“纯粹至善”的“理”,故人之性本来是善。
宇宙既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则人亦有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五常。

其见诸实施,则不外乎仁义二者(所以配合阴阳)。
仁义之性,皆是善的,但用得不当,却可变为恶,所以人要不离乎中正以立“人极”(做人的标准),欲立“人极”,必须无欲、主静,无欲便会心灵虚 静,于事物的是非利害的考虑上便能居于中道,明理通达,而在行动上便自然的正直无私,能做到这样的话,便能达到至诚的境界,也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同时也是 一个太极的境界,达至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周敦颐的学说已将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一起,建立起理学基础。
3、程颢和程颐
程颢、程颐的学问就是在《通书》基础上发展的。
但是二程不喜欢探讨宇宙问题,而主张直接从人生实际经验来建立人生的道理,因此教人从实际生活与内心体验上来寻求修养的方法。

程颢认为天下一切真理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才不会流于空谈,他认为“天理”在于“仁”,人如能具有仁德,便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必须先“识 仁”,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义、礼、智、信皆仁也”。他认为“仁”在人之本性中,不须外求,只要“明心”,便能“见性”,便能“求仁”“得仁”,我们明 白这道理后,便须紧记不忘,更要身体力行,一切行事,皆本此心去做,即所谓以“诚敬存之”,所以“诚”与“敬”便是明道、修身、养性的法门。

程颢侧重“心”的修养,认为“舍心之外天下无理”,要人“自其心体验天理”。
总之,程颢认为学者须先识仁,然后以诚敬存养。他重内心体证,认为人必须透过内心反省以掌握做人、修养的道理。名言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程颐论“心性”与程颢相同,但论“诚、敬”方面的修养则不一致。程颐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在“涵养”和“进学”两方面,并认为“涵养须用 敬,进学在致知”、“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一方面修己的意志,使之专一集中,不为外物所动(敬);一方面今日格(“穷”(求)的意思)一物(理), 明日格一物,然后加以归纳,便会豁然贯通,明白万物都是一理。他主张“持敬”与“穷理”并重。
这是朱熹朱熹道问学、即物穷理之学说的来源。

4、朱熹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格物”、“致知”可帮助了解个别事物的理,从而归纳了解宇宙的天理,因此他认为修养方法在“道问学”以致知,“存天理”以去人欲。

朱熹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真理存在,这个真理就是“太极”。至于“真理”要表现而成为具体的形象,则有赖于“气”。他说:“理也者,形而上 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由此而解释到人、物的形成:“理”与“气”合而构成人,由于气中有清、浊,因而人性亦有善、有 恶。

因此,朱熹教人从善,要“存天理,去人欲”。
要去人欲,便必须“敬”与“致知”。
所谓“敬”,是要使人的一己之心,常常受到警策监督,一旦有私念私欲的萌芽,便要马上加以克制;“致知”即求取学问的意思,他以为天下之物理精髓皆具于圣贤书中,所以读圣贤典籍便是致知的所在,而古书则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六经的阶梯。

人若做到“敬”与“致知”,是绝对可以到达至德、至善、至理的境界。

宋代的理学经朱熹提倡而大盛。

5、邵康节(邵雍)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邵雍,着有《先天图》等。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认为宇宙之本是“太极”,亦即是“道”、“心”(换 言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皆有消长、有终始,人如能知天地万物之道,便能参天地、育万物,成为天地万物的主宰(简单说就是天人 同构)。

6、陆九渊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陆九渊,他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故透过自我内心的反省即可了解天理;他重视持敬,持敬使人能明心见性,因此他强调反省,认为知识的多寡与个人修养无必然关系。而提倡“尊德性”。

陆九渊特别注重持敬的内向工夫,主张心即是理,不容有二,认为即物穷理为支离破碎,而教人先发明本心之明,而后博览,以应万物之变。陆九渊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启发了明代王阳明的心学。

7、张载
还得介绍一下张载。张载是继孙复、范仲淹经世济人的思想再加以性理的参透而成。张载治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张载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都由于气的聚散、动静,气中又有阴阳二性,沉、降、静之性是阴性,浮、升、动之性是阳性,气有聚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 毁。气的聚散,有一定的规律。所以物的产生,有一定的秩序,这叫做“理”。“人”亦由气聚所产生,故亦得其性的部分,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人 与万物俱生于天地之间,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人就应该努力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使个体和天地万物合一。为达这目的,首先要变化“气质之性”, 使它恢复为原来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就是朱熹所说的“理”。

张载在《西铭》一文中阐明人对宇宙所应持的态度:“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我们应视宇宙为父母,应以事父母之道对待宇宙,应视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天下万物皆如同类。

所以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主张。

张载核心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叶适

叶适是理学务实派(事功派)的代表人物,特点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也即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叶适曾经与朱朱熹陆九渊鼎立而三。

叶适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认为学者重点是学以致用,所以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政策。

叶适的哲学思想是: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 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 反对朱熹陆九渊等等的性理空谈,认为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周敦颐纯属谬论。但是叶适显然缺乏思辩能力和逻辑能力,其哲学 思想比较浅薄。

叶适本人虽然强调实践,但是其门人多流于辞章,纯属口水党:“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只有少数有“欲以事功见其门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江苏自媒体联盟[超话]#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底层农民工艰难讨薪前段时间发帖当地政府监管部门领导让删帖解决,而帖子删了到目前为止无果,请问是谁给这家老赖公司的底气
  • 弟弟扶着头呆滞了,爸爸看到了这一幕后拉着弟弟追那小哥哥,弟弟看见爸爸生气的样子说“没关系,算了爸爸,别追了”爸爸说“不能这么算了,他必须跟你道歉”追上小哥哥后,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一切被安排好反而无味。
  • 本来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却被意外打破了平时生活里的平静:意外接到妈妈的电话,她突然间发病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打通了120,不停打着小尹的电话,看他是否已经赶到家,
  • 胡锡进老师昨天还强调,在A股最困难的时候,老胡勇敢地逆行了,并且成功了。几年前还会因为婆婆对她太好而手足无措的给我打视频(平时消息从不回复的人)住在一起几天了,
  • #聪明宝宝闹龙年# ✨飞鹤国风TVC,让我家宝贝秒变文化小达人家人们,我最近被飞鹤的国风TVC深深吸引,看得我是热泪盈眶啊!我家宝贝现在才三岁,但已经能说出不少
  • 从《怨歌行》本身,到“天公不平鸣其冤”再到“慨今昔皆然”层层递进,这次筝歌尤为急促,似祢衡骂曹的三通鼓,但悬崖边勒不转万马回头,司马曜虽然短暂表示了挽留,清醒的
  • m豆,吃了开心蔡磊说他的呼吸已开始衰竭,离死亡越来越近|||最近蔡磊表示,“他的呼吸已经开始衰竭,没有办法抬头,所以现在他都不能低头,低头了你头就没办法抬起来。
  • #wonbin[超话]# #朴元彬riize唯一ace#240124 黑色软件更新#wonbin##朴元彬#相关RIIZE将参演日本The Performan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不安,而此时我请的护工出去买水果
  • 可是最近又开始换新的号反复加我微信、QQ、微博等,我不回他消息他也似乎无所谓,不停地说放不下我,希望我再给一次机会,我拉黑一次就换新的号再加再发消息。我已经换号
  • #李耕耘[超话]# [哆啦A梦微笑] #做李耕耘的网络好朋友# 四姑娘山之前看了耕耘登顶的vlog 让我对四姑娘山心向往之 甚至萌发了马上就跑过去的想法(要不是
  • 《袁家渴記》鈔記 《袁家渴記》是柳宗元貶官永州所寫,屬“永州八記”之第五篇。這篇遊記先用由大到小,以賓陪主的方法,寫袁家渴的方位及幽、麗、奇的特點。次分寫袁家
  •   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虽然不知道它的出入,但如她所说,上帝在为你制造了一个缺憾,必定用另一处美丽来弥补你这个缺憾,上帝关了你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人
  • 如果预算再高一点,可以选择百年灵的这款AB0138241C1P1,推荐理由是搭载B01计时机芯,和帝舵的MT5813机芯是共用的,并且在劳力士、欧米茄、百年灵这
  • 就这样,一向对动漫没啥兴趣的梨,因此成为了《王者天下》的粉丝wPPS图八:北京街边理发店......正在接受剃胡须服务的梨 [笑cry]#任嘉伦[超话]#这些深
  • 靠挺难过的 初中最好的异性朋友 曾经无话不谈 什么都能聊 有时候上课也坐一起能聊一整天 后面他考到内高了 刚开始我们每周还会打电话聊自己的新学校 慢慢的都融入了
  • 有时作者还故意露出一点清代服装的影子,如第十九回写宝玉到宁国府看戏后到袭人家里去,袭人见他“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鼠排穗褂”就是清代标准官服一袍一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