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的西方愿文

明莲池大师所着的愿文,是净土宗同修最适用的愿文,全文为: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康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隋。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胜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者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受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均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大师自作《西方愿文解》,先分科判为二:(1).总叙归敬为1.标主,2.明愿,3.请加。(2)。正述愿文为1.求生西方正因,分五个方面:①发起大心,②忏悔业障,③立愿自要,④求佛冥加,⑤净业成就。2.得生西方明验,分3个方面:①临终正念,②感佛来迎,③往生极乐。3.已生净土大用,分4个方面:①见佛得记,②蒙记具德,③成德利生,④普皆回向。然后分科按文详释愿文。

另有实贤大师的《西方发愿文注》,此书以万余言,释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作者、注者皆为净土宗祖师,可谓珠联璧合。十一祖释愿文题目云:“求生西方,总摄一切菩提誓愿,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有遗余,故以此题而冠篇首也。然此愿文事理周备,行愿深广,诸有智者当味其言,力行其事,庶几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不徒为文字语言音声唱和而已。”由是可知该愿文之重要,通过实贤大师之注释,文义益明,净业行人各宜明此义而发此愿。

三时系念

三时系念为净土宗念佛法门之一,元朝中峰国师所提倡,虽说主要目的在超荐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离茫茫业海,然冥阳两利,故一直流行颇盛。

三时,一指早晨、日中、日没之时,一指诠一切有、诠一切空、诠一切中三时。然后世皆将三时连成一块,在日没前后一气做完。系念,指身、口、意三者观《阿弥陀经》经文等而系念往生弥陀净土。中峰明本大师所着有关三时系念之书有二:一为《三时系念仪范》,用于结合自修;二为《三时系念佛事》,用于作法度亡。此二者皆由诵经、持名、讲演、行道、忏悔、发愿、唱赞等7部分组成,且每一时佛事亦包含此7个项目。

第1时,开示行者(包括生亡两者),极乐世界无有众苦,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众生所以受苦无尽,乃从贪欲而起,而贪欲更从忘却自性、异念纷驰而来。欲离苦得乐,往生净土,须信、愿、行三者具足。故行者宜具深信、发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第2时,开示行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开显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虽法性湛然如是,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于是众生循环诸趣,流转四生,故行者须发露忏悔,洗除业垢,增长善根,舍此报缘,往生净土。第3时,开示行者,“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功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能坐断六根,灭除八万亿劫生死众苦。犹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故行者但须举起佛号,一降直下,如太阿剑横按当轩,斩尽无明烦乱,直证到一心不乱、能所两忘为止。如此三时系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行愿既深,功无虚弃,必能托质莲胎,永离业海,直证阿鞞跋致(不退转),圆满无上菩提。 https://t.cn/R2Wxpw9

【净土十要问答撷录】1

蕅益大师选录 李圆净居士编排
印光大师鉴定 般若念佛会整理

【总持法门】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令其决于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已证悟者,直登上品,未断惑者,亦预圣流。是知净士法门。广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统摄群机,了无遗物。诚可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专持名号】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唯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所证所信。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往生不退】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理和与事和】

  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一经要旨(弥陀经)】

弥陀要解

  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极乐最胜处】

  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极乐四土胜妙】

  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娑婆极乐—不隔而隔,隔而不隔】

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阿弥陀】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弥陀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持名者光明寿命与佛同齐】

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决定往生】

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善根福德因缘】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愿信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事持与理持】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一心与四土往生】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观经专明作观,为何持名不劳观想】

  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持名不必参究】

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大本十念与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

 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西方此去十万亿佛土,何得即生】

  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谁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自他不二】

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不可思议功德】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摘于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藕益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5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论】论曰:此即同佛出现也。佛兴于世,薄福难遇。此经亦然,预闻者少。须菩提随佛觉悟,于此正法,昔尚不闻,是故希有同于佛现。

【经文】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论】论曰:此即希能信解也。闻慧清净,登圆五品,名为得闻;思慧清净,垢落根净,名信心清净;修慧成就,分破分显,名生实相。任运决至大菩提果,名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实相无生而言生者,犹大品(大品指《大品般若经》)所明诸法不生而般若生。盖解诸法本自不生即是无生,观智现前,说名为生也。实相即是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以要 言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名实相。

【经文】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论】论曰:此即难有修行也。末世障深,故信解受持倍为希有。

【经文】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论】论曰,此即信修大果也。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如翳尽华亡。华处即是空处,非灭华而取空也。是故离一切华相,亦离:别取空相。即名诸佛证大果矣。

【经文】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论】论曰,此即信解成就也。疏云:一往怛愕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又惊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又初闻经不惊,次思议不怖,后修行不畏。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论】论曰,此即威力无上也。据功德施论云。经曰: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须菩提,此第一波罗蜜,如来说。彼无量诸佛亦如是说。释曰:云何名第一?无与等者故。云何无与等?一切佛法中威力最胜故,一切诸佛同演说故。今经无诸佛同说之文。直云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当知第一波罗蜜。统一切法。无有一法。独是第一。亦无一法而非第一。如转轮王之所统御。一切皆是轮王境界。设无轮王则无所统设。无所统亦不名轮王也。齐此是明十三种因。持经之福。多于宝施。以颂摄曰。

处尊人重经同佛 一切胜因义无上 越内外多胜色因 超内施福同佛现

希能信解难修行 果大成就威无上 是故受持说此经 沙界宝施福非类

【经文】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 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论】忍即般若离四相 三施六度亦复然 是故应生无住心 利益一切如幻众

【释论】论曰。若佛法中惟般若第一。何必更修余行。为遣此疑。故言忍辱即非忍辱等。以般若摄一切行。一切行皆是般若故也。遂引往昔妙行为证。言无我相等者。直是了达生空不起我人等想。亦非顽然无想。设使顽无分别。则是愚痴。痴心作因。嗔念还起。纵令竟同木石。终非般若妙智。今以正慧观察。了知人我本空。故于恶王起大慈悲。兴大誓愿。乃至成佛最先度之。须知五百世中为忍辱仙修持般若。其来久矣。是故一切菩萨。皆应如此离相发 心。言离相者。即是不住六尘等相。言生心者。即是常发大菩提心。若心有住即为非所应住。既达无住。应行三檀妙行。盖不可因于布施。而遂取著六尘。尤不可希心无住而遂息其三施。以菩萨之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也。又恐人生于空见。谓既云离一切相。如何行施利生。故释之曰。如来说一切诸相。当体即是非相。不是拨相而别求非相。又恐人生于有见。谓既云利益众生。如何无众生相。故释之曰。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此正欲人行即相离相之施。利无生幻生之众也。

【经文】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论】不伪无虚必当理 非妄始终能具照 证法无实亦无虚 以是因缘应谛信

【释论】论曰。若诸佛离一切相证法无性。世间以何相故而信知耶。为断此疑。故言是真语等。真是不伪。譬如世人为名利故。未证言证。即是伪语。如来不尔。现证无上大菩提故。实是无虚。譬如世人。贪鄙矫妄。虽曾获通。自知已失。有人来问。但云先得。即是虚语。如来不尔。于大菩提无退失故。如者当理。譬 如世人修得四禅。心暂不生。相同寂灭。便向人说。我证涅槃。名不当理。如来不尔。真实证于大涅槃故。不诳者非是幻妄。譬如愚夫。于干城幻事镜像水月及阳焰等。非有计有。妄生取著。种种言说。名为诳语。如来不尔。证法实相。是第一义真现量故。不异者。始终无二。譬如术士。于过去事。以其伎能悬远推测。或然不然。或应不应。则有异语。如来不尔。大圆镜智。普照三世。洞悉始末。无有遗余。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尽未来际。悉见悉知。所说事理。皆无异故。复次。如来所得法。即是一切法之实性。实性无性。无性之性。乃为实性。设于一切法有所取著。则实语是虚语。以其生语见法见。不知实性本无性故。若于一切法无所取著。则虚语是实语。以其不生语见法见。了知无性即实性故。故云此法无实无虚。如此五语。如此妙法。应谛信也。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论】发心修行及慧照 三事互资无先后 如目与色及光明 展转相资成见义

【释论】论曰。若法无生无性。非实非妄。即是诸佛第一义身。何故菩萨须行施等。既已炽然行施。云何复云不住法耶。为遣此疑。遂说明闇二喻。取相则闇。达理则明。此以目喻所发之心。种种色喻三施万行。日光喻般若妙慧也。推此喻意。若不发心。则虽常居般若万行光明镜中。亦无所见。譬如日光明照诸色。而无目者终无所见。及无万行。则发心般若亦为虚设。譬如无种种色。用目与日何为。今为行施菩萨而说。故但举二喻耳。

————节选于藕益大师之《藕益大师全集》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任嘉伦[超话]##任嘉伦[超话]#rjl#任嘉伦祁连山# rjl#任嘉伦暮色心约# 任嘉伦‖暮色心约 任嘉伦‖祁连山18 为一份摸不着触不到的爱的相惜
  • 如果你知道,喜欢的时候是一瞬间,也许会不顾一切,而爱的时候却要永远,需要冷静对待,所以,中年人最好的感情,就是心灵的相遇,温暖的陪伴,让灵魂与灵魂同行,保持着一
  • 就别跟我玩老鹰捉小鸡的戏码 打码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我觉得名字这件事谁都可以用,我们学英语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个词.所以我故意判他为引战 对于双方来
  • 2.伊莉莎白提前通过博览群书,通过自己的主见,通过清醒的思考和智慧,把自己打造成了精神上的豪门,所以她才配得上那个高富帅的达西。两人经历一番周折之后所愿皆所属,
  • 他们或许在官方真正的剧情里还没有相遇,但在我的故事里,他们背道而驰,却殊途同归。感觉兜兜转转还是帝都认识的朋友们最好,百无禁忌没有正主不混粉圈多才多艺,内娱八百
  • 简介:班型包括雅思基础强化班,VIP考前冲刺辅导,是参加雅思考试前的必修课程;适用学员:词汇量4000以上,大学英语四级500分以上,高中英语成绩120分以上,
  • 所以女人出让第一点优势,目的是为了自己和直系血缘后代获得男人的的钱财女人在性关系方面的贪心,是男人拥有亲子确定的来源想靠性关系和亲子确定,获取分割男人财产,获得
  • 有天一個人和我說:老畢,我孩子跟你學學畫學寫字吧,順便給他講三字經,講論語。我說:頓時多了份自信和擔當,謝謝你這麼誇我,通過那些現象看到了本質。
  • 另一方面,这也和国际趋势一致,从各国的政策包括未来双支柱实施后的国际税收发展来看,与技术相关的税收政策会是各个国家强调的重点,也最有机会通过多重安排来降低最低税
  • 干嘛买两条 我不说话 付完钱 我说从河边走回去吧 妈妈问干嘛 我说放鱼 但是又纠结放塘里还是河里 妈妈说河里 我和小许顺着楼梯跑下去 但是栅栏和河之间还有好大一
  • 双向奔赴应该就是,在我们为哀酱摘得红宝石项链,哀酱紧随其后,获得“最佳女配”的荣誉[彩虹屁][彩虹屁][彩虹屁]#全世界最好的灰原哀# 最后呢,期待一下m26中
  • 景区自2018年以来,以“渭水冰河,旷世雪源”为主题,连续打造渭河源“冰雪大世界”项目,通过举行冰瀑观赏、戏雪体验、雪地穿越以及民俗演艺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广大游
  • 不得不说有《偷偷》作对比,张凌赫这张脸在“谁更适合桑延”这个问题里赢麻了 《难哄》这么出圈的原因就是人设依稀记得两年前看这本书,除了人物外在的气质,男女主之间
  • 南月ゆう老师的《エンゲージ》被翻译成《对你的承诺》我深深体会到了翻译的难处[吃瓜]原文engage有非常多的意思,包括吸引和卷入——看过就会觉得这书名十分剧透2
  • 昨天看完,说实话有些很牵强的地方,比较触动的是女主跳进门里常世的画面:她站在门口,两只喵喵陪伴着她,亲人在身后呼唤她。这一幕感觉还挺有象征意义,爱让人盲目,怀着
  • 我们常常反复咀嚼生活的琐碎,忘记了快乐生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我们常常反复咀嚼生活的琐碎,忘记了快乐生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
  • 因为相比较而言,在探险过程中,手机更容易没电,哪怕是开启省电模式,能用两天就是极限,一旦遇到危险,在等待救援的时候会非常焦虑,而智能手表就不一样,用过的小伙伴都
  • 我不擅长维系关系 欣赏认可一个人无论是伴侣还是朋友 我只会用礼物 花钱示好 且潜意识想被回报 我总是在给予别人我想要的 主观又自我我想应该没有一个伴侣能满足我慕
  • 《伊莎贝拉》|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注定了以悲剧结尾爱情是这个世上,最不讲理的东西,不是你付出了就一定能拥有,也不是两情相悦就一定能够在一起。后来又看了东宫,东宫
  • 23▪️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奔赴简单快乐的生活 24▪️做自己的治愈者 和快乐握手言和 25▪️不如就再认真点,过好每一个今天26 ▪️喜欢现在的生活 有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