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懂如何观修本尊,一定要观修上师瑜珈

希望大家将上师瑜珈视之为重,
我在此要稍做解释,所谓四座瑜珈,有俗谚说,
“印度一佛既成,藏地百佛无成”,
藏地有百尊本尊及伏藏法教,太多太多的本尊,
观修时都不知如何是好,
我们也求受过众多灌顶,三根本如海一切灌顶,
若要修持的话,是至为困难的。

并非仅修本尊就可,还有众多护法及其眷众,
若发下誓言修持护法尊,
不照实修持又会受到惩罚,
因此要念诵的本尊仪轨太多了,
如果真要念起来,一整天都不够用。

以往老僧们有许多经文要念,
因此几乎整天都在念诵经文,
现今我们没有如此充裕时间,
又要玩手机又要刷微信,
要花一整天念诵经文是不可能的,
且即使花上整天,心思也很难专注于经文上。

总之,将心向于本尊而去修持,是至为重要的,
若以偏私心态去修持也不行,
例如想提升智慧就去观修文殊本尊,
把其他本尊丢在一边,这就是一种错误。
应将文殊菩萨视为是一切诸佛菩萨总集、
与一切诸佛无二无别去观修。

例如我们修持皈依时,“皈依佛,两足尊”,
是说皈依顶礼一切诸佛,
而非自宗、他宗、或只有释迦牟尼佛,
当时皈依时,是皈依一切具足断证功德之佛,
皈依法也是皈依一切显密,皈依僧也是如此,
不论驻于何处的圣僧,都应被视为僧宝,
而非以自宗或他宗来加以区别。

若背道而驰,以“我是噶举、他是宁玛”
等等分别心来修,就很难圆满地去积累资粮。

远离一切过患、具足一切圆满的佛陀果位之因,
也应当是至为圆满的,
不圆满之因很难获得圆满之果,
因此若不能修持本尊瑜珈修法,
就应去修持本尊瑜伽的根本,
诸佛总集的上师瑜珈。

当观修上师瑜珈时,有长、中短版本,
“四座瑜珈”是冈仓噶举最为殊胜的上师瑜珈修持方式,
也是最具加持力的上师瑜珈修持法,
其它教派也有诸如六座上师瑜珈等
上师瑜伽修持法。

修持上师瑜珈时,
要将自己身体观想为金刚亥母身相,
因此首先应当先获得金刚亥母的灌顶,
金刚亥母是无比冈波巴大师
对于杜松虔巴所传密法,
冈仓噶举派最重要的两个法门即:
生起次第的金刚亥母修持,
以及圆满次第的气脉修法,
因此噶举的主要修持就是这两种,
若能获得金刚亥母灌顶,非常殊胜。

若具备护持佛教的热忱的话,
就应当在具德上师近前,
虔诚猛烈的去请法修持,
或者在自己获得其他本尊灌顶后,
将自身观想为该本尊,而将上师观想于头顶。

无论是阿阇黎和弟子,
都需要断除的严重过患是:
没有慈悲心,容易发怒,恶意怨恨深重,
我慢骄傲,贪恋钱财和亲属,
不约束身语行为,自我吹嘘等。

尤其是在世俗人中,讲说气脉、手印、
咒语、事业、甚深圆满次第的要点,
并且扬言这是别人所没有的教导,
将秘密的甚深见地和行持在市集群众中传播。
行为放荡,口说高见,贪求三宝财物,
谄取狡诈,讲授没有传承的灌顶和口诀,
耽于酒色,这种不知教示无颠倒的法道,
却讲说着自己编造的不如法道理,
对这种受到邪魔加持的阿阇黎,
任何时候都要舍弃。

弟子没有信心,不守三昧耶誓戒,喜新厌旧,
阿谀逢迎,三心二意等等,对于这样的弟子,
除非能够渐进地调伏其心性,
不然在一开始时就不要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上师的定义,
在经典和续典中都有广泛的说明。
一位上师要有不坏的信心与誓戒,
能完成修念而且懂得应用,
不会过度贪着世间八法,对于要向别人说的法,
自己多少都要修持过。身为一个弟子,
起码要有坚固的信心、能够持守誓戒,
以及不结交恶友。

以上所说的师徒特质,
是指在求法、求灌顶之前要去观察的。
一旦结上了法和灌顶的关系,
就算上师完全毁犯了四根本戒,
你仍然只能把他当做虔敬的对象,
不可以做出退失信心,辱骂斥责,
审视观察等行为。正如偈言所说:
“仅闻一句偈,若不敬上师,
百世转生狗,再生为贱民。”

【师徒的关系~是“佛法”的关系】

师徒的关系是佛法的关系,不是世间法的关系,
这里的命令指的是上师在佛法上给予的口诀指导,
做到时就建立了佛法上的师徒关系,
这时候“师徒”才真正名符其实。
总之,做到上师的任何命令,
主要的意思是要『如法“实践”上师所教导的佛法』。

很多人没有依照上师所教导的去做修持,
只想一直待在上师身边,跟着到处跑,
然而,很难说跟在上师身边,
就能建立起师徒的关系。
因为师徒关系是生生世世的,如果你不修持
来生投胎到哪里都不知道,
怎么还可能生生世世依止呢?
因此唯有好好修持上师所教的正法,
才能让师徒关系生生世世维持下去。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教言(第五天)

《无死甘露妙树》又称《百段引导文》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噶玛巴

96.破和合及非和合【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十番显见 · 剖妄出真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O2正破和合俱非(分二)

P1先破和合 P2破非和合

P1分二

Q1总举妄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边佛对阿难说,你还没有明白这个本觉妙明,它也不是无明和业识和合而生的,也不是不和合而生的。

现在佛又叫了一声阿难,说,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现在再以所有的尘相、客尘来问你。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你现在还以这个世间的妄想,和外道的和合、一切因缘这种的道理,产生疑惑,说你证得这个菩提心,是从“和合”生起的。“和合”,就是两种东西融合到一起。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和 R2破合

今R1

【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现在佛又设了一个问答来问阿难。则汝今者妙净见精:那么现在你这一个既微妙而清净的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你这个见精是和“明”和到一起呢?是和“暗”和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塞”和到一起呢?和哪一种相和呢?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假设你说这个见精和“明”相和了,那么就在你观“明”,这个明的情形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在这个“明”的里边,何处和这个“见”相杂了呢?哪一个角落、哪一个地方、哪一个部分,是这个“见”呢?你给我指出来!

见相可辨,杂何形像:你这个“见”的形象如果能辨别、认识出来,那么你这个“见”和这个“明”杂到一起,究竟它是个什么样子,什么相貌啊?有什么表现啊?好像这个红的和白色的杂到一起,那就变成也不是红的,也不是白的了。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假设你说“见”不与“明”和,你看见的这个“明”,不是个“见”,你又是怎么样看见这个“明”的?若即见者,云何见见:你若说这个“明”,就是个“见”,你又怎么看见你这个“见”呢?你看见你这个“见”的时候,是怎么样看见的?这个道理,阿难又是懵头转向的。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你一定认为你这个“见”是圆满无缺,无欠无余的,那么你又怎么能搀杂上这个“明”呢?因为你这个见既然没有缺陷,无欠无余,你怎么能搀上这个明呢?夹杂不了这个明啊!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假设你要说这个“见”不圆满,“明”是个圆满的;那么明既然是圆满的,又怎么夹杂上这个见呢?它不应该和见相和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明圆满,也是无欠无余的,也是搀不进去旁的东西,所以你也不应该和这个见相和的。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你若说,这个“见”和“明”是两样的、不同的,那么你把它们夹杂到一起,就会失去它们本来“见性”和“明”的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你若有所夹杂,就失去这个“见性”和“明”的本性了。所以我说:你这个“见”和这个“明”相和合,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不合理的一个看法。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明”和“见”既然不能相合,其他的“暗”、“通”,和“塞”,也像这个道理一样,也是不能相和合的。你怎么可以说,证菩提心是和合而起的呢?这是一种错觉,是错误的!

阿难以前迷惑这个“见”是一种因缘,佛给他破了;他又跑到和合上边,以为“见”是和合的。所以佛一步一步地把这个迷给他破了,可是现在他又跑到那个迷上,总找不着真正的道路。

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的人就生了一种狂妄的心,说是:“啊,我就是佛嘛!人人都是佛嘛!”他就不知道人人也都是魔鬼,但他不说人人都是魔鬼!

说“人人都是佛”,你现在成了佛没有?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有“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三身,你有几个身?佛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的智慧,你有多少智慧?佛有“佛眼、法眼、天眼、慧眼、肉眼”这五眼,你有几个眼?你一个眼睛也还没有睁开呢!就说:“喔,我是佛了!”你是个什么佛啊?佛都要有个名字,你这个佛的名字叫什么佛?连个名字都没有,那叫什么佛?没有没名字的佛!

所以有这种狂妄的人就说:“喔,我就是佛!Everybody is Buddha.(人人都是佛)”不错,人人都是佛!但是你要行持佛法,照着佛法去修行;然后你要雪山坐六年,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经过。而你一天到晚,欢喜喝酒就跑那儿喝点酒,欢喜抽烟就抽一点烟,欢喜去看电影就看电影,欢喜去跳舞就去跳舞;然后回到家里,陪着太太在床上。这就成了佛了?哈,太容易了!

你看看佛,经过多少困苦艰难才成的佛。你就一天到晚坐到自己的床上,坐在自己的家里,不要说雪山六年,连六天你也没坐过啊!就算你坐那儿,就那么如如不动,你能坐六天,我也算你是个佛;可是甚至于连六个钟头,你都没有坐呢!就说自己成佛了,这简直的!你说,这是不是颠倒啊?阿难颠倒,这比阿难更颠倒!所以我骂这种人是“魔王”,你们以后见着这种人,也可以叫他“魔王”!

R2破合

【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合”字和前边那个“和”字不同。前边那个“和”,是两种东西搀和到一起了。这个“合”,就好像一个圆器上面盖上个盖,这么合起来,它就是一个了。

复次阿难:我再给你讲一个道理。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又者,现在你微妙而清净的这个“见精”的体,是和这个“明”合成一个呢?还是和这个“暗”相合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合到一起?或者和这个“塞”合成一个呢?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假如你说这个“见”和“明相”相合成一个了,那么到暗的时候,那个“明相”已经没有了。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那么这个“见”,既然和这个“暗”不相合,为什么它又能见着暗呢?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假设你说见“暗”的时候,虽然见着暗,但是它和这个“暗”不合的;那么你若是说它与“明”合的话,也应该不会见着“明”了。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既然看不见这个“明”了,它又怎么能和这个“明”相合呢?所以你明了这个“明”,那么就不是“暗”了。那你说它究竟是和“明”合、是和“暗”合呢?

那么说出这一个“明相”来,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至于那个“暗”,和这个“通”、“塞”,也和“明”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说究竟它和谁合呢?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见”,你也不能说它和任何的相相合,也不能说它不相合。根本这个“明、暗”是有生灭的,而这个“见性”是没有生灭的。没有生灭的,就和这个有生灭的不会相合的。阿难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就大慈方便,说出种种的比喻,来开示阿难。

P2破非和合(分二)

Q1承示转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阿难听见佛这样一讲,他又生了疑惑了,又思惟起来!所以对佛又说了,世尊!像我这么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这个妙觉元——就是这个见性,和有因缘的这种尘劳,和这个心的念虑,这种种的情形,不是互相和合吗?这“耶”字,就是不决定词。

以前他所说的话都很决定的,说这是自然哪、因缘哪,又是种种道理,这讲得都很决定的。因为都被释迦牟尼佛给破了,把他这个理论批得不成立了。所以现在他也学得有点滑头,说话不说决定的口气了。“耶”是个询问辞,说这个“不是和合吗?”问问佛究竟这个道理是这样子?或者不是这样子?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非和 R2破非合

今R1

【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见性是个不生灭的,阿难就硬想用这个不生灭的,来比这个生灭的“明、暗、通、塞”,来比“因缘”这种缘尘、心念,他总想要往这个上相合。现在他又自己想:或者不是和合的吗?所以佛言:佛就告诉他了。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以前你说这个“见觉”是和合,你现在又说这个见觉这种见精,不和合了。我现在再问问你!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这种微妙而没有生灭的这种见精,你说它不是和合;是它不与“明”和啊?还是不与“暗”和呢?它不和这个“通”和?还是不和这个“塞”相和呢?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假设你说它不和这个“明相”搀和的话,则你这个“见精”,和这个“明的相”,一定有个边际。“边畔”,就是界限。什么是你“见”的边际?什么是那个“明相”的边际呢?你若说这个“见”不和“明”和,你找一找它们中间的界限,有什么目标来分开这个界限?

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你现在好好观察观察:哪个地方是“明”的边际?哪个地方是“见”的边际?在这个“见”和“明”,以什么地方分开它们两个的边际?你讲啊!这个见和明,在什么地方分开呢?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不相及”,就是两个不会碰到一起。要是在这个“明相”的里边,没有“见精”的话,那么“明”是“明”,“见”是“见”,这两个根本就不会碰到一起的。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既然两个不能碰到一起,它自然就不知道这个“明的相”在什么地方;连它的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这个边畔又怎么能成就呢?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道理是这样子,那么那个“暗”,和“通”、“塞”的道理也是一个样的!那么现在你来分际,你说它们不和,在什么地方是它们两个不和的边界?你讲啊!

R2破非合

【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前边讲是那个“和”,现在又讲这个“合”。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这种微妙的“见精”,你说它是不和合的话,是它不和这个“明”合在一起啊?还是不和这个“暗”合在一起?又或者它不和这个“通”合在一起呢?或者不和这个“塞”合到一起?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乖”,就是乖舛、错了;“角”,就互相对立着。假设它不和这个“明相”相合的话,那么这个“见”和“明相”就对立而不相容了;就好像耳朵的“闻性”和这个“明”,是完全不相接触的。所以你若把眼睛捂上,用耳朵去听,你就不知道是明、是暗了!耳朵是不能分别明暗的。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你这个“见”,尚且不知道这个“明相”所在;因为它不相合的,它就不会知道这个“明相”在什么地方。那它怎么能分别出来和这个“明”,是合、或者不相合这个道理呢?既然不知道,就更谈不上合、不合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暗”和“通”、“塞”这个道理,也是和“明”合、不合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册终

万法归元性无二,明心见性首要的,如是我闻当下证,自觉觉他妙觉成,无量万法都是我,一真法界是极乐。

《印广门清法师法语》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那」是父亲的名,译作「满」;「弥多罗尼」是母亲的名,译作「慈」,后面再加一个「子」,叫「满慈子」。在其它经典里讲满慈子,就是讲富楼那,他在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所以《法华经》后面的授记无比殊胜。他的讲经说法第一之因缘,叫我们感慨万分。

富楼那在因地修行听到人家讲经说法非常羡慕,轮到自己开口呢,心里想的嘴巴讲不出来。为此发下大誓,我在来生来世一定要做讲经说法第一人。他不是发空愿,所以不管听谁讲经,他都跪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听,由于这个因缘,他不仅成为当世佛弟子说法第一;而且在九十亿诸佛法中,都是说法第一;也是将来的贤劫千佛说法第一。

那么在楞严会上,他虽然说法第一,而阿难开悟在先。阿难烦恼障很重,往往一些戒律戒规不能严守,但是他所知障轻(相对于富楼那而言)。富楼那执著自己持戒严谨,而且已经证到四果罗汉,就是由于这种执著,他不容易开悟。

世出世间,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双重性,往往优点当下就是缺点,缺点当下就是优点。有些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追求完美,但这种人心量小,脸皮薄,他不能受侮辱;有些人对自己马马虎虎、散散漫漫,往往这些人能修忍辱。你说他一句,骂他一句,他压根就不往心里放。修行人相互之间要懂得取长补短,你没有必要去轻慢别人。谁是谁,谁不是谁啊?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这是讲第二义;讲第一义都是你一个人。不能做口头佛子啊!

我经常跟一些人讲,我的常随众经常也不少于几十几百,各地的弟子更多。你们相互之间有误解有矛盾,是一对一、二对二、一对十、十对八,师父是一对百、一对千、一对万,你们谁能理解师父?各人用自己的角度来观照师父。只有你们自己当了师父的时候,你们才知道师父有多难做。一人难称百人心。任何人不可以以自己的下劣心来打师父的妄想。对也是师父对,错也是师父对,师父总有师父的道理。

须菩提

翻译成汉语叫「空生」,或者「善吉」。他在佛十大弟子中是「解空第一」。一个礼拜之内三易其名,这很有意思。须菩提一出生,家里的百万财产便不翼而飞,所以他父亲很烦恼,这下生了个灾星,他一生下来,家里就一贫如洗,所以给他起了个「空生」。但生下来了又不能把他害死,所以请人给他相命,一个、两个、三个……都讲这个小孩子是大富大贵之相啊!所以老头子没有办法,就把烦恼的名字改成「善吉」,看这个名字能不能得到加持。好!几天以后,所有的财产完璧归赵,莫名其妙全部出现了,老头子更高兴了,又改名叫「善现」。实际上这个菩萨是来示现,《楞严经》后面讲,他在无量劫以前即已证得空性,《金刚经》的当机是谁啊?须菩提。

有一个公案叫「须菩提坐虚空」,你可不要以为须菩提有神通,腾云驾雾,就坐在虚空中打坐。比如说,须菩提站在这里,只要有一个人讲,「你这个人站在这干什么?碍事!」他一屁股就坐下来,跟你没有二话讲。又来一个人,「怎么坐在这里啊?碍事!」马上一屁股就站起来,只要没有人再打岔,他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逆来顺受,横来正对。要叫我们有些人可不是这样啊!定是针锋相对,无理也要辩三分,何况他还有理。所以修行是难行能行,难成能成,一反世间心态。

有两个人走到师父面前来评理,只要你两个人敢来,我就是左右开弓:都给我滚!来评理的人有理也没有理,没有理也没有理。修行人有什么理讲啊!抓住当下。他是谁?你是谁?你有一个评理的念,你就已经在堕落。大家明白吗?你心里还有人我是非啊!什么叫「一心三藏」?话好讲,行难持啊!可是难持能持,难行能行,否则你不得解脱。有的人听经时感慨万分,一离开道场依然固我,这是难题。你要成究竟圆满之佛,就需要像须菩提这样时时事事处处提起观照。楞严讲记93页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可能是在黄晓明的这种行为对比下,他们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跟何炅说:“其实我们也带了礼物。十二星座里处女座和天秤座都被称为是比较挑剔的星座,但其实越是表面爱挑剔内
  • 阿尔忒弥斯心里十分得意,她降落到海上,想看看被射中的目标。最心爱的人竟然死在自己的箭下,阿尔忒弥斯一下昏倒了。
  • 对于霍思燕和杜江的儿子嗯哼,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大家第一次认识嗯哼,还是和杜江一起参加《爸爸回来了》这个综艺节目,当时参加这个节目的时候,嗯哼才一岁多的样
  •   12时30分许,自家中驾私家车携其妻子、女儿前往薛家岛街道瓦屋庄社区卫生室保健治疗,13时12分许,自驾私家车送其女儿至其母家中(甘水湾小区2号楼2单元20
  • 抬头,一轮明月挂在树梢,照着我回家的路,觉得很知足[月亮]从小区丰巢取回朋友寄来的娇嫩鲜花上楼,觉得很知足[玫瑰]还在愁五一去哪玩吗,日照满足你所有的想像来趟日
  • 薄井いろは - 僕は君だけのもの ( 我只属于你 )- 05哈哈哈头笑掉 奥村良平正面交锋(不是第1话交往半年第2话交往1年第5话悠馬毕业好喜欢亲吻鼻子这格!不
  • @摩登兄弟刘宇宁#刘涛公益[超话]#✨#日行一善##刘涛正能量# ✨ 世上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优秀的人总是努力地翻山越岭,你要知道:最终使你脱颖而出的,是持之以
  • 每每看到网上这类人的评论都会很寒心,正所谓“好事不留名,坏事传千里”那些所谓的“正义者”自以为自己站在道德最高点来“匡扶正义”其实不过是享受着别人所带来的一些福
  • 祝全体蟹圆幸福安康,万事顺遂流年陡转,岁月已把年少时的单纯隐退,光阴也早已拐走了那激情的盛年,风吹浮世花,于绵长岁月中漫步向前,从时光的缝隙中我窥得了一星半点,
  • 北京新闻广播“问北京”此前报道:“上下车都用公交APP扫码了,却还是扣了我全程票价……”“补登受限,热线等待时间长……乘客就是地位不对称”乘客:IC卡乘车也会发
  • 我在2019年的时候只是很容易紧张,也去看过医生,紧张来源是我的工作,我总是会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如果我达不到,或者我完成的没有我预想的好,那么我就会觉得痛苦“
  • 苏宁和永辉的新连锁新零售问题对其他传统连锁转型产业也有警醒:一是最好聚焦一点,找好定位制定战略,如果是零售连锁就要坚持长期主义;二是创新要基于现有业务不断迭代,
  • ✨小时候买的橡皮都是看哪个图案好看买哪个,但其实都不咋实用,关键是我也舍不得用[笑cry]最后…都干巴了!但是,那个橡皮用起来可费劲了,因为太小,用的时候老是往
  • 这次抗疫行动,证明了三乡退役军人是好样的。”#退役军人抗疫在行动#【#等着我寻人#】我叫朱应华,今年72岁了。
  • 无关样貌无关年龄,是心境和能力……想想如果我真的长大了应该不会是现在这样……碰到事情有时还是会心慌、慌乱,并没有对万物都处变不惊的样子和能力想想如果我真的长大了
  • 它曾经是一个巨大物体的一部分,是在星球形成后存留下来的百万块中的一个,我们称这些物体为小行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因为一些小行星像黑碳一样暗,其他的探测器很难
  • 聚焦主责,狠抓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成立由副州长、州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娄东任组长的全州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清除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
  • P7•最后剩下少数二爷这样的人,你不想唱没关系,只要你开心,我就可以,P8~P10•正主是个戏痴,这一辈子注定就要和这舞台死磕到底。P4•有些人,苦苦的追着正主
  • 玺创第十一期联谊会通知: 玺创设计基地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设计为愿景”通过整合设计师资源,积极组建及优化配套材料供应和施工队伍,为打造建筑行业全产业链垂直服务平
  • 有洁癖、爱漂亮,比较缺乏守时守纪的观念,有时候很率性,有时候又敏感而神经质,很容易相信对他示好的人,所以很蛮容易受骗的!有这样手型的要以女性居多,男生若有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