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固固到了,但一点高兴之情也没有,是因为心淡了吧?
固固本质剧情工具人实装无望,那章已经舞台化、TV化,借着TV化的东风出了一堆周边,即使如此,固固还是没有实装。
在等待固固消息的期间里一直在期待然后失望中循环,等待也是有时限的,再多的热情与期待也能被时间与失望所消磨掉,最终因失望而离去。
以后不会再刷任何关于类型月球以及固的消息。
早就有出坑的打算,看到这个手办后的冷淡反应,知道出坑时机已到。
最后感谢关注我的各位以及取关请随意。

陶伦 刘文娜 陶伦刘文娜 #陶伦刘文娜# (为了上实时)
废话先往后放,重要的先说:求求谁都渴望遇见你拍第二部吧 一定原班人马原班人马!!!
我实在太爱他俩了[泪]

正文开始:
俺已经为伦娜cp贡献太多微博了
现在也许是时候说再见了,平行世界里的陶伦刘文娜
以前追完综艺或者剧,到结尾的时候都会有一丝丝情绪的波动,但是结束后不过多久就淡忘了。也从来没有对剧中的cp中毒过。看其他剧单纯觉得甜,结束后不会把情绪带出来
但是这部剧结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落空感,尤其是结局结束后接片尾曲的时候。而且久久走不出来。在看最后几集的时候一边特别想往下看一边又怕结束太快,仿佛我没有看完,他们两个的故事就没有结束
感谢给我造的一个甜梦吧算
真是应了那句“名言”:就当是一场梦,醒了还是很感动
2月份首播开始追,3月份看到23集开始入坑伦娜cp,当时也没有想到会对一对剧中的角色中毒这么深,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还是没有走出来
鬼知道我把他们的片段来回看了多少遍,他们的台词我都能背出来
后来从微博到b站再到lofter 都留下了痕迹
看剧到后期,我才发现,片尾曲也是每次他俩戏的bgm《也许》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以他们两个的视角写的,对这首歌感触太深了,尤其从间奏开始那里,每次听都会想起来刘文娜在飞机上笑着流泪回忆还有陶伦的表白s(把他俩的片段来回看了不下七八十遍了,台词配着bgm全刻在脑子里了[赞])
“走到最后呢司仪会问您 先生您愿意吗
说你愿意
说愿意就好啦
到时候还会再问刘小姐
刘小姐您愿意吗
我愿意吗?我愿意”

“一直都是你,那么勇敢地追求幸福,追得那么辛苦。那么这次就给我一个机会,让你做一次被追求的女孩吧。你和我,都不是别人爱的替身。那个想嫁给爱情的女孩子,等我找到你的时候,请你对我说,我愿意”

“从今天起,你不是什么向日葵,you are my star”

“可是我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不能请刘小姐跟我一起创造未来所有的回忆。过去的一切,都无所谓了,我也不想再去寻找,不过我保证,未来发生的所有事情,我一定牢牢地记在脑子里,绝对不会忘记的。”

“你等我,我马上飞乌斯怀亚,我们世界尽头见。”

每次听歌的时候上面这些台词仿佛都能听得到就在歌曲里
《也许》的歌词就是他们两个故事的讲述,陶伦和娜娜的命运本该在一起,却因意外分开,陶伦忘掉了幼时的事,只有娜娜把和他的每一个记忆铭记于心。分开后两个人的命运都经历了跌宕,最终再重逢他们不会再弄丢彼此了。每句词听着都代入感情,每次听都会再一次掉入这循环的情感漩涡。尤其是到高潮“也许是眼前的错,总躲不过你我的蹉跎,真正抱紧彼此的瞬间才发觉这次再不能错过”的时候[泪]

唉,感谢他们出现在了我的2020年的春天里
以后回想起2020年的春天,我也一定也会想起这段记忆
太真情实感了,也太难走出来了☹️
不得不告别

我相信在平行世界里
她永远是他的那颗星星 他永远是她梦寐以求想要嫁的王子

另外真心希望以后可别再有这样的经历了,可放过我吧。一直都是站真人cp,这还是第一次从一部剧里的角色cp走不出来。看剧的时候嗑糖有多甜结束之后的上头无限回味时就有多痛苦,因为结束之后就是结束了,现实里就是不存在,不再有以后的故事后续了。并且随着结束后时间一点点过去,那种难过和落空感越来越大,一想起来整个人就像失恋一样
也甜也难过哈
暂时告一段落了
出坑估计短期内是出不来的

(图片p1p2p3已调色处理,抱走请留言,不过估计也没人抱哈哈哈 要无水印图私戳
以及p4是表白的戏 p5《也许》歌词)

5.18更:
今天突然悟了,为啥明明是he,看完结局之后越来越有落空感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根本就没有他俩在一起之后的场景[拜拜][拜拜]

【折扇中的名利场】
  扇子最早称“翣”,也叫扇汗,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商代的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到,权贵之人的马车上有一种类似大篷子的仪仗之物,也有说是利用其引来之风给马解暑。出土文物中与现在的扇子形制最为相似的是一种竹扇,扇面是梯形的竹编,叫做“箑”。后来多见的纨扇、羽扇、团扇等都是由箑发展而来。
  现在多见的折扇,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之前有误传是从高丽传过来,实际上是从日本传到高丽的。最早的关于折扇的史料见于宋代的壁画、造像石和漆盒上。“折扇的实物能见到比较早是明朝的,但是流传下来的成扇很少,能见到的一般都是扇面,如果能见到一把明代的成扇,在成扇收藏圈里算是很高的等级了。”北京诚轩拍卖中国书画部经理刘尧对记者说。
  如果说扇子最早是一种仪仗或纳凉工具,纨扇、羽扇是结合了手工艺的工艺品,那么当扇子与书画、雕刻,特别是名人书画结合在一起之后,则是从工艺品到文化的演变,也是从这之后才有“文人扇”的称谓。而这种结合,更多是体现在折扇上。
  明朝时,折扇还是小范围的流行,“一般流行于书画界或者文人士大夫”,流传下来的扇面也是作为书画家作品而流传,精工扇骨并不多。清朝中后期开始,折扇普遍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刘尧介绍,“现在能见到的晚清的扇子就已经是方方面面了。一般扇子上都会记载送给谁的,所以能看到书画家也有,才子、巨贾也有,尤其是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对这些文玩雅物十分追捧,会专门找书画大家订制一些扇子。”
  精致工艺无所不用其极
  折扇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得到极大的发扬,日本折扇反而渐渐衰微,改为更类似于团扇的日本扇。“书画名家和扇骨工匠将扇子制作发扬到了一种很极致的状态,从大小、工艺、材质上都非常考究。一把扇子从扇骨到扇面可能涉及有十几种工艺,比如扇骨锉金银丝、竹胎雕漆、竹骨浅浮雕等,基本上能用于器物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都可以在扇骨上体现。”
  折扇的扇骨,即是折扇拆掉扇面之后的部分,最外侧的两根称为大骨,中间的为小骨,小骨插入扇面的纸口,大骨固定扇面两端。扇骨常见材质有竹子、檀香、象牙、玳瑁、紫檀、红木等,以竹子最为多见。“竹子韧性很好,收缩性适中,意象清静、素雅,与中国文人贴合最为紧密,所以成为文人扇的最多选材。”刘尧介绍,“而且竹子适合把玩,时间久了,人与扇之间的交流会逐渐浸入扇骨,形成包浆,呈现温润之感。木质的扇骨也会有包浆,但没有竹制的温润,紫檀、红木的小骨时间久了之后还比较容易断裂。”
  一般有7骨、9骨和14骨扇,以14骨扇(以小骨算)最常见,是标准扇的骨数。7骨、9骨扇子比较少,与曾经的日本折扇会更为接近。
  工艺上,比较常见的就是留青、浅刻等,也叫平雕、皮雕。所谓留青就是把竹子最外面的青皮留住,雕刻成纹饰,与其它部分的竹肉形成双色对比。竹肉的颜色变化很快,而竹皮是很缓慢才会发生变化的。就像现在很多器物的盘玩一样,当人的汗渍、油渍浸入其中之后,竹肉与竹皮之间的反差会越来越大,是当时制扇的一种工艺。刘尧拿出一把留青工艺的古扇,是北方竹刻家张志渔的作品。“这是留青的一种,叫做沙地留青,所谓‘沙地’就是不平滑,在竹肉的部分特意刻出坑坑斑斑的感觉,当时的金石学盛行,故意制造出这种腐蚀的感觉,沙地留青在当时最常见的是用于铭文、青铜器钱币等。”扇子好玩的地方一方面是扇骨,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扇面。书画圈里自古有“一把扇子三尺画”之说。意思是说,与扇子相同大小平尺的画,画如果卖一块大洋,扇面就要三块大洋。“可能是因为扇子在方寸间的表现更为精致、复杂、完善。而且扇面的扇纸上要刷一层矾,使扇子在以后的使用中不容易吸水且更为耐用,但这就造成在扇面的书画中的不发墨,水墨的渲染基本达不到,所以扇面题材中大写意较少,但画工要比一般的画更细。”
  刘尧给我们展示了一把50年代的扇子,上面有齐白石的画作。扇子的扇纸因为时间的累积已经泛黄,像是上了一层淡古色水彩,刚好收干成氤氲的纹路。画作细腻清晰,因为刷矾的缘故,扇面似有亚光,国画颜料虽渲染不佳,但绘制轨迹却比宣纸上的画更亲和、更明晰,“距离”近得令人兴奋。在扇子一侧离扇骨最近的一折里,透过阳光,可以看到扇面的里层有一行小红字,刘尧说,这是扇庄的字号,一般的像王星记、荣宝斋等,有点像现在的产品商标,在另一侧还有这把扇子的材料记载等,都是印在扇子内层的,很像防伪标志。右上角还有一个很小的红印“百扇斋主”,是收藏印。“扇子用纸是四层,正反两面之外中间还夹两层,扇庄会把自己的‘logo’印在上面。”
  刘尧拿起一把最近刚参加拍卖的扇子,扇子正反两面一共有四位著名画家的绘画作品,分别是齐白石、李苦禅、王雪涛、汪溶,两两之间间隔了同样尺寸的洒金纸,“这把扇子画得精致,是分别邀请当时名家画的,空着的部分应该是请人写书法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合的人。”
  这种扇面叫集锦扇,也叫“珠联璧合”。就是找当时的多位名人一起创作一个扇面。这种扇面有时候还会用特制的扇骨形制,即隔景扇扇骨,即有两个小扇骨是露在外面的,将扇面自然地分成区块。隔景里留白的地方用来绘画,而写字的地方则多用金粉,冷金、泥金和洒金几种,洒金更细小一些,这样一把集锦的扇子就愈加错落有致,非常美。“刚刚拍了一把16个人共同绘做的扇面,但是合作而不是隔景,隔景一般会找四个最能画的画,四个最能写的人写。”
  为了扇子更美观,有些用扇子的人还会在扇柄下面拴一个扇坠,有琉璃、碧玺、象牙等材质,做成小的雕刻坠在扇柄。扇柄还可以镶嵌翡翠、玳瑁、棕竹、犀角、象牙等贵器。扇柄也有不同的形状,圆形的叫“和尚头”,还有楔形,平形等。讲究的还有用扇套的,一般是锦缎的,也有是刺绣。
  名利场上一张名片
  刘尧小心地拿出一把特定尺寸的大平尺扇子,由于年代较远,扇子的小扇骨已经有一些裂痕。“北方太干燥了,对扇子的保护并不理想,沪宁杭一带的气候最适合扇子的保存。扇子太干燥就容易形成断裂。”刘尧小心地打开着扇子,扇子在他手中不停地发出吱吱的声音,就像是一把年代久远的古琴,撩拨着时间的音弦。“这把扇子在当时应该是一把定制的扇子,一般的扇子都是0.9个平尺,这把扇子要到1.45个平方尺。”刘尧说,所谓平尺,就是扇子打开后两个大骨最上端之间的距离乘以扇幅的长度,用行话说就是尺半,即一尺半。0.85-0.9之间的扇子则叫做尺扇。扇面是吴昌硕的花卉,墨色奔放。
  为了与这把尺半相对比,刘尧又拿出一把很小的象牙扇,“如果说刚才那把是大老爷们用的,这把就是淑女用的,叫坤扇。小家碧玉,很秀美。”在画面题材上,尺半上吴昌硕的画显得疏放有力,而这把坤扇则雅致清淡,正面是一幅莲塘图,背面是清秀的蝇头小楷。以前的人讲究,不同的季节、场合都要拿不同的扇子,这幅莲塘图的象牙扇,应该是夏天用的。
  刘尧说,扇子在晚清到民国的交际场合,就像是一个人的名片,“扇面是请谁画的,书法是请谁写的,扇骨是谁刻的都是持扇者身份的象征,见面一抖扇子,就像是一个亮相。很多扇骨、扇面极精的,都是当时的巨贾或政界名流所用。”
  “更讲究的人初一、十五出门带的扇子都不一样。我曾经见过一套鼻烟壶,是一个官宦人家的旧物,一套30个,每一个都不同,每一天换一个。”刘尧说前段时间听一个民国遗风的老人家说,以前家里年三十是要挑选第二年的碗样式的,每年要用不同的碗。
  手边的一把老山檀木的扇骨,随着空调的缓风将檀香味到慢慢布置在房间里。刘尧说,“这个扇骨的手感非常好,扇骨手艺曾经一度失传,那个时候的扇骨我见过,用老北京的话说就是‘乍手’,而这把扇子手握的部位就十分贴合,弧线考究,随手。而且这个檀香,随着风徐徐吹过,还有淡淡的香气。所以原来的人,真是非常讲究。扇子发展到这个阶段,绝对可以说是扇文化了,不仅有实用性,彰显身份的作用也得到极大的发挥。”
  折扇收藏
  刘尧入拍卖一行已有八年光景,但他说只能算一个入门。在他见证的这七、八年里,扇子的价值翻了5-20倍。“去年卖了一把徐悲鸿的扇子,245万。刚才那把吴昌硕的扇子拍到了150万,如果刚入行的时候,这把吴昌硕也就是20万左右。”
  在收藏领域,现在国内有几个行家是专门做扇子收藏的,还有做专题收藏的。北京有两三个,天津有两三个,上海也有。与其它古玩收藏相比,成扇的收藏家特质比较鲜明,大多是有一定经济实力且独具眼光的成功人士,像刚才的那把集锦扇子上盖着收藏印“百扇斋主”的,就是一位专门收藏扇子藏家,曾经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开过扇子的大展。
  “比起简单的一幅画,扇子承载的文化基因要多很多,是可以拿在手里把玩的,有肌肤相亲之感。”在刘尧的印象中,最近的几次拍卖会上,总会有一小圈作风相当老派的“小孩儿”:20岁出头,拿着一把好扇子,可能还在扇套里,吊着扇坠子,就来拍卖行看预展了,一步三摇、三五好友、相互把玩,嘴里还说着“你看看我新得的这把扇子怎么样。”
  “北京、上海、天津都有这样的小圈子存在,他们已经不再是只关注豪车名包的‘富二代’,而是好雅玩。这种现象如果不加入其它社会评判因素,对于老手艺和中式传统讲究的生活方式来说,是一种复兴。在民国的时候,之所以扇子做到了那样的登峰造极,精致到无所不用其极,其实也是富商、高士的追捧。只是那个时代的'炫',更雅,更会玩。”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朋友圈疯传“共享单车”认购系诈骗,别信!
  • 瑞典电视台回应节目公开辱华!中国人不懂幽默,用不着道歉...
  • 西安地铁原副总受贿179万获刑五年 曾帮“发小”中标工程;老人进秦岭捡板栗失联 6天后被找到但已不幸身亡;
  • 英雄联盟S8抽签仪式开幕在即,为LPL加油!
  • 人民日报评瑞典辱华事件:如此"幽默" 我们不接受
  • 冯潇霆发表长文,别用有色眼镜看人!中国足球加油
  • 迪丽热巴也走秀|哪个明星的时装周台步最ok?
  • 白宫将召开量子计算峰会 制定国家量子战略
  • 血性男儿 丁汝昌
  • 贷款两千要还15万 女子遭遇贷款诈骗
  • 综艺未来看 |幻乐之城上演铁甲之恋,这就是灌篮8.25台网同播
  • 上网6小时欠费1万8!
  • 男童被狗咬伤后离世:打过狂犬疫苗仍发病
  • 李晨朋友圈截图, 暴露与范冰冰的关系, 网友: 明星也有私生活!
  • 河北人大常委通过相关条例:子女强行啃老将受处罚
  • ofo回应人去楼空:两层楼租期到了
  • 【提醒】23万人被骗近100亿!主犯自述这些人最容易骗…
  • 男孩打手游花万元 支付宝盗刷122次
  • 【愤怒】瑞典电视台公开发布辱华节目!并上传视频到中国知名视频网站!
  • 广深港高铁开通倒计时,永达传媒带你“十一”游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