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守培法师 祖道影 2021-02-05

知是空华 · 即无轮转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五)

守培法师著

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

皈依弟子云常忍校刊

七大势至根大。三。初值佛授法。二说明念义。三结陈圆通。今初。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观经云。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名大势至。又思益云。我投足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无量寿经云。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焰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盖即此十二如来也。念佛三昧。约有四种。一持名念。二观像念。三观想念。四实相念。此盖第三观想念。念即忆故。非口念也。不同观经。观诸相好。非观像念也。无所念。名实相念。此有所忆。故非实相念也。三昧。此云正受。即专心一处。不起余念。所谓不受诸受。名为正受也。大势至。是阿弥陀佛极乐国中的众生。无须再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念佛三昧。是念自心佛。生自心净土也。念佛的念字。属心不属口。是忆念之念。非口念之念也。

二说明念义。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念佛之法。非徒口称佛名而已。惟要志心观念于佛。譬如二人相忆。自然常在一处。犹如形影相随。不相乖异。若一忆一忘则相反。忆者。虽欲常逢常见。而忘者常自乖违。以致虽逢而不逢。虽见而不见。忘者不与忆者相亲近故。众生念佛。亦犹此也。诸佛常念众生。无不念时。如慈母忆子。众生一念不觉。远离诸佛。随逐妄缘。流荡忘返。如子逃逝。违背慈母。一在净土。一在浊世。以致两相乖异。虽或佛出世间。以彼众生。无心于佛。故虽逢而不逢。或见而非见也。此明众生。若不忆念于佛。则终无见佛之日。若子忆母。如母忆子。子母同心。则历生相近。不相违远。子如妄念。母是真心。回光返照。名为见佛。此如众生念佛。犹佛念众生。生佛同念。现前当来。自得见佛。与佛不相违远。以佛现前故。自得心光开朗。亲见如来。无须方便也。

所谓方便者。即自不能见。假借他法而见之。如人无见物之能力。必借光于日月灯。而后能见也。或虽有日月灯光。而目力不足。必假光于眼镜。然后能见。是则日月灯光。即众生见物之方便法。眼镜。则又方便中之方便法也。不假方便者。如反观自心。不假外缘。若有外缘。反成隔碍。此表念自心佛也。若众生生于佛前与佛无间。是故无需方便也。众生所谓迷者。即迷于佛而已。佛既现前。迷云咸消。不即自得心开乎。又如人身染香。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人心染佛。心有佛光。不即自得心开。去佛不远乎。因地以念佛心而入无生。有异今人以念佛心。求生西方。今于极乐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净土。即无生灭之心地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此自利。还以此利人。不假思维。自然之道也。

三结陈圆通。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以上阿那律陀等。于六根中。各选一根。而证圆通。今于六根无有拣择。一齐总摄之。都摄六根者。如舌根知味如幻。即名念佛。耳根闻声如幻。即名念佛。眼根见色如幻。即名念佛。意根知法如幻。即名念佛。鼻根嗅香如幻。即名念佛。身根觉触如幻。即名念佛。如是六根。对于六尘反缘。在在处处。无不是念佛。是名无选择都摄六根。名为念佛。若但以舌根。念佛名。则同舌识圆通。何名根大圆通欤。何名都摄六根欤。六根缘六尘。名为染念。观六尘性空。名为净念。如是净念相续无间。名为入三摩地。佛问圆通。我以都摄六根。斯为第一。

问。观外尘如幻。何以即名念佛耶。答。所谓佛者觉也。众生贪恋六尘。背觉合尘。而入生死苦海。众生不恋六尘。背尘合觉。而入极乐净土。背尘合觉。如子忆母。背觉合尘。如舍父逃逝。是以余谓背尘合觉。名为念佛。若以舌根执持佛名。耳闻佛声。鼻嗅佛香。舌尝佛味。身觉佛触。心想佛国。如是六根贪恋六尘。背觉而合尘。是名放六根。非摄六根。是念假佛。而违真佛。余不取也。

离心之外,无别有法

永明延寿大师

问:世间染法,有贪瞋痴为所治;出世净法,有戒定慧为能治。则真俗互显,能所对治,行相分明,理事具足。云何但说一心之旨,能祛万法乎?

答:古德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则万法出生,皆依无住一心为体。离心之外,无别有法。如群波依水,离水无波。万像依空,离空无像。

《大庄严论》偈云:“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是故诸佛说,贪出贪余尔。”“如佛先说:我不说有异贪之法,能出于贪,瞋痴亦尔。由离法界,别法无体故。是故贪等法性,得贪等名。此说贪等法性,能出贪等,此义是经旨趣。”

又颂云:“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出贪,瞋痴出亦尔。”

释曰:离贪之外,无别有法。以贪法界故,则一切法趣贪,是趣不过,何者?若于贪趣正思,了贪无自性,则于贪得解脱;若于贪起邪想,迷贪生执着,则于贪被系缚。系缚解脱,遂成真俗二门。于真俗二门,则收尽染净诸法。

贪一法既尔,余瞋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尘劳门亦然,一一遍含法界故。斯乃是诸经旨趣之门,亦可全证宗镜大意矣。若迷方便,贪诸义门,则疑焰水以漂人,望干城而投足。凭虚自失,得实何忧。

此一心之旨,万德攸归。若善若恶,皆能回转。若逆若顺,悉使善成。所以十玄门中,有唯心回转善成门。

古释云:“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门等,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也。若顺转,即名涅槃。

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是生死。经云:三界虚妄,皆一心作。生死涅槃,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说性是净及与不净也。故《涅槃经》云:佛性非净,亦非不净。净与不净皆唯心故,离心更无别法也。《楞伽经》偈云:唯心无境界,无尘虚妄见。”

故知逆顺唯由人转,苦乐自逐缘分。一念无住真心,尘劫未曾改变。但随智分别,所见不同。

《涅槃疏》云:“若言心性本净,为惑所覆,犹属教道,且顺权说。若云本心清净,众生闻者,起于邪见,谓心即是,不肯修道。为令众生断除贪等,方见佛性,故云终不定说等。若依实理,心性本来未净,犹如无始唯冰无水,虽全是冰,则不得云冰不是水。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本是无明,则不得云非是三德秘藏。是故圆人唯观无始三道即三德,故不同权人,却覆方见。”

《金刚三昧经》云:“梵行长者言:‘诸法一味,云何三乘其智有异?’佛言:‘长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在淮中,名为淮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是以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寂灭灵空,寄森罗而显相。如《华严经》颂云:“譬如一心力,能生种种心。如是一佛身,普现一切佛。”

《华手经》偈云:“若欲以一念,遍知一切心。是心无形色,如幻不坚固。”

《贤劫定意经》云:“见于证明,三界如幻。一切本元,无所违失。是曰一心。”又云:“以是名号,为无所有。有所睹见,见一切本,是曰一心。”

如经偈云:“广博诸世界,无量无有边。知种种是一,知一是种种。”何者?一是万法之一,以心为自性故。所以古颂云:“万法由心生,心清万法清。五通无障碍,心王如眼睛。”

《月灯三昧经》云:“尔时世尊,知月光童子心所默念,而作偈问,告月光童子言:‘若菩萨与一法相应,皆悉能获最胜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谓一法?童子!若菩萨于一切法体性,如实了知。’

乃至偈言:‘诸法但说一,所谓法无相。是智者所说,如实而了知。若说如是法,菩萨了知者。彼得无碍辩,说亿修多罗。导师所加护,显示于实际。不分别假名,曾无有所说。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虽有种种说,而不起于慢。其心能了知,一切法无名。随顺学诸名,而演说真实。’”

释曰:若如实了知一切法体性即自心体性,观一切法悉皆无名无相,以假名相,说演其真实,令归无相之真原、无名之实际,则入修多罗教海,辩说无穷。

又如经云:“童子!其心无性,又无形色,不可睹见。童子!如是心体性,即是佛功德体性。如是佛功德体性,即是一切诸法体性。以是义故,童子!若菩萨说一切法体性一义,如实知者,名为菩萨寂灭于心善解三界出离善根,如实了知、如实知见、能如实说、无有异说,乃至善解离文字法、善解分别字智、善解离语言法等。”

又《楞伽经》偈云:“不生现于生,不退常现退。同时如水月,万亿国土现。一身及无量,燃火及霔雨。心心体不异,故说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无心而生。种种色形相,所见唯是心。”

又偈云:“心中无断常,身资生住处。唯心愚无智,无物而见有。”又偈云:“佛子见世间,唯心无诸法。种类非身作,得力自在成。”

何以故?若得心王,一切自在。要成即成,非他所碍。如持地菩萨云:“我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乃至遇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何以故?由心不平,其地即不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见丘陵坑坎,是知提纲撮要,莫越观心。见道不隔刹那,取证犹如反掌。

陈文帝《法华忏文》云:“理无二极,趣必同归。但因业因心,禀万类之识;随见随着,异群生之相。”

梁武帝《金刚忏》云:“得之于心,然后为法。是以无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不说菩萨,深见无说之深。”

所云“理无二极,趣必同归”者,则一法标宗,异途泯迹。“不言之妙,无说之深”者,若不亲证自心,曷乃洞其深妙?则言思道断,冥合斯宗矣。唐德宗皇帝云:“夫万有之法,本缘于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故以心观心,心外无法。心性常住,道其远乎?

如先德云:“夫修道之体,自识常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故知自真心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于三界中所有至亲,莫过于心。

《宗镜录》 https://t.cn/R2Wxrlv

反省自己,是不是不知不覺修成了外道?

淨空老法師:

 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多數犯了這個毛病,所以久修而不能成就。祖師大德說「實同懈怠」,跟懈怠沒兩樣,「不成聖果」,得不到結果。譬如我們念佛,念佛最淺的結果就是功夫成片,我們念了這麼久,沒有得到功夫成片,沒有結果!沒有結果,這裡頭一定就出了問題。這也變成外道,這個外道,佛門裡頭常講「門內外」,自己修行不知不覺修成了外道,心外求法,與法不相應就變成外道。譬如我們修淨土,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跟淨土五經所講的不相應,這就是外道。所以念這句佛號一定要念得相應,相應就是與經典裡面所講的教訓不相違背,這就相應了。念這句佛號,我們心之所思、意之所念不相應,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那就是外道,念佛也念成外道了。我說這個話會不會過分?實在講,這話不是我說的,慈雲灌頂大師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疏鈔》裡面講的,念佛念成外道。

  如果有這個過失,曉得了,就要把它改過來,一定要相應。這個相應,我們講席當中說得很多,可是我看看還有一些同修們不相信。從哪個地方看到不相信?他還看其他的經論,還沒有真正專心在五經或者專精在《疏鈔》、《要解》之中,這就是不相信。真正相信了,決定是五年之中,至少是三年,會專心讀這本書,絕對不看第二本書;還看第二本書,不專!學了這麼多年沒有結果,毛病就出在這裡。這樣的修學雖然很勤苦,還是等於懈怠,你沒有進步!

  學佛這開頭三、五年當中,我們是修念佛法門的人,目標是在念佛三昧,不在其他。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統統叫念佛三昧。功夫成片是最淺的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亂是最深的念佛三昧,求這個。要一切放下!不但這世間法,我們不牽掛在心裡,所有一切佛法也統統放下。到三昧成就的時候,最低限度要到功夫成片,心有相當程度的清淨,這個時候還要得老師的同意,老師准許你開放,接觸一切經論,這才可以;老師如果不同意,還是要一門深入。

  諸位如果看《大藏經》裡面古大德的《語錄》、《傳記》,你就曉得從前人的修學,五年是最少的,有的根性鈍一點的,五年當中三昧沒能成就,時間再延長,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老師都不准他看其他的經論,為什麼?三昧沒有成就。我們現代人修學要想真正有成就,這是佛法不是世間法,世間法隨著時代進步,方法也得不斷在改進;佛法不是的,佛法沒改進的。佛法一改就錯了,因為它是古聖先賢、諸佛如來共同走的一條道路,你怎麼能改?這一改就把佛法改成世間法了。換句話說,這一改把覺道改成歪道,把精進改成懈怠,天天努力,還是懈怠。

  這一句「無益苦行」,我們想想,我們天天在干的是不是無益苦行?實在講,檢點並不困難,你每天反省一下,覺正淨天天有進步,那就對了。如果覺正淨這三個字沒有進步,這一天又空過,這就是懈怠。反省一下,我們的煩惱、妄念、分別執著是不是減少?如果沒有減少,還有,還像往常一樣起現行,甚至比從前沒學佛的時候還多,那就壞了,那你學的佛法決定走了岔路。『善能覺了』,「覺」是覺悟,「了」是明了,「覺了」是自覺,自己省察自己是不是在菩提道上。念佛也是菩提道,離開菩提道那就是外道。

  他講修行,說你「不達真性,惟用妄識修行」,這個境界高了,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什麼時候才入這個境界?給諸位說,理一心不亂才入這個境界。在日用平常當中,他可以用六根的根性,不用八識,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捨識用根」,那可以說是純正無邪。會捨識用根,你已經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你就是初地菩薩,這是我們做不到的;做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的心要與經典上的教訓相應,這樣就好。為什麼勸大家要讀誦這個經?你念得很熟,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在經上是怎麼教我們的,我們這樣想、我們這樣做與佛經典上教訓有沒有違背。所以經要熟記!不熟,哪裡會記得?怎麼會想到?

  由此可知,學佛從哪裡學起?先從把經念熟學起。如果不熟,沒有法子反省,沒有法子反照,熟透了,才有這個功能,也就是用這個標准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個標准一定要記得很清楚,時時刻刻這個標准可以現前,我們跟它比一比,合不合乎這個標准,經典就是標准。所以先要把它念熟,要熟透。縱然能背誦,至少還要背三千遍,透熟!你的思想見解行持自自然然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你想想看,這種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捨識用根需不需要捨?不需要捨,久而久之,自自然然入這個境界。如果有心要去求,那就壞了,有心求,你還有個妄念在,有個妄念就不老實。所以不管它,我只老老實實這樣做去,到什麼境界根本就不理會,自自然然就入了境界。所以念佛三昧不求自得,這個很重要。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一六五集)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65#佛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板垣李光人[超话]##板垣李光人# Twitter上相关资讯『生徒が人生をやり直せる学校』24時間テレビドラマスペシャル【公式】24htv44drama「#生
  • 10月8日,网传图片显示,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通过朋友圈发文,称自己已患抑郁症,在过去两年做出很多错误决策,“真心倾家荡产”了。不过,随后有精锐教育员工称网传图片
  • 猪油渣酥脆香口,有它的加持给这道菜增添了不少香气#三亚旅游##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三亚美食[超话]# 三亚千古情,看海南的前世今生北纬18度,不仅有椰风海韵更有
  • 是分处于不同的时期,如果单独拿一个女角色和男主的故事拍成电影,都是可以做为女主角的,因为他们之间的故事都挺有看头的。但电影除了景色好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电影的内
  • 其实女主对男主呢,也算有一种救赎的意味,男主家庭不美满,在女主家人以及女主身上感受到了美好温馨,恋童癖是不可能的,所以之前就真的是哥哥看妹妹,在女主没有联系男
  • 1、互联网的大趋势以及红利期,大家应该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南方的一些这个生活那个生活,然后各种宣传还有著名的腾讯,阿里等大企业在南方,所以从根本上东北的年轻人就感觉
  • #人大换届选举# 【高淳区固城街道召开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动员部署会】为扎实推进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10月8日下午,高淳区固城街道召开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动员部会,街
  • 虽然时常抱怨时常自卑时常觉得我不行我很笨我很懒我没足够努力又或我能力就是很差,但“我相信我自己”这小小的信念感还在 我可能今年考不上我向往的大学,我可能不会像
  • #约会图书馆##今日桂图# 《比得兔》分享爱并不等于失去爱。爱是无限的。 本书讲述了田园冒险大王比得兔总是带领自己的一众伙伴闯入老麦格雷戈先生的菜园偷菜,并
  • 美好的一天从晨起发菩提心开始。 文殊菩萨如何发愿我即如何发愿。 今天,愿所有见我面的,听我声的,闻我名的、 直接间接接触的众生,都因我而喜悦祥和, 心得清净,少
  • #香港蘇富比#一连三日的洋酒及烈酒#秋季拍卖#圆满收槌,总成交额高达1.96亿港币,为亚洲历季以来第三高,远超拍前估价(1.33亿至1.99亿港币)。本季佳绩亦
  • 备婚的小两口,结婚前一定要去逛一次婚博会! [羞嗒嗒]今日免费发放800张门票,免费领票 2021年近期婚博会全国巡展时间➕地点: ✨广州婚博会 10月23
  • #黄金[超话]#【圣手短线策略,超强风控】 本周金十公开现价单总汇累计盈利143.3利润点! 恭喜全部跟上的粉丝们! 《中途日落西山过 小亏了几单 但是本周
  • D2870(Y7D315)&D327: 五一假期过了2天了,姐姐爸比外出撒欢,妹妹麻麻在家卖萌姐姐带了只小猪回来,和妹妹长得好像啊,哈哈哈哈,妹妹可不买帐,皱着
  • 通过感情线,告诉你,你为什么婚姻不顺!婚姻容易不顺,要注意情感波动!感情线上分支较多,波折较多,需多注意不要招惹烂桃花,婚姻线分叉,会干扰正缘出现,建议你晚婚才
  • 今天节目里说到冷门歌手孙燕姿的话题。让我意外的倒不是代沟,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文化;让我意外的是那份轻易定义冷门的“确信”。但凡有点探索精神,遇到未知,都会
  • 最近入了一套DINIMS#迪因诗#的彩妆[抱一抱]妆感太棒惹,收到的时候太惊喜了,包装质感特别棒! 主要讲一哈骑士九色眼影的花舞盘,也太适合出cos了!我平时眼
  • 他认为,三天不读书,处世的道理会忘掉,人会变丑,说话也无趣了。 作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黄庭坚自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与苏轼齐名,时称“
  • #出道吧健康女神[超话]##健康美丽活到120岁# 【赢心营养师|女神健康日历2021.10.13】 感谢不停奔跑的自己,也许梦想还未达成,也许生活尚不如意,
  • 描写冬至的唯美文案 1、 冬至大雪飘满地,片片都是我心意:九天银妆添美丽,纯纯雪花恰如你;天舞银蛇驰腊象,美景增你精神气!冬至来了,朋友注意保暖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