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始世来,
与诸众生皆悉互做父母、兄弟、
姊妹、男女,
具贪、嗔、痴、骄慢、谄诳
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
递相陵夺,奸淫、伤杀,无恶不造。

——唐·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经句语译
我们自无始以来,流转于无数生死轮回之中,和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曾经互相以父母、兄弟、姐妹,或夫妻的关系共同生活过。

词语解释
无始:诸法皆从因缘生,前世的前世,无以穷尽,故称无始。

佛教是很注重孝道的,诸多经典皆有所载。如《四十二章经》就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

中国人是重视鬼神祭祀的,佛教明确说“二亲最神”颇符合中国人孝亲的伦理,而且《四十二章经》是最早传入中土的佛经,可见其代表性。

除了父母,还有兄弟、姊妹、男女,都有累世的因缘,今生广结善缘,莫惹人怨,何愁来世再相逢?

古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想到迎面而过的陌生人,可能是你上辈子的亲人,自然会释出善意,也将看到回应的笑脸。[可爱]

轉發法鼓山傳燈院
不論是什麼宗派,禪觀乃是共通的修行方法,不論用哪一種禪觀方法,在入門或證悟之後,一定尚有更遠的修證路程要走。雖然禪宗是不歷階次,頓悟直進,但也無一禪師不在悟後進修。禪宗的見性,並不是一旦開悟,就一了百了。過了這一念或過了這一段時間,依然是眾生,仍然有煩惱,故須漸進漸修,修了再修,悟了再悟。一層一層往上提昇,故稱之為漸覺。

我們修行佛道必須分層次,循序漸進,否則就像盲人騎瞎馬,不知道騎到哪裡去。修道不懂層次,不懂方法,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走的是什麼路,現在正在路上的什麼位置。
----------------------------------------------------------
摘錄自《禪的生活》知與覺(下)
文/聖嚴法師 圖/Kevin Jan

二、覺

覺與知不一樣,是更高的一個層次。我剛才講的大知,是必須修行禪定才能得到的體驗。世間的各派外道之中,也有修行禪定的,但他們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此處我要講的覺,便是向解脫的路上走,乃至到達究竟解脫的層次。

覺有不覺、小覺、大覺。小覺又可分為始覺、漸覺。

(一)不覺

不覺即是凡夫,從未修行過佛法,或剛剛開始修行佛法的初學者,都是不覺。但其中沒有學佛的、不信佛法的、不信三寶的,他們不相信,也不需要有「覺」這樣東西,這是屬於第一個層次的不覺。已經開始信佛,努力修行,但還沒達到覺的程度,可是從書本或者善友的影響教導,得到三寶的信仰,相信人皆本具佛性,將來可以成佛,這種人是不覺之中的第二個層次。皈依三寶之後,為什麼會不覺?因為尚未親自體驗到有一個「覺」的佛性在心裡。

(二)小覺

1始覺

始覺是初見佛性,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本性,體驗到自己的本性跟其他人的本性是完全一樣的;體驗到自己的本性,就體驗到法界一切眾生的本性;體驗到法界一切眾生的本性,也體驗到法界一切法的本性。任何一法同於一切法,一切法等同於一法。本性是無礙清淨的,無垢無染的,但是不離垢染,不離世間法,正如六祖惠能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意思是說,出世法就在世間法中。禪宗稱此為見性,或明自本心,就是此處所講的始覺。到此地步的修行者,始見到無始以來的本來面目,但尚未得自在解脫,仍待努力修行,重重突破。

2漸覺

再進一層講,不論是什麼宗派,禪觀乃是共通的修行方法,不論用哪一種禪觀方法,在入門或證悟之後,一定尚有更遠的修證路程要走。雖然禪宗是不歷階次,頓悟直進,但也無一禪師不在悟後進修。有說悟境有大有小,有說悟前如喪考妣,悟後更喪考妣,有說見性之後,始夠資格住山修行,有說具備道眼之後,才有能力行腳參方。即使六祖惠能在受五祖印可並傳法之後,還在獵人隊中隱身。

這就是說,修證均有層次,每一個層次代表一個階段。根據《華嚴經》及《瓔珞經》,佛道的修證,全程有五十二個階段,從初發菩提心,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等覺及妙覺。所謂見性,沒有一定的說法,在此五十二個階段中,究竟到哪個叫見性?通常的所謂親證法身,是指天台教判通教的初地菩薩;但禪宗不採取這個觀念,禪宗說見性就能見到法身。一般講,初地菩薩開始見性,見性以後所見的那個性,就永遠再不會退失了,他們所見的那一部分或是那種程度,是永遠不會退失的了。這與禪宗所講的見性不同,禪宗所說見性之後,可能還會退到牛胎馬腹中去受報;見性以後如不繼續努力,仍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禪宗的見性,並不是一旦開悟,就一了百了。他是可以講頓悟成佛的,但那成的是一念之間的佛,或一時之間的佛,過了這一念或過了這一段時間,依然是眾生,仍然有煩惱,故須漸進漸修,修了再修,悟了再悟。一層一層往上提昇,故稱之為漸覺。

(三)大覺

大覺是修行佛法的最高境界。圓滿究竟的佛,我們稱為大覺世尊;唯有一切諸佛才能稱大覺,其他都不能稱大覺,大覺又稱妙覺,大覺涵蓋盡了一切菩薩、聲聞、人天等所有的程度。如何達到大覺的目的呢?這要看我們如何發願或發心了,不但要發終生修行願,而且還要發盡未來際願,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願,盡未來際學佛所學,行佛所行。未來的生生世世都要修行佛法,直到成佛為止,永不退心,便能成為大覺。

三、知與覺配合

知與覺如何相配呢?無知與小知不在覺的範圍,大知跟小覺裡的始覺有共同點。雖然由知知可能進入始覺,具備知知能力的人,未必能達成始覺的程度。大知可能相當於始覺,具有大知經驗的人,不一定是見性,雖然有各種身心感受乃至禪定的體驗屬於大知的層次,卻不等於小覺裡的始覺境界。但可能有一些具有大知程度或能力的人,已到了小覺裡面始覺的層次。至於漸覺及大覺,則非知的程度所能窺見。

我們修行佛道必須分層次,循序漸進,否則就像盲人騎瞎馬,不知道騎到哪裡去。修道不懂層次,不懂方法,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走的是什麼路,現在正在路上的什麼位置。

我今天講的這些,諸位聽了以後,作用在幫助你們修行。我在國內外都會遇到一些人跟我說,他們在修道,可是道有善道與惡道、白道與黑道、佛道與魔道之分,此道非彼道;縱然都是善道,走兩步路的道,走一百步路的道和直達目的地的道,差別極大。普通的道無非小道,甚至是邪道,那是短路,甚至是絕路、死路;而佛法,會把每一種道的程度說明,告訴我們,現在正走在哪一個位置的階段,並且指示我們一程又一程地繼續前進。所以奉勸諸位,不要由於求道心切而誤入歧途。

#佛教[超话]#轉發法鼓山傳燈院
不論是什麼宗派,禪觀乃是共通的修行方法,不論用哪一種禪觀方法,在入門或證悟之後,一定尚有更遠的修證路程要走。雖然禪宗是不歷階次,頓悟直進,但也無一禪師不在悟後進修。禪宗的見性,並不是一旦開悟,就一了百了。過了這一念或過了這一段時間,依然是眾生,仍然有煩惱,故須漸進漸修,修了再修,悟了再悟。一層一層往上提昇,故稱之為漸覺。

我們修行佛道必須分層次,循序漸進,否則就像盲人騎瞎馬,不知道騎到哪裡去。修道不懂層次,不懂方法,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走的是什麼路,現在正在路上的什麼位置。
----------------------------------------------------------
摘錄自《禪的生活》知與覺(下)
文/聖嚴法師 圖/Kevin Jan

二、覺

覺與知不一樣,是更高的一個層次。我剛才講的大知,是必須修行禪定才能得到的體驗。世間的各派外道之中,也有修行禪定的,但他們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此處我要講的覺,便是向解脫的路上走,乃至到達究竟解脫的層次。

覺有不覺、小覺、大覺。小覺又可分為始覺、漸覺。

(一)不覺

不覺即是凡夫,從未修行過佛法,或剛剛開始修行佛法的初學者,都是不覺。但其中沒有學佛的、不信佛法的、不信三寶的,他們不相信,也不需要有「覺」這樣東西,這是屬於第一個層次的不覺。已經開始信佛,努力修行,但還沒達到覺的程度,可是從書本或者善友的影響教導,得到三寶的信仰,相信人皆本具佛性,將來可以成佛,這種人是不覺之中的第二個層次。皈依三寶之後,為什麼會不覺?因為尚未親自體驗到有一個「覺」的佛性在心裡。

(二)小覺

1始覺

始覺是初見佛性,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本性,體驗到自己的本性跟其他人的本性是完全一樣的;體驗到自己的本性,就體驗到法界一切眾生的本性;體驗到法界一切眾生的本性,也體驗到法界一切法的本性。任何一法同於一切法,一切法等同於一法。本性是無礙清淨的,無垢無染的,但是不離垢染,不離世間法,正如六祖惠能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意思是說,出世法就在世間法中。禪宗稱此為見性,或明自本心,就是此處所講的始覺。到此地步的修行者,始見到無始以來的本來面目,但尚未得自在解脫,仍待努力修行,重重突破。

2漸覺

再進一層講,不論是什麼宗派,禪觀乃是共通的修行方法,不論用哪一種禪觀方法,在入門或證悟之後,一定尚有更遠的修證路程要走。雖然禪宗是不歷階次,頓悟直進,但也無一禪師不在悟後進修。有說悟境有大有小,有說悟前如喪考妣,悟後更喪考妣,有說見性之後,始夠資格住山修行,有說具備道眼之後,才有能力行腳參方。即使六祖惠能在受五祖印可並傳法之後,還在獵人隊中隱身。

這就是說,修證均有層次,每一個層次代表一個階段。根據《華嚴經》及《瓔珞經》,佛道的修證,全程有五十二個階段,從初發菩提心,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等覺及妙覺。所謂見性,沒有一定的說法,在此五十二個階段中,究竟到哪個叫見性?通常的所謂親證法身,是指天台教判通教的初地菩薩;但禪宗不採取這個觀念,禪宗說見性就能見到法身。一般講,初地菩薩開始見性,見性以後所見的那個性,就永遠再不會退失了,他們所見的那一部分或是那種程度,是永遠不會退失的了。這與禪宗所講的見性不同,禪宗所說見性之後,可能還會退到牛胎馬腹中去受報;見性以後如不繼續努力,仍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禪宗的見性,並不是一旦開悟,就一了百了。他是可以講頓悟成佛的,但那成的是一念之間的佛,或一時之間的佛,過了這一念或過了這一段時間,依然是眾生,仍然有煩惱,故須漸進漸修,修了再修,悟了再悟。一層一層往上提昇,故稱之為漸覺。

(三)大覺

大覺是修行佛法的最高境界。圓滿究竟的佛,我們稱為大覺世尊;唯有一切諸佛才能稱大覺,其他都不能稱大覺,大覺又稱妙覺,大覺涵蓋盡了一切菩薩、聲聞、人天等所有的程度。如何達到大覺的目的呢?這要看我們如何發願或發心了,不但要發終生修行願,而且還要發盡未來際願,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願,盡未來際學佛所學,行佛所行。未來的生生世世都要修行佛法,直到成佛為止,永不退心,便能成為大覺。

三、知與覺配合

知與覺如何相配呢?無知與小知不在覺的範圍,大知跟小覺裡的始覺有共同點。雖然由知知可能進入始覺,具備知知能力的人,未必能達成始覺的程度。大知可能相當於始覺,具有大知經驗的人,不一定是見性,雖然有各種身心感受乃至禪定的體驗屬於大知的層次,卻不等於小覺裡的始覺境界。但可能有一些具有大知程度或能力的人,已到了小覺裡面始覺的層次。至於漸覺及大覺,則非知的程度所能窺見。

我們修行佛道必須分層次,循序漸進,否則就像盲人騎瞎馬,不知道騎到哪裡去。修道不懂層次,不懂方法,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走的是什麼路,現在正在路上的什麼位置。

我今天講的這些,諸位聽了以後,作用在幫助你們修行。我在國內外都會遇到一些人跟我說,他們在修道,可是道有善道與惡道、白道與黑道、佛道與魔道之分,此道非彼道;縱然都是善道,走兩步路的道,走一百步路的道和直達目的地的道,差別極大。普通的道無非小道,甚至是邪道,那是短路,甚至是絕路、死路;而佛法,會把每一種道的程度說明,告訴我們,現在正走在哪一個位置的階段,並且指示我們一程又一程地繼續前進。所以奉勸諸位,不要由於求道心切而誤入歧途。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哈哈][哈哈]今天上午,离开甘肃宕昌,沿高速公路一路向南,车子见见少了起来,走在满眼秋色的甘南地区,心情非常爽朗快乐开始穿越秦岭山脉了,200公里的山路,隧道
  • 少在烂事上纠缠,少为不值得的人生气,让自己活的更贵一点,学会放下,才能更好的前行。少在烂事上纠缠,少为不值得的人生气,让自己活的更贵一点,学会放下,才能更好的前
  • 那会真的代入感很强,一下就想到自己爸爸了,从小到大我爸从来没打过我,也很尊重并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把最好的留给我,即使让他失望了,他也还是会笑着说你还是爸爸的好
  • 6、得罪人的最高境界:在他身边炫耀他没有的东西,他缺什么你就炫耀什么。识人1、经常手上带表的人,一般都心高 2、面相丑陋的人,一般都有能力3、嘴特厉害的人,一般
  • ❤️夏日萌包系列❤️薇gz123th#巴厘岛[超话]##马尔代夫旅行##鹿晗[超话]##呛口小辣椒[超话]##世界杯女神##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地点]# 安利这
  • 对面高山上的云朵此起彼伏,或许你可以通过观察云的颜色知晓今天的天气玫红的花朵缠绕竹门,小猫咪趴在一旁,慵懒的眼光让整个世界都温柔了打扫院子,做一份简单营养的早餐
  • ”裴沅苦笑了一声,“如果陶雪没有回来,又或者我和她之间没有爱阅读屋孩子,我想还有点机会。”裴沅苦笑了一声,“如果陶雪没有回来,又或者我和她之间没有爱阅读屋孩子,
  • 乙卯时生人,婚姻来的晚些,时柱为正官坐临冠,乃吉利之相,丈夫多有能力,或有份稳定的工作,也或是政府部门的人,且对方身材不错,个高人帅。再加上不走时运,你前一步运
  • 若有闻是诸佛名号。闻是现在诸佛名者。
  • (来源:极目新闻)情侣怕影响到其他人看电影,一直忍着,没有吱声,直到电影结束,全场亮灯后,上前提醒了小孩父母几句,谁曾想到,对方竟然护着孩子,指责他们多管闲事。
  • 方小宝:是幸运的,他在年幼之时遇到了那个要追逐的光,单纯,善良,一腔热血!听起来有点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意思,可是,你那么努力地想要实现的另外一种状态,谁规定它
  • 《温棠鸢玄妄》《渣爹做梦都在偷妈咪》秦慕深温舒曼 《离婚后,大佬对我虎视眈眈》阮嫆慕景琛《沈初意陆忱》 《奸臣日夜为我倾倒》《陆绾秦慎》《楚晏和孟颖心》
  • #白鹿[超话]##白鹿0923生日快乐# #白鹿宁安如梦# #白鹿北上# "如果花吹到了你的耳畔那你可知我是在诉说爱”白鹿|白鹿北上|白鹿夏凤华|白
  • #带着微博去旅行[超话]##中国最孤独自驾路线# D13 德格印经院我昨晚很迟到达德格,住城外,楼下除了河啥都没有,外卖也不送,就自己用高压锅煮饭,还好我带了
  • 他唱他用日夜凝成的荣耀,他的无可比拟惊艳世人的改编,像用心血穿成的珠链,那般闪烁着独一无二的灵感…他也唱给你听,他的伤痛,破碎,不堪,被侮辱的,被损害的,唱那世
  •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随缘,允许一切发生。你目前的苦,不是苦,是福,不是大福之人,连受苦的资格都没有,没有经过苦难的洗礼,就背负不起太多的福,于是把你折磨到生死边
  • [微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副会长 葛承雍 推荐语在浩如烟海的货币史文章中,很少有探讨或解释货币在朝代更替中的作用的,更没有解读青铜货币影响历史走向的。 在古典时代
  • #门童驿站[超话]# 有没有宝宝需要自印拼团~~ 小卡目前没定好是直角还是圆角 这次要开第三波团(不过可能正式开要12月份[苦涩] 但我们可以先投稿图!(因为现
  • 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
  •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一款绝对能够满足你们味蕾的超级神物!那就跟我一起来畅游美食的海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