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首先对自己的生命和今生负责】每日里线上线下的都要面对很多的人,结合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和吃过的苦,发现很多人都在走我们(别人)曾经走过的路,吃我们(别人)曾经吃过的苦。从慈悲心出发,真心想帮他们,但很多时候竟也不知道从何帮起。勤奋地写文章和讲课,也是收效甚微。心里非常苦闷,看到佛也有三不能、三不渡,于是释怀。
佛有三不能:无缘不度,定业不转,众生不尽。意思是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也不能改变;因此,佛也事实上度不尽天下人,该受苦的受苦,该受业的受业,皆是各人的因缘果报。
佛还有三不渡:无缘之人不渡,无信之人不渡,无愿之人不渡。结合佛的三不能,从字面意思上都不难理解,这三种人不是佛不渡,而是无法渡,就是没有办法,也就是帮不上忙。
好在我已知道自己活在定业中,有信也有愿更有心,那就慢慢地修自己,顺便结识更多的有缘人共修共进,首先对自己的生命和今生负责!

《劝修念佛法门》圆瑛大师讲述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莲池大师云:「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此经为持名念佛法门,发起之因缘也。我佛释迦牟尼,观见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具有佛之知见。奈为无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觉知。虽然不觉,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如宝藏埋於宅中,明珠系乎衣里,不曾丧失。故我佛开示念佛法门,欲令众生,发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见也。

  诸佛世尊,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法华经》佛告舍利弗云:「舍利弗,云何名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佛之知见,即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众生之三德秘藏。诸佛悟之,而成等正觉。众生迷之,则枉受轮回。当知迷悟虽殊,生佛本来平等。《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指众生本具之佛知佛见,与诸如来,无二无别也。

  「知见」二字,约根性说。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今但举意根与眼根,故曰「知见」,实则六性唯是一性。如《楞严经》云:「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知真知,无所不知。佛见真见,无所不见。今在众生分上,被妄想执着所误,则成为妄知妄见。诚如古德所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当知妄无自性,全体即真。是以佛为众生,开之示之。欲令众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宝藏,乃是本有家珍。衣里明珠,当下不求自得。

  我释迦世尊,开示众生念佛法门,即是欲令众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称念弥陀名号。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当显现,即能悟入佛之知见,遂得亲见自性弥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缘也。

  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自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弥陀经》中,佛自解释「极乐」名字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於是广陈西方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发起众生之信仰。次则普劝众生,志求往生,人人应当发愿。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後则极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立念佛之净行。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如上所引,《弥陀经》之正宗,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之文。我佛以信、愿、行三者,以为往生净土三种资粮。果能具足三资,必定诞登九品。要知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浅。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阙一不可。我常劝人修持净土法门,於此三资之上,各加一字,谓信必定要深信,愿必定要切愿,行必定要实行。果能如是,则往生净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种:

  (一)信释迦如来,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决定是对机之教,不会说错的。

  (二)信西方极乐世界,由弥陀如来,因地悲心,所发宏愿,愿後勤修万行,功德庄严之所成就。决定有此极乐净土,不是想像的。

  (三)信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功德。历代贤圣,宏扬净土法门,为修行径中捷径。至若千经万论,处处指陈。古圣先贤,人人提倡。决定是真实之语,不是骗人的。

  (四)信娑婆浊恶,为众生恶业之所招感。极乐清净,为众生净业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净身口意三业。净业既成,净土往生。决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虚诳的。

  果然具此四种信心,纵使有人说,更有法门,超过念佛,劝我信仰。我终不为所转,仍是相信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愿者,略分四种:

  (一)愿不负己灵。己灵,即自己本具灵觉之性。此性为天然之佛性,一切众生,人人皆具。奈为烦恼所误,结业所缠,轮回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深生信仰。自应发愿,尽此报身,受持念佛法门,求脱生死,求生净土,求成佛道,不致辜负己灵也。

  (二)愿离苦得乐。我等随业受报,生在娑婆五浊恶世,备婴众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说不能尽。今以娑婆、极乐两土对比,忻厌自生:

  娑婆有三苦:一、苦苦。五趣众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经是苦,更加众苦逼迫,故曰苦苦。二、坏苦。六欲天至三禅天,虽然受乐,乐不久长,终有败坏,故曰坏苦。三、行苦。四禅天以上,虽然苦乐双亡,难免行阴迁流,未离生死。天报尽时,还要下堕,故曰行苦。

  而极乐众生,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冤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

  而极乐众生,有莲华化生之乐,而无胎狱生苦。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变老苦。有自在安宁之乐,而无痛痒病苦。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离,数数死苦。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爱别离苦。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冤憎会苦。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求不得苦。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苦。

  两土秽净、苦乐悬殊,故切愿往生,离苦得乐也。

  (三)愿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难进而易退。都为环境恶劣,障道缘多,助道缘少。或始勤而终怠,或改途而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报,顿忘前修,不能继续。来生作业,必当退堕。此土修行之难,如十信位菩萨,虽发大心,旋进旋退,如空中毛,随风而转;修行信心,须经一万劫,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门,但得往生,便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云「不退地」)。」故决定求生净土,愿登不退也。

  (四)愿亲见弥陀。因诸佛出世,难得值遇。譬如优昙华,时时乃一现耳。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翻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汝我生当末世,释迦已过,弥勒未生,欲见佛身,亲闻佛法,甚为难事。譬如孤儿,无怙无恃,殊可怜悯。既失乳养,又乏提携,危殆孰甚!今极乐世界,弥陀慈尊,现在说法。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故决定念佛,求生净土,愿见弥陀。纵然劫石可磨,而我此愿不易。即使临命终时,或帝释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禅天,我亦决定不去,何况余趣。又不仅愿生西方,还要愿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见佛,速证无生法忍。

  如怀玉大师,精修净业,一日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来迎。玉心念,我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只银台,则不肯往。佛亦不强,遂转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进,自知必得往生。二十一日後,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弥陀手执金台重来接引。玉曰:「吾愿足矣!」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时空中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太守颂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正如二祖光明善导大师所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是也。

  愿之为力也,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全由弥陀愿力所成。倘念佛有信无愿,则信为虚信,故次当发愿。《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普贤菩萨《发愿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凡修持净土者,其愿不可不切也。

  三、实行者。行即执持名号,专修净土之行。其行贵在真实,若虽有信愿,而无实行,则极乐净土仍不得生。如世间果种,虽信此种种之必能结果,亦愿得果,倘不种植,不灌溉培养,其果终不可得。念佛,信、愿、行三者,阙一不可,亦复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兹,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现,湛然不动。是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闻说念佛法门,谛信不疑,愿生极乐,专修净业。不住有念,不落无念,一心体究。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於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有二相,亦不可以有无求。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体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有无相泯,而归实相。古德偈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此皆不专修事相,而纯修理观。观力成就,了知心佛虽有二名,心佛本来一体,亲见自性弥陀,一心湛寂。是为理行念佛,三昧功成。

  信、愿、行三者,为往生净土资粮。资粮既备,往生何难?既生净土,便超三界,便离生死。故释迦如来,无问自说,以为念佛发起之因缘也。

《劝修念佛法门》圆瑛大师讲述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莲池大师云:「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此经为持名念佛法门,发起之因缘也。我佛释迦牟尼,观见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具有佛之知见。奈为无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觉知。虽然不觉,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如宝藏埋於宅中,明珠系乎衣里,不曾丧失。故我佛开示念佛法门,欲令众生,发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见也。

  诸佛世尊,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法华经》佛告舍利弗云:「舍利弗,云何名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佛之知见,即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众生之三德秘藏。诸佛悟之,而成等正觉。众生迷之,则枉受轮回。当知迷悟虽殊,生佛本来平等。《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指众生本具之佛知佛见,与诸如来,无二无别也。

  「知见」二字,约根性说。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今但举意根与眼根,故曰「知见」,实则六性唯是一性。如《楞严经》云:「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知真知,无所不知。佛见真见,无所不见。今在众生分上,被妄想执着所误,则成为妄知妄见。诚如古德所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当知妄无自性,全体即真。是以佛为众生,开之示之。欲令众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宝藏,乃是本有家珍。衣里明珠,当下不求自得。

  我释迦世尊,开示众生念佛法门,即是欲令众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称念弥陀名号。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当显现,即能悟入佛之知见,遂得亲见自性弥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缘也。

  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自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弥陀经》中,佛自解释「极乐」名字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於是广陈西方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发起众生之信仰。次则普劝众生,志求往生,人人应当发愿。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後则极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立念佛之净行。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如上所引,《弥陀经》之正宗,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之文。我佛以信、愿、行三者,以为往生净土三种资粮。果能具足三资,必定诞登九品。要知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浅。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阙一不可。我常劝人修持净土法门,於此三资之上,各加一字,谓信必定要深信,愿必定要切愿,行必定要实行。果能如是,则往生净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种:

  (一)信释迦如来,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决定是对机之教,不会说错的。

  (二)信西方极乐世界,由弥陀如来,因地悲心,所发宏愿,愿後勤修万行,功德庄严之所成就。决定有此极乐净土,不是想像的。

  (三)信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功德。历代贤圣,宏扬净土法门,为修行径中捷径。至若千经万论,处处指陈。古圣先贤,人人提倡。决定是真实之语,不是骗人的。

  (四)信娑婆浊恶,为众生恶业之所招感。极乐清净,为众生净业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净身口意三业。净业既成,净土往生。决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虚诳的。

  果然具此四种信心,纵使有人说,更有法门,超过念佛,劝我信仰。我终不为所转,仍是相信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愿者,略分四种:

  (一)愿不负己灵。己灵,即自己本具灵觉之性。此性为天然之佛性,一切众生,人人皆具。奈为烦恼所误,结业所缠,轮回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深生信仰。自应发愿,尽此报身,受持念佛法门,求脱生死,求生净土,求成佛道,不致辜负己灵也。

  (二)愿离苦得乐。我等随业受报,生在娑婆五浊恶世,备婴众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说不能尽。今以娑婆、极乐两土对比,忻厌自生:

  娑婆有三苦:一、苦苦。五趣众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经是苦,更加众苦逼迫,故曰苦苦。二、坏苦。六欲天至三禅天,虽然受乐,乐不久长,终有败坏,故曰坏苦。三、行苦。四禅天以上,虽然苦乐双亡,难免行阴迁流,未离生死。天报尽时,还要下堕,故曰行苦。

  而极乐众生,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冤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

  而极乐众生,有莲华化生之乐,而无胎狱生苦。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变老苦。有自在安宁之乐,而无痛痒病苦。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离,数数死苦。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爱别离苦。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冤憎会苦。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求不得苦。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苦。

  两土秽净、苦乐悬殊,故切愿往生,离苦得乐也。

  (三)愿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难进而易退。都为环境恶劣,障道缘多,助道缘少。或始勤而终怠,或改途而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报,顿忘前修,不能继续。来生作业,必当退堕。此土修行之难,如十信位菩萨,虽发大心,旋进旋退,如空中毛,随风而转;修行信心,须经一万劫,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门,但得往生,便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云「不退地」)。」故决定求生净土,愿登不退也。

  (四)愿亲见弥陀。因诸佛出世,难得值遇。譬如优昙华,时时乃一现耳。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翻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汝我生当末世,释迦已过,弥勒未生,欲见佛身,亲闻佛法,甚为难事。譬如孤儿,无怙无恃,殊可怜悯。既失乳养,又乏提携,危殆孰甚!今极乐世界,弥陀慈尊,现在说法。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故决定念佛,求生净土,愿见弥陀。纵然劫石可磨,而我此愿不易。即使临命终时,或帝释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禅天,我亦决定不去,何况余趣。又不仅愿生西方,还要愿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见佛,速证无生法忍。

  如怀玉大师,精修净业,一日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来迎。玉心念,我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只银台,则不肯往。佛亦不强,遂转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进,自知必得往生。二十一日後,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弥陀手执金台重来接引。玉曰:「吾愿足矣!」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时空中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太守颂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正如二祖光明善导大师所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是也。

  愿之为力也,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全由弥陀愿力所成。倘念佛有信无愿,则信为虚信,故次当发愿。《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普贤菩萨《发愿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凡修持净土者,其愿不可不切也。

  三、实行者。行即执持名号,专修净土之行。其行贵在真实,若虽有信愿,而无实行,则极乐净土仍不得生。如世间果种,虽信此种种之必能结果,亦愿得果,倘不种植,不灌溉培养,其果终不可得。念佛,信、愿、行三者,阙一不可,亦复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兹,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现,湛然不动。是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闻说念佛法门,谛信不疑,愿生极乐,专修净业。不住有念,不落无念,一心体究。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於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有二相,亦不可以有无求。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体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有无相泯,而归实相。古德偈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此皆不专修事相,而纯修理观。观力成就,了知心佛虽有二名,心佛本来一体,亲见自性弥陀,一心湛寂。是为理行念佛,三昧功成。

  信、愿、行三者,为往生净土资粮。资粮既备,往生何难?既生净土,便超三界,便离生死。故释迦如来,无问自说,以为念佛发起之因缘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地两检票价45元起 连通内地16城】西九龙总站有四层地下楼层,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香港至深圳福田:14分钟;香港至深圳北:23分钟;香港至广州南:48分
  • 佛告诉阿难:你们应当深心清净,如法受持《大悲咒》及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所说的咒语,在后末世要广泛地宣讲,大量流传分布在阎浮提即众生世界里,要让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千
  • 10日,在北凯旋路与富盈路节点,宽城区“三早”项目、吉林省达恩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冷链物流仓储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约3万平方米,主营生鲜
  • (2)行情及帐户不利时,应严格执行空仓纪律,这既是职业帐户的基本要求,也是帐户良性及新机会把握的根本保障。遵守纪律重于一切!纪律是交易获利的保证!交易中的一
  • 在這場大國博弈中,香港難免會受影響,但只要我們繼續維持自身的制度和優勢,以及穩健的市場運作,香港在亞洲時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仍是非常獨特。在我與金融界別如銀行及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东方松林 东方松林 先修忏悔,再修改过,再行善,再修禅定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部所求皆得的经,求财得财,求官得官,求寿得寿。 这
  • 也许各自都会过的像个人一样祖国统一是绝对要实现的;和平统一是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如果有人胆敢把台湾分裂出去,我们一定会不惜一战、不惜代价,一定会打到底。其实,你
  • 初衷不改,时光依然美好,万种风情,都入了经历后的强大内心,于是,懂得,抓住细小的幸福,留住琐碎的温情,轻轻放下执念,为心灵,寻找一处港湾,不求浮名虚利,但求一世
  • 为了自卫,她打爆了客户的头,情势突然逆转,她成了香饽饽被两个男人争夺,一个是恨她入骨的前男友,另一个是恨她丈夫入骨的第一美男子!但有一个人,他终是她命中注定的劫
  • 以绿色蔬菜、农产品为支撑,以百姓口碑为己任,根据生物链原理将农场中的种植、养殖、农场品加工、销售、餐饮、农家乐、蔬菜配送等产业构建成为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资
  • 突然想起来战刻,属于是死去的乙游记忆突然攻击我…………来微博一搜我真大震惊,战刻居然早就停服了………而且居然是已经没了两年半了的现在此时此刻我才知道(…)我趣,
  • 副将有怨仇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作“崩”。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6);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 那一年,樱花树下,他风华绰绰,淡笑风云;她碧玉芳华,轻衣粉霞。那一年,烟雨桥畔,他手撑纸伞,情深意浓;她白发倾城,清冷瞳眸。
  • 来源:汤阴县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2020年2月25日主编:郭锐责编:王颂编辑:王红222.jpg#安阳观察# 【汤阴取消交通管制,但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安汤在
  • 我忽然觉得,面包和鸡蛋也许并不是绝配[裂开] 我必须撒上很多胡椒粉才能盖住它的甜腻以及鸡蛋的腥[裂开] 即使我含泪吃完了,午夜梦回我依然会一边哭湿枕头一边捂
  • 」鈴木伸之(以下:鈴木)「我經常看到(犬飼)演出認真又讓人笑出來的角色﹐覺得是非常有趣的演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實際見面後﹐乍看下是個很酷的人﹐但其實很有說話的
  • 我们中绝大部分人,这辈子所吃过的最大的苦,充其量都仅仅是生活和财富所带来的不便,而这些小苦,都是能够通过努力和奋斗去扭转的。仿醋酸的这条半裙下周二大家是一定要
  • 作画“当有意无意,求天趣于笔墨之外”“奇怪不悖于理法,放浪不失于规矩”。提倡“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 2、公司根本就没后辞退证明这种说法,劳动法是不允许给员工开辞退证明的,另外就算给你离职证明,那么也可以直接仲裁。2、公司根本就没后辞退证明这种说法,劳动法是不允
  • #和好友渐行渐远是什么感觉#朋友都是阶段性的,阶段性的出现,阶段性的离开,人生中能有一两个要好的朋友是极好的,没有也是人生常态,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尽了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