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往事 | 《浦江:文化飞扬》出版】
《浦江:文化飞扬》出版

2011年11月8日,《浦江:文化飞扬》出版,原中共浦江县委书记郑宇民作序“昨夜有梦到浦江”。
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其特殊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特点,浦江也不例外。文化如同无处不在的空气,氤氤氲氲扩散开来,充溢着浦江的城市乡村、大街小巷。

《浦江:文化飞扬》由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编创统筹,陈少非编著,全书13万字,分“文明滥觞”“ 江南首族”“ 浦阳遗风”“ 文脉悠远”“翰墨飘香”“山水毓秀”“文心承业”“流连浦江”等八章,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浦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内涵,为社会各界认识浦江、了解浦江、宣传浦江提供文化支撑。

昨夜有梦到浦江

虽然是奉命作序,说的却都是心里话。

我在浦江工作时间很短,但对浦江的感情很深,深到不敢去触碰关闭已久的浦江记忆,就如心理学上说的“情到深处情更怯”。

如果把我还原为当时的身份,我脱口而出的就是五个字:浦江有灵气。

浦江这个地方确实与别的地方不一般。谁也不曾想到,一万年前浦江的上山就有人类活动。谁也说不准,现在的浦江人也许就是上山人的后代。但是,考古学家千真万确地认定,一万年前,中国农耕文明的炊烟就从这里袅袅升起。同在浙江境内的河姆渡人与良渚人自动成了上山人的“弟弟”。

这一考古发现,也为传说中轩辕黄帝的女儿元修来过浦江提供了合理性。据说,元修在仙华山辅导农事,并隐居于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浦江人突发奇想,山里山外,浦东浦西,全县总动员,把仙华山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梳妆打扮。结果,元修重现仙华,轩辕的女儿成了浦江人民的“女儿”。

过去我们经常说“人杰地灵”。对浦江来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地杰人灵”,是浦江的灵气滋养了浦江的人文气。浦江的文气,并不在于数不胜数的文人雅士,而在于社会性和全民性,是贯穿在每一个家族之中,渗透在每一个人身上的那一份底蕴,是建立在正直之上的与硬气相辅相成的那一种特质。“满地是文化,全村是画家”,这就是文气蔚成风气的写照;“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就是志气充填文气的表达。

浦江人的文气,的确是与正直硬气连在一起的。“硬”是文化人的硬,绝不粗俗;“文”是硬汉子的文,绝不懦弱。当年宗泽抗金,招募的兵源大多来自浦江,因为浦江人正直忠勇抱团硬气。

看过浦江迎会的仪仗,就知道浦江人有多忠勇:龙虎旗招展,威风锣开道,碗口粗的火铳声声震天动地,长蛇形的队伍个个豪迈无比。任何人见到这种场面,都会肃然起敬。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那一晚,九条彩龙象征九九久久,在天安门广场翻飞起舞,亦刚亦柔,似游似走,那就是浦江人的杰作。我当时在北京工作,专门去通州驻地看望舞龙者,老的有八十多岁,小的才二十来岁,扎着布腰带,穿着军大衣,眉宇间全透着胆气、硬气和文气。

我由衷地敬佩浦江人,我对浦江有一份相知很深的感情。北京的秀水街有许多做生意的浦江人,他们像蜜蜂一样勤劳,有时也难免碰到规则高压。有一次事情闹得较大,整条街的浦江人都牵涉到了。我代表浙江方面出面调停斡旋并用名誉担保。北京方面问我,你保得了吗?我说,我在浦江工作过,对浦江人的正直深信不疑。后来事实也证明是有关方面误判,浦江人决不会乱来。

浦江有个地方戏叫做“乱弹”。起初,我以为乱弹就是乱弹琴,杂乱无章。后来,我知道乱弹是兼收并蓄、浑然交响。可见,浦江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开放性与包容性恰恰就是文之源。

浦江自古至今,出了许多丹青高手,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方增先、张世简、吴山明,还有后起之秀马锋辉、张禾。一个地方出一两个杰出人物并不奇怪,但人才辈出就决非偶然。这充分说明,浦江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同化性,而传承性和同化性恰恰就是文之脉。

郑义门是中国儒学治家的典范。明代开国文臣宋濂的传世之作不仅有《送东阳马生序》,而且还有郑义门的儒学治家宝典,对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很好的借鉴。孝悌齐家,慈善济世,善政、善治、善行,对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有非常好的启示。1992年,我去郑义门,发现有几株五六百年树龄的古柏埋在石灰堆里枯干了,我叫人移开石灰。意想不到,此后有几株古柏竟然抽芽吐翠了。我一直在想,浦江的文化,其实就像这几株古柏一样,历尽沧桑,却仍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复活性,而适应性和复活性恰恰就是文之魂。

《浦江:文化飞扬》一书,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这意味着浦江文化再一次被总结和升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愿浦江志气更坚、文气更浓。

离开浦江久了,许多事情记不起来了,凡能记下来的都如刀印一般深刻。

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洪汛涛的神笔马良;

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徐菊云与吴茀之纪念馆;

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龙峰塔和方增先碑刻院;

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为仙华播绿的父老乡亲;

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迎会台阁上的小演员;

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浦江剪纸与浦江花边;

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街头路边的麦饼与牛肉清汤……

昨夜有梦到浦江,执手相问是老乡。我经常自问,我是不是浦江人,祖屋是不是在郑义门?我查过族谱,我不是浦江人,但是,我为自己曾经在浦江工作而荣幸。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浦江人,我深爱浦江,像爱自己的家乡一样。

郑宇民

2010年10月29日于北京

(作者曾任中共浦江县委书记)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无解 完全无解 养胃一个多月来 我在无数个瞬间又重新复活 我说他们是我生活的调味剂 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力量与情绪价值 是完全没有代餐的 我试着更换其他来吸引我的注
  • 携程搜索热度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月亮之都”宜春、“广西小新疆”百色、“小三峡”巫山、“世界佤乡”临沧、“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普洱等小而美的目的地,且
  • ※循光之路:大人将跟随天照的视角探索高天原终章的故事,剧情故事将随时间依次解锁,完成故事篇章可解锁特定神格、「神祝纸垂」等对应奖励。※渺念之旅:大人将跟随萤草的
  • 反正嘉峪关酒泉机场可以直飞上海浦东了!#嘉峪关长城马拉松##长城联赛##南极长城马拉松##甘快看# 【再上新!
  • 大疆科技的拒付罚款并宣布完全撤离美国市场,不仅表明中国企业已经无法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公平对待,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企业日益增强的自信和实力。hiace 3.5商务车承
  • 亲爱小孩呀,你丢的是这个金垃圾,还是这个银垃圾啊[doge][doge]授虽穷但牛![太阳][太阳]书名:《别wang河神de河里扔垃圾!》[太阳][太阳]作者
  •   大便干,手心热按压2个耳穴  如果您感觉手心或脚心发热、身上或脸上发热、眼睛干涩、口唇红或脸颊红、便秘或大便干燥,可是阴虚了,中医调理的原则是滋阴。  掉发
  • #每日一善[超话]# [老师好]#每日一善# [老师好]#阳光信用# 你可以哭但不能输,你可以难过但不可以落魄,你不努力怎么会知道自己可以赢得多少掌声?如果你能
  • 小诸葛在家里听了几分钟音乐后,顿觉无趣,心里惦念起电影来了。——歌德《少女怀特之烦恼》3.镜子很脏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误以为是自己的脸脏,那为什么别人随口说出糟糕
  • 我是觉得我没什么事啦,没等一会,等到了老李出来陪我玩了。天知道我又多烦,但是我又不想动,随便他们吧,谁叫大家是好朋友。
  • “这个世界上可以将就的事情太多,唯独在感情上永远做不到委屈求全。工作的热血不是一天被凉下来的,工作越干越多,标准越干提的越高。
  • 最新消息显示,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360公司在侦办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攻击案过程中,成功提取了该“间谍”软件的多个样本,并锁定了这起网络“间谍”行动背后NS
  • 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 五个月头发就长长了,哈哈哈[耶] 五个月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内心渐渐平静下来,不执着任何一段关系,也不会刻意去维持,不期待任何
  •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好,从此微博开始,把心态放轻松,儿孙自有儿孙福[亲亲][亲亲]不要焦虑,有问题就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发生,就好啦~接受宝宝的一切,接受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发展曲线
  • 人们总是要求是瘦的才是美的,但我只希望你做自己,取悦自己,你这个年纪,是站在阳光下都会发光的年纪,所以别在意他人的眼光,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你要比谁都活得更自
  • 如此,当我们能够面对不确定性了,也就拥有了一种让生活更加精彩的能力红绿灯倒数的那几秒,不是催我们快点跑,而是提醒我们该停下了。”我们终会遇见一个人,让我们明白,
  • 所以有人读《红楼梦》是把它看成一部帮助悟道的好书 ,有人读《红楼梦》便会误入风月宝鉴,红粉迷人的那一面,其中得失是非,好坏美丑的问题,都只在当事人的一念之间而已
  • #任嘉伦[超话]#任嘉伦总是能够抓住角色的精髓,并赋予只有他能给予的美感,给人物赋予自身独特的特色,带来一个又一个令人惊艳的、值得反复品味的影视形象~@任嘉伦A
  • 透過多段人物的關係發展,多角度刻劃人世間一生的情愛,既是身不由己,也是讓人沉淪、迷失,到頭來,只是一場虛空,一夢而已,萬法唯心,放下才好!蝴蝶與田美人物我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