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态,你就能救度众生。你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也知道别人的想法,这就叫“大智慧”。

菩萨了知“三界唯心”,都是“万法唯识”。不管学什么法,不管做什么事情,实际上都是意识在起作用。你认为这件事情可以去做,你去做了;你认为“我要学佛,我能用学佛来改变自己的身体状态”,这个意识在你心中了,那你就好好去做,万法唯识,所以不会被一些物质的东西所迷惑。很多人一生,这个东西好了“我就把那个东西扔了”;那个东西好了,过一段时间把这个东西扔了,这就是人,为什么?他心猿意马——人的心就像猿,猿就是猴子。你看猿、猴子都是攀援型的,它就攀啊,从这棵树爬到那棵树,它总是这么“拿了这个,扔了那个;拿了那个,扔了这个”。所以我们人,菩萨叫我们不要被物质(人间的物质)所迷惑,不要被环境所转。环境变了,你也转了,大家都这样,你也这样,那你这个人就是完全被环境所控制。

一个人我们不管对什么事情,要懂得“菩萨触物斯照”。什么意思?就是菩萨,“触”,就是接触所有的事物,“斯照”就是马上可以照见他的五蕴皆空,马上就能理解这件事情,叫“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也就是说声闻乘的比较小根智人,他不知道“心法两空”。实际上心到了最后也是空的,法到了最后也是空的,所以心法两空。

師父跟你们讲得再仔细点。心,你想了,你想想看你到今天为止你从小想了多少事情,你想过的多少事情都是白想的,都是空想的,都是妄想的。我们小时候想了很多事情,“大起来我要成为怎么样,大起来我要成为怎么样……”想过多少,全是空想。我们小时候有多少物质?“我能够得到这个奖状就好了,我得到那个奖状就好了”——全部都是空的。所以心境,良心的“心”和“环境”,实际上永远是对立的。因为你心中想着什么,环境不一定是顺着你的,所以“心境对立”。你想干什么,它不顺着你;你想做什么,它不能理解你。你就是跟一个人接触,你想说服他,他就是不理解你。

所以我们对外环境我们怎么样来克制自己因为心境对立之后所产生的恐惧、忧患、喜乐?我们人对不理解的人我们会产生一种忿怒,有时候还会产生一种愚昧的心。因为觉得“这是个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一个做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找到怎么样救度众生的一个要点,因为我们的心和环境成了对立面。所以我们说真正的空就是“心法两空,心境两空”,什么事情都要真的放下。

佛法里边告诉我们“悟者日用无生,迷人现前隔佛”。这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开悟的人,他每天智慧,他每天的“日用无生”,就是他每一天用智慧来生活他不会生出烦恼的;你看没有智慧的人,天天烦恼缠扰着他。“迷人现前隔佛”,什么意思?迷惑之人,你在菩萨面前你也看不见菩萨;你就是在佛法面前,你不知道这是菩萨还是这是佛法,就像隔开了佛一样。所以很多人明明找到了这么好的法门,找到了这么好的佛法,但是却不好好修,他就远离了佛法。

了知万法皆空,一切都是佛性的变现。当你知道这些,你的心却无罣碍,你的心才能破除心中的迷误和存物,那么这样,你的心中就会慢慢地无四相。我们说能够远离四相,你就远离了障碍和罣碍,所以你才能见到真佛。你心中本性当中的佛,才能慢慢地在你修行当中慢慢地显现出来,你才能用你的人间的心修成和佛一样的境界,那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心佛合一”。

今天跟大家稍微讲得深一点,因为佛法要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有用佛法来解开心中的烦恼,那你就开始进入了般若智慧中。如果你学了半天的佛,还是天天迷惑颠倒,想不开道不明地忧伤,你就是远离了般若智慧。

佛法里有禅定,我们经常说“你要入禅定而心不散乱”。禅定是什么?你把思维集中在某一点上。你们看師父,我吃饭,我就很开心;我做一件事情,我就很开心,当时其他的我都可以忘记。而我们现在的人修心,念经的时候想到要吃饭、要睡觉;睡觉的时候,“哎呀,我今天还没念经呢。”总是散乱的心。一个真正的解脱的修行者,他要明白,要觉醒,“觉醒”就是觉悟和醒过来。菩萨把我们人在人间的很多想法认为都在“睡觉”,没有觉悟,没有醒过来。師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師父像一个闹钟,每天让你们早早地起来,叫你们好好地念经,在唤醒你们心中的佛性;希望你们变得越来越慈悲、越来越能够为别人想,不要整天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解脱不了,想的都是自己的事情,所以这样你才能增加禅定的能力。

你怎么能够禅定呢?因为你要专注精神方面的统一而不散乱,靠的是你一种禅定心。这种禅定心在禅宗里边怎么来的?首先要去除妄念,也就是要集中你心中的力量。也就是说“我今天要开始念经了,我要开始禅定了,我要把所有其他的杂念全部忘掉,去除杂念,然后集中我的心力。”因为心中有力量,当你发出愿力、发出一种心力的时候,心识会转换成一种力量(“心识”就是心里的意识)。举个简单例子:你家里出事了,你心想“我今天求菩萨保佑,我用全部的心力我来求菩萨,菩萨一定会保佑的”,这个时候你求的时候心力集中,意念非常地集中,你的心里的意识认为“佛菩萨一定会救我们家里的人的”,这个时候你的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你才能解脱世间的烦恼。这个时候你的心中会产生一种圣果(圣人的圣,果实的果)。

很多人坐禅也好,说“我禅修,禅定”,你没有力量,你没有能力,你坐在那里只能打瞌睡,那叫“昏沉大定”(你入定了,入的昏沉大定)。一坐下来就要睡觉,很多人一念经就睡着了。当然有人问:“師父啊,我一念经就睡着了,好不好?”我说:“总比脑子杂念横飞好。”但是如果你能集中你的精力好好地念经,你的力量、心力就不会涣散。所以,如果你心力集中,能够完全解脱世间的烦恼,你会引发内心的大能和智慧。一个人如果心力集中,坐在那里求一件事情,你的能量无限,那种智慧和你的巨大的能量体,我们说正能量全部都会出来。所以用现代话讲,就是这叫“专注力”。你们想想看,一个人专注一件事情是不是能够成功?一个人对这件事情没有专注力,你就不能成功。所以去除妄念靠自己的专注力和自己的觉醒能力。那么在佛教界是说,你如果能够去除妄念,你能够有去除妄念的能力,而且能觉醒了,你就是佛教界讲的叫“定觉支”。所以師父跟你们讲《白话佛fa》就是让你们先理解,然后告诉你们人要定得下来,你才能有觉悟,你禅定,你禅坐得下来,你才会有定力,你才能有这个智慧。

学佛人想要求自己能够做一个解脱的人,要学会觉醒,要增长内心对外界的刺激的承受力。因为我们每天内心对着外缘都会刺激自己,今天的感情受伤了,今天的语言受伤了,今天的别人的一个行为让你的内心受到了刺激,而让你痛苦不堪、苦恼。你反映出来的那是一种散乱和一种心识的丢失,因为你妄念四起了。“怎么办呢?他这么恨我,怎么办呢?”“我要反扑,我要对他进行正面的交锋还是在背后怎么搞他?”你的心就会散乱,就会引起你的苦恼,而且你在思维当中想去报复、想去做某一件事情,只要在你意识中成为一个焦点,你很快地就会心智丧失,因为你害怕。

所以你要懂得菩萨讲的“诸行无常”。我们做什么事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四大皆空。你今天想了半天,你做不到,那这事情是白想,你去想它干嘛?想了之后只会给你八识田中增加你的烦恼和障碍。今天去做了,接下来你会有报应,然后你又是害怕,你害怕之后你最后还是没有。为什么?你被别人报了,冤冤相报,到了最后结束了,还是以别人报应给你、或者你报应给别人为解脱。这个解脱那是虚妄的,那是暂时的一种好像“我战胜他了”的一种快乐,实际上是一种人间的一种烦恼,当时的环境让你能够得到一种暂时的舒缓,心里的舒缓。

在世间的一切物质,你所用的一切手法,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在物质现象当中佛法就把它称为“色法”;如果在精神现象上,你恨别人、跟别人作争斗,其实这就是叫“心法”(一个是色法),所以都是留不住的。你的意念会留不住,你和别人的争斗也会逝去,别人对你好对你不好,都会逝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是不永恒、不常住,因为所有的色法和我们的心法,它都是性体本空的,都是空的。你心里想的是空的,你物质上去做的,最后得到的也是空的,所以叫“四大皆空”。所以菩萨告诉我们要“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你要懂得这些道理,你不要再去执持世界上很多那些你本来就得不到的东西,而且是虚妄的东西。就是别人伤害你了,你去报复他,你只会反弹给自己更多的痛苦和磨难,让自己在红尘当中、在烦恼的滚烫的油煎当中,再一次、再一次地伤害你的心。所以要懂得虚妄不实的物质,那就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不要去采取任何的追忆、难舍、瞋恨、忌妒、放不下。菩萨就是叫我们解脱啊。对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提早去担忧?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苦恼,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忧愁。

所以学佛学到后来,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本性当中的第九意识的智慧,去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事物。这件事情还能改善,我们就尽力去把它改善。对改善不了和已经发生的事物,要学会勇敢地用禅定去面对它,定住自己,“已经发生了,已经这样了,我不想再去纠缠,我不想再为这件事情给自己制造更多的烦恼”。这就是師父告诉你们的,现代人“惟人自召”,别人骂你一句,回到家里想不通,他骂你的一句话,你回家可以拿这句话来想一百次、来伤害自己一百次,这就是愚痴。

菩萨叫我们要懂得坦然地接受一些现实,没有丝毫的对人间的任何事物的喜怒哀乐,没有激动,不要任何事情产生激动的行为和思维,面对外缘给你任何的刺激你都要如如不动,你这样你就会不添加自己的烦恼。因为这一切,你一定要记住,都会过去:烦恼会过去,法喜也会过去。因为任何人去纠结着人间的欢喜、烦恼,他只会解脱无望,平添自己在人间更多的苦痛。

所以我们要面对外缘(就是外面对你的刺激),自己好好地用禅定,不起苦恼,用慢慢地、不去快快地反应。对任何一件事情不要马上去,人家骂你一句,马上骂回他;人家对你好,马上回报他;人家对你怎么样,马上就怎样……你不要啊,你要如如不动,因为这些事情很快都会过去。你只要想好了“我应该一步、两步怎么做”,你就产生了智慧了,所以这个在佛法界就称为“行舍觉支”。

#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如今信道的人有很多,但是信道之人,未必会修道。很多人只是烧香拜神,以求福报,真正学道求仙的却很少;也有另一些人,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也坚持一心向道。
翻翻祖师传记,那些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命数禀赋
《抱朴子·塞难篇》云:
「命之修短,实由所值,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
命属生星,则其人必好仙道。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命属死星,则其人亦不信仙道,则亦不自修其事也。」
葛洪认为世人在出生的时候,受天地之间气数之影响,有的人命值生星,那么他就好仙道;有的人命属死星,那么这个人就不好仙道。
纯粹是出于天地之自然,因为天道是无为的,是无亲无疏的。
我们知道,天体运动对于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多影响的。比如太阳之升降,会影响人一身之阳气的消长;月亮的圆缺,会影响海洋潮汐,也会影响女性的月经。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星体运动对人的影响,那么其他的星宿,也必定会或隐或现的影响人的命运。
所以中国最早的算命,都是通过星宿来推测的,也有占星以测国运的。西方也有星座算命,足见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古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的说是一种巧合了。

是故《玉枢经》也说:
「学道之士,信有气数。夫风土不同,则禀受自异,故谓之气。智愚不同,则清浊自异,故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气数所囿,天命所梏,不得真道。愚可以智,浊可以清,惟命俾之。
愚昏昏,浊冥冥,亦风土禀受之移之。天地神其机,使人不知,则曰自然。使知其不知,则亦曰自然。自然之妙,虽妙于知,而所以妙,则自乎不知。然于道则未始有以愚之浊之。」
这里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和成长,受四周环境之影响,也就是所谓的风土。

这说的是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的地方自然环境好,所以人民多长寿。
还有就是星宿之气的影响,也叫天命。
有的人结胎之时,禀受清气多一点,则其人慈善忠孝、聪明智慧、乐慕仙道。
有的人禀胎气浊的,则为人凶恶,邪狞狠毒,不仁不义,也不会想着去修道。
我们每个人禀受的气不一样,这股气就给每个人画了一个圈圈,一个范围,一生的变化、穷通、夭寿,都不出这个范围。
《玉枢经》所谓「气数所囿,天命所梏。」囿是牢房,梏是枷锁。牢房、枷锁是限制人的自由的,而气数和天命,则是无形的牢房和枷锁,这股气质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庄子》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二、宿有善缘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缘修道的。
学道修道,是很难得的事情,需要有很深的善缘,才能有机会听闻正法。《玉皇宥罪锡福宝忏》云:「愿道根深重,夙有善缘。」所以《北斗经》也说:「如是真君名号,不可得闻。凡有见闻,能持念者,皆道心深重,宿有善缘。」

那么如何才能培育这样的善缘呢?经文中这样告诉我们:
「或先世广读经论,讲说教化,劝奖童蒙,令知善道。
或先世种植果林,道边立井,造作舟梁,济度一切。或先世大设义田,施衣及食,饥寒病苦,虫鱼鸟兽,一切贫穷,皆令饱足。
或先世建立义堂,愍念寒热,施浆及火,救助行旅,使得安居。
或先世所在发心,平等一相,广化男女,劝助道场,立观度人,写经铸像,授经传戒,礼拜烧香,然灯念诵,布施忏悔,开悟群迷。
或先世忠贞仁孝,助国兴化,正直清廉,淳和良善,不损于物,安乐众生。
或先世为君,大行慈善,卑宫菲食,怜念人民,平等万物,国土安宁,而诸恶未尽,众善未圆,功名虽着,不得迁升,随其高下来生人中,更值经法,而得出家。
或七祖积福,庆流子孙。或见世立功,名闻诸天,非起一朝而得之也。」
《北斗经》云:「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有的人「虽遇经诀,怀不信心。」虽然得闻正法,但是却不肯修炼。
或者虽然想修炼,但是却魔难重重,有各种事情来阻扰,都是善缘不够,功德不足之故。所以说,能有机缘修道更是难得的福报。

三、生具仙骨
《神仙传》中,葛洪祖师举了很多例子:
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往胥门蔡经家。经者,小民也,骨相当仙,方平知之,故往其家。
遂语经曰:「汝生命应得度世,故欲取汝以补仙官,然汝少不知道,今气少肉多,不得上升,当为尸解耳。尸解一剧须臾,如从狗窦中过耳。」
仙人王方平发现有一个叫蔡经的人,虽然不是好道者,也不知保养精气,修身养性上也还不如很多普通人,但就是有得道成仙的命,便自己找上门传授仙法。
再如:严青者,会稽人也。
家贫,常在山中烧炭,忽遇仙人云:「汝骨相合仙。」乃以一卷素书与之,令以净器盛之,置高处,兼教青服石脑法。青遂以净器盛书,置高处,便闻左右常有十数人侍之。
每载炭出,此神便为引船,他人但见船自行。后断谷入小霍山去。
这个故事中的仙人也直截了当地说出仙人教授严青的原因:「骨相合仙」。
再如:刘根自叙遇到神人的经历,「余乃流涕自抟重请,神人曰:坐,吾将告汝,汝有仙骨」。
可见得道成仙,有时仅仅需要有成仙的命,究其根源,也是累世修行,冥冥中指引。

四、神仙谪降
神仙下凡的人,是一定会修道的。
李白有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有的仙人因为犯过错,贬谪人间,这部分谪仙人也会成为修道人。南五祖宝诰云:「九皇降迹于天台。」说的就是这个。
当时九皇因为校勘劫运出了一些误差,谪降人间。其中六个通过自己的努力修持,重返仙班。而另外三个则沉沦人世,迷失了本性,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就再也回不去了。
另外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也是神霄府仙官下降,其诗云:「家在神霄九炁天,天中楼殿贮群仙,偶然来到人间世,料想神霄未一年。」
另外唐朝叶法善天师也是神仙谪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叶法善》云:
叶法善「尝游白马山,石室中遇三神人,皆锦衣宝冠,谓法善曰:『我奉太上命,以密旨告子,子乃太极紫微左仙卿,以校录不勤,谪于人世。速宜立功,济人佐国,当复元任。今以正一三五之法今授于子,宜勉而行之。』言讫而去。」
神仙下凡,可能因为天庭还有一些关系,所以善缘会好一点,比如叶法善天师就得到了神仙的指点,传授秘笈。完成任务之后,又回天庭去了。

五、道缘浅的人如何修行
也许有人会好奇,那我有没有修道成仙的天命呢?如果没有,是不是只能放弃?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师姓刘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十八年秋,迁居洛城东北云溪洞门人为凿洞室,忽得石井,众方骇异,师笑曰:不远数尺更有二井,此乃我三生前修炼处。凿之果然。」
刘长生祖师得道成仙的事迹提到,修道不是一世修成,而是累世修行,累积到这一世,终于功德圆满,得道飞升。
那么,这一世成仙的天命,自然也是累世修行得来的!
当下没有仙缘,更要开始修行,为以后成仙得道积累功德,真有仙骨仙缘,就算你不信修行,也会冥冥中指引你走上这条路。
白玉蟾祖师说:「修真之士,诚心以立其志,苦节以行其事,精思以彻其感,忘我以契其真。」
对于在世俗间修道的道徒来说,不但要接受来自外在环境的磨炼,更要接受萌发于内心深处的魔障的考验,所以更需要把握住自己,否则就会与道疏离。
无论多么险恶的环境和心魔,都是必经的磨炼,也是对救赎之路的寻求与实践。

摘录~~✨ 【师父讲BHFF】--- 《不言寂静涅槃》

佛法的高境界就是寂然不动,寂就是安静,然就是自然,一个人要清静才能得住,什么事情干净了,你就能够住下来。举个简单例子,能够到一个地方去安定下来,这个地方一定是很安静的,能清净的,所以我们人经常在冷静之后,就会变得非常有智慧。一个人在烦躁的时候就会失去智慧,所以你去看一个人很烦躁,在骂人,在吵架,在想不通,那个时候智慧就离他而去了。所以冷静之后人会有智慧,人在忍辱之后,这个人脱胎换骨。你想想看你能够忍耐,说明你这个人已经忍人所不能忍。想一想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能做到,你是不是已经脱胎换骨了。所以有佛性的人能够忍耐,能够有智慧 平静 清净 心得住。

很多高僧大德,他们修心都是不言而善应,就是告诉我们,有的事情你用悟性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去说的。你去看整天唧唧呱呱不停地跟人家解释的人,这个人有智慧吗?所以不言而善应,也就是说不管在人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你都是能够从善去应对,你会有善的感应。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打坐好不容易憋了一天,到了晚上出关了,又开始满嘴胡说了,他憋不住,言多必失,在中华传统文化上说,言多必失,有的话你不如不说,因为你说了你,会找不到自己的智慧,你安静了,寂静了,你冷静了,智慧就跟在你边上,你才会找到你内心本性的善良和清净。你想想看,你能够清净的人,你是不是能够找到清净,一切都是靠自己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出来这个智慧之路。

学佛人经常说,我今天有灵感了。是菩萨对我说的,有些人打坐听到菩萨对他讲话,是有,但是不能沾沾自喜呀,你知道你能见佛,你也能见魔,你心中的魔性很多,你根本不能寂静找到本性的任何感应。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人静不下来,不能心中安定,他就找不到本性,找不到本性的人没有任何感应的。

所以我们经常说,有感应的人就是有智慧。过去说什么叫聪明,耳聪目明,反应快,那么很多人沾沾自喜的,魔考就来了。你说你今天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考验你就开始来了,别人讲你一句,说你不好的,你经不起考验了,上窜下跳,马上就不得了了,你不能寂静,所以你就找不到你的本性,然后你的身上就没有任何感应。所以有些人一觉得自己看到菩萨了,或者看到什么了,然后沾沾自喜,别人说他几句不好的,马上上窜下跳,最后着魔。精神分裂症,啊,我会这样吗?我是谁啊?永远找不到自我,永远丢失了佛性和悟性。

所以真正得道之人是无言无声,他没有话,他不要发声音的,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有的时候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你能够理解别人,你还要说什么话。比方说今天公司里缺了一样什么东西,人家说是他拿的,你只要看看他,从来没拿过东西,你用不着讲,你拿过吗?不讲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你知道你肯定不是他拿的,不可能的。这就是一种心理的感应,有感应的人他是有智慧的。所以无言无声,无形无争,就接近本空了。无行无争,不要有什么行为,不要去跟人家争,你就接近自己本空了,因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性,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东西,你想在空气当中,能够找到什么实质性的物质吗?空气当中没有实质性的物质,它是虚空当中的各种分子的结构。

涅槃清净,涅槃的人是开悟的人,开悟的人是清净的人,清净的人是不会给人家脸看的,不干净的人动不动就要给人家脸看。在这个社会上,你不能做到圆满寂静,你的心永远在悸动,所以人家说悸动的心,使你上窜下跳,使你不能平安,使你不能平稳地生活在这个人间,那么你就丢失了智慧,因为智慧永远跟寂静做伴,不会跟烦躁作伴,也不会跟烦恼作伴,所以圆满寂静就是与世无争。

你们想想看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他会不寂静吗?你搞他,他笑笑,这是人间,你讽刺他,想想,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境界不是一样的,大家要好好修,对不对?你想想看,你已经与世无争了,因为你自己所得到的心里的,无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一切,你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无苦集灭道,你都明白了,所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人就是在这种迷惑困惑当中,丢失了自己的本性,以为自己对的,以为自己内心有灵感了,以为自己接近本空了,实际上你的空性还是在幻灭当中,所以有时候无言是一种高境界的寂静。

很多世界上人间的事情你评论干吗?这种事情本身就没有一个标准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夫妻吵架,夫妻打架,你说谁没有道理?你跟孩子吵架,孩子都有讲出一套套的道理,这些道理你能接受吗?不能接受,他能接受吗?他也不能接受,那你说,说什么理啊?所以我们说无言就是一种高境界,无言是什么?无言就是对社会的一种看穿看破,我看穿这个世界是假的,是虚幻的,我没有必要去解释。别人来污蔑你,诽谤你,你从来没做过这种事情,你要去解释吗?比方说你从小到大品质很好,从来没有偷过东西,突然之间人家污蔑你说你偷东西了,你有必要去跟他解释吗?

所以寂静是一种高境界,所以高僧大德修得越好的,八风吹不动,如如不动的本性,他能尽显金刚菩提的得道之心。所以佛道和菩萨都是清净 空寂,如如不动的。你去看一个人如果能够稳得住,这个人就是如如不动。一个人碰到事情就跳,碰到事情就闹,那么这个人最后,就是如水中的芦花草浮在水上。

我们人为什么会轻浮?人为什么会动不动就跳?因为心一动就会有行动,因为很多事情你心动了,你的行为就开始动了。所以很多人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动,然后才会造成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的行动,所以学会控制自己,要修到无私 无为。什么都没做过,这个事情我没想过,好事情我没想过我就做了,寂然不动,如如不动。如果你已经不去想它,你就能做出善事,你根本没有去想过我要做某一件事情,去为了得到某一种目的,那你就是无为,你的修道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你为了修道成道,拼命地去打坐,去苦修,并且想知道自己的未来,想知道自己的过去,你在找寻那些虚幻的世界当中,曾经拥有的你,那你就在虚幻当中失去了禅定的心,你得到的那种神通,也是虚幻不实的,那么最后给你带来了只是一种幻觉。

举个简单例子,你们现在想想你们的小时候某一件事情,曾经跟人家吵架去报告老师,或者曾经伤害过同学,这些事情是不是现在想起来就像一种幻觉一样,为了跟人家争某一个名利,去伤害别人,去污蔑别人。所以寂静就离他太远了,一个很稳重的孩子,不会轻易去伤害别人,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人,他早已远离了他的愚痴。一个能够不讲话的人,能够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的人,他已经拥有了他的悟性,所以他得到的任何感应那是正确的,而一个人拼命的去追求人间的任何感应,哎呀,我感觉到这个事情,哎呀,我感觉到,整天心在乱动,意在乱想,念在欺骗自己的良心,最后不是执著就是着魔。

所以无思 无为 寂静,在佛法界就称为感而遂通,因为上次师父跟大家讲感而遂通,就是在追求未来 过去 现在的人,他会失去现在,得不到未来,也会连累他的自己的过去。很多人连现在在做什么,他都不知道,他怎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未来和理解自己的过去。所以我们很多人活到今天,你叫他讲讲他的过去,整个在虚幻当中,不知道说什么,有的人叫他在解释,叫他在共修,讲一讲自己的体会,讲出一大堆过去的虚荣。

所以,一个人不能心包太虚,你就会失去智慧。心包太虚是什么?就是什么都过去了,什么都是虚幻的,人间我所有走过的路我都能包容它。我一眼能够看穿世界万物,它都是虚幻不实的。我想通了,我想明白了,我看穿了,这就叫照见五蕴皆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cv天空[超话]# 记得第一次看到娘惹这个词的时候压根不知道啥意思,后来在小伙伴的科普下才了解是night run 的另类翻译[哈哈][哈哈][哈哈]运动是好
  • 最后,我想最好谁都别和我谈恋爱,我这个人太能发现秘密了,也太会预谋和折磨人了,我也太会让自己好过了,所以我真的不适合谈恋爱,毕竟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还没有发现的
  • 可能是大学生活和我想的实在有出入,所以我格外的怀念我的高中时代。我永远爱白娘子[求关注][求关注][求关注]我还挺喜欢京昆合演这个形式的~[憧憬] 今天五折戏都
  • 很难过 每看一次戴安娜的纪录片都很难过她的故事真的太悲伤了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更好解读她的“悲剧”还好最终她意识到了她醒了如果我是她朋友我真的希望她一辈子都能快快乐
  • 而有的朋友就不一样了,他们还在御风而行,他们的密度依然保持在年少的水平,要是打个比方的话,就像是生活还没给他们的身体灌进现实的加料。乍听之下是恐怖的事,毕竟我们
  • 只有在她们面前,我还是那个高中时期的单纯小女孩,所有的事都那么在和她们一起都可以变成异想天开的事。鲁振顺情路坎坷,曾在29岁的时候向恋爱多年的女友求婚但被拒绝了
  • 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更是层出不穷,反向(负海拔)施工、暴雨倒灌、悬崖运输……【成都本月已发28个住宅预售证,盘点主城区最值得期待楼盘】综合市场信息和置业顾问
  • 四月十六 ●開天倉 四月丁巳,宜祀灶,十六日,天倉開,宜入山修道。(《遵生八箋》) ●桑葚酒 是月望後,宜食桑椹酒,治風熱之疾。亦可是月採桑椹,取汁三斗,白
  •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怀揣希望去努力,静待美好的出现那些能让你变好的事,最开始也许不容易,但只要坚持,就能成长。怎能少了放手去拼搏天涯,即使是一道微弱的光芒,我们也
  • 上世纪90年代初,20岁的瞿颖参加模特大赛,凭借其出众的外貌和魔鬼般的身材,在模特圈一举成名。作为大湾区唯一一个国际旅游岛,画一般的风景,干干净净的道路,涤荡心
  • 北朝到唐的东西,东西少,有不少人尝试磨了,后悔的多。有朋友私信问我磨刀的事情,我个人随口一说你们也就顺耳一听:清代中后期的随便磨,因为这个时期的刀剑线条本身就丑
  • 无论我们现在多么无知、狭隘、混乱,只要按正确的方法努力去做,就有可能克服局限,为自他带来切实的帮助和安乐。坚持自己所选择的,相信自己所坚持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正
  • 说起电影票房,吴京、徐峥、郭帆、陈思诚,他们四位导演作品的票房加起来超200亿,这只是以导演身份统计的。说起电影票房,吴京、徐峥、郭帆、陈思诚,他们四位导演作品
  • 这条自驾路线不让你错过北方沿海城市的每一份阳光每一朵浪花每一口海味,另辟蹊径的北上走法还能一路靠着海岸线驾驶,别有一番风光!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途径威海,找个惬
  • 囍|2021.10.02—10.03婚礼圆满结束刚开始面对这场婚礼 真的极度焦虑 失眠也变得越发严重 收到了好多朋友的安慰❤️ 大概这辈子都不想再拍婚纱照 再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The brightest future will always be based on a forgott
  • 这家香河肉饼份量多 猪肉大葱太好吃了 张先生今天太欧了 不仅抓到了我爱的包包 还中了他想要的手办 周末不想出门了 窝在家里等张先生给我炖筒骨汤[打call]幸
  • 中国千万年古圣先贤的智慧、方法、经验成就的东西全在这裡头,你要不要?中国千万年古圣先贤的智慧、方法、经验成就的东西全在这裡头,你要不要?
  • 我愿意听千疮百孔的真相,也不愿意听漂亮的谎言,以“为我好”的借口欺骗我,实则是为说谎者自己好,还道德绑架你。你说的很多话我都不想接茬儿的原因是我知道那是个谎言(
  • 只有不断跳出舒适区,才能成长为优于过过去的自己。只有不断跳出舒适区区,才能成长为优于过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