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师的实相观

智顗在
《 维摩经略疏 》 中提到 :
   
藏、
通观生、
无生,

入偏真理,
名为真实;

别、
圆观无量、
无作,

入中道佛性,
名为真实。

这句说话基本上是从实相观来区分藏、
通和别、
圆四教。

由于智顗把天台判为圆教,
所以从这里可知他以
「 中道佛性 」
为真实。

即是说,
中道佛性就是他的实相观。

另外,
他又提到 :

解脱者,
即见中道佛性。

证得诸法实相就是解脱,
而解脱即见中道佛性。

可见智顗很清楚地指出了实相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本身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可先分拆为中道和佛性两方面来理解。

中道在原始佛教
《 阿含经 》 中已提到,
而在印度中观学派中有着很大的发挥。

中道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不着二边。

二边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性格的两种各走极端的观念,

一种是
「 有 」,

另一种是
「 无 」。

「 有 」
表示绝对的、
实在的有,

即是所谓
「 自性 」 的观念。

自性是指一种独立自在的性格。

说一种事物具有自性,

就是指它能够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能无条件地自己存在。

这种
「 有 」 的观念
是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着一个绝对的、
实在的基础。

「 无 」
表示绝对的虚无,

这种观念认为宇宙万物根本上是完全虚无的,
没有任何存在性。

然而,
中道并不是在有和无之间找一个中心点,

而是超越于有和无,
透显出诸法实相是一种缘起性空的状态。

这种缘起性空的状态既不是自性的有,
也不是完全虚无。

缘起表示诸法都是依因待缘而生起,

既然有因、
有缘,

亦有生起,
所以不是虚无。

性空表示诸法的本质不是绝对的实体,
这即是无自性。

从否定面说,
缘起性空是否定了
「 无 」 和
「 有 」,
即非有非无;

从肯定面说,
就是超越于有和无的对立,
而达致的一种绝对境界。

这就是中道。

至于佛性,
智顗说 :
   
灭者即解脱,
解脱必有其人,
人即法身,
法身不直身。

(《 法华玄义 》)

佛教所说的寂灭,
即是解脱。

所谓解脱,
就是脱离生死轮迴的束缚。

说到解脱,
就必有
「 其人 」,

即是必定有某个东西解脱,
亦就是说解脱必有某个主体。

这个解脱的主体就是
「 法身 」。

法身不是我们这个直立的身体,
根本上亦不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

这法身是一个精神性的主体,
亦就是佛性。

佛性思想认为,
每个生命体都具有佛性,
而佛性有着两种状态,

即所谓
「 隐名如来藏,
显名法身 」。

当佛性在隐位当中,
即一般凡夫的情况,
佛性未能显现,

这时候称为
「 如来藏 」。

当佛性显露之时,
即觉悟成佛,

就称为
「 法身 」。

无论在隐位或显位,
佛性都是指着一切生命体,

即一切
「 有情 」 的
主体性而言。

智顗认为,
中观学派说中道,
是倾向于强调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

却忽略了有情生命的主体性方面,
亦忽略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智顗所说的中道佛性,
不单同时强调客观世界与生命主体的真实状态,

更指出了主体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

他在
《 法华玄义 》 提到 :
「 佛性即中道。」

表示生命主体与客观世界是不相离的。

智顗所说的实相,
就是这种主客统一的境界。

在实相中,
无所谓我,
无所谓法,

一切圆融无碍,
超越了现象界的相对性格。

以上是总的来说智顗的实相观的特点。

若从分析的角度说,
中道佛性可有三方面的性格 :

第一是常住性;
第二是功用性;
第三是具足诸法。

先说中道佛性的常住性。

智顗说 :
   
如来身者,
金刚之体,
即法身常身。

所以喻金刚者,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坚譬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

常住不变。

利喻法身智德,
般若照用之功,
无所不备。

彻至本际譬法身断德,
解脱终穷,
惑障斯断。

(《 维摩经略疏 》)

这里用
「 金刚 」
来比喻法身,
表示法身有如金刚一般,

具有
「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 的特质。

「 体坚 」
表示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害,

常住不变。

相反地,
凡夫在现象界的精神状态则常为妄、
惑所烦扰,

亦为生、
死所束缚。

「 用利 」 指法身的
「 智德 」,

法身具有般若智,
能照见诸法实相。

般若智照见诸法,
跟我们日常认识事物并不一样。

我们日常认识事物,
当中必须经过分别,
才能构成对事物的认识。

所谓
「 分别 」,

是一种对认识对象的处理过程,
当中牵涉到概念化。

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的认识,
已离开了对象自身的真实状态。

而般若智照见诸法,
则是一种无分别的体会。

这种体会没有经过分别过程,
直接达到事物自身,
所以这样能够体会诸法的真实状态。

这样的直观实际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没有主客的区分,
就能够达到直接的体验。

而一般的认识都是在主客对立的格局下进行,
不能构成直接的体验。

「 彻至本际 」 指法身的
「 断德 」,
即是断除烦恼障蔽的能力。

「 本际 」
指根本和边际,

意思是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
达到解脱。

中道佛性这种性格,
是就着主体自身方面而说的。

中道佛性的第二种性格是功用性,
这是就着中道佛性显现出来,
对于其他有情发挥的作用而说的。

智顗说 :
   
功论自进,
用论益物。

合字解者,
正语化他。

(《 法华玄义 》)

「 功 」
是指个人的修行、
精进;

「 用 」
是利益于众生。

两字合起来的意思是,
运用自己修行所得的成果去度化众生。

佛性普遍存在于有情的生命之中,
它可发挥出功用,
使个人自己不断精进,
达到修行的成果,

再进一步,
将成果与他人分享,
帮助其他众生获得修行的成果。

智顗以治病来比喻中道佛性度化众生的功用。

治病是医治人们肉体的病痛,
而度化众生则是医治人们精神上的苦痛烦恼。

医治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

知病、
识药和授药。

在治病的过程中,
知病是去了解病痛的根源;

识药是寻找适当的药物,
了解它的药性和功能;

授药是将所需的药物适当地供给病者,
使他的疾病痊癒。

而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
知病就是要了解苦痛烦恼的根源;

识药是找寻适合个别人的情况的法门;

授药就是运用适当的法门施于个别人身上,
帮助他们克服烦恼,
获得解脱。

这就是中道佛性的功用性。

中道佛性的第三种性格是具足诸法。

智顗说 :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中道之法,
具一切法。

(《 摩诃止观 》)

「 诸法 」
指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众生的生命主体。

「 具足 」
可有两方面意义。

中道佛性是世间事物存在的基础,
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的作用显现为世间种种现象,

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所接触的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我们这些生命体。

诸法既然以中道佛性为存在的基础,
自然不能离开中道佛性而存在,
由此可以说中道佛性具足诸法。

第二方面,
中道佛性具足于诸法之中。

世间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所以中道佛性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

而中道佛性作为实相,
是整一的存在
( 这当然不是物质性的实体 ),
不能分割开来。

它不会部分显现为世间现象,
另一部分不显现。

中道佛性既显现为世间事物,
则离开世间事物就再没有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不能离开诸法之外,
所以它具足于诸法之中。

从以上两方面可见,
在本质上,

世间事物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就是世间事物。

所以,
一草一木无不是中道佛性,
而要体现中道佛性亦不能离开世间事物。

☯️在祭炼度孤类科仪里,法师们在“施食”科仪之后,都会对幽魂们细心地解说人的生老病死、业力轮回、忧悲喜乐等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超越这样的业力流转,如何返回自身的本来面目,等等。在“正荐”和“普度”环节里,法师们都会以慈悯之心开示幽魂,以齐同慈爱之情感应万类,以普度群生之志践行教义,使有情了彻生死、洞明造化、返本合真。在这样的过程里,生者积累功德,获得福报;亡灵得到开示,获得解脱。
“正荐”的教化
正荐的“教化”是在三皈依、授戒之前举行的。首先,为众生说明的是宇宙是如何创造的,以及人的生活状态:积累阳炁成为天,积累阴炁成为地,阴阳之炁变合、禀受冲和成为人,人是禀受了天地的力量之后诞生的,所以人是万物之灵长。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及夫元精既判,道体斯漓,清炁高澄,积阳成天,浊气混凝,积阴成地。阳变阴合,而人物于是生矣。禀冲和而为人,孕繁炁而为物。号物为万,人处一焉。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以为万物最灵也”。
但是人诞生后,追逐虚幻的境界,迷惑自己的情识,不断制造罪业,智谋巧诈互相鼓动,贪欲连续滋生。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奈何人伪日滋,天和风靡,智巧相胜,贪欲自将”。
追求感官的快乐、迷乱的情绪刺激,常常违背常规、逾越法度,身体成为罪的源泉,冤仇充满心中。这些都是众生的业障招来的,自己作的孽,自己受到恶果。这并非地府故意下的圈套。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遂至逐境迷情,背常越法,身为罪府,心作冤都……展转报对,循环终天,皆众生妄业所召,自作自受。非北都泉曲故张宪网,巧设冤机,使生民坐罹痛恼也”。
以上是人类的化生到业力流转的过程,随后将开示众生得以超脱轮回、自作主宰的根据——真常之性。

这正常之“性”是昭然存在在天地之间的,这个“性”是人人都具备的,本来圆满的。智者不多余,愚者不缺乏,既不是生者才有,也不是人死了就消失了。只是因它会如影随形的被业力所牵累,所以不能解脱,要是觉悟这些真理,轮回立即就停止了。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其所以虚灵不昧,昭昭然在天地之间者,惟性而已。是性也人人具足,个个圆成,不以智而赢,不以愚而乏,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特患为业所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胶固缠缚,不能解脱”。
人们之所以会有业力流转,是因为真常之性堕落之后成为轮回的基础,成为一个虚妄不真实的“我”,以各种感官和欲望综合、拼凑出来的“我”为基础,造作各种各样的惑乱。

虽然如此,“而吾一性之真,自然与天地同存,亘浩劫不坏矣”,在这样的过程里,人们天然具有的超越欲望和不实的本来“一真之性”,仍然是与天地自然同在的,亘古以来丝毫不会损坏。
所以,在为众生开示的过程里,也会援引《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和“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
指出众生放弃本来圆满的“真实”迷惑地追逐“妄幻”,沉溺感官的快乐下,堕落业力的轮回里。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众生耽着幻尘,沦浃肌骨,弃真就伪,舍实趋华。如蛾赴灯,如蚁旋磨,置身荆棘丛中,自谓乐意,罔念回头,业力所牵,终归沦坠”。
随后,又开示众生如何去妄归真。圣贤们也会依据戒律,防止这样的倾向,不能堕落邪道,要走正道,洗涤气质之情,返回天地之性。虽然这些戒律的条目多得像星星一样,但是最先要授九真妙戒。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蕊笈琅函,金科玉律,具严戒法,条目星罗。今者坛列虚皇,斋崇灵宝,按科宣演,惟当以九真妙戒为先”。
普度里的教化
在炼度结束后,授戒、传符之前也会举行普度的教化。念智慧颂后,接着开始说教。首先,向众生开示宇宙的产生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道产生一,一分为三,三就是天、人、地。人是“合三而成一”的,这里的三就是精、炁、神。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道生一而分三,曰天曰人曰地,人合三而成一,惟精惟炁惟神。”
神能控制炁,所以,神存在,炁就存在。炁能保持形体,要是炁消失,形体也灭亡。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神以御炁,神存而炁亦存。炁以留形,炁散则形亦散”。
人活着的时候,神能主宰炁和形体。人死亡的时候,形体随着炁的灭散而亡,神退出形炁,退散虚空。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其生也炁与形会,神入而主宰。其死也形逐炁亡,神出而退虚空”。

神在人中的时候,接受物质的诱惑而作业因,一点也不受损害。但是因为受到业因的影响,轮回六道,神本来是明显的,只是暂时在昏昧的状态。

要超越善与恶。人需要超越善、恶的二边对待,觉悟元神本来清净、光明,各种尘染本来也不存在,所以业报的主体是虚妄堕落的主体,本性自然虚空,业报的本性也自然虚空,所以六道也只是业力流转的结果,六道本性也是自然虚空的,以此,轮回自然停止。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寂照含虚空,惟觉我之元神,本来清静,若定水之无波,本来光明,若秋空之无医,灵明莹彻,朗觉妙圆……诸尘无有,业报自空,业报既空,六道亦无,六道既无,轮回自息”。
到来这里的亡魂们要是理解这些道理,觉悟到宇宙运行的真实情况,人生的本来面目,就可以被授经教戒律,上升至天堂。

为什么超度亡人会让生者更幸福?(转)

在祭炼度孤类科仪里,法师们在“施食”科仪之后,都会对幽魂们细心地解说人的生老病死、业力轮回、忧悲喜乐等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超越这样的业力流转,如何返回自身的本来面目,等等。在“正荐”和“普度”环节里,法师们都会以慈悯之心开示幽魂,以齐同慈爱之情感应万类,以普度群生之志践行教义,使有情了彻生死、洞明造化、返本合真。在这样的过程里,生者积累功德,获得福报;亡灵得到开示,获得解脱。

“正荐”的教化
正荐的“教化”是在三皈依、授戒之前举行的。首先,为众生说明的是宇宙是如何创造的,以及人的生活状态:积累阳炁成为天,积累阴炁成为地,阴阳之炁变合、禀受冲和成为人,人是禀受了天地的力量之后诞生的,所以人是万物之灵长。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及夫元精既判,道体斯漓,清炁高澄,积阳成天,浊气混凝,积阴成地。阳变阴合,而人物于是生矣。禀冲和而为人,孕繁炁而为物。号物为万,人处一焉。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以为万物最灵也”。
但是人诞生后,追逐虚幻的境界,迷惑自己的情识,不断制造罪业,智谋巧诈互相鼓动,贪欲连续滋生。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奈何人伪日滋,天和风靡,智巧相胜,贪欲自将”。
追求感官的快乐、迷乱的情绪刺激,常常违背常规、逾越法度,身体成为罪的源泉,冤仇充满心中。这些都是众生的业障招来的,自己作的孽,自己受到恶果。这并非地府故意下的圈套。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遂至逐境迷情,背常越法,身为罪府,心作冤都……展转报对,循环终天,皆众生妄业所召,自作自受。非北都泉曲故张宪网,巧设冤机,使生民坐罹痛恼也”。

以上是人类的化生到业力流转的过程,随后将开示众生得以超脱轮回、自作主宰的根据——真常之性。

这正常之“性”是昭然存在在天地之间的,这个“性”是人人都具备的,本来圆满的。智者不多余,愚者不缺乏,既不是生者才有,也不是人死了就消失了。只是因它会如影随形的被业力所牵累,所以不能解脱,要是觉悟这些真理,轮回立即就停止了。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其所以虚灵不昧,昭昭然在天地之间者,惟性而已。是性也人人具足,个个圆成,不以智而赢,不以愚而乏,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特患为业所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胶固缠缚,不能解脱”。
人们之所以会有业力流转,是因为真常之性堕落之后成为轮回的基础,成为一个虚妄不真实的“我”,以各种感官和欲望综合、拼凑出来的“我”为基础,造作各种各样的惑乱。

虽然如此,“而吾一性之真,自然与天地同存,亘浩劫不坏矣”,在这样的过程里,人们天然具有的超越欲望和不实的本来“一真之性”,仍然是与天地自然同在的,亘古以来丝毫不会损坏。

所以,在为众生开示的过程里,也会援引《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和“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
指出众生放弃本来圆满的“真实”迷惑地追逐“妄幻”,沉溺感官的快乐下,堕落业力的轮回里。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众生耽着幻尘,沦浃肌骨,弃真就伪,舍实趋华。如蛾赴灯,如蚁旋磨,置身荆棘丛中,自谓乐意,罔念回头,业力所牵,终归沦坠”。
随后,又开示众生如何去妄归真。圣贤们也会依据戒律,防止这样的倾向,不能堕落邪道,要走正道,洗涤气质之情,返回天地之性。虽然这些戒律的条目多得像星星一样,但是最先要授九真妙戒。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蕊笈琅函,金科玉律,具严戒法,条目星罗。今者坛列虚皇,斋崇灵宝,按科宣演,惟当以九真妙戒为先”。
普度里的教化
在炼度结束后,授戒、传符之前也会举行普度的教化。念智慧颂后,接着开始说教。首先,向众生开示宇宙的产生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道产生一,一分为三,三就是天、人、地。人是“合三而成一”的,这里的三就是精、炁、神。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道生一而分三,曰天曰人曰地,人合三而成一,惟精惟炁惟神。”
神能控制炁,所以,神存在,炁就存在。炁能保持形体,要是炁消失,形体也灭亡。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神以御炁,神存而炁亦存。炁以留形,炁散则形亦散”。
人活着的时候,神能主宰炁和形体。人死亡的时候,形体随着炁的灭散而亡,神退出形炁,退散虚空。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其生也炁与形会,神入而主宰。其死也形逐炁亡,神出而退虚空”。

神在人中的时候,接受物质的诱惑而作业因,一点也不受损害。但是因为受到业因的影响,轮回六道,神本来是明显的,只是暂时在昏昧的状态。

要超越善与恶。人需要超越善、恶的二边对待,觉悟元神本来清净、光明,各种尘染本来也不存在,所以业报的主体是虚妄堕落的主体,本性自然虚空,业报的本性也自然虚空,所以六道也只是业力流转的结果,六道本性也是自然虚空的,以此,轮回自然停止。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寂照含虚空,惟觉我之元神,本来清静,若定水之无波,本来光明,若秋空之无医,灵明莹彻,朗觉妙圆……诸尘无有,业报自空,业报既空,六道亦无,六道既无,轮回自息”。
到来这里的亡魂们要是理解这些道理,觉悟到宇宙运行的真实情况,人生的本来面目,就可以被授经教戒律,上升至天堂。#道教[超话]##龙虎桩##守护神朱雀##守护神白虎##守护神玄武##守护神青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感觉一开始是被惑星这个自认为特别帅气的名字所吸引然后开始看的惑星,即使当初疫情放开了也没有及时来看惑星3人的fl真的是我最可恨的一次[伤心](当初为了来看1月1
  • 我就像那些饥渴的书痴一样渴望着好电影,每一次都是大败而归,继而对电影一次又一次失望,失望至极,后面就没有此前的热情了,那年我追了无数个电影,走过了大大小小的影院
  • 这位网友无意中从社交平台看到金刘的视频,在视频中,他很惊喜地发现了带有自己署名的花束,于是他便给金刘留言,“他一直很担心花是不是送到了延乔路,有没有将自己的怀念
  • 飞人Coots回归尽显劳模本色打了前锋中最多的shift,搭档Farabee也是打入首球,球队pp1目前主要用的York打QB,和加拿大人情况类似,飞人能用的
  • 在我想象中,这种重量级的主编,应该是严肃的、专业的、学究的、咬文嚼字的,谁知读到这本访谈却发现他意外的有趣。正如贾樟柯在开场所说:短片是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蕴
  • #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 最終章 第4話记得最终章第一话,还是刚来日本那年再留都换了两次了,还没看完(翻了下第三话居然都两年半前了,不得不说没白等第四话大洗对继续
  • 我好害怕你会看到恶评[抱一抱]算了,反正都是要面对的✧٩(ˊωˋ*)و✧要天天开心哦!认真分享生活,真的很帅[赢牛奶]知道你开始喜欢做饭的时候我真的好开心呀[坏
  •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最后组织上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她嫁给了一个以色列男人,并加入了以色列籍……李女士,我们中国人不欠你什么,倒是你欠着我们中国的教育资助和公派留学费用,要脸的话就赶
  • [微笑][微笑][微笑]保养甲状腺,远离两绿一红[并不简单][并不简单]每个人都请吃不管什么都有它的忌口,但也有人一不小心就吃到了,对自己不利少吃两绿一红,甲状
  • 可这个店员也是个牛脾气,看邢女士拿手机拍自己,就骂了她一句“神经”。 还有网友说,叫阿姨并不是说你是她的阿姨,是你已经够上做阿姨的年龄了,本身就是自降辈分
  • #全职高手[超话]#我来扩列啦,希望可以扩到一个亲友,顺便宣一下24年暑假的帝都团建荣耀ID:一寸灰月本命:方锐,魏琛,我爱猥琐流爱好:听小说,看动漫最想交到什
  • ཕ་མེས་་ཀྱི་གདུང་རུས་འཐིམས་སའི་ས་ཆ་དེར་ཕ་ཡུལ་ཞེས་འབོད།རང་ཉིད་ཀྱི་ལྟེ་ཁྲག་འཐོར་སའི
  • so TheDieHards joined our show this time!The NONAME วงพั้งค์จากประเทศจีนมาเยือน
  • 看绝代风华的番外的时候最舍不得,从后人的视角窥视百年前的真实与谎言,“所有的角力最终已是胜负分明,肉身终将回归尘土,而传说会永远活下去,珍妮的一部分籍着珍妮弗获
  • 林璟柏继续说:“我当时还劝过她不要冲动,毕竟单方面的感情付出比单纯的联姻更痛苦,她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却突然像是想通了一样逃婚。全文请到公『众』号【一阳文学】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