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荒唐半世癫, 半杯泪酒半支烟。 半夜三更深夜半, 半睡半醒伴无眠。 半生风雨半心酸, 半身伤恨半心寒。 一茶一酒一根烟,一酒一杯一人醉,一贫一喜一人忧,一人一路一自在,一梦一醒一世缘,一悲一喜一生过,一舍一得一成全,一言一语一忧愁,一人一心一座城,一生一世一个人。百年轮回一瞬间,在世为人善为天,莫到水缸自然满,留恨人间走幽泉。

五种修行心态错不得

佛教是个重实践,重自力的宗教。所谓“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在佛教的修持中,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解脱,如果佛陀能够让众生成佛,那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把众生给度完了,我们何必还沦落至此。佛教的终极目标终得个人去实修实证,而非只是终日求佛菩萨保佑加持,而自己又不努力。精进努力的修行固然重要,但其因地的修持心态更为重要,不然事倍功半。志公和尚云:“勇猛精进成懈怠”,告诉了我们若修行走错了路,哪管多精进也是枉用功夫,与懈怠无别,于事无益。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初发心时,我们务必把一些基本又重要的修行理念建立起来才是。

生死心:许多人把佛法当成了知识,或忙于参与许多佛事活动,把生死给忘了。

回顾佛陀当年初发心乃追求解脱,了生脱死;看看当今的凡夫都把生死问题看的太轻了,以为棺材里躺的的是老人,殊不知棺材里睡的是死人啊!至临终时才慌,这可怕是晚了些吧。许多佛教弟子修学佛法时,没把生死心培养起来,而不知不觉的把佛法当成了知识,只是一味的的分析、归纳、做简表,要不然便参与许多佛教活动,把生死忘了。生死心是修行的原动力,若因听了几场弘法会或参与几场法会后,感到法喜充满才来修行,那恐怕只是五分钟的热度,因为如此的动力是外来的,故不长久。切莫如一般众生,一味接受生死,任它生灭,不试着超脱,虽然口说“生死坦然”但更相似于对生死的无可奈何。佛陀在他临终时说:一切正念禅定中,念死最为尊贵。能有真切的生死心是十分难的,所谓“修行无秘诀,贵在生死切”。大家但摸摸自心,一天有花上五分钟的时间去思考过生死的问题吗?

大信心:当今佛子们最可悲的就是学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佛

其二,修行者的大信心是必要的,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僧璨大师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学佛者应对于成佛做祖有绝对的信心。当今佛子们最可悲的就是学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佛,要不然便把成佛推向三大阿僧祗劫的未来,如此未战先败,如何能打败那阎王老头呢?三大阿僧祗劫相等无央数或无限大,如此而言众生就算有机会成佛也似乎是空谈。其实谈论成佛的时间对咱们都无多大的意义.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已修了多久,但能够肯定得是,我们肯定不是今世才开始修,不然大家不会对佛法感兴趣。重要的是我们肯不肯好好下手修,努力以今生有限的生命与生命拼一场,所以切莫一直以为自己每一世都从零开始,若每世来到这人世 都如此认为,那待何时成就呢?如此佛教可就没有希望了。

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开宗明义“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绝大多数的修行者都犯上拣择分别的毛病,今日说末法,明日说业障重,再来便是根器差,如此不计其数的介面,看看只是为自己不肯实修实证的心态安个美名吧!再多个十年、二十年,我们终就原地踏步。中峰国师说“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可是许多凡夫也只满足于化主乐邦的方便,错认方便权巧为究竟,因此而不求提升,更不精进的力求今朝之成就,这可谓“辜负己灵”也。

无上心:一位修行者上求无上之佛果,才是修行者应具的气宇,乐于小法,满足于方便,修行不会进步。

修行另一个重要的心态是要发无上心,正觉之心或菩提心。当年六祖大师参访弘忍大师时言“唯求作佛,不求余物”,这种单纯又直接的求法方式对于现今的佛教而言怕是既陌生又另类,甚至令人不解的是竟然会有人认为这样的方式是狂妄的。看看现在的佛教弟子,学佛多半不敢以“唯求余物、不求作佛”为发心的榜样,这可是刚好与六祖大师的做法颠倒。怪不得我们修行不会进步。对于一位修行者而言,上求无上之佛果,是必然的,而这才是修行者应具的气宇,只是我们已经乐于小法,满足于方便。

大乘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现今的佛子只是终日忙忙 ,说是“下化众生”,不说那是否真正的“下化众生”,但又有谁真正的把“上求佛道”的心培养起来而于中更进一步呢?怕是泥菩萨过江吧!古尊宿云:“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学佛须知果位之次第皆是权巧之方便,是修行位上幻化的城堡,而非真正的宝所,故《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咱们不应对无上的佛果感到胆怯,反而应时时培养这样的气量才是。

思维心:祖师的语录、法师的开示,终是他人的见地,自己有没有实实在在的体认一番,就只能拾人牙慧,数他人财宝。

思维之心是正见的基础。在修持佛法时我们不时会接触许多观点,而我们时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一味的接受,不多思维,不多问。当多数人都认为某个观念是正确的时候,我们便人云亦云,自己亦不用心省思一番,如此便是迷信而非正信的典范。佛陀与祖师们的微言大意决非表面,而是须要大家去细细参究、深深的思维,而从中把正确的知见建立起来。一味的接受也只是拾人牙慧,数他人财宝。纵然经典、祖师的语录、法师的开示是多么的实在,说得天花乱坠,这终是他人的见地,自己有没有实实在在的体认一番那才重要。终日论长论短,在他人的言语中讨个分明而不自证是没多大益处的。洞山良介大师曰:“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虚空步”。多思考、多探索、多自省才是成就的基石。想想当年的悉达多太子,不是一心的探索与思维这宇宙的真理吗?

勇猛心:真正的佛弟子,绝不可以把修行当消遣,有空才努力一点,没空改天再说。无常到时,不管有空没空,忙也去,不忙也得去。

论云:“至心学道,发大勇猛,决趋菩提”,《永嘉集》又云:“勤求至道,不顾形命”,修行须要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勇猛心,一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纵使丧生失命都无怨无悔的心,。抱着怕东怕西,担心这儿、担心那儿的心态来修行,也可以说是因地不真。做为一位真正的佛弟子,绝不可以把修行当消遣,有空才努力一点,没空改天再说,这样的心态是要不得的,死期到时,无常杀鬼可不会跟我们论有空没空,忙也去,没空也得去啊!所以如果一位学佛者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生死的苦,三界犹如火灾,世俗无常苦空,那他一定会有一颗勇猛的心。就像释迦当年的“不成等正觉不起此座”的大勇猛心。而我们也应该有一股这样的气量。祖师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又云:“除了吃饭是杂用心,其他时间都不杂用心”,这都显示祖师在修行上的行持,后人应该视之为修行成道的楷模才是。

总结

愿与大家共勉的是,若大家在这难得之人生之即不好好把握修行,而只是奔波于“佛教事业”,说是不忍圣教衰,但没有把真正的正法眼建立起来,至终圣教亦不免变质。而正法之眼藏尚待大家亲证一番始得啊!学佛的目标明确,佛教哪会有这么多是非,咱们若真的感知生死之事大,无常之迅速,哪终有闲工夫去论他人长短,好事物是非。所以“生死心切,处处道场;心为道源,无事不办;无上觉心,直趣菩提;思维参究,是非莫管”。大家若都能与生死心为源动,大信心为助缘,无上心为目标,思维心为方法,那我们才不至于辜负佛陀与大德先圣将这条解脱的道路传递至今,而能继续流传下去。

【桑兵: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
治学首要在于读书,不要以找材料的态度读书,而应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种类型的材料。

所谓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类材料,首先,治学必须经过放眼读书的阶段,不预设藩篱,尽量不受现在分科的局限以及后人成见的制约,不以分科的眼光看待所谓专门史的界域,不以后出的观念生出专题的问题意识,努力把握学问的基本和大体及其渊源流变。

不读书而治专题研究的流弊之一,就是专而偏,误以当时的系统为历来的系统。所谓研究历史学术文化,实际上是按照后来的架构重新条理解读。抗战结束后,有学人针对当时学界的流弊指出:“晚近治史者,喜称专家。凡治某朝者,即只知某朝之一二事物,而不识某朝一代制度所以损益及其演变之故,其著述论证,多所附会穿凿”。后来钱穆进一步批评道:“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入。此其影响将来学术之发展实大。”主张以既有的分科门类,参融旧籍,求其会通。时过境迁,风气流转,专家先是成为学界的尊称,继而畸变为坊间的调侃,影响学术事业何止是大而已。分科教育之下,未经放眼读书,则起步阶段已经偏于一端。不要说放不进学科体系的经学无从解读(望文生义的门外文谈不在考虑之列),即使近代经过对应重新条理的文史哲等科,若是按照今日通行的分界观念,不仅所读之书大为局限,解读之法更是格义附会,越有条理,去古人真相越远。

“学问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而要做到这一层,必须放眼读书。这虽然与现时的教育体制及知识系统不无矛盾,很难在上学阶段实现,至少应在毕业之后努力设法弥补。否则终身参野狐禅,很难踏上正轨,登堂入室。治学不读书而一味找材料,只由教科书接受一些常识套话,就进入细小的专题研究,不知前人大体和已知,守成尚且力有不逮,又迫于环境,急于创新超越,凭借翻译介绍的域外义理或讲座讲坛等耳学零碎,追逐新奇,道听途说,横逸斜出。所谓创新,难免无知者无畏。如果只是为了写书而翻书,等于不读书一味找材料。而做什么只看什么,所写不出所读范围,著书不是所知的冰山一角,而将内囊尽了上来,犹如日暮时分盲人骑瞎马行险道,实在是万分危险的事。

其次,应读书以发现问题,不要悬问题以觅材料。否则先入为主,难免偏蔽。不读书而做学问,所研究的问题只能依靠后来预设,治学的顺序前后颠倒,先有论点,再找论据。不仅问题本身或非前人所有,或为自己生造,挑选、取舍和使用材料往往演变成为预设的观念填充作注,而不会从文献中读出历史本相,用事实说话,顺时序地重现史事的发生、联系及其演化。由于读不懂前人著述的意思,便以为前人无意思,总是要将各种文本史事原有的时空联系割裂,打乱成为任意取舍的材料,以便纳入后设的框架,曲解附会。如果遵循固有联系,则反而无法连缀,不能通解。就所撰写的文字看,似乎前后照应,自圆其说,实则断章取义,削足适履。即使稍高明者,能够言出有据,面对材料史事的繁杂,也很难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容易误入前人所设陷阱而不自知。如此这般被构建出来的历史,自然不可能呈现历史的本相,只能流于作者自己的思想史。所以王国维说:“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

读书以发现问题,所要发现的主要不是书的问题,而是研究对象的事实问题。不要仅仅限于读书得间,一味找漏洞钻空子,而应关注历史发展变化的枢纽大节和线索脉络。最好同时关注多个问题,不要终生固守一个方面甚至孤立的一点。

不读书而只是找材料,必然有材料范围难以捉摸的问题,细分化并不能解决史料边际无从把握的困惑,再小的题目,也很难穷尽史料。以索引找资料,则会遗漏大量从题目、关键词不可见的重要史料。况且关键与否,也要出自泛读博览,而不能单凭后设。因为不知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就难以把握所治专题的史料边际及其关联度究竟何在。由此出现相反相同的两种情形,或是动手动脚找不到材料(实则往往视而不见),或材料太多而不能驾驭。犹如秉烛夜行,灯下黑与不远见均不可免。于是研究一个题目究竟要掌握材料到何种程度方可出手,而且能够保证大体不错,将来材料进一步发掘披露,可以补充,可以局部调整,甚至可以个别细节正误,但基本的判断和用力的方向大致正确,后续研究只是加强,而不至于颠覆已有结论,而且所论不仅仅是发表见仁见智的议论,便成为难以拿捏捉摸的普遍难题,也是史学艺术一面的奥妙所在。不能掌握书的规模条理脉络而专题治学,无异于学术上的冒险赌博,成败只能听天由命。

其三,熟读基本书,熟悉旧材料,才能有效运用新材料。近代以来,提倡扩张史料而不读书的流弊之一,是人所共知的书都不看,一心只找前人未见书。殊不知不熟悉旧材料,则不可能恰当地利用新材料。结果往往问题和材料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就算找到前人未见的材料,因为不知大体全局,也无法认识得当,只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导致研究流于凿空蹈隙。虽然看似有扩张领域之利,其实不过是图立说容易之便。

片面强调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不读书而一味扩张材料,造成对资料的迷信和垄断,产生两种看似相反而实相同的偏颇,一是不看身边易见书,专找人所不见的材料,不知历史的大体已在一般书中,熟悉旧材料,才能恰当解读新材料;二是过度依赖材料的独占,只看自己拥有的秘笈,不与其他资料比勘互证。如果研究某人某事只看直接资料,以其人的所见所知为全部事实,等于以其是非为是非。或以某一类资料为直接可信,以为材料即事实,于是只看这类材料,甚至排斥其他资料,不能相互参证,非但事倍功半,也容易错解误判。而在打洞式的专题研究之下,学术成果很难被重新验证,使得不读书但找材料,用看得到来掩饰读不懂的偏向不断加剧。今人能够看到的文献远过于前人,而读懂文献的能力则远不及前人。于是价值越高的史料,因为愈是难读,利用者反而愈少,即使查阅,也只是从中挑选自以为“看懂”的东西。正因为找不到看不全弄不懂,研究者干脆不顾史料的全体、异例及反证,敢于断章取义,强材料以就我,以举例为归纳,凿空逞臆,轻率立论。不读书而只是动手动脚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结果,自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其四,应如严耕望所说,治学要读人人常见之书,说人人不常说的话。此意与黄侃所说发现与发明有异曲同工之妙。1930年,留学北京大学的吉川幸次郎专程到金陵拜访黄侃,后者针对学界的时趋,“诰以治学之法曰:‘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此说可以吉川本人的亲身经历为证。吉川在北京期间,对于《经典释文》中“释旧作某”的含义百思不得其解,先后请教过包括章门弟子在内的诸多先生,均不得要领。而与黄侃见面时,一提及此,黄侃便立即指示此处是夹入了宋人的校语。闻言之下豁然开朗的吉川觉得第一次遇到真正的学者。对于一味追求发现新材料的学术趋向,哪怕是各方一致赞誉有加的王国维,黄侃也予以尖锐批评。1928年6月1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国维少不好读注疏,中年乃治经,仓皇立说,挟其辩给,以眩耀后生,非独一事之误而已。始西域出汉晋简纸,鸣沙石室发得臧书,洹上掊获龟甲有文字,清亡而内阁档案散落于外,诸言小学、校勘、地理、近世史事者,以为忽得异境,可陵傲前人,辐辏于斯,而国维幸得先见。……要之经史正文忽略不讲,而希冀发见新知以掩前古儒先,自矜曰:我不为古人奴,六经注我。此近日风气所趋,世或以整理国故之名予之,悬牛头,卖马脯,举秀才,不知书,信在于今矣。”并进而评判道:“近世之学,沟沈优而释滞拙,翻案出奇更拙。”发明是接着说,发现则容易流于对着干,温故知新与不破不立,虽然在近代学术发展史上都有所贡献,毕竟高下有别。

将重心由找材料转向读书,由看得到转向读得懂,改变以外国义理为准则的趋向,由借助外力条理材料转向理解文本史事的本意本相,通过比较而近真并得其头绪,透过表象探究史事背后的内在联系,以免进一步误读错解前人言行。如此,解读文本,重现史事,才能领会本意,查知本相,得其所哉,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改善提升近代中国研究的格局与水准。

本文原载于《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转引自“墨香学术”公众号,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转引自:墨香学术 春雨经典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谁是外资眼中的“香饽饽”?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近期反弹幅度较大的部分科创板标的备受外资机构青睐,在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硬科技”企业逐渐成为外资调研的主
  • 还有极密的相片也会…详情请点击这里⬇️shu-watanabe.com/products本日12時より渡部秀OFFICIAL SITEのSHOPにてブロマイドの
  • オールドルーキー初回放送まであと6️⃣日✨ ⚽️失業した旦那を支える妻‍‍‍   ✖︎お姉ちゃんの悩みを聞く妹今日のオフショットは仲良し姉妹の果奈子と留美を演じ
  • 老河口市融媒体中心人事股,联系电话:0710-8236236;网上报名中遇到技术问题请咨询:0710-8223994。(掌上春城)#广电招聘[超话]# 【湖北省
  • #雪茄专家CIGAR SPECIALIST##雪茄资讯# 日常性价比小茄:古巴乌普曼半皇冠世人皆知古巴雪茄贵,但其实即便是“涨价风波”过后,也依然有一些性价比极
  • 蒋隆国引起争议的这组诗歌由知名诗歌微信公众号“诗歌杂志”发布,这组诗歌的编辑赵卫峰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蒋老师的诗歌,所以就收集了他的诗歌进行发
  • 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在佛前一齐就都向佛顶礼叩头,对佛就说了,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我也保护这个修行的人,乃至于到他得成菩提,永远也没有什
  • 虽然大家都非常期待续作,但是因为我个人很在意,所以希望能不能也制作孝太和晴臣的过去篇呢(笑)。小松:虽然我是中途才加入收录的,故事已经发展过半了,在那两人说话的
  • 【#你的午休概念需要更新了# :闭上眼就在修复大脑】“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午休不仅能让身体得到放松,还能修复大脑神经,提高应变和记忆力。午睡的这些坏处你没想到睡
  • 阿姜查尊者:重要的是,观照自己 阿姜查尊者在答修行是否须研读很多经论时说:“看着你自己的心,检视身体、感觉和念头是怎么地生起和消失。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只要清
  • 昨天晚上写一篇关于夏天的稿子 就和在一旁备课的胡先生聊我们小时候的暑假 忽然发现我还在看新白娘子传奇的时候 人家已经在家里看交响乐了哎 俩人兴高采烈的很对方念书
  • 理性的呼吁都没错,但这是小道理,面临大是大非的时候,不能老讲小道理,去噎百姓,去给大家的情绪泼冷水,去糊弄百姓,去让百姓保持克制,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受百姓待见,其
  • 【【[与准同行]~为正雨心动】李多海在片尾的时候说,如果她是珠裕邻的话她会选择徐正雨。徐正雨第一次见到珠裕邻的时候就记住了她的名字;他很别致地在膏药上留下手机号
  • 多功能小包钱包,活动抢购中[微笑][憧憬]#皮薯薯#---#情侣钱包##夏日随身小钱包##有一种时尚叫“做旧”##潮男潮女# 做旧的复古感时尚感爆棚的小钱包,男
  • 还是我观望了很久的大神冲耶~以后旅游到大神的城市一定要和大神见见面[太开心][太开心][太开心]希望能和大神成为朋友!有人今天祝我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妈呀现在听到这
  • 不过值得夸赞的一点是,虽然王一博的表现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天的确是数他cos的蜘蛛侠最像了,就连拍照的时候伏地的动作也是学的惟妙惟肖。不过值得夸
  • 从成立伊始,高瓴就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投资的重要标准,在整个碳中和领域已完成500亿规模的投资。LP阵容曝光——一方面,新基金得到众多高瓴现有LP的支持,其
  • 炒股,我发现强势股有一个共性,就是在洗盘的时候,都会出现“敲山震虎”形态,一旦符合条件就会无惧大盘影响启动拉升,此时我会果断上车,享受进场就主升的快乐!做股票加
  • 这是什么决不能再继续触碰的决绝和狠心啊……为什么能对自己这么狠啊……看着他越是拒绝,就越觉得是问心有愧(X个人滤镜脑洞作怪并非原作意思)(说来也真的感觉小表很有
  • 从青葱少年开始,体验着虞晚的一生,命不由己的一生,在高墙中被保护起来的一生...“我是虞晚,晚来天欲雪的虞晚,晚烟含树色的虞晚,忠勇侯的虞晚,温寒至的虞晚。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