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喜迎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媒体聚焦##兰州新区##奋进十年路##解码十年# 【十年砺剑绘宏图 勇立潮头再扬帆——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年成就回眸】2012年8月,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国家赋予兰州新区重大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使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极、地、台、区”)。

勇当标杆,敢为闯将!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秦王川的一片荒滩崛起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敢为人先,系统改革破坚冰;激发动能,产业集聚壮实体;先行先试,创新开放建高地……

在困难障碍和风险挑战面前,兰州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精准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营商环境等各领域改革,一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年一笔一画勾勒的发展蓝图,已化作春潮涌动、千帆竞发的壮美画卷。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秦王川的一片荒滩崛起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

改革势如破竹 发展蓄力腾飞

工地塔吊林立,建设如火如荼;车间全速生产,马不停蹄;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中川北站物流园,货运班列和各类货车车水马龙,一派繁忙……

这是兰州新区普通的一天,也是新区开放发展十年来的生动截图。

回首建设之初,荒滩之地,百业待兴,发展何处落笔?改革如何“破题”?

新区向“新”,兰州新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突破条条框框,打破桎梏藩篱,坚持以“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在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商事制度、国资国企、绿色金融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有效激活了发展动能。

2014年11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开启。兰州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政策兑现、人才引进科创生态,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目前,兰州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61%,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兰州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电子证照跨区域核验等。
2017年3月23日兰州新区全面启动国资国企改革,将原国有控股、参股的61户企业整合重组为市政投资、城市发展、金融投资、农业发展、商贸物流、科技文旅6家集团公司,新组建石化、水务2家集团公司。2022年新成立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临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国有集团公司,引导十家企业发挥国企投资牵引、筑巢引凤、优化生态功能,商投集团入列中国“500强”,开发建设主力军作用充分彰显。

2017年6月,全面启动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薪酬,彻底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扫除干部身份障碍,面向全国各条战线精准选招干部,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兰州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蓝图管控+容缺受理+区域评估+代办服务”审批综合服务模式,有效实施“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改革举措,项目投资、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审批时限全国最短。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营业执照办理从改革前的7到9个工作日到现今即时即办、立等可取,市场主体年均增长30%以上。在全国率先打造365天24小时不打烊的商事登记模式。

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普惠金融示范区落地新区,绿色金融改革成绩全省领先。

十年过去,播撒下的改革“良种”,结出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兰州新区不断创造着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奇迹。

十年来,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倍,常住人口增长5倍、城镇化率超过70%,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成为全省乃至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2022年上半年,兰州新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稳岗拓岗等重点工作,实现GDP增长13%,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聚力集群强链 产业全面“开花”

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动力。

快速落地的项目、不断增长的数字、率先实现的突破……在兰州新区,产业集聚发展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兰州新区始终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数据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商贸物流、航空产业和临空经济、现代农业、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集群。十年来,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0%、40%以上,实体经济主战场地位凸显。

走进位于兰州新区的兰石集团,一排排生产装备高效运转,“机械手臂”工业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忙活”,工人们在各自岗位认真装配、调试、喷漆……全力以赴确保加氢反应器、脱硫反应器、核电机组等一批重点产品按时完工。

2012年,通过“出城入园”,兰石集团实现了由单一石化装备向高端能源装备、高端通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迅速实现营业收入由40亿向60亿的大幅跨越。

兰州新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推动形成石化重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核能配套、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等产业体系,一路不懈接力,重振“兰州制造”辉煌。

2022年6月14日,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一期首条生产线试产成功,标志着项目建设不到半年时间实现投产出箔,创造了新的“新区速度”。

近年来,兰州新区快速布局发展新材料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能源、光电、建筑等新材料产业,引进落地宝武、海亮、道氏、宏宇、德福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世界最大的高性能铜箔产业园将在这里诞生,“十四五”末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储能之谷”。

围绕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定位,兰州新区先后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建起“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实现倍数增长,对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凸显。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各项产业展现蓬勃发展之势。
绿色化工园区内,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液态阳光”等一批科技前沿项目先后落地,近百种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入驻孵化航天特种材料、新型抗肿瘤药、抗艾滋病药、新冠防治药等“专精特新”项目145个,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生产。

兰州新区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名单,标志着西北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落户兰州新区。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临空经济产业园等加快建设。佛慈、和盛堂等生物医药产业高质快速增长,“西部药谷”建设加速推进。全域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游购娱产业链全面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推动智治善治 新城宜居宜业

今年7月3日,第三届“集聚英才·汇智新区”人才智力交流大会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双选会在兰州新区举办,吸引3.5万余名求职者到场参加。
城市的核心是人。兰州新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目前,兰州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7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9.5%,现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领军人才等国家级、省级人才100余人,博士300余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超过5万人。

人才住房、职称晋升、子女入学、就医、“零门槛”落户等优惠政策同步落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拴心留才”一流环境加速形成。

2021年8月起,兰州新区累计承接安置舟曲避险搬迁群众达到11批次1700户6851人,完成了搬迁群众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保障工作,推动灾后易地安置和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虹吸效应不断增强,背后是“智治+善治”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更会思考,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舒适。

2022年3月18日,兰州新区“数字政府”系统成功上线,实现与全省数字政府系统同步运行,5500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98.74%;重点打造“一云、二网、三平台+N个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格局,加快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

十年来,兰州新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职教园区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建设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保障;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新区”。累计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千余场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加速释放西北旅游集散地、都市休闲游乐新城的品牌效应。兰州新区完成约16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使城区绿化达到“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

如今,兰州新区核心区3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青山碧水蓝天交相呼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十载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昂首阔步,再迎下一个十年。

兰州新区锚定了新的目标: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2035年建成经济繁荣、生态秀美、和谐宜居、具有强大引领示范效应的现代化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正全力践行国家“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在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中先发力、带好头,全力打造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新甘肃·甘肃日报)
https://t.cn/A6SGT5j0

【探访天津“地震大装置”】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踏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师刘铭劼像往常一样,朝着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举起手机,手指轻点后,画面定格。照片中,一幢约10层楼高、红灰相间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十分显眼,与不远处科技感十足的仿真中心遥相呼应。

这座巨型钢结构建筑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亲眼看着地震大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内心非常激动。”刘铭劼是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他告诉记者,随着人防、规划、节能、竣工等验收工作陆续完成,地震大装置即将完成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地下“利器”

走进建设现场,只见起重机正将一些大型设备稳稳吊起,运至相应位置供工人们安装。

地上的繁忙是为了“地下工作”。

“地震大装置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埋深达18米,20米长、16米宽的台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1/3的大小,载重能力最大可达1350吨。

“我们在台面下方放置了作动器。试验中,作动器可以模拟横向、纵向的地震动,影响放在台面上的被测建筑,再通过台面上的传感器和周边摄像头,获取精准的振动数据。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刘铭劼说。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上方的巨大空间可满足大尺寸模型试验。“我们可以在台面上1∶1等比例还原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物,比如住宅楼、医院和学校等,以实物形式对其内部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国内外现有的上千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都能在此复现。”刘铭劼说罢,指了指实验中心的另一侧,“那边的水下振动台台阵是这个装置的另一‘利器’。”

水下振动台台阵不仅可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还可以模拟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环境,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和海上风电等海洋中的“超级工程”提供实验环境,助力工程建设。

精雕细琢

“地基不稳,实验不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为实现“造地震”的设想,“打地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两个大型设备要在地下10多米的深基坑内安全、有效运转,光工艺设备埋件就多达7000余个,最大预埋件的单件重量超过10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预埋件设计精度达到±1毫米,获得的地震模拟试验数据才精确有效。”刘铭劼说,这好比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器物“震起来”,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为实现地下施工的精之又精,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近300人明确分工,项目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影响。不仅如此,每寸施工材料都被“精雕细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承重和牢固等方式,确保地震大装置在高频抗震试验过程实现功能。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部成员杨政龙告诉本刊记者,该团队已连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40余项,设施的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领先行列。

“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地震模拟试验效果,我们将台阵设计为方形,这就对如何提升防水性能提出了挑战。”刘铭劼说。

从2017年着手研究,到2021年设计定型,项目团队与材料、力学、机械、流体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设备生产厂家团队进行了多轮论证,尝试了几十种材料和分析方法,一遍遍将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6岁。

29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工地为家,到现在已住了近3年,工地的每个角落都能如数家珍。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大件家具。“一到冬天,活动板房里的室温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取暖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到了夏天,屋里又像桑拿房,酷热难耐,大伙儿经常‘抢’唯一的淋浴喷头。”何金明说。

“但我们都十分幸运,能够参与‘国之重器’的建设,内心无比自豪、干劲十足。”何金明说,“地震大装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将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反复演练,预判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并做出有效化解。”何金明说。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要“人造地震”?

刘铭劼的思绪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正是从那时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而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燕翔对本刊记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日益增多,高层超高层建筑、跨海超长桥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对抗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据刘铭劼介绍,最初抗震研究主要通过震后观测开展——研究人员将观测仪器设置在震区的房屋结构上,等地震到来时观测记录房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但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

后来,国内外开始建设地震模拟振动台,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真实境况,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

因此,建设地震大装置的想法应运而生。团队的设想是:通过建设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真实再现多种形式的地震,直观了解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机理和特征,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找到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方法。

从行不行到怎么行,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团队十年酝酿,经历了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9年10月,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启动建设。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我们力图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杨政龙说,各个部门都建立了清单和工作台账,将节点、任务、负责人、监督人、协调人等事项逐一精细化,“大大小小的清单、台账摞起来有半个人高”。

2022年8月,地震大装置即将迎来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用好是关键

2022年以来,四川雅安“6·1”芦山地震和四川阿坝州“6·10”马尔康地震牵动着项目团队的心。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地不少房屋建筑和桥梁隧道在地震中抗震性能良好,这显示出我国工程领域近年来抗震水平不断提升。”刘铭劼认为,如果建筑物不会在地震中被损毁,地震就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出前人做不出的成果。地震大装置建成后,用得好才是关键。”他说,项目团队最大的愿望是在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不仅如此,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我们设计了对外开放端口,希望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研究,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杨政龙说。

据介绍,现在已有上百家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关注着地震大装置的建设进展,前来调研并提出合作设想。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了用户库,希望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交流,了解现实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准备。

“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刘铭劼说。
https://t.cn/A6SwCsyo

【许昌市四大班子领导开展 “万人助企联乡帮村”基层调研】#助企# #帮村#
  8月10日,按照全市“万人助企联乡帮村”“双十工作日”机制安排,市四大班子领导史根治、刘涛、马正兰、王堃、刘保新等带头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以上率下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当天,其他市级领导分别到各自联系点开展调研指导工作。
  市委书记史根治到魏都区、建安区调研指导“五星”支部创建、文化遗产保护、防汛等重点工作。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发扬杨水才精神,瞄准“五星”支部目标,建立工作台账、逐项对照提升;魏都区高桥营街道老吴营社区把老百姓得实惠作为落脚点,细化措施、查漏补缺。每到一处,史根治都认真听取汇报,询问问题困难,叮嘱村(社区)要牢记为民初心,立足实际实用实效,进一步丰富创建内涵、拓展创建外延,实实在在服务群众。在灵井“许昌人”遗址,史根治要求高质量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位于建安区椹涧乡的孙庄水库,史根治要求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两不误。史根治还到杨水才纪念馆调研。
  在调研中,史根治强调,要锻造基层堡垒,以“五星”支部创建为载体,突出“一村一品”,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好车头”带出好前景,以“强组织”带出强活力。要注重结合转化,推动“五星”支部创建与“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机制有机结合,促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把基层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要抓实防汛工作,认真落实“123”“321”要求和“1+1+1+1+24”机制,发挥好河湖长制作用,排查化解风险隐患,加强应急指挥调度,统筹做好防洪调蓄和抗旱供水工作,切实守好安全防线。
  市长刘涛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前往襄城县暗访督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在襄城县山头店镇祝冯村,刘涛实地察看人居环境整治、户厕改造等工作,要求加强污水治理、道路清洁和古树保护,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留住乡情乡愁。在脱贫户祝坤玉、吴德友家中,刘涛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产生活、家庭收入情况,询问他们在务工就业、农产品种植及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需求。他要求,要切实加大防返贫帮扶力度,做好防返贫监测工作,顺利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任务,实现产业稳步发展、群众持续增收。在襄城县丁营乡横梁渡村,刘涛听取村支部负责人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汇报,详细了解各项政策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他要求,各级帮扶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心用情做好防返贫帮扶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督导指导和政策宣传培训,进一步提升帮扶干部能力素质,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参与率和认可度,做到政策落地、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巩固脱贫成效、促进乡村振兴。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正兰先后到分包联系的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马涧沟村和孟沟村进行调研。马正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鼓足干劲、振奋精神,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会议精神落实到位。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员和中高风险地区来(返)许人员排查,确保不出问题。要持续抓好秋作物田间管理,及时开展抗旱和病虫害防治,为秋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要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排查,促进低收入人群稳定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大力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平安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实现争星进位,全面提升。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堃到建安区就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进行调研,并前往分包联系企业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在育新路农贸市场、幸福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官池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等地察看后,王堃指出,建安区环抱中心城区,是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主阵地,要成立专人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常态化创建机制,围绕利民、便民、惠民开展创建活动,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就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王堃指出,要把开展活动与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大局,对标年度目标任务,全力奋战三季度、决战下半年,尽最大努力争取最优异成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市政协主席刘保新到“联乡帮村”分包联系的鄢陵县张桥镇西许村、陈楼村、裴庄村调研,详细听取乡村“五星”支部创建、集体经济发展、厕所革命、“雪亮工程”等工作汇报,了解之前反映问题整改情况,并针对提出的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绿化等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助推问题解决。就做好“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刘保新强调,要认清重大意义,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关于“五星”支部创建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推动工作提速增效。要坚持目标导向,抓牢基层党支部这个关键,抓好集体经济发展这个保障,抓实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个载体,抓稳基层治理这个基石,抓好乡风文明这个动力。要切实为民服务,坚持为民情怀,动员党群共同参与创建,关注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呼声,全心全意办好民生实事。(许昌日报记者 王利辉 高伟山 李新 武芳 付家宝)
  图为8月10日上午,市委书记史根治(中)在魏都区高桥营街道办事处老吴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调研“五星”支部创建工作。 记者 牛书培 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太知名但是很美的小城市#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兮☀️ 尘世阳光永绽放,只愿一搏葵花媚我和向日葵有个约定,每天向阳而生[太阳]向日葵看不到太阳也会开放生活看不
  • 但土性太过或太弱之人则愚朴固执,头脑僵化,内向好静,有的会为人狠毒乖戾,不通情理,土太弱之人还会表现的孤僻吝啬,性情贪卑。水性之人有是非之心,足智多谋,有远见有
  • 嘉伦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态度,面对鲜花掌声也好,面对质疑诋毁也罢,他真的只想静下心来演好他接下的每一个角色,也有能力从外表到内在赋予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灵魂,行为动作
  • 冯瑞堂文化每日穿衣分享☯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农历十月十六【丙寅日】1⃣️⃣ ❤️ 吉穿:穿红,紫,玫红,粉红色上衣,寅为木,木生火,火为红色,大环境
  • 首尔釜山江原道,咖啡店亲测集锦-济州岛篇上线啦[太阳]【济州岛咖啡店亲测精选列表】欧巴住在首尔,正常情况下大概两个月一次去济州岛拍照[照相机] 所以及不上其他地
  • 艾玛:作为魔女深入塞姆利亚大陆地脉四处巡回之中,似乎暴露了罗塞的秘密?盖乌斯:由于帝国发生的某件事而重返故乡,作为教会关系者分享各类情报。艾玛:作为巡回的魔女深
  • 有网友公开表示,如果是辣目洋子出演女二“幽兰”的话,那么追剧的人肯定会减少一半,即便是有林更新和赵丽颖出演也不想看了! 自从转卖二手礼物后,辣目洋子的路人
  • 三刷《谈判专家》演女一号的自称是全剧组里“女汉子”@刘春鑫_1991 我是超级喜欢她的性格,爽朗大方接地气,朱迪演得也是棒棒哒[羞嗒嗒] 男一号@王彦凯噜哩
  • 黄芪是补气之最,人体气力足后就会加速血液运行,再配合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山楂,二者相加,可以起到更好的益气活血的作用。黄芪是补气之最,人体气力足后就会加速血液运行
  • 可是我又不能把脑子扔掉,郑州助孕,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不要在我快要彻底放弃你的时候来,我命没呐么贱,武汉助孕,靠近阳光这半年,广州助孕,你不擅长说谎远离讨厌的人,
  • 全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4例(广州4例,深圳8例,珠海1例,佛山1例);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4例(广州16例,深圳2例,东莞5例,中山1例);另有2例境
  • 然后医生说畸胎瘤基本上都是良性的,这句话让我一下子安心了不少……除了生和死,只要有解决办法,一切都是小事啊! 这几天只属于我们一家四口[好爱哦]属于甜甜的俩小天
  • #小陈咻一下[超话]#绝对碾压 金智秀 PINK VENOM单人预告片最快破百万/千万& 22年最多观看kpop预告携正规二辑 强势回归 登上54个国家
  • (3)下跌时盘面很弱,几乎没有反弹,股价几乎和均线平行下跌,这种情况如果是庄家在出货的话,盘中一定会趁大盘反弹的时候再次适当拉升股价,这样庄家才能在维持住股价的
  •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请花3分钟用心•耐心把它看完1. 舍得付出才有回报,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2.物以稀为贵,制造需要“抢”才能得到的氛围3.在时间上限制,不给客户多的
  • ​​​来自网络 ​​​#FortPeat[超话]##baby feat# 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原来清风会一直拥抱天空原来清风吹过过吹散了天空的阴霾Sk
  • 在離別的兩年里,眼裡心裡再不能容下其他人,於是奮不顧身地獨自回到維也納,回到這個男人住的樓下,遠遠地守候,有時候並不能見到他,可她風雨無阻地等待了一天又一天,終
  • Salsa绝不仅仅只是一支舞,当你爱上这支舞时,往往也就爱上了它背后的文化:浪漫、多元、碰撞、融合……对于其中最重的一味古巴文化,Mia自己又有怎样的理解?咱们
  • 常吃豆腐渣可防治糖尿病#张淋琳健康频道[超话]#   提到豆腐渣,许多人认为它是豆制品的下脚料,没有什么营养,而且口感较差。 五黑熬夜星人必备它除了高膳食纤维高
  • 【主要栏目】 特别关注、戏剧研讨、音乐研究、影视论坛、舞蹈世界、教育天地、文化广场、剧本新作感受江城韵味~~~湖北武汉,一座底蕴极其深厚的历史江城,将古典之美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