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

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四 季 之 义 大 矣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正因为古人细心地观察到了“云行而雨下,于是万物在变化中成形”这种自然现象,人们才能进一步用心地将天地之间的自然现象,迁移至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达致一种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中观乎人文的超级境界。

“行云下雨”是天地的因,“万物因此而发生变化并塑成自己的外貌”是天地之因在生物界和人类界结成的果;

没有人类对天文、地理和四季的体验、感悟、观察和模仿,人类就无法清楚地认识天地、认识自己。

《周易·彖》说:“刚中而柔外。”对天地来说,这句话是说天道内刚外健,而地道则内阴外柔;没有内在的强大刚健,哪有天道外在的自强不息、运行不已;

没有内在的阴顺宽厚,又哪有地道外在的柔美和谐、滋养万物。

对四季来说,这句话是说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春季和顺宽展、万物复苏,夏季则火烈暑酷、困苦难耐,秋季回归天高云淡、宜人醇厚,冬季再轮为冰雪严寒、人境艰难。

对人类来说,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内心刚强而言行和蔼,或内心强大而外表温和,或内心坚固而外表不争,或言语柔和而行为果决。

四季范畴中的天德之美和地德之美,总是受到古人的推崇的。

所谓天德,就是天的德行,就是天的特质,就是天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所谓地德,就是地的德行,就是地的特质,就是地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没有太阳的供暖和行云施雨,就没有大地上的万物生长;没有大地的承载和滋养,万物也无所归依、无可生长。

但在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中,至为重要的,则是对天地、四季内美不彰品德的推崇。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告诉人们,智者是不会夸夸而谈的,夸夸而谈的人不是智者。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告诉人们,君子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是告诉人们,天地有大美好却不张扬,四季有确定的法则但不议论,万物有既定的规律但不说出来。

在中国古代的智者看来,一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丰,地位再高,助人再多,贡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过四季和天地,既然对万物和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的四季和天地都内美不彰,人类的一点小小成就,还值得自恋其中而夸耀不已吗?

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春天来了,万物萌芽;夏天到了,万物度暑;秋天来了,万物成熟;冬天到了,储藏整备。

既然季节如此,人类做起事情,不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吗?

如果春天来了,不去耕种,秋天到了,不去收获,那还有不失败的吗?

迁延至人生,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机会来了,要敏捷地抓取;时机不成熟,就不能勉强作为,而要厚积厚攒,待时而发。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人们从四季,以及太阳、月亮和天地关系中,总结出阴阳、刚柔的哲学理念,并精炼扩大,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和法则。

在古人的眼光中,阴阳和刚柔,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还是无所不包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不仅仅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物极必反、循环不已的。

冬天冷到了极致,就会转暖,夏天热到顶点,就要转凉;人生也是如此,顺到不能再顺时,就会反转,霉到不能再霉时,就要反弹。

《周易·系辞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这是告诉人们,事物都是从起点开始又返回作为终点的起点,这才是死与生的道理。

因此,事物过顺,就要警惕它向不顺反转;而事物不顺,就要努力,以进取和积累迎接反转的到来。

《庄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这是告诉人们,阴阳相互映照,相互包纳相互呵护;四季轮岗,相互促生你衰我盛。顺境不是永远,困境也不是终点,它们都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努力和追索才是永恒的。

正是有了古代的智者对日月、天地、阴阳的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和提炼,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逝去的已经不只是汛期泗水这个泄洪道里的浊水了,而是复加了时间、空间、喟叹、社会、人生、期待、责怨等等的情感之水了。

孔子期待的能跟弟子们一道享受的“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的天然境界,也已经不仅仅只是春天、游水、儿童、拉风、飙歌和新衣服等等关键词了,而成为对一种理想社会生活的渴求和描述。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眼里,最高等级的善或最高等级的善人就像水那样,水滋利万物而不与之争夺,位处大家都不愿意待的低洼地,因此水的品质已经十分接近于宇宙的最高规则了。

在老子的视野里,这水已经不是自然之水,不是地表之水,不是理化成分的水,不是喝了只能解渴的水,而是哲学之水、文学之水、情感之水、观念之水和养心之水。

《庄子》在天地四季中追求的是一种仙童般的悠然和凝静,是一种“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的超然境界;

在庄子的视野中,游世于天地四季之间是人生的实境,游心于天地四季之外才是人生的至境;守神凝静,形体自会康顺;安顿好自己的内心,精神自会生长。

也正因为古代的智者为我们挖掘了如此丰富的天地、四季的大内涵,我们在体验四季、感受天地的过程中,才不再显得那么浅薄、粗心而浮躁。

我们挎着竹篮走进原野时,我们不仅仅是走进了原野,而是正在走进农耕文化的腹地;

我们看见刮风下雨时,我们知道那并非只是在刮风下雨,那也是阴阳交合、刚柔互转;

我们捡拾一片地皮时,我们不只是在捡拾一种野味,我们也会感叹大地对万物的滋润和养育;

我们挖起一棵荠菜时,我们知道我们并非只是在挖起一棵野菜,我们会想起为了食品安全而以身试毒的先人;

我们在开花的蒲公英附近休息时,我们会想起不竭泽而渔的道理;

我们走在无人而沉寂的原野里时,我们则将懂得何为心静如水、顺天而应时。

时间是人类的假象? 爱因斯坦作出推测,时间根本不存在,有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对我们而言很常见,因为我们每天都要按照它的指示完成每天的任务 。 在物理学概念里,它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和物质、空间概念互相关联。 有人认为它根本不存在 ,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遐想。 它是什么呢? 它就是时间 。 早前一位伟大物理学家的言论曾抛出:时间或许根本不存在 。 那么时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为什么说时间是人类的假象? 而说时间不存的物理学家是谁? 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理性去解答。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有了钟表的发明,人类对时间有了每时每分每秒 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只是人用来记录物质运动规律的人为计量单位 。 对于时间的起点,这要从宇宙创世大保障讲起了,大保障产生了宇宙间的物质,有了物质才能用时间去衡量。 人类世界有一个普遍认知,既时间是连续的、不离散的 ,就像有落差的水,是流动的。 但这并不意味这时间不会发生改变,时间流逝本身没有快慢 ,但我们会在情绪高昂、心情愉悦的时候感觉时间流逝快,而在情绪低落、心情不好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这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影响了我们对时间的判断,所以时间是一种比较难以琢磨的、神秘的概念 。 时间与空间相互支撑,构成了对物质运动的解释。 「时」 指的是物体运动的描述过程 ,「间」 是一种人为划分的单位 ,合在一起,时间把一个物体的运动切割成好像一帧一帧的画面,一张一张的照片,化分成一块一块的单位。 就拿我们的地球时间来说,为了方便不同地理坐标的地区和人口的日常生活,我们制定经纬线 ,把地球划分成 24个时区。 一个时区占15 度,相邻时区间隔一个小时 。 顺着地球的自转轨迹自西向东,右边的时区比左边相邻的时区快 1 个小时 。 时间在人为的规定下,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时区的划分更方便了全世界人口的日常生活。 可是在对时间的研究过程中,有人却认为时间只是人类的假象 ,到底是怎么回事?前文也说过,时间是建立在物质运动之上的 ,这种运动大到天体运动,恒星陨落,小到神经末梢、人的心理活动。 科学家发现时间和空间是一体化的 ,宇宙中所有物体的空间状态所持续的过程,就是时间延续的表现。 宇宙间所有物质和能量一旦产生,就存在着运动和流逝的概念 ,不可能在一瞬间抹消或重置,所以时间不会强制按下暂停或者重新计时 。 既然时间是人为制定的衡量一切物质运动状态的概念,如果人不复存在,人的思维也就此消失,那时间还存在吗? 或者说时间还有意义吗 ? 时间为人而活着,人可以感知到时间的流走。 在著名的洞穴实验 中,被实验者在一个二三十平米的恒温地洞中,生活了130天。 她的日常生活所需都可以得到满足,这里有书籍、乐器、音乐,还有一台被消除时间的电脑。 除了时间被抹去,似乎一切正常。 被实验者在一开始生物钟还可以保持,随着在地洞中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她的生物钟发生了变化 ,可以说完全紊乱了。 被实验者可以达到超过 20 小时的睡眠时间 ,以及同样多的清醒活动时间,正常人的睡眠是 8-10 小时 ,剩下是工作、娱乐的时间。 可生活在地洞中没有时间概念的被实验者,可以结结实实睡一天,再玩一天。 到最后被实验者精神状态出了问题 ,她本想凭借生理期推测时间过去了多久,结果在那里待的第二个月,她的生理期没有来。 这意味着时间概念的丢失已经影响到了她的生理功能 。 实验需要进行130天,可是时间观念的模糊已经严重影响了被实验者的身心健康,她最后只坚持了两个月。

经过这个实验,人的时间感丢失会引起人心理和生理的变化 ,产生了负面 的影响,所以时间和人的想象有很大关系。 有一位更加有智慧的物理学家,早在多年前就用自己的理论发表了这一理论,他是谁呢? 他就是爱因斯坦 。 爱因斯坦 认为,时间只不过是人类为了描述已知的运动物体制造出的抽象概念 ,他还认为,「时间」「空间」「物质」是不能割裂开去解释的。 爱因斯坦也同意时间不能被停止和重置 的观点。 但是在反复研究中爱因斯坦发现,时间和空间会在特殊情况下发生扭曲 ,当扭曲程度过高时,时间的流逝会异常得慢。 时空的扭曲是由于巨大的引力 ,黑洞 是一种用于极高质量能够吸引并吞噬其他恒星的天体。 它巨大的引力会扭曲周围物体的空间结构,所以当靠近黑洞时,天体的时间流逝程度会变得很慢 。 说黑洞可能感觉太过抽象,我们拿地球上的情况来说。 金字塔 大家肯定知道,它是地球上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建筑。 虽然和天体比,它的质量小很多倍,但是在地球上的物质中,它的质量很大 。 拿吉萨金字塔 来说,它每立方米质量为2.6吨,体积约260万立方米,总质量675万公吨。 当人在吉萨金字塔附近走动时,会因为质量效应受到金字塔的引力影响 ,如果和地球其他物质相比,在金字塔附近的人,度过的时间会慢上十亿分之一秒 ,这个数值自然也无法被时钟捕捉,我们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金字塔附近的人比正常物体慢了约十亿分之一秒,但时间确实因为金字塔的引力,变慢了一丁点。 要想解释这种现象,还是要回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那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怎么给出合理解释的呢?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认为,时间和空间的量是由它包含物质和能量的量决定 ,引力会把时间—空间这块「布」造成弯曲变形。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和势能成正比 ,势能可以理解为能量。 一个质量越大的天体,当物体靠近它时,就越可能引起物体的空间时间弯曲度越来越大,这种弯曲使得时间流速变慢。 如果生活在中子星这样的超高质量的超级天体 上,别的地方过去了一年,中子星才度过了一天。 既然超高质量天体会引起时空扭曲,导致时间变慢 ,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时空扭曲实现时光穿梭,穿越到未来 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待在一颗黑洞并保持不被吸引,我们就能度过比地球慢上数倍的时间,相当于延缓了人的衰老。 也许在黑洞周围的时间度过1个月,当我们再返回地球时,地球已经是50年、100年之后的模样,也就是说我们「穿越」到了地球的未来。 不过实际上,只是因为时空受引力影响的程度不同 罢了。 对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怪人来说,时间可以是不存在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时间是客观存在的。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走,有时我们感叹时间催人老,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抓紧每分每秒,活出精彩人生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

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四 季 之 义 大 矣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正因为古人细心地观察到了“云行而雨下,于是万物在变化中成形”这种自然现象,人们才能进一步用心地将天地之间的自然现象,迁移至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达致一种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中观乎人文的超级境界。

“行云下雨”是天地的因,“万物因此而发生变化并塑成自己的外貌”是天地之因在生物界和人类界结成的果;

没有人类对天文、地理和四季的体验、感悟、观察和模仿,人类就无法清楚地认识天地、认识自己。

《周易·彖》说:“刚中而柔外。”对天地来说,这句话是说天道内刚外健,而地道则内阴外柔;没有内在的强大刚健,哪有天道外在的自强不息、运行不已;

没有内在的阴顺宽厚,又哪有地道外在的柔美和谐、滋养万物。

对四季来说,这句话是说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春季和顺宽展、万物复苏,夏季则火烈暑酷、困苦难耐,秋季回归天高云淡、宜人醇厚,冬季再轮为冰雪严寒、人境艰难。

对人类来说,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内心刚强而言行和蔼,或内心强大而外表温和,或内心坚固而外表不争,或言语柔和而行为果决。

四季范畴中的天德之美和地德之美,总是受到古人的推崇的。

所谓天德,就是天的德行,就是天的特质,就是天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所谓地德,就是地的德行,就是地的特质,就是地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没有太阳的供暖和行云施雨,就没有大地上的万物生长;没有大地的承载和滋养,万物也无所归依、无可生长。

但在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中,至为重要的,则是对天地、四季内美不彰品德的推崇。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告诉人们,智者是不会夸夸而谈的,夸夸而谈的人不是智者。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告诉人们,君子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是告诉人们,天地有大美好却不张扬,四季有确定的法则但不议论,万物有既定的规律但不说出来。

在中国古代的智者看来,一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丰,地位再高,助人再多,贡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过四季和天地,既然对万物和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的四季和天地都内美不彰,人类的一点小小成就,还值得自恋其中而夸耀不已吗?

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春天来了,万物萌芽;夏天到了,万物度暑;秋天来了,万物成熟;冬天到了,储藏整备。

既然季节如此,人类做起事情,不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吗?

如果春天来了,不去耕种,秋天到了,不去收获,那还有不失败的吗?

迁延至人生,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机会来了,要敏捷地抓取;时机不成熟,就不能勉强作为,而要厚积厚攒,待时而发。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人们从四季,以及太阳、月亮和天地关系中,总结出阴阳、刚柔的哲学理念,并精炼扩大,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和法则。

在古人的眼光中,阴阳和刚柔,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还是无所不包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不仅仅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物极必反、循环不已的。

冬天冷到了极致,就会转暖,夏天热到顶点,就要转凉;人生也是如此,顺到不能再顺时,就会反转,霉到不能再霉时,就要反弹。

《周易·系辞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这是告诉人们,事物都是从起点开始又返回作为终点的起点,这才是死与生的道理。

因此,事物过顺,就要警惕它向不顺反转;而事物不顺,就要努力,以进取和积累迎接反转的到来。

《庄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这是告诉人们,阴阳相互映照,相互包纳相互呵护;四季轮岗,相互促生你衰我盛。顺境不是永远,困境也不是终点,它们都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努力和追索才是永恒的。

正是有了古代的智者对日月、天地、阴阳的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和提炼,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逝去的已经不只是汛期泗水这个泄洪道里的浊水了,而是复加了时间、空间、喟叹、社会、人生、期待、责怨等等的情感之水了。

孔子期待的能跟弟子们一道享受的“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的天然境界,也已经不仅仅只是春天、游水、儿童、拉风、飙歌和新衣服等等关键词了,而成为对一种理想社会生活的渴求和描述。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眼里,最高等级的善或最高等级的善人就像水那样,水滋利万物而不与之争夺,位处大家都不愿意待的低洼地,因此水的品质已经十分接近于宇宙的最高规则了。

在老子的视野里,这水已经不是自然之水,不是地表之水,不是理化成分的水,不是喝了只能解渴的水,而是哲学之水、文学之水、情感之水、观念之水和养心之水。

《庄子》在天地四季中追求的是一种仙童般的悠然和凝静,是一种“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的超然境界;

在庄子的视野中,游世于天地四季之间是人生的实境,游心于天地四季之外才是人生的至境;守神凝静,形体自会康顺;安顿好自己的内心,精神自会生长。

也正因为古代的智者为我们挖掘了如此丰富的天地、四季的大内涵,我们在体验四季、感受天地的过程中,才不再显得那么浅薄、粗心而浮躁。

我们挎着竹篮走进原野时,我们不仅仅是走进了原野,而是正在走进农耕文化的腹地;

我们看见刮风下雨时,我们知道那并非只是在刮风下雨,那也是阴阳交合、刚柔互转;

我们捡拾一片地皮时,我们不只是在捡拾一种野味,我们也会感叹大地对万物的滋润和养育;

我们挖起一棵荠菜时,我们知道我们并非只是在挖起一棵野菜,我们会想起为了食品安全而以身试毒的先人;

我们在开花的蒲公英附近休息时,我们会想起不竭泽而渔的道理;

我们走在无人而沉寂的原野里时,我们则将懂得何为心静如水、顺天而应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天秤座:人群中的恶魔  天秤女经常会在工作中做一些阴人的事情,她们的嘴巴看着很厉害,能说会道,感觉也像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实际在背地里小动作特别多,对自己不
  • 调休了下午 离公司太近了不去对不起自己 谁懂蹲错了两个门口 蹲了签售入口结果7.左右就说人走了围栏啥的也撤走 就去另一边看见了几台空的保姆车 当时还没反应过来
  • 人间值得,未来可期”‌15.对于19岁的你的祝福是经历世事而不失少年意趣是保持坚定与热爱是依然能够为世间那些真情而心动‌16.希望你一切都好希望所有俗套的祝福语
  • 成长过程中自身病'痛较多,有外形缺'陷或者残'疾的人易感自'卑和悲'观,成长环'境比如居住在危'险的街区、贫'穷'困'苦、学校里遇到了人'格'障'碍的老师或者同
  • 何况每个人嘴里的世面,也不过是世界的一面而已,想起一个故事,叫盲人摸象,还有一个故事叫管中窥豹,还有一个故事叫指鹿为马,你呀,走到今天,是过去所有开心和难过的总
  • 据悉,兰州新区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超1300亿元,新增绿色贷款占比64%,新增政府性债券投向绿、色项目占比32%,11家区内企业获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
  • 心善则美,心纯则真,如果我们能持有一颗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一任沧桑,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用平常的心去生活,用宁静的心来领悟。因为苦难是最好
  • 每一次来都觉得这边的天空无比的广阔 像海一样没有边际 以前觉得长大就好了 后面觉得工作就好了 这段时间一直在惶恐 焦虑中度过虽然也得到了一些 有些东
  • 「修善雖不希望樂果,樂果自應。作惡雖不樂欲,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這個苦果,欲是欲望,樂是愛好、喜歡,作惡他不喜歡惡報,他不希望苦果,他還是喜歡樂,可是怎麼樣?
  • 是的,困扰我6年的问题终究画上句话了,我终于已经不爱你了,无论你以后在我面前怎样,我都会当你可有可无,不会再被你左右我的情绪了。【怎么去哄好那些拉黑你无数次还依
  • ” 29.我呀,很难喜欢上别人,所以一遇到喜欢的人,就像个久贪作富的暴发产一样喜形于色,明知道财不可外露,情不该尽吐,可我也总是兜不住,说到底,还是因为太喜欢
  • 说明蔡徐坤是无辜的,如果照片上的人真的是他,那他不敢这么嚣张,这可是自投罗网。干嘛要闹到网上,耽误蔡徐坤赚钱,影响大家的正常生活,让吃瓜群众也很懊恼。
  • 苏苏所受的教育叠加蛋蛋烬的人设,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苏苏一定会因怜生爱,所以我个人觉得苏苏需要在泼寒节那日意识到自己的爱,想诉衷肠的时候因为男二身死导致未说出
  • 繁华似锦,只采一朵花,不贪多而杂,专注于一件事,不分散精力,确定一个目标,坚定地前行,稳步取胜。繁华似锦,只采一朵花,不贪多而杂,专注于一件事,不分散精力,确定
  • 以前总觉得找一个爱我的人伴我一生,现在才发现没有常青树,每个人都是说走就走,人最怕苦尽甘来,有些事情我总觉得翻篇了,可是我偷偷折个角,那个男孩子将他在我的剧本里
  • 三峡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曾义在发言中说:“三峡集团作为落户湖北的央企和跨国能源企业,会把三峡所能、湖北所盼、欧洲所需结合起来,将欧洲领先技术经验引进来,带动中
  • 超爱我的男朋友~在云杉坪的时候,他会抱着我坐上栅栏,在我下来的时候,抱着我下来,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属于我的男生~喜欢上和他一起旅行,我会做所有的
  • 吃到了南枝记的一系列,点了3份虾,对虾制品是真爱了虾饺真的太好吃啦别管我,我就是觉得好吃叉烧太甜啦,吃了两块就放下了芥末虾球也很好吃,下面还铺了菠萝和黄桃炖盅里
  • [太阳]《杨光》健康美容顾问!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风里雨里我在健康美丽路上等你! 《杨光》感恩的心!感恩遇见!相识是缘!相知是份! [太阳]生意兴隆! [
  • 我的头发细软而且爱出油掉发厉害,后来开始养发了,认真养了一段时间,头发发质变好了,分享一下小心得吧:内调,辛辣油腻的食物少吃,多吃一些黑芝麻,不要熬夜!不用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