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养在鱼缸里,生如鲲鹏,当入天空与大海。

 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的办公室门口,有一个漂亮的鱼缸,里面是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  它们长约三寸,头大背红,十分漂亮。  可是,在这鱼缸里待了两年,好似没什么变化,还是三寸来长。  有一天,一个小孩儿来这里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是好奇,于是想要抓一只出来,没想到慌乱中把鱼缸推了下来,摔碎成一地。  为了抢救这些可怜的鱼儿,人们只好暂时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的池子中。  直到两个月后,新的鱼缸到了,人们准备把那些小鱼重新放回鱼缸里。可这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仅仅两个月时间,那些小鱼疯狂地从三寸长长到了一尺!  人们一致认为,这是由于鱼儿的生长环境变化导致。  池子比鱼缸大得多,鱼儿的生长空间也就大得多。  于是,研究者把这种打破鱼缸,让鱼儿更快、更好成长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鱼缸法则也顺其自然应用在了家庭教育上。  家庭就像是孩子生长的容器,生长在鱼缸中的孩子,有再多营养,因为空间的限制,也只能长成三寸大。  而生活在池子中的孩子,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天赋。  中国父母大多会掉入这样一个陷阱:  越爱孩子,越为孩子好,就要越无微不至、细致入微地照顾、管教孩子。  可偏偏,这样的“无微不至”却等于把孩子圈养在了鱼缸里,扼杀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身为父母,你为孩子提供的,是鱼缸还是池子?2“鱼缸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生活里,常常能见到焦虑无比的“鱼缸父母”:

  孩子什么时候会走路;

  什么时候会说话;

  成绩是不是第一名;

  跟哪些孩子做了朋友;

  ……  这些一点点的“不完美”都会立刻让父母神经紧绷。  这些养育焦虑的家庭,恰恰是掉进了“鱼缸”陷阱里。  一个朋友曾跟我分享过她和孩子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孩子要参加班级里的作文小比赛,题目为“大自然的美”。

  为了让孩子勇夺桂冠,她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带孩子去植物园观察各种自然生物,细致地教她分辨物种、颜色、特性,孩子写作文时她也一直从旁指导。

  可写着写着,孩子生气了:“妈妈,你看到的自然和我看到的不一样!为什么要按你的写,不能我自己写?”

  她有些惊讶:“妈妈是希望能帮你拿奖呀。”

  可孩子说:“只要是我自己写得开心,拿不拿奖我不在乎啊!”

  于是,她答应孩子不再指手画脚,让孩子重新写完一篇。

  两份对比,她发现:原来她在教孩子的一直是成人眼里真实、理性的世界,而孩子眼中的自然,有着独属于孩子的天真、童话和美好。

  硬把孩子强拉进大人的眼光里,倒是局限了。  越焦虑的父母,越容易把孩子困在鱼缸里。  这个社会对所有孩子的要求都惊人地一致——听话、懂事、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孩子”的标配。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变成理想中的孩子,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提出要求、加以关注,一旦孩子的成长轨迹有所偏离,就采取各种手段让孩子“听话”。  当然,听话、懂事、成绩好绝非是贬义词。  问题在于,当我们过分希望孩子变成这样时,就会不自觉地用强制、严厉的态度,期望以简单粗暴的方法“逼迫”孩子变成这样。  好的教育方式,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任他如雄鹰,自由地探寻天空的美好,而不是自私地为他拴上绳子,不能离开父母的视线。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说:  “人生的成功不是来自守规矩,而是来自于独立思考,来自于听从内心的愿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给以鱼缸,则困于浅水;

  投以海洋,则深海无惧。3敢于做孩子的“破缸人”  为人父母的使命,是生养孩子,为孩子提供成长需要的养分。  而孩子需要的养分不只是物质上的饱足,更是精神上的丰盈与自由。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勇于探索生命的不同篇章。  做孩子的“破缸人”,我们要拥有这三种思维方式。  01、独立远比乖巧更重要。  父母最爱对孩子说的两个字就是:听话。  为什么?  因为我们认为,孩子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不能分辨是非对错,所以听父母的准没错。  可是,只会“听话”的孩子永远学不会独立,永远只能依赖父母。  让孩子拥有独立人格,既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也要培养独立动手能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错误自己扛,是让孩子学会独立为自己负责的第一步。

  少说“我帮你”,多说“你试试”。

  少说“我认为”,多问“你觉得呢?”  凡事尊重孩子的意见,将他当成一个“小大人”,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02、要鼓励孩子多尝试、多探索,用积极信念引发积极情绪。  孩子的成长绝不是养在温室中十几年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才能得到完善。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多尝试、多探索呢?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它认为,人对一件事的认知和评价是决定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也就是说,孩子的畏难、逃避等情绪,主要来源于对对象的困难认知;如果想让一个孩子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就要让孩子对尝试的对象产生积极的认知。  举个例子:  当孩子拖延写作业时,往往是因为对“完成作业”这件事有困难的认知;而我们只需要帮孩子讲作业分门别类、定好小目标,从易到难,那孩子就会没有心理负担地去写作业了。  其他事也是如此,要鼓励孩子多尝试,就父母的共情、示范和鼓励,当然,也需要父母的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体验的空间。  03、接受从牵着孩子到目送孩子的过程。  孩子一片空白地来到世上,父母是唯一的依赖。  可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如果我们还是把他当成那个一无所知的婴儿,不把孩子的掌控权还给他自己,最终只会阻拦孩子前进的脚步。  孩子的成长旅途,我们只需要帮他避开那些错误的荆棘和陷阱,至于人生的路,就交由他自己去走。  只有那些对自我有掌控感的孩子,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作家小霍丁·卡特说的那样:  “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  所以,别把孩子养在鱼缸里,生如鲲鹏,当入天空与大海。  与所有父母共勉。

别把孩子养在鱼缸里,生如鲲鹏,当入天空与大海。

 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的办公室门口,有一个漂亮的鱼缸,里面是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  它们长约三寸,头大背红,十分漂亮。  可是,在这鱼缸里待了两年,好似没什么变化,还是三寸来长。  有一天,一个小孩儿来这里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是好奇,于是想要抓一只出来,没想到慌乱中把鱼缸推了下来,摔碎成一地。  为了抢救这些可怜的鱼儿,人们只好暂时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的池子中。  直到两个月后,新的鱼缸到了,人们准备把那些小鱼重新放回鱼缸里。可这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仅仅两个月时间,那些小鱼疯狂地从三寸长长到了一尺!  人们一致认为,这是由于鱼儿的生长环境变化导致。  池子比鱼缸大得多,鱼儿的生长空间也就大得多。  于是,研究者把这种打破鱼缸,让鱼儿更快、更好成长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鱼缸法则也顺其自然应用在了家庭教育上。  家庭就像是孩子生长的容器,生长在鱼缸中的孩子,有再多营养,因为空间的限制,也只能长成三寸大。  而生活在池子中的孩子,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天赋。  中国父母大多会掉入这样一个陷阱:  越爱孩子,越为孩子好,就要越无微不至、细致入微地照顾、管教孩子。  可偏偏,这样的“无微不至”却等于把孩子圈养在了鱼缸里,扼杀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身为父母,你为孩子提供的,是鱼缸还是池子?2“鱼缸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生活里,常常能见到焦虑无比的“鱼缸父母”:

  孩子什么时候会走路;

  什么时候会说话;

  成绩是不是第一名;

  跟哪些孩子做了朋友;

  ……  这些一点点的“不完美”都会立刻让父母神经紧绷。  这些养育焦虑的家庭,恰恰是掉进了“鱼缸”陷阱里。  一个朋友曾跟我分享过她和孩子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孩子要参加班级里的作文小比赛,题目为“大自然的美”。

  为了让孩子勇夺桂冠,她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带孩子去植物园观察各种自然生物,细致地教她分辨物种、颜色、特性,孩子写作文时她也一直从旁指导。

  可写着写着,孩子生气了:“妈妈,你看到的自然和我看到的不一样!为什么要按你的写,不能我自己写?”

  她有些惊讶:“妈妈是希望能帮你拿奖呀。”

  可孩子说:“只要是我自己写得开心,拿不拿奖我不在乎啊!”

  于是,她答应孩子不再指手画脚,让孩子重新写完一篇。

  两份对比,她发现:原来她在教孩子的一直是成人眼里真实、理性的世界,而孩子眼中的自然,有着独属于孩子的天真、童话和美好。

  硬把孩子强拉进大人的眼光里,倒是局限了。  越焦虑的父母,越容易把孩子困在鱼缸里。  这个社会对所有孩子的要求都惊人地一致——听话、懂事、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孩子”的标配。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变成理想中的孩子,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提出要求、加以关注,一旦孩子的成长轨迹有所偏离,就采取各种手段让孩子“听话”。  当然,听话、懂事、成绩好绝非是贬义词。  问题在于,当我们过分希望孩子变成这样时,就会不自觉地用强制、严厉的态度,期望以简单粗暴的方法“逼迫”孩子变成这样。  好的教育方式,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任他如雄鹰,自由地探寻天空的美好,而不是自私地为他拴上绳子,不能离开父母的视线。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说:  “人生的成功不是来自守规矩,而是来自于独立思考,来自于听从内心的愿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给以鱼缸,则困于浅水;

  投以海洋,则深海无惧。3敢于做孩子的“破缸人”  为人父母的使命,是生养孩子,为孩子提供成长需要的养分。  而孩子需要的养分不只是物质上的饱足,更是精神上的丰盈与自由。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勇于探索生命的不同篇章。  做孩子的“破缸人”,我们要拥有这三种思维方式。  01、独立远比乖巧更重要。  父母最爱对孩子说的两个字就是:听话。  为什么?  因为我们认为,孩子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不能分辨是非对错,所以听父母的准没错。  可是,只会“听话”的孩子永远学不会独立,永远只能依赖父母。  让孩子拥有独立人格,既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也要培养独立动手能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错误自己扛,是让孩子学会独立为自己负责的第一步。

  少说“我帮你”,多说“你试试”。

  少说“我认为”,多问“你觉得呢?”  凡事尊重孩子的意见,将他当成一个“小大人”,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02、要鼓励孩子多尝试、多探索,用积极信念引发积极情绪。  孩子的成长绝不是养在温室中十几年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才能得到完善。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多尝试、多探索呢?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它认为,人对一件事的认知和评价是决定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也就是说,孩子的畏难、逃避等情绪,主要来源于对对象的困难认知;如果想让一个孩子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就要让孩子对尝试的对象产生积极的认知。  举个例子:  当孩子拖延写作业时,往往是因为对“完成作业”这件事有困难的认知;而我们只需要帮孩子讲作业分门别类、定好小目标,从易到难,那孩子就会没有心理负担地去写作业了。  其他事也是如此,要鼓励孩子多尝试,就父母的共情、示范和鼓励,当然,也需要父母的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体验的空间。  03、接受从牵着孩子到目送孩子的过程。  孩子一片空白地来到世上,父母是唯一的依赖。  可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如果我们还是把他当成那个一无所知的婴儿,不把孩子的掌控权还给他自己,最终只会阻拦孩子前进的脚步。  孩子的成长旅途,我们只需要帮他避开那些错误的荆棘和陷阱,至于人生的路,就交由他自己去走。  只有那些对自我有掌控感的孩子,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作家小霍丁·卡特说的那样:  “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  所以,别把孩子养在鱼缸里,生如鲲鹏,当入天空与大海。  与所有父母共勉。

亲爱的宝&弟,麻麻念《金刚经》,佛陀问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陀又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读到这里,我总觉得《金刚经》就是让人要行布施,用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富来供养佛陀,你看那些有钱人家礼佛,总是一大盘一大盘的水果,鲜花,堆成一座山。我曾经去旅游,到寺庙里,寺庙的僧人卖香,卖花,卖福袋,卖开光的手链,玉石,卖各种名义的东西,贵得不得了,说买了这些供养菩萨,供养佛,就会心想事成,得很多很多福。很多拜佛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有些自认虔诚的佛教徒,听信这些僧人之言,大把大把的钱,花出去,只为了为家人祈福,祈求平安,健康,发财,升官,学业有成,诸如种种。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接着《金刚经》往下读,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能读诵《金刚经》,去领悟它,领悟其中要传达的道理,而不只是不走心地念,然后把你领悟的道理,说给别人听,哪怕只是四个小句子,那么这个福报,这个功德,也比你拿一大堆金银珠宝去供养佛陀,来得大。
到第十二品,尊重正教,佛陀接着说:“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再次告诉你,须菩提,这部经文,哪怕只是四个小句子,你也要知道,世界一切天人阿修罗,都要好好去领悟,把这部经文,当成塔庙,供养。如果能好好去领悟,你要知道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的很稀有的道理,金刚经在哪,佛就在哪,都要尊重。再次强调诵经,领悟经文的重要性。
然后前面第十九品说,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福甚多,然后后面还有一句,佛陀说的:“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因为如来觉得一切皆是空,所以福德在如来眼里也是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你们想要福德,就是想要平安啊,健康啊,财富啊,名声啊,反正如来本来就不觉得有这些东西,你们既然说想要,如来就说有吧,很多很多啊。其实如来觉得,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何来多不多啊,还问多不多,你问我就跟你说,很多很多啦。
然后二十四品,接着说,“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什么意思?就是如果有一个人,是个王,反正就是很厉害的人,用金银珠宝堆成山来供养佛,另一个人,念诵《金刚经》,哪怕只是和别人解说《金刚经》,只有四句,他的功德,他的福报,都比那个王多百倍,百千万亿倍。这样说,你们明白吗?所以佛陀是想要大家倾其所有的财富去供养他吗?建超级豪华的大庙宇供养他吗?不是的。麻麻念《金刚经》,不像你们在寺庙里听到的僧人念经,唱歌似的,根本听不懂在念什么?营造一种莫名的神圣感。麻麻念经,一字一句,慢慢去领悟它的意思,它每一句话都有意思。《金刚经》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佛陀的总体精神,就是一切本就是空,世界在未开发之前,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性——空性,以此来告诉大家,放下执念,放下执着,不要在意,因为一切本就是空。所以如来没有三十二相,如来没有相,因为如来也是空的,佛就是你的心,你心里如果相信一切都是空的,笑笑地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你都可以放下,那么你就见佛了。《金刚经》只是反反复复,从各个角度告诉你,万事万物都是空,放下放下,一切皆可放下。不要斤斤计较,觉得这个怎么会这样,这个人怎么会这样,这件事怎么会这样,要是这样就好了,要是得到更多就好了,要是那样就更完美了……没完没了。
你们看麻麻悟道的过程。我先看了前面,就觉得用珠宝去供养,很大的福德啊。就觉得佛陀也这么说。然后呢?接着往下读,才发现不是这样的,佛陀说,连福德都是空的,那你想我说多,我就说多吧。其实佛陀想要的是我们能够去多读读经文,去领悟其中的道理,然后告诉别人,让别人也有这样的佛心,这个世界就更美好了。
昨天中午麻麻接阿宝的时候,在路上,麻麻和阿宝闲聊,告诉阿宝,其实小孩顶聪明的,告诉阿宝,元气就是孩子气。告诉阿宝,有时小孩的想法比大人厉害,因为小孩还没有那些固有的想法,小孩天马行空,有创意,有灵气。我让阿宝不要妄自菲薄,觉得小孩的意见就没意义了,很多大人根本不听孩子的意见,觉得孩子懂个屁,我告诉阿宝,麻麻会尊重你,去聆听你的想法。阿宝很开心。
可是,晚上的时候,阿宝跑来我房间,说想跟我好好聊聊,她说她很不开心,很想马上变成大人,因为小孩什么都要听大人的,只要变成了大人,她就可以不用听大人的了。就可以想干嘛就干嘛,就也可以像粑粑那样,命令别人。麻麻哈哈大笑,问阿宝,是不是麻麻中午和你说,小孩的想法也不是那么无关紧要,微不足道,有时候小孩的想法比大人还棒。然后你就觉得你很棒了,你的那些想法厉害了,你的自我就膨胀了,一遇到粑粑的专政,你们两个火花四射。哈哈哈哈哈……阿宝,你怎么只听上半句,不听下半句呢?麻麻说,你的想法也是有价值的,麻麻会尊重你,会聆听你的方法。但是没有说,你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我们就要都听你的,按你说的做。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按照对的去做。你看麻麻,现在就算已经是大人了,阿嫲也总是强制麻麻按她的说法做,不听我的意见。
你知道有一个词,叫做无忧无虑。这个词是形容谁的?
你说,小孩。
我问,有听说这个词形容大人吗?
你说,没有。
我说,那就对了。只有小孩才会无忧无虑,大人的烦恼比小孩多了去了。你看麻麻,要上班,上班的时候要听领导的,下班了要照顾你们,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的事吗?
你摇了摇头。
是啊,就算变成了大人,也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了,就算变成了大人,也要按规则办事,而不是要所有人都听你的。
阿弟说,对,就像《布鲁依》里的那集,可可一直想要到大人那里吃蛋糕,但是大家约好了,地上阴影的部分才是陆地,不能掉到阳光照到的地方,就是海里。遇到不能过去的时候,可可总想违反规则,说算了,我们就走一点点,没关系的,但是大家都说不可以。总是会有奇迹发生,要么开来了一辆车,多了阴影的部分,要么来了一朵大云,有了阴影的部分,所以不能违反规则。就像麻麻一直告诉我们的,再想吃街对面的冰淇淋,也要等红灯了,才能过去,不能闯红灯,这是规则。
麻麻好开心,阿弟真的很棒!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可以违反规则,有时候小孩看似要听大人的,只是因为大人比小孩更知道规则,可以预见不好的结果,这就是大人的经验。但是有些大人懒得解释,不和小孩说清楚这其中的道理,就让小孩误以为小孩都要听大人的,其实不是听大人的,是听规则的。
阿宝懂了!麻麻说,阿宝,你是幸运的,你的麻麻,是小孩,我愿意聆听你的想法,尊重你,愿意和你仔细地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所以你要明白,不是你要听我的,是要听规则的。你比我幸运,我的麻麻,你们的阿嫲,就算我已经四十岁了,她还是要我听她,她从来不听我的,我永远是孩子,永远都没有正确的想法。
回到《金刚经》,第十五品,佛陀说:“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我见,就是我以为,我觉得,我想怎么样怎么样,人见,就是人家说怎么样怎么样,众生见,就是大家都说怎么样怎么样,没有去细想其中的道理,没有耳朵,不聆听,只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听,其他的部分听不见,就像阿嫲,我和她说话,她总是一大套道理,她觉得怎么样怎么样,连我想的,她也知道,还不屑地说,你就是这样想的,我怎么会不知道。然后,别人都是怎么说的,大家都这样。那就没办法沟通了,佛陀也觉得,这样的人,没法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说不通的。
麻麻分析我悟道的过程,我是不是在一开始,也只是我见,片面地理解前半部分,而没有细细去领悟后半部分。阿宝听麻麻的话,也只是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听,觉得麻麻就是说,我的想法厉害,也没有听完下半部分。都是我见。
所以阿宝,阿弟啊,有时候我们要收起我见,打开耳朵,多听听,多去聆听,多去换位思考一下,麻麻一直告诉你们,慢,慢,再慢。凡事好好想想,再想想……不要急着下定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随着小虎队的解散,三个人各自发展,前经纪人宋文善住院这半年期间,媒体透露苏有朋,吴奇隆等都有去探望,没想到一个“等”字是在暗示陈志朋吗?【一手捧红“小虎队”金牌
  • 收拾书桌看见很多东西翻开那些仿佛那个时候的记忆开始重现,看见了贴有标纸的初一很喜欢的书,记得那个时候的同桌很喜欢三毛,买了一大袋三毛的书,从教务处搬过来,一个蛇
  • 不要说普通人,就不差钱的大明星也是如此,你去看看极速前进这类综艺,看看里面的明星,对旅游的小事也是处理不好的。如果你和伴侣出去旅游一次,你会发现这个人居然如此智
  • 完整版乔洛薇傅沉渊(全文txt阅读)乔洛薇傅沉渊 乔洛薇傅沉渊(全文txt阅读)乔洛薇傅沉渊 乔洛薇傅沉渊(全文txt阅读)乔洛薇傅沉渊 《乔洛薇傅沉渊》乔洛薇
  • #阳光信用[超话]##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在困难面前,如果你能在众人都放弃时再多坚持一秒,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你的。#阳光信用[超话]##每日一善#
  • 据悉,本期债券注册金额为人民币30亿元,本期发行金额为人民币2亿元,发行期限为242天,主承销商/簿记管理人/存续期管理机构为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票面利率由发
  • 限行区域以及时间,通告里有很详细的写哟~摩托车也属于机动车,应也在限行车辆范围内!周一(8月8日)机动车尾号限行的提醒后台经常有很多警粉留言询问限行,妹子将问题
  • 从通行安全、环境安全、停放秩序、消防安全等方面,对电动自行车使用环节进行规范,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登记的条件、程序以及号牌管理的有关内容,明确了驾驶电动自行车上道路
  • #俊哲[超话]# 其实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是作为一个自认为特别能理解张老师的金牛 我觉得他烦心的除了这些明眼人一看就禁不住推敲的所谓黑料八卦 可能更多的是他
  • 一辈子有耐心去做一件事,这个世界诱惑太多,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多路出击,最后一事无成。[来][圣诞老人][哈哈]#马思纯微博评论区画风#生活是不能等别人来安排的,
  • 与此同时,副队长程锦带领另一批队员在会议室里按照园长和老师的要求为憨兜家园整理新的憨兜家园评估体系。下午2时许实践队员结束午休,根据分工的要求,实践队员分成三小
  • 一念间有多少的悲喜,一转瞬有多少的炎凉,心有欢喜,诸事皆温柔,从容于心,自在于外,任凭沧桑风雨,只作淡然一笑。淡然且自由,独立且无畏,皮囊美丑都会老去但是诗书不
  • 该剧通过小人物的视角,通过这些温暖的生活故事,呈现出来的是运河两岸的生活图谱,这种安于道、乐于业的状态,更像是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这种小人物视角之下的故事,虽然
  • 那句话就是内容,你说时放个视频展示小白菜如何水灵灵地长出来,如何有一个特别的故事说它长出来,那也是内容!几处农舍炊烟升起,又该是一顿丰盛的午饭时间,我悠悠的踏着
  • 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誉为“人体冷冻之父”的罗伯特·艾丁格在他的著作《永生的前景》中提出这一观点,并且书中还引述了大量植物和低等动物经过低温休眠后来
  • 师请以松阳宅为观,赐号淳和,御制碑书额,以荣乡里。迨后平韦后,立相王睿宗,玄宗承祚继统,师于上京,佐佑圣主。
  • 时光匆匆,浑浑噩噩的活了三十年喜欢过一个人安静的画画,喜欢过躲在健身房玩手机,喜欢过发呆一整天接着一整天喜欢红酒杯里装咖啡,装中药,装奶茶,喜欢榴莲,樱桃,菠萝
  •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强]选对方向,越努力,越幸运[加油]早上好[太阳]新的一天从早上开始努力工作 认真生活 我尝试着去真正的理解每一个人 !别害怕,勇敢去尝试
  • 金航标(www.kinghelm.com.cn)金航标kinghelm的接插件产品可以替换jst的B2B-XH-A、B3B-XH-A、B4B-XH-A、B2B-
  • 有一种基金是可以追高买的,那就是基金经理能够持续调仓换股,高低切换、提前布局市场的下一个方向,这非常难,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广发高端制造做到了。广发高端制造在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