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佛,还是魔?念佛不可错认消息!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根据祖师大德的教言,专门就念佛的人魔境的辨别与对治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有些念佛的人见解不纯正,以妄心希求好境界,就特别容易出现魔障,所以念佛时,念着念着佛就现前了。根据印祖等大德的教言,这时要小心鉴别,不能错认消息!如果佛现前,这时候要用智慧,根据经论、祖师的窍决来勘验。这些必须要了知,到用功的时候才能分辨。
首先,是关于佛光的三个方面。
1、光明是否刺眼(耀眼)
现出的佛菩萨光明刺眼,那肯定是魔的境界。佛陀来现光明肯定非常柔和。
2、佛光没有影子,魔化现佛有影子
3、光明是否明显
佛现是明显的,魔现是模糊的。(有些希求胜境的人,一修法就很快出现幻境,他还不到魔来考验的层次,或者就不说是魔现这么严重,但绝对不能算是正确的征相,这是肯定的。)

4、三十二相是否清晰
从三十二相上看,三十二相模模糊糊,肯定是魔化现,佛陀化现肯定是非常清明的。
5、心的当下是否清净
如果境界现前时,心非常欢喜或恐惧,凡使心波动很大的,都不是好境界。佛陀现前,我们内心肯定非常安宁、清净。而魔王现前呢,往往内心欢喜莫名,其实一欢喜就魔入心窍了。魔王的绝招有二,硬魔恐吓令起恐惧心,软魔诱惑令起欢喜心。所以欢喜不一定是好事情,它使你的心波动,正念一动,完了!魔趁虚而入了!
《印光大师文钞》:“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另外,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也提到两个要点来作简别。

6、是否与经教相合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不与修多罗合者,是为魔事。”(修多罗是梵音,就是佛经。)与经教不合,就是看到的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庄严,跟《净土三经》不相合。到时候出境界,阿弥陀佛现出来,你跟经文作对照,如果不合,说明现的相有问题。西方三圣的身相,《观经》有详细介绍,比如,大势至菩萨头顶有一个宝瓶,而现出来的大势至菩萨不是这样,那说明与经教不合。
古德大师《疏钞演义》还有这样的解释:“修多罗中谓,应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若相好之数,或多寡不定,悉为魔事。”三十二相不全,缺了几相,比如佛的无见顶相没有,肉髻也没有,或者虽然有三十二相的数,但跟经中不同,经中讲的身金色相,而现绿色,那就有问题。
当然,有些人不识字,或见识短浅,不知道三十二相,也会有另外的情况。因为这种人只知道或只局限在世人画的那种不精准的三十二相上,甚至把佛画得与一般人没有很大不同的相,他心目中的阿弥陀佛跟人类的色身一样,他也是这样祈祷,如果真的是三十二相现前,他非但不起欢喜心,反而恐惧,那他一般只会见到他想像中的阿弥陀佛身相,这个很有可能,但这并非真正观修相应的见佛,也不能一概说这是魔障。

7、是否与当前行门相合
《疏钞》说:“不与本所修合者,是为魔事。”你如果修的什么法门,最后现出来的与所修不相合,这个要小心。“单修禅人,本所修因,唯心无境故,外有佛现,悉置不论,以果不协因故。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何得概为魔事?”只就修禅宗的来说,“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现出什么相来都要打破,而修念佛、生起次第,见佛见本尊,因果是相顺的,则不能一概断定是魔事,而要具体看。
《疏钞演义》:“唯观坐相,今见卧相等。”如果你只观想坐式的阿弥陀佛,但是现出来的是躺着的,那也要小心。或者你观的佛是站着的,现出来却是坐着的,这也跟你所观不符,肯定有问题。
或者有这样的情况:你一向念阿弥陀佛,却出来一尊观世音菩萨,这就与修行不相应,要小心了。因为你念的是阿弥陀佛,怎么会现其他的呢?这必须要非常谨慎。
当然,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一同出现,这是可以的,或者,平时你既念佛又念观世音菩萨,现出观世音菩萨也是可以的。因为本身佛菩萨本来就是不可分的,特别西方三圣是同一坛城,你都在忆念、都在祈祷,那全部现出来或只现其中一两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修阿弥陀佛,最后却现个地藏王菩萨,或者,你本来观白毫相光,却现一个佛的眼睛——绀目澄清四大海,这说明修错了,肯定是魔现。
这是根据《疏钞》对魔现、佛现作了两方面的辨析。前面根据《印光大师文钞》《念佛三昧宝王论》等归纳而讲了五个要点,再加上这两点,就是可以从七个方面来勘验。

8、以唯心所现唯识无境的理论来勘验
不管是佛现前还是魔现前,都是唯心所现,离不开自己的心识,离不开往昔的业力、修行的功德力,并没有心外独立真实存在的佛或魔。了知只是心识的幻现,都是你八识当中现出来的一个相分而已,就好像照片里的影像一样。这样不去执著,若是真佛现前境界便会更殊胜;若是魔现,以唯识观一勘验,魔境马上就会消失。
9、以中观空性无相无念的理论来勘验
或者就以《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作勘验。不一定现佛菩萨本尊,乃至于任何的境界,都可以用此来验证。一切境界都不要执著,知道这一切并非真实存在,这样一勘验,魔障就会马上消失,如果是好境界,就会增上你的境界,修行就会更上一层楼。
《印光大师文钞》:”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10、以正确征相之标准来勘验
就是看相续有没有进步,烦恼有没有减少。佛现肯定有正方向的加持力,能增上你的修行;而魔现就不会这样了。
当然,以上仅就念佛的人出现境界时如何分辨作了介绍。若从总的方面来说,《楞严经》应该是讲得最透彻、最广的,大家可以看一下。
本文摘自念西法师《弥陀疏钞十义略讲》

【老子的静和动】

道家哲学,首先是“躁”或者说“动”的哲学。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按照这个观点,“动”或者“躁”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道家哲学承认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才有“反者道之动”这样高度抽象而精确的命题。事实上,当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候,他实际上也是在坦承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呀!

但是,老子又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并且明确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按照老子的思想,静统帅躁,这是没有问题的。庄子在《缮性》中言:“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深根宁极”四字,可谓对“静”最佳诠释。

苏东坡被贬黄州,月夜泛舟赤壁之下,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个感悟是老子式的。他看到了物质世界变动不居的特性,所以才会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乌台诗案”)的关口,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这种调整,个人的感觉,是老子“静为躁君”这一思想的一次成功运用。外在物质生活是变动不居的,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外在物质生活的“躁”的集中体现。但是,苏东坡的伟大,是用内心的“静”来制外在的“躁”,强调“静为躁君”,这就是他接下来说的后半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躁”的观念看,“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从“静”的观念看,河流永远是河流,不会消失。就这个意义言,“静为躁君”,微观物质世界虽然一刻不停地在变动,但宏观物质世界却永恒存在。苏东坡感悟到了这一点,活着的信心也就更足了。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这种坦然自信心态的表现。

“以静制动”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高妙的人生哲学。当老子将“重为轻根”与“静为躁君”并置时,我感觉,在老子的想法里,“静”是重的,“躁”是轻的,所以“静”才能胜“躁”,才能统帅“躁”。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一个人的“静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清代三朝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静气”就是一种沉稳劲健之气,与一个人的“躁气”也就是虚浮之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说,“静为躁君”,就是要消除人的“躁气”,锤炼人的“静气”。“躁气”就像天上的云,轻飘飘的,没有分量,所以有躁气的人在做人上就没有根蒂,老子因此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君”是什么?“静气”。人失掉了“君”,做事做人就没有定准,恣意妄为,无逻辑可言,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因此老子在第四十五章接着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今天的中国社会,因为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一个剧烈的转型期,各种思潮冲突尖锐,表现在人心上,就是“躁”得厉害。“躁”有其好处,那就是古人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最怕的是一潭死水,一个声音。正因为有各种思潮的交流碰撞,才会有真理的火花闪现。所以,当代社会,不怕“躁”,但是需要用“静”来统帅“躁”,遏制“躁”的负面影响。这个“静”,个人以为,不是墨家的“尚同”,而是儒家的“和而不同”。承认每个人生命的独立价值,允许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想法,无论那想法是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而又在法律的框架内和平共享身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彼此和谐相处。这就是“和而不同”,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事实上,当我们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魏晋人对个体生命独立性的尊重。王羲之在文中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你可以选择“静”的人生,我可以选择“躁”,这里面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同样可以获得人生的快乐。魏晋人不愿将人生圈定在一个固定的狭窄的圈子里,他们希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不受羁绊的,这种想法是多么好。虽然我们肯定老子的“静为躁君”,肯定人的内心的静气,肯定人心应该有的那份沉稳厚重,但是,在人的外部生活中,我们并不提倡“槁木死灰”。我们希望人的外部生活是活跃的,丰富的,富有变化的。所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应该是我们的一种自觉的追求。我们羡慕西方文化的冒险精神,许多科学上地理上的大发现,都源于这种冒险精神,源于外在生活的“躁”,源于对运动的天然爱好,我们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到。所以,外在的物质生活无妨“躁”一点,多在外面走走看看,多体验;内在的精神生活无妨“静”一些,少点对名利的贪欲,多点对生命本质和尊严的体悟和尊重。这样一来,既做到“静噪结合”,又做到“静噪有别”“以静制躁”,真正如苏轼所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以动衬静,那静是何等恢弘而博大?

按照孔子的说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静噪岂可偏废?乃自制对联一副,以为结束:静噪本一体,唇亡则齿寒。

念佛应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还是“阿弥陀佛”四字?

现在佛门里面关于念佛的问题,有一个争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关于四字、六字。一些念佛堂也是在这个问题的抉择上没有定解,大家的想法就是不能互相统一。

其实关于念阿弥陀佛名号应该四字还是六字,祖师大德有专门的开示,有了定论,我们依教奉行就是了。

莲池大师:

四字自念,六字随众

有这么一种讲法,说莲池大师讲的,有人还不打算往生,就劝他念六字,大师自己念佛是决定往生的,就只念四字的。所以,真想往生的人就念四字,因为这样提倡,现在很多念佛的人只念四字。

其实这种说法是值得观察的,莲池大师有没有这样讲过?有必要在这里讨论一下。

莲池大师的书里曾经有这样的问答,原文出自《弥陀疏钞》的附录,也收录于《云栖净土汇语》(答问篇)。

大师的原文:“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也就是《阿弥陀经》里面讲“执持名号”,经文原文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好像是让我们念四字的(这样问也不是善问,六字佛名,同样也大量出现在经文中,如《观经》),“今丛林尽从六字”,丛林也就是寺庙,泛指办道修行的地方,或者现在盛行的僧俗二众念佛堂,这些地方大家都是念六字的。

下面就问“毕竟何者为是?”《阿弥陀经》讲的“执持名号”好像只有四字,到底依四字还是依丛林六字呢?接着又问:“大师自己是怎么做的?”

莲池大师一贯平素的文风,回答得非常简洁,就八个字:“四字自念,六字随众。”

莲池大师没有说过,我自己真想往生,所以就念四字,有些人假往生,还不想往生,就念六字。大师只说“四字自念,六字随众”,自己念四字,天下丛林都念六字,随众的话当然也会念六字,不应该自己标新立异。这个是莲池大师的观点。

当然像现在的一些大德强调四字佛号,我们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理解。

念佛堂里大家共修的时候,怕有些人确实信愿不够的话,种一个善根还是很好的,那应该“南无阿弥陀佛”比较合适。

“南无”本来就是皈依、恭敬的意思,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就让他种了一个善根;单单“阿弥陀佛”,有可能和念“一二三四”差不多,心里恐怕还不知道去皈依、恭敬,所以加个“南无”非常完整。

有这样子的必要,也可以说有其道理在。但也不是说想往生的人就念四字,不想往生的人才念六字,莲池大师并没有这个意思。

印光大师: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

印祖在《文钞》里是这样回答的,“念佛宜念六字。”应该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印祖开门见山非常明确讲念佛应该念六字,始终只念四字是非常不合适的,所以一般念佛堂里面都是念六字为主,最后快结束的时候念四字。

印祖又说:“此‘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好多人为什么就喜欢念四字呢?印祖就把原因指出来了,为了念得多、念得快,所以念四字。念六字的话让他一天念十万、五万非常困难,所以为了图多、图快就念四字。

下面接着说:“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以专修不杂修为理由,所以教别人只念四字,乃至于呢,发愿、回向、赞佛、礼佛等都说没有必要,这种做法完全是门外汉。说明这种人对净土宗是一窍不通的,根本是一个门外汉。

“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印祖这一句话非常关要!念四字他就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知道“南无”——去皈依、恭敬求佛加持,只知道自己做功夫,一句阿弥陀佛念的时候不打妄想,这是专在行门表面上用功,不知道从信、愿、行的信、愿上求佛力加持。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印祖就点出来净土法门是信、愿、行三法为宗的,信、愿、行要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单单在行门上用功。信、愿其实是根本,这个行是从信、愿而生出来的,信、愿真切你那行自然上去,所以信、愿不够的话单单在行门上搞,那就成了自力法门了,这样的行门也很难恳切、很难相应、很难持久下去。

不在信、愿上用功的话,所以就像印祖说的:“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依彼说。”印祖这里就告诉我们,这种人只在口称佛号的行上讲究,乃至礼拜等都不用了,这样子他的行门就很难恳切,久而久之,念佛就是口头滑过,只剩下一个形式了。

恳切呢,是表现在信愿的摄持下用功的,他现在不在信愿上讲究,专在行上用功,当然他就很难恳切。所以一般人念佛久了以后,就随口地滑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中真正的信愿心,虔诚的心,就像印祖这里讲的恳切心就很难起来,这样跟阿弥陀佛就不容易相应。

我们净土宗是他力法门,要求佛慈悲力,在信愿上用功的;而只在行门表面上下功夫,那时间久了悠悠忽忽、浮浮泛泛的流弊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念佛还是念,但是一直不恳切,只是个形式,不讲求质量,这样修行就不得力。

这里印祖就讲一般人应该在信愿上用功,以念六字为主。当然你信愿已经到家、非常真切了是不用说的,这时念六字、四字,怎么样都可以。像这里印祖讲的这种情况,就是指肯定信愿不够的人。

但是可以这么讲,绝大多数人信愿都是不够的,不是说我是真的想往生,这个信愿现在已经够了吧,你信愿真够量,那你现在就绝对有信心能往生,且信愿到量也是表现在行上,这个问问自己每天念多少佛、念得如何就知道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信愿是关键,首先就要在信愿上用功。就像印祖再再讲的:“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信愿行的信是最关键的,信是最前面的,后面的愿、行都是由信而发起的,所以了知净土法门殊胜,了知净土法门的奇特处,这是很要紧的,这样就会增长我们的信心。

净土法门应该在信愿上用功,而不能专在行门上、自力上去用功

净土法门应该在信愿上用功,而不能在专在行门上、自力上去用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检查信愿是否真切,可以观察自己修行念佛的情况,如果你一贯念四字的,在那里念久了,比如念了几天、几个月之后,你发现念着念着越来越乏味,念到后来就是有口无心,就是念的时候心中这种恳切心不够、念头也很难专一,如果这样子的话说明你信愿还不够,你现在专念四字还不行,不能学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是宗门上大彻大悟的人,对这样的大德来说怎么念都可以的,你要去学他的话恐怕有点不自量力。

所以对你来说,如果发现自己念四字的时候心里不是很恳切、心又不容易专一、随口滑过,甚至念到后来就枯燥乏味,这说明信愿还不够,这时候应该改回来念六字,依印祖的教言“念佛宜念六字”,这样在信愿上用功,把毛病改过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这个道理不懂,在自力、他力上如果没有抉择好,只是样子上念佛很精进,这样修净土法门恐怕很难相应,也就是说你修行的方向搞错了,自然不会得力。

李炳南居士: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

当然关于四字、六字,还有一点内容补充一下,也不是说一定要念六字,四字其实也是可以,甚至有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念四字。

信愿真切的前提下,四字、六字是圆融无碍的,没有什么必要在这个地方分别的,而有些情况,则四字多有便利。

比如你坐禅,为了心静下来,这个时候一般是默念,默念字多难念,所以一般是念四字,这样不耗心力,容易养心;

或者你躺着休息的时候,出声容易伤气,这时也可以念四字;

乃至到大小便处不清净的地方默念,当然也是念四字;

或者呼吸念佛,如果你个人情况,觉得四字更相应,也可以念四字;

还有一种情况,超度亡人,这个临终者气息衰弱,心力不强,而四字容易随念,这时候可将六字、四字结合起来,或者念四字为主也是可以的。

所以这些不同的情况呢,就念四字,不必疑虑。

像这个道理,李炳南居士也讲到的,他这么说四字跟六字差别:“六字恭敬,四字方便。”也就是说,六字容易结合信愿来用功,而有些时候,四字有其不共的方便。

李炳南居士还有这样的教言,你如果一直都摄六根这样念佛,但是觉得不相应、心不容易恳切而散落的话,那这个时候就应该发起信愿来,以非常虔诚的恭敬心去念(或者结合欣厌心),这样心就容易专一;心专一了,又重新都摄六根,这时(意识)就不用专门在信愿上提了,只在行门上着力就行了。

所以我们强调在信愿上用功,以念六字为主,也就是这里李炳南居士所讲的,你如果以恳切心去念,心就容易专一,修行就得力了。

修行要以可靠的教言为准绳

这是关于四字、六字的内容,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了一下。

现在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好多念佛的人都只念四字,这也跟一些弘法者不善巧、不圆融的说法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就在这里根据莲池大师以及印光大师的观点辨析一下。我想我们应该依法不依人,特别是弘扬净土,依十三代祖师的教言为准绳,这是很可靠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对于弘法的大德们,我们不要随便去评价,毕竟弘扬净土、劝人念佛,很多人因此而能往生,这个是有极大功德的,所以我们对人不能随便去诽谤、随便批评。如果你随便批评这个弘扬的人的话,说不定本来有人因他而念佛往生,却因你的批评指责中断了善根,这样就容易造业。

所以人、法要简别,不能随便去批评人,但法义上,不管是现代人——居士或者法师大德,乃至于古德当中,如果显现上法义有说错的,发布一些对教法住持的大方向上不利的言论,那么这时作一点法义上的讨论,这在历史上大德的示现是很多的,也是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虽然个人人微言浅,本不足道,可是引用的都是最受大家公认的莲池大师、印光大师的教言,想必也不可能有什么争议吧。

■ 本文摘自念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彼时的贺涵应该对罗子君还只停留在有点欣赏的阶段,即便已有一点点动心,但毕竟还未能和唐晶的十年抗衡,还未到不顾一切爱上的地步,当时只要唐晶稍微勇敢一点,稍微放下一
  • #王鹤棣[超话]# 看桃花坞看到弟弟被某人逼的把璇姐专门给他创造的“社交团宠”牌牌让给别人然后选了另一个“社交plus”牌牌 虽然气得要死但是这个称号也完全符合
  • ”本以为我会大方的跟他打招呼,可是当时的剧情不知怎么的,就是让我躲开了他的目光,可能是太久没有这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了吧?但我细心的哥哥貌似看出了什么,我临出门
  • 这一天真的很累,但是也很安心[抱一抱]10月3日溜溜碰来xx找我,我们先去逛超市然后看了《万里归途》(我竟然没哭哈哈哈)又排号吃了川菜——川菜太辣了溜溜碰饭量真
  • 如虛怀若谷的行者,简单朴素、自然、幽玄,放在书桌,茶桌上,可与古朴雅致的环境融为一体,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般。#观制##观制手作##银饰#强烈推荐这本书,第
  • 如果腹部积聚要用桂枝茯苓丸或少腹逐瘀汤,那么,如果积滞在脏腑、经络、血脉,甚至在四肢、头脑,就要用五积散。当代中医药学家叶橘泉先生用五积散的适应症是:1、胃内停
  • (学校主页 英文简介可能是主办也可能是赞助方[憧憬],不管怎么样,喜欢看见乐乐做和本专业相关的事情,太美好了[好喜欢]德州城学院美食街屿家,一家颜值不错的小店
  • 昨天有没走的老人一直在家中惴惴不安,怕被遗弃,打过几次电话,到最后说“干脆我们现在下楼吧,谁谁谁都走了,楼里没人了,巴拉巴拉的”我说您放松点,您先想想,您是
  • 我想,游戏和各种作品就是这样,也许我可以变成造福人类的工程师,但我同时也可以为玩家和观众提供一次无与伦比的体验,让他们说出“我很开心,印象深刻!”如果收到这样子
  • 半夜被铁柱打呼噜吵醒了然后告诉焦哥以后焦哥直接来接我吃早饭 这么冷的天在被窝里多舒服 直接一个消息来我家楼下呜呜呜大感动然后穿的特别厚把自己裹的像狗熊一样焦哥一
  • 11 . 21✦将您的最佳照片标记到 ☛ master_gallery✦☛ 关注艺术家动态,获取更多精彩视频。 12 . 21✦将您的最佳照片标记到 ☛ ma
  • 这几天,我真正知道什么叫坠人情网,那种思念那种渴盼那种迷乱那种不安,是怎样的缠人撩人折磨人啊。这几天,我真正知道什么叫坠人情网,那种思念那种渴盼那种迷乱那种不安
  • 大家嘴上都说真诚和善良才是必杀技,可偏偏被爱的前提是好看漂亮,可变好看了又怎样呢?她以为她很美么[笑cry]后面买了杯芋圆葡萄,确实好喝真不错,除了奶茶最喜欢的
  • #请君#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 ·͜·喜欢这件事是奔赴,是相见,而不是浮云为寄见字如面,或许山高水远,道阻且长,可喜欢的
  • 无论何时何地,【圈地自萌,不要过嗨】大家应时刻记在心上,我们的正主很优秀,值得我们骄傲,但是这不是在外随意吹嘘的理由,无论是公益、打投以及一些面对他人的夸赞,我
  • “这些年,我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旧小区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高龄补贴、低保待遇每年都在提高;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赵玉兰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心
  • [给你小心心]让我看看大家都买了艾漫君家哪些谷子呀~[礼物]关注+转发本条微博,抽取1名粉丝送艾漫出品随机周边1份![笑哈哈][笑哈哈][来]让我们一起新年福气
  • “还有10多天农户们就要开始采摘花椒,花椒是村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现在我们也在宣传动员,希望村民们通过多渠道发布招工信息,早日开园采摘,保证收益。杨富祥告诉记者
  • 有一次,霍启刚去参加节目,半路上突然发现130w的结婚戒指不见了,霍启刚急得直冒汗,立刻叫司机掉头,他太太郭晶晶却说:“先不找了!早上的时候就看到这个大妹子#叙
  • 肖战,你是最好的演员,更是最好的人。山中若有眠枕的是月夜中若渴饮的是银瓶泻浆无论你能做什么或者梦想能做什么行动吧胆量中自有天赋、力量和魔力你就是本源你就是创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