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奋进吧山东# RCEP给山东带来了什么
从1月1日到现在,RCEP生效已有半年。这半年来,RCEP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5个签署成员国中生效成员数量已达13个。与此同时,受疫情反复等诸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进入高度不确定时期。在多种因素交织的背景下,生效半年的RCEP给山东带来了什么?

  “国际贸易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RCEP的应用空间”

  ——对向日本出口拉动明显,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RCEP对我们的利好太大了。”众地阳光集团主要经营家用纺织品、实体面材、食品和服装业务,其家纺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市场。集团家居业务负责人赵国亮向记者介绍,今年前五个月,公司家居产品出口日本增长了9%,有1亿元的货物享受了RCEP税率优惠,较以前可减免税款50余万元。

  “这两年全球运费高涨,国际贸易不好做,能降低一点成本就增加一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赵国亮回忆起这半年来日本客户对于RCEP的反应,做了一个比喻——先抑后扬。

  他回忆,在RCEP刚生效的那段时间,日本客户对RCEP这个概念并不是很“感冒”。“可能是因为RCEP减税降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年降税力度比较小,另外客户对这个规则也不熟悉,所以最开始向我们了解RCEP税率优惠的客户并没有那么多。”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4月1日。这一天是日本新财年的开始,这天以后,日本方面开始执行RCEP第二年的税率优惠政策。以坐靠垫为例,RCEP规定第一年日本将对坐靠垫降税千分之三,第二年将再降税千分之四,所以按照第二年的税率政策,产品合计能享受到千分之七的税率优惠。

  同时,由于国际局势动荡和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日元近几个月大幅贬值,也无形之中增加了日本客户的进口成本,综合各方面因素,RCEP的税率优惠政策就对日本客户有了极大的吸引力。“上半年日本市场新客户增加了200万美金的贸易量,大部分都是四月份以后增加的。”赵国亮说。

  这一点从众地阳光出口日本产品享受RCEP的数量上也可以看出来,在众地阳光前五个月1亿元的享惠RCEP出口货物中,有4000余万元的货物是四、五两月出口的。“如果再加上六月份的数量,二季度的享惠出口货量一定会超过一季度。所以从我们的角度看,国际贸易的不确定因素反而增加了RCEP的应用空间。”

  青岛海关关税处处长毕海军介绍,今年前五个月,山东共为3.8万批货物出具RCEP原产地证书,数量居全国首位,出口享惠货值112亿元。

  中国贸促会6月29日发布信息显示,今年前5个月,日本已连续5个月位居RCEP原产地证书签证目的国金额首位,每月签证金额占比均超过90%,这说明RCEP的实施对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

  “RCEP生效大大降低了中国商品对日的出口关税,对中日贸易影响很大。”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郭美新认为,虽然RCEP刚刚生效半年,短期内同已经实行多年的中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比,在个别具体产品的关税减让力度上可能存在差异,但RCEP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三位一体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涉及的开放部门更多,水平更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享受的关税减让力度也会越来越大,长远看RCEP范围更全面,更有利于区域贸易发展。

  “为山东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优势提供了空间”

  ——影响供应链产业链布局,区域内分工合作趋势加快

  从事家居产品生产的青岛迦南美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从五年前就开始投资东南亚市场。公司运营总经理周晓辉介绍,目前迦南美地已经在越南建设了一个加工基地,可以实现部分低端原材料和产品的闭环生产。“越南本地劳动力价格更低,对我们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吸引力很大。”周晓辉表示,不少国外客户也已在东南亚开始建设配套产业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今年6月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报告指出,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是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供应链中心的重要因素,但是近年来中国在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方面的要素成本刚性增强。像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月均工资分别仅为中国的1/3和1/5,但是中国的工业用地价格却是越南的2.8倍、印度的3倍,中国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有所弱化。

  “像纺织、家居类这种技术要求没那么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后是不可避免要向东南亚转移的,但是RCEP生效却让我们高端材料生产加工方面的产能放缓了向东南亚转移的步伐。”周晓辉介绍,在RCEP生效以前,如果使用中国产的面料超过一定比例,就无法被认定为东南亚地区是原产国,也就无法享受到东盟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税优惠。得益于RCEP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公司在中国生产的高端面料,到越南工厂加工后再出口到其他RCEP成员国家时也可以享受到关税减免政策。同时,中国在劳动生产率、数字化转型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势也是东南亚地区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得迦南美地高端生产线转移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从我的角度看,RCEP为中国制造业升级争取了更多时间,也为咱们山东这样的制造业大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优势提供了空间。”周晓辉说。

  山东财经大学新兴经济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白洁认为,RCEP将会加快助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区域内将会形成明显的分工合作趋势,东亚经济的制造业链条布局将会更有层次,而中国将会成为区域内的高端制造中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戴明锋分析,区域内产业化分工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高端迈进。他认为,RCEP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进一步放宽了对区域内国家的投资限制,这必将加速产业变化的进程,山东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加强制造业优势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山东的制造业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个契机积极布局在RCEP区域内的产业链,从而推动山东制造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这一观点从外商投资的趋势上也能得到印证。以山东为例,今年前五个月,山东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6亿美元,同比增长79.7%,占全省使用外资的39.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9亿美元,同比增长171.2%,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866.8%、188.1%和110.7%。而在主要外资来源地方面,RCEP成员国国家投资18.9亿美元,同比增长67.1%。

  “把数字化改造的紧迫性提高了”

  ——倒逼企业与政府改革,对接国际高标准

  作为一项高水平的国际多边自由贸易规则,RCEP在使用过程中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地阳光和迦南美地都在为更好地适应RCEP要求进行数字化改造,在这方面,迦南美地已经投资了600余万元,众地阳光今年也投资了500万元。

  “数字化改造是未来外贸企业必须要做的,RCEP的到来把数字化改造的紧迫性提高了。”周晓辉介绍,RCEP规则下对每一类产品享受多少的税费优惠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就像同样是杯子,不同材料也会有不同的税费政策,这就对企业仓储、运输和报关等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迦南美地今年自行设计研发了自己的WMS系统,实现了企业仓储运输等环节的全程数字化。“我们出口的集装箱都是按客户分的,一个客户要多少种货物,集装箱内就会有多少种货物,用人工进行统计报关的时候偶尔也会漏一两种,但是用了新系统后可以做到全程监控,不会再发生类似问题。”周晓辉说。

  RCEP对政府也形成了改革倒逼。在今年1月1日RCEP生效当天,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RCEP省级企业服务中心。与此同时,服务中心和青岛海关联合推出的全国首个RCEP外贸实务查询工具——“鲁贸通”也正式上线。

  “RCEP对企业的外贸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鲁贸通’企业可以查询到每种商品不同贸易规则下的税率,也可以了解RCEP项下不同国家的原产地规则,助力企业更好地运用RCEP规则。”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魏晓介绍,除了提供政策查询服务,服务中心还整合税务、海关、行政审批等多个部门资源实现企业服务“一站式办理”,并且还为企业提供法律、金融、国际商账追收等公益服务。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出口退(免)税申报9332笔,退税金额共计13.6亿元;海关窗口签发纸质原产地证书29663份,发放空白原产地证28314份;已累计为100余家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服务,同时通过敦促履约、调解等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受理并解决跨境商事纠纷20余起。

  “高水平的贸易政策都比较偏向市场经济,在市场准入和竞争等方面会对政府治理和企业运行提出高要求。”郭美新认为,山东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发达,海运优势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均衡,完全可以利用RCEP规则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她建议,山东可以利用RCEP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分工的契机,对RCEP不同成员国采取不同的产业和贸易策略。对日韩,山东可以利用双边贸易结构互补性的特点,在机械器具、化学产品、电子信息运输设备、纺织等相关领域进一步吸引日韩等国投资,加强产业分工;对东盟,山东可以重点出口中高端技术的机械装备、化学产品、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产品,这样进一步凸显自身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特色。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辽宁:让“中国饭碗”装入更多“中国粮食”】春争日,夏争时,眼下,正是辽沈大地农忙季。此时,大田作物旺盛生长,田间管理正当其时。农人们日出而作,挥洒汗水于纵横阡陌,只为秋日时那沉甸甸的收获。#大国粮仓东北三省硬核担当#

辽宁,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多年来持续做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工作。以去年为例,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连续4年增长,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的好成绩。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07.7亿斤,同比增长8.5%,增幅位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全国第4位。粮食平均单产首次达到955斤/亩,位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全国第3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用占全国3%的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3.7%的粮食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优异的成绩,绝非单纯“看天”可得,而是积极努力、“知天而作”的结果。同时,粮食产能也体现了辽宁在种子研发、土地产能、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生产技术能力强、精耕细作质量优、基础优势水平高……辽宁,持续为“中国碗”贡献更多更好“辽宁粮”。

擦亮农业“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明确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辽宁农业资源禀赋较好,有着相对殷实的“家底儿”,同时在近年来大力支持种业自主创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区域特色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深入开展产学研联合育种攻关,成功培育并推广了一大批高产、稳产、绿色、优质的突破性粮油优良新品种。“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300余个,育成了东单1331、辽单5802、北粳2号、沈农508、铁豆67等一批粮油优良品种。我省自主选育的锦稻109、辽粳433、沈稻529、盐粳219、沈农508等5个水稻新品种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去年,有7个玉米自交系入选“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蔬菜、食用菌、果树、花卉等作物也育成大批优良品种。

为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辽宁将持续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高质量建设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圃),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同时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优势,建设育种创新平台,持续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持续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此外,辽宁还将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并建设一批区域特色种业生产基地,加大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力度。通过种业振兴,带动生产更多更好粮食。

反哺耕地中的“大熊猫”

好地才能产好粮。在辽宁,有2800万亩典型黑土区,这是全省重要的优质粮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黑土地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多年来为确保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黑土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变瘦、变薄、变硬”。

为了给黑土地“补养分”,辽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统筹采取工程、农机、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全力抓好黑土地保护项目落实。通过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侵蚀治理、农田防护林、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耕地轮作试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等一批黑土地保护项目,有效助力了“黑土增肥”。

“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项目等一批黑土地保护项目落了地。”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党总支部书记吴艳良表示,对于改善土壤和生态环境,粮食丰产丰收带来了明显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都有了保护黑土地的意识,自发主动参与到黑土地保护中来。

黑土地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十四五”期间,辽宁省将继续聚焦17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实施黑土耕地保护面积1000万亩。

探索粮食单产“天花板”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该如何继续探索粮食单产的天花板?这里面离不开农业科技做支撑。

“藏粮于技”,势在必行。辽宁明确,一方面要通过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不断挖掘粮食作物品种的增产潜力,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配套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以科学的粮食生产技术,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同时,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长环节加强技术指导,挖掘增产潜力;不断提高规模化、农机化和标准化耕作栽培技术水平;加强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节约用水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加强粮食作物遥感监测、水肥药精确施用、无人机植保等智慧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高产高效示范区创建为引领,集成推广区域性、规模化、标准化技术模式,创建一批高产高效示范乡(镇)县;加大对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服务主体扶持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一轮粮食增长“助推器”。

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当前粮食生产看天吃饭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农业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要把辽宁省的粮食平均单产保持在较高水平或努力提升,还需注意防灾减灾,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并在出现特色天气状况时提前落实防御措施。

打造现代农业“金名片”

农业,种植在源头,尾端在餐桌。一粒米,从地头到餐桌的过程中,推进了一产和二产的融合。如何更好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必须深刻认识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推动粮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农业产业链更长、价值链更高、供应链更全,进而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牢。

辽宁省是粮食结余省、粮食调出省,大部分粮食通过散粮、集装箱从营口、锦州、盘锦等几个主要港口调出,总体上加工高附加值粮食产品相对较少,其中主要是玉米加工量较少。这个过程中,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首先是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相互支撑,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粮食生产新“三品一标”、产后减损收储、加工流通一体化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融合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与产业提质增效;其次通过种养结合、休闲观光、订购认养、食品加工、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紧密结合,形成“粮食生产+”多功能拓展多业态发展,在产业融合中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辽宁省要将粮食主产省建成粮食强省,将全面调整粮油加工产品结构,推动粮油产业向优质化、绿色化、精深化方向发展,重点做强玉米、稻谷产业,延伸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开发“系列化、多元化、营养健康”粮油食品,积极发展全麦粉、杂粮制品和特种油脂,推广米糠和玉米胚制油,扩大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的比重,着力打造优质特色粮油食品加工,提升绿色粮油品牌价值。到2025年,辽宁省粮油加工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比2020年增加400亿元以上,用更多更好的“辽宁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大国粮策#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扎克伯格退出 股东要求小扎推出董事会
  • 保价1000元陶罐快递摔碎赔300元 赔偿标准合理吗?
  • 48岁伊能静回怼网友:一个女人可以漂亮到什么地步?
  • 胡歌评论区被催婚:老胡 啥时候结婚呢 粉丝真是操碎心
  • BIGBANG胜利被爆恋情 女友遭粉丝痛骂"整形怪物"
  • 中国女排训练有多严?丁霞失误后郎平当场翻脸 处罚方式太扎心。
  • 内马尔第四次分手,女友表示是他的决定
  • 中国女梅西王霜!这才是天朝足球的风采!
  • 警惕手机短信嗅探犯罪
  • 过河拆桥?美国拿完钱警告沙特72小时完成调查 黄金终于得宠了!
  • 中消协发文喊话苹果:必须保障消费者支付安全
  • 刚刚!超模小kk宣布结婚,男友为投资界的高富帅,所以霉霉会是kk的伴娘吗?
  • 苹果新品发布会爆料汇总,新产品不少
  • 绍兴天降不明物体,砸穿屋顶!房东吓到不敢上楼看!
  • 5月17日央行净投放300亿元,钢价仍然涨跌两难
  • 虎牙一姐miss和若风宣布暂停直播
  • 胰腺炎小伙住院偷点外卖 备注别让护士看见
  • 江疏影自曝与胡歌旧情细节:说是炒作,那真是低估了她
  • 只关注岳云鹏遭遇天价面,你知道小岳岳的商标都被抢了吗?
  • saya爷爷被气去世!网红殴打孕妇事件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