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寻迹#【天降“昆明湖”!从排走变留住,#北京如何留住了水资源#?】7月以来,京城急雨频至,人们常常听着雨声入睡,又听着雨声醒来。眼下已进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三季少雨,一夏水”的降雨特点,使得北京汛期降水量的多寡决定了全年降水量的丰枯。
曾几何时,北京人对于雨水的传统观念是希望“快来快走”,但随着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人们对雨水的态度逐渐从“排出去”转变为“想留住”,从对立转变为和解,进而加以利用,化雨成“金”。

雨水,曾被视同于污水
北京在华北平原上属于“缺水区”,气候比较干旱,一年中的降雨往往集中在夏季汛期。过去,住在北京城里的人,一直在受雨水的气,北京人对雨水的情感,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一场雨下来,城里常常就遭了殃,积水成患,污水泛滥,原有下水道非塌即堵,形同虚设。那时候,海淀镇有一个“蝎子湖”,平时存臭水,热天生蚊蝇,下雨后水涨起来便堵住居民的家门口,出门得蹚水;宣武门外一带,大雨后路上积水成患,十几天不退……因此,在老百姓心中,雨水和污水无异。
北京日报1954年8月17日2版刊登的《和污水雨水的斗争》一文中提到,清朝光绪十六年,大臣周天霖给光绪皇帝上过一个奏折,详细地陈述了北京的水患:“……自上月二十八日大雨淋漓,前三门外水无归宿,家家存水,墙倒屋坍……每当暑雨蒸潮,黄潦(脏水)满街,浊污流溢,民间疠疫(传染病)大作。”
过去,雨水和污水为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前人留给北京的280多公里长的下水道,只有20公里勉强能排水,其余不是塌就是堵。遇见大雨,天桥四周一片汪洋,住在这里的居民出门得坐在门板上划着走,更别提普通人家聚居的地方,雨水一冲,粪场里的排泄物就向房子里倒灌,大尾巴蛆在炕上、墙上爬来爬去。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北京便将消灭明沟和死水坑作为重点卫生工程,同时向排除污水与雨水宣战。
1953年4月24日,时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卫生工程局副局长陈明绍在北京日报2版发表署名文章《为排除北京市的雨水和污水而斗争》,倡议全市人民为排除雨水和污水行动起来。当年,本市启动下水道和河湖的修建工程,其中占比最大的工程就是新建下水道108.76公里,相当于当时内城5个城圈的长度。
四海下水道是这一年下水道工程中最大的一项。东直门和朝阳门之间,沿着城墙根的绿草地上搭起了工棚,墙上打开一个十六公尺宽的缺口,给四海(积水潭、什刹前海、什刹后海、西小海)下水道干线开放了大门。过去,四海一带的雨水没地方去,就顺着地势连泥带水流进了四海,常年淤积的污泥使四海越来越浅。四海疏浚后,这一带的雨水暂时被引到御河,可是御河容量太小,每遇大雨,什刹海、积水潭周围便成了水乡;附近居民的院里,水淹没了膝盖;经过北京饭店门前的汽车常常被水弄得灭火抛锚。直到四海下水道建好后,雨水才得以沿着这条下水道经过宽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胡同,穿过城墙流入东护城河。(1953年4月24日《北京日报》2版,《四海下水道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北京除了疏通原有280多公里的下水道之外,还新建了200多公里的下水道。耗时费力的下水道工程,在当时被视为解决雨水、污水排泄的最佳途径。

从“排出去”,到“想留住”
北京城的排水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截止到1981年,北京市区下水道总长度为1400多公里,增长了5倍多,明显改善了市区排水状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开始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北京缺水。
“三季少雨,一夏水”是北京降水的特点。上世纪60年代,春季雨水平均在60毫米左右,约为全年总降水量的10%;一入夏季,雨水突然增多,平均达450毫米,约占总降水量的74%。降水过分集中的弊端就是,春季各种春播作物可以开始播种的时候,常常因为雨水少而延迟播种期,或是需要抗旱播种。这对于农业生产很不利。(1961年5月19日《北京日报》3版,《天上来的水》)
上世纪70年代,北京连遇旱年,缺水这个现实阻碍了民生和城市的发展。捉襟见肘的雨水一股脑儿倾倒在汛期那几个月,结果是城里淹了,乡下涝了,山里冲了,河滩漫了,还得为此劳民耗资开挖排水河道。
当时,郊区农业复种面积逐年增加、农作物需水量增多,再加上春旱严重、水库蓄水量减少,水源不足与农业增产的矛盾尤为突出。
通县在历年小麦生产中,都遇到一个难题:春天,小麦需要及时春灌,而这时候几乎年年干旱,再加上全县复种面积增加,水源更显不足;秋天,用水量小,雨水却比较勤,容易受涝。
1972年,为解决春旱秋涝这个气候特点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困境,通县决定利用汛期拦蓄雨水,灌溉水利。在全县水利工作汇报会上,通县县委总结推广了台湖公社利用坑塘蓄积雨水,并趁汛期水源充足时闸沟截流蓄水等“春旱冬抗”的经验。当年汛期,通县十座拦河闸,除北关闸和师姑庄闸外,均关闸蓄水,以便冬春灌白地、浇小麦。“春旱冬抗”成为当时郊区农业对抗春旱的一项有效措施,并推广开来。(1972年10月20日《北京日报》1版,《拦蓄利用地上水 为夺取明年丰收做准备》)
郊区从雨水的利用中尝到了甜头。而那时候,北京每年汛期出境水量大约10亿立方米,着实大有可为——利用了雨水,不仅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用水的紧张,也增加了城市的供水保证。郊区利用雨水灌溉农田,城区利用雨水补充生活用水,甚至涵养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从此,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对雨水的态度便从“怎么排出去”转变为“怎么留得住”,汛期雨水收集和利用成为破解用水难的出路之一。

关闸蓄水,尝试雨洪初利用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怎么才能留得住雨水?如何在汛期尽可能多地收集利用雨水?这是水利部门日夜算计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110公里长的京密引水渠和几条护城河以及通惠河,既有供水任务,又有排洪功能,汛期还担负着从密云水库给京城供水的重任。北京市水利局管理河道多年的邹玉芬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河、渠上的节制闸闸上,利用雨水给城市供水?
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如果暴雨引发山洪,高水位运行的京密引水渠或其他河道憋崩了怎么办?
然而,将汛期的降水留住、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是北京市研究多年的课题,邹玉芬和同事们决定搏一把。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方案递交上去,不曾想,方案很快就批复了。全市上下开发利用雨洪资源的决心可见一斑。
最后成效如何呢?一组数据喜人:1988年汛期,密云和官厅两大水库关闸48天,拦蓄河道中积流向北京城供水,当年水库少放水0.93亿立方米。此后7年中,根据汛期的不同情况,北京共节约库水4亿立方米,相当于一米见方的“水龙”绕地球10圈。
与此同时,藏水于京城地下也是一个大胆的实践。1994年汛期,本市利用暴雨和洪水,在河道中适时放闸拦蓄,回灌地下水5亿立方米,使本市地下水位比前一年同期普遍回升0.98米。(1995年3月6日《北京日报》6版,《京城女水官》)

城里的雨水,也派上了大用场
关闸蓄水成效固然显著,但雨可不只是下在郊区、水库,城里在雨水收集上也亟待大做文章。
此前,城市里的水文章主要做在节水上面,1990年北京还因此被评为全国节水先进城市。但光节流是不够的,还得开源。本市确立了“三盆水”管水新思路,即把天上水、地上水、地下水这“三盆水”联合调度,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速度。
1980年至1990年,全市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38厘米。经过优化调度,1991年至1998年,这一数字减少到18厘米,相当于每年少开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左右。1998年前8个月,本市对雨水的控制利用率达80.1%。(1998年9月10日《北京日报》1版,《天上降雨地面拦地下用水精打算》)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北京在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增长的形势下,供水紧张局面再度显现。当时,城区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不透水地面随之增加,而此前建设的雨水管道控制面积有限,因此降雨后雨水横流,不能顺利入渗地下。在丰水年份,北京约有7亿立方米雨洪出境,白白浪费。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把“雨水收集利用”列作应对21世纪初期供水紧张局面的26条措施之一。
2000年,城区汛期降雨利用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中德合作投资6355万元的“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项目正式启动,被寄予厚望。根据北京城的特点,中德专家打造了4个示范区,控制面积达36公顷。在示范区建成雨水收集与传输、雨洪处理与利用、雨洪回补地下水及雨洪控制系统,同时将雨洪滞蓄系统和景观工程结合,将其用作卫生间冲洗、路面喷洒、绿地灌溉、洗车等市政杂用。按照设想,该工程推广实施后,城区将有30%的雨洪得以有效利用。(2000年1月3日《北京日报》5版,《留住雨水润京城》)
2003年汛期的一场急雨使北京不少街道积了水、小区“城门失守”,而西城区双紫园小区内却是另一番光景。北京日报记者探访发现,双紫园小区内没有积水漫流,也没有车子一过污水四溅的情形出现。雨过天晴之后,小区的雨水池里还增加了近百立方米用于喷灌、洗车的回收水。
双紫园小区正是城区雨洪项目的获益者。小区引进了德国先进的雨洪利用技术与设备,经过处理后的雨水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可用于洗车和灌溉等。2003年前7个月,小区共回收500余立方米雨水,加上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小区浇灌、洗车,甚至音乐喷泉已经完全不用自来水了。
这一场雨,包括双紫园小区在内的6个雨水利用示范小区通过了检验。雨水利用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可观:小区雨水不外排,减轻了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通过雨水回灌还可以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良性循环。(2003年8月16日《北京日报》7版,《天上雨再大 地面不积水》)

防汛变迎汛,蓄出“昆明湖”
2005年临近汛期时,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岐山调研、督察本市防汛工作时强调,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汛期中一定要把水文章做足,既要防汛又要迎汛,为北京积聚好水。(2005年5月22日《北京日报》1版,《既要防汛又要迎汛把水文章做足》)
这一年,北京首次变防汛为迎汛。实现这个转变,有赖于集雨工程的推广。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在城区建成22个集雨工程,年利用雨水资源达到35万立方米。(2005年6月6日《北京日报》9版,《北京,把雨水留住》)
防汛变迎汛的第二年雨季,北京集雨工程更上一层楼:宣武区万寿公园在地下挖的5个雨水收集回灌井、海淀区26个单位和居民楼收集楼顶雨水的“集雨樽”等分布在社区、机关、学校、公园里的100处集雨工程,共留住雨水2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雨水利用由此进入了北京市下一年的“折子工程”,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全面推广。到2009年主汛期尾声,从天而降的“昆明湖”增至21个。(2009年8月13日《北京日报》5版,《21个“昆明湖”从天而降驻留京城》)
政府推广集雨工程的同时,各行各业也在行动。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制定集雨奖罚政策、多建集雨示范工程、建设地下蓄水系统、推广雨水渗透设施;密云水库间伐上游“小老树”,送雨入密云水库;京城公园各出妙招,如植物园打造人工湖“喂”百万平方米绿地、陶然亭公园实现全园中水绿化灌溉……细算下来,一年节水能有几百万吨。
2016年,北京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多年来悉心打造的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如今,日趋成熟的雨水收集利用理念和设施,正在北京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走在前 开新局# 【十大扩需求看菏泽 | 立体交通“织网”,汇聚澎湃发展动能】如果编纂一本《菏泽交通编年史》,2021年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这一年,菏泽实现了交通事业发展的“四个第一”:有了第一座民用机场、第一条高铁、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第一条标准三级航道。至此,菏泽可以说迈入“立体交通”新时代。

交通兴,百业兴。交通网络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人才、物资、信息等要素资源加速流通,为菏泽的高速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引擎动力。去年,菏泽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77亿元,增长8.8%,增速居全省第3位,显示出了澎湃的发展动能。

未来五年,菏泽将统筹推进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建设,打造“米字形”高铁枢纽、“川字形”内河航道、“四纵四横三连”高速网、外联内畅公路网,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高效转换,一座“水陆空”全方位立体交通新枢纽正在鲁南加速崛起。

交通“圈”拉近“朋友圈”

2021年4月2日,菏泽牡丹机场正式通航,菏泽人民圆了“航空梦”。同年12月26日11:46,第一班高铁列车从菏泽东站缓缓驶出,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牡丹之都”由此进入高铁时代。

2021年12月26日鲁南高铁曲庄段开通运营

机场通航、高铁开通为菏泽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对于城市而言,“朋友圈”也随之扩大。牡丹机场累计已开通15条航线、通达23座城市,实现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全覆盖。今年春运期间机场客流量正式突破40万人次大关,年底吞吐量预计超过90万人次,提前8年完成设计目标。高铁开通后,由菏泽东站出发,到达济南、青岛、威海等省内兄弟城市的通行时间相较此前均减少大半,北上进京也只需约3小时,菏泽城市“朋友圈”被急速“拉近”。同时,数据折射出菏泽经济发展要素流动愈发活跃。

未来,菏泽的交通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提速。今年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菏泽将致力于打造要素集聚的区域中心之城;聚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努力实现“1小时至济郑、2小时进京、3小时抵沪、4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具体到今年,开工建设雄商高铁菏泽段、郓城新河航道、新万福河二期侯楼至关桥段、济广高速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郓鄄高速公路、徐民高速单曹段、济商高速公路菏泽段、德单高速公路梁山至郓城段等“1条高铁、2条航道、5条高速”工程。加快阳新高速、地方铁路专用线、内河港口、句阳路北延、菏泽高铁站广场等5项在建重大项目建设。

“归雁”返乡带动家乡“换新颜”

交通的高速发展为菏泽带来“人流量”,其中就有一支“劳动力大军”。作为户籍人口过千万的人口大市,菏泽有大约15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为全国地级市之首,所创造的劳动产值差不多等同于一个菏泽,因而也有“菏泽之外还有一个菏泽”之说。

如今,随着菏泽的发展起势,漂泊在外的菏泽人正顺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返回家乡,这也是菏泽正在发展的“归雁经济”。

刘兰敬就是众多“归雁”的一员。他从成都回到老家菏泽东明县沙窝镇,成立了山东川鲁服饰有限公司,并在黄河滩区迁建的村台社区里成立加工点。在菏泽东明县沙窝镇2号村台尚庄社区,村民尚爱霞正在熟练地踩着缝纫机加工服装。“原来在家种地,因为家里需要人照顾,也不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3000元的收入,比种地收入多了不少。”尚爱霞说道。

村民尚爱霞在加工服装

“现在村里变化太大了,滩区迁建后家家住上了小别墅。看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刘兰敬说,他本在成都做服装生意,如今家乡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地方政府还提供了政策支持,他便选择返乡创业,如今规划在滩区设立24个加工点,带动家乡父老共同奋斗、一起富裕。

刘兰敬口中的“家乡变化”是肉眼可见的。2017年至2021年,菏泽总投资150多亿元的黄河滩区迁建工作圆满完成,14.6万滩区群众彻底摆脱黄患之苦。以尚庄社区为例,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别墅,曾经“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钱”的怪圈不复存在。大家不仅在山东川鲁服饰有限公司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创业基地工作,还可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利用空闲时间做手工增加收入。

村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做手工

随着家乡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吸引着一群像刘兰敬一样的“归雁”返乡创业。统计数据显示,菏泽全市累计返乡创业就业32万人,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2.3万家,引进过亿元返乡创业项目229个,总投资619亿元,带动就业50余万人。

扩大消费点燃潜力“引擎”

坐拥千万人口,菏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如何扩大消费增长潜力是菏泽突破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汽车消费市场正是“突破点”之一。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接连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汽车促消费措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对购置日期在今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部分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随后,山东省、菏泽市相继出台的促汽车消费政策,分别发放2亿元乘用车消费券和1000万元乘用车消费券。

在此背景下,7月14日,第四届中国(菏泽)国际未来城市汽车展览会在菏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50多个汽车品牌、200余款车型集体亮相,为消费者奉上了一场汇聚品质汽车的年度盛会。

不仅车展等线下活动精彩纷呈,作为拥有淘宝村、淘宝镇最多的地级市,菏泽线上“带货”能力更是不容小觑。菏泽组织举办“菏你有约,e路绽放”“好品山东·嘉味年货”等电商直播活动2000余场,销售额超2亿元。“云赏牡丹”、赛花会等线上活动更是让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菏泽落地投资。今年,菏泽列入省级重点项目147个、总投资1724.5亿元,项目数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其中,132个实施类项目开工104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1%。1-5月份,菏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排全省第三位。无论是省级重点项目数量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无不透露着菏泽发展的澎湃动力。

旧貌换新颜的菏泽正在迈上更大的舞台,“后来居上”的菏泽未来可期。https://t.cn/A6a31DMw

#走在前 开新局# 【十大扩需求看菏泽 | 立体交通“织网”,汇聚澎湃发展动能】如果编纂一本《菏泽交通编年史》,2021年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这一年,菏泽实现了交通事业发展的“四个第一”:有了第一座民用机场、第一条高铁、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第一条标准三级航道。至此,菏泽可以说迈入“立体交通”新时代。

交通兴,百业兴。交通网络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人才、物资、信息等要素资源加速流通,为菏泽的高速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引擎动力。去年,菏泽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77亿元,增长8.8%,增速居全省第3位,显示出了澎湃的发展动能。

未来五年,菏泽将统筹推进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建设,打造“米字形”高铁枢纽、“川字形”内河航道、“四纵四横三连”高速网、外联内畅公路网,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高效转换,一座“水陆空”全方位立体交通新枢纽正在鲁南加速崛起。

交通“圈”拉近“朋友圈”

2021年4月2日,菏泽牡丹机场正式通航,菏泽人民圆了“航空梦”。同年12月26日11:46,第一班高铁列车从菏泽东站缓缓驶出,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牡丹之都”由此进入高铁时代。

2021年12月26日鲁南高铁曲庄段开通运营

机场通航、高铁开通为菏泽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对于城市而言,“朋友圈”也随之扩大。牡丹机场累计已开通15条航线、通达23座城市,实现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全覆盖。今年春运期间机场客流量正式突破40万人次大关,年底吞吐量预计超过90万人次,提前8年完成设计目标。高铁开通后,由菏泽东站出发,到达济南、青岛、威海等省内兄弟城市的通行时间相较此前均减少大半,北上进京也只需约3小时,菏泽城市“朋友圈”被急速“拉近”。同时,数据折射出菏泽经济发展要素流动愈发活跃。

未来,菏泽的交通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提速。今年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菏泽将致力于打造要素集聚的区域中心之城;聚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努力实现“1小时至济郑、2小时进京、3小时抵沪、4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具体到今年,开工建设雄商高铁菏泽段、郓城新河航道、新万福河二期侯楼至关桥段、济广高速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郓鄄高速公路、徐民高速单曹段、济商高速公路菏泽段、德单高速公路梁山至郓城段等“1条高铁、2条航道、5条高速”工程。加快阳新高速、地方铁路专用线、内河港口、句阳路北延、菏泽高铁站广场等5项在建重大项目建设。

“归雁”返乡带动家乡“换新颜”

交通的高速发展为菏泽带来“人流量”,其中就有一支“劳动力大军”。作为户籍人口过千万的人口大市,菏泽有大约15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为全国地级市之首,所创造的劳动产值差不多等同于一个菏泽,因而也有“菏泽之外还有一个菏泽”之说。

如今,随着菏泽的发展起势,漂泊在外的菏泽人正顺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返回家乡,这也是菏泽正在发展的“归雁经济”。

刘兰敬就是众多“归雁”的一员。他从成都回到老家菏泽东明县沙窝镇,成立了山东川鲁服饰有限公司,并在黄河滩区迁建的村台社区里成立加工点。在菏泽东明县沙窝镇2号村台尚庄社区,村民尚爱霞正在熟练地踩着缝纫机加工服装。“原来在家种地,因为家里需要人照顾,也不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3000元的收入,比种地收入多了不少。”尚爱霞说道。

村民尚爱霞在加工服装

“现在村里变化太大了,滩区迁建后家家住上了小别墅。看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刘兰敬说,他本在成都做服装生意,如今家乡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地方政府还提供了政策支持,他便选择返乡创业,如今规划在滩区设立24个加工点,带动家乡父老共同奋斗、一起富裕。

刘兰敬口中的“家乡变化”是肉眼可见的。2017年至2021年,菏泽总投资150多亿元的黄河滩区迁建工作圆满完成,14.6万滩区群众彻底摆脱黄患之苦。以尚庄社区为例,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别墅,曾经“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钱”的怪圈不复存在。大家不仅在山东川鲁服饰有限公司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创业基地工作,还可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利用空闲时间做手工增加收入。

村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做手工

随着家乡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吸引着一群像刘兰敬一样的“归雁”返乡创业。统计数据显示,菏泽全市累计返乡创业就业32万人,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2.3万家,引进过亿元返乡创业项目229个,总投资619亿元,带动就业50余万人。

扩大消费点燃潜力“引擎”

坐拥千万人口,菏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如何扩大消费增长潜力是菏泽突破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汽车消费市场正是“突破点”之一。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接连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汽车促消费措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对购置日期在今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部分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随后,山东省、菏泽市相继出台的促汽车消费政策,分别发放2亿元乘用车消费券和1000万元乘用车消费券。

在此背景下,7月14日,第四届中国(菏泽)国际未来城市汽车展览会在菏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50多个汽车品牌、200余款车型集体亮相,为消费者奉上了一场汇聚品质汽车的年度盛会。

不仅车展等线下活动精彩纷呈,作为拥有淘宝村、淘宝镇最多的地级市,菏泽线上“带货”能力更是不容小觑。菏泽组织举办“菏你有约,e路绽放”“好品山东·嘉味年货”等电商直播活动2000余场,销售额超2亿元。“云赏牡丹”、赛花会等线上活动更是让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菏泽落地投资。今年,菏泽列入省级重点项目147个、总投资1724.5亿元,项目数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其中,132个实施类项目开工104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1%。1-5月份,菏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排全省第三位。无论是省级重点项目数量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无不透露着菏泽发展的澎湃动力。

旧貌换新颜的菏泽正在迈上更大的舞台,“后来居上”的菏泽未来可期。https://t.cn/A6a31DMw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22年1月份全球主要资本市场跌幅榜:第一名,创业板,跌幅-12.45%;第二名,韩国综合指数,跌幅-10.56%;第三名,深证成指,跌幅-10.29%;第四
  • #肖战[超话]##肖战骄阳伴我# [爱你] #肖战盛阳##肖战玉骨遥#[爱你] #肖战时影##肖战梦中的那片海# [爱你] #肖战肖春生# 愿你眼中有光,
  • 连江县分批恢复线下教育教学:一、11月14日(周一)起恢复高三、高二、高一、初三线下教育教学;二、11月16日(周三)起恢复中职、初中其他年段(初二、初一)、小
  • 这位厕妹,我不管你怎么想,怎么厌恶,怎么恨我,今后你还会更多次地看到我,你如果觉得不满意,大可将我拉黑,而不是用现在这样装作一副深情正义感十足的蛇厨的样子。那你
  • :酸菜仙儿/《今日蝴蝶不飞舞》幻想言情·悬疑因为一场意外,田错从一个天才射箭运动员堕落成即将去他爸的奶厂入职放牛工作的“街溜子”期间,他意外发现自己患上了难以启
  • 现实中他那一步棋并没有放下去,是收了回去,这一幕是给了镜头的,所以在此处呼应,且现实中师父的眼里并没有泪。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说话期间,学员蝶长还用手抚摸自己的导
  • 有时候觉得生活很慢,但猛的回头看,居然那些漫长的“一天”会霎那间浓缩在回忆里呢。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光鲜亮丽,不可以的,要自己真真正正觉得踏实了稳定了舒坦了幸福了,
  • “济南市草莓年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产量超过10万吨,年产值超过20亿元,以草莓为媒的休闲观光、草莓采摘、农事体验、种苗繁育等功能稳步发展,三产深度融合成为农民持
  • 落月“落月”这个名字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并且,这个名字还有一种岁月静好的安逸感,在这个名字中,“落”是遗漏、掉下的意思,也可以指人落落大方,在起名中寓指豁达
  • 从未想过会长情于一个陌生的你,更未想过人生的新篇,会源自这样的隔空相遇;千日万时,我不仅着迷于你各种精彩演绎,更赞叹你美好纯粹的人格魅力!因为遇见你,我有幸结识
  • 让我惊喜的是,美的多功能电煮锅拥有2L精致容量,20CM大口径,做一次饭可以满足1~3个人食用,及时朋友同事来家里小聚照样能hold住。开启健康饮食新生活,赶快
  • #MileApo[超话]# 今天被张泽毅“请对我好一点”鲨到了[悲伤]借用一个粉丝的话:他不是无坚不摧 不是没有难过 不是天生乐观 ,他只是体面地对这个世界微
  • #打卡一个秋天# 记录今日生活[送花花] 首次卷出还算成功的卷发get✔️ (但是是用一根烫伤的手指头换来的[苦涩] 今天是夸夸小能手,随时随地竖起大拇指(b
  • 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而他之所以辗转于各个学校间,一是因为他的个人的选择,二是他的教育理念在现有的环境下,已经经历了多次的&quo
  • 全市各婚姻登记处全部建立了婚姻登记特邀颁证员免费颁证制度,利用“5·20”“七夕”等特殊纪念日,组织开展“孔孟故里,幸福相牵”相亲会,“迈好婚姻家庭第一步”公益
  • “总有一天会变好”或者“总有一天会幸福”的想法总是激励着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人生节点,读大学的时候我不喜欢种种束缚和封闭,支教的时候我自怜满脸的真菌感染和满手的
  • #腰腰早餐要吃好# Morning奥利奥布蕾可可蛋糕三明治|茉莉美式☕️Welcome to Yao’s channel !复刻了一下奥利奥布蕾可可小贝~这个布
  • 我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对自己的惩罚中对你情❤️不自禁❌对你言不由衷对自己身不由己 有一天我1⃣️定会告诉你一切但也许那是你爱我的最后一秒⌚️你眼中的我 就不再是那
  • [心][心][心][心]无恙情感,让爱无恙[心][心][心][心]委托人双方都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在11月初冷战很久之后提出分手再找到我们,当时男友对其极其冷
  • #朴佑镇[超话]##朴佑镇1102生日快乐# ┇翻译┇221112 MUSIC&DRAMA签售会 朴佑镇相关小纸条一则Q.如果说佑镇的人生是一部电影的话,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