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下开始修行!

  我曾多次聆听少林寺禅师们的法音,他们对于修行和禅修的理解,让我心生无限敬意。时下社会,物质经济甚嚣尘上,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富足之时,却忍受着精神生活的贫穷与匮乏。于是,参加种种禅修活动成了不少城市民众,特别是白领们的最佳选择。通过禅修,能使我对四大无常认知得更为深刻;通过禅修,能使我们的诸多妄念消弭于无形,内心迅速得到宁静和安定。禅师说,心本来是清净的,因为执着贪欲和情感,紧紧抓着却不愿放手,而滋生无穷烦恼。当了解实相后,我们的心就会趋于平静。如何了解实相呢?那就是通过修行,来保持正念觉照,平息内心。而修行如何开始呢?当下开始即可!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即是在告诉各位修行之人,若要觅心,皆了不可得。唯有从当下做起,才能将修行落到实处。对于修行人而言,无明与执着是大碍,若能破除无明、了却贪执,时时刻刻保持当下的正见正念,就能心如明镜,如如不动。因为,正见正念好似一盏明灯,灯的方向是无误的,我们到达目的地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当然,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好像是爬山一般,越到上面越难,一旦往下就容易了。如果我们能护住当下的念头,一心不乱,向着目的地持续进发,坚实地走好向前方的每一步路,就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佛教认为,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诸受是苦,涅槃寂乐。一切事物缘起性空,如幻不实。唯有活在当下,我们才能时刻认清自己。当你从当下开始观照自心时,就不容易被思维情绪所迷惑,不会误以为思维情绪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觉得心情不好,诸事不顺,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思维和情绪作祟,他们是随境而生,难以被控制。若被思维的念头所约束,我们就会烦恼不已。在禅修的过程中,禅师会开导我们,一切的事相都是刹那生灭的,不是恒常的。“一念生灭”,前一个念头刚刚息灭,马上又会生起另一个念头。只有我们从当下观照念头,用佛教的正思维来调和生起的心念,就不易被念头带着跑。当你从当下开始修行了,就会觉得所有的修行生活都是成就自我的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片段,这样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殊胜的。

  禅师说,我们的心就像是流水经过的一块石头,流水就像是我们息息不止的念头,流水经过石头时起了个浪头,看起来那浪头始终在那里,没有变易。殊不知,剎那前的浪头,早已流至数丈之外了,新浪接着旧浪,源源不断地流经石头,每一股流水流经石头时,就成了浪头的延续,而这个石上的浪头就像是我们的“现在心”,也就是我们“当下”的这一念,虽然我们依然留不住它,但其流经的那一剎那,是我们的心可以接触到的。可见,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当下”这一念是何等重要的了。如果我们从生命的“当下”着手,去寻找内心烦恼的根源,就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所以,不管我们在何时何地,处于什么样的特定状态,只要愿意从当下入手,从当下修行,就能获得无尽的法喜与禅悦。

  在一次的禅修讲座上,主讲法师问:“你认为当下之外能够经验过、做过、思想过、或感觉过任何事吗?任何事有可能发生或存在当下之外吗?”绝大多数学员都认为有可能在当下之外,因为一切事情都是虚幻不实,非是恒常不便的,所以完全有可能在当下之外。而法师却说:“过去不曾发生过什么,它发生在当下。”因为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和现在,只有当下才是生命唯一存在的形态。

  现在我们清楚了,修学“当下”就是让自己能够把握住时刻不断的“念”。对于凡夫而言,很难觉知内心狂乱不安的杂念,因为他们的心散乱,如一池浑浊的水,只有等那些泥沙都沉淀下来了,才能现出清净的水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河。”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克服狂妄不羁的心念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详。就在一个个当下,我们倍觉神清气爽,心内坦然。

  好,既然修行从当下开始,我们就应该将所学的正法,从当下开始,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比如慈悲、布施,请在当下奉献你的慈悲,将你的布施惠及更多有情众生;比如孝顺、慈爱,请从当下开始,将你的孝心呈现给你的父母,将你的慈爱奉献给那些老弱病残和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你从当下开始,不管是你的修行,还是你的身心,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你也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快乐。

  修行从当下开始,我们一起精进吧!

#佛教[超话]##佛陀教育分享[超话]##净土法门[超话]#恩师说:生清淨心之人,雖未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

【生清淨心之人,雖未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即離根塵識虛相,生清淨心實相。】

我有一年在台灣中部講經,附近有個女眾道場,大概開車要半個小時,她們請我吃飯,這裡面住持、當家過去都是我的學生,我到那邊去的時候,正好她們在曬經書,《大藏經》都搬在外面來曬,我一看到,不錯!你們對於經典還能這麼認真的恭敬,能夠保存得這麼好。

我勸她們:你們曬好之後,放到藏經櫃,然後把它封起來,所有全寺廟經書統統封起來,不要看,老實念阿彌陀佛,等到哪一天念到心清淨了,再打開經書來看,那個時候你看就不一樣,你生智慧了,經能看得懂。她們不聽話,有什麼辦法,還是要廣學多聞,這就糟了,那就很難講了。

學佛實在講,佛很慈悲,佛將修學的程序,都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們都記得,天天都在念,可是你就不懂這個意思,白念了,也不曉得念給誰聽。四弘誓願是修行的次序,第一個你要發菩提心,要發真正覺悟的心。菩提心是什麼?度眾生的心,捨己為人度眾生,這是菩提心。先發心,不發心你就沒辦法做到,這是大事業,必須要有力量在推動他,讓他精進不懈。

世間法,你看看現在世間人,每天工作都辛苦,拼命在做,為什麼?為了錢好賺,就是錢在推動他,他才有精神去做;如果是你做,沒錢給你,我相信他都回家睡大覺,什麼事他也不要幹了。你看看新加坡的人很勤快,這樣努力工作,什麼力量在推動他?鈔票在推動他,這我們看得很清楚。

佛菩薩他也不要錢,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他為什麼也能夠精進不懈、不疲不厭在那裡工作,菩提大願在推動他。所以你沒有這個心,人就會懈怠懶惰,就不肯精進。我們今天努力精進修學,為什麼?為度眾生。從哪裡修起?斷煩惱。你們想想,廣學多聞只有增長煩惱,哪裡能斷得了煩惱!

台灣許多佛學院請我去教書,我為什麼不去?我了解,我去教書還不是增長學生煩惱,那個罪過,就不能教。這個學生已經有好多人在教,好多課程,那個腦袋已經是很複雜、亂七八糟,我還忍心再加一樣東西進去嗎?不忍心去幹這個事情。所以不曉得學佛要從斷煩惱起。

如何斷煩惱?學東西要單純、要簡單,我們煩惱就沒有了,心就清淨。什麼時候心真正清淨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到生實相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法門無量誓願學。信心沒有達到清淨生實相,就老老實實一門深入。為什麼?煩惱沒斷。

你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真正得到信心清淨。《四十華嚴》本末兩會,本會是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是善財的根本的老師,善財的本師,在老師會下得清淨心,見思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老師不要他了,請他出去,出去參學,所以五十三參,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在本師老師那個地方求學是斷煩惱,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是在文殊菩薩那裡成就的。成就根本智,才能夠修後得智,根本智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後得智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它有次第的。

我們今天修學,學大乘佛法,眾生無邊誓願度不要了,煩惱無盡誓願斷也不要了。從哪裡學?就從第三條開始,法門無量誓願學,沒有學幾天他成佛了。現在這個社會成佛的人很多,我常常聽說,哪個成佛,哪個成什麼菩薩再來的。妖言惑眾!跟佛法講的完全顛倒,這怎麼得了!這個是錯誤的,所以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誡。#净土法门师父说##觉悟人生唤醒自己#

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1点广州塔都歇着了,周围一大圈的写字楼灯还一排排亮着,江这边走是四米多宽的上坡,四周的建筑都恨不得把空间美学写脸上,大家都西装革履,中文掺杂着英文。江对面走的
  • 土豆豆今天两岁了 2020年8月21日你第一天到我们家 那时候你不到6个月体重只有6斤 2021年2月2日老头老太太带你去摘野菜 你被别人家的狗吓到跑丢了,从那
  • #微博开学季# 三年级第一单元重难点 ​虽然才上到课文《昆虫备忘录》第一课时,但趁着周末有时间,还是提前做一做第一单元测试卷。 ​ ​总体来说,上课认真听讲
  • #小鬼把更多时间花在音乐上# 想说,不愧是我的小鬼,比心 他好可爱哈哈,学舞蹈是收到音乐的召唤这种奇思妙想的怀疑只能发生在他这有趣的灵魂上;他好浪漫啊,头像是
  • 今日稍晚有視訊品酒會之提早吃晚餐:洋蔥番茄秀珍菇秋葵雞肉咖哩+糙米飯。佐餐酒是日前沒喝完的台灣威石東 BOBO 002 Clairet 紅酒。餐後甜點是新竹尖石
  • #肖战时隔三个月走上如梦舞台的感受# 他是话剧演员肖战,每一场演出,他都用心的演绎和诉说,他与五号共鸣,演绎了五号精彩又悲情的一生! 每一次谢幕,他都在为所有用
  • 一季度镁锭价格或延续震荡上行 ----专访苏海波 副董事长 府谷县新田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府谷县新田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2008年,位于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 对面的小姐姐,你从哪里来, 你就像一朵情花,可是为我开, 对面的小姐姐,你不要在徘徊, 请你听听听听我,内心的告白, 对面的小姐姐,请相信我的愛, 我就是你要找
  • དེ་རིང་གི་གསར་ལམ་ཁག་ལས་མཐོང་བ་ལྟར་ན་རྒྱལ་ཁབ་གཉིས་ཀ་གྲོས་མོལ་བྱ་རྒྱུའི་འདུན་པ་ཡོད
  • 主播说联播丨世界民航史上的这一纪录,由中国人创造
  • 额,说一下吧,我现在已经把微博当成像是日记本一样,遇见的事,想说的话,反正种种小小琐碎的事都会写在这上面,虽说这是在网络上,很没有隐私性,但是没办法了,这样比较
  • 温柔治愈系朋友圈文案 1、零碎的岛屿会找到海 2、你与星光一样浪漫 3、读书 买花 长大 4、快乐有很多种 见你是第一种 5、总有新的故事值得期
  • 家装卫浴看哪家?九牧工厂大放价。 爆款特价怎么抢?入场凭证进店拿。 一山一水总是情,你到现场我就送。 紧抓小九好机遇,精心打造梦想家。 小九一去不回头,错失盛宴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 #花束般的恋爱# 很久没有一个人去看电影了,巧的是微博看到这场电影觉得想要看看,看了常去的影院的排片没有下
  • 要相信的是周师傅的厨艺越来越好了 就说这菠萝咕噜肉馋了老久了[偷乐] 梦想着以后拥有自己的展示柜 里面全是手办 积木[2022]#20220222也是正月二十二
  • 攒一波油画肖像。近几年油画几乎成了副业了(本来也是副业[哼])。但是越来越喜欢琢磨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每一幅都要反复推敲良久,直到把自己搞到精疲力竭。好的时候会
  • #建议公务员考试取消35岁限制#很难很难,因为,35岁对体制内来说,是人生分割线。 在基层,35岁不升副科,组织不再培养,就算后面给你解决了副科,也是礼貌性地
  • #腾讯音乐人原创榜# 一月月度榜单公布![憧憬] 恭喜@黄霄雲 #星辰大海# 获得本月月榜TOP1! 【TOP5歌曲】 TOP2 @林晨阳Cheny »失眠播
  • 时间塔 / BIAD·朱小地工作室 瞭望塔 •南京, 中国 •建筑师: 朱小地工作室·BIAD •面积: 470 m² •项目年份: 2019 •摄影师: 张哲
  • 【#北京家庭个人事业单位不可以申请二手车周转指标#】2月21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