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 然心愿差别,
其相乃多,
若不指陈,
如何趋向。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
又不贪欲乐果报,
唯为生死,
为菩提。

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

《 劝发菩提心文 》
  
大安法师讲解 :
  
好,
请看这一段。

上面把发菩提心立坚固愿的重要性作过阐释,
下面就从发心立愿的差别形相,
来标显出一个大乘行人修行的标准。

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谈发心,
发心的内涵非常广,
世间上也讲发心,

发求名的心,
求利的心,
求当官的心,
求做善事的心。

它也由这个心,
立种种的目标,
种种的愿。

即使修行也有种种不同的动机,
所以发心立愿的相状是很多的。
  
那么到底一个大乘的行人,

正确的发心和立愿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善知识给我们特别地开示出来,
才能令我们的发心趋向正确的目标。

否则我们对自己修行的这一念动机常常会迷惑颠倒,
常常会把错误的发心认为是正确的,

或者把正确的认为是不正确的,
迷惑颠倒。

所以省庵大师就特别地谈到这一点,
他了解到众生发心立愿的差别相很多,

如果不在这里加以指点,
陈述出来,
行人就不知道如何去趋向正确的发心。
  
所以就
“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就是现在在这里,
概略地陈述八种发心立愿的形相。

这就归纳为四对范畴 :

邪和正是一对,
真伪是一对,
大小是一对,
偏圆是一对。

在这四对中,
邪正和真伪这两对是对世间凡夫的发心而言,

大小和偏圆是对出世间圣贤的发心而言,

其目的都是为凡夫圣贤修行人指示发心修行的标准。
  
“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这就来设问,
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为下面阐述这八种发心的内涵作一个铺垫。

说明这八种发心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我们可以选择采取,
不正确的我们就得放弃。

这就是取舍。
  
下面就具体的对这八种发心,
四对范畴作一个非常精练的概述。

这种概述一方面是来自于佛典里面,

释迦牟尼佛对阎浮提众生的心理、
种性和好乐的把握,

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省庵大师对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众生的一些状况的把握。

这两种把握都对于我们众生有普遍的描述和指导意义,

乃至于现在我们看来都没有越出这八种发心的范围之外。
  
好,
我们来看第一种,

什么叫邪?

发邪心,
立邪愿的相状 :

“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这是第一种。

我们读这些文句,
都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
来照照自己,
我们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里面对号入座,

属于哪一类?

那么这第一种是邪心邪愿的相状。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
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
也想走修行的道路,
所以他也发心修行。

但是他发心修行,

一向以来的修行是什么?

不了解佛法的真理。
  
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
要究明自心,
我们自心真如自性,
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
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

儒家的学说如孔子也说 :

“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学人,
都是为己,

为己不是说自己的己,
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

都是为了明明德,
做这样的学问。

孟子也讲做学问是
“ 求其放心 ”,

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
这是在做学问。

“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圣人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

那么佛法更是心法,
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
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
  
我们大小乘经典,
千经万论,

都是在
“ 悉明唯心 ”,
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

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
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

自心是什么状况,
每天心猿意马,
没有办法去控制。

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
一概不知道,
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

为什么我们要大家念佛,
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

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
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 ——
你去念佛。
  
佛号就是实相,
借托万德洪名,
来显我们的自性,
单刀直入,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开佛知见,
这就在究明自心。

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就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
去追逐外界的事情。

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

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
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

所以有这么一种修行人,
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只知道驰骋在外面,
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
“ 但知外务。”

外务有几种呢?

这里列出了四个对象 :

第一是
“ 或求利养 ”,
财利的供养。

一切众生都以财物作为他的外务,
这是众生贪欲的一个重要的对象 ——
财色名食睡。

他虽修行,
但他还贪这些利养。

我们也看到,
很多修行人,
包括由修行人所组成的所谓的机构,

大多在开庙店,
一进去,
商业气氛很浓,

烧支高香要多少钱?

抽个签要多少钱?

开个光要多少钱?

他整个的就是求利养。

这样就使佛门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尤其是出家比丘,

如果他真心办道,
一定不会饿死的,
佛菩萨会给他四事供养的,

一切有信心的信众,
四众弟子,
居士会给他供养的。

然而他对这些信不及,
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养。

当他的心去求供养的时候,
他就不能究明心地,
不能安心在道业上,

那整个的他就成了一个公司的职员、
老板,

是这样的状态。

在南方的一些寺院,
称寺院的负责人就叫老板,
成了一家公司性质的。

这是
“ 或求利养 ”。
  
第二种是
“ 或好名闻 ”,

好是好乐,
他还离不开虚荣。

希望到处都知道他的名声,
要知名度。

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于是他就会搞一些新闻炒作,
让很多报纸刊物来登自己的光辉形象,
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

做点小事,
都要登报。

这都是
“ 或好名闻 ”。

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
但是好名。

利放下了,
对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种
“ 或贪现世欲乐 ”,
贪现世五欲的快乐。

要知道五欲 :

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啊!

色声香味触,
都是我们轮回的根本。

他看不破这些,
放不下这些,

而且挂着修行人的名义,
还要去贪这些世间的快乐。

有的人就更讲排场了,
出门都要坐名牌的车,

如果不坐宝马车,
都丢不起这个脸。

这是贪世间的快乐,
不能淡泊明志啊!

他因贪这些,
不能淡泊明志,
不能少欲知足,
他那颗心就安定不下来。

世间五欲快乐的滋味很浓,
但是他的道味就没有了。

第四个
“ 或望未来果报 ”,

他修行是想得到来世的人天福报,
或者下辈子做人,
能做大官发大财;

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乐。
  
这些都是邪的发心。

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句的时候,
真的有点感慨啊。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
可不就没有摆脱

“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的范围。

很多到寺院去的,
到佛教团体去的,

你去问问,
有几个真的是为了求解脱,
求了生脱死成就佛果而来寺院的。

很多人都是求福报,
求保佑自己。

甚至还有一种观念,
认为学佛了,

怎么才能表明你学佛得到利益了呢?

一定要身体比别人更健康,
钱要比别人挣得多,
官要比别人当得大,
才说明你学佛就有利益了。

这些观念还很有市场。
  
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词 :

我要积极勇猛地得到这些东西,
我考上博士了,
当上部长了,

证明我学佛有贡献,
有利益了,
别人就会来学佛了。

他要做表范。

甚至得了病,
我一学佛就必须好,
这才能说明我学佛很有利益了。

我们听到这些都胆战心惊,
这可是指错了方向,

发错了心,
这些都是邪的东西啊。

佛教对世间这些五欲的快乐,
来世的福报,

怎么去看待它?

佛教对我们人生当中,

遇到种种的逆境、
障碍,

怎么去看待它?

这要用智慧,
用佛的知见去看待。
  
《 净土十要 》里面
有一篇文稿
《 念佛直指 》,
是元代的妙叶大师写的。

《 念佛直指 》中的
第十七章就讲的是
“ 十大碍行 ”。

妙叶大师非常慈悲,
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

一学佛法,
他的魔障就会起来。

魔障起来时,
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

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
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
  
所以出于这样的一念悲心,
他就写出十大碍行来,
让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障碍逆境里面,

使这个障碍逆境成为修行道业、
得到解脱的逆增上缘,

这样障碍反而容易得到通过。

如果障碍得到通过,
这就是以八苦为师,

就能够使一切障碍逆境都增强念佛的信心,
使净土的莲华更为光明灿烂。

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
即使你在一个顺境当中,
也会退堕。

他这个十大碍行充满着辩证法,
真是把众生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的确切。

这十大碍行也不是妙叶大师自己创立的,
他也是依据佛经里面来的。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碍行,
看他是怎么阐释的。

比如对生病的问题,
他说
“ 念身不求无病 ”。

我们修行人不要求无病,
有病是好事啊。

为什么呢?

“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

你身体没有病,
非常强壮,
这时候你的贪欲就上来了。

大家想一想,
自己生病的时候,
是不是贪欲就会下降。
  
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
你什么都来了,
要干这个事业,
要得那个享乐,
贪欲乃生。

特别对比丘来说,
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

古人说 :
比丘常带三分病。

如果他强壮得像蓝球运动员一样的,
道心又上不来,
那就麻烦了。

下面就是
“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

这个贪欲心上来了,
他降伏不了,
他就会破戒。

一破戒,
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

就会被抛弃,
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

所以,
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
病的性是空的,
知病性空,
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

不产生恼害,
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
“ 以病苦为良药 ”。

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吗?

有点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 :
“ 处世不求无难 ”。

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
没有厄难。

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
你骄傲的心,
奢侈的心就会起来。

太顺利了,
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
象骄傲的公主一样,
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

你就会欺负人,
居高临下,
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
欺压一切。

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
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

叫作
“ 体难本妄 ”。
  
所以这苦难也伤害不到我们。

你知道它是虚妄的,
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

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
你知道水火灾难很痛苦,

但你知道是梦中的水火灾难,
也不会伤害到你。

“ 难亦奚伤 ”。

所以以患难为解脱,
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

你在这种患难里面,
正好是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你在患难当中修行,
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再看下面 :
“ 谋事不求易成 ”。

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
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
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

轻慢的心上来,
你必定会想
“ 我多有能耐,
多有能力 ”,
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

我们要用智慧观照,
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
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
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

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
为什么他做不成。

赚钱的人都想赚钱,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

所以事情成功,
不是因你的能耐。

男人总是如此“撩你”,离他远点,他只是想和你发生关系而已

唐朝,鱼玄机曾诗云: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曾经的她,名叫幼微,而写下这首诗时的她,正在被李亿藏在一所道观里,被取名:玄机。
他们一见倾情,许定终身,成就良缘。却成亲后,她才发现,原来李亿是有妻子的,而且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在他们还沉浸在新婚之喜中时,原配就杀了过来,逼迫他写下休书。李亿也是薄情,马上写下休书,却也难忘旧情,将她偷偷藏于观中。
长夜难眠之际,她写下了开头的那首诗。
绵绵思念之情,寄于字字句句。却事实上,每一句,都没有将那薄情寡义的男人打动。因为在这之后,李亿因为怕妻,再也没有与她来往。
从此后,她的心,苦如大海,一望无边。
可见,男人若不是真心爱你,你说什么,做什么,他是根本不放在心上的。
他曾经对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只是逢场作戏,丝毫不能做数,因为他打心底里只是想和你好一阵子,压根就没想要和你相守一生。

有一句话说得好:
“这世上,没有最好的爱情,也没有最好的风景,只有待你最好的人”。
确实如此。
总有人透过话语,一次次地打动着你的心,但却很少会在行动上,真真切切地为你做一件事。
很多男人,聊天时都会带着一丝甜蜜的气息,对你说尽爱情里的美好,却每每该动真格的时候,会对你冷眼相加,弃你而不顾。
就如我们开篇提到的李亿,李亿在唐朝绝对是大才子一枚,状元及第,帅气温柔,他在各个场合,领着鱼玄机,出尽了风头,而鱼玄机的美貌,才气,也让他赚足了面子。
两个人蜜语甜言不断,却最后,人世悲欢,恍如一场梦。
话说得再好听,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所以,当一个男人总是在聊天时,如此撩你,别聊了,他根本就没拿真心对你。
总是不正经地“撩你”,却不正经追你
男人的爱,其实是很现实的。
他爱你,他就会对你很认真,他只是想和你玩玩而已,就会对你连哄带骗。
就如李亿对鱼玄机。
两个人初识后,他总会对鱼玄机来一句:你放心,我会护你一生周全。
而当他的原配夫人来了后,带了家丁把十四岁的鱼玄机,一顿毒打,这个对她海誓山盟的人,却只是在旁边看着,不敢多一句言语,身子抖得如筛糠一般。
爱,在那个年代,是如此的让人不齿。
而现代的女孩子,若是遇到了这等渣男,又何尝不是如此。
你以为他对你动了真心,却很可能,他对你用尽力气地“撩”,只是为了你的皮囊而已,很可能,他家里已经有老婆或女友都未可知。
那些说尽不正经的话背后,却几乎没有下一点功夫,来认真追你。
所以,聪明如你,千万别被一些人,几句好听的话,心就跟着他跑了,爱一个人,一定要慢慢来。

总是对你空口“许诺言”,却连礼物都很少送你
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
爱,是没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设前提的宽容。
或许,男人的爱,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就看他如何宠你,如何包容你。但,有些男人,他的包容,仅限于口头上,他的爱你,也是仅限于嘴巴上。
就如李亿对鱼玄机的爱。
鱼幼薇,被李亿的妻子毒打后,心灰意冷,逃离回了他们曾经举案齐眉的破败的家。
她身无分文,生活陷入困境,她给李亿写诗: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她希望李亿能给她一些资助,可惜李亿看到信后,给她回复到,让她等着自己,等他的妻子气消了,就把她接回去。
可惜,这是他们之间最后的纠葛。
李亿的妻子知道他和她还有联系后,马上动用了关系,把李亿调离到其他城市做官,而这个懦弱的男人,临走前,连告别都没敢跟鱼幼薇说一声。
可见,男人的绝情,是你想象不到的冷漠,始乱终弃,一地鸡毛。
现代社会,这种男人,又何尝没有呢?嘴上说着爱你,却连一个小礼物,都不舍得送你,嘴上对你许着海誓山盟,却根本只是打嘴漂,满嘴跑火车。
所以,女人们,爱一个人,一定要搞清楚,这个男人他若认定你,必定是捧着真心来找你的。
他会把他的钱财,未来,储蓄,摆在台面上,让你知道,他对你的真心,而不是对你空口许诺言,请你吃顿饭,都要挑一挑小馆子,送你一个小礼物,都要思量半天,对你说着“我养你啊”,却只是想对你动手动脚……仿佛在把送给你的东西,从你身上捞回来。
甚至,有的男人还会冲你哭穷,想要得到你的资助。
所以说,有些男人的爱,是你想象不到的龌龊;所以说,爱一个人,一定不要被一些人的“小恩小惠”,就给骗了。
女人一定要多长见识,让自己有独立的能力,才不会男人送个小礼物,就觉得受宠若惊,男人请吃一顿饭,就觉得“他对我真好”……如此,你才能看清男人接近你的目的,而不是被一场“露水情缘”所纠缠。
就如鱼玄机遇到了李亿,在现实面前,他们曾经的爱情,就是一滩烂泥。

总是跟你“聊未来”,却连陪伴都给不了你
或许,在女人眼里,最美的爱情,就是男人的陪伴。
就如那句老话: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所以,当一个男人,他能给你的陪伴,就只限于,他需要你的时候,才出现在你左右,那多半,这个男人是有点问题在身上的。
你会发现,他会跟你聊未来,聊理想,甚至给你许诺“要给你一个温暖的家”,“这一辈子,我们要一起变老”……但,他的爱意表白,仅限于口头上。事实上是,当你有事找他的时候,他却视情况而定,时隐时现,时暖时冷。
这一切,都可以看得出,在他心底里对你的态度,就是玩一玩而已。
就如鱼玄机在道观安身后,迷恋上了一个乐师。
可是有一天,她外出归来,却发现,这个乐师和她的婢女鬼混在一起,她愤怒了,上前打婢女,那个男人马上就被吓跑了,可悲的是,她一怒之下,竟然失手把婢女打死了。
她短暂而又凄凉的一生,终于有了了结,她被处斩刑,这个写着“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的女人,有着如此让人羡慕的才情,却如一朵花一般,瞬间绽放,瞬间消散。
而,那个对她说尽蜜语的乐师,却也不过把她当作一个玩物而已。
所以,鱼玄机的故事,何尝不是对现代女人的一种警示:再爱一个人,也要先爱好自己。
男人真心认定你,他是不会再去朝三暮四,不会想要惹你误会,他会对你用行动向你表白他的真心,会把人生的风雨,帮你抵挡,会把你遇到的难,和你一起来扛。
所以,倘若一个男人跟你聊着未来,却丝毫给不了你未来,别再执迷了,他只是想和你短暂的发生一段关系而已。

古往今来,多少爱情故事,看似繁花似锦,却内里,都藏着许多的哀伤。古时候,男人的负心薄幸,在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那些让我们感动的传奇背后,风花雪月,诗情画意,其中的悲欢离合,很大一部分,都不会如表面那般光鲜靓丽。
因为,爱情,不是虚幻的,而是需要共同努力,共同经营的。
茫茫人海里,惊鸿一瞥间,彼此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吸引,都会发展成一段美好的爱情,不过,接下来的发展,就需要你认真去甄别,是否这个人会带着真心来走近你。
其实,男人的爱,很简单,他爱不爱你,你会很容易就感受到。
聊天时的许多话语,其实都藏着他的真情或假意。
真爱你的人,他必定是会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必定会着手想要给你一个美好的未来,必定不会在金钱上算计你。
不爱你的人,处处蜜语甜言,却处处都透着“假意”。
所以说,女人在爱情里,一定要果断。爱,就深爱,不爱,就走开。
最后,人生路漫漫,愿每个女人,都能够在烟火红尘里,遇到那个用心爱你,真心想要和你在一起的良人。

《楞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第三十六段)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有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佛对阿难说:你明白了心非自然的道理,却又惑于“因缘”,对“心”是不是因缘所生的道理还没搞清楚。“因缘”之“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有人解释说:如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结果所不可或缺的土壤、水分、阳光等,就是“缘”。这种解释简明扼要,说明了一切事物的出现,发展或存在,都必须具备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就是“因”和“缘”。
如构成人身之“因”为阿赖耶识;“缘”为父精母血,地、水、火、风。此因缘和合,就有了人身,此为“生”的因缘;如地水火风各归其位,精血散亡,阿赖耶识无处依附,因缘离散,就失去了人身,此为“灭”的因缘。世间万物万象与人身的生灭是一个道理,不离因缘,因缘合则生、因缘离则灭。此理证实了一切因缘都是生灭法。
而觉明自性之“心”,却是超越了因缘、超越了生灭,是无生灭性的。阿难已明白了觉明自性之“心”,不是自然所生的道理,但却认为是因缘所生,理由是“因缘”能生万法,自然也能生“心”,这是还没有明白觉明自性之“心”超因缘的道理,所以佛只好进一步开示。
佛说:阿难!我再问你,你而今因为有一个能见,才有能见之本性,“心”的现前,你是缘于光明而有这个“见”呢?还是缘于黑暗而有这个“见”?是缘于虚空而有这个“见”呢?还是缘于阻塞而有这个“见”?
阿难!如果是缘于光明而有、就不应看见黑暗;如果是缘于黑暗而有、就不应看见光明;如果是缘于虚空而有、就不应看见阻塞;如果是缘于阻塞而有、就不应看见虚空
。再次给你说吧,阿难!此“见”是攀缘光明而有“见”呢?还是攀缘于黑暗而有“见”?是攀缘于虚空而有“见”呢?还是攀缘于阻塞而有“见”?阿难!如果是攀缘于虚空而有、就不应看见阻塞,如果是攀缘于阻塞而有、就不应看见虚空,如果是攀缘于光明而有、就不应看见黑暗,如果是攀缘于黑暗而有、就不应看见光明。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当知”如是“精觉妙明”与因缘的关系。
上面说的“当知”,其义很深,“当知”的本意为应当起般若智观察,了知见性,离四句、绝百非,是直接契入诸法实相的妙明之境。四句是:“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这四句,而每一句里头又含此四句,得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了四十八句。
这四十八句,已经起用的有四十八句,还没有起用的有四十八句,如此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就变成了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共为一百句,这个叫四句百非,百非指四句演化出来的这一百句话,均非真理,故名百非。
真正的佛教真理,不是“四句”可以解释、也不是“百非”所能阐明的,故说“四句百非”。“四句”原本是指两个关系项作逻辑组合时所得的四个句子,如“有、无、亦有亦无、非有亦非无”及“常、无常、常亦无常、非常亦非无常”等皆称为四句。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说:外道中有言世间是常、或言世间无常,或言世间常无常、或言世间非常非无常。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说:“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等,皆是四句之例。
佛法之理,绝非这四句百非可以解释,如果妄计四法,是名四执。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说:“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所谓“百非”,即百种否定之意,也就是否定所有的执着。在智观察中,以四句百非明法觉义,悟入后即当远离四句、杜绝百非,才能契入一真“精觉妙明”。
“精觉妙明”即是“见性”,见性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禅宗称为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以不变之觉体、纯一无杂者,名“精觉”;以随缘之妙用、灵明不昧者,名“妙明”。“精觉妙明”就是诸佛之“心”、就是众生与佛无二无别的如来藏。
此“精觉妙明”之“心”,即不是因、也不是缘,因缘是世间法,为凡夫所执;“精觉妙明”之“心”,即不是自然、也不是非自然,自然是外道法,为外道所执;“精觉妙明”之“心”,没有非或不非、非与不非,是小乘知见,为声闻所执;“精觉妙明”之“心”,没有是或不是、是与非是,为二乘知见,为缘觉所执。
除去这一切知见,“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之义,即“精觉妙明”之“心”。此”心“能生一切法、能离一切相;生亦不生、离亦不离;妙圆净智,体自空寂;精神自觉,妙法自明,故名“精觉妙明”。此“精觉妙明”不仅不是因缘所生,更不是用因缘之理所能阐释得清楚的,因为“精觉妙明”是离言绝相的。
佛对阿难说:你为什么还在这因缘里面用心,将世间的戏论和虚幻不实的名相,妄加分别,就像用自己的手掌去“撮摩虚空”。“撮摩”:即捉拿攀摩之意。意思是你能用手捉住虚空吗?能攀登虚空吗?能用手去触摩虚空吗?如真这样作,只能是徒劳无益。虚空怎么会让你捉住或攀摩呢?
这些论辩是本经中很重要的地方,说明了“精觉妙明”之体就是“心”,“心”就是真实的自我。“心”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不是非、也不是不非;不是是、也不是不是;“心”超越了因缘、也超越了自然;超越了非与不非、也超越了是与不是;“心”包含了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也包含了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心”自成一体,卓然独立,对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心”就是人人皆有,不假外求的真如自性、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无上菩提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于是上船,舟师喜欢他的妻子,到了溧阳,引诱她丈夫说:“我这里有许多熟人,你妻子可以留在船上,我们两个人一起去寻找旅馆。”舟师至山下,打死她的丈夫,回船对他的妻
  • 真的烦死金波这个人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可恨的是他竟然让骏骏签协议替他还钱,幸亏骏骏有小敏这个妈妈,否则真的有可能被金波跪了一辈子。现在中国强大了,现在国内的
  • #情感#发给对象的超Nice爱意文案#文案#1.对视的时候你的心也在对我说欢迎光临吗.2.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就会越来越像心思也会变得相似很多事情总能想到一起3.有
  • 而根据内衣的质量,洗涤养护、使用频率等情况分析,一般来说一件内衣的保质期是3--6个月为主。胸杯经常上移穿戴时间太久会出现罩杯往上跑,通常都是因为在的内衣底边,
  • 哈哈哈哈来聊聊我的这一年,咱就是说不想提那段过去了,好叭,但还是想跟21岁的敏敏道个歉,对不起我没有照顾好你的情绪,让你受了好多委屈,我也没有保护好你,让你受伤
  • -宠爱之名玻尿酸系列的蓝铜精华和面膜可以安排起来了!没有想到一个不喜欢浪漫的男孩,突然间浪漫起来了,满足了我所有的少女心。
  • 我们还对世界上最南端的岩雷鸟——日本岩雷鸟如何适应环境和进化,并能在日本的高寒环境中生息繁衍备感兴趣。他说:“我与中村教授一起在超过3000米的高山上,调查了岩
  • “他的世界只有一轮孤月,我能做的不多,只是希望我不在时,有它们能替我陪他坐一会。一份好的缘分,是随缘;一份好的感情,是随性。
  • !终究会进入梦乡。
  • 9,不要想着天天都能有收益,天天想着今天买明天卖,这是不现实的情况,可能这样的操作会给你带来快感,但是也很容易出现巨大亏损,最后便宜的是证券公司。12,手上的持
  • 时间久了,摸清了彼此的套路,尽管分合不断,但也难以真正舍弃彼此。处女座有自己的一套处事的方式,天蝎也是固执倔强的人,思想上和行为上难免会发生碰撞,有冲突的时候,
  • [加油][加油][加油] [心]可能进度不一样,我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结合梦老师视频来,就更点自己做的时候遇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什么的,尽量每天更,如果有关
  • 半年以来,信息员分别就各自企业内部的重大影响事件,重要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信息进行采编和踊跃投稿,商会也在平台上及时发布。XC-25的抗风能力可达起降6级,还能在
  • 低温烫伤隐蔽性很强,一部分是因为老弱病残患者难以表达自己的病情和不适,另外就是很多被低温烫伤的患者因为痛感不明显或者短期内没有发炎、组织坏死,因此低温烫伤很容易
  • 讲完自己很孤单需要治愈之后,大家都接受了采访,导演问了大家关于孤独的话题,在谈到孤独时,周杰和郭麒麟的反应非常及时,周杰说: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孤单的,就是看你怎
  • [打call]“管他诽我谤我,问心无愧而已”你只管坚持你认为对的就行,这一路走来,粉丝看不到的艰辛只有你自己知道,但你表现出来的都是积极向上、阳光的一面,从没在
  • 今年第一窝,也是唯一一窝北风的狮子脸小豹子们,对它们感兴趣的速速来询22年,我们会增加北风的繁育计划,你喜欢磕Boss猫舍哪对cp?而为了它,我也向国际顶级猫舍
  • 不过请记住脂肪的减少主要是减少身体脂肪细胞的体积,脂肪细胞一个都不会少!脂肪的囤积:摄入的多余能量,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细胞中,这是身体为未来可能的需求
  • 由于上一个作品受到了很多批评,所以大家都想看这次作品的质量,不知道是这次的作品真的有很大提升了,还是有什么其它的原因,评委们都一反常态的全都是赞美,就连一向比较
  • 。ドラマの公式インスタとして、本日より音グラム @ TBS「花のち晴れ〜花男 Next Season〜」 も始めてみましたので良ければフォローしてください英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