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三界火宅
(第五十三段)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嘻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已,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世尊说:舍利弗!如果有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区县、一个城乡聚落,住在这里面的有一位“大长者”。什么是大长者呢?大长者在世间必须要具有十德才能被称为大长者,此十德的解释出自于《翻译名义》,即:
1、贵姓:贵姓是指勋戚尊贵、世称门阀之族。“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形成于魏晋时期,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的前身。由此可见,贵姓指出生在血统高贵的家庭,如权贵或皇亲国戚之家。
2、位高:位高指位居“九卿”、“丞相”、及权位在“卿相之上的三公宰辅”之位高权重者。
3、大富:大富指珍宝货物丰富多饶,所需具足,财产丰厚,富甲一方,一切充足。
4、威猛:威猛指不怒而威、乐善而猛。威严稳重、为人厚道,重情重义,人所敬畏。
5、智深:智深指智虑深远、越格超群。所谋皆当、智慧深睿,谋略过人,处事正确。
6、年耆:年耆指年高。年高者为物仪表、阅历丰富、德高望重、为人表率,受人尊重敬仰。
7、行净:行净指持心律己、廉洁奉公,洁身自好。所行如言,言行一致,皆无玷污,为人公道,爱无偏党,清净无染。
8、礼备:礼备指威仪庠序、世所式瞻。意为威仪有序,具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世间礼数,受世人效法瞻仰。
9、上叹:上叹指才德兼备,言行可则,为在上者所叹服。意为才能出众,品德高尚,言必行、行必果,常受到上级或佛菩萨的赞叹。
10、下归:下归指谦以处己、宽以御众,为在下者所归向。意为虽有权势,但绝不仗势欺人,而是谦虚谨慎,以仁爱普被于人,令人尊敬信伏而皈其门下。
具足以上十德,名为世间长者。既有世间长者就一定有出世间长者,那么出世间长者是谁呢?出世间长者就是佛,佛也有十德,就是佛的十个果号,即:
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记不住,就慢慢简略为上述十种名号。这十个果号具足慧德圆满、福德圆满,功德圆满等一切圆满。
世间长者有十德,唯欠功德,于世间法中可得;佛之十德,不仅具足世间十德、还具足大法师十德、善知识十德、出世间十德。一切法圆满、一切理圆满、一切义圆满、一切事圆满。世间长者住生死、出世间长者住涅槃,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巨大区别的,但因众生只知世间十德,不知出世间十德,所以常常借此喻彼,用以显现如来大威势,让众生相信如来有能力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在比喻法中,以上说的“大长者”比喻的是“佛”;“国”比喻的是实报庄严土即菩萨净土;“邑”比喻的是方便有余土即声闻缘觉之净土;“聚落”比喻的是凡圣同居土,也就是三界内即净即秽土。此三土名“迹”,迹者,路过之意、不是目的地;佛的无余涅槃,名常寂光净土,这才是目的地。
常寂光净土名“本”、指本来具足、本来就有的如来藏性。《仁王经》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可见三土为不究竟,还住在因果里;佛土为了义,已超越因果,是真正的净土。
这个大长者,已年迈体衰,但他却拥有无量多的财富,还有很多的田土、宅院、房产,及很多的年轻僮仆。这些“财富、田宅,僮仆”等比喻如来藏中本具之珍宝。何为珍宝呢?能救人慧命即是珍宝,如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学及八万四千解脱法等。大长者的这个家非常广大,但只有一个进出的门。此“一门”比喻为一乘法;比喻在生死面前,要想彻底摆脱轮回,唯有一乘法为真正的逃生之门。
宅院里有许多的人,一百、二百、乃至五百,都住在里面,这“一至五百”比喻的是五道众生。这里有个问题,佛明明讲的是六道众生,怎么变成五道众生了呢?是这样的,阿修罗生前普遍能修善法,除了地狱道没有以外,在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里都有,所以不再单列,故只称五道、展开了就是六道,并不矛盾。
这里说的“一百”比喻地狱道、“二百”比喻鬼道、“三百”比喻畜生道、“四百”比喻人道、“五百”比喻天道。此比喻五道众生,同住在一个大宅院里,这个大宅院比喻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由于长者年老,力不从心,此大宅院年久失修,厅堂阁楼已出现朽坏,墙壁也开始脱落,屋梁房柱正在腐败,房顶栋梁倾斜,整个大院已摇摇欲坠,危在旦夕。
此处:“堂”比喻欲界。“阁”比喻色界、无色界。“朽”比喻三界弊恶无常、终将坏灭。“墙壁”比喻地水火风四大五蕴之身。“柱根腐败”比喻贪求酒色财气、身体多病,生命渐至衰亡。“梁栋”比喻意识。“梁栋倾危”比喻六识心、念念迁流,生灭无常。
此时,大宅院周匝即周围,忽然火起,大火已开始吞噬房屋,一片火海,但这个火,并非真正的火,而是无明欲火,无明欲火虽然看不见,却能烧坏自己的法身慧命,比能烧坏自己色身的明火更可怕,这一点,世人无知,但佛陀却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佛将大宅院比喻为三界,三界内的众生都困在浴火中,因此而喻为“三界火宅。”
三界火宅里的“周匝”火起,周匝有八个方位,比喻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此比喻人身四大被诸苦遍满缠缚。“火”比喻烦恼无明火;“宅”有两个含义,一、比喻三界;二、比喻人体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之身。意为人体五阴之身被因烦恼而起的无明火燃烧,生死随时都在顷刻之间。
长者有很多的儿子,“十个、二十个、三十个”,都在这火宅中。此“十个至三十个”比喻三界内未断生死的三乘修学人,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长者见火从四面而起,非常惊慌恐怕,心里面想:“我见此险情,虽然有本事能够自己出此火宅之门,出去后就可得安全稳定,而我的那些儿子们,他们在火宅内,还在追求功名利禄,乐著于嘻戏玩乐,对大火逼身而毫无知觉,一点也不惊慌恐怕。已经被火逼身的,虽然感到苦痛,但心里并不厌恶此火,还在想着怎样升官发财的事,也没有想求怎样出离火宅的意愿。”佛陀虽然非常担心,但众生却对三界火宅没有风险性的认识,仍旧还在贪享苦中之乐,并没有出离火宅的意愿。

第003集 四圣谛总说(下) +四圣谛—苦圣谛(一)正文老师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上一集还没有结束的四圣谛的总说,我们要继续来说明何谓四圣谛。

  我们上一集有讲到,所谓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谛的意思,就是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所谓的四圣谛,是圣者所见的真理的义理。四圣谛它的重要性,四圣谛有什么重要呢?四圣谛它是让我们修学解脱道,能够趣向于解脱、趣向于涅槃最主要的一个方法;所以《阿含经》里面才会说,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

  因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是摄入了四圣谛当中,一切法都不离开色受想行识五蕴,乃至于十二处、十八界诸法;如果离开了蕴处界诸法,就没有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而辗转出生了一切法,而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正是蕴处界的内容,不曾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所以,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正是由蕴处界的内容来开展出来的,所以从来没有外于蕴处界等这样子的一个世俗法。那也都是在说蕴处界是缘起法,五阴的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十二处跟十八界终归坏灭,其性本空,并没有一个常住的本性,所以无常住不坏的真实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则是缘于蕴处界而辗转生起的,而蕴处界正是使众苦具体实现的藉缘,这些都纳入了苦圣谛当中;所以,缘蕴处界而生的一切法,当然也得要摄入苦圣谛当中了。苦圣谛之上更有苦集谛,还有苦集灭谛,也就是说,苦圣谛上面有苦集谛,苦集谛之上更有苦灭谛与苦灭道谛;所以,二乘法当中说一切法都是摄入了苦圣谛当中,都是依苦圣谛而发展出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而世间最善之法,其实都不出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所以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中阿含经》卷七)

  二乘菩提还有大乘菩提当中的四圣谛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在讲四圣谛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只是偏向于二乘菩提在谈四圣谛,但是大乘当中有没有说四圣谛呢?大乘法当中一样是说四圣谛,所以四圣谛并不是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的,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大乘法是依什么东西来讲四圣谛呢?大乘法是依实相法界,也就是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为体,以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而成就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但是,二乘则只是依著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所以,二乘与大乘的四圣谛其实最主要的差别是:二乘的四圣谛是依于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也就是依于世俗谛、依于俗谛来说明蕴处界诸法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的这样子的一个五蕴空相的道理;但是,大乘是依著法界实相,依著如来藏心,依著出生万法的本源的这一个心体来谈四圣谛,而且依著实相般若来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透过依著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著如来藏心体为中心,去观蕴处界的缘起性空的四圣谛,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过程,来修学佛菩提道所要完成的一切种智,完成的地地菩萨的道种智。这是大乘四圣谛与二乘四圣谛最主要的差异。

  四圣谛在二乘法当中,在大乘法当中,都是这么重要,所以四圣谛在佛法的修行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我们现在就正式的进入说明四圣谛的一一谛的内涵。

  我们先来说明何谓苦圣谛。什么是苦圣谛呢?苦是三界中生灭的无常的有漏有为法。那为什么会称为圣谛呢?苦,每一个人都知道苦,有的人因为求不得苦,有的人因为生活困苦而感觉到苦,这个都同样都是苦,但是这个苦是不是圣谛呢?为什么佛弟子所认识到的这样子的苦才叫作圣谛?为什么一般的众生所知道的苦不是圣谛呢?这个苦对于众生来说的话,有对于苦不知不觉者,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在苦里面,有的人在苦中作乐,根本他不知道他就是在苦里面;凡夫外道也有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大部分都是不离于我所的苦,也就是离不开对于财色名食睡求不得的苦,大部分都是离不开这些苦。圣者有圣者所知的苦,圣者所知的苦,这个才是叫作圣谛。所以,如果不如实的了知苦的内涵,不能够如实的了知苦的生起的原因,不能够如实的了知如何的去灭这个苦,不如实的了知如何去修学灭苦的这样子的一个修行的道理,这样子就不是圣者所知;这样子所知的苦,是有苦而没有谛,有苦没有圣谛。所以,不是说知道苦就是圣谛,一般人所知道的苦,其实是知苦而没有圣谛。

  《瑜伽师地论》里面这么说:“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弥勒菩萨在这边就讲得非常清楚了,说只有圣者在诸谛当中,只有诸圣者——诸修行的圣者,在四圣谛苦集灭道诸谛当中,如实的观见,如实的了知,这样子才能够同样成为是谛。是诸圣者在苦集灭道的修行过程里面,如实的了知苦,如实的了知了苦的内涵,如实的了知了苦生起的原因,如实的了知了这个苦生起的原因如何的去灭除,如实的了知如何的去修行;这样子的如实了知、如实的观见,这样子才能够成为谛。弥勒菩萨又说:“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所以,一切愚夫他是不如实知、不如实见的。诸谛之所以要名为圣谛,必须要如前面所说,是如圣者,是如实了知、如实观见的;所以,知道苦不一定是有圣谛。所以苦,有对于苦不知不觉者,有对于凡夫外道所知的这样子的苦;但是,四圣谛当中所说的圣谛是圣者所知的苦,是圣者所知的苦才叫作苦圣谛;如果不是圣者所知的苦,这个就不名为圣谛。

  所以,什么叫作苦圣谛呢?苦圣谛它就是四圣谛当中的第一圣谛。因为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必须要对于苦圣谛的如实了知,才有办法往前去探究这个苦所集起的一个原因,乃至于想到说如何的去灭苦,乃至于去探究如何的去修行;所以,苦圣谛是四圣谛的第一个圣谛。对于苦圣谛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也就是说,必须要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的内涵;如果不是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的内涵,就不能够成为圣谛。那三界六道的苦报,就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就是去了知我们这个三界六道的苦报,都是因为由于有情的这个世间还有器世间,都是由业烦恼的势力所生,因为业烦恼的势力所起;那这个世间就是受苦的地方,这个世间完全都是苦性,所以就叫作苦,就叫作苦谛。

  那苦圣谛的内涵有哪一些呢?这些因为三界六道,因为有情世间、器世间,由业烦恼所感生的六道的苦报,最主要有哪些内涵呢?这些苦圣谛的内涵,最主要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有这七种苦;生苦、老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这七种苦合起来而说,它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五蕴而来的,是因为众生执著于五蕴,这个根源是因为五蕴炽盛来的,是因为五阴炽盛。所以,前面的七种苦,再加上因为执著于五阴的这个五阴炽盛苦,加起来就是所谓的“八苦”。这个就是众生轮回于六道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

  这八种苦果,我们从生苦开始来探讨,那什么叫作生苦呢?什么叫作生苦?什么是为生的这个苦所逼迫的?所以生苦,第一个,就是因为生为众苦所逼,也就是说,生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的;第二个,生这个法是余苦所依。出生的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它也是余苦所依。

  那何谓出生的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呢?因为我们在母胎当中,经过十个月的时间,在内热煎煮的状况之下身形渐成,而住在生脏的下面,熟脏的上面,受到生脏跟熟脏的夹压;这样子犹如夹压地狱,压入地狱一样,俱受种种不净物的逼迫,所以就犹如夹山地狱一样;所以在母胎当中,处于母胎当中,因为内热煎煮的关系,所以犹如处于狱中。这种状况,母亲只要喝一杯热食的话,灌注其身,就令胎儿就像入到热滚滚的汤锅里面去;那母亲只要喝一杯冷水的话,喝一杯冰冷的水,那胎儿的身体就犹如寒冰切体;当母亲饱食之时,迫逼身体痛不可言;母亲饥饿的时候,因为腹中了了空空,所以胎儿又像倒悬一样,像倒挂一样受苦无量;乃至于到满月的时候,要出生之时,因为业风催促,头下向产门,因为头往下向产门,如两石夹山,犹如夹山地狱;在出胎以后,因为冷风触身,苦痛甚于刀针刺灸,难以言喻。胎儿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皮肤非常细嫩,只要有微细的这样子的冷风的接触身体,或是说有粗重的东西接触到身体的时候,就犹如刀针,刀刺、针灸刺痛著他的身体,是难以言喻的。

  第二个,生是余苦所依。生为什么是余苦所依呢?因为有了这个身体的出生以后,所有的其他的老苦、病苦、死苦都接踵而至;也就是说,老病死苦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出生以后,所以才会紧接著有老苦、病苦还有死苦。所以,生苦不仅仅是说生的自体是苦。也就是说,生苦它的道理,不单单是说你出生的这个自体是苦;而且它也说,因为由生而引起的种种身心上的苦受,这个都叫作苦,这个都是属于生苦所摄。也就是说,除了你自体出生的这样子的苦以外,加上因为你出生了以后,所引生的这样子的老苦、病苦、死苦;因为这样子诸苦接踵而至,因为这样子的诸苦接踵而至,所以说它是余苦所依。所以,生苦是包括自己的苦,也包括引生其他的苦。

  我们再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作老苦呢?老苦也是有两个道理:一个是增长的意思,一个是坏灭的意思。

  老苦的增长的意思是什么样的道理呢?也就是说,当我们众生由少至壮,也就是说当我们出生以后,从有生命开始,从少至壮,由壮至衰,气力渐渐地羸弱,举止动静不得安宁;举止动静不得安宁,所以让你这个老逐渐地慢慢地增长;因为你增长,而造成的这样子的一个老的这样子的一个苦,这个就是因为增长所得来这个老苦。

  第二个是坏灭。老苦的坏灭的义理是在什么地方呢?是因为我们由盛去衰来,精神耗减,所以生命的日渐短促,逐渐地到达毁坏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人从出生以后,经历了婴孩位,经历了幼童位,经历了少年位,乃至于中年位、老年位,乃至于到耄耋位,到耄熟位,这个色身由原来的强盛的这样子的一个阶段,一直到衰弱的阶段,慢慢地头发白了,牙齿也掉落了,由原来盛壮的色身,慢慢逐日地衰弱下来;身形也慢慢地变得弯曲了,双腿也变得慢慢地不听使唤了,身体也觉得粗重,而唿吸的气息也慢慢地急缓,慢慢地上扬,走路的时候,身体也慢慢地没有办法非常平稳,只能够靠著拄著拐杖来走路;逐渐地肌肉慢慢地萎缩,皮肤也慢慢地松垮了,不但皱了,而且全身老人斑也多得像麻子一样;这个时候五根渐渐地在毁坏,而且慢慢地趋于成熟烂坏,我们的颜面色泽也慢慢地变得丑恶,这就是老。

  也就是说,我们经过了这样子的一个增长,经过了这样子的一个坏灭的过程,让这个色身逐渐地趋向于熟烂,趋向于成熟、烂坏,这个就是老的一个过程。那在这个时候,我们全部的色身,都承受了老的痛苦,也觉知到这个老的这样子的痛苦,因为觉知心也跟著领受了老的痛苦,老的痛苦是色身跟心理同时在感受,而且是全面性的领受;乃至色身跟心理都共同生起了强烈的热恼,这个热恼、忧戚、忧悲恼苦,全面的领受著老的痛苦,这个就是老的最主要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老是因为我们烂坏以后,成熟烂坏,由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心理,同时地在感受,同时地全面地领受了这样子的一个强烈的热恼;因为色身跟心理的坏灭,所以引起了忧悲恼苦,这个就是老的痛苦。

  今天我们先跟各位分享到这个地方,下一集我们继续再跟各位讲苦圣谛。

《法华经》舍利弗三次请法
(第二十九段)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未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入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
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唯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这一篇是舍利弗先后三次请法,请佛讲《妙法莲华经》。舍利弗对佛说:“通达一切法的法王,我们最敬仰的无上世尊,我们真诚地惟愿你讲这微妙法,不要再有顾虑,今天到会的无数多的众生,诸根猛利,都能敬信佛将要讲说的难解之法,我们也很想听。”
世尊听后,再一次制止舍利弗说:“还是不说这事为好,如果真要说这事,一切世间,天界众生、人类众生、阿修罗众生等,全都会感到惊奇并产生怀疑,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增上慢)比丘,不仅不信,还会因不信而谤法,这样他们就将堕入“大坑”。”这是谁也不愿意看见的事,也是我不愿意讲这难信之法的原因所在。
上面说的“增上慢”指的是在非正见的修行中,认为自己证得了圣果,其实并未证得,而增进骄狂和贡高我慢。这种人不承认有大乘法,以为自己学的四谛法就是最好的无上大法了,别人学的都不如自己,看不起任何人,出言不逊,甚至连佛菩萨也敢轻慢。这样他们就会因无知骄慢而谤法,就会堕入“大坑”中。此处说的大坑比喻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意思是这类增上慢人是一定会堕入三恶道的大坑中。
佛说后又用偈语强调为什么不说这难信之法,再次制止舍利弗说:“止住、止住!不需要再说了,我这法是微妙难思的,不是用语言文字,也不是用思想的推理就能解得了的,如果增上慢人听到不是用语言文字或思维就能够理解的法,就一定会生(不敬信)。”“不敬”就是一点也不恭敬佛说的究竟法、“不信”就是一点也不相信佛说的难解法。
佛说:为了不让增上慢人因不信难解之法而生诽谤,堕入恶道,我还是不说为好。由此可见,佛拒绝舍利弗的请法,理由却是大悲心的流露,是为了保护这些只重小法的人。
这时舍利弗再次对佛说:世尊!惟愿你说、惟愿你说!今天来此法会,修行水平与我相等的同学,有百千万亿那么多,生生世世都接受佛陀的教化,他们在佛作比丘时就皈依了三宝,佛证初果罗汉时,他们都依佛出家;佛证二果罗汉时、他们都依佛作比丘行;直至世尊成佛后,他们都依佛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他们的善根很深,对佛将要说的究竟法,是一定能生大恭敬、大信心的。他们若听了佛的说法后,一定会不惊不怖,非常欢喜地得享“长夜”“安隐”。
“长夜”是什么意思呢?长夜比喻无明,无明总说有三种,即:一、见思无明;二、尘沙无明;三、根本无明。如果见思无明不破、就会在生死中轮回;如果尘沙无明不破、就不能做利他行;如果根本无明不破、就不能得大涅槃。
一个人,在没有成佛以前,纵经百千万劫,都只能生活在这三大无明中,这三大无明,犹如漫漫的长夜,不知要熬多久,才能等到天亮。这三大无明形容的长夜,唯有一乘妙法方能尽破。
那么“安隐”是什么意思呢?《瑜伽师地论》二十三卷说:此安隐住,复有二种,“一者:远离所食极多,由是因缘,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二者:于食不生味着,由是因缘,远离诸恶寻思,扰动不安隐住。”这里解释的安隐,含有二义,即:
1、说的是要减少饮食,减少饮食是为了更好地修行,所以佛教有过午不食的清规,这样做肚子就不会胀,身体就不会有沉重感,就能够非常轻松地参禅打坐,就可以胜任修行断除一切烦恼和解脱生死的所有法门,不久即可得轻安,轻安的感觉是身心空灵,慧根增长,精神飘逸,非常自在,得轻安是进入解脱道的第一步。
2、得轻安后,进入有觉有观、无觉唯观、无觉无观的三三昧中修行,依次证取四禅八定。在修四禅八定的过程中,最先得的是初禅定,得初禅定后,自然就断了鼻识和舌识,一切美味佳肴的气味都不能打动其心,饿了也不需再饮食,而是以禅悦为食,由此因缘,已远离了世间的五欲六尘,一切恶法及所有妄念,都不能扰动其心,这时已得初禅定。
由此可见,所谓“安隐”,就是安住在轻安禅定中,轻安禅定可破长夜无明,从而得到更多的大利益。舍利弗说完这些后,又用偈语复述了一遍,这是舍利弗第三次请法。
舍利弗说:“已得无上菩提,圆满智慧福德的两足尊,我们非常诚恳地惟愿你能为众生,宣讲中道无二之第一妙法,我是(佛长子)。”“佛长子”从事相的角度说,佛俗家的长子为罗睺罗,但这只是世间的长子;真正的佛子是法上的,舍利弗已得大无畏,能降伏邪魔外道,于佛弟子中,表现为智慧第一,故称为佛的长子,此为以智德而居长,非以年龄或出家年限而居长。
舍利弗说:我是佛的长子,惟愿佛能垂恩,为我们分别讲说《妙法莲华经》,今天在会的无量多的众生,是一定能恭敬相信此法的,因为他们都已生生世世接受过佛陀的教化,慧根很深,他们都非常虔诚地一心合掌,想听到佛讲微妙法的音声。我们常在佛身边学法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其余求学佛法的人,愿意成为这个法会的忠实听众,唯请世尊,恩垂法界,大慈大悲,为我们分别演说此微妙之法,我们听了此法,是一定会生大欢喜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泉州助孕其实想想也是正常,大[礼物]连助孕枕边人行走黑暗,被的真心爱人呢?抓千万别招供从此学会爱自己不过至少小爱一个人很难,放#当代研究生能有多怕开组会#安琪跟
  • 以前我们还会采摘下来清洗干净吃下去,如今家里下一辈的孩子们各个金贵无比,家长再不许吃了,更不许摘,说是太脏了,吃了要闹肚子的。 以前村子里一个人超级好的大
  • 宗镜录卷第八十(二十) 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
  • 好吃的东西实在太多,我想来这人间更快乐一些,而且我总是对自己说,我也没有非常胖嘛P7:P9:和我傻老公一起去厦门考普通话,还没过,不过也算是给我普通话生涯画一个
  • 其实,所有的从前都翻篇了,我们更需要内心的宁静,需要一双合自个儿脚的鞋。时常听别人大谈境界、格局,热议修行、禅定,俨若大彻大悟。
  • 10.6早上依旧没吃酒店早餐,点了鲎粿和银耳红枣汤,然后继续点了前一天吃的甘草水果,对他的酸梅汁和酸梅粉真是念念不忘,水果也很好吃,鲎粿这家沙茶辣椒酱很好吃,某
  • ​是的~今晚四点半接儿子放学回来一开门,就看到了他在房间里,望着他我有那么一天刻愣住了,儿子一看到他欢快的跑过去抱住了他,问他爸爸今天你怎么上来了?已经忘了多少
  • 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无论是著名的歌手,还是刚选秀节目的新人,他们都会注册自己的短视频账号,梁玉莹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好声音2022》豆瓣评分创历届新低(
  • 【临汾市图书馆】“临”听书声(第八十期)—— 中华民俗文化(四)01在有实物可考的建筑发展史中,中国建筑正式出现应该追溯到史前社会,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 北京•冷暖自知北京的风真不是吹的,树都能被吹倒了,中午还想趁着阳光正好,鼓起勇气点了个外卖,结果被吹的凌乱不堪,走不动道……​除了夏天,北京的风带着冷,温度越低
  • 现在的情况是对新冠下一步的发展不能确定,我们必须再坚持和等待一段时间,等待新冠继续变异成毒性更低的病毒,这是很有可能的,那就逐步解除管控措失,把防疫工作全面转到
  • ——村上春树6.人生在世,委屈、烦难、辛酸,都是难免,重要的是你得翻过去,因为推开暗壁,对面总还有蓝天。 ——村上春树6.人生在世,委屈、烦难、辛酸,都是难免
  • 大家的交流发言,有见地、有水平、有情怀,充分体现出大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也为我们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六道轮回】纪晓岚先生自述——胡牧
  • 对于老江的行踪,老袁甚至在法庭上编了一段说辞:“当时老江和一个洗头房的女人有点情感纠纷,有人到他家来闹,所以房子急于出手,签完协议后他就拿钱走了,我也没再见到过
  • ”事已至此,主座上的秦氏只得道:“我与老爷管教不严,才令得她如此肆意妄为,您若要怪罪,怪我便是了。  陆氏人跟被烫了下似的,弹起身来:“二小姐,你这是什么意思?
  • 科学用药方有效;②幽门杆菌不要怕,四联疗法治疗它;③控制痛风要坚持,随便停药不可取;④甲亢用药注意多,按时检查剂量调;⑤科学使用吸入剂,定期清洁要做到;⑥治疗痤
  • 尚琼出自:"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初为父母的你,是否做好准备,来开启自己新的人生旅途呢,给自己的女宝宝起一个惊艳时光,温柔岁月的
  • 是不是应该写哲思的?(就像四十年代诗学理论说的:玄思的,现实的,象征的。她说有顾城的可爱,而避免了博尔赫斯的晦涩。
  • 我爱好运,好运也爱我,全宇宙的好运都汇集在我身上,我总是被好事包围,我的金钱丰盛富足,我的世界一切安好,我就是幸运之星,好运连连的幸运儿。六点半的时候我彻底醒了
  • 那份波动的心弦,那股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感受,并不意味着某个具体的文字和音符,它超脱于时间,超脱于意识,超脱于语言的限制和人心的藩篱,通过文字和音符的形式记载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