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多轮核酸?为何保持两米距?专家详解北京防控热点问题】当前首都与疫情的较量仍处于胶着状态,接连发生聚集性疫情和连续筛查发现社会面隐匿病例传播,加大了疫情不确定性,北京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本市多区也在连续开展多轮次的区域核酸筛查,为什么要多次筛查?检测时排队“一米线”为何变成“两米线”?最近出现了几起单位聚集性疫情给大家带来怎样的启示?在当前形势下,市民需要注意哪些?针对市民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崔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

北青报:近期为什么要开展多轮次核酸检测?为什么这次以区为单位进行筛查?

李侗曾:多轮次的核酸检测是跟感染风险相关的。目前,根据疫情形势,本市划定了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针对重点区域,这里包括封控区、管控区等,其中可能有潜在的感染者,需要进行多轮次的核酸筛查。因为如果发现有一个感染者,就不排除还有其他潜在的感染者,可能就需要进行下一轮检测,直到不再发现新的感染者。其次是针对重点人群,包括本身被感染的风险比较大的人群,以及被感染之后传染给其他人可能性较大的人群,比如快递外卖从业人员、公共交通运输行业人员等,他们接触的人多,一旦感染会传染给很多人,所以他们也要进行频繁检测。

同时,要看多轮次区域核酸筛查的结果,看阳性人员是否在封控管控区。如果发现社会面还有阳性病例,这就不排除有没被发现的感染者,因为病毒有潜伏期,所以需要连续筛查,直到社会面没有出现新增病例,可能就会减少检测频次。

至于以区为单位开展核酸检测,主要是考虑到病毒传播速度太快,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去检测可能不太够。这次我们发现很多感染者流动性很大,甚至跨区跑,要是再用原来的方法去筛查,很容易让病毒跑到包围圈外,所以这次采取多区进行区域核酸筛查的方式。

北青报:为什么有的感染者做了多次核酸才发现阳性?

李侗曾:奥密克戎隐匿性强,很多人感染后症状很轻或是没有症状,他自己不会去主动筛查。病毒感染后有一个窗口期,一般需要三四天才能测出来,最快的两三天测出来,刚感染之后去测可能是测不到的,所以可能第一轮筛查的时候处于窗口期检测不到,后面第二轮、第三轮才会被发现。另外,采样的时候没有采到也可能会漏检出现假阴性,所以有的人前面几次都是阴性,后边才发现阳性,这也体现了多轮筛查的重要性。在社会面不再出现新的阳性病例才能够实现疫情的转折,需要市民都去积极配合核酸检测。

北青报:为什么排队检测保持“一米距”变成了“两米距”?

崔璨:这是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来考虑的。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一般来说呼吸道飞沫颗粒比较大,直径一般大于5微米,不能长时间在空气中悬浮,比如打个喷嚏,飞沫很快会自然下落,而下落的高度和距离基本上就是在一米内。但随着病毒的变异,它不单单通过飞沫传播,在密闭空间是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而且有研究显示,在室外开阔空间,受自然风影响,病毒也可能会播散。因此,根据实际的一些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考虑,两米是一个更合适的距离。

北青报:针对密接人员管控时间为什么缩短为“10+7”?7天健康监测要注意什么?

崔璨:这跟新冠病毒特性相关,之前新冠病毒最长潜伏期是14天,有特殊病例潜伏期会超过14天,后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要求是针对可能会存在超长潜伏期的情况,以减少这部分人群到社会面造成影响。

而根据新的流行病学证据、循证医学证据等,目前潜伏期在缩短,根据实际工作和社会面防控要求,针对集中隔离的密接人员,我们把14天缩短到了10天,7天居家健康监测时间不变,采用“10+7”的管控方案。

关于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的区别,居家隔离是严密地落实在家足不出户的管控要求。而居家健康监测没有说不能出家门,这些人员在没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离开家,如果有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要求,需要上班、采购等外出活动都是可以的,但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和消毒,但一定不聚餐、不聚集。

北青报:哪些人需要做抗原检测?普通人群要不要测?

李侗曾:抗原检测的优点就是方便快捷,15分钟就能出结果,但核酸检测准确率更高,抗原只是一个补充,不能代替核酸检测,抗原用来筛查,而核酸用来确诊。我们需要利用抗原检测的优势,比如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里,在两次核酸之间做一次抗原,尤其是在像封控管控区里,这里感染风险高,通过抗原可以更早发现感染者,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尽早切断传播链条。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比如处在低风险地区,本身感染的风险很小,也没有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抗原检测的意义也不大。目前推荐的是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密接、次密接人员,以及有发热等新冠相关症状的人群可以做,如果都没有这些情况,普通人群是没有必要做抗原的。

北青报:最近出现了几起单位聚集性疫情,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李侗曾:目前,奥密克戎BA.2确实传染性更强,其实这次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比较快、比较积极的,但是最近因为发现了几个单位的聚集性疫情,导致病例数目前没有明显下降。单位本身也有一些疫情防控的风险点,比如办公室较小,单位食堂吃饭的时候就要摘口罩,还有茶水间、电梯间、洗手间等处。这几个单位聚集性疫情的爆发,也提示咱们企业要落实好自身的责任,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给职工进行更多的教育,佩戴好口罩,采取必要的一些措施,比如减少到岗率,增加工位间距,多开窗通风,增加消毒次数等等。

北青报:面对现阶段的疫情形势,能否给市民再做一些健康提示?

崔璨:首先要通过多渠道去关注本市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包括日常召开的疫情防控发布会、各大主流媒体公布的信息,结合公布的相关风险点位可以快速自查,如果知道自己可能涉及风险点位和风险人群,就要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履行自身责任义务。掌握相关信息后,也能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安排起到提醒作用。其次,市民要做好“防疫四件套”: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

当前北京的疫情形势下,很多市民可能主要处于两种状态,一种是居家健康监测、居家隔离或者居家办公,另外一部分人群在一些必要的民生保障单位需要到岗。

针对居家的人群,建议保持良好心态,做好通风,每天至少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要是处于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或者是密接、次密接、高风险人群的话,一定要严格落实好相关防控要求。

针对需要到岗工作的人群,在通勤方面,如果有条件的尽量不选择公共交通,可以选择私家车,或是骑自行车、骑共享单车、走路。如果乘坐公共交通一定要把个人防护做好。到了单位后,办公室尽量保持通风。单位有食堂的话,尽量带回到工位上吃。(来源:北京青年报)

【为何多轮核酸?为何保持两米距?#专家详解北京防控热点问题#】当前首都与疫情的较量仍处于胶着状态,接连发生聚集性疫情和连续筛查发现社会面隐匿病例传播,加大了疫情不确定性,北京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本市多区也在连续开展多轮次的区域核酸筛查,为什么要多次筛查?检测时排队“一米线”为何变成“两米线”?最近出现了几起单位聚集性疫情给大家带来怎样的启示?在当前形势下,市民需要注意哪些?针对市民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崔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

北青报:近期为什么要开展多轮次核酸检测?为什么这次以区为单位进行筛查?

李侗曾:多轮次的核酸检测是跟感染风险相关的。目前,根据疫情形势,本市划定了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针对重点区域,这里包括封控区、管控区等,其中可能有潜在的感染者,需要进行多轮次的核酸筛查。因为如果发现有一个感染者,就不排除还有其他潜在的感染者,可能就需要进行下一轮检测,直到不再发现新的感染者。其次是针对重点人群,包括本身被感染的风险比较大的人群,以及被感染之后传染给其他人可能性较大的人群,比如快递外卖从业人员、公共交通运输行业人员等,他们接触的人多,一旦感染会传染给很多人,所以他们也要进行频繁检测。

同时,要看多轮次区域核酸筛查的结果,看阳性人员是否在封控管控区。如果发现社会面还有阳性病例,这就不排除有没被发现的感染者,因为病毒有潜伏期,所以需要连续筛查,直到社会面没有出现新增病例,可能就会减少检测频次。

至于以区为单位开展核酸检测,主要是考虑到病毒传播速度太快,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去检测可能不太够。这次我们发现很多感染者流动性很大,甚至跨区跑,要是再用原来的方法去筛查,很容易让病毒跑到包围圈外,所以这次采取多区进行区域核酸筛查的方式。

北青报:为什么有的感染者做了多次核酸才发现阳性?

李侗曾:奥密克戎隐匿性强,很多人感染后症状很轻或是没有症状,他自己不会去主动筛查。病毒感染后有一个窗口期,一般需要三四天才能测出来,最快的两三天测出来,刚感染之后去测可能是测不到的,所以可能第一轮筛查的时候处于窗口期检测不到,后面第二轮、第三轮才会被发现。另外,采样的时候没有采到也可能会漏检出现假阴性,所以有的人前面几次都是阴性,后边才发现阳性,这也体现了多轮筛查的重要性。在社会面不再出现新的阳性病例才能够实现疫情的转折,需要市民都去积极配合核酸检测。

北青报:为什么排队检测保持“一米距”变成了“两米距”?

崔璨:这是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来考虑的。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一般来说呼吸道飞沫颗粒比较大,直径一般大于5微米,不能长时间在空气中悬浮,比如打个喷嚏,飞沫很快会自然下落,而下落的高度和距离基本上就是在一米内。但随着病毒的变异,它不单单通过飞沫传播,在密闭空间是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而且有研究显示,在室外开阔空间,受自然风影响,病毒也可能会播散。因此,根据实际的一些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考虑,两米是一个更合适的距离。

北青报:针对密接人员管控时间为什么缩短为“10+7”?7天健康监测要注意什么?

崔璨:这跟新冠病毒特性相关,之前新冠病毒最长潜伏期是14天,有特殊病例潜伏期会超过14天,后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要求是针对可能会存在超长潜伏期的情况,以减少这部分人群到社会面造成影响。

而根据新的流行病学证据、循证医学证据等,目前潜伏期在缩短,根据实际工作和社会面防控要求,针对集中隔离的密接人员,我们把14天缩短到了10天,7天居家健康监测时间不变,采用“10+7”的管控方案。

关于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的区别,居家隔离是严密地落实在家足不出户的管控要求。而居家健康监测没有说不能出家门,这些人员在没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离开家,如果有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要求,需要上班、采购等外出活动都是可以的,但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和消毒,但一定不聚餐、不聚集。

北青报:哪些人需要做抗原检测?普通人群要不要测?

李侗曾:抗原检测的优点就是方便快捷,15分钟就能出结果,但核酸检测准确率更高,抗原只是一个补充,不能代替核酸检测,抗原用来筛查,而核酸用来确诊。我们需要利用抗原检测的优势,比如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里,在两次核酸之间做一次抗原,尤其是在像封控管控区里,这里感染风险高,通过抗原可以更早发现感染者,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尽早切断传播链条。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比如处在低风险地区,本身感染的风险很小,也没有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抗原检测的意义也不大。目前推荐的是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密接、次密接人员,以及有发热等新冠相关症状的人群可以做,如果都没有这些情况,普通人群是没有必要做抗原的。

北青报:最近出现了几起单位聚集性疫情,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李侗曾:目前,奥密克戎BA.2确实传染性更强,其实这次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比较快、比较积极的,但是最近因为发现了几个单位的聚集性疫情,导致病例数目前没有明显下降。单位本身也有一些疫情防控的风险点,比如办公室较小,单位食堂吃饭的时候就要摘口罩,还有茶水间、电梯间、洗手间等处。这几个单位聚集性疫情的爆发,也提示咱们企业要落实好自身的责任,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给职工进行更多的教育,佩戴好口罩,采取必要的一些措施,比如减少到岗率,增加工位间距,多开窗通风,增加消毒次数等等。

北青报:面对现阶段的疫情形势,能否给市民再做一些健康提示?

崔璨:首先要通过多渠道去关注本市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包括日常召开的疫情防控发布会、各大主流媒体公布的信息,结合公布的相关风险点位可以快速自查,如果知道自己可能涉及风险点位和风险人群,就要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履行自身责任义务。掌握相关信息后,也能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安排起到提醒作用。其次,市民要做好“防疫四件套”: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

当前北京的疫情形势下,很多市民可能主要处于两种状态,一种是居家健康监测、居家隔离或者居家办公,另外一部分人群在一些必要的民生保障单位需要到岗。

针对居家的人群,建议保持良好心态,做好通风,每天至少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要是处于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或者是密接、次密接、高风险人群的话,一定要严格落实好相关防控要求。

针对需要到岗工作的人群,在通勤方面,如果有条件的尽量不选择公共交通,可以选择私家车,或是骑自行车、骑共享单车、走路。如果乘坐公共交通一定要把个人防护做好。到了单位后,办公室尽量保持通风。单位有食堂的话,尽量带回到工位上吃。

【为何多轮核酸?为何保持两米距?#专家详解北京防控热点问题#】当前首都与疫情的较量仍处于胶着状态,接连发生聚集性疫情和连续筛查发现社会面隐匿病例传播,加大了疫情不确定性,北京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本市多区也在连续开展多轮次的区域核酸筛查,为什么要多次筛查?检测时排队“一米线”为何变成“两米线”?最近出现了几起单位聚集性疫情给大家带来怎样的启示?在当前形势下,市民需要注意哪些?针对市民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崔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

北青报:近期为什么要开展多轮次核酸检测?为什么这次以区为单位进行筛查?

李侗曾:多轮次的核酸检测是跟感染风险相关的。目前,根据疫情形势,本市划定了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针对重点区域,这里包括封控区、管控区等,其中可能有潜在的感染者,需要进行多轮次的核酸筛查。因为如果发现有一个感染者,就不排除还有其他潜在的感染者,可能就需要进行下一轮检测,直到不再发现新的感染者。其次是针对重点人群,包括本身被感染的风险比较大的人群,以及被感染之后传染给其他人可能性较大的人群,比如快递外卖从业人员、公共交通运输行业人员等,他们接触的人多,一旦感染会传染给很多人,所以他们也要进行频繁检测。

同时,要看多轮次区域核酸筛查的结果,看阳性人员是否在封控管控区。如果发现社会面还有阳性病例,这就不排除有没被发现的感染者,因为病毒有潜伏期,所以需要连续筛查,直到社会面没有出现新增病例,可能就会减少检测频次。

至于以区为单位开展核酸检测,主要是考虑到病毒传播速度太快,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去检测可能不太够。这次我们发现很多感染者流动性很大,甚至跨区跑,要是再用原来的方法去筛查,很容易让病毒跑到包围圈外,所以这次采取多区进行区域核酸筛查的方式。

北青报:为什么有的感染者做了多次核酸才发现阳性?

李侗曾:奥密克戎隐匿性强,很多人感染后症状很轻或是没有症状,他自己不会去主动筛查。病毒感染后有一个窗口期,一般需要三四天才能测出来,最快的两三天测出来,刚感染之后去测可能是测不到的,所以可能第一轮筛查的时候处于窗口期检测不到,后面第二轮、第三轮才会被发现。另外,采样的时候没有采到也可能会漏检出现假阴性,所以有的人前面几次都是阴性,后边才发现阳性,这也体现了多轮筛查的重要性。在社会面不再出现新的阳性病例才能够实现疫情的转折,需要市民都去积极配合核酸检测。

北青报:为什么排队检测保持“一米距”变成了“两米距”?

崔璨:这是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来考虑的。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一般来说呼吸道飞沫颗粒比较大,直径一般大于5微米,不能长时间在空气中悬浮,比如打个喷嚏,飞沫很快会自然下落,而下落的高度和距离基本上就是在一米内。但随着病毒的变异,它不单单通过飞沫传播,在密闭空间是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而且有研究显示,在室外开阔空间,受自然风影响,病毒也可能会播散。因此,根据实际的一些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考虑,两米是一个更合适的距离。

北青报:针对密接人员管控时间为什么缩短为“10+7”?7天健康监测要注意什么?

崔璨:这跟新冠病毒特性相关,之前新冠病毒最长潜伏期是14天,有特殊病例潜伏期会超过14天,后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要求是针对可能会存在超长潜伏期的情况,以减少这部分人群到社会面造成影响。

而根据新的流行病学证据、循证医学证据等,目前潜伏期在缩短,根据实际工作和社会面防控要求,针对集中隔离的密接人员,我们把14天缩短到了10天,7天居家健康监测时间不变,采用“10+7”的管控方案。

关于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的区别,居家隔离是严密地落实在家足不出户的管控要求。而居家健康监测没有说不能出家门,这些人员在没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离开家,如果有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要求,需要上班、采购等外出活动都是可以的,但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和消毒,但一定不聚餐、不聚集。

北青报:哪些人需要做抗原检测?普通人群要不要测?

李侗曾:抗原检测的优点就是方便快捷,15分钟就能出结果,但核酸检测准确率更高,抗原只是一个补充,不能代替核酸检测,抗原用来筛查,而核酸用来确诊。我们需要利用抗原检测的优势,比如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里,在两次核酸之间做一次抗原,尤其是在像封控管控区里,这里感染风险高,通过抗原可以更早发现感染者,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尽早切断传播链条。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比如处在低风险地区,本身感染的风险很小,也没有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抗原检测的意义也不大。目前推荐的是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密接、次密接人员,以及有发热等新冠相关症状的人群可以做,如果都没有这些情况,普通人群是没有必要做抗原的。

北青报:最近出现了几起单位聚集性疫情,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李侗曾:目前,奥密克戎BA.2确实传染性更强,其实这次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比较快、比较积极的,但是最近因为发现了几个单位的聚集性疫情,导致病例数目前没有明显下降。单位本身也有一些疫情防控的风险点,比如办公室较小,单位食堂吃饭的时候就要摘口罩,还有茶水间、电梯间、洗手间等处。这几个单位聚集性疫情的爆发,也提示咱们企业要落实好自身的责任,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给职工进行更多的教育,佩戴好口罩,采取必要的一些措施,比如减少到岗率,增加工位间距,多开窗通风,增加消毒次数等等。

北青报:面对现阶段的疫情形势,能否给市民再做一些健康提示?

崔璨:首先要通过多渠道去关注本市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包括日常召开的疫情防控发布会、各大主流媒体公布的信息,结合公布的相关风险点位可以快速自查,如果知道自己可能涉及风险点位和风险人群,就要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履行自身责任义务。掌握相关信息后,也能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安排起到提醒作用。其次,市民要做好“防疫四件套”: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

当前北京的疫情形势下,很多市民可能主要处于两种状态,一种是居家健康监测、居家隔离或者居家办公,另外一部分人群在一些必要的民生保障单位需要到岗。

针对居家的人群,建议保持良好心态,做好通风,每天至少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要是处于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或者是密接、次密接、高风险人群的话,一定要严格落实好相关防控要求。

针对需要到岗工作的人群,在通勤方面,如果有条件的尽量不选择公共交通,可以选择私家车,或是骑自行车、骑共享单车、走路。如果乘坐公共交通一定要把个人防护做好。到了单位后,办公室尽量保持通风。单位有食堂的话,尽量带回到工位上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十八岁的时候还很傻很天真,自己是谁也弄不清楚;到了二十三岁好像懂了很多,但还是常常手足无措。我心目中最好的年纪是三十岁,可太期待五年后了。
  • 杭州的篮球虽然一直都不温不火,但是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们也都在不断的努力带动大家,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杭州的年轻人能把C-KIDZ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慢慢的活成自己
  • !老妈结束了十年的杭漂,让我给她买明天回武汉的票,非让我定早上的动车,我怕她赶不到和她说了好半天还是没拗过;我查了她离火车站的距离、告诉她地铁换乘路线、告诉她现
  • #大理高速路况# 为切实抓好2021年中秋节小长假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营造平安、畅通、文明、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让广大交通参与者欢度愉快、安全、祥和
  • 不过了解你的人都知道,其实你不是那种会将心事挂在嘴边或表现在脸上的人,私底下的你,是会想很多且对别人的看法相当在意的人,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的人格快分裂了。网友许久
  • 国际标准 刊号:ISSN 1672-8769;国内统一刊号 CN21-1497/C。征稿范围如下:科学探索、 教研视点、信息技术、健康教育、经济研究、财会教育、
  • p1-6院子(菜园种了门派日常三角梅!)p7紧邻地皮附赠荷花池p8院门p9室内主制药(床在另一侧没入镜)p10全局图谢谢体服之前来参观的小可爱捧场[求关注]欢迎
  • 谁又在哭,PP.krit真的是天使吧,对身边所有人都超级超级好超级真诚在充满爱的的环境长大的天使啊,温柔细致有趣得体想用尽一切美好的词汇给到我们的nadao
  • 但若是有时10点睡,有时12点睡,有时睡5小时,有时睡10小时,生物钟不规律,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这就算是熬夜了。但若是有时10点睡,有时12点睡,有时睡5小时,
  • 还有一点的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伏吟之年面临生死之灾,往往可能发生在伏吟逢合,恰恰合后之五行,又同属于伏吟之五行,也是应期。但是人们认为,这些论述,或者理论性太
  • 一、死后复生之法古人认为,通过一定的修炼,人的真形便可出脱尸身而不死,并将这种不死的修炼方术称之为“尸解”。此乃杖解之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放有神符的竹杖就是学
  • #凌凌碎碎# [赞]2021·9⃣️️1.鼻子烂了2.好喜欢《你好生活》的片头3.水逆 过分倒霉了哈4.我字真的越写越丑5.知人知面不知心6.难做的事和应该做的
  • 为满足客户节假日期间流量使用需求,中国联通进一步降低流量价格。为全面助力中小企业拓展市场、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中国联通2019年推出双创云快线产品,提供高性价比
  • 他们可能也是知道这点,撒泼耍赖无所不用,他家圈地好多年了,谁也惹不起,新修的公路也有个两三年了,到现在没有通行过。但付某淮的父母在村里这样横行霸道,于理于法,都
  • 突然刷到这条 我真的有点难过 我有些时候会想你真的应该拥有很光明的未来吧 三年前我就知道我根本不可能追随你的方向 但有些时候又还会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们本来就
  • #空如来藏[超话]#《楞严经讲记》卷八7(连续)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
  • @Maxims马克西姆家居男人背上不同地方有痣代表什么颈侧:左边表示你是一个充满了自信的人,右边表示你的物质生活会很充裕。臀部:有才能但却懒惰,不能将自己的才
  • #鬼谷子#:说话的方式,决定人生的运势 1、内方外圆,随机应变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 没戴眼镜局促系列[单身狗]高教院门口走来一个身影好熟悉[doge]要不逃?[二哈]算了等一下打个招呼吧[笑cry]近一点再看看还有一两米的距离呀,姜老师[傻眼]
  • 园区运营负责人王莹介绍:“我们从09年到现在一共培育了500多家动漫游戏企业,基本上有30%以上都是在我们园区超过10年的,企业跟我们之间的粘度非常高,他们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