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自己 也相信人性 也相信世俗
也相信内心某处保护好的淡然和豁达
世界这么大
只是在这俗世落脚的精灵罢了
看花落花开 俗世轮回 人间理想
体会俗世 人情
懂的和是这俗世里的某某某却也不同
永远清醒与世俗尘灰里的区别
可行走在这尘灰里
难免需要挥舞衣袖不带走这污浊浸染的尘灰
有时候
每每想起 天下大同 这几个字
就能提醒自己 体会 记录 经历 感知

道俗时众等,
何以生死甚难厌,
佛法復难欣?

金臂遥伸垂念切,
众生何事不思来
        
人是怕死的;

不怕死的人,
只是不识死,
不认识死亡,

以为人死就一了百了,
殊不知有更大的苦痛,
在来生等着他们来受。

人生是苦,
苦是人生实相,

详见佛陀所示
「 四圣谛 」 中的
「 苦谛 」。
        
我们所处的世界名叫
「 娑婆 」,

义译
「 堪忍 」。

奇怪得很,
无论人生怎样苦,
人们都能忍受!

宁愿来生再受苦,
也要保命求生;

明知有生之后,
必然有死,
也要再生。

总之,
生生死死,
无穷无尽,

不知为何?

释尊还发大悲,
出兴于世,
畅说弥陀愿海,

彻底解决我们的生死大事而但当中有多少人真的为生死而学佛呢?

虽然释尊多番劝人发愿往生极乐,
拯济我等罪苦众生,
但有多少人能信受释尊真实之法,

领受弥陀真实之利呢?
        
佛弟子闻释尊的心底话,
恳切劝化,
导归净土;

我们岂能无动于衷,

理应即发出离心、
发菩提心、
发愿生心呢?

如净土诗偈言 :
「 莲池无日不花开,
四色祥光映宝台;

金臂遥伸垂念切,
众生何事不思来!」
        
善导大师在
《 观经四帖疏 》
「 归三宝偈 」言 :

「 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
生死甚难厌,
佛法復难欣 」。

道俗时众者,
即出家和在家等四众弟子。

善导大师出生于唐朝,
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

正藉佛教大放异彩,
诸宗纷纷成立的时候。

为何善导大师如斯慨叹?

生死甚难厌,
佛法復难欣
        
所谓
「 生死甚难厌 」,
即厌离生死甚难也。

「 捨苦出生死 」 者,

「 捨此娑婆生死之身,

八苦、
五苦、
三恶道苦等 」。

既然娑婆生死之身这么多苦,
理应厌离即捨,
速往无忧恼处;

然而,
生死虽是诸苦之本,
但爱欲却是生死之本,

所以凡夫厌离贪爱、
欲乐甚难,

故生死甚难厌。
        
世俗凡夫未曾得闻佛法,
纵使忍苦而厌世,
亦不知出离,

或不知死后可往生到什么更好世界,
除了死忍烂忍外,

也不知可做甚么?

但有佛弟子既知生死轮迴是诸苦之本,
具较强的无常感,

何以也难发起出离心呢?

难道学佛修道的弟子们不是为了解脱生死而修行吗?
        
所谓
「 佛法復难欣 」,
就是成佛道心,

可说是无上菩提心、
愿生净土心。

又,
佛弟子既闻净土法门,

理应
「 信心欢喜、
至心迴向 」,

何以很难欣求佛法?

难道学佛修道的弟子们不是为了成佛而修行吗?

得闻、
相信、
接受、
行持
        
简单来说,
对于真理,

特别是释尊宣示的净土法门,
是一个藉他力之缘的信仰,

很多人未有大因缘而得闻佛法,
所以未听过净土法门是不足为奇;

然而,
纵使有些人听闻净土法门,
但大部份人未必相信。
        
净土法门是弥陀本愿名号救度法是难信之法,

所以,
纵使一些人得闻后而相信,
但他们还会犹豫,

未能决定深信、
愿意接受;

纵使极少数人会信受,

但不是每一个人能够安心起行、
专称弥陀名号!
        
如此种种上述原因,
世人很难厌离生死,
也很难欣趣佛法。

若非佛陀出兴于世,
破恶生善,
开示佛的知见,
教化我等众生,

我们还不知有仁义礼智信,
更不知自己在知见上出了甚么问题!

佛法知见与凡夫情见
        
婆婆众生处于杂业世界,
皆是贪瞋烦恼成就的凡夫,

认知世间事物皆由意识分别心而生起
「 妄想 」,
一直活在相对待的境界之中。

各人以自我为中心,
站在不同的立场,
「 执着 」
自己的主观经验为实,

所以,
看事物皆是颠倒的,

所谓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释尊在
《 无量寿经 》言 :

「 因世人薄俗,
共诤不急之事 」。

由于世人善根浅薄,
造诸恶业;

知见庸俗,
只顾眼前利益,
常为一些琐碎的事情,
争斗到你死我话,

对于近在眉睫的生死大事,
及对于如来所说种种善法,

却充耳不闻、
置之不理。
        
例如,
世人执有我身的
「 我见 」,
以为四大假合的肉身为生命,

殊不知根身
( 色 ) 外,

生命体还有识心
( 受、想、行、识 ) ,
都是缘生缘灭。

根身败坏,
只是一生一世;

但心识却继续流转六道轮迴,
未能彻底解决生死大事,

如上文所说的
「 两种生死 」。
        
一切六道凡夫的种性,
由于
「 妄想 」 和
「 执着 」,

一切邪知邪见和作意造业,
形成
「 所知 」 和
「 烦恼 」 两种障碍,

特色是
「 虚伪 」
( 造作,不自然 ) 和
「 颠倒 」

( 不依法性,
不顺真、
俗二谛 ) 。

这也是烦恼成就的薄地凡夫的内在因素,
没法信受佛的知见,
导致道俗众对生死,
甚难厌离啊!

难值难见,
难得难闻,
能行亦难,
信乐受持是难中之难,
无过此难
        
《 无量寿经 》言 :

如来兴世,
难值难见;

诸佛经道,
难得难闻。

如来所说佛法,
皆是真理。

由于世人薄俗,

没有因缘值佛、
遇佛、
见佛,

所谓
「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

真是
「 百千万劫难遭遇 」,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不认识佛法,

不足为奇!
        
释尊续言 :
遇善知识,
闻法能行,
此亦为难。

为甚么难遇上自信教人信的善知识呢?

所谓
「 近朱者赤 」,

「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

以凡夫的知见,
就算平生遇上善知识,
得闻佛法,

恐怕是听而不闻,
没法起信。
        
释尊续言 :
若闻斯经,
信乐受持,
难中之难,
无过此难。

道俗时众等得闻
《 无量寿经 》 的
「 念佛往生 」 之妙法,

欢喜信受,
如法修持者,
少之又少,

难得之中的难得,
没有比这个更难得!

经文说 :
「 是故我法,
如是作,
如是说,
如是教。

应当信顺,
如法修行。」

难就难在这里!         

在往生净土、
解决生死大事上,

我等凡夫信自己的知见,

以自己知见作往生行业、
乃至教人往生净土之法,

偏偏就是不信顺弥陀悲愿、
未能依弥陀本愿名号法修行,

结果走了很多冤枉路,
吃了不少苦头!

上辈生文的
「 六念 」 念佛,
与第十八愿的
「 称名 」 念佛,
有何不同?

修净业三福者,
迴向发愿,
愿生彼国,
亦可得生

佛灭后六道凡夫,
「 心想羸弱,
未得天眼,
不能远观 」,

又凡夫纵欲观严净佛土,
因心多浊乱,
神识飞扬,

不能息虑凝心,
观就难成,

故释尊指方立相,
别指西方,

使我等娑婆众生能够住想西方,
并仗佛慈力,
往生净土!

凡夫虽然不能修定善观行
( 修心 ),

但释尊
《 观经 》
却告韦提希夫人及未来世凡夫,

欲求生净土者,
也可修散善三福 --

世福、
戒福、
行福等善法
( 修身 )
为正因,

将所修的净业功德,
迴向发愿,
愿生彼国,
亦可得生。

善导大师释云 :
「 第一福 :
即是世俗善根。

曾来未闻佛法,

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

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 :
此名戒善。

就此戒中,
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

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
或有具持不具持,

但能迴向,
尽得往生。

续云 :
「 第三福者 :
名为行善。

此是发大乘心凡夫,
自能行行,
兼劝有缘,
捨恶持心,
迴生净土。」

可知这些凭自力修持福善之机,
或闻与不闻佛法,
或具持不具持,

但至紧要至心迴向发愿,
愿生彼国,
亦可得生净土。

为甚么修业三福的人要迴愿,
才可往生?

此因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凭自力修福而成佛的正因,

而不是凭他力念佛而往生的正因,
由于因果不相应,
欲修三福求生净土者,

必须普皆迴向,
愿生彼国,
方可得生!

善导大师称之为净土法门的
「 要门 」。

为甚么修三福迴愿往生的人少,
往生大业未能成就呢?

很多欲修三福求生净土者理解净土法门的
「 迴向发愿心 」,

以为与一般大乘菩萨教的
「 迴向 」 差不多,
以致得生净土者少之又少。

迴向发愿心是
《 观经 》
所指的
「 三心 」 --

至诚心、
深心、
迴向发愿心之一。

善导大师释言 :
「 迴向发愿心者 :

过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业,
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随喜他一切凡圣,
身口意业,
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实深信心中,

迴向愿生彼国,
故名迴向发愿心也。」

由此可见,
自力修持福善之机的往生正因,

不在于其人的佛法善根,
或修持功行。

事实上,
纵使能具持五戒十善等,
凭此戒福及世福等,

只能做人生天,
尚在三界,
六道轮过,
怎能凭人天福善,

得生净佛国土呢?

欲修三福求生净土者的往生正因,
实是在于
「 一心迴愿 」,

即捨己归佛,
捨自力修持而凭佛力摄取,

所谓
「 迴所修业,
向所去处 」!

迴捨自力修持的诸行功德,
心向佛力施予的名号功德,

亦即
「 万行不凭凭念佛 」,

所谓
「 一心迴愿 」 者,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一心愿生弥陀净土。

或问 :
《 观经 》
上辈生文教
「 六念法 」 的
「 念佛 」,

虽是自力修持的净业三福等诸行之一,
但也有佛力施予的名号功德,
理应亦可往生。

就往生而言,

上辈生文的
「 六念法 」 的
念佛与第十八愿的念佛,

有何不同?

修行六念中,
前三念是 「 念他 」,
后三念是 「 念自 」

《 观经 》
上辈生文言 :

復有三种众生,
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
慈心不杀,
具诸戒行。

二者,
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
修行六念。

迴向发愿,
愿生彼国。

欲修此
「 六念法 」,
念佛求往生者必须迴向发愿;

第十八 「 念佛往生 」
愿指定的 「 称名念佛 」,
是不用迴向的。

善导大师释言 :
明「 修行六念 」者 :

所谓念佛、法、僧,

念戒、捨、天等。

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

言「 念佛 」者,

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
身业功德、
意业功德;

一切诸佛亦如是。

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
「 法 」;

并诸眷属菩萨
「 僧 」。

又言 :
六念中之前三念是他,
后三念是自。

善导大师续释 :
前三念是念他,

念佛、法、僧,

其中念佛,
是专念阿弥陀佛的三业功德,
同时亦念一切诸佛的三业功德。

后三念是念自,
即自我反省。

反省甚么呢?

善导大师续释 :
又念诸佛之
「 戒 」;

及念过去诸佛、
现在菩萨等,

难作能作,
难捨能捨,
内捨外捨,
内外捨。

此等菩萨,
但欲念法,
不惜身财。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
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
「 捨 」 身命意也。

又念 「 天 」 者,
即是最后身十地之菩萨。

他人早已觉,
尽捨身命,
行道进位,

但自己还未醒,
恼障多,
福慧微

修净业三福的上辈生者,
应深切反思 :

佛已三业清净,
自己仍在持戒;

佛菩萨已捨法无量,

包括身、命、意等,

自己仍在学捨;

佛菩萨已住第一义天,
即最后身十地之菩萨所住的天,

亦即第一义谛、
妙境界相、
无为涅槃的极乐报土,

自己仍在求生三界诸天或净天。

对比之下,
修六念者应意识到 :

今时的佛菩萨是自己过去世的同修,
大家曾同发愿断恶,

捨命行菩萨道,
他们已因圆果熟入圣道,

所谓
「 此等难行之行已过,
三祇之劫已超,
万德之行已成,
灌顶之位已证 」,

而我呢?

善导大师续言 :

然我等凡夫,
乃至今日,
虚然流浪,
烦恼恶障,
转转增多,
福慧微微;

若对重昏之临明镜也。

忽思忖此事,
不胜心惊悲嘆者哉!

读到这句话真是不寒而慄,
当头棒喝!

原来以前的同修们早已尽捨身命,
行道进位,
证果取觉,

如今还来秽土,
度脱自己;

但自己还在梦中,
愈修愈糟,
福慧微微,
出离三界,
遥遥无期,

不禁自惭形秽,
稀嘘不已,
羞愧难容。
  
自力修持福善者,
因堪受善法不同,
所修持的三福善业时节,

有延、
促之异,

故此其往生的品位有九品之别。

至于乘第十八愿往生者,
同一念佛,
乘佛愿力,
仗佛功德,

皆是弥陀正觉净华化生,
超越品辈等分别想而得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射手座的女生不喜欢伤脑筋,不过她有她心思细腻之处,她宁可对方笨也不希望对方是狡诈的,她认为跟狡诈的人谍对谍的生活在一起实在是太辛苦了,而且她也会把自己恶婆娘
  • 环绕,景色优美,堪称中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很适合拍照出片,想要抢到蕞好的拍摄点一定要提前来抢占先机哦。一分庄严肃穆,在缓缓的108敲中逐渐净化身心,目前部分地
  • #任嘉伦[超话]# “每个人喜欢另一个人都不是说应该的或者说你必须要做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是做出一定的牺牲才来喜欢我,我很感谢大家,未来带来更好的作品回报你们,我
  • 现在的状态就是死,死气沉沉,以前觉得这只是个成语,现在才知道这简直是我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死,死气沉沉,沉沉,沉,没有什么好事发生,只有不断的,糟糕的事,没兴趣了
  • 11月依然是,做衣服,健身,带娃,如果一定要找出high light,大概是忙里偷闲去澳门吃了一餐麦当劳看了一场电影。晚上一定要插个热水袋,就是一瞬间就睡着了,
  • ☎☏↔[中国赞]高仿lv包,lv高仿,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今天,每年都会有全新的世界时腕表亮相,各种设计应有尽有。既然买了,就肯定要用,一旦背出去,自己一定要有
  • 曾惊艳到你了的古诗词1:原文:以后各走各的,没必要再联系古文: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2:原文: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你古文:苦酒折柳今相离 ,无风无月也无
  • 不要说我什么脑c粉啥的,无效攻击嗷,因为,我所有的低谷因他的存在而消弭,即使我在某些时刻很忙,忙到无暇顾及他的直播,但我也愿意在他低估的时候守候他,支持他。#星
  • 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尽管对他们的这种看法有或多或少的修正,但是在基本的核心概念上,可以说是延续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观点,它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的文化,使得14~15世
  • 我们以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人们之所以会说那些话,其实是在诉说他们有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如果意识到这点,我们就永远不会因他人的话而认为
  • 七、静默管控期间,乡镇(社区办事处)、村(居)委会要摸清管控区域内重点和特殊就医人群情况,逐一建立台账,确保居民有就医需求时,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六、静默管控期间
  • 有着gg的时刻陪伴,还给我很多好的方法,美美的❤️#生活的模样#孕期囤货第二弹:吸奶器,温奶器,消毒器等♥️安抚奶嘴:新安怡有区分0~3个月,3个月以上的,美国
  • 作为一个社畜,画的每一张图都很不容易,熬夜变成家常便饭,都是为爱发电,比如这张画了半个月以上的图,有时候关注不到圈里发生些啥事,虽然也没啥人来看吧 但是不得不说
  • 反复数遍后,配导觉得这样生离死别的场面金弦在里面呆着可能更影响谷江山的表达,所以让他出来等着。谷江山感受到对方的接纳后恢复了一丝理智,他红着眼抵在金弦额头,张了
  • 当年撒切尔夫人是靠着打马岛战争激发国内民粹情绪来稳住执政根基的,但如今英国就算想要征战海外,可以打谁呢?婚姻中,你越是用这三点“压”男人,男人越是厌恶你:一、认
  • 你不言、我不语,体面地退出彼此的世界,成了最后的默契。该忘掉的人,就忘了吧,该忘掉的情,就别再念。
  • 128、一般而言,两个人的关系——无论它是什么样的关系——都是从好到坏,不管这种关系开始时让彼此双方多么的惬意,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他们内在那两个带着侵略性的自我
  • ……做鼻子银子:3~5W+……老师:周珂(成都铜雀台)测评:在成都做鼻子界里面算是比较好的老师了,20年左右的经验,主攻自然风格做鼻子,但是收费比较贵,性价比不
  • (大概是理工硬伤,爱在心口难开[允悲])直到18年,无意中在墓王里认识了藤老师和太康以后,我又很庆幸,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和符号,就能记录下每一份感动和喜悦的点点
  • 6.去班里看了一眼,小不点们一个个扑向我给我一堆可可爱爱的手工和画,就是陈慧敏这个抽象的离谱但又能被她说通[摊手]7.运动会间隙被军军安排了一堆奇奇怪怪的沙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