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在墙边的孩子(三)

有的孩子天生喜欢独处,而有的孩子天生喜欢群居。天天是后者,是后者中的翘楚。

天天从小到大都特别开朗,特别爱笑,特别有礼貌。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的。因此村里的人都很喜欢天天。天天的嘴巴很甜,他也知道自己的嘴巴很甜,也会利用这一点招大人喜欢。

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天天特别是与其年龄相仿的人。天天会尽力去讨好他们,不让他们抛弃自己。

不知不觉,天天病了。病的不轻。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的这个病,也许是与生俱来。这个病说严重也不严重,根本不需要吃药去医院,说不严重了,还是会经常复发。这个病简单来说就是头晕。然而,这个病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天天一个人的时候,解药是什么,解药就是出去和别人玩,他就不晕了。

某一天下雨,淅淅沥沥的。天天由于得罪了旁边邻居家的大哥哥小军,所以只能在家里呆着。不是不能出去,只是出去了没人和他玩。因为旁边家的小军是村子里的孩子们C位。只要小军不和他玩,就没有孩子和他玩。除非大哥哥向天天表示自己原谅他了,不然天天要永远一个人。

那是初春,李子花快谢了。雨珠打在树枝上,花瓣显得更稀疏了。天天透过窗户看着残花,不知不觉头突然晕了起来,不严重,但就是晕。于是他走出“灶屋”(农村的厨房)在“垓影”
(农村厨房出来的位置,上面是二楼。位于堂屋和地坝之间。)坐着。

天天觉得有点奇怪,为啥子自己会头晕了?他不知道。如果是感冒发烧,他知道需要输液吃药。但是对于头晕不知道了。越想越多,天天急躁了起来。

就是这么巧,此时他的解药来了,小军带着他的表弟即天天的堂兄小平从屋门前路过,抑扬顿挫地喊了一句:“走哟!去喝凉水喲!”

在哪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很难喝到冰水,而村里有一口井冬暖夏凉,那时孩子们都以为气温越低水温就更低,认为此时的井水寒冷无比 心理很是稀奇。当然这不是吸引天天的点。吸引天天的是“来哟!” 就两字。但就这两字却能解天天的头晕。

大小军的语音还在雨声中穿梭,但是天天的头晕已经捕捉到了信号。立马浑身激动起来,于是迈开步子大踏步的跟上了。跟在最后面。

天天忍不住想和他们交流,以至于都忘记自己刚刚在头晕,更不知道头晕什么时候停止了。

每年暑假、寒假。村子里仿佛热闹了起来。也是天天喜欢的热闹。因为很多孩子回到农村了。天天的玩伴更多了。

小军的表妹欢欢也来了。

天天特别喜欢结交新朋友,而这位叫欢欢的姐姐又长的漂亮,天天更喜欢了。除了睡觉和吃饭,天天无时无刻不和他们在一起,曾经天天还想过就和小军他们一起睡觉,只不过父母不同意而已。

农村的时间过得很慢,特别是夏天,人懒洋洋的。天天一如既往的在小军家里面玩,和欢欢、小平一起。

四人坐在板凳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百无聊奈不知道玩什么。思忖之下,他们决定打扑克。可是没有扑克。于是他们说让人去买,自然而然这种事情落到天天身上。天天很乐意,没有拒绝,于是他拿着两块钱,在烈阳之下跑到三公里外的小卖部买扑克。天天跑的很快,因为他也想打扑克,特别是和朋友一起。

拿到扑克之后,四人围坐在一起,跃跃欲试,都等不及了,想要立刻开始。

想要游戏好玩,当然要有惩有罚。于是小军规定,谁最后出完牌,谁就输了,输了的撞墙,五下。大家都欣然接受了。

小军、小平、欢欢可以说是一家人,互帮互助。你来我往。天天没有说什么,他不在乎,或者他不敢在乎。只要在一起玩就行。于是天天就捧着自己的牌仔细专注,像捧着一本命运的决策书。
很快,一轮结束。天天毫无疑问的输了。于是他要撞墙,五下。其实天天是不想的,但为了显示出他极强的游戏精神,为了能够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玩,他决定撞。

他对立着墙,双手掌面撑在墙上,开始了。

“1、2、3、4、5。”

天天边数边撞,撞完之后。他转过来对着小军一杆人说:
“刚才的不算,没有响,不算,我要再撞一遍。”
“好好好!”
小军他们大笑地应付着。

天天听到小军他们笑了,觉得自己的让他们开心了,自己成功了,于是更加用力地撞着墙。

“咚、咚、咚、咚、咚。”

干净、利落。尽管天天有点头晕,但他还是努力地坐下。进行下一轮的游戏。

只要有事情做,时间就不会理你,有玩的,更不会理你。夜幕很快就降临了,一轮、两轮,一声咚、两声咚,游戏也结束了。天天不知道撞了多少次墙,走路蹿蹿跺跺的。幸好家就在旁边,他能很快回去。

天天回到家,父母还没有回来,他就靠在墙边,静静地靠着。耳边回想着白天的“咚、咚、咚…”放佛是为第二天的“咚、咚、咚”吹响的礼炮。 https://t.cn/EGc2DE2

【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
https://t.cn/A6z0MpI6

#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

  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记者 张清 吴迪 摄(来源:津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忙得不甘愿的人,必然是他没有从忙中得到快乐,没有体会到身心寄托的地方就是忙——不忙做什么呢?一个人拥有再多,如果内心不知满足,那种精神上的贫穷更加可怜!所以,人
  • 恍然如梦,点滴仍呈现在昨天,已无法追忆 我想你有了我以后,不用去羡慕别人,这不只是自身的自信,也是对我们感情的认真坚定。旧眼光的你总是在用宝贵的今天去忧愁未知
  • 为何要自己给自己找罪受,躺着睡大觉他不香么.....“成功的人生”从来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选择努力、奋斗的形式没有唯一的标准,只有自己喜不喜欢,想不想要,以及能不
  • 你是笑着的,世界就洋溢微笑;你是善意的,生活就报以善果;你是乐观的,未来就充满希望!#阳光信用[超话]#[鲜花]#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极好 可卷可
  • 沪上最具人气整形 所有项目0首付0利息 全面设计打造属于您的风格,擅长芭比童颜甜美少女系欧美混血日韩可爱萝莉系最近贷款通过率超高的宝宝们还不快来变小仙女 上
  • 税务总局明确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有关事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34号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
  • 后来杀青了就盼着上映,结果真的等了好久好久啊[泪]开播以后,不夸张地说,我真的刷了n遍更新的剧集,开始的时候为了好好欣赏我雯珺哥的盛世美颜我都0.5倍速慢放,咔
  • 那我们就到未来浓度最高的地方去29、人心中的一个小支点,可以撑起撬动世界的大杠杆30、只要一个人愿意修饰自己,他的自我评价就会变高31、支撑我们的,不仅仅是诗和
  • ”也總要因得這心境,再配上18日在秦皇島窗外的日出。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相反地却展开想象,是水神挽留他欣赏美好的夕阳景色。
  • (2)考生如为密接、次密接人员,将安排在我区备用隔离酒店考点参考,考生由其当前所在地街道办安排车辆转运至隔离酒店考点。(4)若考生原考点在封、管控区范围内,考生
  • 【尤文梯队—夏窗】综合GB、德转、部分媒体人的信息,目前为止的签入U23 (适龄:98后,可有四人超龄)布里根蒂,Andrea Brighenti/1987/前
  • 04.天堂云端牧场祁连大草原青海祁连山脉很大,东西1000多公里、南北300多公里,山脉里面还有山脉,连绵纵横,被称为「山的海洋」因此,祁连山草原可能是最适合公
  •   文 博  出土睡虎地秦简等36件一级文物,是考古工作者常去的“文物大县”  退休后的陈抗生依然放不下云梦。不久后,从北京赶来的文物专家辨认出:战国七雄到秦国
  •   4、如果真的没大志,那就为钱奋斗  每个人都有解甲归田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钱,谁要当这个官呢。  3、别被理想忽悠,理想是需要的,但不是别人的理想,而是你自
  • 不止一次的想过,以后家里的沙发旁装一个小楼梯,让你能够自由的上下,可以把胖嘟嘟的你抱在怀里。 总体体验很不错,尤其是汽车超堵的一段,小摩托一脚油就在寸步难行的车
  • [允悲]而且三姐妹怼他的话还一个比一个有个性,不愧是年轻人,性格直爽又火辣,这也是头一次看到谢霆锋在做菜上如此吃瘪。如果眉毛与眼睛相隔比较大的女人,注定是拥有财
  • !!
  • 这段剧情里陆沉才是主动的那一个,在我思考结婚之后是不是就会陷入平淡如水、一成不变的婚姻生活时,陆沉借演奏大提琴向我表明他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乏味,会认真经营我们
  • ”说起解放军,买买提禁不住热泪盈眶,“帮我家修房子时,他们宁可在泥水里搭帐篷,也不愿入户扰民。焦急的他到处打听部队去哪儿了,得知情况后,他骑着三轮车,在雪中奔波
  • #原神[超话]#我在提瓦特苦苦寻觅三十天,有没有一起玩的小伙伴啊,真的不想再单机下去了,唠嗑它不香吗(虽然本人有点社恐[泪][泪])或者大佬们可以来帮助弱小的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