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弥勒问话说求道
(第十六段)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嘻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果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弥勒菩萨对文殊菩萨说:我在佛的白毫相光中又看见东方世界里的一些菩萨,他们于寂静处结跏趺坐,默默禅修,受到天神、龙众等善神的恭敬,但他们心里非常清净,不因别人的赞叹恭敬而心生欢喜,已进入毁誉不动的如来境界。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入甚深禅定,于觉性中放大光明,悲心悯众,亲自到地狱中去,救济地狱中受苦的众生,使他们都能进入佛道,终至解脱。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佛子”,“佛子”就狭义而言,是阿罗汉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时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说: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口说法声中而生,从诸法法性寂灭的证入而成的。佛子、表示有佛那样的圣性,能继承如来觉世大业,所以名为佛子。
就广义而言,佛称一切众生为佛子,众生与佛子同源、同根同体,所以称众生为佛子。但凡夫是外子;声闻、缘觉是庶子;唯菩萨是真子。这里说的佛子,指的是行菩萨道的真子。
弥勒菩萨说:这些佛子非常精进,为了断昏沉睡眠,修行如“般舟三昧”类的法门。“般舟三昧”又称“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是断睡眠最好的法门之一。具体修法是:
以九十日为期,不坐不卧,忆佛念佛,一心谛观佛陀圣像,累了倦了,就绕屋或绕树行走,经行不断,这样就能快速破除睡盖,九十天日期满后能快速证得般舟三昧,修成后,不论睁眼闭眼,十方诸佛皆立在行者面前。菩萨于森林中,勤苦倍加,修此般舟三昧,以求无上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他们严持“具足戒”,“具足戒”又称大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具足戒的内容,南北传佛教所传的戒本各异,按《四分律》所载: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这些菩萨不仅严持具足戒,还做到了“威仪无缺”。
“威仪无缺”是具足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具体算法是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四重禁、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及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戒,各别与“行、住、坐、卧”四威仪并三聚净戒配对,而成三千威仪。此三千威仪又各配于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又各别与“贪、嗔、痴、慢”等分四烦恼相配对,则成八万四千。简称八万细行,是取其大数。菩萨持此具足戒,威仪不缺,并因此而得身心清净,因清净而如获宝珠,并以此清净行而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佛子,住“忍辱力”,忍辱力由六种智力所成就,即:一、如响平等智力;二、镜像平等智力;三、如幻平等智力;四、内清净平等智力;五、世法清净平等智力;六、集因缘平等智力。依据《佛说法集经》记载: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即:
1、能忍于他人辱骂:诋毁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如响平等智力”。如响意为如空谷之呼应众响,因修慈心的缘故,而忍于众生之屈辱。
2、能忍于他人刀杖:棍棒捶打而不加报复,菩萨得“镜像平等智力”。镜像意为如明镜之印现众像,知有情众生被五阴炽盛所逼恼,而忍于众生之横行加诸于身。
3、能忍于他人恼怒:烦扰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如幻平等智力”。如幻意为诸烦恼杂染皆是变幻而不实,与烦恼心所相应,不执为实有。
4、能忍于他人嗔恨:怨怒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内清净平等智力”。内清净意为内心平静于众无嗔恚想。
5、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不为所动,菩萨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世法清净意为于世间诸染污等法不为所动,知其虚幻不实,而心得自在。
6、菩萨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集因缘意为修忍辱行已大功告成,因此而积聚了种种殊胜善因缘,令道业得到了增长。菩萨修此忍辱波罗蜜,对于一切世间烦恼,不受染着,能起欢喜心,而心得自在。具此六种智力、名“住忍辱力”。
弥勒菩萨说:佛子住此忍辱力,有“增上慢人”,骄横狂慢,对佛子打骂羞辱,佛子都能忍受,不生一丝嗔恚心,对一切逆境,也能逆来顺受,坦然应对,他们修此忍辱行,为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增上慢”是以为自己证得增上之法、所谓卓越法门等而起的慢心:认为自己胜过他人。是七慢中“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里的第五位。这种人,常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如未得圣道、自称已得;未证佛果、自称已证。为增上慢人。此菩萨能忍增上慢人的狂傲和一切逆缘,以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为得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戏言,不与任何人开玩笑,对不信佛法的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从心里疏远他们,只亲近有出离三界智慧的人,自己善于修心除妄,于山林中修摄念法,将亿万岁之时空,摄于一念,以此清净一念,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还看见一些菩萨,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百种汤药、价值贵重的名衣,用上等栴檀木及宝物造的房屋,各种精致的卧具,清净园林,花果茂盛的庄园,还有自己拥有的流泉浴池,都用来布施给佛、法、僧。
作这些布施,得到的果报,是非常殊胜微妙的,但他们如此欢喜无厌地布施,不是为了求有漏的福报,而是为了求无漏的“无上道。”那么什么是无上道呢?无上道在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之上,无有再上之道了,称名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一乘佛道,凡是修六度波罗蜜法者,求的就是无上道,就一定能够成就无上道。
以上是弥勒菩萨问话文殊菩萨时,将自己在释迦佛白毫相光中看见东方世界里诸多的菩萨修行各种法门以求最上佛道的情景,他们有修布施求佛道的、有修持戒求佛道的、有修忍辱求佛道的、有修精进力求佛道的、有修禅定求佛道的、有修般若智求佛道的。这些法门都在六度波罗蜜法里,按次第修,首先是修布施,布施不只是身外之物的施舍,更重要的是心内妄念的施舍,将心内的妄念施舍得干干净净的才是真布施。这样才能顺利地进入其余五波罗蜜法的修证,如此上求佛道,必成无疑!

寺院佛钟的起源与意蕴

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或黄昏,
每当那悠扬的钟声响起的时候,
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清韵悠静的深远遐想,

所以文人墨客咏钟的诗词,
历来是很多的。

唐人张继著名的
《 枫桥夜泊 》,

其中 “ 夜半钟声到客船 ” 一句,
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俗话说,
“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这句话从另一个解读意义上,
也说明了钟在佛教寺院生活里,
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
  
佛钟的起源
  
在印度佛教中,
钟原是用木制的,
叫做
“ 犍椎 ”或
“ 犍稚 ”。

据佛经记载,
七月十五,

是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
称为受岁日。

于是佛陀就告诉侍者阿难,
在露地上速击犍椎,
以召集僧众。

阿难随即升上讲堂,

手持犍椎说 :

“ 我今天来击此如来信鼓,
凡是如来的弟子们,
都应该闻声而普集于此。”

从此,
钟就成为佛教寺院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大钟和小钟
  
在佛教里,
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
  
大钟,
又称为梵钟、
洪钟、
钓钟、
撞钟、
鲸钟等等。

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
能够清净寺院梵刹,

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
所以称为洪钟;

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

所以称为钓钟、
撞钟。

至于它又被称为鲸钟,
则是因为在佛经中记载,

海边有一种动物叫蒲牢,
它在遇见鲸的时候,
常常会害怕地发出像钟一样的叫声,

因此人们就将蒲牢的形状铸在钟身上,
把撞槌做成鱼形。

由于蒲牢是遇见鲸才发出叫声的,
就用鲸来为钟命名了。
  
小钟,
又称为半钟、
行事钟、
唤钟等等。

因为它只有大钟的一半大小,
所以叫做半钟;

因为它通常挂在大雄宝殿的左边,
或挂在禅堂的门口,

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
所以叫做行事钟;

另外它还叫做唤钟,
因为它常悬挂于方丈的寮外,

由侍者击呜,
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
  
佛钟的定制
  
佛钟有木、石、铜、铁等各类,

一在多以铜类为多,
其次是铁类。
  
大钟一般高约一百五十厘米,
直径约六十厘米。

大钟形式是,
在上端雕成龙头状的钧钓手,
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花形撞座,
称为八叶,

撞座以下成草间,
下缘成驹爪,

中间部分则分为池间和乳间,
乳间上并列环绕着小突起物。

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
称为袈裟举,
又叫做六道。

另外,
在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通内部。
  
小钟则多以黄铜铸造,
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
  
佛钟的意蕴
  
在佛家的现实生活中,
设立佛钟的本意,
就是用来通报时辰,
召集僧众的。

如《百丈清规·法器章》中就说 :

“ 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
列殿上,
向佛排立。”

还说 :
“ 大钟,
丛林号令资始也。

晓击则破长夜,
警睡眠,
暮击则觉昏衢,
疏冥昧。”
  
但是,
在佛教的各种经典中,
还有许多包含其他意蕴的说法。
  
如有的佛经中解释,
佛钟之所以要撞击一百零八下,

一说是对应十二个月、
二十四个节气、
七十二候的各数总和;

一说是能够祛除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
从而使人清醒觉悟,
获得安顺吉祥。
  
再有的佛家偈语说 :

“ 闻钟声,
烦恼轻,
智慧长,
菩提增。”

所以,
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
也是智慧的象征。
  
又有的佛经中说,
在鸣钟的时候,

如果能够观想觉悟一切众生,
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 鸣钟行者,
想念偈云 :

‘ 愿此钟声超法界,
铁围幽暗悉皆闻,
闻尘清净证圆通,
一切众生成正觉。’

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
随号叩击,
其利甚大 ”。
  
还有的佛经中说,
叩击闻听钟声,
能够止息一切恶道诸苦,

能够使一切众生
“ 俱时得离苦 ”,
使一切受难者得到解脱。
  
佛钟的鸣法
  
一般说来,
佛钟有三下、
七下、
十八下、
三十六下、
一百零八下的叩击鸣法。

在僧众们斋粥下堂、
参禅完毕、
早晚巡视或吃茶下床的时候,

鸣三下;

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
住持进入僧众讲堂的时候,

鸣七下;

在斋时僧众进入斋堂的时候,
鸣十八下,

叫做
“ 入堂钟 ”,
入堂钟是按照进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

而三十六下则是集三通击鸣之和,
总成一百零八下。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动,
以一百零八下为准,
所以佛钟又称为
“ 百八钟 ”。

百八钟的撞击之法,
佛经中说 :

鸣钟
“ 引杵宜缓,
扬声欲长,
凡三通,
各三十六下,
总一百八下,
起止三下稍紧 ”。

就是说,
击钟的时候,
应该缓引钟槌,
使击出的钟声悠远深长。

通常是以三鸣为始,
二鸣连续为终。

分三通击完,
每通三十六下,
快十八下,
慢十八下。

如果是晨钟,
则是先快十八下,
后慢十八下。

先快十八下,
应念
“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

共十八下。
  
后快十八下,

应念
“ 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

共十八字,
每字鸣钟一下。

早晚如此叩击三通,
三通鸣毕,

最后念
“ 南无当山护教伽蓝圣众菩萨 ”
三遍,

再击钟三下,
接三下板。

这样,
鸣钟的过程才算是全部完成了。

【《心经》直解】(三)

庚二、(以此类推其他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法既然为空,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一破一切破,统统可以用分解色蕴的方法来破除,所以此处就不必浪费口舌,而把受、想、行、识四蕴,以一句“亦复如是”一笔带过,这种繁简得当的方便善巧,也同时揭示出“万法平等,圆融无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理。

所谓“受”也即苦受、乐受以及不苦不乐的中等舍受;
所谓“想”,如《集异门论》云:“何等为六?谓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如是名为诸所有想。”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思维、想象、概念、观念、分别念等等,甚至包括无色界的禅定等持,以及色界的分别念等等;
所谓“行”,乃色、受、想、识四蕴以外的一切有为法,也即除了受、想以外的一切心所相应行与得绳等不相应行;
所谓“识”,指六种识聚或八种识聚。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有些论师还加上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样一共为八识。
以上内容,属于抉择基、道、果中基法为空的分析方法。

己二、(宣说七种甚深法):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是诸法空,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一段观自在菩萨又对舍利子宣说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八种甚深法:空、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空相”:指一切万法不仅其自性是空,而且万法的相也是空性。关于这一点,在《金刚经》中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万法不存在真正实有的相,诸法的法相、名相、事相都是不存在的。
众生都执著相为实有,认为某个具有名相的声音、色法,或是味道的事相有很好听、很好看、很好吃的法相等等,认为这些相都实有存在。其实,虽然表面看来万法都有相,不管男人、女人、山河大地等每一种法都有它的行相,但这只是虚妄分别念的假立,除此之外,具芝麻许实有行相的法也是不存在的。
“不生不灭”:表面看来,万法都有依因缘聚合而生的现象,比如春天万物复苏、新芽萌发的产生,夏天鲜花盛开、草木葱郁的产生,秋天瓜果成熟、霜叶艳红的产生,冬天傲雪红梅、皑皑白雪的产生等等。实际上,这些只是世人的幻觉而已,所有的产生都是不存在的。
万法生生灭灭的这些现象只是名言当中的假立,如果真正观察时,这种“生”不可能实有存在。既然从来就没有产生,如同石女的儿子一样,那么安住和最后的毁灭也不可能存在。由此可知,诸法最初的行相不存在,因为其行相的来源——诸法的产生不存在,既然产生不存在,则其中间的驻留与最终的毁灭也不可能存在。既然某法的生、住、灭都不存在,肯定该有为法也不可能存在。依此也可推出,依有为法而遍计的无为法也同样不可能存在。
“不垢不净”:“垢”指染污,即轮回。从表面看来,轮回是存在的,比如:六道轮回中的各种众生,以及他们所感受的痛苦、生存的方式、环境等等是存在的,但如果真正详细观察,六道轮回只不过是众生的迷乱显现,其本体并不存在。“净”指涅槃,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不管是自性清净涅槃,还是暂时离垢涅槃都是存在的,但真正从其本体,或是从空性的角度来抉择时,涅槃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染污的轮回及远离染污的清净涅槃这两者都不存在。
从本体的角度来说,因为从无始以来,包括任何物质和精神在内的一切法,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所以,烦恼和罪业也不存在,所以说“不垢”;既然没有烦恼和罪业,也不会有它们的干净,所以说“不净”。
“不增不减”:从果位的角度来说,是指圆成实不存在;从轮回的角度而言,是指烦恼增长与功德减少不存在;从涅槃的角度而言,是指功德增上与烦恼、障碍减少不存在。
一般来说,众生在凡夫位时,心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和障碍会增上,而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等功德会减少;随着成佛的逐步临近,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等等也会逐步减少直至息灭,而不共的佛之如海功德则会越来越增上。
但这只是从现相的角度来讲的,如果真正从万法的实相或是抉择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角度而言,所谓的增和减,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增加和减少。如同大海一天两次的潮起潮落,既不会使海水增加,也不会令海水减少一样,众生成佛之时,功德不会增加,未成佛时,功德也不会减少,所以不增不减。
这段话阐释了基无相、道空性、果无愿三解脱门。所谓基无相,也即一切万法原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相状;所谓道空性,也即一切万法为空,远离一切实体;所谓果无愿,也即智慧果法不增,烦恼罪业不减。
佛明确地告诉我们,凡是相对而有的法,包括是非、顺逆、得失、美丑、憎爱,都是虚无缥缈、虚妄不实的,我们万万不要一味地去追逐、执取,否则只是枉费心机而已。
基道果所有的法都可摄入以上七种法中,七法不存在,则一切万法都不存在。

(待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以前还不知道我们相欠时,我就曾找过我性格的缺点,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某些的特质面向。其实对方的出现,照见我很多的盲点与不足,也让我了解我的修行是多麽不到位。
  • 在以前还不知道我们相欠时,我就曾找过我性格的缺点,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某些的特质面向。其实对方的出现,照见我很多的盲点与不足,也让我了解我的修行是多麽不到位。
  • @TFBOYS-王源【wy vvy 二字 二字弟弟 xty】【王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 】【王源环球人物专栏作家 】【王源 大主宰 】【王源 牧尘 】【演员 王
  • 坦荡说不‭‮为‍是‬‬了满足自己奇奇怪‭‮的‍怪‬‬偷窥欲,那些话里有对生‭‮的‍活‬‬抱怨,有爱‭‮的‍恋‬‬心情,再或者是不能与人说的难过‭‮苦‍困‬‬
  • 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写下2020-2021的絮叨09年,可以说是12年前啦坐在沙发前看那一幕走西口的对话,冥冥之中记了这个女孩,终于在12年播出的穆桂英挂帅中记下了
  • 创作播客有采访《Coco》、《Frozen》歌曲作者的,有采访冰岛实验音乐创作人的……(我不是听过上述播客的每一集,只是单纯发现英文播客有特别丰富的一手知识,希
  • 武汉市要求,全国低风险地区返汉返乡过春节的人员,包括大学生、上班族、农民工等,全部要持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能提供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的,街道为其安排1次核酸检
  • 所以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今天你有这个位置,今天你有这个财富,今天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去斤斤计较,不要嫉妒别人,因为别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别人自己修来的。所以不要和
  • 】设计师,插画家,音乐家和漫画作家 Pablo Stanley 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绘制了一系列人物插画,然后将它们制作成一套手绘插图库,免费开放给全世界的个人和
  • 公司货❤320 支持放店AIR FORCE 1 SCHEMATIC 'WHITE/BLACK' Sketch 二次元涂鸦黑白 货号:CW7581-101鞋款整体
  • )其次,依靠养老院?我不知道我将来要去养老院的时候,我的那点儿退休金够不够维持我的生活的。
  • 小健摄影新品上市 小清新 创意 纪实 时尚 胶片 手绘 艺术 黑白 唯美 故事剧情 少女系 童话风 复古 性感 抓拍 简约 甜美 文艺 电影感 工笔画 杂志
  • 小健摄影新品上市潮流“风向”引领“时尚” 小清新 创意 纪实 时尚 胶片 手绘 艺术 黑白 唯美 故事剧情 少女系 童话风 复古 性感 抓拍 简约 甜美 文艺
  • 貌似很久很久 都没试过看接近12点结束的场次了在记录这篇观后感前 特意上app看了下近期上演电影的评分这部是目前在映电影中评分第二高看之前就见票圈蛮多看了的人都
  • 听说很快也可以再看到你,不管是之前录制好的节目,还是新的你,都是我的期盼。后来,陈乔恩也大方的在节目中澄清,此事为谣言,假的,我的年龄真的可以生他了…曾经的偶像
  • 10、想要得到世界最美好的东西,那就先让世界看看最美好的你。10、想要得到世界最美好的东西,那就先让世界看看最美好的你。
  • 它放弃了在春天开放的机会,选择了在大自然最朴素的时候开放,大自然最朴素的时候,就是它们开得最艳的时候。 雪花是世界上最漂亮、最纯洁的花儿。
  • 在回归的那一刻,我总能找到出发时的愉悦,那不是因为现实的逼迫,让我不得不奔走,而是为了那份初源的爱和温暖,长途跋涉,步履不停。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经历过并保留它
  • 8. 从协定内容来看,中国展现出了足够的诚意,进一步扩大开放、降低投资壁垒的信号十分明显:(1)向欧盟企业进一步开放了市场,不仅涉及到近两年新一轮开放政策涉及到
  • 隐适美真是太奇妙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让我们明白,人生需要一个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