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用心良苦说灭度
(第一百七十段)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闻子悉已得瘥,寻便来归,咸使见之。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否?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以上比喻中所说的这个良医,他有很多的儿子,有十个、二十个、甚至上百个。良医因为有事,到很远的其他国家应诊去了,这些儿子们在父亲出远门后,饮了他处的毒药,药性发作后,胸闷烦乱,反复昏迷倒地。
这时身为良医的父亲刚从他国回来,儿子们中毒后,有些已失去本心,神经错乱,意识模糊,也有神志比较清醒的人,看见父亲回来了,都生大欢喜,又是跪拜、又是问候,终于等到父亲平安归来,于是对父亲说:我们太愚痴了,你老人家走后,我们误服了毒药,唯愿父亲救命,为我们解毒治病,再给予我们本来应有的正常寿命。
这位良医父亲见儿子们万般苦恼,于是依药方对症施治,用最好的药草,色香味美俱全,然后捣为粉末,过筛和合,让儿子们服用,并对他们说:这是大良药,色香味美,样样具足,你们服用后,可迅速解出病痛苦恼,不会有后遗症。
这些儿子里,有没有失心的,见到色香味美的良药,立刻就服用了,病也立刻就好了。但那些失心的人,见到父亲回来,虽然也欢喜问候,请求治病,但给他们药时,却又不愿意服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他们中毒太深,毒气深入,已失去本心,对这色香味美的良药,却说味不美,而不肯服用。
于是父亲就想:此子真是可怜愍者,但也不能怨他们,是因为他们中毒太深才造成的心识颠倒,虽然看见我也能心生欢喜,也求救命治疗,但给他们这么好的药,却不肯服用,我应当用方便法,让其自愿服用此药。于是就对这些儿子们说:
你们应当知道,我已衰老,死期已至,今将良药留于此处,你们可随时服用,不要担心吃了药病不会好,吃了药病是一定会好的。说完这些话后,父亲又到他国去了,并派人去告诉他的这些儿子们,说他们的父亲已经死了。
儿子们听闻父亲已死的消息后,心生大忧恼,心里面想:父亲在的时候,慈悲怜愍我们,见我们有什么问题就及时救护,现在离开我们客死他乡,我们也成了孤儿,失去了依靠。于是心里常常伤感,在伤感中,忽然一下醒悟了,醒悟了父亲留下的药,还真是色香味美,立刻就服用了,中毒所得的病也立刻痊愈了。其父听说儿子们的病都好了,又回到家来,与儿子们再次相见。
这一段是佛用的比喻法,上面所说的良医父亲:比喻佛。十个儿子比喻为小乘人、二十个儿子比喻为二乘人,上百数的儿子比喻三界六道一切众生。良医父亲到他国应诊,比喻佛示现涅槃。
良医父亲从他国回来,比喻佛为救众生出离生死,故而又出现于世,并示现八相成道。儿子们误服毒药比喻众生认假为真,或迷失心性、或堕入外道、或乐于小法,在五欲六尘中服下贪嗔痴三毒。中毒浅的比喻自愿修出世法的菩萨、中毒深的比喻不求彻底解脱的声闻缘觉人。留下的良药比喻佛涅槃后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教,若能依教奉行,定能成无上正觉,犹如良药能医好一切疾病一样。
药方比喻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万行法等法宝。对症施治比喻三乘方便法、良药比喻一乘佛法。相信良药并立刻饮下良药比喻大彻大悟,已入一乘了义的大乘菩萨。从不相信到相信并服下良药比喻回小向大的小乘人和二乘人。良医见儿子们病已好又回来了,比喻如来并没有入涅槃,所谓涅槃之说,只是方便法的示现。
佛说:诸位善男子!你们意下如何?会不会有人说这良医,没有死却说自己死了,犯有虚妄罪?弥勒菩萨回答说:世尊!良医为了治病救人,如此用心良苦,是没有人会这样认为的,不犯虚妄罪。
佛说:我和上面所说的譬喻是一样的,我成佛以来,已过了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了度化众生,以方便力,说当有灭度,其实并未灭度,就如良医说自己死了,而实际并没有死一样。
以上说的“阿僧祇劫”是什么意思呢?阿僧祇劫指宇宙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轮回流转,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称此为一大阿僧祇劫。但阿僧祇劫还有其他很多种算法,有的算出是七十亿年、有的算出是一千万兆兆兆兆兆兆兆兆年,差距很大,此不多论,还是让史学家去考证吧!我们只需要知道阿僧祇劫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概念就行了。
那么“灭度”又是怎么回事呢?灭度是涅槃的旧译、新译圆寂。指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之义。意思是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尽极致之果德。就此中所谓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称为圆寂,就是入涅槃了。
佛说:我以方便力说灭度,也没有人能说我这种说法,是虚妄或者是过失吧!因为这种说法如良医未死言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救度众生,用心是良苦的。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下: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第二册(序分、三番破识)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D2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九月五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复有”就是又有。又有“无量辟支无学”,辟支就是辟支佛,前面大阿罗汉是声闻乘,这辟支迦罗是缘觉;声闻、缘觉,这叫“二乘”。这二乘的辟支迦罗,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无学”,就是到无学位上;证到四果阿罗汉,这叫“无学位”。

本来辟支佛是在无佛出世的,就叫“独觉”;有佛出世,就叫“缘觉”,因为他跟着佛修行“十二因缘”而悟道的。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顺生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是“还灭门”。

在有佛出世的时候叫“缘觉”,那么现在来的这一班辟支佛,有没有独觉?有。说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怎么还有独觉?”这一些独觉,不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修道的;是在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以前,他们在山里头修这十二因缘法,“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看万物自生自落这种道理,他们就悟道了,所以叫“独觉”。这些的独觉,等到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他们也都从深山穹谷里边、岩穴之内出来,来助佛扬化,帮着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来做影响众。所以又有无量无数那么多的辟支无学,就是已经证了辟支佛果位,到无学的程度上的,有这么多人。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不单说这一些无学辟支佛,还有初发心的辟支佛、大阿罗汉、比丘;他们的道业都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初心”。连同这些初发心的声闻、缘觉,都一起跟着无量辟支无学,到佛所住的地方。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是附属;“诸比丘”,就是一切大比丘。辟支无学附属这一切的大比丘,来“休夏自恣”。在佛教里头,有“结夏安居”这个规矩。“结夏”,就是从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在这三个月 (九旬)的期间要安居。怎么安居呢?就是住在那儿,什么地方也不去;也不旅行,也不去 holiday(度假),到处都不去。为什么?

(一)四月到七月,天气很热的,在印度更热,若各处走,也很热。(二)避免踏死虫类。为了养成慈悲爱护众生的心,所以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这段虫子生活最旺的期间,要避及杀生,足不踏生虫。因为这时虫子很多,你若一走路,在路上就会把虫子、一切生物踩死;尤其印度那个地方,我相信虫子更多。所以佛在这段期间立下“结夏安居”这个制度,又叫“结制”,在九十天结夏之中,出家人──就是比丘、比丘尼,和佛都住一个地方,什么地方都不去。等结夏完了,就叫“解制”,也就是“休夏”,即结夏圆满、休止了。

这种方法,在印度,一方面天气也是热,人不愿意到外边去乞食去;一方面也是护生,不愿意因为自己乞食,杀了很多生命。结夏安居完了,正是七月十五日,这天就是“佛欢喜日,僧自恣时”。

怎么叫“自恣”呢?就是僧众在这三个月的期间,也不知道谁有什么过错,也不知道谁犯什么毛病了,在结夏完了的时候,大家都要共同检举。也就是你若知道你的过错,就要坦白;若不知道你的过错,旁人要检举。这个“检举”,就是要大家改过自新。

自恣,是“自陈己过”。每一个僧人都尽量把他所要说的话说出来,很坦率地把自己的过错都举出来,毫不隐藏,告诉大众,这叫“白众”;这种制度,在僧人里边是非常重要的。又者,自恣,就是“恣汝所问”,你愿意怎么举问都可以的。在这时候,我说你的过错,你不能不满意,要互相说过;你说我有什么不对,我说你有什么不对,大家互相劝勉、互相警惕,你把我的毛病都找出来了,我把你的毛病也都找出,这互相都没有毛病了!这叫“互相劝善规过”,劝你往好的地方去做,规谏你不要再犯过。

休夏自恣就是有这两种的作用,令人改过迁善、改过自新,“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做一些个有益身心的事情。所以过一个结夏,僧人增加一岁,这叫“僧腊”;僧腊,就是由受戒那一天算起,结过多少夏、安过多少居,就算多少个岁数。为什么要这样?就因为出家人,都要循规蹈矩,爱惜其他的生命,所以有这个仪式。我们现在在西方国家,不像印度那么样炎热;卫生设备比那儿好,在夏天也不像印度那么多的虫,可是我们还守这种制度,是好的。

以上内容为大德宣化高僧开示,更多内容详见《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经典浅释,宣化上人法汇,可以网络搜索“宣化上人法汇”,下载大德高僧佛经浅释电子书,跟随佛祖菩萨高僧修善念佛,来世出生于没有苦难的佛国。#心中的净土[超话]#

食存五观 :
佛门吃饭时要思考的五件事

《 杂阿含经 》中说 :
“ 有四食资益众生,
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这就是佛陀说的十句法的第一句
“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

可见凡是有情众生,
他的生存是以饮食为其根本保障的,

尽管有段食、
触食、
思食、
识食的四种差别。

当然,
本文并不是要向大家介绍吃什么,
如何吃,

而是重新解读一下,
我们在吃饭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

食存五观。

本篇文章原是妙一法师对学僧的谆谆诫导,
但其字里行间的智慧与劝勉之语,
对我们普通人也同样适用。

文 / 妙一法师

计功多少,
量彼来处

这是说,
当我们看到手中的那一份食物时,
应该思量它的来之不易,

要经过诸如经过播种、
施功、
乃至善信的布施等等。

同样,
当我们接受前辈法师、
善知识给我们讲解佛法的时候,

是否也曾思其来处呢?

自佛陀勤苦难行、
三祗始证,

历代西去东来取经、
译经、
释经的祖师们,

再到耳提面命的教授师讲给我们时,

还有人是否曾因之生起稀有难遭之想呢?

若是
“ 受之不谨,
行由何籍 ”?

我们的禅堂、
念佛堂,

又还有多少人能安心地坐下去、
念下去?

这是对
“ 法食 ” 的冷漠!

佛教
“ 农禅并重 ” 的
优良传统又怎样传承下去?

太虚大师曾说 :
“ 佛教的特质在禅。”

其意思是行禅,
而非说禅。

然而,
现今国内常年坐香的道场也不过四五家,

许多寺院都建有禅堂、
念佛堂,

绝大多数都是徒有施设,
无人问津。

再者,
多数学禅的人,

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学术层面,
不是将之作为解决烦恼,
开发智慧的圣教门。

这一份禅悦之食恐怕已不被更多人所念及它的殊胜作用与来历了。

忖己德行,
全缺应供

在应供之时,
应当思考忖度一下自己的道德行持,
是否有所缺失。

若是营三宝事,
克己利人是为圆全,
当受此食。

古有
“ 一日不做,
一日不食 ”,

即是最好的例子。

若是不念三宝、
随心侵损,

就是缺失、
应愧受此食,

说的就是
“ 尸位素餐 ” 之流,

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名副其实,
当之无愧。

请诸位想一想,

寺院要修建、
常住要维持、
佛教事业要发展,

是离不开教内外的支持和帮助的,
这种支持和帮助完全来自我们自身经过努力得来的。

若是
“ 不为三宝事,
专搞沽名钓誉 ”,

那么有什么资格接受别人的信任?

当名不符实的真面目被别人识破后,
佛教的尊严和神圣就会被玷污和亵渎,
佛教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无法预计的阻碍。

防心离过,
贪等为宗

在吃饭的时候,
应该防止自己对食物生起三种过失。

哪三种呢?

即是对上味起贪,
对中味起痴,
对下味起嗔。

执着以贪为首,
所以总标在前。

众生对事物总是以情执贪着不舍,

比如对金钱、
名誉的追逐,

僧人在这方面应该是看得淡、
放得下的。

虽是这样说,
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浪潮中,

竟有人被
“ 上味 ”
所吸引不能自拔,

且引生出种种
“ 食病 ”。

若是一己之私欲不得所偿,
就难保不会生起
“ 嗔心 ”。

那么如何避免这贪、嗔、痴的三味过失呢?

就是明确自己的发心是为佛教、
为众生,

认清当前大势,
即是如法
“ 受食 ” 的想法了。

正视良药,
为疗形枯

比丘三名之中,
“ 乞士 ” 意谓 :

上乞如来法食以资法身,
下乞众生之食以养色身。

要把食物当作一剂良药,
来疗养色身,
最终证得法身。

这是强调食物只不过是起到药物的作用,

不要执着、
若是执着便是贪爱。

吉藏大师常说 :
“ 破执不破法,
病去药不留。”

佛法是疗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的良药,
而僧人即是传持佛法的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会给人开方抓药的医生,

那么我们对
“ 药理药性 ”
了解吗?

对于常见病有经验吗?

是不是抓了一副救人的药,
反而害了人呢?

《 净名经·佛道品 》云 :
“ 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

佛法运用方便是为了引导众生得到根本智,
其旨趣在于出世。

不是给众生一粒长生不死、
满足诸欲的灵丹,

而是教之以解决根本问题的出世法药。

所以有法师郑重提出
“ 方便不是随便,
圆融不是圆滑 ” 的根本原则。

正如 《 中观论疏 》 上说

“ 般若将出毕竟空,
严土化人;

方便将入毕竟空,
绝诸戏论 ”。

虽然能令众生因方便得到利益,
但还要令其
“ 正直舍方便 ”。

能否教之以佛法出世的根本精神,
关键在于施与
“ 法药 ” 的
“ 医生们 ”,

能不能舍去自身对于
“ 药 ” 的执着。

否则,
“ 医生 ”
本为救人,

却与
“ 病人 ”
同悲。

为成道业,
应受此食

《 思益经·菩萨正问品 》云 :

“ 谁知报佛恩,
不断佛种者。”

我们每吃一餐饭,
其目的都是为了成就无上佛道,

不令佛种断绝,
是为报佛深恩。

诸佛出世,
其本怀也无非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这最后一条一方面告诉我们尽管前四观不解,
只要心存有佛道可求的概念,
也可受食;

另一方面是告诉我们受食不是为了裹腹充饥,
而是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是为了众生而成就佛道。

自利利他,
令人始种善根,
于未来劫,
终因此缘,
获得出世。

此处文义明了,
兹不赘言。

总之,
“ 五观若成金易化,
三心未了信难消 ”。

“ 五观若成 ”
即是自利利他的佛法行。

上来 “ 五观 ” 重申,
文义不周,
愿不允者,
权作空响;

若肯者,
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睹此文者,
愿受食时,
五观常成。

食之以后,
犹若维摩诘的香积饭,

尽未来际,
受用不尽,
道化无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心]在这呢,我给大家讲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直播间我也经常说到,但一直没有文字,我今天就给写下来吧:一个女孩,简称她为A吧,每天在做烟施,她从没有所求,
  • 前袋用的是原版皮,袋身都是定做的进口防水料,五金配套,与专柜同步。\n标准码:35-40(41定做,配全套包装) 迪奥最新走秀情侣款。
  • 近来工作中认识的优秀女性给我的启发|||又有一周多没有看小红书,这周又是忙碌的一周,在外地出差,参加了一个有意义的项目。这次项目是我们另一个大领导带队,之前和她
  • 34,是好的,想给过去的一年留下点什么念想:自在,也焦虑,为五斗米折腰,自觉的生活比较丰富,似乎在努力学着年轻却又来不及认真年轻。让生活被喜欢的人和事填满,爱我
  • 红枣是不是好处多多呢,现在孕期我也是检查一天吃几个枣,还有核桃仁,给我肚子里的小嘟嘟补补,不过又红枣又剥核桃的,实在太麻烦了!上次在贝店看到这个枣夹核桃仁,觉得
  • 就连前台都是设计感满满~️光是一楼我就能拍上几个小时了 护理区在三楼,环境很干净,休息区就有项目表都是公开透明的,这就很难让人不安心呐!就连前台都是设计感满满~
  •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
  • #刘宇宁天行健# | #刘宇宁卓不凡# | #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卓不凡|刘宇宁天行健人生路上过客很多,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终点,他人向东向西向南向北,而我
  • 有一种花,叫满天星它的花语是:我甘愿做配角,瞒着所有人爱你春风十里不如你,夏阳满山不如你,秋雨淅淅不如你,冬雪皑皑不如你,我说所有的酒都不如你我在黄昏上写一封书
  • 全国各个旅游城市再次迎来哪哪儿都有“一亿人”的盛况,本地人纷纷表示,为家乡旅游做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景点让出来。全国各个旅游城市再次迎来哪哪儿都有“一亿人”的盛况
  • 带我宝去吃了王婆大虾,吃的时候我在给我宝剥虾,因为是我每年回老家都会吃的,所以就想让我宝好好干饭,我宝也想让我好好吃饭,所以她也加入了剥虾的队伍,哈哈哈哈哈哈哈
  • 中午吃了刀削面,吃饱去了天下第一关雁门关,没有北京长城那么雄伟,但是城楼上四角的战鼓不停的被游客敲响,鼓声在长城内外回响,仿佛回到了古时的战场!董家口长城要塞保
  • 进营前需要准备:1台体重秤我们会为每个人制定专属瘦身方案,你只需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进营前需要准备:1台体重秤我们会为每个人制定专属瘦身方案,你只需要好好吃饭
  • 此外,一套完整的MES系统价格高昂,中小企业在资金上可能预算不足,并且不愿意花更多的成本去采购MES软件,甚至聘请专业IT人员进行MES系统的维护、更新。云ME
  • 将数值模拟结果和气候统计资料对比,作者得出【结论】:地形的动力强迫造成了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大兴安岭东坡的“暖脊”是东坡陡坡上的强下坡风的显著绝热下沉增温造成的
  • 去年9月27日,刘进教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个人所得的一亿元全额捐出,用于在华西医院设立专项规培发展基金,主要目的是培训住院医师、激励带教师资,以及加强医院培训
  • 其实我可以厚着脸皮在纠缠你,但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的状态不好会激发我的脆弱焦躁和极度不安,会不断吸引出我人格里最不好的一面,与其和你在一起相
  • 这时他这才明白,自己那些撕心裂肺的经历,于他人而言,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故事。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做一个简单的人,不纠结过往,不庸人自扰,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
  • 她一开始并不是坏人,因为种种经历,从受难者变成加害者,最后身边的人全部离她而去,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她永远踏不进新世界的大门,更照不到黎明的阳光,这是注定没有关雪
  • 另外我们还要作最坏打算,一旦梵高的耳朵不能观察到宏观场效,不管谁启动的原子运动,都必须做周期性消毒,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能量和空间再怎么交换,是否真的可以生出具有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