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和占星# 海王星正式回復順行,就像沈睡了一段時間,慢慢甦醒,所以這陣子的停滯期,讓人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有點暈暈地、有點迷糊。
.
海王順行,就是往外去展現海王的能量。可能在過去的幾個月,腦中滿是一些幻想、憧憬; 又或蘊釀著一些想像、創意,但只停留在腦海裡。
.
但在接下來的日子,就可以真的往外去實現你的夢想、將你的創意表現出來,找方法去實踐。
不再沈溺在自己的夢幻世界,而是往外去建構你的夢想。
.
發揮你的想像力,如愛因斯坦的名言 :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無限,它包含了一切。by Jupiter

【我说文艺】林森:“知青”原点与时间之书 ——论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下篇)

“日”与“夜”之二:革命与日常

《日夜书》在革命与日常之间处理得最有意味、最为复杂的人物,显然是马涛。作为叙述者陶小布的妻子马楠的哥哥,在《日夜书》中,马涛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也是全书中韩少功刻画得最耗心力的一位人物。马涛是一位“革命者”,或者说自以为的“革命者”,他读书甚多,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体内涌动着革命者的坚韧,不少的知青都被他的魅力所倾倒,包括小说中的“我”——陶小布。除了有革命的理想,马涛也有胆量,在因密谋被揭发入狱之后,他仍然不改其志,他犹如永动机,一直喷涌出“革命”的力量。而且,他身上保持着这种状态数十年,直到多年后身处国外,仍是一副引领全世界思想革命的派头。在这个意义上,马涛是一个超脱之人,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世俗生活,为了某种“理想之光”便把一切都压了上去,从不后悔。我们可以不认可他的思想,可我们又很难不为他这种追索的毅力所震撼。马涛的让人难忘,当然不仅是因为这“伟光正”的一面,甚至可以说,韩少功刻画他、读者记住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另外一面。作为革命者的反面,马涛在日常生活当中,完全没有了那种面对历史、面对思想、面对时代的如鱼得水,他失去了那种“对自己入迷的书过目不忘,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某一段,甚至能准确锁定哪一页,讲一个小说或电影里的故事,也能风生水起和准确无误”的“超能力”。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把姓王的喊成姓刘的,把杀猪的叫成弹棉花的,把人家的三大姨叫成四姑娘……”饭烧焦了,他路过几次也不熄火。马涛的这种“与生命相脱节的纯粹来自知识演绎的思想狂妄。他内心的自我膨胀和傲慢来自于知识给人带来的心理优越,他忽略了思想的奇葩只有落实到常识的现实才能开出真实的花”。马涛把一家人尤其是马楠伤害极深,陶小布作为旁观者,在讲述之时饱含愤恨。马涛对家人、朋友的伤害是持久性地,他甚至把自己的女儿笑月也丢给马楠,基本放弃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这也酿成了小说结尾处笑月自杀的惨剧。而马涛本人,对那些被他伤害的人毫无知觉,只认为所有人都轻慢了他,他的“伟大”被所有人扼杀了——他认为马楠为保护他而在他下狱期间烧掉他的手稿,造成了他曾提出的某个伟大思想未被承认,这对他是摧毁性的。马涛的这些自以为是和思想狂妄,都身披一件“伟大”的外衣,他永远觉得身边人没有给他创造足够多的条件,让他一展身手,于是把“匕首”一次次刺向最亲的人。

革命的轰轰烈烈和日常的鸡毛蒜皮,在这里形成了某种刺眼的对比。一个个疑问也由此诞生:以牺牲身边最亲的人来完成的“革命”,是否具有合法性?连最亲的人都可以如此肆意践踏的理想,是否仍然值得尊敬?革命与日常的摩擦、冲突,是否就像“夜”未能融于“日”?

日”与“夜”之三:身体与精神

《日夜书》里,韩少功极力回归传统长篇的表达,更多地以故事本身来讲述,作者的强行介入不多,但也还是有。韩少功在故事讲述的中间,插入一些章节,分析人物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有“泄点与醉点”“准精神病”“器官与身体”等几个章节。“泄点与醉点”先分析了这两者的不同,这两个描述生理高潮的概念,“泄点”相当于饮食当中的“吃饱”,“醉点”相当于饮食当中的“吃好”。之后则是分析N、安燕、姚大甲、吴天保、贺亦民等人的性经历,试图从这里头,挖掘性经历与他们的性格演变、命运走向之间的隐秘关系。“准精神病”则是以蔡海伦、马楠、万哥、马涛几人的某些几近精神病的性格表现作为分析对象:蔡海伦无论任何场合,都把女权挂在嘴边,把所有的话题都引向关于女权的争论;马楠任何时候都让陶小布表达对她的爱,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变心;万哥是一个穷怕的人,到南方最早开放的城市见识一番之后,心态失衡,导致后来被骗,而这个经历颇多的人,最后变成了喋喋不休的“营养专家”;马涛永远活在他的伟大理想和现实庸常的摩擦当中。“器官与身体”则主要是关于贺亦民的奇人奇事,贺身材很矮,也不识几个字,要谈女朋友还得请别人介绍《红楼梦》等名著中的典故,以方便其“找话题”,就是这么一个人,竟极有偏才,发现了电表上的极大漏洞,长期用电而表不走动,他还有多项技术专利……这个奇人也是畸人,他的腿与腰、手、脑、舌、耳、心等器官被韩少功缓缓道来。

身体作用于精神,精神也支撑着身体。很显然,这相对、相反的概念,被插入完整、线性的叙事当中,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花活儿,而是要在人物的命运向前发展的时候,稍微歇一歇,停下来思考那些被故事裹挟着往前的人物,除了社会的、时代的浪潮裹挟,还有没有一些不被注意的因素,潜在地影响着那群人的生命走向?作为个体,精神方面的追求、喜好甚至怪癖,其实也在左右着一个人——虽然这可能很难被我们所看见。除了精神,身体、样貌也跟一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贺亦民就是一个例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泄点”和“醉点”,这本是身体上的反应,可这种身体反应,又往往抵达精神层面。身体和精神,显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连一体、互相转化的,就像“日”与“夜”的永远相连,不可分割。

日”与“夜”之四:少年与老年

《日夜书》里,人物从知青时期的少年,变成活在当下,逐步退出职场的老年。针对少年时期,韩少功少见地在自己的长篇小说当中书写爱情了——而对情感的书写,往往被视为韩少功的一个“薄弱环节”。《日夜书》不仅仅写爱情,甚至也有了性描写,这更是韩少功作品中罕见的。马楠为救哥哥马涛,去找徐副主任,被夺了初夜。后来的第22章、23章里,陶小布和马楠两人进行着让人唏嘘心碎的“第一次”。所谓的性描写,当然不是为了描写性,而是在对话、动作当中,写出马楠和陶小布所受到的身体、心理伤害。陶小布失败的第一次,当然是因为介怀马楠被徐副主任夺取了初夜——虽然他极力否认;马楠后来没法生育,跟当初的徐副主任是不是也有着某些隐秘的关系?这些被时代抛到山沟沟里的少年人,其被时代给予的伤害,通过一次“失败”的性关系,被折射出来。他们下乡之前的那种冲天豪情,被现实雨打风吹去。可以看出,韩少功在书写知青这一段少年生活的时候,既对那个时代保持着警惕性的思考,“将与自己同时代并且命运交集在一起的人作为麻雀,加以刻薄地剖析”,也有对这一段少年经历保持着某种刻骨的痛惜。

老年这一段,韩少功还写了职场,写了办公室政治。比如说第28章突然出现的陆学文,这个在厅长陶小布手下任副厅长的活宝,和陶小布来了一场“宫斗”。韩少功也写到了家庭里的日常,马涛和妻子离婚后,把女儿笑月丢给了马楠,陶小布和马楠之间为笑月的教育,发生了诸多摩擦。而马涛作为一个“时代英雄”,自以为在国外能呼风唤雨,却不过落得一个被鄙夷、嘲笑的下场,他开启一场国内之旅时,已经身患绝症,仍再次把陶小布等人折磨得七零八落。陶小布只能把这当成一个绝症之人的最后任性,把所有委屈吞回肚子。

抛弃掉历史的浪潮,仅仅时间本身,仅仅是少年变成老年的过程,就让人如此触目惊心。这种时间不舍昼夜的流逝感,通过少年和老年的对比,更显清晰,这也是属于作者的感怀,如黄灯所言,“在史铁生无法克服生理的极限早已离世之后,在张承志已越来越远离主流并自动边缘化的形单影只中,韩少功是否感到了一代人被历史的风吹雨打之后的落寞和悲凉?”

“日”与“夜”之五:畸人与英雄

《日夜书》里,韩少功一反《暗示》当中人物和故事只提供例证的方式,开始用心刻画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关于这一点,韩少功自己也说:“《日夜书》讲的是一些‘50后’国人的故事……他们是畸人,也是英雄。说畸人,是他们困于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有怯懦,有幻想,有自负,有盲目,有粗鄙……说英雄,是他们抗打击,能折腾,用于反抗,富于激情,相当于一片蓬蓬勃勃的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度和底层根系。”韩少功本人特别清楚这一代人身上的两面性,他看到了那些同龄人,在这数十年里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在这里,有人性暗淡的一面,也有人性光辉的一面;有时代不堪的一面,也有时代动人心魄的一面。很显然,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真正感人的人物,都绝非仅有所谓“正面”“正能量”的那一面,一定是两面甚至多面的混杂交织,其丰富性才足以让人从不同的入口进入,其丰富性才经得起推敲和细品,畸人和英雄同为一体两面,也是“日”与“夜”混杂交织的一种。

可以看出,韩少功在《日夜书》里,通过一组组相对概念的对照、彼此映射,来构建他心中的“50后”一代人的生命历程。它们有时是界限分明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日就是日夜就是夜;可更多时候,它们又是混合交织、互相转化的,黑可以逐步过度到白、日可以慢慢变成夜。所谓《日夜书》,有日、有夜,也得有“书”,有记录的冲动、有书写中的沉思和犹豫,才能组成这一代人、这一个时代的故事。

感性的“回归”

《日夜书》有着结构方面上的考量,比如说,大量的插叙、倒叙,使得过去的时空和后来的时空,得以穿插、映照。这种手法的运用,对于大体上知晓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读者,阅读障碍不算太大,可对于境外的读者,其进入难度肯定是存在的,以至于《日夜书》的台湾繁体字版、韩文版,不得不“将这部小说里的情节布局稍作调整”。除了跳跃和闪回的大量运用,还在一些章节中间插入“泄点与醉点”“准精神病”“器官与身体”等几个章节,隔断完整的阅读,让读者有放慢脚步、略作沉思的时间。

《日夜书》的首版简介上写着“知青一代的精神史,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独步标高之作。”“当代文学独步标高之作”这话我们可以当广告词来理解,前面的话则是对这部小说的概括。相对国内其他作家的作品,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相对韩少功自己的作品,其“思辨”其实是在“后撤”的,因为韩少功最擅长的思想,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最大的“压制”。《马桥词典》和《暗示》中,韩少功本人经常会跑出来,和作为叙事者的“我”混为一体,而且,因为这两部小说中,那个叙事者“我”都是没有姓名的,这就让作者韩少功和叙事者“我”的串场特别厉害。而在《日夜书》中,这一做法基本绝迹,韩少功本人隐遁了,只有作为叙事者的陶小布存在。从这一个小切片便可发现,韩少功在努力压制着思考的冲动,让故事本身去阐释,让故事自然生发意义,也就是说,在《日夜书》里,感性在大面积“回归”。

为什么在思考一代人命运的作品当中,韩少功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思辨,而“臣服”于故事本身?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在于,韩少功或许认为,他本人的思辨与历史的“真实”相比,他更愿意诚实地记录,而不是交出个人的思考——又或许,年满耳顺之年的韩少功,内心萦绕着当年知青生活里遇到的念念不忘的人,他的记录冲动远远大于他的思考冲动。“岁月流逝,数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弹指之间,千年变局。天地之间,唯心是归。当熠熠闪光的那么多人和物正变得模糊,相伴相守的日子渐次凋零,受惠者的一眼回望岂是多余?……放下技法,放下风格,放下创新野心,放下禁忌掐算和风险规避,一切从内心开始,便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把这些既畸人又英雄的旧日故交记录下来,以免他们被遗忘在历史的烟尘处,是韩少功写《日夜书》最大的缘由。把这些后来成为了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的知青一代如实呈现,让后人从活生生的人物和生活中,感受当时的历史现场,便是《日夜书》最大的价值。

也正是出于这最质朴的记录、“书”的初心,“感性”在《日夜书》里得到了“回归”,《日夜书》也成为韩少功笔下最像传统长篇小说的作品。韩少功的中短篇小说,完全符合我们对经典中短篇的理解,很少在作品当中直接以思辨性的语言进行介入,而多以故事来自然呈现。可长篇小说里,他的探索性太强,于是老老实实地讲故事,成为了一种“奢侈”,《日夜书》的出现,算是一个意外的特例。


——原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5月
----------------------------------------------------
林森,作家,《天涯》杂志副主编。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小镇》《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海风今岁寒》《小镇及其他》,长篇小说《关关雎鸠》《暖若春风》《岛》,诗集《海岛的忧郁》《月落星归》、随笔集《乡野之神》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海南文学双年奖等,作品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等。

#摇滚红与黑# 《摇滚红与黑》官摄完食,接力了三天才看完,每隔一阵就在屏幕前被气到送走,而去年原价一排的伤还隐隐作痛。

用上去年写了没发的标题——我一直以为我是喜欢红黑的,直到我看了现场。

红黑本身只适合小剧场,所谓重新制作类比丰胸都不是注射硅胶,而是往衣服里塞袜子的程度——巡演制作半成品感就是这么强。官摄有时有意识地用特写和画面叠加来藏拙,更多时候,就这么坦然拉一大远景,毫不避讳舞台空空如也的事实。不知是制作方对自身质量认知不足,还是恃粉丝喜爱而不以为然?我不知道其他观众如何消化,我是感受到一种冒犯的。

我不否认曾经我和这部剧的音乐有过的“美好时光”,直至今日我依然认为它是工作日隔绝周围环境埋头搬砖的佳选,洗澡时设置一个随机播放也相当合适。它强烈鲜明流行程度十分友好,部分曲子比如Ding Dong在我需要睡前内心戏的时候,也能辅助让我脑出几个场景画面。

整部戏听下来是蛮纯粹的high歌,特别适合有些嘈杂不用专注的环境。和速食食品一样,如果便宜大碗,还是可以果腹的。

但这无法弥补整个制作带给我钱包和眼睛的伤害,诚意欠奉至此甚至一度让我产生了一种荒谬感。同为法剧,它和NDP、罗朱、太阳王、法扎放在一起都是吊车尾的存在——甚至于一起被骂我都觉得后面几部受委屈了。另一个让我情绪很波动的时间点,是我在巴黎看完早场的儿童音乐剧,都有种想冲红黑制作人嘶吼“看看人家”的冲动。

首当其冲想狙的就是导演。其实你是能在剧里看到一些巧思的,比如用市长摆弄人形玩偶来表达夫权的无理,比如瓦勒诺家餐桌一点调节气氛的可爱讽刺,比如仿油画房顶的遮幕。但这种本来应该作为完整制作里的配菜,却被堂而皇之地作为正餐。导演好比一个只会雕萝卜的厨师,在一个巨大的空盘子中间放一朵萝卜花,哪个食客看了不会砸盘子?

叙事上更是惨不忍睹。音乐专辑先行的情况下,段落化是可以接受的,但文戏表演的灾难程度,仿佛演员第一次拿到本子。情绪还没到,该唱了,猝然而至。断裂式的拼接,演员没有情绪,好似只看了招聘启事上的人物定位,就匆忙上阵。除了纯喜剧人物的瓦勒诺夫妇坏得比较由衷外,其他演员感觉完全不相信自己的角色。以Come的于连为例,他仿佛一直在愤怒,但这愤怒既没有由来,也没有层次,逼出来的表演满满都是尴尬。

仿佛是为了呼应这种出戏状态,一部分的舞台设计和情节展开方式有意识地放飞自我,特别是瓦勒诺家、书房认识玛蒂尔达、女高音等几场戏,刻意在做“假”。——如果要的就是这种荒谬的讽刺效果(我猜想可能会有人从这个角度来洗),那么问题就在于,编排不连贯。

如果从头到尾贯彻这种荒谬感,不一定不能出奇制胜。但这种感情戏跳回来假装很认真,想要开嘲讽了就在台上装疯卖傻几个场景,卖弄小聪明但却很蹩脚。唯一的解释就是导演想到哪儿排哪儿,从整体构思这一步就没有认真做。

剧中有大量纯色背景,空无一物的舞台中,单人或双人怼天怼地的场景。官摄里看已经十分可怕(如果你不是这名演员的粉丝的话),现场的糟心程度还要至少乘以十倍。没有目的空荡荡不叫留白,叫空洞。舞台元素的欠缺让演员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于是你经常能看见独唱演员在唱的同时靠四处走动假装撑满场面,增加手部和表情的夸张表演来承担全部戏剧责任,冲观众疯狂伸手意图建立情感上的连接——离谱,太离谱了,《荣耀向我俯首》等的多媒体效果赤裸裸90年代播放器可视化音效,稍微讲究点的演唱会都不至于如此贫瘠。要是再碰上个别演员走调或是破音,直接降格成大型ktv。

放置在小剧场时多媒体能把人物包满,大剧场也办不到。剧院中区的镜头一打,就是一把横刀平头切过。场景显得无限促狭。拉进一看多媒体屏幕质量又堪忧,充满了整个画面的水波纹十分令人出戏。

动作编排是零的同时,萦绕在我脑海的另一个疑问是,这部戏里的ensemble到底干嘛来了?出现次数寥寥,在舞台上的作用约等于没有,主要出现时长集中在最后安可返场站着一排唱歌。这里面的演员不说程度,有能唱的也有能跳的,然而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在为数不多的道具替换的时候搭把手?

同样常见垫底剧《乱世佳人》起码能看到导演还原场景的思路和成本所在(虽然也是还没排完就强上让观众看彩排的程度),《摇滚红与黑》仿佛全部目的就是为了盈利比例腾空间。你拿着放大镜上上下下找舞美升级在哪儿了,大概只能在角落看到一个弃疗状态的割了完事。

评估这部戏价值如果是歌,那直接抛弃掉其他部分重新请导演编舞重制的想法可能都没有出现过吧。去年我曾经安慰过自己,当现场听歌吧,但这在官摄糟糕收音下也能感受一二的音响效果;和把主卡往死里用到后期没有一个人声音不疲惫的现场,也没怎么诚恳对待观众的耳朵。

个人来讲,我为一个幻想中的情怀买单了。但我作为观众我当时的想法是看看新制作能不能妙手回春,而不是我真金白银去陪葬一个死物。要观众花完钱再去论证它并不是一无是处,是不是太卑微了?

到这一步我终于想明白,这部剧激怒我的地方可能在于“不是不能,是不为也”。因为是参与制作而不只是引进,因为利润和成本都攥在手里,所以吃相特别难看了。否则,一个已经被当地市场给淘汰掉的作品,重制时制作人有做任何品控方面的事吗?花钱请个导演请个编舞很难吗?舞美设计和多媒体非得有你没我吗?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当然如果别的观众觉得这些问题都能包容我其实没有异议,你非要论证它优秀我可能张口停顿几秒也就一句fine完事。

当然我也想说明一下,《摇滚红与黑》不是国内音乐剧引进以及衍生出来的联合制作问题的开端,准确来讲,它是某种意义上的“集大成者”。而证实观众,或者说是粉丝主观恶意更是没有必要。这部分受众与一些糟糕剧目及其生产者的关系可以类比慈母与败儿,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向着“唤醒”的方向比把对方立成靶子打明智。

最后,真心觉得,国内观众应该对自己好一点。毕竟赚钱真的,挺不容易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中国在梁庄# 一把蒲扇、几牙冰西瓜、数时黄昏前的闲暇,;梁庄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半年多,每每唤起彻头彻尾农村人的共鸣[doge] 乡村政治、乡村废墟、乡村闰土以
  • [月亮]幸福就在日常的点滴中,感谢命运让我遇见了你。【晚安.】日日以公司为家,总是错过书房这一角的温暖,嘿嘿。
  • 窃以为,不流通过文本提问,回答,解构,建造的,是他内心的宇宙,而我们,通过文本叠加自己的宇宙,通过细节获得整体,或者产生共鸣,这就够了;二、我读诗常常偏爱通透和
  •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通过对话结构达到理解,表明伽达默尔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在理解问题上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是基于理解者进入被理解者的“内心”不是在内心中重新体验被理
  • #每日一善[超话]#生活是自己的,虽然人生的开局无从选择,但是情节和结局却可以由自己决定。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纵然有太多不如意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人这一生有阴
  • #TFBOYS[超话]##王俊凯[超话]##王源[超话]##易烊千玺[超话]#追星不过是一场盛大的暗恋 你用尽全力喜欢一个发光发热的人 而他却不一定知道你的名字
  • 但是我在其他上师面前,辛辛苦苦的一字不漏的已经得过这个传承,那我现在传给你们的话,由于我相续当中有比较特殊的、不同的加持,这个加持就可以植入你们的心田。我们现在
  • 肝血充分,头发就能有充足的供血;肾中精气是人体的根本,头发的生长、健康状态的维持都与肾密切相关。1、眼睛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就表明肝脏气血不足;眼白与肺和大肠
  • 对于漫漫人生路来说,看得清比走得快更重要,因为走得对才能走得远。对于漫漫人生路来说,看得清比走得快更重要,因为走得对才能走得远。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青春是用来浪费用来做梦用来努力的,你应该用这样的时光做你想做的事情,变成你想变成的人,哪怕这很难,哪怕会
  • #爱不够 善于爱# 【小梨蜗科普篇&如何鉴别好的纸尿裤】1⃣ 摸一摸 与宝宝接触的面层/底膜是否柔软丝滑2⃣ 捏一捏 芯体里面是否有小颗粒3⃣ 比一比 纸尿裤的
  • 恋爱喜剧题材「久保同学不放过我」TV动画最新视觉图公开 白石纯太是個存在感极低,就算站在班上同学或老师旁边,也不会被察觉到的「路人」男,然而却有一位同学总是会发
  • 忙得不甘愿的人,必然是他没有从忙中得到快乐,没有体会到身心寄托的地方就是忙——不忙做什么呢?一个人拥有再多,如果内心不知满足,那种精神上的贫穷更加可怜!所以,人
  • 股市常说:“横有多长,竖就有多高”也有说“横盘过久必下跌”其实只是股价在经过一段横盘之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如果我们不想承担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可以在横盘结束后
  • 纵然是眉目清秀毫无杂质,可每当我对上他,我总觉得他像一个山间勾人的精灵,虽然带着清透纯净的笑,修长的指尖却攀上了我的后背,艳红的唇却凑到了我的耳边,气吐如兰。北
  • [赞] 竞拍链接:#商院之声.耳朵想旅行# 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部,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公元776年置县。享受属于自己的那片净
  • 换一种不抽象的讲法,首先,你付出了,得到了对方的回馈,当有一天这种回馈变少,你不甘心,加大了付出,于是对方尝到了甜头,一点一点的减少回馈,你一点点的加大付出,直
  • --(配手遮太阳照)7、从新鲜到敷衍,放弃真的只在一瞬间。--(配照镜子照)8、良多时间甚么都邃晓,可就是怎样也走不出来。
  • 早上7点过就已经开始排队了[允悲]但年轻人就我一个[允悲]2.门框胡同百年卤煮火烧:卤汁真心好,肠儿,心肺,肝儿,豆皮都蛮入味儿,可是!5.律姥姥京味面馆:没开
  • 第一个称谓记不清了,大概是江湖有我(很喜欢这个称谓)DAY2做过的傻事挺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高级萃玉送明明/第一次打雪岭掉线了回来发现自己冻死在墙外,氪了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