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怎麼樣的念佛人,
可得到念佛最大和真實的利益?

願往生的念佛人被嘉許和稱譽為諸佛之子,
利益至大

釋尊在
《 觀經 》
嘉許和稱譽念佛人,

云 :
「 若念佛者,
當知此人,
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
生諸佛家。」

有人起疑 :
念佛那麼容易,
幾乎無人不曉。

若然佛所言不虛,

豈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人中之佛、
二聖之友、
諸佛之子!

佛是如語者、
實語者,

所言不虛。

只因我等凡夫疑障太重,

信不及、
受不來,

才生起疑惑!

同時,
正因為我等凡夫人人有疑障,
縱使我們都念佛,

但總是不能安心地、
老實地一直念下去,

患得患失,
若存若亡,

以致很多念佛人得不到最大、
究竟和真實的利益。

那麼,
我們應該做一個怎麼樣的念佛人,

才可得到最大、
究竟和真實的利益?

其實,
釋尊宣示《 觀經 》,
藉韋提希夫人的厭苦緣,
向不同根性的眾生,

包括修定善觀行、
散善三福,

乃至逆惡凡夫等,
勸化他們一心迴願,
念佛往生。

所以,
願往生的念佛人所得的利益至大。

稱念彌陀佛名所得
「 入正定聚 」
和當來利益是獨一無二的

稱念彌陀佛名可得
「 現當二益 」,
略說共有十五種,
其中現世利益有十一種,

第一 、彌陀住頂;

第二 、佛光護身;

第三 、諸佛護念;

第四 、菩薩相隨;

第五 、冥眾護持;

第六 、消除罪障;

第七 、增長福慧;

第八 、離諸厄難;

第九 、能得壽康;

第十 、將獲善終;

第十一 、入正定聚。

上述的現世利益,
與稱念其他佛名差不多,

主要是佛菩薩等護持,
得身心安穩,
但「 入正定聚 」除外。

至於當來利益有四種,

即第十二、
斷除輪迴;

第十三、
往生淨土;

第十四、
成就佛果;

第十五、
廣度眾生。

這些利益,
唯稱彌陀佛名才有,
獨一無二,
念他佛名沒有的。

話雖如此,
我等凡夫障深慧淺,

縱使得聞甚深微妙的佛法,
只感到理深解微,
如前文所說,

我們對
「 念佛 」、
「 往生 」、
「 淨土 」、
「 成佛 」等所知極少,

枉論善解。

所謂「 行由解起 」,
若論先得解念佛往生之妙法而後起行念佛,

對為苦所逼的凡夫來說,
恐怕不切實際。

以上情況,
《 觀經 》下品下生文有描述 :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

言下之意,
當我等愚惡凡夫欲求出離生死之時,

雖聞妙法,
得知念佛往生,

但因苦惱、
疑慮、
恐懼等,

沒法提起正念修行。

「 不遑 」者,

信不及、
受不來!

《 觀經 》下品下生文的啟示 :

信不及、
受不來的人,

該如何念佛得生淨土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該如何念佛得生淨土呢?

《 觀經 》下品下生文續言 :
善友告言 :

「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 南無阿彌陀佛 」。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
生死之罪。

言下之意,
縱使我們信不及、
受不來,

沒法提起正念修行,
只要真心真意出離六道輪迴,

相續而不間斷稱念
「 南無阿彌陀佛 」,

也得除罪消業,
蒙佛光明攝取。

《 觀經 》下品下生文續言 :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

為甚麼釋尊及
「 自信教人信 」的善知識,

要教
「 信不及、
受不來 」的下輩者口稱
「 南無阿彌陀佛 」,

從而除罪消業,
蒙佛光明攝取,
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呢?

這句名號有何特別之處?

為甚麼這句名號有如斯威德神力,
致使一個下輩的逆惡凡夫,

於一念間搖身成為諸佛之子?

專念「 南無阿彌陀佛 」,
就是一心歸命彌陀的念佛往生人

欲究其因,
源自阿彌陀佛的本願力。

依第十八願,
念佛人十聲稱
「 南無阿彌陀佛 」,

具足十念,
故得往生。

善導大師云 :
今此《 觀經 》中,
十聲稱佛,

即有十願、
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 南無 」者,
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 阿彌陀佛 」者,
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
必得往生。

由此可見,
一心歸命的念佛人,
可得往生;

一旦往生,
必定成佛。

有甚麼利益比成佛更大呢?

只有成佛的利益是真實。

因此,
若問念佛最大和真實的利益是什麼?

當然是往生成佛。

又問做一個怎麼樣的念佛人,

可得到念佛最大和真實的利益?

一心歸命的念佛人,
必得往生成佛。

不論是臨終之機,
還是平生之機,

專念「 南無阿彌陀佛 」的人,
就是一心歸命彌陀的人。

專念「 南無阿彌陀佛 」的人,
就是信願行具足的人。

專念「 南無阿彌陀佛 」的人,

就是老實、
如實的念佛人。

專念「 南無阿彌陀佛 」的人,
自然與這句名號所具功能和意義相應。

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 」名號
所具功能和意義是甚麼?

答案在第十八
「 念佛往生 」願願文一句 –––

「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

若我們專念
「 南無阿彌陀佛 」
而不能往生彌陀淨土,

法藏菩薩豈不是不能取正覺、
不能成為阿彌陀佛?!

但阿彌陀佛今現在佛了,

念佛往生人豈會不得往生呢?

「 念阿彌陀佛 」和
「 稱南無阿彌陀佛 」之分別

不少念佛往生人常問,
念佛應「 念阿彌陀佛 」,

還是「 稱南無阿彌陀佛 」?

有何異同?

其實《 觀經 》
已寫得很清楚 :

若不能提
「 念阿彌陀佛 」,
應「 稱南無阿彌陀佛 」,
說明我等凡夫為苦所逼,

心難以持念、
憶念、
想念阿彌陀佛,

故教稱佛名 –––
南無阿彌陀佛。

「 南無阿彌陀佛 」
六字中的「 南無 」二字,
即是歸命。

歸命心,
已具足至誠心、
深心和迴向發願心等「 三心 」、
真信心、
切願心、
出離心、
欣求心、
恭敬心、
菩提心等種種心。

儘管專念
「 南無阿彌陀佛 」的人
未必知六字洪名意義或功能,

但阿彌陀佛聞聲即現,
自然光明攝取而不捨,
不可思議!

《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我们为什么总是会受伤(随笔)

(2022年4月28日)

曾经阅读过一篇文章,因时间久远,内容已没有更多记忆。但文中一句话“我们一生都在受伤”,至今仍很清晰,印在脑海,犹在耳畔。乍看,此言略显伤感、怨愤、悲情,但细细思量,颇有哲理,其蕴含着人生况味。

2022年的春天似乎有些特别,本应春暖花开、赏心悦目、播种希望的季节。殊不知,俄乌战争搅局,世情风云激荡。吉林、上海、深圳等地接连暴发新疫情(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此消彼长,一波紧接一波,多地殃及,似有再度席卷之势,让人有些应接不暇、焦头烂额。

不难相像,战争和疫情的影响是足够严重的。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行动自由受到较大阻碍,日子过得不那么舒畅,心理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有人焦虑,有人长叹,有人抱怨,有人苦盼。甚至,有人似乎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也产生了怀疑,发出灵魂般的拷问:“我们为什么总是受伤”?各种情绪弥漫。

人的一生,难免要经受许多的痛,遭受许多的伤。有天地法则下的自然之伤,有红尘世俗里的人为之伤,有灵魂迷失中的自我之伤。生命的旅程,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受伤与疗伤的前行过程。只不过,每个人受伤的程度有不同,处理伤口的方式不一样,致使伤愈的效果千差万别。有的人,伤的是表皮,积极处理,愈后,把伤情当往事,一笑泯恩仇,更有化伤为力者,愈加顽强地生活。而有的人,伤在心灵,即便轻微,也要自我放大,纠结于心,桎梏精神,变成难以承受的痛,一生如履薄冰。

我们真的要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万物,相生相克,受伤是必然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温室里花再艳丽,也终究缺少充足的雨露阳光,所以它有脆弱之伤;海洋再寥廓,也终究比不过天空,所以它有仰望之伤。人,亦不例外。人生,没有谁一生没有病痛,没有谁一生不会遭遇坎坷,没有谁一生始终能够回避源于环境或者人为造成的这样或那样的伤痛。

必须承认,大凡正常的人,应当具有崇尚并追求美好的本性,那些关于优秀、成功、富裕、美满、康健、顺利、快乐、幸福等诸多极富磁性与诱惑力的词汇,无不成为人们的向往与愿景。这是庆幸之事、愉悦之事。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向往与愿景,才能源源不断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无穷潜力,去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进程。

但我们也必须懂得,所有的好,背后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坏作衬托;所有的得,背后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失作铺垫;所有的赢,背后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输作牺牲,反之亦然。好与坏、善与恶、得与失、赢与输,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它们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还能够相互转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单一存在。就是说,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没有后者也就不会有前者,始终相互对立而存在。还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会相互转化。譬如,如果我们在得到之后狂妄自大、忘乎所以、停滞不前,最终有可能也会失去;在失去之后能够做到不言败、不服输,重拾信心、奋发图强,终究也有可能赢得回来。当然,如果在失去之后,从此萎靡不振、丧失斗志,那就一定会永远失去。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向善,得到时做到谦卑而超然,失去时做到包容且淡然,力争把“不好”转化为“好”、把“不利”转化为“有利”。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有时候,受伤也是一种缺憾之美。维纳斯的残臂之美、塞翁的失马之福,莫不如是。有缺憾,才能更加认清不足和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前行的目标。

所以,面对伤害,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勇于面对、坦然面对,即便很艰难,也一定要坚定、坚强。

对待灾祸,应当勇敢,敢于斗争。俗话说,该来的总会来,是福跑不掉,是祸躲不过。要沉着冷静,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努力战胜它。

对待挫折,不怨天尤人,少找理由,多找原因,深入剖析、思考,对症下药,战胜自己。人呀,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只有做最好最强的自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对待人为之伤,多包容、多理解。人心难测,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不要过多计较,尤其不跟愚人、小人争高低,否则掉了自己的份。人嘛,你再优秀,也得遇上识货的;你再付出,也得遇上懂得珍惜的;你再成功,也得遇上不忌妒的,你再友善,也得遇上懂得感恩的。相遇是缘,相处是情,相知是福。如果拥有这些宝贵的情缘,我们就要倍加珍惜、百般呵护,化作更多的爱来回报。如果没有,千万别强求。要知道,人心这东西,强求不得,越是强求,伤害越大。别奢求人人理解你、在乎你、善待你,你就是你。人世的冷漠,别人的虚伪,一概与你无关。你能把握的、做到的,只有让自己做得更好,让自己变得更强。这样,你还是你,永远值得肯定的自己。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是在于智慧的人懂得如何选择”。再次读来,的确发人深省。

“我们为什么总是会受伤?”症结就在于我们的心胸、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人生态度,答案就在于难以摆脱纠结,难以真正做到真实、豁达、洒脱、自然,难以做出正确和智慧的选择。

朋友,选择自己吧,你就选择了自信、选择了希望、选择了不再受伤害。至少在心里,踏实、健康和安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家送我的东西都很有意思,前两天有人送我个‘超人’的小裤衩,还有人在汉堡里夹着咸菜,但我现在没有看到什么太恶搞我的,我感觉游客们和网友们的素质都很高,对我这个
  • 再喝一杯水吧,当身体有足够水分,就能减轻疲惫,好好想想,下班约到哪里嗨~19:00–第7杯吃完晚餐用水代替饮料吧,饮料真的是超级好喝,但除非是无糖,不管几分糖对
  • [跪了]就因为下午喝橙子红豆酸奶捞的时候贪嘴了,喝完后还觉得肚子空落落的,于是把剩的一小半橙子“空口”给吃啦![舔屏]不过没吃上,而且是热食,老妈非要给我加热,
  • .“咸蛋炒苦瓜”长这么大第一正式吃苦瓜 不得不说 在这么热的国家 吃苦瓜都觉得不苦了完全是下火健康的即视感“卤猪脚”不大的碗里 满满的肉 没有不好的猪味 全是肉
  • 寒夜茫茫,你知道一棵小草的梦吗,寒冷孤寂中,她怀抱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归大地时,她就会以两片绿叶问候春天,而那两片绿叶,就是曾经在雪地下轻轻的梦呓,侯鸟南飞,
  • 飞计是名表中非常经典的,又热门,并且品牌已经完成了机芯的更新换代,还新增加了背透的设计,绿色表盘搭配棕色表带,复古,颜值高,要啥有啥[融化]哪里买高仿手表的地方
  • #SVT中转周边[超话]#出白菜卡,都很便宜,会塞很多小礼物的[送花花] tag:seventeen 次 崔胜澈 S·coups 尹净汉 jeonghan 洪知
  • #电影周处除三害# 挑战一个人看电影 成功✅下面可能剧透 慎点整部影片就是有点子暴力有点爽非常荒谬镜头一上来就是好多血 流好多 警察打架那块我看的眼睛也跟着痛
  • #白鹿红裙黑外套##白鹿##白鹿北上# #白鹿白月梵星##粉丝为白鹿布置情人节上班路#Mong rằng hết thảy hạnh phúc đều đồn
  • 有这些感染病灶容易引起父母的注意,也有助于败血症的诊断。和正常性黄疸不同的是,患了败血症而发生的黄疸在正常生理性黄疸应该逐步消退时反而加剧,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
  • 这个市场由于性质问题,很多厂家其实是不敢购买精确度比较高的机器的,而APS厂一直以来就是想要冲击大厂形成自己的口碑,打破头顶压着的大山,对于复刻自然更舍得花成本
  • 对于此次VS厂劳力士金游艇m126655来说,腕表则是在不锈钢上面进行的PVD电镀,其实对于复刻表的电镀工艺而言,现在也是非常成熟,正常的佩戴也不会容易出现掉色
  • 这样的能量是无法被求得的,你不能说“请告诉我一个如何得到它的方法。可现实生活,是爱情最漫长的试炼,扛得住也会满身灼伤,扛不住就分道扬镳……有多少人转身后还能有勇
  • #每日一善# [心]#阳光信用# 婚姻,只是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 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提醒现在的年
  • 当我在屏幕前与你们一同哭,一同笑,我就坚信,我们就是彼此最棒的朋友!感谢你们救赎了我! 未来还很长,还有很多很多在心里的话说不完,但我坚信,我们肯定会彼此相通,
  • #刘宇宁帝林# | #刘宇宁紫川# | #摩登兄弟[超话]# 刘宇宁好帅好帅呀,我好爱!我好爱帝林!
  • ” “其实片场大家都一起玩,只是你们太关注我们”“都是男生所以没避嫌!”❷双人采访,主持人问:用一个水果形容某人,博脱口而出:菠萝。” “其实片场大家都一起玩,
  • 遗憾的是,因为经验不足,能力不足,安排不周,服务不周,没能赢得所有人的满意,所以23年我们第一次推出了“免费笔试课➕地面班头三天无理由退班➕考上后付费”。等有一
  • 希望我的手指长一点,细一点,十厘米的样子,我要做纯女同,希望我的老婆是160左右的可爱女孩,这辈子我这个身高以及没当上富二代我就不计较了,下辈子对我好一点,求求
  • 前几天偶遇了朋友(不太熟那种)说我状态好好看上去毫无疲惫感的样子,应该睡的很早吧我只能说我的睡眠质量这些年确实一直都还不错的,那还不是因为我太爱自己了,在睡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