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说:“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智玄大师问道:“施主以钱敲门,若是贫僧收下了钱呢?” 韩楚风答道:“我们就走。如果是钱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必拜佛了。”

智玄大师说:“施主上山并非为了佛理修证,有事不妨道来,贫僧虽老学无成,念句'阿弥陀佛’却还使得。” 丁元英把“神话”、“扶贫”的来龙去脉以及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向智玄大师简要讲了一遍,并且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思考。这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也不是简单的扶贫,而是基于一种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

智玄大师说:“施主已胜算在手,想必也应该计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势必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韩楚风随口一问:“那得救之道是什么?” 智玄大师说道:“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妙在以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智玄大师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 丁元英说道:“谢大师!”

智玄大师说:“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韩楚风说道:“佛教主张利和同均,大师坦言等级乃天道与代价,不拘门户之见,令晚辈十分敬佩。晚辈在想,如果强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

智玄大师说:“施主不必拘礼,请讲。” 韩楚风说:“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链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

智玄大师说:“利和同均,不平等已在其中。” 韩楚风说:“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价值。当社会将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智玄大师说:“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强者个人一定的道德价值空间。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 韩楚风说:“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

智玄大师对丁元英宽怀一笑,说:“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哈哈哈……” 丁元英说:“不敢,不敢。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智玄大师说:“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智玄大师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智玄大师走到书案近前,写道: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智玄大师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 韩楚风看后说:“精妙!九字之境,无证而证。” 丁元英说:“谢大师开示。” 智玄大师说道:“贫僧与施主的一阕之缘今日圆了上阕,贫僧九字不实之处还望施主修正。下阕贫僧不改了,留半阕缘待续,倘若施主在某年的某一日想改下阕了,如蒙不弃,可带着改过的下阕再来圆续半阕之缘。”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不弃,一定。”

智玄大师说:“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 韩楚风问:“哪三气?” 智玄大师答道:“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 韩楚风问道:“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 智玄大师说:“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绝!” …………

丁元英和韩楚风两人出了茗香阁,穿过一道拱形门来到一禅寺的后院。 韩楚风问:“佛门净地能抽烟吗?” 丁元英笑笑说:“栏内是净,栏外是土,靠着栏杆就能抽。” 韩楚风说:“刚才有话没敢说,怕有吹捧之嫌,可又不吐不快,现在可以说了。扶贫的事若以次第而分,也有三个层面。一、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为哲人文化。三、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 丁元英说:“不敢当,不敢当。”话音刚落,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自嘲道:“咱们怎么转起文来了?可别恍恍惚惚以为自己也是大师了。” 韩楚风说:“惯性,惯性,一下子收不回来了。”

韩楚风说:“这趟如果不来,真是人生一大憾事。只是你我都有谤佛之嫌,也不怕下了地狱?” 丁元英说:“没有地狱,天堂焉在?总得有人在地狱呆着,咱们就算上一个,不然天堂就没着落了。” 韩楚风说:“一招杀富济贫引出得救之道的讨论,骂的是你,疼的却是传统观念。一年多不见你怎么有了这么高的境界?” 丁元英说:“哪里是境界,我还没冲动到为了让舆论溅几滴水花就去招惹那种骂名。当'得救之道’的讨论浮出水面,那就是我要送给小丹的礼物。” 韩楚风脱口一声:“啊?我的天!你知道这件事得折腾多少人?得惹多大动静?原来就是……就是给一个女人的礼物?” 丁元英说:“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这两个极致我都没敢冒犯,不可以吗?” 韩楚风说:“可以,当然可以。只是你一向对女人敬而远之,这个弯子转得太大了。” 丁元英说:“佛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只是依佛法如实观照,看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 韩楚风感叹道:“古有千金一笑之说,如今一看,那千金一笑又算得了什么?”

#杨戬##新神榜杨戬正在热映#
@追光电影新神榜杨戬

[雪糕]【2000字+影评】长文预警
[雪糕]非专业,很主观,不拉踩
[雪糕]意见不同欢迎讨论,但别骂我啊

昨天朋友在群里问,《杨戬》能看吗?我说我买了周六上午9:40的票,等我反馈。她说,佩服打工人周末还起得来看电影。

其实是周五摸鱼时,看到娱乐组老师发的一条简短影评,“谁能拒绝一个浪荡游侠呢?”

我拒绝不了,所以买了第二天最早的票。

去之前,其实已经在tag里看到一些影评。比如烂尾、剧情差的问题,也有很多夸画面美的。因此,看之前并没有很高的预期。总体而言,比预想中要好,满分10分,我可以打到7.5。

非专业,很主观,不拉踩。客观评价,哪里讲得不好,别骂我。

首先是设定与世界观。整体风格偏中式蒸汽朋克,像游戏里的建模,想象性与奇幻感一流,能让观众眼前一亮(我阅片量比较少,如果没让你亮起来,别骂我)。和同样是古风+异世界的《青蛇》(《白蛇2:青蛇劫起》)相比,有一点相似,但更酷炫,更脱离现实。《青蛇》的主色调是冷的,连带着环境、氛围,都是灰暗、冷冰冰的。《杨戬》则以暖为主,红、黄,是频繁出现的色调。配合电影较为轻松的调性和杨戬的人设,比较契合。

电影设计了多个场景,每个场景/地点之间的变换要经过跃迁。这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和设定,绚烂绵长的色彩、流动着的光束,是静也是动,门后面是将要探索的新地图。让我想到《银河护卫队》主角团开着星舰在宇宙间跳跃。正如剧方宣传语写的“古风奇幻之旅”,你也可以把它当做东方神仙冒险故事。

再来聊聊人设。是的,没有人能拒绝一个懒洋洋吹着琴,随心恣意又尽在掌握的丧逼大帅哥。宽肩窄腰大长腿,鼻梁可以滑滑梯,下颌线比我的人生规划还清晰。剧组也设计了很多小细节,比如白袍的丝绸质感,口琴的设计,人物形象是立得住的。戬子,你真的好帅。

另一个我很喜欢的角色是申公豹。爱喝酒的醉大叔。虽然没有太弄懂他的动机(可能是我没记住/看漏了),但是人物形象比较立体,打斗场面干净利落。

配乐也是加分项。不管是剧情发展期的bgm口琴,还是打斗戏里杀意和美感并存的琵琶,都能很自然地融入整体,不会有突兀或情绪渲染不到位之感。

当然,我给电影的评分只有7.5,说明也一定存在着某些问题,或者说,是我对“可以更好”的期待。

自2016年开始,国产动画电影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几年间,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也不乏赢得口碑或广泛讨论的爆款。但是,在越来越精美的画面之外,剧情的薄弱,一直是国产动画电影存在的共性问题。

神话题材,讲的是家家户户老少皆知的故事。正如系列名“新神榜”,怎样把传统的故事讲出新意,先解构,再重构,是剧本的核心,也是难点。

在以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创新的尝试,比如《白蛇缘起》里变成妖怪的许仙,《青蛇劫起》里现代摩登的玻璃高楼和世界观的架空,以及本部《杨戬》中,落魄神仙,赏银猎人的设定。

但是,就故事内核而言,仍有新瓶装旧酒之感。

约在影片最后半小时,反派逐渐清晰。但其实,在前期,剧情就已经给了铺垫。看到铺垫时,我就隐隐觉得不对,不会又是吧?看过的无数本小说和好几部同类电影突然全都冒出来。直到最后揭晓,我想,唉,果然。

尤其在神话电影中,家庭、苍生、反叛、反权威、自我......看到这些词,你有没有觉得,这故事好像在哪儿见过?

诚然,就电影的主旨而言,商业片大多还是要落在一些代表价值观的点上,或者说,电影想让你“悟”到的东西。但是,有些道理,我已经听过许多遍,也在别的影视作品中见过很多次。当人物的经历、动机、逻辑、行为,并不支撑他喊出最后那句话时,就会让人觉得,略显突兀,或者说强行升华。

这点并不是针对《杨戬》来说的,它给我的感觉是无功无过。撑了,好像又没完全撑起来,因为前面的铺垫不够。这里也有一个我有点困惑或者觉得可以更好的剧情点,就是在杨戬与沉香共同走主线剧情之前(即影片前2/3),杨戬一直是丧逼帅哥的形象。几个镜头的刻画,让我觉得他是心里藏着事儿的,至少得有情感上的纠结和自我的拉扯。

我当时的猜想是,他的浪荡、落魄,在物质限制外,更多是他内心的怀疑与折磨。他不知道自己大义灭亲,为维持天规将妹妹震在山下,这个决定是对是错。再在这个基础上,延展出有关「权力者规训下的秩序维持」与「存在即合理,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及其背后更深层价值观的探讨。

但是,没有。故事通过情节的设计,超越了我的猜想或原神话的探讨。能看得出来,剧组有在试图打破传统的神话传说框架,表达新的价值观,落到主旨。但总有些不够畅快的感觉,略显陈旧,剧情的新意远不如画面和设定带来的惊喜感。

影院里,我一度害怕影片拍不到最后的大场面战斗。因为前面的节奏是比较慢的,到最后40Min才紧凑起来。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结局的主角团大战,我认为是合格的。开天眼的戬,real帅。二维三维结合的画面,美且有力量。不会觉得情绪渲染不够、用力过猛,或者逻辑过于奇怪导致尴尬。没有烂尾,不管会不会出续作,至少这个故事告一段落。这是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结局,很常规,避免了像《青蛇劫起》那样非常差异化的结局评价。

但是,在逻辑和细节处理上,还是有一种,没发挥好,或者没有物尽其用的感觉。一些情节没有交代,人物动机有点缥缈,很多逻辑禁不起深思细想。

比较满意的一点是,全片没有扯爱情,谢谢,真的很感谢。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一看的片子。如果你想轻轻松松,看看想象都难以勾勒的异世界,或者跟进一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那请一定找个有巨大屏幕的影院(我看的厅快赶上个剧院了,非常爽),好好来一场冒险。但如果你对剧情、逻辑、创意等有较高的追求,可以再去看看其他观众的影评,因为我个人比较看重这点,有时可能吹毛求疵。

如果给我近几年看过的相关电影排个序,《杨戬》大概处于这个位置:
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杨戬>青蛇>姜子牙

2019年,我和朋友在下映前看了《白蛇缘起》,被狠狠惊艳,成为自来水,安利周围人去院线看看这部好片。它给我的滤镜一直延伸到今天。

因此,期待下一部,期待更好的故事。祝追光动画和中国动画电影越来越好,票房大卖。

#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微评:“【一场“大风暴”就要来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千真万确的真理。随着人类不断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将改变世界的一切。 未来世界,
  • 山东阳信:金鹰皮革有限公司两死两伤,涉嫌瞒报 来源:中和网 7月18日下午,位于阳信县劳店镇的金鹰皮革有限公司发生一起安全事故,阳信金鹰皮革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污
  • aiharakurumi #西野七瀬# 休憩室にあった おかし大好き 誰か旅行行った? お土産置いてあるパターン 今日は 部長のじゃない 美味 やっぱ仕
  • #早安,文理##招生季·爱上文理# 人生[心]总是在前行,那些所有你以为过不去的过去,最后都留在了最后。在漫长的人生里,我们不要害怕未知,不要忧虑过去,微笑着
  • #随我阅读# 由于皇帝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郡县制共生,因此官僚制与郡县制(隋代时起为州县制)也同皇帝制度一样,在之后两千年的历史中作为中国国家构造的基本形态
  • #知与行怎么能合二为一# 如果采用100%换股的方案会伤害到买方股东的利益,采用51%的换股方案同样也会伤害到他们。总之,一个人不会因为破坏其草坪的是一只长毛
  • 30岁,人生步入新的旅程,感谢过去的岁月,使我长成如今的自己。感恩遇见的每一个缘分,每一段经历,沮丧、低落时的每一份善意。30年虽一事无成,却也没改变初心,还是
  • 世界上不爱的理由和借口有很多:忙,累,没感觉,不合适,为你好……而爱的表现只有一个:就想和你在一起(和你结婚)。很遗憾,傻傻的我 把想在一起的人弄丢了。当失去了
  • 백현아 인스타라이브봐서 도 만나고 싶게 돼서 ㅠㅠㅠㅠ얼마나 얼마나 만나고싶냐면는 돈 모으고 아무때도 안쓰고 너 만나러 가고 싶은걸 만 있는데요.
  • 扫一扫,用心听,这些红色经典书籍不能错过! 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 向社会推荐的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红色经典阅读活动 " 百种荐读书单正式
  • #每日一善[超话]#[威武]#阳光信用# [威武]#每日一善# 世间事,不会一帆风顺。只有走过寒暖,踏过流年,不惊不扰,无悔无惧,拿得起,放得下,一直温柔
  • tfboys刚刚出道的时候只有王俊凯和王源,易烊千玺是空降tfboys,所以公司和四叶草都不喜欢易烊千玺,到处打压易烊千玺,现在易烊千玺有了自己的一番成就,也有
  • #这个单词还有这个意思!# unqualified 除了表示没有资格的(直白的字面意思,也最常用),还可以表示无限制的,绝对的,完全的,即不需要资格的 e.g
  • 七月跑步日志: 本月跑量:138.8公里; 本年累计跑量:674.2公里; 本月使用跑鞋:Nike Pegasus 36 Shield 28.6公里; 中乔 风
  • #龙泉寺多语种# 23/8/2017 – Hoằng Pháp Quốc Tế Ngày 24 tháng 7 đến ngày 2 tháng 8, Hòa
  • 看来纪录片极简生活后,慢慢开始想要简单化自己的生活: 1.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 2.把物品丢掉或者送人时,不要有负罪感. 3.把一年里一次都没有用过的东西清理掉
  • 有一点点上头 看了16级的广编展,emmmmm好吧他们有的确实拍的挺好,纪实性的东西拍出来真的好看,烤鸭的那个微电影确实甜,太青春了,大家都在起哄,放映完我还故
  • 8月7日,朋友圈都在分享着“立秋的第一杯奶茶”,也有人分享着“立秋的第一顿大餐”,8月8日凌晨,陈思诚晒出了佟丽娅和孩子朵朵的合影。 配文道:“朵朵妈,生日快乐
  • 春去秋来,立夏冬至 周而复始,年年有余 冬至欢愉,常安常乐 冬至,好吃不过饺子,所谓冬至,日南至,日寒之至,情暖之至。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之中夜晚最长的一天,愿你
  • #肖战[超话]#庆祝玉骨遥杀青和顾医生的到来,来个抽奖[偷乐]抽4个虾虾 奖品: 一个一箱bubly微笑趣泡 一个手绣公益衫和手编红绳 两个普通手幅2张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