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赞”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新冠肺炎##上海疫情##疫情防控##好人好事#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我是李月亮 读者 2022-04-04 19:55
图片

文/李月亮 主播/玮玮

来源/李月亮(ID:bymooneye)

图片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图片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图片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图片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图片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图片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图片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图片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图片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图片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图片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图片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图片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在看”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深圳疫情# #打工人# 《居家办公后,深圳打工人最惦记的还是上班》 文 | 读者:渔歌子

3月11号晚上,一个因为疫情不能回深大的朋友,给我发消息,说想来深圳逛公园了。我说简单,疫情起初,人民群众发明了“云吃火锅”;现在春光明媚,花朵开放,嘤其鸣矣,正是游园的好时候。明天我就去莲花山,你跟着我“云游公园”即可。

然而,12号早上八点,深圳官方发布了11个区疫情防控的通告,一夕之间,莲花山公园便暂停开放,我们只能纯靠意念逛公园了。到了13号晚上七点,深圳发布最新通告:3月14日起,全市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全市公交地铁停运到20号,非城市保障型企业停止运营或居家办公。

这大概是深圳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但在打工人心里,最惦念的,还是上班。深圳卫健委公众号上转发的这条推送下方留言,点赞第一的内容是“这次应该没有老板看不见了吧”,第二条是“明天上下班是要走路吗”。两条留言,把深圳这座城市的性格展露得明明白白。朋友圈里还有人写段子:听到公交地铁停运,吓得我赶紧下楼扛了一辆共享单车回家,免得明天上班迟到。

通告发布后,公司群里一开始都在聊“抢菜”的事儿,有同事说自家附近超市正在鸣喇叭:“不要逃单!”这个画面想来有些滑稽和魔幻。而我很久不再自己做饭了,就准备去楼下超市买些水果。不曾想,平日里三两人穿梭的超市,今晚,“抢购物资”的人已经把超市围得水泄不通,连降价清货的沃柑也被人一袋袋装走了。

看到这忙里忙慌的阵仗,我好像也被感染了,想着还是屯点儿粮吧。于是打开朴朴,准备在线上下单一些水果和青团等糕面类视商品。结果,水果类目上只剩柿饼和椰青还有库存,其它的显示最快明天到货。这,通告才发布不到一个半小时啊。震惊之外,我也感到疑惑:柿饼也不是水果啊!人家是干果好不好?

没辙。深圳政府的效率之高众所周知,这座率先发展起来的城市,相对来说还是很给人安全感的,但即便如此,疫情防控之下,还是逃不了一阵惊慌。

不多时,行政在公司群里发布了一个PDF文件:《关于加强防疫管理和客户服务的在线通知》,事无巨细地交代了居家办公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而最后一条,让我不得不感叹起这座城市雷厉风行的利落——需要办公设备的人员,请将姓名、电话、详细地址发给行政xx,我们今晚会统一安排。家里没有电脑或者对办公设备有特殊要求的员工,公司会同城快送主机和显示屏到各个人家里。

一周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很多互联网公司养了猫,还有浇水水量需求较大的植物,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昨天开始,深圳已经全市禁止堂食,即便到店自取,也要打卡粤康码。而从明天起,小区、城中村都将实行封闭式管理,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时间应如何度过,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人好像就是这样强大的适应能力,事情发生了,便发生了,一阵短暂的惊慌过后,似乎一切如常。

我想到2020年初,在北京时,也是这样,我们公司直到5月1号才恢复线下办公,结果没过几天,又通知说因为疫情需要居家办公。那时是怎么过来的呢?现在回想起来,时间好像都被工作填满了。居家办公,意味着办公时间的界限会更加模糊,但对我们这种工作性质的人来说,即便是坐班,也仍旧是要每天高强度地加班。居家办公倒是减少了通勤的负累。其它方面看很看个人了。在家时,我穿着睡衣睡裤就能躺上一整天;但去公司上班时,我总是会把自己拾掇得漂漂亮亮的,耐心搭配好每一天的发型和服饰,至少看起来十足有活力。工作交接上,面对面交谈,效率也高些。

有时,倒真的感谢工作。因为它填满了生活许多缝隙,让人无暇思考其它。而思考太多,总是令人苦恼的。我的美籍前上司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misery is comfortable, happiness takes effort.

无法去逛公园的这个星期天,我睡到下午一点多才起床。洗漱后,我去阳台照看我养的月季花,听到楼下巷子里几个小孩嬉闹,应该是在玩“三个字”的游戏。这个游戏我小时候也常玩。规则是先剪刀石头布,谁输了谁抓人,抓到了谁就互换角色;在被抓到前说出随意三个字(除了“三个字”这三个字),就可以站立不动,获得一道护身封印,即便对方再抓住自己也是无效了。剩下的“同伙”们可以通过触碰身体来帮助解除封印,让他重获自由。

不多久,一个红衣服小男孩站在一旁,似乎终于忍无可忍,幽怨道:“你怎么总是追她不追我!”是呢,穿白色衣服的小男孩,总是追着穿牛仔裙、系大红蝴蝶结的小女孩跑。我一下觉得很可爱,人家正在上演两小无猜的剧场,一不留神忘了你啦。后来,又加入了几个小朋友,这回我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了,看起来也很有趣。小时候都是这样,和伙伴们玩到天黑,被家长领回家去之前,还要约好明天再一起玩。真好。在小孩子简单的世界里,只有眼前的快乐,和即将到来的、值得期待的快乐。

小孩子们玩耍的阵地,不远处,就是做核酸检测的站点,从今天早上开始鸣喇叭。“各位居民,请先打开健康码......”如果不是醒目的蓝色搭棚和喇叭声,看着这些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我会感觉自己还生活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像他们一样如常地快乐。

这段时间,一到下午,我就总是很想哭,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时间过得太快了,黄昏向黑夜坠落得如此迅疾,稍不经意,这世界就陷入到一片昏沉之中。也许,是疫情持续得实在太久。傍晚,换好衣服和鞋子,去村子对面商业街吃饭,在路上,看到不戴口罩的人,感觉到惊愕,随后,又为自己的惊愕而惊愕——出门不戴口罩才是常态啊,在疫情笼罩之下,看起来却是“不正常”的、“不对”的。原来正常的生活,已经离开我这么久了,久到我开始为坚持正常生活的人感到惊愕。

我住在十二楼,站在阳台上,常能看到蝴蝶飞来飞去,有时是鸟儿,有时也飞过一架又一架直升飞机。更多时候,我照看着我的花儿,它们开得很好,温柔沉默。偶尔,像今天,我就无所事事地看一群小孩儿玩耍。我想到李宗盛写的那首《十二楼》:“日子像是道灰墙,骂它也没有回响。”

这时,对面楼的一群人正在天台BBQ,我看到他们搬上去一箱啤酒。烧烤的香气飘飘扬扬过来,天上闪烁着稀稀落落的几颗星子。春光已经辜负,夏天就快来了。

一位自由职业的朋友也被困在家中,她摸出了许久未练的琴,“全城的活动都停了,正好可以在家多练练琴了。去年摸到最后一页却停下的《幽兰》,一年不碰基本都忘了,再从头来吧。常常怀疑《幽兰》就是古人的益智手指操,当然也特别治愈现代人的鼠标手。”而另一位朋友开始做十字绣,说是准备绣个墙面出来……

最近在看“脏老头”布考斯基,他说:“酗酒的时候,世界仍在继续,但酗酒的那一刻它不会迫在眉睫。不要尝试,既不要为了凯迪拉克而尝试,也不要为了创造或为了不朽而尝试。你要等,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那就再等。”

这几年,我们的谈话常常以这个句子作为开头:“等到疫情结束……”是的,等。等待的姿态很无力,但等待的底色,永远是希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对于养宠物的人来说,宠物带给他们的快乐和陪伴已经远远超出了娱乐的范畴,他们是老人最忠诚的陪伴、孩子最友好的伙伴。瑞士品牌酒店是以本地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为灵感,
  • 第一次去看live 不得不说还是挺爽的 因为很近 每一个人都能看清楚(站在中间) 之前演唱会山顶位啥也看不到 当然 也特别累 从排队入场到结束 而且中间
  • 家人打开放在冰箱全新的1.25L椰树牌椰汁,喝了小半瓶,觉得味道不对,让我看看有没有过期,我看还在保质期内没多想,过了一会儿家人又说还是不对劲,我警惕起来,跑去
  • 珍榮透露即便成員們各自有SOLO活動,還是經常見面,或者透過視訊交流,並期待著合體發行專輯的日子到來,直言這次的新專輯是「最像GOT7的專輯」JAY B則提到創
  • [撇嘴]这个问题真的有点难回答诶,[闭嘴]①那么多的客户都在用![撇嘴]这个问题真的有点难回答诶,[闭嘴]①那么多的客户都在用!
  • 此刻有浮力啦, 【赞】揪水果漱口水(纸盒)*2位,【评】揪水果漱口水(瓶)*1位#速冻插画# *我觉得我是一枚皮蛋,外面散着雪花,里面的心很黑暗。在意大利北部工
  • 小张日记本也可能是周记本[哇][哇]p1.忘记是哪一天天气晴朗的日子拍的长得很好看的云☁️p2.p3.我真的好喜欢好喜欢图书馆的天台啊[赢牛奶]p4.有一说一
  • #winmetawin[超话]##林汉洲[超话]#2.13更新: 认证啦,超显眼的林汉洲[打call][打call]2020.2.21 你21岁生日,那天粉丝问
  • 眼“鉴”为实,素颜方见真筑  “交付季”常常是许多楼盘的“短板现形季”但对于以品质口碑著称的龙湖而言,交付前的工地开放日不仅是为业主们了解龙湖设计理念提供了“
  • 辰为土,土生金,大环境生你的意思,办事易成,开心轻松。☯️穿青色,绿色为木,木克土,克者为财,做事较累,但能得到收获。
  • 立个Flag​08年后一 二级市场最牛B的一次机会路程会很坎坷市场还不允许泡沫爆掉 泡沫将史无前例子弹装满,咱们陆海空一起轰炸有钱的干一级,没钱想翻身创造条件干
  • 歌曲的创作时间和《王牌部队》中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时间是吻合的不冲突的【人均“会整活儿”的快手达人,以创造力连接内容与生意】远离日常生活的“捏面人”非遗传统,
  • 正是因为小战给我的灵感,让我在写作这条路上迈出第一步,不管怎样,他是我的光,也是你们的。否则你的新游戏我全面下架[怒骂] 弟弟不甘心,好不容易可以吃到她做的饭
  • 我就截图把对话发派单,意在问这个陪陪怎么回事,可是派单除了一个表情包给我之外没有任何表示,我就解释了一句,说她好像在跟我闲聊不像在接单,可是派单没有再回我我想了
  • 周末就这样结束了 半成功的蛋糕 浅试一下空气炸锅周杰伦的简单爱 今天下午三点才吃上午饭 我弄的排骨汤 小包的豆腐和生菜 小葛的土豆片( 没有镜头) 也是没有弄懂
  • 姚绶得吴仲圭、盛子昭二家法,苍厚敦穆,简拙之中别具秀润,自是文人逸格。 #国画[超话]##书画界[超话]##山水画[超话]#【姚绶 清风独钓图】 “茫茫草泽望
  • 强大的研发团队(2 名设计师和 4 名助理)使我们能够每周生产新设计,我们始终可以满足客户的 OEM 和 ODM 要求。潮妹儿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成都最早做精装房
  • 但我们应该是我们,而不只是自己的小我。和着这一程山,一程水,一片楼海,漫天云朵,没抱怨,不将就,有自由,更喜悦,千帆阅尽,愿我们都能与更好的自己相遇相拥相知……
  • ’”到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 的境界,居然还在禅宗的门外,尚未入门,以此智慧觅无上菩提,根本就没门。福与慧因果不同,谁也不能代替谁,这在我
  • 我喜欢肖战 肖战好帅 支持肖战正能量艺人肖战演技好 肖战唱歌好听 肖战作品好看 期待肖战肖春生 期待肖战梦中的那片海肖战顾一野最棒 王牌部队肖战真好看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