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是人生之始 • 也是贯穿人生之道

 

一、

孝是人生之始,#国学知识# 也是贯穿于人生始终之道,为孝者方可显其道矣,守其礼仪,扬其德行,成其功业。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孔子说:“人的躯体四肢、须发皮肤,都是父母赐予的,不敢损毁伤害,这是孝的起始。人生在世修养自身,遵循道义,扬名于后世,从而彰显父母的名声,这是孝的最终目标。”
我们总是忽略一些人生看似粗浅,但实则深邃的道理,比如说孝顺。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成长,而且总是以未开心智的粗浅状态去活着,所以我们不太能够在主观意识上具有清醒正确的尽孝之心。
比如对很多人来说,#传统文化# 他们对父母的印象通常是父母给予自己的压力,父母的唠叨让自己心烦,所以有一些人就自然而然的忽略了人生的孝道。
他们所行使的状态也不是在主观层面的忘记孝道,而是有意无意之间忽略孝心对人生产生的作用,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会在年少轻狂的时候可以对父母随意发脾气,成年之后也可以为了陪朋友喝酒聊天,然后将父母丢在一个除夕的夜晚,并且也感受不到这种对父母的轻薄是违背孝道的,更察觉不到这样的问题在生命中存在着多么大的错误。
但是其实从生命实相上来说,孝道首先是我们对父母最起码应该保持的尊敬。

如孔子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虽说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由的灵魂,但是我们的身体发肤还是借父母之身存在于这世间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能给予我们肉体的角色来说,#国学实录# 我们该给予十足的尊敬和厚爱。哪怕父母是有缺点的,哪怕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年龄上的代沟和某些方面的隔阂,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忽略和轻贱他们的理由。
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其二也是更深层次的,一个人对父母保持尊敬的时候,他才能把对父母的敬转换为向他人的敬,能敬人者才能敬天,敬天者才能成事,这样的人生才是守礼,在守礼的同时也是奉行了天地之道,并在此基础上成就自身功业。
只有让自己的仁德之心符合天命之规律,从而才能在这世间创造出人生所祈求的状态。
在这一点上,很多人在生活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这样的,就是他们从来不能够清醒地去看到自己需要做什么,在他们的世界里,他能看到的就是自己所期望的名位以及想要追求的生活重心和状态。
比如说总把父母抛在脑后,总把父母对自己的爱淡忘一旁,然后去追寻一些自己以为的狂欢和关于生活浅薄乐趣,也缺少了最起码的敬畏之心,这样浅薄愚痴的状态,其实也是缺乏德行的一种态度,以这样态度去面对人生,那么他就不太可能会创造一个好的结果。
哪怕这样的人在某方面取得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小小的名利,但是这个小小的名利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且是非常短暂的,因为所有盛大的东西都需要深厚的德行来支撑,缺乏了这个德行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二、
曾子说过一句话:“孝慈者,百行之先莫过于孝。孝至于天,则风雨顺时;孝至于地,则万物化盛;孝至于人,则众福来臻。”
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慈爱幼小,各种行为中没有比孝敬更重要的了。孝敬的行为达到了上天,就会风调雨顺;孝敬的行为达到了大地,万物就会繁荣兴盛;孝敬的行为达到了人的身上,各种福泽都会到来。”
说孝是一种行为,不如说孝是一种德行的代表,它代表的是一个人内心的虔敬之心。
敬畏的是天地,敬畏的是人性,能奉行此种德行的人,必然能体现出孝,所以孝达上天的时候就会风调雨顺,孝达大地,万物会发新,而孝达人自身的时候,自身的福泽都会到来,就是因为能通达真孝状态之后,他自身的德行必然是丰盈通透的。
所以说孝道看似是一个很容易实行且浅显的道理,但其实是我们应该融化在内心,并谨守奉行的人生重要准则。
所以我们在文章开篇的时候就说孝之道是“显其道矣,守其礼仪,扬其德行,成其功业”的人生法则,这不是一种夸张,这是真实阐述孝存在于人生的作用。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一些人在生命中关于孝所呈现的错误理解及状态。
孝顺永远不能是存在于表象的形式,它一定是深藏于内心的德行,因为德行融化于内心,有内心深处的赤诚力量,才能感化天地,所以孝道一定是深藏于内心,不刻意显山露水的一种心念状态。
在此基础上,那些拿孝顺当工具的伪善之人就可以稍加收敛了,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不孝,反而在不孝的基础上加了虚伪的罪过,这不是其心可诛吗?
其次,伪孝不可取,愚孝更不可取。
有人自以为行孝,但是无论父母对错与否,皆是过度顺从与偏向父母,甚至不分青红皂白,没有是非公理,这样的孝顺自然也是一种心念的偏颇,人生需要德行去支撑,但是没有智慧的德行反而是一种愚蠢。
所以人生需要有孝心德行,但更要有智慧承载其德行,只有存在这样的德行,才能为人生发挥出更重要的功效,若是糊涂为孝,那么孝之心才有几分重量呢?

所以说带着清静智慧的心去通达天地至理之德行,依此德行去尽孝心,行孝事,人生于此孝道,便是一生安身立命之本也。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实录

知乎搜索国学实录

收听语音文字视频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无论有多少人说她不值得、她人品不行、她的粉丝怎样怎样…我都会坚定的站在刘诗雯这一边,我相信自己所了解的。但却一直对自己是最狠的,我想她所承受的一切可能是我无
  • #仙剑奇侠传三#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看仙剑三哭死我了哭死我了哭死我了 本来就是打算随便追追剧的[泪][泪][泪]这个结局太虐了[泪][泪][泪][泪
  • 我说是的 夫上就上前刷了 回来是问我 是不是想丫头在外 碰到这样的情况 也会不知道怎么办我点点头 和道很多年青点 碰到一些情 自己不知道怎么办 又不好意思求助周
  • #CARAT[超话]# 想要破450 想要扩更多[可怜]hyq来帮倦倦 帮把糊糊的我团偏2 但是一家子就是整整齐齐的我所有宝贝都爱[亲亲]超爱磕西皮 78对c
  •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我们只是苍茫天地间的过客,流连于道法自然的混沌中,愿摘取一朵宿命的鲜花,献给回首一梦百年的繁华。保持内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养生法门。
  • [来]【驾考新规实施以来 成都科三通过率明显下降】#武侯播报#说到考驾照,你是否有一把辛酸泪?”而秋微说:“爱,是一个人的事情,爱情才是两个人的事情。
  • (而且网飞里还能选英语配音我后面换英语配音看完了也不违和)遥想我的上一次真香还是《山河令》……看之前:耽改什么的我不感兴趣啊,我一个纯纯的iBG直女。真的很好看
  • 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新闻视角不同,它没有晦涩难懂的政策解读,有的都是当地人最真实的日常生活。摄制组选了10个极度贫困地区的案例,深入拍摄,用最直观的方式,讲述了在扶
  • 节选自|通向良善心灵的复苏——谈影片《人潮汹涌》中的人生角色互换#电影学考研##武汉大学考研[超话]##上海师范大学考研[超话]##西南大学考研[超话]##华东
  •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9例,其中境外输入7例,本土2例(均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
  •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但由于今天(1日)是(该项法令生效的)第一天,所以你可以(无需提供疫苗接种证明)进店。他还表示,尽管已被告知新措施内容,但部分顾客仍不知道提
  • ‬等4个月在b超‮查一‬说‮如不‬愿‭,胎‬儿‮么那‬大‭了,‬多‭难受‬,而且b‮还超‬不‮定一‬准‭,翻‬盘‮率几‬超‭级大‬,‮边身‬例‮打子‬听‮都下‬
  • 尤其在2018年中欧班列开行后,集装箱销量同比增长了73%,为我国集装箱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指出,乐山发展晶硅光伏产业有基础和独特优势,在一轮一轮的竞争
  • ❤️ “这些天我发先孩子各方面的变化很大,真的进步很快,特别是语言表达行为这块,有很大的变化…在对的时间里用对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感谢你们啦!爱情本身就是不恒定
  • 乐善好施、扶贫帮困,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互帮忙、患难扶持, 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善行缘于善心,有着善的心灵,就如同一
  • “不需要,这不是有你吗”“那你到时候要和别人说”“和你说就行”“和我说有什么用,你可要和别人说”#赣州博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想了解网店的朋友可以加我#薇(yxt
  • 香奈儿柜姐今天发了朋友圈说是有cf mini的一个现货,但是是白色的,黑色的我说不定就去买了,看我妈意思是不会给我再买小包了[悲伤]也是,我买的包都只能装可爱,
  • ! ​​​​姐妹们天冷啦安排秋季睡衣啦✨ 【39.9】雅模派对 长袖睡衣家居服【39.9】雅模派对 长袖睡衣家居服含拍下减的!
  • 开始一段关系的核心是吸引力,情感咨询,情感分析,但挽回当中这个吸引包括两部分,失恋复合,分手复合,一部分是自我的提升,比如你换了个新发型,挽回男朋友,挽回女朋友
  • 我们们日行一善,并不是是放下手中的一切切切事事情,刻意地去做好事,而是带着善,给需帮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日行一善,并不是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刻意地去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