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十一月,徐铉及周惟简还江南,未几,国主复遣入奏,辛未,对于便殿。铉言:“李煜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甚切至。帝与反覆数四,铉声气愈厉,帝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铉惶恐而退,帝复诘责惟简,惟简甚惧。

R.I.P

【抗癌歌手李明蔚 不敵癌魔今午離世】

31歲的「抗癌歌手」李明蔚(Sarena),2012年不幸患上罕見癌症「鼻咽腺樣囊性癌」,9年來她一直勇敢抗癌,歷經多次化療、電療,病情反反覆覆;嚴重病情更令其面癱、失聲、眼晴合不上等症狀,但她沒有輕言放棄,亦不時在社交平台上發放正能量。而早前她的病情惡化,出现剧烈疼痛入院治疗,只能通過馬浚偉發放消息。

而在今日下午,馬浚偉代表她的家人公告「明蔚於今天,即2021年5月4日下午5時10分,回到了天父的懷抱。感謝各方對明蔚一直以來的關心、支持和愛護!」

吕有祥教授:
佛教辩证思维略析

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

佛教的无常观中阐发了万物人生生灭变化的普遍性、客观必然性和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

佛教的因缘说中表达了因果关系的诸种形态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

佛教的中道观触及到认识的相对性问题,

显示了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排除独断与偏见中前进的思想,

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于打破绝对主义、防止思想僵化,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的二谛论是对中道否定性思维方法的发展,

它将否定与肯定、破与立结合起来,

辨证地表达了认识过程中低一级认识和高一级认识之间的关系。

佛教的圆融无碍观涉及到矛盾的同一性问题,

体现了大而容之、

圆而通之的精神和境界。

1 .辩证
2 .无常
3 .因缘
4 .中道
5 .二谛
6 .圆融

在世界性几个大宗教中,

佛教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具有哲学思辩的宗教,

在佛教的哲学思辩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或者说辩证法思想,

它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之一,

是佛教对人类认识的贡献。

那么,佛教中蕴涵着哪些辨证思维,具有什么特点呢?

对此,已有学者作过一些论述,但似言犹未尽,

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一些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 、无常观

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

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问题。

当我们用这一观点考察古代中西哲学的时候,

赫拉克利特的 “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老子》的
“ 物壮则老 ”,
“ 反者道之动 ”,

《周易》的 “ 生生之谓易 ” 的思想常被人们所称道,

而佛教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却往往被人们所漠视。

其实佛教关于发展变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全面而有深度的。

佛教对世界的第一个根本看法或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 “ 诸行无常 ”

或 “ 一切行无常 ”,

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迁流无常的。

例如:
《杂阿含经》云:

当观知所有色,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 如是观受想行识,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大智度论》云:
诸法无常,故无住时。

《大般涅槃经》云:
一切有为皆是无常。

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 色 ” 即物质现象,“ 受想行识 ”

“ 心法 ” 即精神现象,

“ 法 ” 指一切现象。

在佛教看来,

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不论内部还是外部、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

不论近处还是远处,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

无物不变、
无时不变、
无处不变,

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这种变化观可以说是相当全面的。

佛教不仅强调无常变化的普遍性,

而且提出无常变化有两种情形,

即 “ 念念灭 ” 之无常和

“ 相续坏 ” 之无常。

《大智度论》云:

“ 无常亦有两种 :

一者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不过一念住;

二者相续坏故,名为无常。”

“ 相续坏 ” 之无常,

指一个前后相续的较长过程的完结,

“ 如人命尽,若火烧草木,如煎水消尽,若初发心菩萨行,是相续断粗无常。”

相当于渐进过程的中断,

由于这种变化的过程较长而明显,

因而称为 “ 相续断粗无常 ”。

“ 念念灭 ” 之无常,指在一念的瞬间有迅速生灭变化,

佛教常用石火电光作比喻,

一切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

特别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更是如此。

佛教明确认识到生灭变化是万物人生的必然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或抗拒这个规律。

《佛说本生经》反覆强调这一道理,

如说:“ 生者在世,安可长存,有诸思想缘起之法,必当归尽,坏败永没。

法当崩败,法应当坏。

欲使不坏,终不可得。”

又说:“ 人生有终,物有成败,合则有散。

应当灭尽坏败,欲使不尔,安得如意。

应当终没。
归于无常。”

又说:“ 法起有灭,
物成有败,
人生有终,
兴盛必衰。”

《法句经》也有类似的说法,

经云:“ 譬如陶家延直作器;

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如河驰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这和孔子 “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又何其相似乃尔。

佛教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万物及人生的辩证认识,

因而主张不必惧怕死亡,要从容地对待死亡。

《佛说本生经》中叙述了一个父亲因爱子夭亡而精神失常,

后被佛陀教以上述道理而解脱了精神痛苦的故事。

佛教不仅认为每一具体事物有生有灭、有盛有衰,

而且认为整个世界的变化是按

“ 成、住、坏、空 ” 四大阶段的过程,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

中国佛教徒还深刻指出事物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如僧肇说:

“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年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

…… 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这与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所说的

“ 今日之江河非昨日之江河 ”、

“ 质日代而形如一 ” 言异而义同。

它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事物每时每刻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处于稳定性与变动性之中,

是自我与非我的同一,

是有与无的同一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佛教的无常观是有一定局限的,

或者说是不彻底的,那就是佛教的无常观只适用于世俗世界,

而彼岸世界则是永恒不变的,寂然不动的,

叫作 “ 常乐我静 ”。

《大般涅槃经》说:
“ 一切有为,
皆是无常;

虚空无为,
是故无常,
佛性无为,
是故为常。”

“ 有生之法,
名曰无常;

无生之法乃名常。

如来无生,
是故为常。”

与此相关联,佛教对于动静也有独特的见解。

以被称之为 “ 中国佛教哲学无上精品 ” 的《肇论》为例,

其中的〈物不迁论〉篇,虽然主旨在于论释静为实质、动为假象,

但它反对将动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 岂释动以求静,
必求静于诸动,

……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动而不离静,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

认为事物本身的动静从来是一体不二的,

静止寓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离开运动的静止,

如果把动静分离开来,动是动、静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则是一种惑见。

这种动静一体不二论,与辩证的动静观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

二 、因缘说

“ 因缘 ” 或 “ 缘起 ” 说是佛教的又一重要理论,

它是用于解释事物生灭原因和 “ 无自性 ” 的理论根据,

它表达了因果联系和普遍联系的思想。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不是某个造物主

( 如婆罗门教的大梵天 ) 创造的,

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孤立自生自灭的,

而是由 “ 因缘 ” 决定的。

《杂阿含经》卷2说:

“ 有因有缘集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集,
有因有缘灭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灭。”

世间万物的生 ( 集起 ) 灭和变化决定于因缘的有无和变化。

所谓 “ 因缘 ”,狭义而言,

事物生灭的内在的直接原因为 “ 因 ”

又称 “ 亲因 ”,

事物生灭的外在的辅助原因为 “ 缘 ”

又称 “ 助缘 ”;

广义而言,因与缘都是事物生灭的原因,

因而可以互通互用。

事物由因缘而生起,称为 “ 缘起 ”。

印、中佛教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因缘或缘起,

提出了二因、五因、六因、七因、十因、四缘、六缘、十二缘生、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等不同理论,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万物和人生的缘起以及因果关系的不同类型。

如《大般涅槃经》讲二因、五因。

二因者,“ 一者生因,二者了因。

…… 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五因者,
“ 一者生因,
二者和合因,
三者住因,
四者增长因,
五者远因 ”

《阿毗达磨俱舍论》讲六种因:

“ 一能作因,
二俱有因,
三同类因,
四相应因,
五遍行因,
六异熟因 ”。

它为人们多视角地探究事物的原因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而龙树归纳的 “ 四缘 ” 最具有普遍意义,

他把因缘概括为四大类:
“ 因缘、
次第缘、
缘缘、
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 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

以是四缘,万物得生。”

“ 因缘 ” 含义如上述;

“ 次第缘 ” 又称 “ 等无间缘 ”,

指意识活动前灭后生,相续不断,

前一意识活动的消亡必然引起后一意识活动的产生,

前者为后者之缘,二者相续无间;

“ 缘缘 ” 又称 “ 所缘缘 ”,

指意识所攀缘的对象;

“ 增上缘 ” 指加速事物生灭的条件。

这四缘可以简要地解释为
内因、
外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加速原因,

是对事物发生原因的高度概括。

中国佛教华严宗把全部世界看作一个大缘起,

世界万物如因陀罗网,珠珠相映,相互摄入,互为缘起。

依此理论,世界中每一物既是被产生者,是他物之果,

又是产生他物之因,每一物与他物联系着,

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见解。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感觉好拉夸,一到发球局感觉就看着很难受……预感男篮世锦赛有好成绩,虽然这次输了两次澳大利亚2队,相较于第一场,间隔一天的第二场有了明显的变化,前三节在进攻不稳定
  •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哈哈]#非遗在身边##禾福文化# 经幡就其外在形式来讲,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
  • ”王小勇说,能作为志愿者为一场国际赛事服务,心里又高兴又自豪,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大概大二看的小说,前期觉得王琦瑶很可怜,但是到后面被抛弃继而和年轻学生在一起
  • #金请夏[超话]# 20200130 22:15 #chungha_official# 更新instagram [ 청하] 별하랑 오랜만에 시상식에서 인사드
  • Butler周三警告说,人们不太愿意实施严格的强制性规定,但遵循首席卫生官的建议就足以限制BA.4和BA.5亚变毒株的传播,这两种亚变毒株正在推动第3波“大规模
  • 咨询客服以后说要学校或社区开具疫情无法出行政策才可以申请,但学校和社区都表示这种情况无法开具,考虑一下现实吧,安徽有100+阳性,无锡有40+阳性,到时候回不去
  • #专家解释今年为何这么热#【菌菌热点·畅所欲言】#哪里是真正夜温王# 近日,副热带高压强势发展,南方地区气温“火力全开”不仅白天热得疯狂,夜间也是热浪凶猛,可谓
  • 。她去上香,我就在外边等着,人特别多,坐的地方都没有[苦涩]从早上六点半到下午一点半。
  • * 做个俗人 浪荡一生 干净自由 * 做个俗人 别无他求 安稳自由 * 做个俗人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 做个俗人 溜猫逗狗 倒也自由 * 做个
  • 九、因疫情形势变化,会出现部分考生在考试前因疫情原因产生考点、考场变化等情况,学校老师或者报名单位将会点对点通知考生,提醒考生和家长考前和考试期间要保持电话24
  • 經由當下這個跨次元的入口,讓一切探索、探問最終都歸根、落地於:「我可以如何更好全心服務、並奉獻於當下的生命?經由當下這個跨次元的入口,讓一切探索、探問最終都歸根
  • 在我小的时候,我这人是比较调皮的,每次总喜欢做一些偷瓜摸鱼的事情,每次被抓后,别人总是找我奶奶,而我从门缝里依稀能看到奶奶在道歉,那种低三下四给人道歉的背影
  • 值得一提的是,梅西目前没有推特账号,这也是他比C罗粉丝少2亿多的原因之一。2018年加盟皇马时粉丝数量只有150万,但在加盟皇马一周后就达到了300万,现在更是
  • 14. 双方合作一定要舒服,为模特着想,拍出让她一看到就喜欢又开心的图片租北京摄影棚出租北京演播室出租北京性价比最高的豪华演播厅,LED大屏/灯光/音响设备齐全
  • 图4:一份印刷物,绘制了1749年“育婴堂”大门外的弃儿与恩主们。#文学中的伦敦# 始建于十八世纪伦敦的“育婴堂”(Foundling Hospital)由前老
  •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通往机场的首条地铁线,过去机场出租还要看司机脸色日子不会再有了,停哈儿车也可能被罚款的日子就过去了……马上,你们就阔以坐着地铁去机场了
  • 夏天就要霸王一下 【西关味金汤鲜虾云吞面】夏日新品来袭[偷乐]暴富烧腊三拼~靓烧鸭蜜叉烧豉油鸡,一次可以吃到三种食材和口味,满足上下九香茅鸡串香惹味十足,鸡肉
  • #如梦之梦# [心]#虾 什么事情都想告诉帅哥肖战# 赶在假期的最后看完了如梦之梦。 确实是鸿大的剧作。空间、时间的交叠,情节的展现,灯光布景的设计……都堪称
  • 烦请大家看原文防止一些不必要的争执略翻部分内容感谢等着他的所有制作人员#吴羽霏[超话]##吴羽霏##吴羽霏心情日记restart# 今日是心情日记营业的第565
  • 再傻了吧唧,你欧盟一个人玩吧,中国不保护你了。委屈受够了8月回家就好了[心]【评】:这个我也很疑惑,欧盟是美国被玩的最惨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