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乘、
大乘、
唯识家、
中观家说了千言万语,

说过来,
说过去,

横说、
竖说,

总之说的就是这个
‘ 缘起论 ’。

譬如什么叫无明,
先是简单的说,
无明就是认为事事物物都有个实在的东西,

然后就进行分析,
从这方面来说,
认为有个实在的东西就是人我;

从另一方面说,
认为有个实在的东西就是法我。

又人我就是烦恼障,
法我就是所知障,

然后将这两个东西拿缘起的道理一看,
没有自性 ──
‘ 空 ’。

只要这两个东西一空,
就可以断惑证真到最后成就佛果。

可是佛圆寂后,
各家各派演为无穷无尽的说法,

若把它收拢起来从本质上一看呢,
确实非常简单。

请问除了从缘起上指出自性空,
指出心识的作用而外,

究竟还有什么道理?

而这个道理早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二缘起之中就指出;

它不就是把这个道理加以扩充就是大乘中观派和唯识派。

小乘呢,
遗憾的是只把缘起的道理仅仅限于观察人生上面,

大乘呢,
它只是大踏了一步,
认为一切都是这个道理。

扩大此有彼有的相依相存所以无自性的道理,
这就是所谓的中观学派,

扩大无明爱取的业感缘起成立万法唯识,
这也就是所谓的唯识学派,

归根结底,
都是为了破除执有实体之物的错误的认识。

因为人们的认识自发性地总认为离开我们认识作用从外,

另外有个什么客观的实体存在,
这样一来就产生能所对立,

产生了人我执和法我执,
颠倒流浪于生死苦海之中。

佛就是看透了这一点而获得开悟,
由此所说的法无非针对这个实执,
彻底根绝,
以求得生命的解放。

此后大小乘的各色理论无非是把释迦牟尼佛原来的那些东西从不同的角度给以扩大和发挥。

照这样说法,
是否佛教就没有发展创新了呢?

是的,
在教言教,
既然承认了佛是觉悟最后的真理者,

应当强调,
在佛教里头,
只有发挥而已。

决没有任何超过释迦牟尼所见真理的新的发展。

涅磐寂静是最后的境界,
不能说比涅槃还有什么高的发展。

要是还有新的发展,
那就不能叫做最后,

既然是最后,
就不应该再有新的发展。

假使说释迦牟尼佛所证得的无上真理还有发展的话,
那不知道其他的人是怎么想的,
要是我就不皈依释迦牟尼佛。

反之,
如果说释迎牟尼佛的道理还有发展,
那这人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因为作为一个佛教徒。

还把自己的教主提到有发展的观念上看,
等于说释迦并没有见到绝对真理,

他还在前进中,
那实在是太可笑了。

说‘ 发挥 ’
是可以的;

因为真理的宣说是应当因人因地而采取不同方式的;

正因为承认了释迦已证得了最后的真理,

所以才称他为
‘ 释尊 ’、
‘ 两足尊 ’、
‘ 天人师 ’、
‘ 如来 ’,

所以才称他为众生的依估啊!
 

因为时间、
空间以及对机的不同,

讲法的方式,
也非固定。

对可以接受小乘法的就给讲小乘法,
对能接受大乘法的,
佛就给讲大乘法;

对可以接受显教的就给讲显教,
对能接受密教的就给讲密教。

随机而用,
对症下药,

都无非让众生随类得解,
各受其益。

所以佛法是立足于与现实生活相适应,
法无定法,
惟变是适,

但是佛法的根本道理,
那是不能随便更动的,

这一点特别是对于出家的同学要有确切的认识,
因为究竟的真理是不可变的。

就以
‘ 三法印 ’来说吧,
‘ 诸行无常 ’,
过去现在将来无不如此。

这种道理谁能把它推翻?

‘ 诸法无我 ’
谓一切法都是依藉种种的因素和条件所构成的,

过去、
现在、
未来的一切法绝无例外,

这个道理能变吗?

正因为它是始终不变的究竟道理,
才叫它做
‘ 法印 ’。

既然我们从上面两个法印看出真理的不变性,
而涅槃寂静正是这两种法印的显现。

它虽然不是普通的境界,
也不是因为我们可以想像得到的,

但是不能说这种境界没有,
这是释迦牟尼佛已为我们做了担保的。

可见三法印都是如此不易驳倒,
更何况谈到宇宙的最后真理,

还要想有什么新的发展,
这是不通的,
除非承认佛所见到的未必是最后的真理,

否则,
佛既见到最后的真理了,
就不能说还是在发展中了。

要想学禅宗,
也是非肯定这一点不可的。
 

让我再重覆一下,
就是以后的佛教各派无论是小乘,
还是大乘,

乃至中观、
唯识、
天台、
华严等等,

它们尽管从形式上来说,
当然比原始佛教要扩大得多,

不过要追根究底,
都是把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本义加以发挥而已。

因为这个道理就是那么个道理,
佛自己也曾经这样说过嘛,

‘ 佛未出世,
法尔如是,
佛不出世,
法亦如是。’

如如不动,
非时空架构所能范围。

不变异尚且没有,

何得有变异呢?
 

以上说明,
佛教各教理的立宗辨义,

虽有大、小、显、密、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等等的不同,

但已尽括于原始佛教教义中,
发挥则有之,

随时空形势的不同,
门庭施设,
详略轻重,
随机应变则有之。

但基本道理则古如是、
今如是、
未来如是。

又必须认识到原始佛教惟出于释迦牟尼一悟,
而此一悟,

释迦牟尼首先即宣布为
‘ 我法妙难思 ’,

那么,
他所宣布的
‘ 四谛 ’、
‘ 十二因缘 ’等等,

并不难思,
可知他的说法,
也只是以
‘ 不难思 ’而藉以说明其
‘ 妙难思 ’的东西于万一,

绝非文字语言所能尽情表达的,
表达出来的种种只是俗谛而已。
 

现在我给大家讲一段
‘ 拈花公案 ’。

这是禅宗的人经常喜欢说的,
并且这个公案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语言。

特别是作诗填词的人每每喜欢借来增加他们作品的美的感染力。

据说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灵山集会,
当人天百万众前,
大梵天王供养金毕钵罗花请为大众说法。

释迎牟尼佛在座上默然拈花示众。

大家莫名其妙,
唯有迦叶尊者在下面破颜微笑。

于是佛就对大众说 :

‘ 吾有正法眼藏,
涅磐妙心,
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迦叶。’

此中
‘ 正法眼 ’ 是说今天所提示的是正法中的
‘ 眼 ’,

我们知道,
眼睛在人身上是非常重要的。

东晋时代有个著名的画家顾恺之,
他善于画像,
据说他画人每每不画眼睛,

人间其故,
他说因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全表现于眼睛上,
不能轻易点出的,

还有说一位画家画龙的故事,
说他画了龙没有点眼睛,

有人请点一点看,
他就举笔点了两条龙的眼睛,
结果两条龙就破壁而飞。

从这两个小故事里可见眼睛的重要性。

以此来比喻佛法,
佛法如身,
也应当有
‘ 眼 ’。

佛法的正法眼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
‘ 涅磐妙心 ’。

什么叫涅磐妙心呢?

即亲证法空寂灭的心。

一般讲,
凡夫的心是证不到涅磐的。

只有此心入微 ──
成为无分别智才能证得涅磐。

老实说,
所谓涅磐就是这个妙心。

如果说以妙心证涅磐,
这个说法有把本体打作两截之嫌。

应当是从这一方面来说就是
‘ 涅槃 ’,

从那一方面来说就是
‘ 妙心 ’。


‘ 心 ’字之前加个
‘ 妙 ’字,
‘ 妙 ’即涅槃。

‘ 实相无相 ’,

什么是实相呢?

就是诸法的本来面目。

我们之所以成为颠倒众生,
就是因为没有证到诸法实相。

但是这实相非文字语言所能表达,
所以实相只能是无相之谓也,
它非指世间上庸俗的有无之无,

这个无相的意思就是说,
假使你要从世间上任何的比喻,

任何的说法,
都不能把实相问题说清楚,
故强名无相,

但是你不要把实相当成什么都没有了,
实相是有的,

只是你想要以你现在的语言思想来把它描绘出来就成为没有,

而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这个法实在是太微妙了,

故说为
‘ 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 ’。

‘ 教外别传 ’
就是说教外直接传授的东西,

以心传心,
传授给摩诃迦叶。

但是佛仅是把花拈了一下,
并没有说话的呀!

这究竟传授给迦叶的是什么呢?

而这里很奇怪的是,
旁人都不懂得,

只有迦叶一人懂得,
并且以破颜一笑作表示,

也同样没有说话,
所以这叫
‘ 拈花公案 ’。
 

在这个公案中讲的人就是这么讲,
讲而无讲,

受的人就是这么受,
受而无受。

中间根本不需通过任何语言文字,
只是一拈一笑,
彼此之间心心相印,
此时此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

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四 季 之 义 大 矣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正因为古人细心地观察到了“云行而雨下,于是万物在变化中成形”这种自然现象,人们才能进一步用心地将天地之间的自然现象,迁移至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达致一种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中观乎人文的超级境界。

“行云下雨”是天地的因,“万物因此而发生变化并塑成自己的外貌”是天地之因在生物界和人类界结成的果;

没有人类对天文、地理和四季的体验、感悟、观察和模仿,人类就无法清楚地认识天地、认识自己。

《周易·彖》说:“刚中而柔外。”对天地来说,这句话是说天道内刚外健,而地道则内阴外柔;没有内在的强大刚健,哪有天道外在的自强不息、运行不已;

没有内在的阴顺宽厚,又哪有地道外在的柔美和谐、滋养万物。

对四季来说,这句话是说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春季和顺宽展、万物复苏,夏季则火烈暑酷、困苦难耐,秋季回归天高云淡、宜人醇厚,冬季再轮为冰雪严寒、人境艰难。

对人类来说,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内心刚强而言行和蔼,或内心强大而外表温和,或内心坚固而外表不争,或言语柔和而行为果决。

四季范畴中的天德之美和地德之美,总是受到古人的推崇的。

所谓天德,就是天的德行,就是天的特质,就是天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所谓地德,就是地的德行,就是地的特质,就是地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没有太阳的供暖和行云施雨,就没有大地上的万物生长;没有大地的承载和滋养,万物也无所归依、无可生长。

但在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中,至为重要的,则是对天地、四季内美不彰品德的推崇。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告诉人们,智者是不会夸夸而谈的,夸夸而谈的人不是智者。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告诉人们,君子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是告诉人们,天地有大美好却不张扬,四季有确定的法则但不议论,万物有既定的规律但不说出来。

在中国古代的智者看来,一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丰,地位再高,助人再多,贡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过四季和天地,既然对万物和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的四季和天地都内美不彰,人类的一点小小成就,还值得自恋其中而夸耀不已吗?

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春天来了,万物萌芽;夏天到了,万物度暑;秋天来了,万物成熟;冬天到了,储藏整备。

既然季节如此,人类做起事情,不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吗?

如果春天来了,不去耕种,秋天到了,不去收获,那还有不失败的吗?

迁延至人生,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机会来了,要敏捷地抓取;时机不成熟,就不能勉强作为,而要厚积厚攒,待时而发。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人们从四季,以及太阳、月亮和天地关系中,总结出阴阳、刚柔的哲学理念,并精炼扩大,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和法则。

在古人的眼光中,阴阳和刚柔,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还是无所不包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不仅仅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物极必反、循环不已的。

冬天冷到了极致,就会转暖,夏天热到顶点,就要转凉;人生也是如此,顺到不能再顺时,就会反转,霉到不能再霉时,就要反弹。

《周易·系辞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这是告诉人们,事物都是从起点开始又返回作为终点的起点,这才是死与生的道理。

因此,事物过顺,就要警惕它向不顺反转;而事物不顺,就要努力,以进取和积累迎接反转的到来。

《庄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这是告诉人们,阴阳相互映照,相互包纳相互呵护;四季轮岗,相互促生你衰我盛。顺境不是永远,困境也不是终点,它们都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努力和追索才是永恒的。

正是有了古代的智者对日月、天地、阴阳的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和提炼,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逝去的已经不只是汛期泗水这个泄洪道里的浊水了,而是复加了时间、空间、喟叹、社会、人生、期待、责怨等等的情感之水了。

孔子期待的能跟弟子们一道享受的“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的天然境界,也已经不仅仅只是春天、游水、儿童、拉风、飙歌和新衣服等等关键词了,而成为对一种理想社会生活的渴求和描述。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眼里,最高等级的善或最高等级的善人就像水那样,水滋利万物而不与之争夺,位处大家都不愿意待的低洼地,因此水的品质已经十分接近于宇宙的最高规则了。

在老子的视野里,这水已经不是自然之水,不是地表之水,不是理化成分的水,不是喝了只能解渴的水,而是哲学之水、文学之水、情感之水、观念之水和养心之水。

《庄子》在天地四季中追求的是一种仙童般的悠然和凝静,是一种“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的超然境界;

在庄子的视野中,游世于天地四季之间是人生的实境,游心于天地四季之外才是人生的至境;守神凝静,形体自会康顺;安顿好自己的内心,精神自会生长。

也正因为古代的智者为我们挖掘了如此丰富的天地、四季的大内涵,我们在体验四季、感受天地的过程中,才不再显得那么浅薄、粗心而浮躁。

我们挎着竹篮走进原野时,我们不仅仅是走进了原野,而是正在走进农耕文化的腹地;

我们看见刮风下雨时,我们知道那并非只是在刮风下雨,那也是阴阳交合、刚柔互转;

我们捡拾一片地皮时,我们不只是在捡拾一种野味,我们也会感叹大地对万物的滋润和养育;

我们挖起一棵荠菜时,我们知道我们并非只是在挖起一棵野菜,我们会想起为了食品安全而以身试毒的先人;

我们在开花的蒲公英附近休息时,我们会想起不竭泽而渔的道理;

我们走在无人而沉寂的原野里时,我们则将懂得何为心静如水、顺天而应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

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四 季 之 义 大 矣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正因为古人细心地观察到了“云行而雨下,于是万物在变化中成形”这种自然现象,人们才能进一步用心地将天地之间的自然现象,迁移至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达致一种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中观乎人文的超级境界。

“行云下雨”是天地的因,“万物因此而发生变化并塑成自己的外貌”是天地之因在生物界和人类界结成的果;

没有人类对天文、地理和四季的体验、感悟、观察和模仿,人类就无法清楚地认识天地、认识自己。

《周易·彖》说:“刚中而柔外。”对天地来说,这句话是说天道内刚外健,而地道则内阴外柔;没有内在的强大刚健,哪有天道外在的自强不息、运行不已;

没有内在的阴顺宽厚,又哪有地道外在的柔美和谐、滋养万物。

对四季来说,这句话是说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春季和顺宽展、万物复苏,夏季则火烈暑酷、困苦难耐,秋季回归天高云淡、宜人醇厚,冬季再轮为冰雪严寒、人境艰难。

对人类来说,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内心刚强而言行和蔼,或内心强大而外表温和,或内心坚固而外表不争,或言语柔和而行为果决。

四季范畴中的天德之美和地德之美,总是受到古人的推崇的。

所谓天德,就是天的德行,就是天的特质,就是天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所谓地德,就是地的德行,就是地的特质,就是地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没有太阳的供暖和行云施雨,就没有大地上的万物生长;没有大地的承载和滋养,万物也无所归依、无可生长。

但在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中,至为重要的,则是对天地、四季内美不彰品德的推崇。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告诉人们,智者是不会夸夸而谈的,夸夸而谈的人不是智者。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告诉人们,君子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是告诉人们,天地有大美好却不张扬,四季有确定的法则但不议论,万物有既定的规律但不说出来。

在中国古代的智者看来,一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丰,地位再高,助人再多,贡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过四季和天地,既然对万物和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的四季和天地都内美不彰,人类的一点小小成就,还值得自恋其中而夸耀不已吗?

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春天来了,万物萌芽;夏天到了,万物度暑;秋天来了,万物成熟;冬天到了,储藏整备。

既然季节如此,人类做起事情,不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吗?

如果春天来了,不去耕种,秋天到了,不去收获,那还有不失败的吗?

迁延至人生,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机会来了,要敏捷地抓取;时机不成熟,就不能勉强作为,而要厚积厚攒,待时而发。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人们从四季,以及太阳、月亮和天地关系中,总结出阴阳、刚柔的哲学理念,并精炼扩大,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和法则。

在古人的眼光中,阴阳和刚柔,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还是无所不包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不仅仅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物极必反、循环不已的。

冬天冷到了极致,就会转暖,夏天热到顶点,就要转凉;人生也是如此,顺到不能再顺时,就会反转,霉到不能再霉时,就要反弹。

《周易·系辞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这是告诉人们,事物都是从起点开始又返回作为终点的起点,这才是死与生的道理。

因此,事物过顺,就要警惕它向不顺反转;而事物不顺,就要努力,以进取和积累迎接反转的到来。

《庄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这是告诉人们,阴阳相互映照,相互包纳相互呵护;四季轮岗,相互促生你衰我盛。顺境不是永远,困境也不是终点,它们都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努力和追索才是永恒的。

正是有了古代的智者对日月、天地、阴阳的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和提炼,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逝去的已经不只是汛期泗水这个泄洪道里的浊水了,而是复加了时间、空间、喟叹、社会、人生、期待、责怨等等的情感之水了。

孔子期待的能跟弟子们一道享受的“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的天然境界,也已经不仅仅只是春天、游水、儿童、拉风、飙歌和新衣服等等关键词了,而成为对一种理想社会生活的渴求和描述。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眼里,最高等级的善或最高等级的善人就像水那样,水滋利万物而不与之争夺,位处大家都不愿意待的低洼地,因此水的品质已经十分接近于宇宙的最高规则了。

在老子的视野里,这水已经不是自然之水,不是地表之水,不是理化成分的水,不是喝了只能解渴的水,而是哲学之水、文学之水、情感之水、观念之水和养心之水。

《庄子》在天地四季中追求的是一种仙童般的悠然和凝静,是一种“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的超然境界;

在庄子的视野中,游世于天地四季之间是人生的实境,游心于天地四季之外才是人生的至境;守神凝静,形体自会康顺;安顿好自己的内心,精神自会生长。

也正因为古代的智者为我们挖掘了如此丰富的天地、四季的大内涵,我们在体验四季、感受天地的过程中,才不再显得那么浅薄、粗心而浮躁。

我们挎着竹篮走进原野时,我们不仅仅是走进了原野,而是正在走进农耕文化的腹地;

我们看见刮风下雨时,我们知道那并非只是在刮风下雨,那也是阴阳交合、刚柔互转;

我们捡拾一片地皮时,我们不只是在捡拾一种野味,我们也会感叹大地对万物的滋润和养育;

我们挖起一棵荠菜时,我们知道我们并非只是在挖起一棵野菜,我们会想起为了食品安全而以身试毒的先人;

我们在开花的蒲公英附近休息时,我们会想起不竭泽而渔的道理;

我们走在无人而沉寂的原野里时,我们则将懂得何为心静如水、顺天而应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麻麻和粑粑带我去推拿,感觉好多了!回京后的变化好多好多,尤其是宝宝掌握的技能一天比一天多,会爬了,也长心眼了...^_^没有大人看我,我就一直哭,变着声的哭,直
  • !看了双城之战后有很多人讨厌金克丝,可是我却更爱她了,刚接触英雄联盟的时候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这个英雄,没有原因的喜欢,所以那段时间我一直都只玩这个英雄玩了两
  • ”当地的一家纺织企业负面对短板,五河县积极作为,从去年到今年,有关部门多次跑到省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最终规划面积556亩的印染产业园获批,目前项目可研报告评审已
  • 这个桂花糕是即食的,打开就能吃,如果想吃点热乎的,蒸一下口感会更棒!大家很满意的,温州桂花糕!
  • 于是公众都称他为“最会画甜点的波普艺术家”或者是“爱画蛋糕的老爷爷”。于是公众都称他为“最会画甜点的波普艺术家”或者是“爱画蛋糕的老爷爷”。
  • 衡水新晋网红打卡地:“铁北公园”公园位于市区新修的大庆西路与前进街西北角,是衡水市主城区西北部范围内的最大城市公园,也是衡水市“老铁路”的文化坐标。距全国最大
  • ?我愿意看见更多属于小珍的奇奇怪怪可可爱爱,愿意当他的读者,做这里的长久居民,也愿意在这个无菌世界和所有小朋友一起互相陪伴,走向更远的、充满未知期待的以后。
  • @LexBurner 生日的结尾 把攒的心里话再和你说一说然后就睡觉啦 提前祝你也睡个好觉———————手动分割—————————LexBurner 同学 好
  • #好物分享# 闺蜜晓君给我的另一只手霜 是牡丹花味道的 —— 我一直喜欢牡丹花味道的香水 Acqua di Parma Peonia Nobile 祖马龙的牡丹
  • 」……特别喜欢这句,他的自我鼓励,更像总结,因为他做到了,并坚持着,是愿望也是自勉[加油]「支持我的人、喜欢我的人和我的身份是十分对等的。凡是有益于人的就是善,
  • 叉腰.jpg) 然后由于我不知道发什么pyq也被hjw骂[失望][失望]我委屈巴巴 我就是全世界最委屈的女孩但是我真的不知道发什么 先来发微博好了 突然想起来
  • 通过执行WEEE回收的法律,欧盟的目标是: ●减少电子废弃物 ●回收贵金属和资源 ●确保有害物质得到安全、环保的处理 然而,目前每个国家都要注册的制度给跨
  • 魚丁糸在9月推出首張全新創作專輯《池堂怪談》之後,就已開始復刻計畫,吳青峰談到:「要重新整理自己的作品,其實以前我們也很常復刻自己的專輯啊,可以讓我們順便『復健
  • 是因黄帝心存治国在先,其通过退而闲居三月,已悟修身即为治国的身国同治之理,故广成子只醒之以“修身长生不死”之道,又因身即为国,故也可以说是广成子所言是使国返还于
  • 每次看到巧手的妈妈们做花样的宝宝餐,就特别羡慕,在吃这块儿,自己一直都是个无所谓也无追求的人,当了妈后才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赶鸭子上架”开启宝妈的辅食
  • 然后根据手指的大小选号,用锤子敲直,根据样式制作,自己刻字母或者数字或星座之类的,最后打磨抛光,真的觉得好有意义,这样的DIY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呢!银铃真的让人一
  • 《金刚经》断法执有个经典处原创 法喜禅悦 前面的文章讲到:如果修行人觉得自己证了个什么,那就是还没证...因为内心还是把自己与众生区别对待的,我高你低、我圣你凡
  • 这类变化自身的法术,大抵也用符咒诀步为主,而且常要配合以内气的运转,和存思,有时也要用药物,如移形易貌(易容术)便要用药。变化自身的法术,有飞行虚空、存神驭气、
  • 带着这些困惑,我看了很多心理学书籍,我更理解自己,也知道了接纳自己和爱自己的重要性。还是要告诉你,喜欢你让我平凡的生活多了许多幸福的意义。
  • 要知道,你决定挽回了,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慈悲大事,也不要因为你付出了,努力了,就认为前任应该对你感恩戴德,没这么多戏码的。你必须做好这样的准备:你们会有一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