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普明如来说无上道
(第一百一十九段)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佛说:憍陈如比丘当见到无量多的诸佛世尊后,再过一个阿僧祇劫,即可成佛。成佛后常放大光明,具足一切神通,名号传遍十方世界,受一切人类众生和天界众生恭敬,常常宣讲“无上道”,由于他常放光明,所以他的名号叫“普明如来”。
以上说的“无上道”是什么意思呢?无上道在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一乘道这四圣道中,位居最上,没有比其更上的了,故名无上道,无上道的教义在大乘佛法里共有七大义、即:一、法大;二、发心大;三、胜解大;四、自性大;五、依止大;六、时大;七、究竟大。现简介于下:
1、法大:虚空宇宙、山河大地乃至一切法都在佛教三藏十二部里,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论藏。”十二部即后人将佛所说之经分为十二类、也称为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这些是诸佛广大甚深秘密之藏,表示法身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为大人所乘,故名大乘;其义大而无外、故称法大。
2、发心大:最大的发心,就是发菩提心,此心周遍尘刹,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平等广博、大慈大悲;济度众生、终无疲厌;是诸佛之本心、道法之本源。此心广大无边,即是诸佛之心、也是成佛之心,与众生同一心体,若人能发此成佛之心,名发心大。
3、胜解大:对大乘佛法殊胜之妙义,能信、能解、能修、能证,如此积聚资粮,成就无量功德,自当明心见性,得如来正知正见,以三法印及一实相印,教化众生,使其发心入道,终成无上菩提。
4、自性大:“性”即佛性、法性、真如实性、自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无二、即是自性。自性本自清净、一尘不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性大无边际,故名性大,能悟入者,等同于佛。
5、依止大:依止就是找个地方做依靠,找什么地方做依靠呢?找诸佛净土做依靠,诸佛净土是彻底断了一切生死烦恼的地方,纯乐无苦,是所有众生都向往的好地方,这个地方很大很大,能容纳无量无边多的众生在一起生活,所以称名依止大。若人想到这依止大的地方去,有个一生成就的好办法,就是以至诚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同时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能到依止大的地方去了。
6、时大:“时”指的是时间,时间从来都没有开始、也从来都不会有结束,这种概念,不是一个“大”字所能阐明的,只能用一个“大”字来形容,故名时大。
就修证而言,凡夫从发心入初信位开始算,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才能成佛。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有人算出是十三点四四亿年、有人算出是七十亿年、有人算出是一千万兆兆兆兆兆兆兆兆年,如此一个事情几种说法,就会出现争论,争论是无益的,因为时空本为幻法,幻中本无一真,所以我们只需认可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是很长就行了。
如真要做个理论,可以从概念上来理解,就是从初信位到初地位为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位到第七地位为第二大阿僧祇劫、从第八地位到等觉位为第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确实够大够长,所以称名时大。
7、究竟大:什么叫究竟呢?一个事情到底了、就叫究竟;没有到底、就叫不究竟。在佛教中的不究竟是三乘方便法、究竟的是一乘实教法,实教法是成佛之法,是到底了的法,证得的不是小涅槃,而是大涅槃。
大涅槃的名相含“法身、般若、解脱”三义,成就佛之三德;同时含“常、乐、我、净”四境,成就佛之四德。大涅槃代表大乘佛教的最高果位、是真如实际的无相体现、是渊深如海的大寂禅定。得大涅槃即是佛、称名究竟大。
佛说:憍陈如成为普明如来后,常对众生宣讲无上道,讲的就是以上所说的“大乘七义”,这大乘七义就是无上道。普明如来所在的国土非常清净,菩萨修行都非常的精进勇猛,所有的楼阁都可以升降自如,非常殊妙,菩萨们游戏十方国土,以上品供具,供养十方诸佛,作此供养后,心生大欢喜,瞬间又回到本国,他们具有这方面的种种神通力。
佛说:“普明如来”的寿命是六万劫、正法住世十二万劫、像法住世二十四万劫。像法灭后,又会有很长的时间没有佛法,众生又开始随缘造业,恶多善少,天人见恶道众生增多,因此而感到忧愁。
佛说:在此会中有五百个比丘,依次都将成佛,成佛后的名号都叫“普明如来”,我将按次第为他们授记。我灭度后,比如某一位比丘当作佛,他将教化的世间,和我今日所说的情况是一样的,国土严净,得一切神通力,菩萨和声闻学者众多,正法和像法住世,佛的寿命多少,皆如以上所说,与憍陈如成佛后的情况相同。
佛说:迦叶!你已知道,这五百位自在阿罗汉及余下的其他声闻众,成佛的时候,和上面所说的一样。还有得了授记但今天没来参加法会的人,你迦叶应该代我宣说,说他成佛时所有的状况和以上所说的一样。这时五百个阿罗汉,得到佛的授记后,非常高兴,欢喜得跳了起来,从座位上起立,到佛前行头面跪拜礼,对以前乐于小法而深感自责。
他们对佛说:世尊!我们以前常常认为自己已得究竟灭度,今日得授记后才知道,自己认为的灭度,如同没有智慧的人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本应得到的是如来的大智慧,却以声闻小智而自以为足,实在是令人惭愧。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每日一道#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修道者的孤独与寂寞!】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四、结束语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作者:龙泉道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回归期搞什么 不去干活等着看笑话是吧 天天被隔壁骂 该骂的是谁请大家定位准确《人性的丑陋就是,在无权、无势、善良的人身上挑毛病,在有权、有势、缺德的人身上找优点
  • 【On.cc】王浩信被爆求復合 陳自瑤尷尬口窒:唔知點講 視帝王浩信近年屢傳和陳自瑤(YoYo)婚姻亮紅燈,但都以私人事為由避談,令關係撲朔迷離,近日傳出他有
  • 人生有好路和坏路在于自己摸索,也不过是人类自己定义的,活着就像一场戏,总会有大结局。随着时间,与文字相处久了,心与字就会融合在一起,它足矣温暖我们的心灵,也就真
  • 摩登兄弟刘宇宁[虎爪比心]刘宇宁[虎爪比心]宁哥 ​[虎爪比心]棚主[虎爪比心]lyn[虎爪比心]假期DAY5 一切轻松又开心 逃离城市 今日放空❤️谢谢宝们愿
  • 几天前回复的一个陌生姐妹 刚刷到那条视频的时候评论还不多 当时只是希望能让她知道还有很多很温暖很美好的人会关心她 这几天一直提示收到点赞 还有人跑去我抖音夸我
  • 精心组织部署,精准分析研判随着我省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加之国庆期间高速公路7座以下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群众旅游、探亲等出行增多,秋收农忙运输频繁,全市人流量、车流量
  • 公路沿线,几乎每个路口都有当地农户摆摊设点卖水果,买点回家才叫助农扶农。牛背山本来应该是此线路上视野最开阔的地方,登高望远,绕城高速,五福大道,五凤古镇,沱江河
  • 除此之外,摩羯女也从来不会是一个乐于安逸的女人,她们看似平庸,但大智若愚,内心敏感细腻,对很多事情都能有清醒理智的看法,对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划,
  • 我们6个人一起租下了一个房子,可以一起看球赛一起吃饭喝酒派对,出门在外,大家互相照顾才是最重要的鸭~在经过fifa官网一百多次蹂躏以后 我终于注册好了我的fif
  • 收到史迪仔太惊喜啦~奶呼呼的超可爱没有小姑娘不爱吧最近发现理想L8也出紫色啦~颜色很正,贵气十足心水得很❗ #好物进化论##高级紫色单品有多绝#小狗日记:1.昨
  • ”她又抨擊大陸高鐵出站的設計不人性化,“很多大陸人說坐高鐵回家不如坐大巴,因為坐高鐵回去還要轉很遠的大巴車回去鄉下地方......”這段滿滿“台灣價值”的發言隨
  •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社会发展司邮政编码:100824联系电话:010-68502517传  真:010-68502620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
  • 现在你也能坦然的承认自己在18年以后离开了职业生涯,可是我总会想到那个从资格赛开始打起的最后冒尖,想到生日时的许愿东京,想到你的最后一场球。我最心痛的还是在于其
  • 两天没背新单词了,谴责我自己,明天应该没事了,必须背Ip不在湖北,没去黄石看比赛的人。他的工具不多,一个黄色的搪瓷碗,目的明确,第一次遇见被要饭的我一时不知道怎
  • 【#广西南宁推动区域血液安全国际合作交流# 】新发再发输血传播病原体防控关键技术及“一带一路”与东盟血液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研修班,14日在南宁开班,老挝、尼泊尔国
  • 今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很痛苦的状态,所以遇见你喜欢你的过程其实是在治愈我自己。路途慢慢即漫漫,漫漫亦灿灿,你是我的小太阳,我是你的向日葵,入目无他人 四下皆是
  • #鹿晗回来内娱开门# 想永远记住被赋予了千万种情感的幸福夜晚 喜欢鹿晗真的是太幸福的一件事 永远都能被治愈 被惊喜 永远都能从他那里获取开心和力量 他真的好温
  • 立足于建章立制,反向移送、闭环管理,执法抽检、绿色畅行等创新点,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食品安全“两法衔接”上的试一试、闯一闯,迸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既精准打击了
  • #医学科普##更年期[超话]# 【4个小妙招帮助女性改善更年期综合征】大多数人对更年期女性的印象是歇斯底里、胡搅蛮缠、脾气暴躁,可是殊不知她们只是因为身体的原因
  • 我看到世界热点事件的各种翻转演变,看到最近国内外某些事件的反转转圜……既然横竖都要变,早晚都会变,那就迎接这种变化,勇于变化吧。没有变化,就没有走向富贵精彩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