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暑期旅游打卡地——外太空

  太空旅游的目的不是为了体验微重力,相反应尽可能使旅客避免长时间处于微重力环境。微重力的环境一定会出现在载人飞船入轨后以及与太空旅馆对接的前后。但是一旦旅客进入太空旅馆,就应该摆脱微重力环境,尽情地观赏地球和深邃的宇宙的景色。

  2021年7月20日,一定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一天,美国蓝色起源太空探索公司(以下简称蓝色起源)成功实施了其成立以来第一次载人飞行。尽管飞行高度仅为107千米,但是其起飞和着陆的方式堪比一次小规模的载人航天任务。最为值得纪念的是,这次飞行的乘客中,除了蓝色起源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和他的弟弟,以及他邀请的一位美国女飞行员外,还有一位付费乘客,因此这次飞行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商业太空飞行。1969年7月20日,是美国阿波罗11号航天员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日子。52年前的这一天,人类书写了历史,开辟了走出地球的新篇章。52年后,贝索斯希望开辟的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

  从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首先将卫星通信领域向商业开放。80年代中期,英国萨瑞大学开始用商业器件制造卫星,首次降低了卫星制造业的进入门槛,商业卫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2000年以后,美国先后有3家公司——维珍银河、蓝色起源以及更为著名的SpaceX,进入太空旅游领域。但是很多人并不看好它们的未来。一部分人认为载人航天风险极大,只有政府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即使是政府载人航天任务,比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天飞机任务,还两次发生事故,致使14位航天员牺牲,商业公司如何能确保万无一失?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离开地球引力束缚需要极大的速度增量,因此太空飞行成本极高,根本不是个人可以支付得起的,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空间站在接收了7个旅游者后,就没有后续旅游者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

  首先,关于人员的安全性,商业载人飞行与政府载人航天计划完全不同。政府载人航天计划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航天员上天是在执行国家任务,因此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但商业航天不同,游客是自费购票,具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参照商业航空的标准,游客与驾驶员、乘务员同生死,共同承担失事的风险,且有保险公司设立保险。因此,商业太空旅游项目,具有比政府载人航天任务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会因为个别任务的失败,造成整个市场受到毁灭性的影响。

  其次是关于成本,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政府载人航天任务而言,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研制过程中,从设计、试验到生产都做了最全面的考虑,包括大量的同构和异构冗余设计,各种加严的地面试验,以及多种规避风险的措施等,所有这些往往都是不计成本的,这也是政府载人航天任务成本非常高的原因之一。目前国际空间站仍然对旅游者开放,但一次飞行的报价在5700万美元左右,居高不下。这样的高成本既不符合市场需求,也无法做到根据市场需求而调整,因此是无法持续的,根本不能建立起一个可以自我发展的商业生态。而目前维珍银河、蓝色起源和SpaceX,最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创新,都是为了降低成本。它们分别采用了水平起飞水平着陆、单级单发动机火箭发射和陆上回收以及低成本多发动机并联和海上回收等不同的技术方案,做到了火箭和载人舱最大限度的重复利用。此外,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都采取了先飞到100千米附近的临近空间作为第一步太空旅游的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刚好能进入太空的门槛为目标,建立商业生态。促使载人太空旅游能够由简入繁、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起来。

  在近地轨道开设太空旅馆

  将人送到100千米左右高度的太空边界,并获得几分钟的微重力环境体验,并不是维珍银河与蓝色起源2个公司创始人的最终目标。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为他们建立起后续发展的基础。那么,他们后续的目标是什么呢?

  下一个目标,是近地轨道太空旅馆。在几百千米高的轨道上,以7.6千米/秒的速度运行,飞行器就不会因地球的引力掉下来,这也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2020年8月,美国曾发布蓝皮书《太空探索的新纪元》,其中明确将近地轨道向商业太空旅游开放。也就是说,美国商业公司可以自行建造近地轨道的太空旅馆,并在那里开展太空旅游业务。

  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旅馆?首先它不会是国际空间站那样庞大的科研设施。其次,太空旅馆或许会通过自旋来制造人工的重力(实际上是自旋带来的离心力)以避免微重力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太空旅游的目的不是为了体验微重力,相反应尽可能使旅客避免长时间处于微重力环境,这可能是太空旅游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微重力的环境一定会出现在载人飞船入轨后以及与太空旅馆对接的前后。但是,一旦旅客进入太空旅馆,就应该摆脱微重力环境,尽情地观赏地球和深邃的宇宙的景色,而不至于因微重力环境产生眩晕、呕吐等生理反应,影响在太空中有限的几天度假时光。

  更远的目标是开展商业月面旅游

  在近地轨道太空旅游的基础上,月球旅游会很快地发展起来。应该说,如果仅是环月旅游,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SpaceX就以1.7亿美元的价格将一艘飞往月球的星舰飞

  船(Starship)出售给了日本富商前泽友作,飞行任务预计在几年后实施。但那是从地球直接起飞,绕月球飞行数圈,再飞回地球。而比较容易的做法是以一艘来往于地球近地轨道旅馆和月球轨道之间的穿梭飞船接送旅客到月球实施环月旅游。

  该飞船可以在月球轨道附近加注在月面上生产出来的燃料。这样比将燃料从地球表面带上来要便宜得多,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但前提是要完成从月壤中提取燃料的技术和在轨加注关键技术的突破。幸运的是,这两项技术正是世界上很多新航天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

  更远的目标,则是在月面上建设月球旅店,开展商业的月面旅游。

  通过持续多天的近地轨道旅游,以及飞往月球的环月旅游,人类已经可以获得更大的视野。在国际空间站上,就有一个360度的全景观察窗。这次蓝色起源公司的载人飞船上为每一位乘客安排了一个高度达1米的大观景窗。所有进入过太空的航天员,对从太空欣赏地球的美景都有难忘的经历。特别是那27位阿波罗航天员,他们对从那么远的距离欣赏地球有过很多论述:在那个距离上,你已经看不到任何国家的边界,也听不到任何喧闹和争吵,地球就是一颗蓝色的美丽行星在那里孤独的旋转,那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人类或许是太阳系当中唯一的智慧物种,我们有责任将地球家园保护好,让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得以永续发展。

  在2021年7月20日,这一切美好篇章的第一页已经翻开。

  (作者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曾亲历河南“758”暴雨,李泽椿院士:讨论“千年一遇”没有意义】近日,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针对最近的“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议。

李泽椿是46年前“758”河南特大暴雨事件的亲历者。那场暴雨,给李泽椿的预报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其后数十年,他参与建立并一步步升级了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

以下是他与《中国科学报》的对话:

△ 《中国科学报》: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多个水库相继垮坝溃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为惨痛的生命财产损失。作为气象预报工作者,您怎么看待当时的情况?

△ 李泽椿:当时的预报,我觉得做得不好。我说这个话,没有贬低任何人,因为这个预报就是我们做的。

我那时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组工作。当时国内的天气预报还是靠天气图方法作,所用的基础资料非常少,有的还缺乏观测。例如,我们当时用来接收美国卫星探测图像的设备在那天晚上出了故障,只能等第二天研究人员上班找人来维修。然而就在这一夜,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河南。

灾后,我去河南省气象台做了调研。我问当地工作人员,有没有雷达,有没有观测记录?回答是只有一台雷达,但因为郑州停电,所以没有观测记录。原本气象部门都有备用发电机,但他们又买不到汽油。

你可以看到,当时的预报条件、预报手段、预报能力都是极其欠缺的。

△ 《中国科学报》:时隔46年,我国的天气预报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具体到对暴雨的预报,我们现在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水平?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 李泽椿:近几十年来,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暴雨预报的准确率稳步提高。

“758”暴雨发生时,全国也没有几台雷达,而我们国家现在有数百部雷达,光河南省就有十几部。当年河南省只有寥寥几个气象站,现在则至少有几千个自动气象站。在资料来源大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对大气物理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早已今非昔比。

但暴雨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分布不同、地形地貌多样,人文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对极端性暴雨和局地突发性大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还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的需求。

△ 《中国科学报》:具体到这次“720”河南特大暴雨,我们在预报方面的表现如何?还有哪些不足?

△ 李泽椿:大雨到来前一周左右,中国气象局就通过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发现河南会遭遇一次强烈的降水过程。随着时间推进,我们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

自17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10期、橙色预警3期;河南省气象部门发布雷电、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1427条,暴雨红色预警信息162条;郑州市政府也从19日夜间开始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

那有人就要问,为什么预报了暴雨,还是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我觉得要强调两点:第一,损失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预报做得越好,准备时间越长,就越有利于损失的降低。第二,预报和预警争取来的时间,究竟怎么才能利用好?我们的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思考?我们前期的宣传教育够不够?红色预警发送后,从管理者到老百姓,大家有没有足够的警觉性,知不知道该做什么?

另外,每一次灾害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河南暴雨,“758”暴雨是冲垮了水库大坝,这一次是降水产生大水涌入了城市。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具体地对待每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就像现在提倡的“精准医疗”个体化一样,“精准防灾”,针对不同灾种个别应对。

△ 《中国科学报》:两次特大暴雨灾害都发生在河南,而且都与台风有关。这里面是否有规律可循?是不是河南的特殊地形导致这里更容易因台风而形成超强降雨?

△ 李泽椿:很多人都问这个,但我觉得这不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

我们现在最应该关心的,第一是提高预报和预警的精准度;第二是针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制定好应对策略。至于所谓的“河南规律”,研究这个问题除了发篇看起来不错的文章,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做的是,不管这样的暴雨下在中国的哪片土地上,我们都有办法提前预知、正确预警,做好应急对策和管理。

还有就是“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提法,我也持保留意见。作为一个老气象人,我深知不用说千年百年,就算是几十年前的气象灾害,我们也没有准确详实的记录。

我想我们的精力不要放在这些概念上,还是应该多做一些有用的,实际改进预警准确时效的工作。

△ 《中国科学报》:哪些是有用的工作?

△ 李泽椿:有用的工作,我觉得要兵分两路。其一还是深入机理做好基础研究,继续提升我们的预报水平。我们现在的数值天气预报,中短期以内基本都比较准确了。但10到30天内的天气预报一直是国际难题。这个难题要不要解决?要。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突然有一天就突破了。而灾害性的极端天气随时有可能发生,这就有“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

所以另一条路就是具体研究,好好总结探讨每一次暴雨事件中暴露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鼓励培养科研型的天气预报人才。预报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如果他们在面对一手数据时,能针对现实问题即时研究、即时判断,那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

最后,大雨虽然已经停了,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这么多房屋被水泡了,地基一定遭到了损毁,政府有必要对受灾房屋进行及时的逐栋评估、修缮和加固。此外,交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也都不容忽视。

极端天气灾害的应对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的工作。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提醒有关部门做好灾后评估和相应的补救工作。

△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名老气象人,关于近期的极端暴雨事件,您还有哪些想要强调的呢?

△ 李泽椿:国家对我们科研人员的要求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国家和人民的紧急需求上。我们做任何研究,先想一想是不是发展国民经济、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需要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议论和发表没法实际检验的文章!

不要老想着我这个论文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什么地位?这些暴雨是下在了中国的大地上,是由中国的特殊气候地理条件造成的,跟国外的研究没有可比性。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永远是有没有满足中国老百姓对预报和预警的需求!https://t.cn/A6fd8tzp

【曾亲历河南“758”暴雨,李泽椿院士:讨论“千年一遇”没有意义】近日,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针对最近的“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议。

李泽椿是46年前“758”河南特大暴雨事件的亲历者。那场暴雨,给李泽椿的预报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其后数十年,他参与建立并一步步升级了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

以下是他与《中国科学报》的对话:

△ 《中国科学报》: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多个水库相继垮坝溃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为惨痛的生命财产损失。作为气象预报工作者,您怎么看待当时的情况?

△ 李泽椿:当时的预报,我觉得做得不好。我说这个话,没有贬低任何人,因为这个预报就是我们做的。

我那时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组工作。当时国内的天气预报还是靠天气图方法作,所用的基础资料非常少,有的还缺乏观测。例如,我们当时用来接收美国卫星探测图像的设备在那天晚上出了故障,只能等第二天研究人员上班找人来维修。然而就在这一夜,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河南。

灾后,我去河南省气象台做了调研。我问当地工作人员,有没有雷达,有没有观测记录?回答是只有一台雷达,但因为郑州停电,所以没有观测记录。原本气象部门都有备用发电机,但他们又买不到汽油。

你可以看到,当时的预报条件、预报手段、预报能力都是极其欠缺的。

△ 《中国科学报》:时隔46年,我国的天气预报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具体到对暴雨的预报,我们现在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水平?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 李泽椿:近几十年来,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暴雨预报的准确率稳步提高。

“758”暴雨发生时,全国也没有几台雷达,而我们国家现在有数百部雷达,光河南省就有十几部。当年河南省只有寥寥几个气象站,现在则至少有几千个自动气象站。在资料来源大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对大气物理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早已今非昔比。

但暴雨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分布不同、地形地貌多样,人文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对极端性暴雨和局地突发性大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还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的需求。

△ 《中国科学报》:具体到这次“720”河南特大暴雨,我们在预报方面的表现如何?还有哪些不足?

△ 李泽椿:大雨到来前一周左右,中国气象局就通过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发现河南会遭遇一次强烈的降水过程。随着时间推进,我们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

自17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10期、橙色预警3期;河南省气象部门发布雷电、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1427条,暴雨红色预警信息162条;郑州市政府也从19日夜间开始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

那有人就要问,为什么预报了暴雨,还是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我觉得要强调两点:第一,损失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预报做得越好,准备时间越长,就越有利于损失的降低。第二,预报和预警争取来的时间,究竟怎么才能利用好?我们的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思考?我们前期的宣传教育够不够?红色预警发送后,从管理者到老百姓,大家有没有足够的警觉性,知不知道该做什么?

另外,每一次灾害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河南暴雨,“758”暴雨是冲垮了水库大坝,这一次是降水产生大水涌入了城市。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具体地对待每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就像现在提倡的“精准医疗”个体化一样,“精准防灾”,针对不同灾种个别应对。

△ 《中国科学报》:两次特大暴雨灾害都发生在河南,而且都与台风有关。这里面是否有规律可循?是不是河南的特殊地形导致这里更容易因台风而形成超强降雨?

△ 李泽椿:很多人都问这个,但我觉得这不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

我们现在最应该关心的,第一是提高预报和预警的精准度;第二是针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制定好应对策略。至于所谓的“河南规律”,研究这个问题除了发篇看起来不错的文章,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做的是,不管这样的暴雨下在中国的哪片土地上,我们都有办法提前预知、正确预警,做好应急对策和管理。

还有就是“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提法,我也持保留意见。作为一个老气象人,我深知不用说千年百年,就算是几十年前的气象灾害,我们也没有准确详实的记录。

我想我们的精力不要放在这些概念上,还是应该多做一些有用的,实际改进预警准确时效的工作。

△ 《中国科学报》:哪些是有用的工作?

△ 李泽椿:有用的工作,我觉得要兵分两路。其一还是深入机理做好基础研究,继续提升我们的预报水平。我们现在的数值天气预报,中短期以内基本都比较准确了。但10到30天内的天气预报一直是国际难题。这个难题要不要解决?要。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突然有一天就突破了。而灾害性的极端天气随时有可能发生,这就有“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

所以另一条路就是具体研究,好好总结探讨每一次暴雨事件中暴露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鼓励培养科研型的天气预报人才。预报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如果他们在面对一手数据时,能针对现实问题即时研究、即时判断,那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

最后,大雨虽然已经停了,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这么多房屋被水泡了,地基一定遭到了损毁,政府有必要对受灾房屋进行及时的逐栋评估、修缮和加固。此外,交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也都不容忽视。

极端天气灾害的应对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的工作。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提醒有关部门做好灾后评估和相应的补救工作。

△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名老气象人,关于近期的极端暴雨事件,您还有哪些想要强调的呢?

△ 李泽椿:国家对我们科研人员的要求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国家和人民的紧急需求上。我们做任何研究,先想一想是不是发展国民经济、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需要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议论和发表没法实际检验的文章!

不要老想着我这个论文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什么地位?这些暴雨是下在了中国的大地上,是由中国的特殊气候地理条件造成的,跟国外的研究没有可比性。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永远是有没有满足中国老百姓对预报和预警的需求!https://t.cn/A6fd8tzp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人在低谷,越要懂得闭嘴 余秋雨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唯有独自吞下委屈,咽下痛
  • 只要脚还站在地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活在世上,就别把自己【写给我和你的一封信】 跟这个虚幻薄凉的红尘轻轻做个别吧!能这样一起走该多好,和爷爷互相搀扶,
  • 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认识的】真·理想主义者别的不说光是承受了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代价也不改初衷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代价包括但不限于被家乡政坛打成卖国贼、独自流落异
  • ️️️回复N位顾客的问题,说:欧爷不是做护肤品的吗⁉️怎么卖鞋子和眼镜啦[捂脸]感谢关注TST早在两年前就开创了【庭爽go生活馆】很多很多国内外的驰名品牌都与T
  • 女儿3岁的生日宴上,现场来了很多乔杉的好友,网友一眼就认出了两个老熟人,那就是修睿和古筝。女儿3岁的生日宴上,现场来了很多乔杉的好友,网友一眼就认出了两个老熟人
  • 人生只是单向列车,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而且收视率还低,有人说,活着是为了吃饭,的确如此,人活着,为了能吃到饭,所以要拼搏,要奋斗,生命因此而有意义。所有的海上列
  • 质地hin轻薄水润,毫无厚重感延展性很好,上脸成膜速度快不泛白有轻微润色效果,呈哑光状,肤感真的好保湿没觉得油腻腻的难受,也没闷痘而且用着一点也不刺激50+防晒
  • 这也意味着,仍有40项职业需要“先考证,再上岗”。这也意味着,仍有40项职业需要“先考证,再上岗”。
  • #听雨涟涟# 鲛人是揣着前男友的崽嫁给司昀珹的,因为孕期身体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整条鱼都变得涩涩的,于是他就偷偷从水池里跑出来看昀珹和别人做那事。一把屎一把尿带大
  • 今天和菇菇狗狗买刮刮乐,就我没中,过了今天我的中奖率就变成33%了,不能用概率的50%来解决这个事儿了[允悲]然后忠心狗一直就把那十块钱放我面前跟那儿演,气死了
  • #备哥的hide and seek# 买了uah有哈那个一米八逗猫棒[哆啦A梦害怕]一直用的是最常见的三节伸缩杆(90-100cm)有哈这个自称三节其实是四节(
  • 如果我在践行我个人价值观的同时,顺带得到了大家内心深处那份源自于大众正义感的认可与共鸣,那就是我的荣幸,但我绝不想做大众意义上的所谓“英雄”因为大众最喜欢干的事
  • 前几年我爸妈去乌镇度假,订了一个两日的酒店套餐,其中包括每天的住宿、一顿晚饭、一顿下午茶,性价比很高,他们玩的很开心,于是去年带着我又去住了一次。如果不高兴出去
  • 尝试申诉了但是客服让我等复审,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所以先来试着找一下团,⬇️p1我大号p2是新的小号,点进空间还能看到我小号评论,再次抱歉麻烦各位团咪了!具体
  • 会用气球捏出超可爱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拍照发朋友圈即可获得哦~)·☑️倔匠人新国潮美物生活空间地处福州市仓山水电安装公司旧址这栋小楼复古气息浓浓,不少人在门
  • 郭刚:改成明星名字再申请,尽管不侵犯姓名权,但依然违背了“先使用”原则,在这类商标中“先使用”不看谁先在产品上使用,而看谁先拥有这个名字,由于明星叫这个名字更早
  • #谢可寅[超话]# #谢可寅尬聊太努力了# ⚠️ 重要通知⚠️ 私人行程图/视频不可发到超话‼️ ‼️ ‼️ 否则一律pb处理⚠️ 关于私人行程,非官方官宣的行
  • #同城种草[超话]# 如果长岛冰茶真的能换半晚安睡,我愿意每晚都来这里.不是熟人带路都很难发现的一间清吧藏在老城区不显眼的位置环境和出品却出乎意料的惊喜算是最近
  • 【杨幂拍照不合理 粉丝赞:美好的事情都被妳用脸做到了】#杨幂# 带货王杨幂身上绑了超多品牌,日前她出席美妆品牌活动时,穿了一套点缀羽毛、串珠刺绣的金色礼服,浪梦
  • #文物苏醒记#红山文化的各式玉器的确是独具特色~【箍形玉器】▶红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很多遗址都出土了代表王权、神权等特殊用途的玉礼器。(摄影 | 东山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