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二、释成

  前面是说出它的一个相貌;这以下说明这个因缘是怎么成就的,解「释」这个「成」就的因缘。看论文: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先作一个简单的略说。为什么我们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以后,就能够显现法身?以下就解释这个道理。「一切」凡夫的生灭「心」,这种杂染的生灭心,都「是」由「无明」而引生的。「无明」的「相」状,它虽然是颠倒相,但是它的本性「不离觉性」,它的体性没有离开我们清净的觉性;所以我们面对无明的态度,是「非可坏、非不可坏」。也就是说它的体性是觉性,所以你不能完全的断灭;但是它的作用是颠倒的,所以「非不可坏」,就是你应该加以破坏。我们破坏的,或者说我们所转变的,是无明的一个作用;但是我们保存了无明的体性。这个观念是大乘的不二法门,断灭不得,但是也随顺不得,这个观念甚深甚深。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用我们用日常生活容易理解的情况,来比况这种深奥的道理。这个「大海水」就譬喻我们的一心真如,这个寂静的一心真如,「因」为有这个「风」,由这个风的因缘就产生了「波」浪,一念的无明风的妄动,就产生波浪的一个个体生命。这个时候「水相、风相,不相舍离」,「水」的湿性跟「风」所引生的波浪,它体性是「不相舍离」的。「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这个「水」指的就是湿性,湿性本身「非动」,是寂静的;只要这种扰动的「风」停下来,这个波浪就消「灭」;波浪消灭的时候,这个湿性就现前,这个法身就现前。这个意思就是说,清净的法身在无量劫的流转过程当中,我们一直被无明牵着走,就是在十二因缘当中不断的流转,由一念颠倒的心,无明缘行就造业;造业以后就创造一个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就得果报。这个十二因缘虽然一次一次的起动,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湿性不坏故」,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决定没有消失。在大乘佛法当中,你一定要生起一个坚定的信心,就是你有恢复本性的可能性,就是本性没有消失,本性从来没有被污染过。就是说虽然波浪已经扰动很久,但是湿性不坏。这是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我们一念的「清净心」,「因」为这个「无明」(就是愚痴),不知道老老实实的安住在清净的本体,向外攀缘就产生一个「动」相,这个动相使令我们清净「心」跟「无明」和合在一起;但是这二个都没有「形相」,所以「不相舍离」,无明跟真如的本性是不相舍离。这个「不相舍离」蕅益大师注解得好,他说:离开了清净心就没有无明,离开了无明也没有清净心。就是离开了水你就没有所谓的波浪,离开了波浪你也找不到水。「而心非动性」,在体性上来说,我们的心本身是寂静的,它不是扰动的,所以只要这个扰动的「无明」,它相续的功能被破坏以后,这个清净的智慧(所谓的法身)就显现出来。

  这个智净相,前面一段偏重在否定门,破和合识、灭相续心,刚开始是一种调伏,或着说是一种破坏的法来加以对治;在第二段释成,又加以肯定:就是作用是可以破坏,但体性不能断灭。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的时候要注意,要经常以中道的思想来检讨自己。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出家烦恼比较粗重,可能会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来面对我们的心性,你打那么多妄想,我就让你不动,用佛号、或者持咒,你烦恼一起动,我佛号也起动,就把你给调伏住了。就是说刚开始我们是用比较粗猛的药,来对治这个粗重烦恼,这个是可以理解,所以刚开始是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但是你的烦恼慢慢淡薄以后,你应该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你的心──其实我们的心性不是一文不值,就是你要想一想「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我们刚开始是用否定的法来调伏自己,后来用肯定,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性是没有差别的,我们这一念心具足体相用三大,「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刚开始我们用调伏,然后重新的肯定,先大死一番,然后再大活。所以马鸣菩萨的智慧,你看他老人家,一开始先告诉你否定的法,在「释成」的时候再重新的肯定。

  这个地方就是在呵斥外道的无想定。外道的行者在禅定当中,他也能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而这些烦恼都是痛苦的根本。为了要调伏烦恼,就使令自己无想,无想的结果,的确是让烦恼停止下来,但是也深深的伤害到我们的菩提本性,错损菩提。我们在修智净相的时候,这个地方马鸣菩萨有二段开示:第一个是否定法,破和合识、灭相续心;第二个是告诉我们无明的本性就是自性清净心,因为自性清净心并没有破坏。这就是我们从论文当中了知如何修行的一个消息。

  午二、不思议业相

  前面的智净相是讲到自受用的功德,这以下讲到他受用: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不思议业相」是怎么产生呢?「以依智净相」故。就是说你要修「不思议业相」,你要以成就「智净相」作基础,这个地方很重要。你要修大悲,你一定是先修清净心,依止这个清净心修大悲心,从空出假,广摄方便,变现种种的「胜妙境界」。这个「胜妙境界」包括色法──种种美妙的颜色、音声,乃至种种的香、味、触五尘的胜妙境界。什么叫「胜妙境界」呢?简单的说「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就是显现种种依报、正报的「功德」庄严,这种功德庄严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是没有「断绝」的──在时间上是尽未来际,在空间上是在整个无量的世界显现种种的依正庄严。这个依正庄严当然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干什么用呢?「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这种依正庄严,会「随」顺「众生」差别的善「根」,你会知道众生心中的希望、烦恼的厚薄是怎么回事。他过去所栽培的善根,他是持戒的善根强、或者禅定的善根强、或者智慧的善根强,应该如何的来启动他的善根,你就很「自然」能够「相应」,显「现」他欢喜的相状,使令众生成就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种悉坛的「利益」,这个就是所谓的「不思议业相」。这个不思议业相,简单的说就是恒顺众生,广设方便。就是说我们在成就这个随染本觉,有二个次第:第一个次第是一种内观,就是你的心刚开始是「善知识莫向外求」,你观照你这一念心来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一种自我的调伏。刚开始你的心是完全向内观照,别人是怎么样子跟你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慢慢的你的心清净调伏以后,你的心就是从内观开始外观,观察众生差别的因缘,这个时候可以广设方便来度化众生,所以他的心是先内观再外观。你外观以后,你有自在力,就变现五尘的境界来摄受众生。比如说我们娑婆世界主要的是音声,在五尘当中是音声最能够感动我们的心。就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一开始他烦恼粗重,你要他受戒、听经他有困难;你要他唱唱炉香赞,他炉香赞一唱下去,他内心起欢喜心,由欢喜心生恭敬心,由恭敬心生起信心,就触动他过去的善根,然后开始受五戒、听闻佛法。说是很多人都是唱炉香赞以后才相信佛法。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楞严经》说有六根门头,有六个门,六个门都能够进入到我们的一念心性;但是这六个门,耳根这个门特别重要,就是我们对于音声的感觉特别强烈,在五尘当中耳根这个门特别厉害,所以佛陀就恒顺众生。比如说香积佛国,香积佛国的众生这个舌根特别厉害,在六根里面舌根特别厉害。他修行有障碍,向佛陀请求开示,佛陀二话不说给他一碗饭,这一碗饭他吃下去,灭恶生善。你像天衣佛国,天衣佛国他修行有困难,佛陀给他一件衣服穿,他的皮肤跟衣服接触的时候,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说度化众生,你就应该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你在自利的时候,你可以完全观照自己的相貌;但是你度化众生这个法是别人需要的,你就应该恒顺众生,就是应以何身得度,你就施设什么样的方便,这个地方这样的一个相貌叫「不思议业相」。就是从前面一个清净的自受用,依止大悲心变现出种种的方便力,成就一种他受用的功德,这个叫做「不思议业相」,这二个都是本觉的作用,本觉的作用就叫随染本觉。

  卯三、总显四种大义

  前面的本觉是一种作用,这个地方是讲到本觉内在的体性。本觉内在体性叫做性净本觉,性净本觉有「四种大义」,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是当殊胜讲,就是说这个性净本觉有四种殊胜的功能,叫做「四种大义」。我们看论文: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这个地方是先总标。前面讲到随染本觉,是本觉跟始觉智慧和合以后,产生一种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到我们本性具足的性净本觉,它有「四种」殊胜的功能,我们简单的以二种譬喻说明:第一个是「虚空」,第二个是「净镜」。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先休息十分钟。

康德,他是西方近代古典哲学的最高峰,他偶然读到休谟的书,大受震动。他发现他讲了 20 年的知识,而所谓“知识“居 然本身就是一个漏洞,就是一个疑窦,就是 一个根本性的疑问,这才促使康德开始思考 “知识”究竟是什么,我们人类的认知是怎样建构的。

他当然得从休谟提出的基本疑点开始。那就是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因为休谟曾经论证,在经验上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无法明晰化,它只不过是事物连续发生的一个背景表象。那么康德因此追问,什么叫“时间”和“空间”,什么叫“因果联系”,什么叫“全称判断”,它从哪里来,由此提出“先验论”。

要讲康德,我们必须先讲三组词汇或者三组概念。第一,经验。请注意哲学上的“经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经验”这个词不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经验”是指我们在实物活动中的知识积累,“经验”原意不是这个意思,是指我们用感知获得对象,或者用感官获得对象要素,叫“经验”。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第二个概念,先验。“先生”的“先”,“经验”的“验”。什么叫“先验”?经验以先就被规定的东西叫“先验”,也就是在你经验还没有发生以前,已经规定了你的经验模式和经验系统的那个东西叫“先验”。第三个词,叫超验,也就是超乎于经验之外的那些追究,我先把这三个概念说清楚。
 

那么休谟如果证明经验不能达成从特称判断到全称判断的导出,经验中没有因果联系的直接要素,归纳法不成立。那么康德当然就要讨论,那么我们的“经验”是什么?我们联系经验的后面的那个作用力来自何方?我们的全称判断,因果判断,所有这些东西也就是知识基础构架的东西,在经验以外的什么地方?他提出先验,在你经验以先就被主观规定给死了,它开始做系统推动。大家要注意,他当年没有我们今天的信息量。我们的视觉只不过是感光,我们把光感成明亮,是一种先验规定。我们把波长错觉为颜色,是一种在我们张开眼睛以前就被规定死了的视觉模型。 

其实我就在讲先验规定性,我只是没有用那个词而已,要知道当年的康德没有这个信息量,他居然推导出我们的感知是有先验规定性的。就是在你经验发生以前,一个规定经验的格律或者规定经验方式的平台早已塑成。然后他提出,他说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先验直观形式。请注意“形式”这个词,我一旦用这个词,大家立即要回到古希腊运用这个词的那个概念上去。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客观存在,我们无从讨论。康德说,我只知道我的经验如果要发生它必须有一个平台。这是我的语言,我不用康德本身的话,因为说起来太拗口,为了大家现在有助于理解我改成现代语言。 

那么我的感觉和经验本身要发生,必须有一个载体,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先验直观形式。他接着讲,他说所谓“因果联系”,所谓“全称判断”,它来自于先验的范畴规定。大家注意“范畴”这个词,“范畴”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用语中跟“范围”没有区别,可是它在哲学上是一个专用词,最早探讨“范畴”亚里士多德就探讨,到康德进一步探讨。康德说,我们的“全称判断”和“因果联系”是在“先验范畴”上建构的。我举个例子,他分了四组 12 项范畴,我不一项项展开,我只举一个例子。比如我说小布什必然是美国总统,你听了一定觉得有问题。可是我如果说 2+2 必然等于 4,你听了没有问题。世界上没有“二”这个东西。“二”是一个纯抽象符号。可为什么我说 2+2等于4,2×2 等于 4,你没有疑问呢?这个纯逻辑的范畴,就是必然、偶然、或然,这个在你先天逻辑模型中建构的经验以先给定的规定带出来的结果。所以你一听小布什必然是美国总统,你就会觉得有问题。 

问题在哪?在你的先验范畴中不能接受。2+2 等于 4 世界上没有,可在你的先验范畴中它成立。康德接着推导,说你的逻辑形式和你的逻辑规定来自哪里,仍然来自先验规定。他把这个超经验层面的逻辑规定,另取一组概念,叫“先验逻辑形式”。我刚才讲“时间”、“空间”、“经验”,叫先验直观形式,你在逻辑上能够整理的所有的东西,包括因果联系等等,它是先验逻辑形式。换句话说,是在经验以先就给定的感知规定性。他说经验只提供现象信息,并不提供现象信息背后的联系,因此我们感知的“世界”永远是现象界,我们所说的“存在”永远是感知中的现象体系。他说那么客观的物体物本身在哪里,在彼岸。他取一个词叫“物自体”,也叫“自在之物”。他说那个我们感知够不着的客观世界本身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以内。这就是著名的“彼岸说”。现象、现象界和物自体被划分开来,不可知论的证明达成。我前面讲过,西方文化界的主流思想是不可知论,大家想想,康德的证明是不是对人类“知识是什么”的最有效证明? 

你的“知识”是什么?不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外部世界只给你提供了一些凌乱的信息,怎样整顿这个信息,却是你的主观规定性本身在你接受信息的经验之先,就被规定了。这就是我前面讲感知不是为求真而设定,而是为求存而设定。你的先验是被什么东西赋予的,是被生存进化过程中维护生存的适应性要求塑定的。是不是这样呢?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可是在古典哲学时期,它是需要用缜密的逻辑推导一层一层去证明的。而且康德接着提出了一个更麻烦的问题,他说我们人类总有一种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调动到极致的倾向。但是一旦你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调动到极致,你在思维倾向上就总是追求达成一个绝对的、不可分割的、无限的、永恒的理念。大家想想,康德这个说法是非常成立的我们一般人一定会认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古希腊人认为,在这个世界假象后面,一定有一个稳定的不可分割的永恒存在的真存。比如我们今天科学时代,在牛顿时代人们不自觉的就会认为万有引力定律是绝对的,是无限的,是涵盖一切的。到今天相对论时代,我们会认为爱因斯坦的学说及其宇宙论是绝对的,是包容一切的。 

我们人们总是在把自己的理性和智慧调动到极致的时候,追求达成一个圆满的、绝对的、无限的理念。可康德讲,我们的经验永远是有限的,你的经验根本不在无限中展开,无限跟经验没有任何关系。请想想,你看到的都是具体的对象,你能看到无限的宇宙吗?你看到的是具体的人,具体的桌子,具体的星星,具体的太阳,你所看见的都是有限存在者。经验只在有限范围内展开,知性只在有限过程中运行,可调动理性达极致追求的却是无限和绝对。一切经验和感知只在相对系统中运行,却总是在最高理念和最高理性的调动上追求无限。这构成理性运用的重大弊端。他说人类因此一旦进入这种高度调动理性的状态,立即就会发生二律背反。所谓“二律背反”,就是不能兼容的矛盾结论一概成立,结果最终导致根本知识的混乱。可见康德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人类的感知、经验极其狭义逻辑都是有弊端或者有局限的。而且人类把自己的理性调动到越高的程度,这个弊端和局限就展现得越为明确。康德通过对休谟问题的反思,由此建立先验论认识系统,使人类第一次明确知道我们所说的“知识”究竟是什么。 

我提醒大家听懂我这一段话,你仔细想想你的“知识”是什么,你所谓的“知识”绝不是外物的单纯反映。请想想休谟的那些论证,你所说的知识是外部信息和你主观给定的感知规定性,或叫先验规定格律组合出来的一个系统。是不是这样呢?这个问题直到康德先验论证明完毕,人类才第一次知道人类的“知识”是什么,“知识架构”是什么。我讲到这里,请大家听明白,如果你没有感知系统、思想系统、逻辑系统的调动和训练,你接受的不叫“知识”,只叫“信息”。如果你拿一个有漏洞的先验感知系统或逻辑系统整理信息,它会出现什么局面可想而知。而人类的高端感知部分不在人类显性感知的表层,它只是一种潜能,需要后天调动其储备能力加以训练,由此构成信息处理系统达成的先验整理模型,谓之“知识”。因此大家在这里一定要把“信息”和“知识”分开。我顺便纠正一个大家经常说错的话,人们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粟。庄子有一个表述,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的意思是说我的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听起来这个话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错了。请记住,知识是有限的,它是随着你的先验感知能度而建构的。而感知能力是一个逐步发生的东西,感知结构和感知能力发展到哪一个程度,知识才到哪一个程度。请千万不要把信息的“无涯”和知识的“无涯”搞混,而且信息是不是“无涯”,是不是无限,也是需要追溯的。什么叫“信息”?信息是存在,是一,万物分化产生的边缘依存效应,也就是如果万物不分化就没有信息,宇宙的弱化展开过程就是分化过程,分化过程就是信息生发过程。

如果宇宙的演化是在一个有限区间内实现,那么信息总量也一定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信息海洋中,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物种处理这个信息,即使他不能处理这个有限信息量的全部,他处理的知识量一定是被他的感知能力或信息能力所给定的。因此不但知识是有限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因此说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我们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粟,这说法不对。庄子说“以有涯随无涯”也不对。理解“知识”是什么,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关系,理解“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分离,理解“客体”和“对象”的概念区别。在逻辑上是我们建立知识的基础问题。

康德;把亲眼见过和理性分析结合起来就可以做判断。佛陀;你们都是妄想分别,只有知道了亲眼见过是错觉,知道了理性分析是戏论,才有可能做出有意义的“判断”。

燃灯子佛学分享——从《西游记》谈佛学

五百年来,《西游记》的艺术魅力是有口皆碑的,可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角度不同,价值观念各异,便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引出不少争鸣性的意见。多元价值评论中也包含着宗教观念。本文拟从佛学角度谈些看法。

  《西游记》里的玄奘一行人为了追求真理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取得了真经,成了正果,这实际是教育人们,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可以说,整个《西游记》,就是一曲意志决定论的颂歌。《西游记》的内涵,就是扬善弃恶,也可以说它是探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它不但完整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而且把善恶、美丑作了鲜明的对比。这些艺术形象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塑造方法有着极大不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完整的人,而《西游记》的唐僧师徒四人都只是各自代表人的某一方面。

  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由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所综合变现而起,并非由某一识单独生起的。然众生不识见相二分如幻,以妄心计见分为心,相分为色,执为实有。见相二分乃一识之两分,见分是见闻觉知,相分是一切境界。识所缘境属识相分,能认识相分的能力即是识见分,离见无相,离相无见,皆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属内境。因此,众缘所生的心、心所体及见相二分,不管有漏无漏,都依众缘而起。这些见相二分是我们的妄想、执着,须破除这些心里的见相二分,而不是一味地只祛除表面的幻象。因为表面的幻象只会变不会灭,它并不构成障碍,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是由意识与末那识所产生的。

  从佛教唯识宗来看,《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唐僧就是阿赖耶识的代表。阿赖耶识的性能就是没有思维辨别的能力,故而遇到大小神佛,不辨真假,朝见各国君王不分贤否,人妖不分,善恶不辨。所以取经路上无论好坏事,非由唐僧承担不可,这正是阿赖耶识作为八识之总体,亦为一切善恶业力之所寄托的形象体现。不过这不是了解唐僧真正意义上的僧人实际形象,而只是佛教义礼一种形象比喻。因为唐僧的原型,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第二个人物就是沙僧——末那识的代表,他的特点是执我和思量,所以他就执定了唐僧,与唐僧形影不离。无论是化斋还是巡山,无论降妖还是救人,都是悟空和八戒的责任,而他要留下来陪伴和照顾唐僧。于是在去西天的路上,他只负责牵马挑担,护持师父,可是重要关头总是冲将上去,救取经队伍于危难之中。第三个人物就是悟空——意识的代表,意识是无形的,一切外力都拿他无可奈何。由于人的意识无形,不受外力约束,所以他可做出自由的想象,大小、善丑、老少、男女,变化诸多,就是这样他才能保护唐僧到达西天灵山佛地,完成了取经的伟大业绩。最后是八戒——眼耳鼻舌身的代表,是有形可触的人物。故而变化粗鲁笨拙,能大不能小,能丑不能美。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是人接触外界的工具,八戒是师徒四人中唯一的集贪色、贪睡和贪名利于一体的人。他对取经事业非常不坚定,不过他的性格憨厚,本质单纯、朴实、善良;他对取经事业也有贡献。所以说,他是孙悟空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这点在佛教里表明为眼耳鼻舌身五识与意识的关系。慧远在《大乘义章》卷二十六里说:“六识之心,随根虽别,体性是一,往来彼此,如一猿猴。”佛门一直把心猿意马当作明心见性的大障碍,必须遏止以达到“心猿罢跳,意马休驰”的清净地。《心地观经》则称:“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前五识中,只要有一识生起,意识便同时俱起。因而前五识所作所为,意识看得清清楚楚。故而代表前五识的八戒心理所怀的各种鬼胎,都瞒不过代表意识的悟空的火眼金晴。如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所言:客到两忘言,猿心与禅定。

  上述可见,《西游记》人物形象个性独特、丰富和复杂,共性则融化于个性之中。从寓意和象征的角度来理解小说《西游记》,取经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为人类不惜冒险、牺牲七情六欲、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拯救众生的理想的事业。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把“普度众生”作为人生的追求。他们在虔诚的唐僧带领下,为此而排除万难,在追求理想的宏伟事业中,求得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这就告诉人们,孙悟空那样争名夺利闹地位,贪嗔痴怨无已时,为了一己之私而闹得天翻地覆,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惜生灵涂炭,完全是由于野心、贪心、痴心、妄心使然。这样的心态作为,绝不能修成正道。所以他被象征正心的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而到最后,唐僧把他救出来,同时让他皈依佛门,改过自新,同他一路。但是要得到真理,唐僧师徒一定得经历种种磨难,战胜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特别是克服了自己心中的种种魔障,才终于“猿熟马驯”,“磨灭尽”,“功成行满见真如”。因为佛教认为自性即佛,心本体的自性或本性就是佛性,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心学家也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言,心外无义”。由此看来,决心修行者的内在动力是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而产生的欲望,因之而产生的烦恼称为六贼。悟空把它们统统消灭,象征他皈依佛的决心。佛教认为:“三界唯心所依,如梦所见,如镜中像,无有自体,离心则无六识境界,以从心故。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诸法生灭皆随于心。”,“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成佛成魔,均在一心之念,所谓“即心即佛”。孙悟空牢拴心猿,紧锁意马,以至心无挂碍,在紧箍咒的制约下,一步步走向成熟,战胜了所有的妖魔鬼怪。终于紧箍脱去,圆满功成,云开月朗,得大自在,“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成为人类心灵最生动、完美的象征和表现。“见色非染色,闻声不是声,色声无怪碍,方到法王城”(证道的境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9.我告诉你我喜欢你,并不是一定要和你在一起,而是希望今后的你,在遇到人生低谷的时候,不要灰心,至少曾经有人被你的魅力所吸引,曾经是,以后也是。17.如果真心爱
  • 一个新粉不知道的冷知识——我们的小超职能组出生得比其他都要晚哦~原因好像是因为刚开始远远被大家看到的时候,忙起来的时候正好赛时,所有人力物力都集中在出道,格式规
  • 还有人说,一对情侣被家人拆散,又丧失了生育能力,又孤独终生,真的很可怜,王老伯给他补偿是应该的。当初分开后,可能他心里爱得一直还是张阿姨,只是无奈自己已婚了
  • ”(人在河南,郑州)【寻找赞助商】我在寻找赞助商,有兴趣的私信我【陪聊服务】有阅历的人,有温度的咨询明天就要考审计了,提醒几点哈1.综合题~认定,由于每年出题老
  • 请不要再使用“猪”来称呼田柾国。每一次对他使用“猪”字 都是对田柾国自身美好品质的消抹 严重影响了路人对田柾国的第一印象 从而对他先入为主 产生与他本人不符的评
  • 最后的一点,关于人际关系,我摆了……我就想做自己,不要太拘束,不要脑子转不动,自己要有想法,要敢说要主动说,不会就问,其余的待人接物啊什么的,我年纪还小慢慢来,
  • 真正倒霉的还是日本本土的企业,更多地方会开始和日本抢游客,别的国家的制造业也开始取代日本制造,这并不是日企想看到的,但又无可奈何!我们作为国内消费者,最直观的感
  • 我特别喜欢的漫画书,后面下雨了去他家坐了以后就去了洋湖那边还去逛了宜家哈哈哈哈,虽然什么都没买但感觉把别人沙发都坐遍了,后面去吃了烤肉虽然不是特别好吃但也还不错
  • 看完售后直播后,我就发现他们两个真的都是很真诚很真诚的人,都在为互相考虑着想,然后那天我打开了微博,关注了大家庭的超话,去看了更多的物料,更多的东西,更深层次的
  • 我这番话也是实事求是,有些压力测试,和职场情商考题,作为求职者应该思考问题的深层含义,而不是只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求职者跟我说:“哥,我理解你的难处,你也是打工人
  • 中午13:09,喜天影视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提到,已注意到网络上流传“我司前合作艺人因涉嫌偷税被前公司员工实名举报”言论,表示公司与该艺人(宋祖儿)经纪合约已于2
  • #檀健次[超话]#@MIC檀健次JC-T 30天安利计划DAY2最喜欢的角色当然是相柳啦期待《长相思》第二季 虽然知道相柳的结局是死亡 但是我想这是相柳的选择
  • 欢迎留言,我会看的,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也可以和我一个爱的抱抱也行[微笑]#王源[超话]##王源[超话]##王源溪木源面膜代言人# 现在想想,很多时候我们并
  • 因为…… 他非要等到他真正生日的那一天,那天的第一秒钟,对原本已经准备早早睡觉、没期待还会有什么惊喜的他,亲口说第一句真正的“生日快乐”。还是比较满意的,直到回
  • 有一天我说泡脚,明明有泡脚盆,结果他拿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塑料盆装了半盆水给我泡脚,小到一只脚丫都放不进去的盆,应该是应付,或者是嫌大盆麻烦我就很不是滋味,先是大笑
  • 据查明,被告降央卓玛于济宁市鱼台县举办的活动现场演唱了《西海情歌》构成对刀郎著作权的侵犯,该活动由被告鱼台县龙虾协会主办,被告北京华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图片
  • 好像不是这个名字 反正兰什么的)抱喝难喝再也不喝[衰]-“禁止停放电动车”^_^-乔离组合 可惜我的乔乔不是金的 小猪的金标标好看!-给了他一个戳戳 就成这样了
  • 【成长在丝路软件城 |完善民生配套,荡涤城市记忆】清晨走在丝路软件城的街道上清新的空气带着青草的芬芳天空澄澈如洗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下班回家的人群让人不由生出
  • 在5月的一次早餐会上,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对记者说:“这是一项重大改进,但被过分夸大了……它对更集成的数字设计、更好的建模都有帮助,但它们不是革命性的......
  • .5、女孩子的温柔分两种:一种是被亲情宠出来的温柔,而一种则是经历过世事之后迫不得已的温柔。”嘉图在这30岁的关口突然红鸾星动,和邻居“纠缠不清”的神秘工科男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