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第六】3
【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外应虚缘不落窠臼。】“窠臼”就是陷阱,假相,落入假相。当我们大彻大悟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有礼貌,怎么生活、怎么过日子,都跟正常人一样;可是,内心有大智慧。对外,我们一样应付得非常得体。外应虚缘,但是,不落假相,不落入无明。【办一片长久。】就是坚持,这一个心,长久的清净心。【守着寂淡身心。】寂淡身心,就是看破这个身心,非常自在,【於尘劳中透脱去。】你只要接触一切境界,都告诉自己:那个统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只有我们无所住的这一颗清净心是真的。【此乃善之又善也。】

【何以故。】为什么呢?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注意看这一段,非常重要,修行的根本。只要你心执着一个相,种种的相,马上落入执着、痛苦。【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马上掉入陷阱,凡所有相,都是陷阱;凡所有相,都是众生的牢狱。记住!见到一切相,都知道那个是假相,千万不要掉进陷阱。凡所有相,都是假相;但是,凡所有相,都是陷阱,千万不要掉进去。

【若取法相。】法相就是心外有万法,叫作法相。若取法相,万法之相,缘起的万法,种种的假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还是落入巢窟,落入陷阱。

【何以故。】为什么?【若取非法相。】非法就是空相。你也不可以取一个空相,认为:有不可着,我着一个空,也糟糕!【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还是离不开这四相,只要执着,不但有不可执着,空也不可执着,着一个空,还是落入我、人、众生、寿者相。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取法就是取心外之法,就是有,心外无法,法外也无心,所以,不应当取有法,取法就是有,不应取非法,就是空。 这一句话有几个角度说:不应当执着世尊讲的正法;也不应当取这个世间善恶、凡圣、非佛法的东西。连世尊所讲的正法都不可执着,何况这一些不是正法的东西,所以,这个都可以解释。是故不应取法,不着有,不应取非法,不着空,这样解释也通。非法就是空,非法就是对立之法,善恶、凡圣对立之法,叫作非法。连佛所讲的正法都不应取,何况这些善恶、凡圣,对立的世间生灭法。

【心若取相。即取妄念】执着一个妄念,【故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也。佛与众生。唯止一心。】同一个心,同一个清净自性。【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则乖。】“乖”就是违背本性,你只要动一个执着的念头,坏了!本性受到伤害;动一个念头分别,本性也受到伤害;动一个念头,无明,本性也受到伤害;动一个颠倒见,本性也受到伤害。【犹如虚空。无有边际。惟此一心。即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执著这个相,求什么东西,所以世尊说: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快乐是什么。哎呀!我看到这一句话,五体投地的佩服。世尊说: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快乐是什么,拼命的追求,唱唱歌,看看电视,跳跳舞、办办酒席,就搞这个东西而已,这是生灭无常的东西。所以,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提心。】拿这个心要找那个心,找不到,不晓得回归当下,没有妄念就是本心,拼命找。【穷劫尽形。终无所得。】怎么找,都是生灭无常;怎么找,统统是空,体悟到空,我马上怎么样?息虑亡缘,马上放下。【不知息念亡虑。】放下呀!再放下。有一个年纪大的老太婆就问:哎呀!师父!你讲这么多,我听不懂啦!您能不能讲一个比较直截了当的。什么是佛?很简单!彻底放下就是佛,就这么样,这样听懂了吗?很简单,就这样,直截了当,要讲佛是什么东西?彻底放下,你就是佛,没什么好讨论的,就是这样子。【佛自现前。】这个“佛”是指佛性。有一个人念佛,念阿弥陀佛,就这样,很高兴,他说:哎呀!师父啊!我看到阿弥陀佛了,很高兴啊!我说:你念几年了?十几年了,我说:这个没什么了不起,我现在是念念统统见佛,我每一念都见到自性佛啊!每一个念头统统是清净自性,我每一个念头都见佛,所以不必羡慕人家。我们也认真念阿弥陀佛,我们也见自性佛。【此心即是佛。】佛不离众生,【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也没有加。【遇缘则施。】“施”就是运作。碰到种种的缘,我们就拿这个清净心,拿出来运用。【缘散则寂。】缘坏了,没有因缘了,就寂静。【不假修证。】有修就会坏啊,墙壁坏了修一修,修一修还是坏啊,世间有会修的东西,统统坏,(本性)不假修证,【本自具足。】佛法是靠悟。【若不决定。】如果你不下定决心,当下这颗心,【信此是佛。】你当下这颗清净心就是佛。【纵使屡劫修行终不成道。】永远不能成道。

【取法相者。谓言心外有法。故着诸相也。黄蘗云。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执着我在造桥、我在铺路、我在行善,执着一个这样的念头,一样六道轮回,【枉受劳苦。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认识这个心性,清净的自性。【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将心无心。】刻意的拿心,说:我要把它放入一个无心,变成观念。“将心无心”的意思就是:刻意的把他心进入一个无心,妄心,讲这个你听不懂。我现在再告诉你,就举个例子:如果你造桥铺路,听起来很善良,人家就问他说:你执不执著?我不执著,还有一个不执著的念头,你知道吗?我不执著。什么是个大彻大悟的人?哎呀!慧律法师啊,你真了不起,说法、讲经度众生,无量无边的善,了不起的圣者,我只跟他回答一句:我做我该做的工作,我是个比丘嘛!不弘法利生做什么呢?我也没觉得说我在讲经说法,也没有说我在度无量无边众生,也实无众生可度,我观念就是:做我一个比丘、世尊的弟子,应该做的工作,这是我的责任嘛!我也不觉得自己很伟大,也不觉得我在讲经说法,来无来相,去无去相,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听。就这样子,赤裸裸的清净自性就这样。世间人:我在做善事,要不然就是你赞叹他,他就说:哎呀!没有啦,没有啦!其实还是很执著,你我们悟到心性,就不是这样子了。哎呀!慧律法师啊,您多么了不起啊…我就跟他讲:做我该做的工作,会吧,就是这么一回事,赤裸裸的清净自性就展现了。你是佛弟子,出家,好好的修行,转大法 轮,弘法利生,有能力的弘扬正法,没有能力的好好自修,佛弟子好好的护持正法。这是什么?本分事嘛,你应该做的工作嘛!没有什么好骄傲的,没有什么好欺诳的。是不是?好!“将心无心”就是这个意思:刻意的把他心放入一个无心的观念。【心却成有。】还是执着。【一切在我默契而已。】“默契”就是相应。

【若取非法相者。】如果你执着一个空相,还是一样。【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还是落入四相。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者。】不应取有法,也不应取空法。【此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即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你看,所有的世尊的说法,就是除掉一个“执”,有执就坏。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世尊真了不起啊!因为万法皆空不可得,因为这个道理,不可以取法相,也不可以取非法相;因为这个道理,如来常常教诫大家,常常这样说法:你们这一些比丘啊!知道我在讲的法是空法,毕竟空啊。筏比喻般若。般若就是让生死的此岸渡过,生死烦恼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过了彼岸以后,般就往下了,就象我们要渡河,从这边渡到那边,这个船到那边,到那边以后,你不能说,我上岸以后,把这个船也背在背后走。如筏喻者:就像这个竹筏,我从这个此岸到彼岸,就放下了,般若智慧也是这样子,能够让你度生死,但是,你也不能著一个我有般若之相。

法尚应舍,连佛陀所讲的正法,统统不能动一个念头去执著。何况非法?非法,这里指外道法,或者世间法,跟前面的意义不同,前面讲的“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说:不应执著有法,也不应执著空法,这里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大般若、大涅槃、了生死的正法,统统不可以动一个念头执著,说:我在学正法,我拥有正法,何况那一些不能了生死的外道法?何况那一些不能了生死的世间法?

【执有说空。因何用筏。】意思就是:众生执有,执着一个有,世尊才讲空。为什么要用这个船呢?就是有生死。【有执既丧。】这个执着有,统统放下了。【空说奚存。】讲这个空,哪里存在呢?有是对空讲的,空是对有讲的,有,它已经放下了,没有讲空,没有空这个东西。【既是渡河。那更存筏。】哪里还要把那一只船、竹筏背在背后走路呢?上岸了,渡到彼岸了,就放下了这一些般若法。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注意!虚空,表法的,就是无相。你想要认识佛吗?很简单,修无相行,不要跟人家计较, 不要跟人家比较,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一定要记住一个观念: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 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统统感恩。我们今天做一个佛弟子,有一碗饭吃,有一张床铺睡觉,不错了,有一句阿弥陀佛可以念,可以了!【外无一法而建立。】外面也没有一法可以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
《金刚经》讲解  慧律法师(连载)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1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2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3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4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宿世道缘#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https://t.cn/Evk4evd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她說:「長期麻煩朋友就不好,待我有機會在香港住上兩三個月,就有時間物色人選,現在只住三兩天根本就沒時間和精力去處理這件事。不過,說歸說,她始終沒有付諸行動,
  • 诶诶 那个时候我是真的不认识他耶 这是命运注定让我喜欢上成毅了吗 现在 南风也早就吹来了 我看了几集之后 在车祸前那些相遇相识相恋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也弥补了我
  • 恭喜你解锁新身份,转眼间你都成年了诶,与你相识那天你才未满十六,21年3月20日那天我们相识,没想到这么快我们就已经两年六个月零三天了诶,这几年我也从最开始的不
  • 她还帮我想我的作业、、回宿舍和舍友说了之后,两个i人舍友❓——这难道就是e人嘛(但我也不是外表很e啊 不过是、、很容易跟别人交谈、、可能是我看起来绿色无伤害别人
  • XXX店长还透漏了如果能用就先别换,这个刚刚升级下一代更稳更期待明年吧[酷][赢牛奶][赢牛奶][赢牛奶]起猛了,看到老薛直播了,刚刚在小红书看到一个姐妹发的去
  • ” 如果说以前提起沈澜一家人,我是好奇,那么现在提起他们我觉得厌烦,想起刚才沈澜发的那张照片,是知道我看得到吧?” 如果说以前提起沈澜一家人,我是好奇,那么现在
  • 抖音热文‼《守着替身装情深,盛少别较真》守着替身装情深,盛少别较真(最新全章节无弹窗)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音乐]18qs36083L[白眼] [给力]书名/主角
  • #代号鸢袁基[超话]#虽然已经很少在超话里说话了,但是点进个超看见低迷焦灼的气氛仿佛又回到了七月。最重要的还是各位心情好好的,不要像我7月郁闷后睡不着觉直接进医
  • “唯有相思不可医”、“医者难自医” 不知觉我也有了我心里不能触碰的一块心病,这大半年恍惚中也不知道怎么过来的,有绝望有想念有失神又咬牙咽下,夕阳都会让我觉得刺眼
  • 刚在一起我提出的疑惑“我感受不到爱意”到异地试图抽取爱的成分,再到现在我能理解爱的千变万化,这就是他对我意义,让我成长,让我突然变成了大人,让我……困惑。#白鹿
  • 真的是笑死今天丈流的告白時間,丈戴了一個有點貓耳效果的假髮出來,而且假髮超級亂真的是笑到要瘋了,流星也是直根本忍不住笑,流星告白時丈還說,你沒有看著我的眼睛說話
  • 也没谁特别对我怎么样(被我抢了饭碗的鼠除外)其实至今为止的烦恼,很多都是我压根没想跟他们多掺和,却对别人不主动找我耿耿于怀引起的吧。([笑cry]后来被我撇下那
  • ハニーマスタードの味がしっかり効いてて、マグロの旨味を引き出してくれてめちゃくちゃおいしかったね。クルミのパンの外はクルミがたくさんかかっていて、中はふんわりと
  • #南风知我意#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南风知我意##南风知我意藏在星星里的浪漫# 为什么要给5⭐️呢 首先我有挺多想说的第一 我是
  • 中午舅妈请大家吃的饭菜,因为她中奖了,在这里我希望她天天中奖[偷乐]这样的话我们天天都有好吃的饭菜,吃好要上楼的时候我老公突然说他要去厂里,我听了怪生气,我
  • 今天跟廖宇涵大吵了一架 吵得很严重 我跟他提了分手 但是他没有同意 他还在和我说着他想说的 那也是我头一次发现他这么的生气和委屈 是哭着和我说的 但是我就是死样
  • 开上车回家路上心越来越慌,我突然特别特别想吃瑞士卷,一秒都没犹豫,立刻导航最近的盒马。炽热的阳光烘烤着我们,在教官一遍又--遍的悉心指导下,从最开始站军姿摇摇晃
  • 最后就是我自己的一点自私的小期望了,希望谭爷爷能一直跟我们宝贝在一起,这么久看来,真的没有比谭爷爷更了解我们宝贝的人了,大到在发现我们宝贝出外场吃不饱会收回去后
  • 获得大富大贵的秘诀,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开示的?(随喜转发) 南无阿弥陀佛   来到这世界上,不管是过去世,还是现在时,还是未来世,是人都需要福报来滋养自己的色
  • 【写真】「大政所さま恋に落ちる」「直政君、マダムキラー」とネットでも反響…満面の笑みを浮かべる仲(※以下、ドラマの内容に関する記述があります) 仲の直政を見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