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内观经#道教##读书##千古回眸[超话]#
老君曰: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心源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週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子内观之,历历分也。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无定形也,所以五藏藏五神也。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白,非赤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溥,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世以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之难伏,惟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著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犹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之。始生之时,神源清净,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滞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怀健羡,身欲轻肥,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称最灵,性命合道,当保爱之。内观其身,谁尊之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静臭秽,浊乱形神。孰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全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
老君曰:从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和谓之智,智週万物谓之慧,动以营身谓之魂,静以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駃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骸谓之身,众象备见谓之形,塊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得谓之神,莫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常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恶道,沉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著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识从何而起?从心识起。心从我起,我从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净,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缠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
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老君曰:人常能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肯用道,欲富而不肯求宝,欲疾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在卮。明从火起,火自炷存,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身觉,分别物理,微细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所以言虚心也,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已有,今使除也。心直者,不反覆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不暗昧也。心通者,不质碍也。此皆本自然也。粗言数者,余可思也。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以言传口受而得之,当虚心静神,道自来也。愚者不知,乃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怨道不慈。
老君曰: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长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抱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牛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週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曰: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唯在心志也。

《楞严经》认贼为子失汝真常
(第十九段)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手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徴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真常,故受轮转。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佛说:阿难!你想知道如来“奢摩他路”,愿意借奢摩他的修行方法而出离生死。那么什么是奢摩他呢?“奢摩他”为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止、寂静、能灭”;为禅定七个名称之一。是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散乱,使心寂静的一种精神状态。《涅槃经》说: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
奢摩他在禅修中的具体运用就是止观双修,即止于寂静能灭处、观离一切散乱,此名禅定。“奢摩他路”指的是修禅定的道路和方法,修禅定的道路有:四禅八定、第九次第定、金刚喻定,首楞严大定等。方法就是修这些“定”的法门,如数息观、不净观、念佛观、三止三观、一心三观等,和本经将要介绍的二十五位菩萨修证圆通法,特别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这些都是进入禅定行之有效的最好的法门。
一切法不离禅定,离开禅定无一人能得解脱,只有禅定才能出离生死、才能破除一切邪法。前面七个否定是在理论上导入“明心见性”,现在佛讲奢摩他,是为阿难和众生介绍用奢摩他的法门来证得“明心见性”。奢摩他简言之:就是禅定、就是自性净土。
佛对阿难说:你想知道奢摩他路,愿意以此法门而求得脱离生死,那么我再问你。这时佛举起金色手臂,将五轮指收屈成拳,对阿难说:你看见了吗?阿难说:我看见如来举臂屈指握成一个很亮的光明拳,把我的心和眼都照亮了。
佛说:你用什么在见?阿难说:我与众人同时都是用眼睛看见的。佛告诉阿难说:你现在回答我,你和众生见如来屈指握拳,你是用眼看见如来的光明拳,是如来的光明拳照亮了你的心和眼,是你的眼看见的,但你以什么作为你的“心”,才知道是如来的光明拳的呢?阿难说:如来现在征问“心”之所在,我是以能知能想、能穷通、能寻找、能追逐、能推理的心,来作为我的“心”。
佛说:咄!“咄”是表示呵斥、责怪之意。阿难!这不是你的“心”。阿难“矍然”:“矍然”为惊惧四顾,茫然失容之意。阿难惊惧茫然,离座“合掌”,起立而对佛说:这不是我的“心”又是啥呢?
“合掌”:又称合十。以跪、蹲、站三种礼仪为常用。1、跪合十礼:适用于佛教徒拜佛祖或僧侣的场合,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头部微俯,以表恭敬虔诚。2、蹲合十礼:是盛行佛教国家的人拜见父母或师长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下蹲,将合十的掌尖举至两眉间,以示尊敬。3、站合十礼:是信奉佛教的国家人与人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见,或公务人员拜见上级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端正站立,将合十的掌尖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
行合十礼时,可以问候对方或口颂祝词,因佛教中不兴握手,所以在我国,一般非佛教徒对僧人施礼,也以行站合十礼为宜。合掌时,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弯,这样,两掌之间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们要悟入空性。合掌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或者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是一个大天地、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缩影,一切佛菩萨皆从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不仅是一种礼敬,也含藏了宇宙万法。
佛告诉阿难说:能知能想的“心”是第六识心,不是你的“真心”!这是六识依眼前“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所起的虚妄相,是妄想心,就是妄想心迷惑了你的真如自性,使你自无始劫以来都在认贼作子,贼将你的家财偷去了都不知道,还认为贼是你儿子,东西都被偷完了,你也因此而失去了你原本就有的“真常心”,这就是你为什么受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是佛最宠爱的小兄弟,我的心里也非常爱佛,正因为我爱佛,才出家学佛,学佛后我的心不是单独供养一个如来,而是普遍经历了恒河沙那么多的国土,承事礼敬一切诸佛及很多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中文名:梵语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说: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
阿难说:我发至诚心,修行也很勇猛精进,能行一切难行之法,所作的这一切,用的都是这个“心”。即使是谤法,永远退失了善根,也是用的这个“心”。如果突然发现这不是我的“心”,那我就无心了,就和所有的土木金石一样,没有觉知了,就离开觉知了,离开觉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心”又在那里呢?我不明白如来为什么说这个“心”不是我的“心”呢?我实在感到有些惊慌恐怖,我想在此法会的所有人都会生疑而感到迷惑,唯愿如来再垂大慈悲,开示我们这些至今未悟的愚迷众生。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崔杋圭# 叮咚叮咚你的乖巧粘人的马尔济斯小狗崔杋圭已来信是粉丝心里的小太阳☀️是团队里活泼开朗的气氛担当✨是那个爱弹吉他的温柔感性少年如果你的生活缺少一点糖分
  • 吃好喝足,跟朱老师礼貌的说好谢谢款待……之后……店里接待的奶奶说,不支持刷卡,[二哈]瞬间看到朱老师的眼神透出无助我说,朱老师,你没带现金吗?月初朱老师就约,说
  • 外地游客来到西安,除了看景,更想品尝一下当地特色美食,网上的攻略介绍多如牛毛,特别是那些动不动就说某某美食是某某界的天花板的推介,极容易误导人,我都奇了怪了,就
  • #小千乖的蜜糖日常[超话]# 退坑借图出娃回血 娃均有轻微穿衣痕迹,都是999999999新娃,拿到手舍不得让它们光着身子,就都穿了衣服,但是已经把衣服脱下来打
  • 不知为何,明明余华的书,和之前看的平凡的世界都是描写旧社会底层人士的故事,但是之前看的活着,包括这次的许三观卖血记,都比平凡的世界更能抓住我的心。许三观,嘴硬心
  • 有网友说,这猪还是不能在城市里养,越大越臭,而且睡觉还会打鼾声,这样的猪养在自己家里,不是给自己找乐趣,而是给自己找麻烦,还是早点把它送到乡下去饲养吧。那些年轻
  • 于是她写道:我准备着,迎接未来生命中一年又一年的4.27,那一天,我总是和妈妈同在,会有泪水,更会有思索,会有旧事的怀恋,更会有新鲜的气息……她说:变老的时候有
  • #geminifourth[超话]#奥斯卡影后天才女演员Jodie Foster说过 对于男演员最珍贵的特质是脆弱感,透漏着一种“我也会被伤害,我也很敏感”时是
  • #杨紫##范丞丞199爱##十七岁你喜欢谁[超话]##电视剧199爱[超话]##十七岁##周慧敏[超话]#Vivian:我对你的钦慕如同生生不息的河流 本身的我
  • #职业选手不止ab面# #虎狼之师 势不可挡# 【2023PEL春季赛 常规赛第一周 周决赛Day3】[星星]第3场:雨林[星星]本局航线:三号营地—河静[
  • 门铃响了,门外到底是想把我从糖果屋抓走的恶龙还是圣诞老人带着我从未尝过的那颗甜糖呢。所以到底是“叛逆”还是看不清生活,遍地铺满的糖果,明明哪一颗都是甜的,怎
  • 【#爆小米汽车设计文件泄密处理结果#:涉事合作方处以100万元经济赔偿】#小米汽车设计文件泄密#近日有网友曝光了疑似小米汽车的前脸设计图,据新浪科技报道,小米内
  • 而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是道出了他的心声,“一个男人啊,一生总得有一辆好车,若干知己和一个…” 虽然没直接说出来,但宋思明这种暗示其实已经够直白了。以及就算推文
  • 毕竟,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才是生活常态,纵然世界偶有薄凉,我们的内心也要温暖如初,深深懂得,淡淡释怀。时光总是这样,让人猝不及防,总感觉自己还没长大,再回首
  • #SVT中转周边[超话]# 不知道有没有宝子和我一样被这个韩推骗子骗了的 想召集一下想个办法把钱追回来当时我逛推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人在卖bss的虎子的打歌卡 18
  • 7、我在贩卖日落,你像神明一样慷慨的,将光撤向我,从此人家被点亮。24、“我养狗了”“我被领养了”25、我知道来日可期,可就是这一分这一秒,温柔宠溺包容和爱统统
  • 浇水时间都在下午五点多,大夏天的,正好那个时间不怎么热,学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风一直都很大,每天那个点我们五个人(第五个人是我们的班长,也是我们的舍友)就一起去
  • #股市财经新闻[超话]#极具爆发潜力的板块及龙头,即将开启一周或未来时间主升浪行情1、数字经济中国科传,鸿博股份,三维天地,天源迪科,天娱数科,中科金财,中富通
  • #金泰亨#顶6金泰亨【ins:thv】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IG【史上最快万-万】关注【亚洲最高&唯一】万ins点赞‼️【亚洲唯一】4个万ins点赞‼️60个万
  • 在此等候的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他沙迎上前,向中国游客送上花环和礼品,并用中文说:“欢迎光临!”图片2月6日,中国游客抵达泰国曼谷廊曼国际机场。(新华社记者王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