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佛告诉阿难,因为你要回小向大,所以对机说法,我就要讲大法啊。这个「第一义谛」就是前面已经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四处会相归性。注意,这些会相归性都是讲的一心三藏。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你怎么还在执著世间那个戏论法?讲因缘法是当初的方便引导,它不究竟啊,那哪是我的初衷呀?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说药人」是什么?空打口头禅。许多口头禅是对的,可是对于不懂的人,口头禅没有用处。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大乘」,就是如来藏法门,「实相」,就是究竟真相。大乘法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一切万法。怎么一实相印呢?十方三世一切万法就是一个念,这就是真话,这就是实相,这就是本来面目。一实相印就是不二法门,都是我们一个念在变现。无量即是一,一即是无量。空也好,有也好,长也好,短也好,都是一个念在变现。你说眼根对色尘能生眼识,到底谁生谁啊?眼根就是色尘,色尘就是眼识,是不是自己变化的?它没有谁生谁,都是一个念。我们现在受苦是不是冤枉受苦?白白地心里还不舒服,白白地担惊受怕。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四大和合而成就世界万法。「发明」,就是成就;「种种变化」,就是世界万法,从有情到无情统统在内。

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佛先采取笼统的办法,来破除这个和合或者不和合相。注意,破和合相不是破了就完了,还要破不和合相,这就体现出圆顿大法的圆融。这个「若」,既可以解释为假设、如果,也可以解释为如此。四大:即地、水、火、风。

「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如果我们执著于这种常性不变,那么地、水、火、风这个四大——注意,四大里面就有无量的元素,那就涉及到无量的万法——就不能因缘和合,就不能产生十法界千变万化之相。打个比喻,泥巴是坚硬的,那遇不到水、不与水和合,它就不能化成泥浆。

犹如虚空,不和诸色:就像虚空跟桌椅板凳一样,各是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能不能有个肉团在这里啊?统统都是泥巴瓦块,统统都是地、水、火、风。严格地来讲,连这个桌椅板凳都不能存在,其实来讲,就是一个木头疙瘩,本身是不是都是地、水、火、风啊?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若和合者」,是执著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而不允许它不变。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万法,万法当下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如果我们仅仅执著于随缘而不允许不变——也叫执相昧性、执事昧理,那会形成什么局面呢?泥巴遇到水以后就变成泥浆,它永远再也不会变成硬泥巴。那事实上,泥浆能不能变成硬泥巴呀?只要水蒸发了以后,凝结了就是很坚固的硬泥巴。那么火遇到水是不是就变成热水啊?但我们热水能不能变成火啊?热水那个热量本身是不是就是火?那热水冷了以后,火失去没有?热水冷了以后,那火是不是传播到虚空里去了?它有没有损失一毫?

只有明白了一心三藏,来解释这段经才能到位。一定不要忘记了,我们从一开始就讲的一心三藏。你不抓住这个根本,教学是个大问题,会把人家越教越糊涂。回到经文,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非和合相的话,有没有哪个诸佛菩萨出来教化众生啊?永远也没有,成一个佛就了事了,与这个世界没有关系了,世界上就没有这个人了。我们就把这两种情况圆融起来观照。

所以「同于变化」,我们始终在那种所谓的因缘和合中变来变去。今天是人,明天是鬼,下一辈子是牛……变来变去,永远不能了生脱死。「始终相成」,开始也好,结束也好,生命的转变也好,都是在这种生住异灭的生死中变化。

「生灭相续」,生了以后死,死了以后再生、再死,形成这种过程。「生死死生」,心粗的人只看到生死死生。心细的人观照到「生生死死」。怎么叫「生生死死」啊?举个例子。人断气以后是不是死了?再进入中阴身期间是不是生了?断气以后进入中阴身是第一次生,中阴身结束以后投胎叫第二次生,叫「生生」。「死死」是这一期生命死了,进入中阴身期间,这个过程结束再去投胎,中阴身死了,是不是「死死」?「死死生生」。

「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旋火轮」,就是用一根铁丝悬着一块木炭,然后这么舞起来。其实就是一块木炭,你看到始终是一个火圈。

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冰和水是相,它的本性是什么?就是一个润性,也叫湿性。所以冰和水是我们心中的一念润相、一念湿相。就是我们这一念湿相,随缘显现为水,或者随缘显现为冰。变来变去,它是个湿性。

对于「冰水相还」这段,智定大师的论述非常精彩。「冰水相殊,湿性无二」,相不一样,性是一样。「藏性随净则圣」,藏性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如来藏性。「随染则凡,若了真妄二体一切妄计」,真妄二体是不是一个藏性啊?真就是妄,妄就是真。「当下情亡」,情就是我们的情执、迷惑颠倒,当下情亡便是当下解脱。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佛告诉阿难,因为你要回小向大,所以对机说法,我就要讲大法啊。这个「第一义谛」就是前面已经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四处会相归性。注意,这些会相归性都是讲的一心三藏。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你怎么还在执著世间那个戏论法?讲因缘法是当初的方便引导,它不究竟啊,那哪是我的初衷呀?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说药人」是什么?空打口头禅。许多口头禅是对的,可是对于不懂的人,口头禅没有用处。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大乘」,就是如来藏法门,「实相」,就是究竟真相。大乘法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一切万法。怎么一实相印呢?十方三世一切万法就是一个念,这就是真话,这就是实相,这就是本来面目。一实相印就是不二法门,都是我们一个念在变现。无量即是一,一即是无量。空也好,有也好,长也好,短也好,都是一个念在变现。你说眼根对色尘能生眼识,到底谁生谁啊?眼根就是色尘,色尘就是眼识,是不是自己变化的?它没有谁生谁,都是一个念。我们现在受苦是不是冤枉受苦?白白地心里还不舒服,白白地担惊受怕。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四大和合而成就世界万法。「发明」,就是成就;「种种变化」,就是世界万法,从有情到无情统统在内。

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佛先采取笼统的办法,来破除这个和合或者不和合相。注意,破和合相不是破了就完了,还要破不和合相,这就体现出圆顿大法的圆融。这个「若」,既可以解释为假设、如果,也可以解释为如此。四大:即地、水、火、风。

「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如果我们执著于这种常性不变,那么地、水、火、风这个四大——注意,四大里面就有无量的元素,那就涉及到无量的万法——就不能因缘和合,就不能产生十法界千变万化之相。打个比喻,泥巴是坚硬的,那遇不到水、不与水和合,它就不能化成泥浆。

犹如虚空,不和诸色:就像虚空跟桌椅板凳一样,各是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能不能有个肉团在这里啊?统统都是泥巴瓦块,统统都是地、水、火、风。严格地来讲,连这个桌椅板凳都不能存在,其实来讲,就是一个木头疙瘩,本身是不是都是地、水、火、风啊?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若和合者」,是执著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而不允许它不变。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万法,万法当下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如果我们仅仅执著于随缘而不允许不变——也叫执相昧性、执事昧理,那会形成什么局面呢?泥巴遇到水以后就变成泥浆,它永远再也不会变成硬泥巴。那事实上,泥浆能不能变成硬泥巴呀?只要水蒸发了以后,凝结了就是很坚固的硬泥巴。那么火遇到水是不是就变成热水啊?但我们热水能不能变成火啊?热水那个热量本身是不是就是火?那热水冷了以后,火失去没有?热水冷了以后,那火是不是传播到虚空里去了?它有没有损失一毫?

只有明白了一心三藏,来解释这段经才能到位。一定不要忘记了,我们从一开始就讲的一心三藏。你不抓住这个根本,教学是个大问题,会把人家越教越糊涂。回到经文,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非和合相的话,有没有哪个诸佛菩萨出来教化众生啊?永远也没有,成一个佛就了事了,与这个世界没有关系了,世界上就没有这个人了。我们就把这两种情况圆融起来观照。

所以「同于变化」,我们始终在那种所谓的因缘和合中变来变去。今天是人,明天是鬼,下一辈子是牛……变来变去,永远不能了生脱死。「始终相成」,开始也好,结束也好,生命的转变也好,都是在这种生住异灭的生死中变化。

「生灭相续」,生了以后死,死了以后再生、再死,形成这种过程。「生死死生」,心粗的人只看到生死死生。心细的人观照到「生生死死」。怎么叫「生生死死」啊?举个例子。人断气以后是不是死了?再进入中阴身期间是不是生了?断气以后进入中阴身是第一次生,中阴身结束以后投胎叫第二次生,叫「生生」。「死死」是这一期生命死了,进入中阴身期间,这个过程结束再去投胎,中阴身死了,是不是「死死」?「死死生生」。

「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旋火轮」,就是用一根铁丝悬着一块木炭,然后这么舞起来。其实就是一块木炭,你看到始终是一个火圈。

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冰和水是相,它的本性是什么?就是一个润性,也叫湿性。所以冰和水是我们心中的一念润相、一念湿相。就是我们这一念湿相,随缘显现为水,或者随缘显现为冰。变来变去,它是个湿性。

对于「冰水相还」这段,智定大师的论述非常精彩。「冰水相殊,湿性无二」,相不一样,性是一样。「藏性随净则圣」,藏性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如来藏性。「随染则凡,若了真妄二体一切妄计」,真妄二体是不是一个藏性啊?真就是妄,妄就是真。「当下情亡」,情就是我们的情执、迷惑颠倒,当下情亡便是当下解脱。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在这里「觉明」呢,说为本觉、本明。由于我们的本觉本来就是明的,但是生相无明也是我们的性具功德,由生相无明开始打妄想,然后形成了「明明觉」。这个「明觉」从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统统包含。

失彼精了:就是我们的本觉、本明被外尘境界所迷惑执著以后,本觉本明倒反而变成了傀儡。它被见分把它本有的大光明藏转为能见的见分之光、所见的见相之光。真正的主人却被我们忽略,叫「失彼精了」。其实失了没有啊?没有。

黏妄发光:我们以上讲那个山西阳曲老居士,念佛念到九点半,外面并没有开灯,他却能看到。那是什么光啊?打比方,那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之光。他老婆回来以后,叫了一下,把他吓了一跳,说黑咕隆咚的。他有了黑咕隆咚,是不是「黏妄」了?就发出了黑光,然后同分妄见开灯才能亮,又发的是白光,明白吗?所以我们现在是不是「黏妄」了?白天黏那个太阳就发那个白光,黏那个黑夜之光就发黑光。如果定力深的人,他排除一切杂念妄想,白天黑夜都是一样的。

《虚云年谱》不是有记载吗?有一天虚云老和尚在山上散步,遇到两个出家人打着灯笼,他们看到虚云老和尚惊呆了。因为当时已经天黑很多了,伸手不见五指呀,不知道老和尚怎么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下午就进山散步的,本来眼前清清楚楚,一听到说伸手不见五指,当下两眼一黑,什么也看不到了。因为他已经修到四禅八定,他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妄想,散散步就忘记了时间和空间。他在这个高度的禅定中,就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生和死、睡和醒,也没有区别。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如果离开了明和暗,没有见体了,它想象不出来还有什么能见的东西在那里,这叫背觉合尘。因为合了明暗之尘,把觉忘记了,这就是众生的悲哀。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只知道攀外界的声音——动静二尘,而不知道里面能听的是谁。无通无塞,嗅性不生:如果离开通塞二尘,就不知道在里面那个能呼、能吸的东西。

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这是讲我们的六根,自从六根之性被六根之相所束缚,六根之性就通过六根之相出流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攀缘以后呢,又执著在眼识、耳识等六种意识心里,而忘记了六根见性,不懂得回光返照能看、能听、能嗅的那个东西。也就是由于能缘、所缘、所缘缘这三种缘,所以就忘记了我们里面真正的见性。前面佛是怎么讲的?叫「缘所遗者」。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这个十二相是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色法分为明、暗;声法分为动、静;香法分为通、塞……依次类推。这个十二相没有了,没有所缘能不能产生所缘缘?能不能产生这个意识心?不能。那么回到这个眼睛来,佛又有另外一个办法,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睛,是不是自然就回到见性来了?抱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就看到这里来了。

「不循动静」,离开这十二相。佛前面讲怎么离啊?还呐,八还辨见呀。我们不理睬它,不理睬十二相就行了,还掉了,这些办法是不是很通俗易懂啊?这个明暗相一离开就还掉了,就没有眼识了。那这个眼睛能不能还得掉呀?还不掉,然后在眼睛做文章,再进一步知道能看的不是眼,是见性,更加还不掉了。

「随拔一根」,以眼根为例。「脱黏内伏」,明暗相是不是黏呐?脱了这个明暗之相,这个感觉是不是没有了?眼识是感觉,没有了尘还有没有受啊?它没有感受了。那还到眼睛的时候,我们又知道能见的是心不是眼睛,人死了以后眼睛能不能见啊?不能见。如果能见的话,眼睛能不能见自己眼睛呐?前面已经破除了。「内伏」,是不是伏到见性了?离开了眼睛肉团根,伏到了前七转识(见性)。

「伏归元真」,是一精之明。如果再细一点,一精之明是不是后面真元?我在没有动之前还有不动的东西,在前面六种比较粗重的意识心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里面有个不动的东西。当我们再回到里面不动的东西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还在动啊?感觉到后面还有个不动的东西。

「发本明耀」,你成就了阿罗汉、辟支佛的解脱,破除了肉团身的生死。也可以从究竟义来看,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乃至极果如来。「本」,就是本来的、根本的。阿罗汉的那种「发本明耀」带有相对性,但是比起凡夫、比起二十八层天来,他带有根本性。如果与明心见性的菩萨那种人我空、法我空的「发本明耀」来比呢,他仍然是有漏。明心见性菩萨那种「本」再与极果如来相比较而言呢,仍然是有漏。所以漏与无漏,不能执著于某一个层面来观照。后后胜前前,上上胜下下。「发本明耀」和「耀性发明」,基本是上一个意思。「耀性发明」呢,就是再进一步提升。

「诸余五黏应拔圆脱」,眼睛「发本明耀」了,耳、鼻、舌、身意同时解脱。这就是一门深入,一根解脱就六根皆解脱。比如修耳根,注意,什么也不听,当你耳朵静止到别人叫你你都不知道的时候,你就是眼睛瞪在这里,人家前面走了,你知道不知道是谁呀?不知道的。就是有桂华香、牛肉香,你能不能闻到呀?你都闻不到了。一根定了,其它根自然而然都定下来了。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念、一个心。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前两句以我们眼睛来讲,山西阳曲那个老居士划道道念佛划到九点多,没有光明,没有黑暗,他心里就能看到。「明不循根」,那我们知道,没有灯的情况能看到,是不是眼睛能看呐?不是眼睛能看的。那他老婆一叫,他眼睛还在不在啊?怎么就看不到了呢?是不是体现出「明不循根」?与眼睛有没有关系啊?「寄根明发」,是一精之明通过它表现出来而已。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在第三禅天以上的人他六根通用。还可以把六根解释为万法,万法即是一,一即是万法。以六根为例,六根所能起的作用,任何一根都能起,任何一根都能起六种作用。以浅悟深,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你可别认为这是个塑料袋,它就是释迦牟尼佛,它也有灵知性;但是无情物要成佛,一般而言,它首先要转变为有情。我在这传法它听到没有呀?这就是它将来得度的因缘。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网红产品有要产生品牌影响力,区域性的产品在全国推广是比较难的,但不排除之后会在全国推广。但是同一个省区市场内的竞争会增加销量,在河南有两个经销团队,会加大内部竞
  • #五月再见##六月你好##适合六月发朋友圈的文案#适合六月发的朋友圈文案合集愿你保持热忱,拥抱憧憬,一生努力,自律自省。怀着五月的遗憾,去期待六月吧!
  • 而坐拥百年港口的市北区,更是奋楫争先,乘势而上,以邮轮港区为“核心”擘画出了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发展新蓝图。今年,市北区将聚焦打造“一带一路”国
  • 人们选择放弃并不奇怪,我们都不愿再相信美好,但谢谢你从没放弃Sana,因为就算某个瞬间就是这样的感觉,但没有人是永远孤独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巨大混沌中的重要环
  • ▲银华基金王华团队最新观点:外资提升核心资产估值底线 二三百亿子行业龙头值得挖掘银华基金王华团队最新观点:节前的快速上涨和节后的快速下跌,其实更多的是交易层面带
  • 再累,也要爱自己。再累,也要爱自己。
  • !#急火龚心[超话]# 她是套的妹子,威武雄壮!
  • !若有其事的返回手机首页,看了一眼,5月27日……“你看我就知道今天给你买水果吃,这是我的肌肉记忆,记得今天给你买吃的。
  • 完成第一次试图冥想想着五分钟就好 看看自己能不能静下来哪怕只是复盘一下今天也是好的没想到五分钟过的如此快最近还在坚持洗完澡后用精油刮痧下颌和颈部精油还是舅舅在和
  • ! 我最近真的微博仿佛只是刷热搜呜呜 我好笨蛋噢这就是我上周滴生活啦 主题是剪了头发 嘻嘻又变成小学生啦!
  • 这三个星座最有女人味,最有魅力,男生公认的万人迷 天秤座 天秤女人的女人味来源于修养和优雅,行为举止注重修养,喜欢艺术和时尚的她们总是会很用心去把自己打扮地魅
  • 时代舞台上,共同唱响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之歌!时代舞台上,共同唱响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之歌!
  • 行善助人是舍,心安积德是得。行善助人是舍,心安积德是得。
  • 我看了内容,什么骗子、货色等,确实有点难听,室友说他们的目的是洗白自己,不会浪费过多时间在这个上面,小姑子不信,要和室友打赌,让室友掏一百块钱,我:你哥兜比脸还
  • 渴望吃辣的,选择了湘菜。常州探店|常州美食|探探网红店|来拍照了|周末探店|城市情报员|宝藏餐厅分享|江浙沪周边游|地道常州菜|融合餐厅推荐 [点击首页 更多探
  • 愿我们共同成为有温度、有气度、有风度的人,让我们成为共同拥有深情厚谊的人,让我们共同活出美丽精彩的人生。胸中有气度,懂得忍耐和包容,把眼界放宽,以退为进,这是与
  • !#龙梦柔[超话]#twi更新这短暂的二十六年我经历了很多的甜蜜和苦涩 遇到过温柔的人 也遇到过不温柔的人有痛苦的日子 也有感到快乐的日子呢这些全都是我的宝
  • 不过应该要打脸了,人家穆弯家有地位的那,如果穆弯家里人知道,他们还不知道怎么打脸呢,不就前男友爸是公务员么因为15岁的时候是人生的低谷,穆弯因为听到网配圈的SA
  • ”李文新说,可能都是女儿的原因,父亲跟他们提抗战的事情并不多。觉得自己不敢轻易对一个人的人生担责,所以难免退缩…可经历的两年教师生涯总有这样的简单质朴发自内心的
  • 在所有大臣的乞请下,国王终于应允太子出家,但他对太子说:「我答应让你出家,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必须精勤读诵三藏经典,通达了悟经中教理,然后再来见我。在所有大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