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的点拨:一个好命的人,身上往往有这四大吉兆

俗话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为此,不少世人为了求得福报长久、命好福深,去信奉一些传言。

例如开光挂件可以带来好运,平日里食用斋饭,烧香祷告可以让佛祖看见自己的诚意,进而赐予自己福禄。

实际上这些都是没有任何依据可言的。

作为近代佛门大德,印光法师就曾在给自己弟子开示的时候提到,一个人的命好与否其实并不需要通过礼佛祷告来作证,而是在于你的善业,即善心善念善行。

日常中每个人命到底好不好,其实也早有征兆预示,只是自身不知罢了。

对此法师告诫道:

“一个人好命的人,身上往往伴有这四大吉兆,如有其中一点,哪怕不去求佛祷告,福运自当如影随形。”

01
敦伦尽分


所谓“敦伦尽分”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敦”,就是行使,奉行;“伦”,就是指伦理纲常,也就是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五种人际关系。

“敦伦”就是说人要懂得奉行自己所扮演的身份角色和道德纲常。

关于敦伦二字,印光法师的解释是,生而为人,遵守伦理道德是我们的行为轨范,该做的一定要去作,不该做的一定要坚决不犯,一旦触犯了道德的底线,注定要遭受灾祸苦难。

就好比如现实中,法律是伦理道德的最低底线,人们只要触犯法律,危及社会治安,那就必受罚惩。

假如脑中存余邪恶的思想意识,施行一些未及触犯法律的小过,哪怕法律并不追究,但仍然要受到道德的评判,如此一来必定是口碑极差,导致诸善难行,命好之言又从何说起呢?

“尽分”就是说要尽到自己的本分职责。如果说敦伦是道德上的规范,那么在法师眼中,“尽分”则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所在。

佛教中有五大戒律,即“不杀生与仁相通,不偷盗与义相近,不邪淫与理相通,不妄语与心相通,不饮酒与智相通。”

戒律的存在,是为了告诫提醒僧人,要想在佛道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遵守,否则注定难有所成。同样,一个人要想命好,也一定要尽到自己的本分。


就好比身为父母,儿女的教育就要重视,儿女教育不当,日后苦恼焦躁的一定是父母;

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就是天职,倘若没有孝敬父母,难免成为别人口中谴责的对象;

作为下属,就要学会服从命令,倘若经常与领导争论辩斗,事业也注定坎坷。

倘若自身该尽的职责没有尽到,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又有什么资格有什么多余的精力去投入到其他地方上。


这就是所谓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总而言之,要想命好,想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敦伦尽分”便是基础。

平日里谨言慎行,不要去涉足于违背道德伦理,触犯法律的领域,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义务,做到尽忠职守,不忘初心。

这两点其中一点没有做到,那么“好命”也不过是一句空谈罢了。

02
闲邪存诚


在提到这点的时候,很多人对此表示疑惑。

印光法师表示,所谓“闲邪存诚”,就是熄灭执着,伏断贪嗔痴见思烦恼,保持正念。

“人之初,性本善”。

当我们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纯洁无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走得越来越远,见得越来越多。

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摸索,难免会受到一些世俗气息的影响,慢慢地变得不那么纯净了。


在这个讲究物质至上的世界里,我们难免会贪恋五欲,即财、色、名、食、睡,不断地去追求钱财,美女,名誉地位,享用佳肴,懒散贪睡。

表面上这些可以满足我们在生理、心理上的欲望,但实际上多是在为自己的堕落创造最佳的寄生条件。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如“食”,当一个人有了钱,贪欲之心过于膨胀的时候,就不会满足于一些平凡的食物,为此不惜去食用一些野生动物。

虽然饱了一时口福,却不知道那些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着大量的细菌病毒,食用它导致自己疾病缠身,折损寿命,到头来也是得不偿失,自毁命道。


一个人要想命好,就一定要学会铲除自己的邪思邪念,培养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诱惑中磨砺自己的心智,时刻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不要为了贪图一时享乐,反而放弃了更加长久的福分。

哪怕不能根断邪源,但是能够抑制邪念的增长,永远保持一个“邪不压正”的思想状态,对往后给自己塑造一个好命道,培育福源良田来讲,也是算是一种莫大的良善了。

03
诸恶莫作


印光法师说道:

相较于前两点,诸恶莫作更容易让人理解,意思就是一切恶的事情,都不要去做。虽然看似很简单,但是当我念叨这四个字的时候,我时常都会感到惭愧,因为究竟能做到多少,是自己心中也是没有太多的把握。

事实确实如此,嘴上说不行恶很简单,真正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古人常言“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生活中其实我们在无意间就会犯下恶行。这些恶行或许在我们眼里看来无足轻重,但实际上也是在给自己埋下祸根。


就好比如日常中一个人爱说妄语,经常失信于人,那么以后你说的每一句话别人都会去斟酌考察,哪怕你说的是真话,别人也不见得就会信任你;

又或者一个人喜欢恃强凌弱,那么身边的人也会对你敬而远之,你就很难融入到别人的圈子中。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行言语上的“小恶”,还是行为上的“大恶”,到头来也只是自己自食恶果自讨苦吃罢了。

非常现实的是,现在的人们把“恶报”的大小,来当做衡量自己该不该行恶的标准。自以为小的恶事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做做也无伤大雅。


殊不知“小恶不积,大恶不成”。没有人的恶报是天生下来就有的,正是平日里一点点的积累,才导致大灾祸的诞生。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一生再怎么积累福报,都耐不住恶行的消磨。所以平日中学会谨言慎行,心怀大善才能根断恶缘。

用孔夫子的话来讲,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是伤天害理、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都不要去触碰,如此一来才能真正长久的保持自己福运旺盛

04
诸善奉行


紧接着法师说道,一切有害于他人的事情不要做,做则伤害芸芸众生;相反,一切有利于他人要尽力去做,做则造福于天下,也是给自己的增添福报。

所谓诸善奉行,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要相信的一点那就是,多多行善对自己是有好处的,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更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积累福源善报,不仅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受益,同样也能影响到我们的后辈。

就好比如我们平日里多行布施,乐于助人,不论行的大善还是小善,别人都会把你的恩德铭记在心。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或者是我们的子孙后辈们有难,他们自然也就会回报馈赠于你援助。


这便是行善能够给我们带来“福报”最好的诠释。

至此法师还强调一点,行善除了可以增添自己的人缘以外,同样也能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起到一个非常积极证明的作用。

因为你留下了财物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你留书本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但是你用你的善行去影响子孙,培育他们高尚的品德,那便是给后代们留下最大的财富,让他们终生受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善心善行,不愿意去施舍自己的善心,不愿意去付诸自己的善行。


只要是能够利益他人、利益整个社会的正行,就放心大胆地去做,好人有好报这是绝对存在的事情,或许它会来的比较晚,但它永远不会缺席。

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程自在前方。

生活中每个人的命道都不同,但是好命之人却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你不知自己命道如何,倒不如借鉴一下印光法师所言的这四个征兆,对自身加以完善。

如此,现在和未来都会“好运缠身”,你还用担心自己命中没有福报吗? https://t.cn/R2Wx1qD

【普通帮扶干部镜头里的脱贫故事】
乌蒙山险,赤水河深,云贵川三省鸡鸣相闻;冬去春来,蝴蝶飞舞,漫山遍野的红籽果娇艳欲滴;雪山关下,奢香故里,汉、彝、苗民族世代在这片红土地上劳作。

从2016年起,作为泸州市文广旅系统的帮扶干部、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王奇杰,背上简易行囊、挎上照相机,一头扎进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跟踪拍摄扶贫攻坚历程。

扶贫干部披着星光入户、乡亲顶着烈日挥汗、孩子迎着朝霞上学,姑娘伴着芦笙起舞……在3年的时间里,王奇杰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田坝村的脱贫历程,完成了全市首部扶贫题材日记体纪实摄影图文书《我的田坝我的村——扶贫攻坚第一线摄影纪实》。

今天,我们跟随王奇杰的镜头,看看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一个普通村寨脱贫路上的点点滴滴。

【镜头一:育苗 】

大山里的“花朵”浇灌人

时间:2018年5月

在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75岁老人曾安文是花朵的“浇灌人”。这位民办教师从1964年开始在村小任教,退休数年后又在家里办起了“花朵幼儿园”,让一代代“山里娃”根深叶茂。

下午放学,一路洒满欢笑,孩子们蹦蹦跳跳着回家。这时,曾安文坐在屋前的青石板上,腿上放着一本书,左手逐页翻看,右手握笔不时备注。

“班上20多个孩子,最大的7岁,最小的3岁,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如果去乡上的幼儿园,孩子们要走10多里路……”一阵忙活,曾安文抬头眼望前方,嘴里不由喃喃地说。自儿子和老伴相继离世,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会感到温暖和快乐。

曾安文从村小退休后,于2013年起在家办幼儿园

18年前,曾安文并不孤单。那时,家中刚刚添了一个可爱的孙女,退休后享受着天伦之乐。可惜不久,儿子放牛回家时不慎从高山上摔下,医院抢救无效身亡;2013年,老伴又因病去世。那时,一闭上眼睛,泪水哗哗地流。每天睁开眼睛,不得不重复昨天的枯燥:一个人担水、种地、洗衣、做饭……

2013年底,曾安文在家办起“花朵幼儿园”。一名老师,几张破旧的课桌,20多名孩子挤在一起,曾安文再次回到三尺讲台。没有其他老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曾安文一股脑儿“单挑”。从早到晚,上下午各两节课,因长时间站立,曾安文左腿常常打颤,越来越不听使唤。

其实,之前在村小教书的最后几年里,曾安文站在讲台上也不会感到很吃力。2002年的一天,狂风暴雨,村小教室到处漏雨,曾安文跑去教室抢修,不慎摔断左腿。“我从小在这里读书,高中毕业后又回到这里教书,前前后后待了50多年。”曾安文这样解释他的奋不顾身:学校是我的家,学生是我的亲人。

“一杯茶慢慢斟,献给领导表表心,天远路远来走访,又费力来又操心……四杯茶慢慢斟,党的话儿我们要听,好好读书练本领,长大为人民献青春。”每年“六一”儿童节,一些爱心企业、单位给幼儿园赠送礼品,曾安文都会领着孩子们唱自创的《敬茶歌》。他认为,孩子们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懂得感恩。

50余载教书生涯,究竟教过多少学生,曾安文早已记不清楚。不少孩子已考上大学,一个接一个地走出大山。每逢春节或寒暑期,学生来看望他时,曾安文的脸颊上总是挂满灿烂的笑容。

【镜头二:吐绿】

苗族大妈的三个心愿

时间:2016年3月

一嘟噜、一连串,绽放赤水河山崖的红籽果,富含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口感偏涩,学名“火棘”。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乌蒙山区时,战士们纷纷采摘下“火棘”充饥,从此又名“红军果”。早年的灾荒年月,红籽果也是当地老百姓的“救命粮”,一家人上山采摘红籽果,晒干后磨成粉状,搅合玉米面蒸熟,作为备用口粮。

今年65岁的蔡友珍,和儿子王明远相依为命。小时候,蔡友珍曾摘红籽果度饥荒,听父母讲述红军故事。

苗族蔡大妈有三个心愿

2016年3月8日,王奇杰第一次来到田坝村,走进蔡友珍的家里。面对远道而来的帮扶干部,蔡友珍吐露出三个心愿:治好儿子的病,把没有盖完的房子盖好,娶儿媳妇抱大孙子。通过走访,王奇杰逐渐摸清蔡友珍的家底:没有劳动力,山上粮食少,喂不起猪,仅喂了几只鸡,靠卖鸡蛋度日。显然,如果只靠老人孱弱的双肩,无法改变家里命运。

村民的期盼就是扶贫干部解决问题的方向,几番思考,王奇杰和驻村第一书记给蔡友珍家开出“脱贫药方”:尽快治好她儿子的病,恢复劳动能力后安排外出务工;政策兜底,解决温饱问题,给她安排一个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又一轮红籽果花开花落,当王奇杰再次来到蔡友珍家里时,碰到刚打工回来的王明远。一年前,小伙子还病怏怏地躺在床上,如今精神抖擞。王明远兴奋地说:“去年病治好后就去云南建筑工地打工了,前几天抽空回家修房子,下半年就能搬新家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话音刚落,蔡友珍从屋里出来,老人逐一细数着家里一年来的变化:乡里给她安排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每月400元工资,今年又多养了10多只鸡,还喂了两头猪,儿子已经打工赚钱了,新房也快要修好了。“等搬进新家那天,我要杀猪庆祝。”母子俩正乐呵呵,只听得咔嚓一声,王奇杰拍下这动人的瞬间。

蔡友珍搬进新家,杀猪庆祝

2016年以来,田坝村共有81个像王明远这样的贫困户外出务工,全村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核桃种植2800余亩、烤烟600亩,养殖肉牛679头、生猪880头“。外出务工+种植业+养殖业”成为该村脱贫路上的“三驾马车”。此外,田坝村还完成蓄水池的防渗透处理,安装人畜饮水管道10千米,为该村180户、1300余村民解决了饮水问题。

【镜头三:离别】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时间:2019年4月

“人间最美四月天”,赤水河沿岸的一片片翠竹林,郁郁葱葱,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将要告别这块梦牵魂绕的土地,田坝村第一书记许建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你是党员,退伍军人,眼下田坝村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2017年5月,因组织安排,许建军来到田坝村。当时小山村离泸州城区210公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交通闭塞,产业单一,自然灾害频繁。

两年的坚守,田坝村实现“社社通”水泥公路、户户有安全住房、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由过去的2200多元提高到5500多元,2018年如期摘掉贫困村帽子。

2019年4月4日,许建军要卸任第一书记离开田坝村了。上午,许建军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和村社干部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话别会。这个消息立刻传遍山村,许建军刚走出会议室,村民纷纷围上前。

第一书记许建军和群众道别

“许书记真的要走啊”“许书记,可不可以不走,我们舍不得你”“你要常回来看我们哟”……村民们依依不舍地拉着许建军的手说。

历经冬寒,方知春暖。雪山关漫长的冬天已经过去,变暖的不只是天气,还有乡亲们的心。纵有万般不舍,分手的时刻终究还是到了,人群中不知谁高喊了一句:“大家让条路出来,站成一排,都可以和许书记握手。”拥抱!握手!话别!拭泪!当许建军的身影越来越远,村民们脑海中泛起了浓浓的回忆。

陈国珍60多岁了,10年前老伴去世,有两个女儿,一个远嫁外地,一个在外打工,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许建军帮她申请易地搬迁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无数次,患病时帮她买药,赶集时开车接送。对于陈国珍老人而言,许书记就是她的亲人。

贫困户王超元是彝族人,住房严重漏水,许建军多方协调,帮助申请到D级危房改造资金,还鼓励他发展种养殖业脱贫致富。临近春节,许建军会带上礼品入户慰问。

2018年,许建军被叙永县机关工委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当有人问用怎样的词来表达两年的驻村感受时,许建军的答案是“难忘”,难忘所有乡亲、难忘所有经历、难忘所有变化。

【镜头四:绽放】

脱贫后不一样的花山节

时间:2019年2月

2019年春节,田坝村迎来最喜庆的节日——花山节(也叫踩山节)。这是一个苗族、彝族、汉族杂居的传统村落,每年相继举办寨头苗寨的花山节、九家沟苗寨的踩山节、二月二苗湾彝寨的龙头节、五月寨头苗寨的野草莓采摘节等。

村民一路走来一路歌,欢欢喜喜过踩山节

田坝村四社寨头苗寨有119户652人,和田坝村一样,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又是一年花山节,正月初三清晨,苗家儿女身着盛装,走出家门聚集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活动组织者黄显光说:“今年花山节升国旗,田坝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们在欢庆脱贫的同时,也要借此机会表达苗家人感恩党、爱祖国的心情,饮水不忘挖井人。”立起的花杆是新的、升起的国旗是新的,换上的服装也是新的……王奇杰在现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立花杆、吹芦笙、跳苗舞、敬米酒,一场盛大狂欢中,同时洋溢着默默温情,那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约桥下或是到树林中对歌,交换腰带等定情信物,一批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芦笙迎宾朋,美酒敬远客

“尽管田坝村实现整村脱贫,但脱贫致富的‘三驾马车’还要不断加油。今年二月二,龙抬头,村民马上投入春耕,以一个丰收年迎接明年花山节。”许建军说出自己内心的话。

悠悠芦笙越千年,田坝旧貌换新颜!如今,田坝村仅仅是初战告捷,接下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定会创造出一个红籽果般美好的新光景,将火辣传奇抒写在赤水河畔。

来源:川江都市报

【普通帮扶干部镜头里的泸州脱贫故事】
乌蒙山险,赤水河深,云贵川三省鸡鸣相闻;冬去春来,蝴蝶飞舞,漫山遍野的红籽果娇艳欲滴;雪山关下,奢香故里,汉、彝、苗民族世代在这片红土地上劳作。

从2016年起,作为泸州市文广旅系统的帮扶干部、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王奇杰,背上简易行囊、挎上照相机,一头扎进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跟踪拍摄扶贫攻坚历程。

扶贫干部披着星光入户、乡亲顶着烈日挥汗、孩子迎着朝霞上学,姑娘伴着芦笙起舞……在3年的时间里,王奇杰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田坝村的脱贫历程,完成了全市首部扶贫题材日记体纪实摄影图文书《我的田坝我的村——扶贫攻坚第一线摄影纪实》。

今天,我们跟随王奇杰的镜头,看看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一个普通村寨脱贫路上的点点滴滴。

【镜头一:育苗 】
大山里的“花朵”浇灌人
时间:2018年5月

在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75岁老人曾安文是花朵的“浇灌人”。这位民办教师从1964年开始在村小任教,退休数年后又在家里办起了“花朵幼儿园”,让一代代“山里娃”根深叶茂。

下午放学,一路洒满欢笑,孩子们蹦蹦跳跳着回家。这时,曾安文坐在屋前的青石板上,腿上放着一本书,左手逐页翻看,右手握笔不时备注。

“班上20多个孩子,最大的7岁,最小的3岁,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如果去乡上的幼儿园,孩子们要走10多里路……”一阵忙活,曾安文抬头眼望前方,嘴里不由喃喃地说。自儿子和老伴相继离世,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会感到温暖和快乐。

曾安文从村小退休后,于2013年起在家办幼儿园

18年前,曾安文并不孤单。那时,家中刚刚添了一个可爱的孙女,退休后享受着天伦之乐。可惜不久,儿子放牛回家时不慎从高山上摔下,医院抢救无效身亡;2013年,老伴又因病去世。那时,一闭上眼睛,泪水哗哗地流。每天睁开眼睛,不得不重复昨天的枯燥:一个人担水、种地、洗衣、做饭……

2013年底,曾安文在家办起“花朵幼儿园”。一名老师,几张破旧的课桌,20多名孩子挤在一起,曾安文再次回到三尺讲台。没有其他老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曾安文一股脑儿“单挑”。从早到晚,上下午各两节课,因长时间站立,曾安文左腿常常打颤,越来越不听使唤。

其实,之前在村小教书的最后几年里,曾安文站在讲台上也不会感到很吃力。2002年的一天,狂风暴雨,村小教室到处漏雨,曾安文跑去教室抢修,不慎摔断左腿。“我从小在这里读书,高中毕业后又回到这里教书,前前后后待了50多年。”曾安文这样解释他的奋不顾身:学校是我的家,学生是我的亲人。

“一杯茶慢慢斟,献给领导表表心,天远路远来走访,又费力来又操心……四杯茶慢慢斟,党的话儿我们要听,好好读书练本领,长大为人民献青春。”每年“六一”儿童节,一些爱心企业、单位给幼儿园赠送礼品,曾安文都会领着孩子们唱自创的《敬茶歌》。他认为,孩子们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懂得感恩。

50余载教书生涯,究竟教过多少学生,曾安文早已记不清楚。不少孩子已考上大学,一个接一个地走出大山。每逢春节或寒暑期,学生来看望他时,曾安文的脸颊上总是挂满灿烂的笑容。

【镜头二:吐绿】
苗族大妈的三个心愿
时间:2016年3月

一嘟噜、一连串,绽放赤水河山崖的红籽果,富含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口感偏涩,学名“火棘”。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乌蒙山区时,战士们纷纷采摘下“火棘”充饥,从此又名“红军果”。早年的灾荒年月,红籽果也是当地老百姓的“救命粮”,一家人上山采摘红籽果,晒干后磨成粉状,搅合玉米面蒸熟,作为备用口粮。

今年65岁的蔡友珍,和儿子王明远相依为命。小时候,蔡友珍曾摘红籽果度饥荒,听父母讲述红军故事。

苗族蔡大妈有三个心愿

2016年3月8日,王奇杰第一次来到田坝村,走进蔡友珍的家里。面对远道而来的帮扶干部,蔡友珍吐露出三个心愿:治好儿子的病,把没有盖完的房子盖好,娶儿媳妇抱大孙子。通过走访,王奇杰逐渐摸清蔡友珍的家底:没有劳动力,山上粮食少,喂不起猪,仅喂了几只鸡,靠卖鸡蛋度日。显然,如果只靠老人孱弱的双肩,无法改变家里命运。

村民的期盼就是扶贫干部解决问题的方向,几番思考,王奇杰和驻村第一书记给蔡友珍家开出“脱贫药方”:尽快治好她儿子的病,恢复劳动能力后安排外出务工;政策兜底,解决温饱问题,给她安排一个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又一轮红籽果花开花落,当王奇杰再次来到蔡友珍家里时,碰到刚打工回来的王明远。一年前,小伙子还病怏怏地躺在床上,如今精神抖擞。王明远兴奋地说:“去年病治好后就去云南建筑工地打工了,前几天抽空回家修房子,下半年就能搬新家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话音刚落,蔡友珍从屋里出来,老人逐一细数着家里一年来的变化:乡里给她安排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每月400元工资,今年又多养了10多只鸡,还喂了两头猪,儿子已经打工赚钱了,新房也快要修好了。“等搬进新家那天,我要杀猪庆祝。”母子俩正乐呵呵,只听得咔嚓一声,王奇杰拍下这动人的瞬间。

蔡友珍搬进新家,杀猪庆祝

2016年以来,田坝村共有81个像王明远这样的贫困户外出务工,全村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核桃种植2800余亩、烤烟600亩,养殖肉牛679头、生猪880头“。外出务工+种植业+养殖业”成为该村脱贫路上的“三驾马车”。此外,田坝村还完成蓄水池的防渗透处理,安装人畜饮水管道10千米,为该村180户、1300余村民解决了饮水问题。

【镜头三:离别】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时间:2019年4月

“人间最美四月天”,赤水河沿岸的一片片翠竹林,郁郁葱葱,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将要告别这块梦牵魂绕的土地,田坝村第一书记许建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你是党员,退伍军人,眼下田坝村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2017年5月,因组织安排,许建军来到田坝村。当时小山村离泸州城区210公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交通闭塞,产业单一,自然灾害频繁。

两年的坚守,田坝村实现“社社通”水泥公路、户户有安全住房、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由过去的2200多元提高到5500多元,2018年如期摘掉贫困村帽子。

2019年4月4日,许建军要卸任第一书记离开田坝村了。上午,许建军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和村社干部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话别会。这个消息立刻传遍山村,许建军刚走出会议室,村民纷纷围上前。

第一书记许建军和群众道别

“许书记真的要走啊”“许书记,可不可以不走,我们舍不得你”“你要常回来看我们哟”……村民们依依不舍地拉着许建军的手说。

历经冬寒,方知春暖。雪山关漫长的冬天已经过去,变暖的不只是天气,还有乡亲们的心。纵有万般不舍,分手的时刻终究还是到了,人群中不知谁高喊了一句:“大家让条路出来,站成一排,都可以和许书记握手。”拥抱!握手!话别!拭泪!当许建军的身影越来越远,村民们脑海中泛起了浓浓的回忆。

陈国珍60多岁了,10年前老伴去世,有两个女儿,一个远嫁外地,一个在外打工,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许建军帮她申请易地搬迁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无数次,患病时帮她买药,赶集时开车接送。对于陈国珍老人而言,许书记就是她的亲人。

贫困户王超元是彝族人,住房严重漏水,许建军多方协调,帮助申请到D级危房改造资金,还鼓励他发展种养殖业脱贫致富。临近春节,许建军会带上礼品入户慰问。

2018年,许建军被叙永县机关工委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当有人问用怎样的词来表达两年的驻村感受时,许建军的答案是“难忘”,难忘所有乡亲、难忘所有经历、难忘所有变化。

【镜头四:绽放】
脱贫后不一样的花山节
时间:2019年2月

2019年春节,田坝村迎来最喜庆的节日——花山节(也叫踩山节)。这是一个苗族、彝族、汉族杂居的传统村落,每年相继举办寨头苗寨的花山节、九家沟苗寨的踩山节、二月二苗湾彝寨的龙头节、五月寨头苗寨的野草莓采摘节等。

村民一路走来一路歌,欢欢喜喜过踩山节

田坝村四社寨头苗寨有119户652人,和田坝村一样,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又是一年花山节,正月初三清晨,苗家儿女身着盛装,走出家门聚集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活动组织者黄显光说:“今年花山节升国旗,田坝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们在欢庆脱贫的同时,也要借此机会表达苗家人感恩党、爱祖国的心情,饮水不忘挖井人。”立起的花杆是新的、升起的国旗是新的,换上的服装也是新的……王奇杰在现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立花杆、吹芦笙、跳苗舞、敬米酒,一场盛大狂欢中,同时洋溢着默默温情,那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约桥下或是到树林中对歌,交换腰带等定情信物,一批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芦笙迎宾朋,美酒敬远客

“尽管田坝村实现整村脱贫,但脱贫致富的‘三驾马车’还要不断加油。今年二月二,龙抬头,村民马上投入春耕,以一个丰收年迎接明年花山节。”许建军说出自己内心的话。

悠悠芦笙越千年,田坝旧貌换新颜!如今,田坝村仅仅是初战告捷,接下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定会创造出一个红籽果般美好的新光景,将火辣传奇抒写在赤水河畔。

来源:川江号客户端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何怎么挽回前男友如何怎么挽回前女友如何怎么挽回男朋友如何怎么挽回女朋友 情感咨询异地恋异国恋挽回前任离婚婚姻修复出轨小三劝退挽回爱情失恋分手复合星盘占星桃花
  • #冒个泡##今日贴纸打卡# 每个新的开始都值得被记录,我又给自己揽活了,期待快点出徒[笑cry]#云拿月[超话]#大概是通讯记录昨天重刷了一遍,然后突然就想做这
  • 在深圳贩卖办公室的楊小姐‍ 分享办公室合集4⃣️7⃣️华侨城地标|OCT大厦精装668㎡电梯口 办公室 门面当地4+1 大厅可坐45人正南 看海景:1501
  • 夏日运动爆汗后衣服都被汗水腌入味The Laundress教你如何护理运动服装,不留汗渍和异味,清爽一「夏」!我们将于7月29日在评论区抽2人随机送出The L
  • !!
  • 我们都明白平静是好的,但往往这个心就是静不下来。当你的家里人骂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平静,心里默念平静;当你的孩子得病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心疼,因为你越心疼牵挂,他病
  • 装修很Loft风,蛮好看的,还简单又省钱;价格在20人民币左右一杯,茶品类型挺多,名字精致,然后点了也不知道是啥[污]口味比贡茶、皇茶确实好喝一些,但是没有特别
  • 可能连他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不是在演戏了,因为真的太真了,好多反应都成了下意识的了[骷髅]先看了第二季主役采谈,说了虐点的形成原因:有矛盾要好好交流[允悲]以及两
  • 一条东北的汉子,因为骨子里的“浪”浪进了至今无人登顶的梅里雪山里去说要登山,下来后穷愁潦倒的浪迹路上,凭着执拗,到成了透山铃手工制作的传承人!凭着几块板子合成的
  • 【厉害了,钵问, 听说你最近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颠覆传统钵钵鸡 , 4D厨房 , 明档式自选 , 红油味、藤椒味两种味型 , 爱吃什么选什么 , 推出菜单套餐销
  • 我真服了,穷疯了,一瓶水都偷,我每5公里补两口水,计划在15公里补水吃胶,当时大概是5点20左右,天还很黑,我放置在隐蔽路边栏杆阴影处的水竟然不见了,被偷了,我
  • 【《饕餐餐馆》等沈阳作家创作并获第四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的作品已全部出版】日前,第四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9部获奖作品出炉,沈阳市儿童文学作家源娥的《饕餮
  • 四季辗转,春夏轮回,大雁又南飞,西风瘦衣,谁在风口等君归。九九归一,呼我盟鸥青云上,数行白鹭向青空。
  • 股市波动率会逐渐下降《红周刊》:最近,肖刚、郭树清等在演讲中都提到了资本市场,不仅提示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还提到直接融资的比重要提升,您认为我们需要一个牛市吗?
  • 别让我如此悲伤:请赶紧写信给我,告诉我他回来了……最近一周重新上班的第一天给同事们带的开心果成都已经是可以穿两件的温度了一个多月没上线发现还有人一直在跟我送金币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
  • 人在石中行,奇石蔽日,石峰之外,有蓝的天,白的云,成为一个奇妙的小世界,别有一种意趣。你满足了我所有的青春幻想,你是坚强独立的夏常安,是多才多艺的暖心学长李想,
  • 幸福就是一杯水,珍惜了自有甘甜,浪费了淡而无味;心情就是一缕风,简单满足才能不累,看淡了心境自有秀丽,看开了心情自有美丽。幸福就是一杯水,珍惜了自有甘甜,浪费了
  • 【劵值】20【券后价】 19.9淘囗令¥elai0c8UgPi¥长按全选复制全部,打开【手淘】领券#世界之大,唯爱谢娜##唐嫣时间都知道#我想每个女孩子的梦里都
  • 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面对不知所措,第一次感到如此无法承受的压力,我喘不过气,去推理,去查找,去讨论,上午天下起了雨,我也如同这天气,在这样的天气里摸索,没有放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