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善住寺(龍王廟)文殊讲堂:一起学《坛经》:般若品(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卷(第六段)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  修多罗是印度音,就是“经”的意思。六祖这里说一切的佛经,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在十二种体裁的经中怎样说,都是因为有了众生,才可能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了众生,那么一切万法都失去了作用,何况佛法。因为有了不同根器的众生,佛才分别说了十二门的法。为什么“智慧性方能建立呢”?一是佛能说,二是众生能听懂——因为众生本具佛性智慧嘛,不然,佛说这些法有什么意义呢?古今一切万法,都是来自人的认识,都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认识,哪里去找这些法呢?三是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有那么多的烦恼,陷在生老病死之中不得解脱,佛才相应地说了那么多的法。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相应的法,两者是相依互存的,关系是可以转变的。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愚人可以转为智者,凡夫可以转为佛。六祖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一再把话挑明:“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以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这本书,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在这里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读经读迂了。看到六祖说:“不悟佛是众生”就火冒三丈,佛还会迷吗?还会不悟吗?当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这里用的是反语,让众生增强信心,从而强调了“自性”、“自悟”这一关键问题,把话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真正要众生悟入也不是容易的,你说祖师们急不急呢?唐代道吾禅师看见老师药山禅师接引两个师弟,其中一个师弟老是上不了手,回答不出,道吾在一旁急得把自己的手指都咬烂了,他在想,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你为什么还不能懂呢?你为什么不能在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呢?你就是真如,为什么不能直下便是呢?
  这里要谈一谈善知识的作用。六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里五祖是善知识,对六祖的大悟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六祖悟后又干什么呢?是不是到山里去了,到净土里去享福呢?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还没有得度,怎么能不管呢?悟后的六祖又成了众生的善知识。要知道,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佛法是众生的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所以对世间的事,要积极去做,要多为众生着想。有的人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为众生做事才是你修报身,化身的根本道场,自私自利的那个心,怎么修得来报化呢?六祖确实是明眼人,他处处为众生着想。对上根的人,六祖希望他们“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对下根的人,不能自悟的人,六祖希望他们“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所以,一般人能找得到“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识依止,是有大福份的。佛教中常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嘛,那解最上乘法者就更难遇到了。“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你把自己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
  这里再强调一下自己的这本无字天书。六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六祖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都可以从自己这部天书中产生出来啊!可惜一般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遇到了大善知识的开示,便能自见。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求道的心,求解脱的心,是否迫切而坚决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我想,如果求道的心迫切,并持之以恒,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必定会有花开见佛的日子,乃至“一悟即至佛地”。
  有人说只有上根利器的人、大知识分子才能学禅宗,下根的人就不能学。其实这是外行话,禅宗是三根普摄,对文化低的人更为适宜。你想,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如中观、唯识不知要读多少年的书才入得进去。玄奘大师在印度十六年,一部《瑜咖师地论》就学了整整三年。后来回到长安,介绍“一本十一论”,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其中的内容太多了,到了后来就有十一种“论”来帮助理解《瑜伽师地论》。要把这十一部论看完,就是大学者们,没有几年的时间,通看一遍都困难。再说《般若经》就有六百多卷,玄奘大师翻译完毕后累得要命,说:“唉!我终于把这部经译完了;这部经大概与东方人有缘,总算没有业障,还一口气把文翻译完了。”六百卷,通看一遍要多少年啊!所以中观、唯识才是上根利器之人搞的,他们聪明,记忆力又好,没有文化的人对这些哪里谈得上学呢?禅宗内没有别的,只有一部经,就是你自己,你认得你自己就了事了。这么直截了当,这么简便易行,与有无文化毫无关系。
  再说一下“无念”。一些修行的人不懂六祖这个“无念”的真意,很久以来,都以为般若三昧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念头。这种说法误人不浅,禅宗后来的衰微,也与这个错误的理解有关,所以有必要再次申说一下。其实六祖在《坛经》中涉及到“无念”的几个地方都是解释明白的。不知那些人为什么产生那样的误解。我认为,这是因为后人把“无念”两字执着了,不结合佛法作彻底的研究,认为只这两个字就够了,佛法也可以不讲了,祖师们的开示也不必听了;一说用功,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一想就“有念”嘛。于是经也不看,论也不看,戒律也不管,参话头也只参一个,等等等等。总之无事可作,无事可言,好事、坏事做不做都一样。这就把一个好端端学佛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废物,头脑也越来越简单。他们认为,因为“无念”嘛,就是要扫除一切思想内容。须知这种“无念”决不是六祖大师强调的那个“无念”。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思不想对身心的调节也还是有益处的,如一些工作劳累下来,练练气功,扫除杂念,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放松,得到较好的休息和恢复是可以的。如果认为这就是道,就什么都可以不干了,什么都不想了,成年累月在那儿空坐,那就大错了。
  “念”在佛法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记忆,即以不忘失为性;二是指系念,即把某件事情放在心上。两者相近而不同,都是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功能,没有这个功能,思想就没有积累和创造。修行的人,非但要用这个功能,还应把它锻炼得更加有用才行。所以,无念若理解为不思、不想、不忆、不系念,那就危险了。
  但六祖大师这里的无念的真解是什么呢?就是六祖紧接着说的“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其己灵不昧,神用无滞的感知能动;二是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的自在。也是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清净常流的一念,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若在修行上达到了这种火候,当然就会“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乃“至佛地位”。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里面的尺度。阿弥陀佛

注:很多禅修者,尤其是初学者,常常感觉迷茫:禅修从哪里入手?佛在《如来师子吼经》和《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境界经》中分别作了阐述。第一大纲领就是禅观应该先从自己的五阴开始,外道也修禅,外道的观水、观火、观瓶、观脉以入定,则非是佛教禅定,都不是从自己的五阴开始观起,故不能得菩提境界;第二大纲领就是从自身烦恼观起,我们凡夫烦恼众多,主要从贪嗔痴观起。其他外道禅观自身气、观自身明点、观自身丹田里的丹,则不是佛教的禅定。当然这里说的两大纲领只适合念法禅。念法禅,主要是念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十二因缘,念法禅走向明心见性,断烦恼,登贤圣之位;大乘佛教还有一种念佛禅,就是观佛法身、观佛化身和观佛报身。这个也是禅。这种禅可能会观自身五阴(如观佛法身的禅),但是多半不观自身烦恼。这种禅属于净土范围,其方向主要是修念佛三昧,现世见佛。观佛法身的经典有《普光明藏经》等;观佛化身的有《普贤十大愿》等,观佛报身有《观佛三昧海》等(观佛32相80好)。这个念佛禅也是禅,是净土禅,以证坚信为主,如观佛法身禅里最典型的禅就是《占察经》中的真如实观,可以现世见佛,证得坚信位(十信位),然后加以愿行,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观佛禅以取证十信位为目标,而念法禅以取证十住位(十住菩萨了了见佛性)甚至初地为目标。

善男子。欲求义者。彼人当于自身中求。善男子。若欲求菩提者。应于自身五阴中求。说是真实语义法时。——《佛说如来师子吼经》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诸佛境界当于何求?”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诸佛境界,当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所以者何?若正了知众生烦恼,即是诸佛境界故。此正了知众生烦恼,是佛境界,非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所行之处。”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若佛境界即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者,诸佛境界有去来乎?”
文殊师利菩萨言:“不也,世尊,诸佛境界无来无去。”
佛言:“童子,若诸佛境界无来无去者,云何而言若正了知众生烦恼,即是诸佛境界耶?”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如诸佛境界无来无去,诸烦恼自性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佛言童子:“何者是诸烦恼自性?”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诸烦恼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异诸烦恼自性者,如来则非平等正觉;以不异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觉说名如来。”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汝能了知如来所住平等法不?”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我已了知。”
佛言:“童子,何者是如来所住平等法?”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贪嗔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贪嗔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一切凡夫于空无相无愿法中起贪嗔痴,是故一切凡夫起贪嗔痴处,即是如来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空岂是有法,而言于中有贪嗔痴?”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贪嗔痴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贪嗔痴复云何有?”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空以言说故有,贪嗔痴亦以言说故有。如佛说比丘,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非诸行法。此无生无起无作无为,非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则于生起作为诸行之法,应无出离,以有故言出离耳!此亦如是,若无有空,则于贪嗔痴无有出离。以有空故,说离贪等诸烦恼耳!”
佛言:“童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莫不皆住于空之中。”
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修行者,离贪嗔等而求于空,当知是人未善修行,不得名为修行之者。何以故?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即空故。”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汝于贪嗔痴,为已出离,为未离乎?”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贪嗔痴性即是平等,我常住于如是平等,是故我于贪嗔痴,非已出离亦非未离。世尊,若有沙门、婆罗门,自见离贪嗔痴,见他有贪嗔痴,即是二见。何谓二见?谓断见、常见。所以者何?若见自身离贪嗔痴即是断见,若见他身有贪嗔痴即是常见。世尊,如是之人非为正住。夫正住者,不应于己见胜、谓他为劣故。”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若如是者,住于何所名为正住?”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夫正住者无有所住,住无所住,是乃名为正住之耳!”
佛言:“童子,岂不以住于正道为正住耶?”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若住正道则住有为,若住有为则不住于平等法性。何以故?有为法有生灭故。”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无为是数法不?”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无为者非是数法。世尊,若无为法堕于数者,则是有为非无为也。”
佛言:“童子,一切圣人得无为法不有数耶?”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非诸圣人证于数法,已得出离诸数法故。”(观贪嗔痴无来去,无所住、平等空,是入道初门) https://t.cn/EJkZjHz

益西彭措堪布:
由梦可以了解
三大真理

1 、由梦了解万法唯心

汉地净土宗的祖师彻悟大师这样说:
“ 诸喻之中,
梦喻最切。

如梦中所见山川人物、
万别千差,

皆不离我能梦之心,
离梦心外,
别无一法可得。

即此可以比喻,
而知现前一切万法,
但唯心现也。”

( 他说,
在一切比喻当中,
梦喻最亲切。

比如,
梦中见到的山川人物、
万别千差的景象,

都不离开能梦的心,
离梦心之外,
得不到一尘许的法。

由这个梦喻就知道现前一切万法,
都只是自己的心显现的。)

这是由梦而了解到第一大真理 ——
万法唯心自现。

智慧高的人由这个启示,

就恍然明白山河大地、
情与无情、
色声香味、
亲怨恩仇、
升沉苦乐,

无一不是自心的显现,
离开自己的心没有丝毫许的法。

这样贯穿到三界六道,
可以见到无一不是虚妄分别心的现象,
探究它的根源就是分别心,

所以说
“ 三界无别法,
唯是一心作 ”。

往上看,
声闻、
缘觉、
菩萨、
佛,

也无一不是心显现的。

2 、由梦了解万法皆空

阿底峡尊者说:
“ 梦的比喻很殊胜,

通过白天对梦境中
色、声、香、味、触、法的观察,

得出其为虚假的结论,
由此进一步观察,

发现白天的
色、声、香、味、触、法的
显现也同样虚假不实。”

这是由梦可以了解到第二大真理 ——
万法空相。

所以这第二个妙处,
就是从梦入手,
展开来遍观一切有为法,
可以见到万法皆空。

我们想想,
梦中的色声香味触法是不是
“ 似有实无 ”,

似乎是明明在显现,

森罗万象、
纵横变现,

真正往里面观察,
其实全然无有。

所以这个梦是那么明显的说了

“ 现即是空 ”、
“ 缘起性空 ”的妙法,

但是世上知音难遇,

有耳如聋、
有眼如盲,

都听不懂、
看不到。

其实这又是一大暴露,
具慧的人抓到这个线索,
一探就探到了万法一味的大空性。

再往当前一看,
遍天遍地都在演说
“ 诸法如梦如幻 ”,

正当显现的时候,
就是
“ 有即非有 ”,
和梦没有任何差别。

这个地方的重点是
“ 正现的时候实际是不存在的 ”。

随便观察梦里的一个法,
比如梦里出现一座山,

缘聚则有、
缘散则无,

因缘聚合的当下现了,
缘一散就了无踪影,
聪明人马上就知道这是假的,
没有一点实义可把捉。

梦里样样是这样,

醒时的显现哪样不是如此呢?

醒时,
我们眼睛正见色法时,
一刹那就没有了,

这和梦有什么差别?

与此相同,

耳听声音、
舌尝味道、
鼻辨气味、
身作运动、
意作思维,

都是因缘聚会时的幻像,
刹那就没有了,

这不是如梦吗?

请问,
这里面有什么实义呢?

能捉住一点东西吗?

这样也是由梦这一法推开来就见诸法空相。

所以,
梦的比喻是何等重要,
它是一把钥匙,
借它就可以打开真理的大门,

懂得梦就懂得佛法、
懂得人生、
懂得轮回、
懂得世俗和胜义、
有法和法性。

刚才第一层讲了,
要了解万法唯心,
梦是最切要的比喻,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梦里都有对应,
而且梦很明显的告诉我们,

这所有的一切确实是从心自现,
而不是在心外的显现。

有了它,
再看三界六道的大梦,

只是境界更宽广、
更持久、
更复杂、
心识更明利,

但万法唯心的妙谛确实是一以贯之的。

现在这里,
要体会缘起性空,
这也是借助梦喻来通达。

在诸佛菩萨的经论中,

虽然讲到
幻化九喻、
幻化八喻、
幻化六喻等等,

但首要的比喻就是梦喻。

比如鸠摩罗什大师译的
《 金刚经 》中
最后一偈有六个比喻,
梦喻是第一。

宁玛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
《 大圆满虚幻休息 》,
主题就是讲幻化八喻的修法,
其中梦喻是第一个。

佛经讲了很多有为法的比喻,
除了梦喻,

还有
乾达婆城、
水月、
影像、
空花、
绳蛇、
兔角、
龟毛、
石女儿、
二月、
阳焰等等,

讲这些比喻的用意何在呢?

就是显示万法皆空。

以一个比喻就可以表示一切缘起生的法,
当体就是空的,
连一微尘的实质也没有。

这是告诉我们,
一切有为法都不可当真,
从这里观照就可以放下分别执著。

在这一切比喻当中,
梦喻是总的比喻。

前面说过,
利根者由一个梦喻就可以透入一切佛法,

但是根性不利的人还不能悟入,
那就再举其它种种比喻,
进行多方面观察,

或者某个比喻能和他相应,
或者几个比喻合起来能把他点醒,

但不管怎么说,
这些无一不是在讲述梦的涵义。

3 、由梦了解不生不灭的法性

请大家观察,
梦里境界起起灭灭、
人来人往、
忽东忽西、
时苦时乐,

有生灭、
有增减、
有染净、
有时空、
有自他、
有色声香味触法。

现在问 :
这些是真的吗?

其实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在梦心的角度看是有,
但在真实中,
确实是一点也没有。

其实,
真实当中,
从来没有动摇过,
没有生灭过。

尽管在梦里千变万化,
可是那个真人
( 比喻法性 )
是没有生灭的。

另一方面,
这些假相在醒来时一无所有,
在这时不生不灭的面目就显出来了。

这里有两点 :
一 、梦里的有为法,
醒来就消失,

从这一点就了知它是本来没有的,
本有的法是不可能消失的;

二 、醒来见不生不灭,
既然它露出来了,
这个就是本有的无为法,

而且即使在做梦时,
也一样是不生不灭的,
只不过当时没有觉悟到。

这就是由梦喻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第三大真理 ——

诸法的法性本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

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醒梦辩论歌,
就能从一个极微尘里剖出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卷。

这才知道在这篇道歌中演唱了无量无边的佛法。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观察体会,
就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都在道歌里揭示无余。

关键是要有
“ 举一反十 ”的
智慧力,
那就能一通百通,
万法汇归于一梦。

我们回顾醒梦十番辩论,
确实处处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
“ 现前显现 ”和
“ 现量亲见 ”,

是讲一切醒梦显现,
正显现时,
一个心识上就有现前的相分和了别的见分。

又如,
“ 自心迷现 ”
是讲一切有为法都是从内的心识显现的。

“ 待缘方生 ”
是讲醒梦都是缘起生的法,
由现象都是偶然性,

就知道这决定不是无因生,
因为如果是无因生,
就可以恒时有。

我们观察到显现平等是缘起生,
从这里去看,
醒梦的显现都是缘聚则有,
缘散即无。

在这上面一观察,
就见到平等都是似有实无
( 好像是有,
实际没有 )。

由此就知道任何有为法一定都是空相。

再下来,
一切显现都是梦,

梦里的
山川、
人物,

梦里的六道,
这些是假相,

所以当它一消失,
就显露出原本不生不灭的法性,
这就是无为法。

以这个原因,
道歌说
“ 此后二者融为一,
一亦融入虚空里 ”。

大家想想,
梦一醒来,
假相完全消失了,
只留下一个觉悟。

这是比喻现前了不生不灭的无为法。
幻是可以离的,

非幻怎么离呢?

幻是心造作的,

那个不生不灭的怎么是造作的呢?

这就是所谓的胜义。

再看,
梦里的境界正在纷纭幻变时,

一观察就知道实际是无有的,
所以叫做
“ 无而现 ”。

另一方面,
那个不生不灭的法性,
一直就在那里,

哪怕梦里再现多少生灭、
有多少显现,

它是始终没有生灭的。

等到梦的迷乱一消除,
本有就显现。

这样去体会
《 辨法法性论 》的
有法和法性,
从一个梦喻就可以深入进去,

所谓的
迷乱、
无迷乱、
轮回、
涅槃、
杂染、
清净、
转依,

由此都可以得到了解。

4 、一切皆由心造

第一要知道,
除了心之外,
不可能还有其他作者。

蒙昧的人啊,
这么明白的事你还不知道,
天天都只是自己的心在动,
除了这颗心之外,

还有什么作者呢?

道理是太真太平常了,
自己心心念念在动,
还说作者在心外。

第二要知道,
既然一切唯心造,

心造出来的现象会在心外吗?

这也是很明白的,

心怎么能造出心外的东西呢?

所以都是由心自己造、
自己现的。

第三要知道,
这心正现的时候,
它不是石头,
它是明知的。

这个心识既然是一种明知的体性,
我们就知道它一出来就是既有相状又有了别的。

没有相状,
能说了别吗?

想想看,
没有五颜六色能说有眼识的了别吗?

所以了别就是对相状了别,
不是像石头那样什么不知道。

再看,
离开了别,

能说心前有相状吗?

没有了别,
就是什么也不知不见,

怎么会有相状呢?

所以相状就是了别的相状。

所以,
心一起来必然是有相、
有了别的。

从这点去看醒梦,
都只是一个分别识,

既有心识的现相、
又有心识的了别,

完全是平等无差别的。

第四要知道,
“ 一切唯心造 ”

就是说心上的缘起,
在这个心里不论现什么,
不论色受想行识,
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

从“ 它是缘起 ”
这一点作为方便,
下手去观察,
就知道这些都是本来没有的空相。

这也是完全平等的。

凡是由心造作的有为法,

在实相中如石女儿、
如空中的毛发一样,

完全是不存在的。

梦里是这样,
醒时也是这样。

第五要知道,
既然这一切内外显现都是本来没有,

这些所谓的
生灭、
来去、
一多、
人法、
六根、
六尘,
此种彼种,

实际中是没有的。

由此就了解到这个心的实相,

远离生灭、
来去、
一多、
人法、
根尘等等,

它就是离戏的大空性。

这也是醒梦平等的。

我们很多人就是满世界跑,
住了这座寺庙又到那座寺庙,
住了这座山又住那座山,

外表上又是念、
又是说、
又是修这个修那个,

又是做这种行为那种功夫,

剃了头、
穿了僧衣,

又是敲打唱念,
又是这里辨一通那里说一顿,
都是要学佛修行。

但是普遍的状况是,
很多人都在外面找佛法,
心里始终没个着落。

这样流浪奔走,
何时是归家的时候!

5 、佛法在吾心

其实,
佛法是原原本本现成的,
佛法就在你的心里。

如果有智慧的话,
天天都是在佛法里,
佛法就在你的心里。

佛法千言万语、
说东道西,

其实都在你心里。

如果你能把这首道歌弄通弄透,
那就能以一字法门把握关要,

这个叫
“ 一字大法门 ”,
这一字就是
“ 梦 ”。

以上七穿八露地让你明白,
这首道歌是这样不可思议,
但归起来只有一字,
舒展开,

时时处处、
开眼闭眼都是讲这一字法门。

你这就体会到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智慧、
大慈悲,

给了你一个精要的法,
把一切一切的佛法都融合在这首道歌中,
为你作了极具窍诀性的开示。

这是不是总一切法、
持一切义的微妙章句呢?

是不是每天都应该去体会、
须臾不能离的法呢?

是不是一生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也从观看了你在北京冬奥会后就认识了你,你也成为了我心目中新的女神。这也是我认识你后你过的第一个生日。
  • 以“小支点”撬动“大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困难……”7月18日,回忆自己刚到团庄村的印象,西岔镇团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
  • 六祖法寶壇經參學體會 行由品第一  (接上文)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
  • 醒来后,我更多的是自责,可能那就是我们在一起时你要面对的压力,这些压力压的你走不动路,可你都未曾吧其中的一件给我,我知道你心疼我,所以有很多事情很多话你没有告诉
  • 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
  • 8强果然发挥稀烂,被sn这个水军队干掉了,ZOOM也带上了痛苦面具,ZOOM最巅峰的一年就这样结束了,zoom是我很喜欢的选手,现在年纪大了,打不动了,再也没有
  • 又有新一批华为HarmonyOS正式版,正式开启[羞嗒嗒] 机型有:华为机型: Mate X2 、Mate Xs 、 Mate X 、 Mate 40系列、
  • 天啊,当时真的太想哭了,我就头低着用头发挡住使劲忍着不想让他们看到我哭,吃饭的时候我妈又嘱咐我衣服怎么洗、床单被罩怎么晾、下床的时候一定踩稳手一定扶着….. 吃
  • 多囊宝妈回国后在朋友圈的晒照,配文:“大宝与二宝”据宝妈说,在宝宝没有出生前4年,狗狗就已经来到了他们家里,狗狗日夜陪伴,带去了而很多欢乐,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小宝
  • #王鹤棣[超话]#[心][鲜花]#王鹤棣爱普诗黑巧中国区代言人# 我爱吃,所以对它要求非常高!真是个有趣幽默搞笑的大笨蛋帅哥[打call][舔屏]@王鹤棣_Dy
  • 希望各位宝妈们都明白,那是你的娃,不是我的[亲亲]#省考##石家庄市直[超话]##考碗公考# 大家都知道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很难,尤其是像我过这样的超级人口大国。只
  • #杭州租房[超话]#房东直租 无中介费4号线储运路地铁站D出口100米德信首望整租两室loft 随时看房拎包入住 3000可月付看房随时18758860915V
  • そのぶん俺も"橘はるか"への感謝も込めて恩返しできるように頑張らないとなと気合いが入りますそして温かく待っていて下さった北海道の皆さんに感謝
  • 《黄帝内经》在生命功能方面发展了《易经》的平衡观,它高度强调阴阳秘,精神乃治”;在病理方面,则强调“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合德,刚柔有体”是《易经》用以说明
  • 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群跳脚的貌似生活不幸的智障野人,突然又觉得生活真美好啊,工作都没那么烦人了,同事们也变得那么可爱。#玲珑月广播剧[超话]##七天安利玲珑月# D
  • (*其他类型会员卡不享受此活动)*停车场服务台上班时间:08:30-23:00如需刷停车卡的顾客请在该时间段内凭电影票到停车场服务台刷卡打折!本店不设停车场刷卡
  • 这个相位出有致命魅力的人,漂亮不漂亮还是要看具体的盘来断定,一般金冥三合都是不错的,刑相位要不很丑要不很美,如果金星被刑克的不严重的话一般都不丑的。大家知道郑伊
  • ⑧一个简单的自拍⑨这么多年了还是会被麦当劳骗… 客订 • ‍♀️又是画了好几天的一幅!很享受婚纱插画创作过程,因为就像是在一笔一划缔造幸福。
  • 并且我一打游戏就想阴阳怪气,但是又不会那种的阴阳怪气,自己打排位输了还很容易生气,又不会rap式骂人,经营成长模式的游戏通不了关也会很暴躁,我可能就是佛系且暴躁
  • #小奶兮成长记##秩序期# 兮崽的秩序期太恐怖了动辄大哭一场还总是哭的停不下来其实她就是想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但是有时候力不从心又需要帮忙然后其他人在帮忙的时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