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陕西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陕西考察,为陕西擘画发展蓝图。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三秦儿女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弘扬光荣革命传统,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片

这是2019年8月29日拍摄的被绿色环绕的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

图片

2021年4月13日,X9041次中欧班列(西安)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

“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
  
6月盛夏,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一派生机盎然的好风光。山地苹果园枝繁叶茂,设施大棚内瓜果飘香。火红的辣椒挂在窑洞墙头,映衬着红火的日子。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赴陕考察,第一站就来到梁家河。了解村民增收、林果种植、养殖业发展、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总书记问得细、问得深。在延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强调“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21年9月,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看到村民侯志荣一家靠着各级帮扶和自身努力摆脱了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说:“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三秦大地上下团结一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老区延安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八个一批”工程,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帮扶。在秦巴山区,易地搬迁、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扎实推进。
  
一系列有力举措,让三秦大地换新颜。截至2020年底,陕西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县全部建起保障农民稳定增收、村集体可实现积累的产业。2021年,陕西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万元,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
  
谈及脱贫后的变化,侯志荣开心地说:“家中土地入股到苹果合作社,每年有2000元的分红。我老伴做保洁员,今年每月工资又涨了300元。去年孙子考上大学,今年村里引进文旅公司,好事一桩接一桩。”
  
在秦岭深处的商洛市柞水县,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乡亲们努力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强品牌,如今,“小木耳”已成“大产业”,全县木耳产业链总产值逾50亿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陕西打造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和茶叶、药材等区域性产业,以全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仲夏时节,走进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见密林参天、飞瀑如帘。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有一段时期,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屡整不改。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6次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切实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牛背梁保护区的月亮垭考察时严肃指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
  
从秦岭违建事件中,陕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刻骨铭心的政治教育。心怀“国之大者”,陕西持续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彻底整治违建别墅,修订通过《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立突出问题总台账,全面整治438座小水电站;实行从省到村五级林长制,2.6万名护林员巡护山间;实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等十大行动。
  
再访秦岭,日异月殊:倾力护绿,受损山体不断得到修复;守护中央水塔,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在“中国钼都”渭南市华州区金堆镇,已经闭库的木子沟尾矿库种上了苜蓿和冰菊,坝面绿草如茵。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秦岭陕西范围内森林覆盖率已达72.95%。
  
在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的旬阳市双河镇,70人组成的女子护河队常年活跃在汉江及其支流之畔,成为守望一江碧水的风景线。安康市严格落实汉江重点水域禁捕要求,清理瀛湖等库区网箱3.5万口,治理白石河硫铁矿污染等问题。如今,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而今,安康市平利县茶园发展至20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园、户均增收万元;陕南三市招商不再唯产值论英雄,转而看重“含绿量”“含新量”。循环种养、富硒农业、乡村旅游……绿色产业蓬勃兴起,扮靓了山乡颜值,富足了一方百姓。
  
“总书记2020年4月来我们村考察时提出的‘因茶致富、因茶兴业’,为大家指了一条幸福路。”平利县蒋家坪村老支书罗显平感慨地说,村里兴办茶叶加工厂、注册了品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秦岭之变,是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缩影。过去5年,陕西整治完成黄河干流105个问题排污口,治理沙化土地5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空气质量达到实施国家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西安国际港务区,运输车辆往来繁忙,中欧班列长安号汽笛声声。今年前5个月,长安号累计开行1399列,开行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不沿边、不靠海,开放不足曾是陕西的短板。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积极“走出去”,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引陕西搭建起高效便捷的国际贸易通道,也打开了众多企业的发展思路,激发“走出去”的潜力。
  
产品经海运到中亚需要1个月,如今走中欧班列仅需7天。从深圳迁至西安的陕西思赢电子科技公司,借助便捷的国际贸易通道,市场拓展至中亚、欧洲等地,销售额从2000万元增长到接近1亿元。
  
综合保税区数量居中西部第一,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成投用,西安国际航线达97条……今年一季度,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达227.8亿元,同比增长45.2%。
  
深层次改革,促进全方位创新。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指示要求,陕西突出重大改革举措,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均超过30%。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陕西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89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好办”。
  
把创新驱动作为主攻方向,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
  
陕西目前已构建数控机床、光子、航空等23条重点产业链,三星闪存芯片二期、西安吉利汽车等项目正式投产。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持续向“新”发力,GDP跃上万亿元台阶。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坚定了企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信心。目前,企业创新研发的乙二醇项目已建成投产,承载多项核心技术的全球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生物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踏上新征程,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三秦大地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来源于“新华社”)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3⃣️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思想雏形最早来源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李普曼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新闻媒介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
  • #姜涩琪[超话]# #solo歌手姜涩琪#221230 Billboard更新Billboard内部员工评选出2022年度25张最佳K-pop专辑 涩琪《28
  • 求真烦恼少,释怀快乐多,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任它去,不强求,不挽留,相信,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带上微笑,让自己如一轮太阳,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赠与远方浪漫的诗行
  • 」我很喜欢蹲在烤箱前看面包慢慢膨胀起来的样子,有一种莫名说不出的幸福感,最近有甲方爸爸送了我一个空气炸锅,从此厨房里又多了一个可以“蹲点”的地方。5⃣️颜值高:
  • 白云下即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便画的不法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年夜异了。白云下即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便画的不法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
  • (重要的说三遍)也别在我这里说喜欢歪歪,喜欢的自己叫去叫(没有说歪歪不好的意思,我只支持张福正的选择)他想叫什么叫什么他开心他喜欢就好,和任何人没关系少来指指点
  • ❥ 杏仁豆腐,8RMB/盒糟糟的口感,这个就较为一般了…❥ 千层麻花,18.8RMB/斤次次进店次次够买的一款产品,入口即酥,淡淡的咸香,层层的酥脆,一根接一根
  • 发现思考问题的角度真的很重要 因为我在我爸爸那边我是我这辈最小的 但是在我妈妈这边我是最大的 所以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铁定是全家最菜的了 哥哥姐姐都是98521
  • 远离无意义的人和事 硝烟弥漫的过去 也必须是过去 生活的确依然令人惊叹其精彩不堪 每一年都有很奇特的经历 有无数深夜 但也有无数黎明是​从某一刻开始知晓的 自
  • #宋亚轩#距离不是问题双向奔赴才是关键Meeting him is my only thoughl和他见面是我唯一的念想He is_my whole youth
  • "(cr.WWD 节选TAEYANG部分)#bts[超话]# 真蛮无语了,挂个白菜怪,本来不想说了 伯爵歪头想要120收 我就问了别人什么价说的歪头6
  • 新年啦[2023][鞭炮声声]去年发生的事比较多,so…做一个『小总结』忐忑中准备的考研顺利结束[上岸],然后续费3年,机缘巧合下抱了大牛的大腿做了一个很垃圾很
  • ⋯⋯开门见山问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有了这些条条框框,王孟阁和相亲者才好共同卡出一个可接受的匹配范围,符合这一范围的网友可以打相亲热线现场牵线。《早安隆回》走红,
  • 我觉得任何导演以后拍摄这种题材,如果想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电影艺术效果以及写实效果,真的不要再挑战自己拿捏“上面”’s examination standard
  • 参与以下抽奖博的 中奖的如下图四位奖品为前三位为1wbfl 第四位为100fo⚠温馨提示:朱波说过 吞评/不显示/你那里有你的评 朱波这里没有就是不算 此顺序为
  • 新年分享新快乐 音乐会黑胶到了 刚好收到了brave 正好需要[并不简单]鹿子的pb前几天就到了 忙着搞卫生 快快记录一下 欣赏一波美照今天去看了SH 最后的
  • 20、一定要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寻一种状态,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要害怕什么,这世上可供害怕的事太多了,你是害怕不完的。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
  • ——小林一茶6.白鹭立雪,愚者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林清玄7.回想起从前的遗憾与留白,都是“当时明月在”。
  • 綾瀬:まさか、中谷さんに手出しはしないだろうなと思っていたんですけど、大暴れで(笑)。本当に一生のうち出会えるか否かぐらいの伝説的なうねりが自分の目の前に現れた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半星]#电影熊出没口碑##春节影评大赛# 《熊出没》总体不会太让人失望的,今年也是用心的,从小孩的视角出发,不要去计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