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兰亭序》是好书法,但不是好文章

#沈阳音乐学院官方[超话]#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我在中学时,国文教师已经给我讲过这篇文章,可惜我早已记不起老师如何讲法。自己当国文教师时,也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记不起当时我如何讲法。大约都是跟着各种注释本,一句一句地讲下去。讲完之后,赞不绝口地,对学生说:“好!好文章!”

解放以后,我没有讲过这篇名文,不过,我学会了用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讲古文。“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嘉定劳动,住在卫生学校。一天,有一位卫校语文教师拿这篇名文来问我,她说:“这篇文章上半篇容易懂,下半篇难懂。特别是其中一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底是什么意思?”经她一问,我把全文又读了一遍。禁不住发愣了。怪哉!怪哉!从前讲得出的文章,现在讲不出了。

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师逐句讲,逐句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请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

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再接下去,却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古人是谁?是孔仲尼。不是真的孔仲尼,真的孔仲尼没有说过这句话。“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作者抬出一个假设的孔仲尼来和一个跛脚驼背的王老做论辩的对立面。王老的思想代表庄周,对于人的生命认为无论寿夭,同归于尽。孔仲尼却认为人的死生,关系很重大,尽管长寿和短命,同是终尽,但这是从同的现象看,如果从不同的现象看,死生的意义就不同了。

“死生亦大矣”,虽然不是孔仲尼真的说过,但在一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注释。“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他要解决、求知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无暇考虑死亡问题。“仁者寿”,可见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颜渊早死,孔子哀恸道:“天丧予。”天使我大受损失。可知人的生与死,有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得失问题。

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更奇怪的是,接下去又来一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们再看上文:“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一种兴感之由。“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又一种兴感之由。

“死生亦大矣。”这也是一种兴感之由。明明是三种兴感之由,至少包括庄、孔两派的人生观,怎么会“若合一契”呢?

再读下去,见到一句“不能喻之于怀”,刚才读过一句“不能不以之兴怀”,只隔了一行,就出现重复句法,亦是修辞学的毛病。前半篇文章中有“丝竹管弦”,已经被宋朝人批评过,这里一句,还没有人指出,顺便在此批一下。不过,这不是大问题,姑且存而不论。

下面来了一个惊人的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为妄作。”上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句用的是肯定语气,这不是“一死生,齐彭”的观点吗?隔了二行,却说这个观点是“虚诞”和“妄作”,岂不是自相矛盾?

接下去,又避开了上文的论点,说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我们无法揣摩作者“悲”的是什么?因为今昔二字在上文没有启示。今是什么?“已为陈迹”吗?昔是什么?“向之所欣”吗?或者,“今昔”指“死生”吗?一般的注释,都说:今是今人,昔是古人。那么,作者所悲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大约作者之意,果然如此,不过应该把今昔释为今人今事与古人古事。但这两句和上文十多句毫无关系,连接不上,依文义只能直接写在“向之所欣”四句之下。因此,这中间十多句全是杂凑,迷乱了主题,岂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我和那位女教师讲完之后,她也同意我的讲法。她说:“我就是觉得‘死生亦大矣’这一句上下都接不通。你一分析,挑出了整段文章的杂乱。以后讲课怎么办?怎样讲法?”我说:“照老样子讲,不要改变。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

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看神龙本《兰亭帖》,忽然想起旧事。因略有空闲,故秉笔记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不到再“明哲”了。 https://t.cn/z8WGyC1

【礼本来是指祭祀鬼神之事,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范围越来越大,由祭祀含义扩大到各种规范,甚至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典章制度——依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周礼】  春节的脚步近了,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隐藏着一定的礼仪。礼仪是什么?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是礼乐文明。那礼仪之邦的特征是什么?礼乐文明,有哪些优秀的成分?今天我们面对如此的文明,应该如何看待哪些东西可用、哪些东西不可用?如果要用,该怎么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锷在做客齐鲁大讲坛时,以《周礼与现代社会》为专题,对上述问题作了解读。
“把俗加以规范就变成了礼”
  王锷教授从孔子教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故事入手,引入了礼和周礼的问题。“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针对许慎的《说文解字》,清代的学者段玉裁有个注,说‘履,是足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换句话说,人在社会上生存,所要依赖的有关规则,这些都能叫‘礼’。”王锷分析,从本意来说,礼本来是指祭祀鬼神之事,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范围越来越大,由祭祀含义扩大到各种规范,甚至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各种典章制度,都应该算到礼的范畴。
  王锷认为,礼是俗的规范化。“我们经常说礼俗,各地的风俗不一样,但当这个俗被大多数人所遵守、信从的时候就可能变成礼。礼的范围要比俗的范围大,当礼被某一个地方接受、大家都遵循,也可能会变成俗,礼俗之间是互动的。所以说礼是俗的规范化,把俗加以规范就变成了礼,且是现实生活的粉饰化。我用了粉饰这个词,粉饰是‘梳妆打扮’的意思。”
  在另一个层面上看,礼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如果人离开了礼,那你做事就不知道该怎么做。礼还是治国理政的典章制度。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从周代以来,所谓周公制礼作乐以来,一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各样的法规制度等一些条文。这些条文是干什么的?放大来说就是礼。”王锷说。
  王锷指出,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礼不仅包括风俗信仰、礼仪制度、法律法规,还包括家规乡约。“这几年大家热谈一个话题,叫家风家训,家训也是属于礼的范畴。”
  从狭义来说,礼有两部分,包括礼物、礼仪。“拿礼物送人,要考虑这个礼物以什么样的形式送给对方,对方如何接受,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礼仪。礼,简单来说包含礼物和礼仪两个部分,是人际交往的准则。”
  如果再细分,礼有很多要素,就是行礼包含很多要素,这些要素包含什么?包括礼法、礼容、礼器、辞令、礼义等要素。在中国谈到礼,必然会包含乐,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华文明也是礼乐文明。
  而周礼是指哪些内容呢?王锷分析,周礼有五礼,叫吉、凶、宾、军、嘉礼。吉礼是指有关祭祀之礼,凡是与祭祀有关的礼仪都是吉礼;凶礼是与忧伤有关的礼仪,比如人去世了,要下葬,有葬礼;宾礼是周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以及诸侯派遣使臣向周天子问安的礼节仪式;军礼是协同天下各国之礼;嘉礼,是使万民相亲相爱之礼,具体来说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贺庆之礼等。
与现代社会相关的饮食礼、冠礼
  我们现在能看到哪些周礼的影子?哪些和我们现代社会还密切相关?王锷教授接着分析了《三礼》与周礼的关系。周礼为什么如此受周人重视?周礼关乎国家民俗民风、国家盛衰。通过《坊记》的记载即可见一斑:“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这样的一些礼制,在哪些书中有体现?王锷说,要了解周代礼制,必然要读《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又叫《周官》,本来有6篇,可《冬官》丢掉了,现在能看到5篇。第五篇是《考工记》,里边记载了很多制作车子、制作弓箭等方面的一些资料。
  《仪礼》在汉代的时候据说有50多篇,而今看到的《仪礼》只有17篇,而且有两篇是分上下的,其实只有15篇。这部书中讲什么内容?大概讲就是男子、女子到一定年龄如何加冠、如何结婚。还有射礼、朝礼、聘礼,包括人去世之后如何举行丧葬礼、祭礼等。
  “《仪礼》这部书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非常深远。比如到一定年龄要结婚、家里有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礼、祭祀祖先这些礼仪完全能追溯到《仪礼》。”王锷说。
  《礼记》有49篇。“《仪礼》是大量讲事情该怎么做,但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些没有讲。比如结婚,为什么新郎要迎接新娘子?《仪礼》没有讲,《礼记》中有《婚仪》阐释了为什么要迎接。因为男方家里迎接的是能传宗接代的女性。”王锷分析。
  古人讲的礼制特别多,概括起来,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大概有饮食礼、冠礼、丧葬礼。王锷以饮食礼、冠礼、丧葬礼和祭礼为代表,讲述了记载周代礼制的情形。
  以饮食礼为例,饮食文化中有一个关键词叫“酒肉”。“我们经常说‘酒肉朋友’,酒和肉很重要。吃饭没有酒、没有肉,那就是随便吃。对酒肉,中国文化特别重视。所以《礼记·坊记》中说,‘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和睦也。’就是用酒肉聚集宗族,教老百姓和睦相处。《礼记·丧服四制》中说‘老病不止酒肉’,就是年长一点的人不能禁止酒肉,当然不要喝多。这是古人对酒肉的理解。”王锷说。
  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大概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酒了。关于饮酒,古人制定了很多的礼节。主人招待客人,主人敬的酒叫“献”,客人得回敬叫作“酢”,然后主人再献酒叫作“酬”。根据不同的级别,最低是一献之礼,最多是九献之礼。
  在先秦时期,招待客人吃饭大概有三种礼仪:飨礼、食礼、燕礼。《左传》记载:“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飨礼规格最高,有酒有肉。食礼有牲牢、无酒,以吃饭为主。
  “食礼和飨礼是有规定的,要坐端正,吃完就走;燕礼没有规定,燕礼是明君臣义,前两种礼是象征性的、有级别的招待,燕礼是招待的时候有酒有肉,而且后面不限制你喝多少、不限乐,音乐伴奏一直在。但也有规定,孔子说过,‘惟酒无量,不及乱’,而且最好是‘饮酒不至变貌’。这样的一些规定,是把饮酒礼引导到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大家又高兴,又不至于喝醉耍酒疯。”王锷说。
  通过分析饮食礼、冠礼、丧葬礼的内涵,王锷指出,周代的这些规定对今天的社会是有一些影响的。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历朝历代都根据《周礼》《仪礼》《礼记》的相关记载,制定适合他们那个时代的相关礼制。
礼是为了节制
  《礼记·乐记》中讲到人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外物的触动。人对外物的触动越来越多,对有些东西喜欢,对有些东西不喜欢。如果人对外物触动的欲望不加以节制,就是人完全被外物带着走,那人就会胡作非为。如果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力量大的就会欺负力量小的,人多的就会欺负人少的,聪明的就会欺负愚蠢的,胆子大的就会欺负胆子小的,生病没有人管,鳏寡孤独老人小孩没有人管,这是大乱之道。
  “所以孔子说,正因为这样,先王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制定各种各样的礼制,目的就是要把人的性情引导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不要让他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要让他做有害于他人且有害于自己的事情。”王锷分析。
  王锷认为周礼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修身养性,二是诚实守信,三是尊敬他人,四是以礼治国。
  就修身养性来说,儒家特别强调人性和人情的关系。《礼记·大学》里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是一个人修身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修养好自己的性情,让自己的性情符合当代礼的范围,这样的话,一个人才能正常发展。”王锷说。
  周礼中特别强调做事要守信。《礼器》中讲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就是要讲诚信。如果不讲诚信,规章制度是为部分人服务的,那肯定不行。
  修身养性和诚信,是针对一个人在发展中自我修养要注意的,但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一个人生存。父子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都有一个礼仪在。中国文化讲的五伦关系,把夫妇关系摆在最中间,说一个家庭夫妇关系搞不好,必然会影响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等。所以夫妇关系特别重要。夫妇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应该相亲相爱。
  “当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你要尊敬他人。那怎么尊敬?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在礼书中讲到很多要尊敬他人的做法,和他人交往,自己内心诚信、修身养性做得好,才有可能尊敬他人。只有你尊敬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所以《礼记》中有一句话叫作‘自卑而尊人’,就是每个人要把自己放低一点,而把别人抬高一点。”王锷分析。
  “以礼治国是儒家倡导的,也是孔子等人所倡导的。怎样以礼治国?各个时代不太一样,但是孔子对以礼治国在《礼记·礼运篇》也有详尽的论述。如果从广义来说,现代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但也应该认识到,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和有关单位,应该说大量存在着有法不依、有禁不止和违法乱纪的事情,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有纰漏之处的。所以从礼的广义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按照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借古鉴今,制定适合现代的完善的礼制,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话我想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好,人民会更幸福,社会会更安定。”王锷说。

#书香油城# 【金声玉振 】游尼山圣境,与其说是游览,倒不如说是朝圣。一路行来,眼中赏不尽的是风景,脑海里激荡的是震撼,心底升腾的是对先贤的膜拜,看似普通的行程便不再普通了。

  尼山是质朴无华的,海拔仅三百四十余米,远没有名山大川的气势,但因为这里诞生了孔子,便耸立起思想和精神的高地。相传叔梁纥携妻子颜征到尼山祈祷,遇一麒麟而生下孔子,因孔子头顶长得像尼丘山,故取名孔丘,字仲尼。后人为避讳孔丘的丘字,便称作尼山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一脚踏上尼山圣境的土地,到处都是孔子经典语录,到处都是圣贤的思想光芒,一种浓郁的儒家风尚扑面而来,一种精神的力量顿时铺张开来……青山掩映着碧水,碧水依傍着青山,山水间耸立的孔子像,依山而建的大学堂,便是尼山圣境了。

  拜谒尼山在深秋。人说,秋天的尼山最美,满山的红叶明艳了尼山,满目的银杏透亮了尼山,多姿多彩陶醉了尼山……走进尼山,天阴沉而灰白,触手可及空气中的微粒和水滴,天地浑然一体,朦朦胧胧的,让尼山平添了几分神秘,丝毫不影响游览的兴致。

  游尼山圣境,是需要慢下来赏的。一路行走,一路徜徉,身心都慢下来,或许不经意间,就能赏到无处不在的美。

  信步圣水湖畔,浮动的芦苇黄绿相间,完全看不到秋冬临界的衰败,或许这人杰地灵之地,赋予草木更多的灵性了。湖面上几只野鸭,优哉游哉地游弋着,间或静默不动,间或搔首弄姿,间或扎到水下,嗖地一下窜出来,便赶到另一只野鸭身边了,透着乖巧和灵性的趣味。秋风微起,芦花摇曳生姿,飘起朵朵苇絮,透着灵光之气,像招手、似致意,盛邀八方来客,颇有诗情画意。

  尼山不高,不过二百六十级台阶,不几分钟便能驻足孔子像脚下。沿途种植着银杏树,大约有三千余棵,象征着孔子三千弟子在膜拜。略带寒意的风,拂过金黄的银杏林,沙沙的声响犹如万人和声,诵读着圣贤的《论语》经典。拾级而上,一步一感怀,一步一遥想,仿佛与圣贤的距离正在逐渐拉近。

  尼山不高,却又是高的,它竖起栖息心灵的精神高地,耸立起震古烁今的文明传播,矗立起弥高弥新的思想高度——站在儒家思想的源头,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圣境、精神的圣境、文化的圣境,温润心灵,滋养心神,释放情怀。可以说,尼山孕育了孔子,孔子也成就了尼山。

  游尼山圣境,是需要静下来品的。到尼山,没有走进大学堂,便不算是到圣境,因为这里体现着圣人思想的精髓。

  走进大学堂,登上大学之道,在七十二贤廊静静品味儒家思想。迎宾大厅,六幅刺绣特别引人注目,一针一线生动传神,双面如一面,薄如蝉翼,实在令人震撼;踏上大学之道八十一级台阶,“高山仰止”的牌匾映入眼帘,这便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吧。走过匾下的仲尼之门,才算是走进孔子的世界,需要细细品味儒学真谛。信步七十二贤廊,两排高大的雕像扑面而来,有群雕、有情景雕,有个人雕,不静下来品,是读不出故事的,更悟不出圣贤之道。

  走过七十二贤厅,便来到仁、义、礼、智、信等五个大厅。“仁厅”四周高大的书架一直延伸到屋顶,放满了儒家经典的古籍,中央是一列列的书案,可容纳上千人聚于一堂。遥想当年,圣人讲学何其壮哉!席地而坐,品赏《天下归仁》灯光秀,灯光美轮美奂,音乐涤荡内心,领略尼山壮美,感悟天下归仁。圣人圣地,灵山秀水,文化大成,沉淀浮躁,令人流连忘返。

  大学堂建筑之恢宏,不知凝聚了多少工匠的智慧,令人惊叹和震撼。步履匆匆而过,眼睛是饱满的、充实的,不断按下记忆的快门;然而脑际是阻滞的,总是跟不上眼的方向,描摹的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廊柱、穹顶、壁龛精美绝伦,每一处都是一道风景,走马观花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廊柱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穹顶就是一项精妙绝伦的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一个壁龛就是一组历史的长镜头,都需要静下来细细品读,都需要在历史的瀚海里细细体味,或许能在心灵穿越中邂逅历史的圣贤,成就一段超越时空的奇遇。

  游尼山圣境,是需要沉下来悟的。走近尼山,一草一木、一砾一瓦、一山一水,都透着一种透彻的灵性。

  或许有人说,尼山是现代人的雕琢与打造,那里有着厚重的积淀?其实,在尼山、在曲阜、在齐鲁大地、在华夏神州,都有着儒家思想的浸润与洗礼。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正折射出圣贤的智慧高度与深度吗!其实,心中有圣境,眼中便是圣境。

  大学堂的《金声玉振》大型礼乐表演,伴着轻灵深邃的音乐响起,身着古装的演员在明暗交替的灯光中缓缓出场。演出纵贯人的一生,演绎了圣贤君子“由凡入圣”的过程,引导观众走进“风雅颂”的礼乐画卷,感受明礼的典雅生活方式……从太荒到开智,从授读到加冠,从大婚到举贤,从仪典、明礼到大成,表演散了,心绪始终不散,演出的一幕幕越来越清晰,仿佛走进“风雅颂”的礼乐画卷——好一个金声玉振!

  不到尼山圣境,不知道自己的渺小,知识的匮乏、内涵的浅薄、视野的狭窄;不到大学堂,不知道建筑的精绝,认知的粗浅、想象的局限、格局的鄙薄。尼山是曲阜的、齐鲁的,是浩瀚华夏的,更是四海八荒的;尼山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徜徉在尼山,仰望孔子圣像,内心本身就是净化。相信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心灵的安宁,找到从历史中走来的心境与圣境。

  其实,尼山圣境的旅程何尝不是“金声玉振”的诠释呢?充满期待的旅程,早已激荡着以钟发声的向往,满怀收获的归去,盛满以磬收韵的恋恋不舍……尼山圣境,一个去了就想留下来的地方,一个归去还想去的地方。尼山圣境,心灵的圣境!(姜化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6.6金冥对冲,由“江湖三怪”中的冥王星压轴,带来执念,让我们不肯离去。6.6金冥对冲,由“江湖三怪”中的冥王星压轴,带来执念,让我们不肯离去。
  • 他淡定地说:是啊,你个老六,你现在才知道呢?#磊阵雨[超话]# “我们的爱是青绿橄榄”“爱的色谱”那天还扎上了leo小时候出圈的小辫子今天leo这组图全是粥粥平
  • 十万份“礼物”已成功分配达标了,烈火是最棒棒哒现再加码5万份“礼物“”待配,抓紧最后幾天的時间,为欧巴的“礼物“冲一下啊[打call][打call][打call
  • #韩圈扩关[超话]# 这是一辆属性含【吒冬】101%的kgc 还含【档迷墨芙炽爻划葡次娃毛兔鲸梯昼腿符地】等 车主@遇予与炡 :吒冬 自闭 先约车主[友幸] 以
  • 现在平价又好用的原汁机已经不少了,跟之前便宜但是限制比较多的原汁机比起来,这款简直就是性价比的王者~另一个强烈推荐它的理由,除了价格就是它解决了很多原汁机不好
  • 法事功效:去疾病,起运去霉运,特别适合倒霉,运气极差的人以及堕胎次数多的人,邪气缠身者,可以彻底清除霉运,重获新生,让其身体健康,佛寿安康,如意吉祥,让霉运消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本周特价到手立省20,还没下单的姐妹抓紧入手啦~[坏笑]#好物推荐##儿童护肤# 打开多么生活关键词【面膜】满足孩子爱美心#岸优太[超话]##岸优太# 1年ぶり
  • 20.吹不出褶的平静日子也在闪光。到最后歌也唱不齐,本来收音也不怎么好talking完全听不到,远不如前几天,1号那天儿童节的氛围真的好,你站在人群里是能感
  • 2、水处理概念板块:朗坤环境、钱江水利、深水海纳、清研环境、上海凯鑫、上海洗霸、江南水务、艾布鲁、倍杰特。七、锂电池概念板块:紫建电子、八亿时空、华友钴业、海南
  • ”人生中大部分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源于胡思乱想,庸人自扰,有时候闲是一种福气,但太闲了,则是灾难。愿这一生,我都如一朵淡雅的莲,婉约细致,从容绽放,无证无求,轮回
  • 抖音热推主角小说APE$il(X=QxMjj 书名:《宋言心厉星野》又名《厉星野宋言心》 主角:宋言心厉星野 《宋言心厉星野》《宋言心厉星野》《宋言心厉星野》
  • 在蒲小狗的世界这只是一场冒险奇遇,可对光砚来说,是一本日记,每多爱一点都有写为什么,无声的爱了很多很久。不然也太遗憾啦...不仅仅是给光砚一个机会,也给笨小狗一
  • 直到后来遇见那个穿着整齐的西装,时而幽默又时而严肃,嘴里讲着我似有不解但是又令我着迷的科学知识的人,同样也是我所能忆起因此而最疯狂的岁月。也许是做演员的缘故吧,
  • [笑cry](可能我在家人眼里就是一个神婆吧[摊手])btw也不知道大玩家还认不认这些代币啊[允悲]#日常##无期迷途[超话]# 给米诺斯全皮肤全图鉴的号蹲个共
  • 这不是每个人都曾想过的问题,不过,很多人想到了,记住了自己来时的路,记住了一些标志,所以活得不骄不躁。做个有心人,总有一些标志,让你找到来时的路。
  • my top five好喜欢重感情戏好喜欢赤诚热烈的生命力羊羊的美不是浮于表面的,靠滤镜妆造衣服氛围来维持的,是厚重的有味道有灵魂的,镜头越近越惊心动魄的美[苦
  • 做个有心人,总有一些标志,让你找到来时的路。这不是每个人都曾想过的问题,不过,很多人想到了,记住了自己来时的路,记住了一些标志,所以活得不骄不躁。
  • ​​​♡²⁰²³☼₀₅.₂₉ᯓ用最宽的心,装最多的福,希望日子安静,抬头皆是柔情。²⁰²³/₀₅.₂₉✌︎ ᵔ◡ᵔ✌︎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就忘干净了好比竹篮打水
  • 如果孩子说:等你老了没用了,我就不管你了,有几个家长能坦然接受的[摊手]开玩笑嘛[二哈]昨天跟父亲去参加一个饭局,之后父亲让我开车把人家送回去,虽然但是,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