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居家的日子,阳台是我的“桃花源”》文|读者:小毛熊

大学毕业后的三年里,我始终都与陌生人合租。由于囊中羞涩,每次确定房间时,我都倾向于选择那些价格更便宜的屋子。它们的朝向通常是朝西或北,面积都不大,且没有阳台。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我可以省下一笔资金,用作在北京生活的其他开销。可弊端也同样突出,洗净的衣物往往只能够挂在窗帘的栏杆上——弄得满屋子潮气不说,连本来就稀缺的日光,也全部都被遮蔽掉了。

我时常暗搓搓地在心里发誓,有朝一日,等咱条件好了,一定得租个带阳台的房子。到那时候,除了晾晒衣服,我还要卯足了劲儿躺在上面晒太阳。每每这么想,我都有种即将成为暴发户的快感。

不过,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去年7月,我的女朋友研究生毕业,俩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搬到一起。租房前,她问我的需求是什么,我说:“就两点,第一,要有电视,没工作的时候,我想当个无忧无虑的‘沙发土豆’;第二,得有阳台,动物当累了,我就在上面做一株植物。”

我们根据这两个条件,遴选着房源,最后,在若干备选之中,我们签下了位于东南四环的一个一居室。而之所以选它,是因为除了满足我们的需求之外,这间房还比同地段的其他房源少个三四百块钱。毕竟,追求极致的性价比,是印刻在普通“打工人”基因里的特质。

搬入的那天晚上,我穿过堆叠着的纸箱和蛇皮袋,径直走向阳台。我拉开窗,把脑袋微微向外探去,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空气。之后,我慢慢平复下来,开始向远方眺望:楼宇、公路、树丛,尽收眼底。虽然那一刻深处暗夜,可我却能感觉到,有一束光从空中射入阳台。

这种感觉形容起来有些矫情。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心中的某些郁结也随之解开了。在那之后,阳台顺理成章地被最大化地利用着,晾衣杆、收纳架,暂时用不到的鞋盒以及杂物,都被一股脑儿地扔到了那几平米的空间当中。至于我曾经幻想的物事——在阳台上喝酒、发呆、晒太阳——却渐渐被我遗忘了。人往往就是这样,期冀得到满足后,也就不再珍惜那些过去所憧憬的东西。

就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生活里,阳台就只是阳台,它没有任何其他的功用和意涵。然而,就在四月末,因为疫情,我所在的社区被封控了。一周后,防疫政策也更变为“足不出户”。窝在家里,我每天都在社区的微信群里留意着最新的动态。面对众多的不确定,似乎只有吃饭和睡觉,才是最稳固的两项日程。因此,我在厨房和卧室里消耗了大多时间。

尽管如此,焦虑和虚无的感受还是会常常侵占我的脑袋。和管控区外的同龄人一样,我也渴望逛公园,吹初夏的风,或在河边野餐。但囿于家中的我,不得不暂别户外的一切美好。就在我深陷压抑情绪、无法自抑的时候,我蓦地反应过来,或许,我可以踏上阳台,去给闭塞的生活找到一些新的可能。

于是,一个昏昏欲睡的午后,我走上了那片落满尘粒的地方。我先是做了一番整理,把脏衣筐、晾衣架统统放置到墙角。这样一来,阳台就腾出了两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之后,我从屋里找出瑜伽垫,铺展在上面。

初步收拾完成后,我站在阳台的入口处,清晰地看见日光从窗户钻入,泻在垫子的中央。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纾解与宽慰。我躺了下去,身体也渐渐松弛下来。我假装自己正处在一片海滩上,头顶是一片片游荡着的云,它们不疾不徐,自由地在穹顶移动。与此同时,没人走动的社区院落里,传来了阵阵鸟的啁啾声音。在和煦与静谧当中,我安心地合上眼,睡了个饱足的午觉。

那天过后,我算是尝到了些许甜头。我意识到,在厨房与卧室之外,阳台也是一处绝佳的消磨时光的地方。吃完午饭,我会如时地夹着一本书,进入阳台。那里仿若是庸常生活之外的一个结界——我坐在瑜伽垫上,阅读着那些或真或假的故事,读着读着,文字便开始离我越来越远,当眼前变得模糊,我便睡了过去。

等醒来时,我抱起电脑,处理日常的工作。感到疲乏了,我再缓缓从垫子上起身,透过窗户,望向远方。那时,风从高处掠过,轻拂着面庞。除了产生舒爽的感觉外,我也会发出感叹:“其实窗外的世界,依旧是与我有关的。”

有好几次,我还在阳台上看到了夕阳。傍晚,太阳悄然落下,它在嵌入鳞次栉比的大楼的同时,也把橙红色的光投到了墙面之上。那是一种静默的美。如果放在平日,我可能鲜少有机会去驻足体会它的韵味,但在阳台的环境里,我却能沉浸其中。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体,正平等地享受着自然所给予的恩泽。

在我还没有阳台的时候,我读到过麦尔维尔的《阳台故事集》。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就叫《阳台》,讲的是男主人公去乡下,自己建了个阳台,并在阳台上幻想出了奇妙的一段经历。在文中,麦尔维尔如是写道:“我喜欢阳台,它兼具室内的舒适和户外的自由,而且,在阳台上检视寒暑也是一件极为美妙的事情;不仅如此,周围的乡间风景如画,在黑莓结果的季节,跋山涉水的小伙子总会看到支在各个角落的画板和晒得黑黝黝的画家。”

当时,我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我能感觉到,某种程度上,这段描写也是作者本人的心声。现在,当我置身于阳台上,并每时每刻都可以观看外面的景致时,我就常常会想起这段话。我知道,虽然不会有画家出现,但是阳台上的人,却都能从自然中汲取到幸福。这正是阳台在不同生活里共通的意义。

居家仍在继续,对我而言,这段日子就像是在做一场冗长的、不知何时醒来的梦。但好在,我又重新发掘出阳台这片“桃花源”。过去,这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不起眼的家庭空间。但在这个时候,我想把这片“桃花源”分享给更多的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一处怡然自得,并感受到治愈的地方。

此刻,我盘坐在阳台上,写着这篇文章。写至结尾,阳台外已被夜幕笼罩。入夜之后的这里,没有太多景色可言了,它就像是一座无人的小岛。但我幻想着,它会在某一刻,从房子的主体逃遁而出,漂浮到空中。如果真的可以,我会毫不犹豫地从阳台上站起来,摸一摸天边那闪耀的孤星。

(本文系读者投稿,不代表本刊立场)

对比一张沈腾儿子与沈腾的照片,父子两个是不是还挺像的?
还有演员唐嫣,她也晒了一张女儿的背影照,结果被准爸爸罗晋吐槽,女儿六一儿童节被唐嫣安排上课。众所周知,罗晋和唐嫣在娱乐圈是公认的恩爱夫妻,两个人的互动,每次都是极其真实,非常的接地气,很有老夫老妻的既视感。
还记得罗晋、唐嫣公开恋情的那张合照吗?不得不说,罗晋真的是花了心思的,当时照片公开时,很多小伙伴就直呼,小时候的唐嫣和罗晋就配一脸的。
明星的童年照,大多数经得起推敲的,除了罗晋、唐嫣,对比几组很红、很火的CP童年照,有的人变化真的挺大,而这里的大多数人,他们的童年照真的是挺可爱的。
因《陈情令》一战成名,肖战、王一博现在依然很火,两个人的童年照也被P在一起做比较,不得不说,王一博的变化还是蛮大的,肖战的变化还是特别明显的,肖战小的时候,貌似还没张开,脸上的肉肉也有点多。
同样对比下《陈情令》中的剧照,两个人也都是越长越帅的类型。
当然,有的明星,真的是变化不太大,尤其是颜值比较有辨识度的明星,他们小的时候的童年照,也是一眼就能让人认出来的。
比如很多观众是看着TFboyS三小只长大的,他们长大后也没有歪,尤其是王俊凯,他的变化真的不太大,这张童年照,估计谁都可以一眼就认出是王俊凯的。
还有杨幂,有人曾质疑杨幂整过容,但是,从杨幂公开的童年照,观众还是能看得出,杨幂现在的样子,并没有和童年时有太大的差别的。
杨紫也一样,邻家女孩的形象,从小就是那种软糯的小姑娘,长大后的杨紫,在偶像剧中还是非常的吃得开的,也演绎了很多经典的偶像剧角色,比如《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锦觅,《亲爱的,热爱的》中的佟年等等。
还有宋祖儿小的时候也真的很可爱,长大后的宋祖儿,也是属于清纯、可爱型的。
当然,还有一些明星的童年照,如果不仔细分辨,真的是让人看不出来,像王子文、张小斐、陈乔恩都是如此。
其实王子文的童年照和现在变化不太大,只是,如果单放出她的童年照,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看不太出来的。
《你好,李焕英》大爆,让演员张小斐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张小斐的童年照也随即曝光,不过,当从童年照来看,真的觉得张小斐的变化还是挺大的。
还有“偶像剧女王”陈乔恩,纯天然的美女,年过40颜值依然能打,正在热播的《壮志高飞》陈乔恩依然风采依旧,再看看她的童年照,虽然不能让人一眼认出,但是童年的陈乔恩,也是非常可爱的。
明星成名后,他们的童年照一般也不是什么秘密,尤其是在儿童节比较有意义的日子,明星自己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童年,最后再发一张明星的童年照。
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三联美食# 豆腐以及各种豆制食品可能是中国人对世界饮食最大的贡献了。就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擅长将最原始的奶制作成各类奶制品,农耕几千年的中国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想尽办法将黄豆这种农作物的价值挖掘出来。

在成都郊外的新津,我在那里喝到了这些年来最香醇的豆浆,它不像都市里早餐店的豆浆那般轻薄寡淡,口感异常醇厚,带着点黄色的乳白色液体流向口中的速度好像都变慢了。喝完后,我忍不住用舌头舔了舔嘴唇,竟发现有黏稠的感觉。

而这般口感其实只是当地人李萍在制作四川小吃豆花的过程中顺手在煮沸的大锅里舀出来的,只在里面加了一点白砂糖。每天早上,李萍和年逾八旬的母亲都会雷打不动地将十四五斤黄豆制作成豆花,因为他们一家在成都绕城高速旁的自家农田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从父亲传至李萍的手中,已有31年了。而店名里就有他们的拿手绝活——李豆花。

李萍家豆花制作的工艺并无特殊之处,按她的话说,当地很多家庭都会做豆花,只是他们家这些年一直坚持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这需要耐心”。

豆子选用自家和附近村民们种的当地黄豆,前一天晚上泡在水里,第二天早上,用磨浆机将泡发的豆子加水打碎(最近三五年才开始用磨浆机,因为“量越来越大,搞不过来咯,之前一直用的是石磨”),然后放到柴火灶台上的大铁锅里慢慢熬。“不是说烧开就行了,”李萍在这里对我强调说,“要控制火候,慢慢熬到豆子的浓香味出来了才行。”半个小时后,整个屋子里已弥漫着豆子的香味,他们开始将熬好的豆浆舀到纱布中包起来,把它放在一口大锅上方的木架子上,李萍和儿子站在两端用几根小腿粗的竹棒反复按压,这下就得到了过滤后的豆浆。

过滤后的豆浆还不能立刻倒回刚才的大锅中烧开,李萍说,这个过程中最麻烦的一步其实是刷锅。原来就在她和儿子挤压纱布里的豆浆时,李萍的母亲在旁边一直在用竹刷子反复清洗刚才煮豆浆的大锅。“因为刚才煮豆浆的时候温度很高,它肯定会有一点点扒锅,如果刷不干净,到时候煮出来的豆花贴着锅的那面就变坏了,所以必须要把锅刷得非常干净。”刷了十几分钟,终于把黑水彻底刷没了。他们再将滤好的豆浆返回锅中再次烧开,用石膏水点制而成。

那天上午,李萍他们一共做了8斤豆子,花了将近两个小时。这样做出来的豆花自然豆香味十足,不过李萍让我一定要尝尝他们家的豆花蘸料。在四川吃豆花不存在甜咸之争,大家既不放糖也不像北方吃豆腐脑用香菇、黄花菜做卤子,四川人仍然钟爱他们的红油蘸料。

李萍说,她家的蘸料用的是自家种的二荆条辣椒,蘸干后捣成面做成红油,再和同样是自家做的豆瓣和花椒面调在一起,撒上葱花,就成了一份香气四溢的豆花搭档。学当地人用筷子颤颤巍巍地从碗里夹起一块豆花,放到蘸碟里打个滚,然后再颤颤巍巍地夹起来送入口中,果然是麻辣鲜香嫩滑,不配米饭也让我吃掉了一碗。倒不是说她家豆花的味道有多么出神入化,只是入口能清晰察觉到豆花有豆花的香味,蘸料有辣油的香气,这样就足够好吃了。

可能是因为外形洁白如玉,有关豆腐烹饪方法的记载在善于托物言志的中国文人间就极为常见,恐怕甚于其他任何一种食材。比如宋代的林洪就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豆腐的一种做法:“豆腐、葱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同煮。又方:纯以酒煮,俱有益也。”这种看上去类似红烧的做法已十分符合今人的口味。

到了近现代,梁实秋和汪曾祺这样的资深饕客都曾在文章中介绍了许多豆腐的做法,常见的有小葱或香椿拌豆腐、烧豆腐(放不放猪肉均可)、锅塌豆腐、麻婆豆腐等等。不过无论是梁先生还是汪先生,在他们妙笔下涉及的若干豆腐做法中,反而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做法最令我向往。仅以梁先生在《雅舍谈吃》中的描述为例:“沿街担贩有卖‘老豆腐’者。担子一边是锅灶,煮着一锅豆腐,久煮成蜂窝状,另一边是碗匙佐料如酱油、醋、韭菜末、芝麻酱、辣椒油之类。”梁先生没有描写他吃到这种豆腐时的感受,不过每读至此,我似乎都能想象到那种豆香与酱油的香气、韭菜花的咸鲜调和出来的复合香味充斥口腔,忍不住咽一下口水。

这种在旧社会极为常见却成为富裕生活下难得一见的粗犷吃法,好像特别能让被精致生活浸润太久的城市人有所感。当然,这种越简单的做法对食材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果豆腐本身选用的豆子不好,或是点豆腐时没点好,或者搭配的酱油质量不佳,则不仅吃不到食材的香味,反而连被调味料遮掩一下的资格都没有了。

在中国,自称“豆腐之乡”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贵州大方、湖北石牌,以及安徽淮南。相比其余几地,淮南的名气相对更大一些,因而被称为“淮南王”的刘安其封地就在淮南寿县,我选择到安徽来探访也是因为听说这里的豆制品很出名,豆腐宴更是令人期待。不过就像清汤豆腐饺和炸豆腐排不如老豆腐和豆花动人一样,很多豆腐宴上的名菜形式更甚于内容。

事实上,除了淮南,整个安徽地区都是吃豆大省,从南至北几乎每个地方都能说出一两个豆类名吃。但到底该去哪里,安徽画家同时也是美食爱好者的高军向我推荐了一个地方,即九华山脚下的陵阳镇。他说,安徽当地以前有“风流谢家村,富贵陵阳镇”之说,这是因为以前徽商行走各地做生意时,位于山下江边的陵阳镇是一个很重要的落脚点,而这里也因此流传下来了两种很有名的食物,即陵阳豆腐干和陵阳一品锅。

因为还保留着不少徽派老建筑,陵阳镇现在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聚集的地方。随意打听一下,美食的目标都指向了陵阳老街。老街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原貌,石板路和粉壁黛瓦的老房子让人的脚步不自觉慢了下来。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走了不多久,就看到了一间门头上写着“老街豆腐店”的小作坊,走近一看,里面正有一对夫妻在忙碌着。只见男主人将一整块刚刚做好的豆腐放到台面上,然后一手拿起一根半圆半方的木棍,一手拿着铁尺,分横竖两个方向将整块豆腐划成一个个小方块,然后把每一小块豆腐放入旁边模具中的一个个小格子里,再把整个模具用纱布包起来放到千斤顶下压上。

看着这一套流程下来,我心想原来豆腐干就是这样做成的。男主人甘卫红见我们对豆腐干很好奇,手里一边忙活着一边和我们聊了起来。他告诉我们,陵阳镇以前有非常多做豆腐和豆腐干的师傅,30多年前,他跟着一位师傅学会了这门手艺,就在老街上开了一间自己的店,一直干到了现在。现在镇上做豆腐干的人家相比过去少了许多,因为太费工夫。甘卫红说,他们夫妻俩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从磨豆子开始,一路再到煮豆浆、点豆腐、切块压出豆干,最后再用自己做的黄豆酱煮成酱干子,晾干后5点多就要送上第一批前往县城的货车。

而这种酱香味就是陵阳豆腐干有别于其他地区豆腐干的最主要区别。这里的豆腐干都呈酱红色,薄薄两三毫米一片看上去味道很重,但我尝了后发现其实并不太咸,扎实的口感下酱香味浓郁。若说有什么秘诀,可能就是一直沿用着老手艺,除了磨豆子变成了磨豆机,其余的基本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连压豆腐用的都是他自己找人切出来的大石头。而上面提到的他用来划分豆腐的“半圆半方”的木棍其实本来是一根四四方方的方形木棍,甘卫红说那根木棍的年龄比我都大,每天都要在豆腐块上滚来滚去,就磨成了半圆半方。

至于味道,甘卫红说,这是因为他们家的黄豆酱都是自己做的,“我们把黄豆煮烂后就放面粉进去拌在一起,然后放在房间里让它发霉,霉过之后再放盐,然后就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到一定程度就好了。”因为这些手艺都是自己的,甘卫红对自己做的酱干子非常自信,他告诉我说,他们做的这种是酱干子,直接吃或者切片炒着吃都可以;但如果是黄山地区那种茶干子,因为里面放了比较多的调味料,只有当零食吃比较好,但是炒菜吃就不好吃,“因为它改变了菜的那种香味”。

那桌菜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道陵阳一品锅,尤其是其中的豆腐干、干豆角和粉丝。所谓一品锅其实就是猪肉炒香后烹入酱油等调味料,加入豆腐、黄花菜、陵阳豆腐干、山芋粉丝、干豆角、干竹笋、米粉丸子等当地特色食材炖在一锅中,上桌时还要继续加热,一桌人围在一起热热乎乎吃个痛快,颇有些东北人的豪爽劲儿。

和东北的酸菜白肉一样,别看里面放了猪肉,但香味的精华大多被那些素的食材都吸走了。这桌菜里用的豆腐干就是甘卫红做的,刚刚还很扎实的酱干子在肉汤里炖过后已软嫩了不少,双重酱香堆叠在一起,嚼起来味道不逊于猪肉。而旁边的干豆角和粉丝等干货在泡开后也很适合在这种炖制的环境中吸收汤汁的香气,我边吃边想,怪不得这里既产豆腐干又出现了这道菜,原来这样的搭配才能实现食材口味的最大化。

《一颗黄豆,中国人把滋味发掘得淋漓尽致》文 | 王梓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空也不满,不过劳也不过闲,施施然持中道而行,时时有情趣地过日子,就是我们特有的“中国式雅致生活”。这时我们多么希望自己能慢下来,过一种田园的、艺术的、诗意的“
  • 五年来,台盟福建省委会立足“台”字特色,发挥乡情亲情优势,在“通、惠、情”上下功夫,“心连心、实打实”开展对台联络交流;调研推动在闽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台商投
  • 唯一不同的是明楼从一出场就已经拿到了三个身份,但在《无间》中其饰演的陆风,看点集中在他的成长和转变。可见相较于《叛逆者》中的男主,《无间》中的陆风身份更加复杂,
  •   当然,房产税来了跟我们大部分打工人也没啥直接关系,毕竟都是穷光蛋,又不炒房子,咱大伙连收税资格都没有。  这是最粗浅的推演,排除租客本身消费降级,还有另外最
  • 我知道儿子谈了这个女朋友,不知动了多少脑筋拆散他们,也给儿子介绍了好几个我相中的女孩,可我儿子就是榆木脑袋,被那狐狸精迷了眼。我知道儿子谈了这个女朋友,不知动了
  • 启动25年来,得益于本地区的总体和平与稳定,10+3合作快速发展、持续前进,不仅提振了各自国家发展,也维护了地区金融、粮食安全,有利于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
  •   4.容易社交恐惧,比较多愁善感,喜怒不形于色,是别人眼中的异类。童子命一生都霉运连连:  1.身体从小体弱多病,用佛家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因为他们是仙体,仙体
  • 当谈及老公赵玉吉,宋丹丹话里话外都是满满的崇拜与欣赏,她表示老公赵玉吉长相帅气,有知识,有文化,让自己深深着迷,看来即便是在之前经历了百般波折,最后宋丹丹还
  • 方法很重要,如何讓新朋友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更何況瀚品扶輪社一直在做偏鄉英語教學也一直在收集各方多餘的電腦送給偏鄉的孩子人數雖少但也一直在做我說過不做社會服務的扶
  • 让偏远地区的僧众 顺利安居「 寺院在大山里,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安居和往年困难。2014年,村上农户大多数居住在上世纪末修建的房屋,年久失修,又地处山洪易发区,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幷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
  • 工作的时候真的很痛苦,永远也叫不完的号,但是下班了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简直不要太开心,痛并快乐着工作前三年~2022.11.10 记录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天9号早上见
  • 6、鼻梁骨突起,同时有三白眼见不得别人好有这种面相的人不只见不得别人好,而且会有很强的报复心态。5、嘴小紧口心难容人嘴形太小的人,不论男女,都是自我优越感很强的
  • 你要明白,所有的美好,背后都是有筹码的,并不是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的,而且不是我们要,别人就会给。 7.主动寻求支持我们永远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身边有很多爱我
  • 这一期笑死我了。当陈铭发言大爱浓度超标时,蛋蛋:好久没听你讲这些话了,好感动!站起来、走过去,亲热拥抱!陈铭都懵了。徐志胜拍腿大笑!李诞老师朝好人更进一步了!
  • 2⃣️鸣谢我的好友波姐,提供了一个不住人的屋子,并愿提供每个月的猫粮、猫砂!助养意思是,她就在我院子里生活,如图有吃的喝的窝取暖炉,您负担她每月的生活费,多少自
  • #广州半飞秒近视手术# 半飞秒需要了解优点很多姐妹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很多都在推全飞秒,但还是有很多人做半飞秒?今天沐沐就来为大家解答一下,半飞秒之所以做的人很
  • #陈豪[超话]#應屆港姐冠軍林鈺洧(Denice)今日(11日)現身《無綫節目巡禮2023》對於媽咪與前夫林俊賢隔空罵戰,作為女兒的她慘成「夾心人」Denice
  • 然后我特别特别喜欢那个dm,是个白白嫩嫩留着短发很有少年感的小姐姐我单线的时候全程拖着她一起好有安全感我感觉我要爱上她了其实这本也不算很恐怖但是我还是没忍住哭了
  • 顶棚防脱落网兜,还能防止侄子下滑呢~我还发现它有着加长座舱,我侄子可以用到四岁,感觉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啦!我的妈呀,简直是少女心爆棚啊,相信没有一个仙女能抵抗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