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生文的
「 六念 」念佛,
與第十八願的
「 稱名 」念佛,
有何不同?

修淨業三福者,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亦可得生

上文談及,
佛滅後六道凡夫,
「 心想羸弱,
未得天眼,
不能遠觀 」,

又凡夫縱欲觀嚴淨佛土,
因心多濁亂,
神識飛揚,
不能息慮凝心,
觀就難成,

故釋尊指方立相,
別指西方,
使我等娑婆眾生能夠住想西方,
並仗佛慈力,
往生淨土!

凡夫雖然不能修定善觀行
( 修心 ),

但釋尊《 觀經 》
卻告韋提希夫人及未來世凡夫,
欲求生淨土者,

也可修散善三福 --
世福、
戒福、
行福等善法( 修身 )為正因,

將所修的淨業功德,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亦可得生。

善導大師釋云 :
「 第一福 :
即是世俗善根。

曾來未聞佛法,

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

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 :
此名戒善。

就此戒中,
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

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
或有具持不具持,
但能迴向,
盡得往生。

續云 :
「 第三福者 :
名為行善。

此是發大乘心凡夫,
自能行行,
兼勸有緣,
捨惡持心,
迴生淨土。」

可知這些憑自力修持福善之機,
或聞與不聞佛法,
或具持不具持,

但至緊要至心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亦可得生淨土。

為甚麼修業三福的人要迴願,

才可往生?

此因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憑自力修福而成佛的正因,
而不是憑他力念佛而往生的正因,

由於因果不相應,
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
必須普皆迴向,

願生彼國,
方可得生!

善導大師稱之為淨土法門的
「 要門 」。

為甚麼修三福迴願往生的人少,

往生大業未能成就呢?

很多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理解淨土法門的
「 迴向發願心 」,

以為與一般大乘菩薩教的
「 迴向 」差不多,
以致得生淨土者少之又少。

迴向發願心是
《 觀經 》
所指的
「 三心 」--

至誠心、
深心、
迴向發願心之一。

善導大師釋言 :
「 迴向發願心者 :

過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
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
身口意業,
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實深信心中,

迴向願生彼國,
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由此可見,
自力修持福善之機的往生正因,
不在於其人的佛法善根,
或修持功行。

事實上,
縱使能具持五戒十善等,
憑此戒福及世福等,

只能做人生天,
尚在三界,
六道輪過,
怎能憑人天福善,

得生淨佛國土呢?

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的往生正因,
實是在於
「 一心迴願 」,

即捨己歸佛,
捨自力修持而憑佛力攝取,

所謂
「 迴所修業,
向所去處 」!

迴捨自力修持的諸行功德,
心向佛力施予的名號功德,

亦即「 萬行不憑憑念佛 」,
所謂「 一心迴願 」者,

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一心願生彌陀淨土。

或問 :
《 觀經 》上輩生文教
「 六念法 」的
「 念佛 」,

雖是自力修持的淨業三福等諸行之一,
但也有佛力施予的名號功德,
理應亦可往生。

就往生而言,
上輩生文的
「 六念法 」 的
念佛與第十八願的念佛,

有何不同?

修行六念中,
前三念是「 念他 」,
後三念是「 念自 」

《 觀經 》上輩生文言 :

復有三種眾生,
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
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
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欲修此
「 六念法 」,
念佛求往生者必須迴向發願;

第十八
「 念佛往生 」
願指定的
「 稱名念佛 」,
是不用迴向的。

善導大師釋言 :
明「 修行六念 」者 :

所謂念佛、法、僧,

念戒、捨、天等。

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

言「 念佛 」者,

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
身業功德、
意業功德;

一切諸佛亦如是。

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
「 法 」;

並諸眷屬菩薩
「 僧 」。

又言 :
六念中之前三念是他,
後三念是自。

善導大師續釋 :
前三念是念他,

念佛、法、僧,

其中念佛,
是專念阿彌陀佛的三業功德,
同時亦念一切諸佛的三業功德。

後三念是念自,
即自我反省。

反省甚麼呢?

善導大師續釋 :
又念諸佛之「 戒 」;

及念過去諸佛、
現在菩薩等,

難作能作,
難捨能捨,
內捨外捨,
內外捨。

此等菩薩,
但欲念法,
不惜身財。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
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
「 捨 」身命意也。

又念「 天 」者,
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

他人早已覺,
盡捨身命,
行道進位,

但自己還未醒,
惱障多,
福慧微

修淨業三福的上輩生者,

應深切反思 :
佛已三業清淨,
自己仍在持戒;

佛菩薩已捨法無量,

包括身、命、意等,

自己仍在學捨;

佛菩薩已住第一義天,
即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所住的天,

亦即第一義諦、
妙境界相、
無為涅槃的極樂報土,

自己仍在求生三界諸天或淨天。

對比之下,

修六念者應意識到 :

今時的佛菩薩是自己過去世的同修,
大家曾同發願斷惡,

捨命行菩薩道,
他們已因圓果熟入聖道,

所謂
「 此等難行之行已過,
三祇之劫已超,
萬德之行已成,
灌頂之位已證 」,

而我呢?

善導大師續言 :

然我等凡夫,
乃至今日,
虛然流浪,
煩惱惡障,
轉轉增多,
福慧微微;

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

忽思忖此事,
不勝心驚悲嘆者哉!

讀到這句話真是不寒而慄,
當頭棒喝!

原來以前的同修們早已盡捨身命,
行道進位,
證果取覺,

如今還來穢土,
度脫自己;

但自己還在夢中,
愈修愈糟,
福慧微微,
出離三界,
遙遙無期,

不禁自慚形穢,
稀噓不已,
羞愧難容。
  
自力修持福善者,
因堪受善法不同,
所修持的三福善業時節,

有延、
促之異,

故此其往生的品位有九品之別。

至於乘第十八願往生者,
同一念佛,
乘佛願力,
仗佛功德,

皆是彌陀正覺淨華化生,
超越品輩等分別想而得生。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很多人说想加牛爷爷我私人微信不会对外加的,而且牛爷爷这个还是我的微信小号,是一块小小的私密空间,要允许我有一个发泄室任由我打嗝放屁。但是现在突然无所谓了,我不自
  • 另一面也有凸起设计,清洁能力加倍 -‍Wen 女 90后 白领\宝妈 回购[买爆R]推荐好友[买爆R]这款湿巾旗舰店有卖一直嫌贵没舍得买结果鹊客U先这里有活动就
  • 人活一世,为人所理解,被人深爱,真的很幸福[爱你]不管是谁的爱豆,都是放在心尖尖上的朱砂痣,都绝不得叫人伤害他分毫。不仅如此,还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自豪地告诉
  • 参与「贺岁献礼」活动,收集对应数量的「贺岁元宝」即可在商城进行兑换!感谢审神者对《刀剑乱舞-ONLINE-》的支持,任何意见或建议都可通过客服热线、游族公众服务
  • 作者没有从心理学或者社会学角度长篇大论的去分析不好意思拒绝的人到底咋想的,而是简单粗暴的说,如果别人让你做的不是你的工作范围,而你又觉得不舒服,那不妨笑着对对方
  • ’依佛言教,我前往顶礼那位佛陀,合掌禀佛:‘我知道仅仅随念六字大明咒这一名称就可清净一切罪业,菩萨难得听闻,为此我赴往许多世界,也没有得到。凡是接触、现见六字大
  • 為了應對俄國在邊境增兵,美國第一批軍事物資援助已運抵烏克蘭,包括供前線部隊使用的大量彈藥。大國博弈現在已到劍拔弩張的關頭,看來烏克蘭危機一觸即發,極有可能短期內
  • 其实并不是所有痛苦都能够和解的,总有人趾高气昂地对你说,只有经过痛苦才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可有些痛苦就是毁灭性的,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如果某
  • 没想到嘉兴也有这么小众高端的旗袍定制店了店铺是在很偏僻的一个地方,不认真找不到的我也差点迷路.店里的装修也是很复古的进门了以后就仿佛有点穿到了民国时期各个角落都
  • 4、医生有资质,但他给姚女士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呢?于是她向相关部门投诉,而医院的说法让姚女士不能认可,这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 热那亚球迷会强调真正的拥趸必须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因为该队的历史比桑普多利亚长整整53年;桑普多利亚球迷则强调,他们曾经亲眼见证球队的成功,而不是像热那亚拥趸那
  • 成长观察记录:1.为了弥补不上早教班,我在网上做了些功课,先给崽子入了柚子鸭早教盒子,第一个月的寄过来了,里面有两个7月龄玩具和一个自制绘本,陪崽子玩儿了几次,
  • ——村上春树15.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的属于你,也不必惋惜。——张小娴2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 它圆融通达,淡雅温煦的气质,柔嫩绵软的口感,既可高居庙堂化身锦盘珍馐,又可退隐江湖成就朴素小菜。在这五秀之中,以金白水清为上格,古书所讲的“金水若相逢,必招美丽
  • 一进门,是真臭[允悲] 我在柳州吃过大大小小有名的店也有十几家了,真没这么臭[允悲]最后端上来果然没让我失望,味道跟螺蛳粉真的毫无关系[傻眼]最后我们去买了超
  • 现在只要关注@英国音乐风向标 和@MTA天漠音乐节 ,转发此条微博,并附上你购买MTA天漠音乐节或者Tinashe上海专场的购票截图,DT将抽取两位幸运的宝宝带
  • 【联合国安理会于周一讨论东耶路撒冷的紧张局势】Le Conseil de sécurité des Nations Unies tiendra lundi un
  • [购]: 发过的史低价[怒骂]刚刚没券了!!
  • 进入老年阶段的猫很少会攀爬和跳跃,对于细小的声音也不太能听到了,它的视力变弱,一些猫的肾和消化系统也会出现问题。主角小队六人作为猎物参与hunt,必须分散行动,
  •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那里是夜,这里有歌》对我来说是又惨又动人的感情故事;最有共鸣的一篇是《角质层》西方国家好像更喜欢用夸赞的方式来引导消费,我们更多体会到的是用焦